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

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是大地六种震动?”佛告阿难:“我说福田无差别相,故现斯瑞。往昔诸佛亦于此处,作如是说福田之相,利益众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是不可思议。何以故!所说法相,不可思议。”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说实不可思议。”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议不可说,思议亦不可说。如是思议不思议性俱不可说。一切声相,非思议亦非不可思议。”

佛言:“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更有胜妙寂灭定不?”文殊师利言:“若有不思议定者,汝可问言:‘更有寂灭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议定尚不可得,云何问有寂灭定乎?”

舍利弗言:“不可思议定不可得耶?”

文殊师利言:“思议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议定者,不可得相。一切众生实成就不思议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议定。是故一切众生相及不思议三昧相,等无分别。”

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于诸佛久殖善根,净修梵行,乃能演说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罗蜜中。”

文殊师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罗蜜中,能作是说,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罗蜜便有处所。般若波罗蜜若住于无,亦是我想,亦名处所。离此二处,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非思议境界。如是不思议,名般若波罗蜜住处。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无二无别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般若波罗蜜界。般若波罗蜜界即不思议界,不思议界即无生无灭界,无生无灭界即不思议界。”

文殊师利言:“如来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罗蜜者则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离,即是般若波罗蜜故。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无知无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议无知无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体本性无所有相。云何能转法界?若知本性无体无著者,即名无物。若无有物,是无处所,无依无住。无依无住即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即是有为无为功德。若如是知,则无心想。无心想者,云何当知有为无为功德?无知即不思议,不思议者是佛所知,亦无取无不取,不见三世去来等相,不取生灭及诸起作,亦不断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议智如虚空,无此无彼,不可比类,无好恶,无等等,无相无貌。”

佛告文殊师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师利言:“无作智名不退智,犹如金铤先加锤打方知好恶。若不治打,无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复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无起无作,具足不动,不生不灭,尔乃显现。”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言:“如诸如来自说己智,谁当能信?”文殊师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灭行,是无动行,不断贪欲、嗔恚、愚痴,亦非不断。何以故?无尽无灭,不离生死亦非不离,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为正信。”

佛告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深解斯义。”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若说如是甚深正法,谁能信解如闻受行?”

佛告迦叶:“今此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此经者,如是人等,于未来世若闻是法,必能信解于甚深般若波罗蜜,乃能读诵信解受持,亦为他人分别演说。譬如长者失摩尼宝,忧愁苦恼。后若还得,心甚欢喜。如是,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亦复如是,有信乐心。若不闻法则生苦恼,若得闻时,信解受持,常乐读诵,甚大欢喜。当知此人,即是见佛,亦即亲近供养诸佛。”

佛告迦叶:“譬如忉利天上波利质多罗树,疱初出时,是中诸天见是树已,皆大欢喜,此树不久必当开敷。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般若波罗蜜,能生信解,亦复如是。此人不久亦当开敷一切佛法。于当来世,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般若波罗蜜,信受读诵,心不悔没。当知是人,已从此会听受是经,亦能为人聚落城邑广说流布。当知是人,佛所护念。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中,有能信乐,无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过去诸佛久已修学,殖众善根。譬如有人以手穿珠,忽遇无上真摩尼宝,心大欢喜。当知是人必已曾见。

“如是,迦叶!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余法,忽然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生欢喜,亦复如是。当知此人,已曾闻故。若有众生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心能信受,生大欢喜。如是人等亦曾亲近无数诸佛,从闻般若波罗蜜,已修学故。譬如有人,先所经见城邑聚落,后若闻人赞叹彼城,所有园苑种种池泉,华果林树男女人民,皆可爱乐。是人闻已,即大欢喜,更劝令说,是城园苑众好严饰,杂华池泉多诸甘果,种种珍妙一切爱乐。是人得闻,重甚欢喜。如是之人,皆曾见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闻般若波罗蜜,信心听受,能生欢喜,乐闻不厌,而更劝说。当知此辈,已从文殊师利,曾闻如是般若波罗蜜故。”迦叶白佛言:“世尊!若将来世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信乐听受。以是相故,当知此人亦于过去佛所曾闻修学。”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诸法,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如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亦是炽然般若波罗蜜相,亦名炽燃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

佛告文殊师利:“我本行菩萨道时,修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众生心界皆悉同等,当学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欲学一切佛法具足无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相好威仪无量法式,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诸威仪,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见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无疑惑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若生若灭、若垢若净。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应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法无过去、未来、现在等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法界性相无三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无挂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三转十二行法轮,亦自证知而不取著,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众生而无限齐,亦不作念有众生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于一切众生不起诤论,亦复不取无诤论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是处非处、十力、无畏,住佛智慧得无碍辩,当学般若波罗蜜。”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观正法,无为无相,无得无利,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知者、无见者、无作者。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境界,非证非不证。不作戏论,无有分别。一切法无尽离尽,无凡夫法,无声闻法,无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舍生死,不证涅槃。非思议非不思议,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当学般若波罗蜜?”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知诸法相,是名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若欲学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诸佛名字,亦悉了达诸佛世界,无有障碍,当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中学。”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犹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处非不行处,悉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所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若比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我当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作证,除谤正法不信,恶业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复次,文殊师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师。珠师答言:‘此是无价真摩尼宝。’即求师言:‘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师治已,随其磨时,珠色光明映彻表里。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随修学时,知诸法相,明达无碍,功德增长,亦复如是。文殊师利!譬如日轮,光明遍满,无有减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无有缺少,亦复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轮光。

