首页 / 正文

在首都佛学会答问

陈秉良问:出生菩提心经,何以检阅藏经目录无有?

答:此经在藏经中列方等部;再者、此经译本原有“佛说”二字,后为印者略去。

徐心明问:自他变换发菩提心,意义云何?

答:发菩提心修法,有二种:一、由己心转移,如目莲救母之心,先将为己心除去,专心在救母出苦。更进一步,普观一切众生皆如母处苦中,应以救母出苦之心而来广度一切众生,遂发生大悲菩提心了。二、以理观察自身,从四大、五蕴等观照毕竟无我,唯是他和合、自性空。再进一步,观察一切众生不知出苦,没有能力出苦,乃发以他为自的菩提心,唯以救众生为事。总之自私自利心是众生心,利他心即无上菩提心也。

熊道瑞问:此经谓有三种菩提,然声闻菩提与辟支菩提似无分别,而经上亦未明白指示?  答:声闻与辟支所发之菩提,均属自利;不过声闻系生有佛之世,闻佛音教生菩提心者,而辟支则观十二因缘,在无佛世亦可发此心。

李子宽问:持怖魔咒,可能持得灵验否?  答:凡持密咒,如音韵准确,自当灵验;译音难读准,故以师傅口传为佳。

孔士豪问:童蒙止观中之六妙门精义何在?  答:童蒙止观与六妙门,根本是两部书,不过通行本订在一本书上。童蒙止观乃智者大师为初入门者所说,故名童蒙,内讲二十五前方便种种止观法基础。而六妙门则是各止观中六重次第之专门止观,属数息观。所谓六次第者,即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此六妙门,乃数息、不净二甘露法门之一,他若念佛、持咒、诵经等等,虽入手不同,然皆可证入三昧。

徐心明问:六妙门中有十二种医病法门,是否佛说?  答:是治禅病的,亦即调身之法,如去寒去热等。

张蓓蘅问:佛教主张清净无为,固然甚好,假使世界上的人个个去出家修学清净无为法,那么世界上又成一种甚么现象呢?  答:说佛教主张人人去出家,这是一般人误解佛教;佛教中本来有四众弟子,皆可修持佛法。至于清净无为,恐怕你也是误解了。要知道我们一个人其所以在六道中头出头没者,皆由无明起烦恼而感后有,于是由惑造业,由业感苦,永无了期。今若能修清净无为,即证诸法空相,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更进一步,由大觉悟的菩提心,创造安乐世界。复次、佛法中讲戒杀放生,乃护众生心而然。以众生既随业报而受生,即执著此生命;如杀害之,必起反抗,因之互相残杀,循环不已。今佛法之提倡戒杀、放生,即息此业趋向清净无为之初阶。再进一步,根本办法,所谓观察此世界非天神造、非物质造,但由无明起烦恼而有生命,解脱烦恼,自达清净庄严法界,并非叫人离此世界别求也。

张一鸣问:业报有无自性?  答:业报本如幻如化,如本人执著有自性,则起烦恼业受生死苦;若能观如空华,则解脱。

张又问:无心有没有烦恼?  答:若空观成就,渐无烦恼。

张又问:经云:“善能分别无法相,于第一义无不动”,试问既了达真如妙理,于第一义谛亦能不动乎?  答: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无自性故空,即谓真空不空。既明真空,则不起贪、嗔、痴种种烦恼了;一切法皆是真空法性,即虽分别诸法,而于第一义不动也。

谢连贵问:庵摩那识是否是真性,种子断否?  答:庵摩那识即清净心,自与真性相应,而一切清净功德种子仍是不灭的。此识译义即无垢识。

赵乙林问:参禅容易入魔,可有预防之法否?  答:如照二十五种前方便,预备完成,自无入魔之虑矣。(隆信记)(见海刊二十七卷十二期)

杜名廉问一:何谓无缘慈?  答一:慈分三种:一、生缘慈,缘众生令脱苦而得乐。二、法缘慈,菩萨已见众生性空,缘于蕴等诸法,悯众生苦,使断无明烦恼之慈悲也。三、无缘慈,大菩萨与佛证众生及诸法皆空,心无本缘,自然起平等慈悲心,随众生类拔苦与乐,故云无缘慈也。总言之,前二尚有情执:第一是待“众生”为对象而起慈;第二待诸法为对象而起慈;此无缘慈乃不待对象而行慈也。  问二:出生菩提心经说咒破魔的魔何指?  答二:魔有四种:一、烦恼魔,能坏一切功德,造诸恶业,沦于生死,应以智慧破之。二、业魔,能缚众生受种种苦,以忏悔减轻及修对治功德消除之。三、死魔,断众生命根,前二魔降伏后此自消除。四、天魔,阻众生发出世心,尤阻发大菩提心,作一切功德事业,诸佛及大菩萨说咒破之。故说咒破魔,乃破天魔及魔众也。问三:僧肇论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何解?  答三:大风吹坏须弥山,可谓天翻地覆之大动,然动系和续假相,能见刹那灭真相则即动而不动,故云常静。下句例此。

问四:烦恼即菩提何解?  答四:烦恼与菩提本是相反的两回事,如未断烦恼时即无菩提可言,已得菩提时则无烦恼,势不两立,如明与暗。二者皆是因缘生法,空无自性,空性无二故相即。又当烦恼生时,由观照其空而觉悟,即是菩提。如湿柴本非是火,因火力强盛,旋亦为生火燃料矣。

徐心明问:当吾父母有病,即想祈祷佛菩萨加被早愈,每每果愈,真是菩萨感应,抑自已心理作用耶?  答:当诚切祈祷默佑时,自得佛菩萨以无缘慈力而来感应之,乃一方自心祈求力,一方佛菩萨感应力。如明月照百川,潭水清静即现明月,浑浊则不见,汝当急切祈佑时,心必无他杂念,以恳诚故,为佛菩萨感应亦无疑也。

蒋金章问一:初入信仰佛教阶段,宜先看何种经藉,按步研究?  答一:可先订购太虚丛书预约看之,此书乃按步骤而编制,由浅入深,自得佳境。问二:佛学大小乘何别?  答二:小乘在智境上,即是证得生空而未证法空;在范围只求自了,不为法界众生同得离苦,乃由一己修戒定慧达解脱生死之涅槃。大乘菩萨深达法空,普为法界众生,发四宏誓愿,转无量众生世界成清净佛刹。

问三:佛法传入中国历史近二千年,而佛教整个精神与意义,何仍未发扬?答三:佛法衰败原因,固非一端,然以历史言,佛教于隋、唐时发扬最盛,经唐武宗摧残后,直至宋初虽复兴已陷偏枯;而至清季更衰颓之极,故至今佛教不昌,幸今社会开放,研究佛学之知识份子日渐增多,今后佛法可期昌盛也。(隆信记)(见觉群二十二期)

王佑人问:孟子云不动心,与佛学而不动心同否?  答:孟子所谓不动心,乃约修养工夫而言,不动指富贵不能淫等等;而佛学所谓动即不动,系指法性而言,世间物事虽是纷动,只是假相有动,而实际未尝动也。(隆信记)(见觉群二十二期)


猜你喜欢
  宋文宪公护法录目录·宋濂
  心忠长老尼塔铭并叙·太虚
  时 事 短 言·太虚
  复香港女众书(二通)·太虚
  卷第十七·元来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十七·明雪
  序·佚名
  大劫宾宁缘品第二十四·佚名
  佛说法律三昧经·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九卷·圆照
  第五品 婆罗门品·佚名
  菩提資糧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太虚
  我品第二十四·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三出 寄扇·孔尚任

    ◎甲申十一月〖醉桃源〗(旦包帕病容上)寒风料峭透冰绡,香炉懒去烧。血痕一缕在眉梢,胭脂红让娇。孤影怯,弱魂飘,春丝命一条。满楼霜月夜迢迢,天明恨不消。(坐介)奴家香君,一时无奈,用了苦肉之计,得遂全身之节。只是孤身只影,卧病空

  •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臧懋循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杂剧(元)乔孟符撰●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张好好花月洞房春 正名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楔子〔冲末扮张太守引

  • 卷四百三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三十九白鹇类五言古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唐】李 白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如白练白雪耻容顔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歩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翫之坐碧山胡公能辄赠

  • 卷一百九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九十六筝类五言古和弹筝人        【梁】元 帝琼柱动金丝秦声发赵曲流征含阳春美手过如玉咏筝          【梁】沈 约秦筝吐絶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声随妙

  • 卷二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二十三七言律崔橹【大中时举进士仕为棣州司马】岸梅含情含怨一枝枝【王粲诗今日不极欢含情将诉谁梁简文帝诗冬朝日照梁含怨下前床説苑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陆凯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诗枝

  • 江西诗派小序·刘克庄

    [宋] 刘克庄 撰         山谷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杨、刘则又专为昆体,故优人有寻扯义山之诮。苏、梅二子,稍变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然二公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四·杨仲良

      神宗皇帝   修经义   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朔,中书奏定贡举新制: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本经,次兼经,并大义十道。务通义理,不

  • 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七卷 同治(中)·缪荃孙

    李鸿章奏(原稿末载月日)查咸丰十一年换定条约,镇江准于一年后立口通商。正月间,由美国参将巴夏礼等勘定镇江西门外上下空地,建造署栈。前抚臣薛焕当委常镇通海道会同办理,并奏明在案。嗣因所勘新关地基尚未兴工起造,又改在

  • 北使纪略·陈洪范

    陈洪范撰闯寇肆虐,逼犯北京;先帝宾天,宗社沦丧。洪范世受国恩,迩年废居海滨,惊闻异变,泣愤同仇;徒跣至镇江,史阁部招同过江,议安将士。忽接礼部札付,奉旨召对;始知为吴三桂借兵破贼,顾大宗伯荐往北使。蒙皇上面命,谨对:国事多艰,惟命

  • ·檄南路营进兵阿猴林·丁曰健

    漏下三鼓,接访事差弁密报:阿猴林有贼数百人,在彼竖旗作孽,系伪国公江国论为首。旗帜飘扬林木间,发兵剿捕,不可易也。郡城出师,招摇耳目,且相去数十里,自必闻风先遁,徒劳无益。江国论贼中狡猾,凡事虚张,计自打猫蹂躏

  • 卷一百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二明 杨士奇等 撰守成汉惠帝时曹参为相国子窋为中大夫帝恠参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

  • 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司马迁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索隐】:韦昭堵音赭,又音如字,地名,属南阳。【正义】:应劭曰:“哀帝改为顺阳,水东南入蔡。”括地志云:“顺阳故城在邓州穰县西三十里,楚之郇邑也。及苏秦传云‘楚北有郇阳’,并谓此也。”字季。有兄仲同

  • 白云端禅师·惠洪

    禅师名守端。生衡州葛氏(或云周氏)。幼工翰墨。不喜处俗。依茶陵郁公剃发。年二十余。参颙禅师(或鹏禅师)。颙殁。会公嗣居焉。一见端奇之。每与语终夕。一日忽问。上人受业师。端曰。茶陵郁和尚。曰。吾闻其过溪有省

  • 卷一·普济

      七佛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

  • 偶阅理想与文化的随感·太虚

    颓朽的闲心,得一书以放观,有如鱼徐游水中之乐。卫立民送来理想与文化的创刊号和第二期,展阅竟不忍释手,乃把随阅随感到的写一些。唐君毅创刊上的“道德之实践”,和第二期上的“世界之肯定”,当是其“人生之路”一书中一贯的

  • 北游录·谈迁

    清谈迁著。九卷。为作者于顺治十年 (1653) 至十三年间由江南至北京期间之见闻录。其中“纪闻下”载录有满族风俗、史事以及八旗制度诸条。依次为“纪程”一卷,“纪邮”上、下各一卷,“后纪程”一卷,“纪咏”上、下各一卷

  • 上清六甲祈祷秘法·佚名

    述祈祷招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