“文殊师利!我所说法,皆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说,亦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随顺正法,无错谬相。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满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不见法界有分别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议。是菩提中,亦无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惊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佛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议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若善男子、善女人,闻如是说,不生懈怠。当知是人,已于先佛种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闻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生惊怖,即是从佛出家。若优婆塞、优婆夷,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怖,即是成就真归依处。

“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即是不修佛乘。譬如大地,一切药木皆依地生长。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罗蜜而得增长,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相违背。”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城邑聚落,当于何处演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佛告文殊师利:“今此会中,若有人闻般若波罗蜜,皆发誓言:‘于未来世,常得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从是信解,未来世中能听是经。’当知此人不从余小善根中来,所能堪受,闻已欢喜。文殊师利!若复有人,从汝听是般若波罗蜜,应作是言:‘此般若波罗蜜中,无声闻、辟支佛法、佛法,亦无凡夫生灭等法。’”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问我言:‘云何如来说般若波罗蜜?’我当答言:‘一切诸法无诤论相,云何如来当说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不见有法可与法诤论,亦无众生心识能知。复次,世尊!我当更说究竟实际。何以故?一切法相同入实际,阿罗汉无别胜法。何以故?阿罗汉法、凡夫法,不一不异故。复次,世尊!如是说法,无有众生已得涅槃,今得、当得。何以故?无有决定众生相故。”

文殊师利言:“若人欲闻般若波罗蜜,我当作如是说。其有听者,不念不著,无闻无得,当如幻人无所分别。如是说者,是真说法。是故听者莫作二相,不舍诸见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舍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无取舍故。若人问我,当作是说,如是安慰,如是建立。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问,作如是住,心不退不没,当如法相,随顺般若波罗蜜说。”

尔时世尊叹文殊师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见诸佛,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欲亲近诸佛,如法供养,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言如来是我世尊,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言如来非我世尊,亦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成就一切三昧,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不成就一切三昧,亦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无作三昧无异相故,一切法无生无出故。若欲知一切法假名,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知一切众生修菩提道,不求菩提相,心不退没,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法皆菩提相故。若欲知一切众生行非行相,非行即菩提,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实际,心不退没,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知一切如来神通变化,无相无碍亦无方所,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得不堕恶趣,当学般若波罗蜜。一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他解说,随顺实相。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知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住佛国。若闻如是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畏,心生信解。当知此辈,佛所印可,是佛所行大乘法印。若善男子、善女人,学此法印,超过恶趣,不入声闻、辟支佛道,以超过故。”

尔时帝释三十三天,以天妙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天曼陀罗华等,天栴檀香及余末香,种种金宝,作天伎乐,为供养般若波罗蜜并诸如来及文殊师利,以散其上。作是供养已,愿我常闻般若波罗蜜法印。释提桓因复作是愿,愿阎浮提善男子、善女人,常使得闻是经决定佛法,皆令信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一切诸天为作拥护。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得决定诸佛菩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受持,善男子、善女人,得大利益,功德无量。”

尔时以佛神力,一切大地六种震动。佛时微笑,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即是如来印般若波罗蜜相。”佛言:“文殊师利!如是,如是!说般若波罗蜜已皆现此瑞,为印般若波罗蜜故,使人受持,令无赞毁。何以故?无相法印不可赞毁。我今以是法印,令诸天魔不能得便。”

佛说是已,尔时诸大菩萨及四部众,闻说般若波罗蜜,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序·智旭
  卷五百七十一·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圆悟克勤
  卷二百四十四·佚名
  关于近人辨证法的讨论·太虚
  准提净业卷之一·谢于教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中·佚名
  御选语录卷十三·雍正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一·丈雪通醉
  卷四·佚名
  大乘之革命·太虚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七卷·佚名
  行道品第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巻十二·史简

    钦定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卷十二鄱阳史简编明刘炳春雨轩集一五言絶句闻鲁志敏讣音故国犹传箭中原未解戎遥闻故人死双泪落秋风玉阶怨风开翡翠帘霜满芙蓉叶欲上象牙牀鸳鸯冷还怯题苏武牧羊图堕蕃十九年坐卧持汉节归时两髩

  • 卷三十三·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三十三 宋 苏 轼 撰 施元之 原注 武进邵长蘅 删补 诗四十一首 【起在兵部洎迁礼部尚书作】 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

  • 二主妃子传第四·陈寿

    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于当阳长阪,于时困偪,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后卒,葬于南郡。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

  • 卷二百三·列传第九十一·张廷玉

        郑岳 刘玉 汪元锡 寇天叙 唐胄 潘珍 李中 欧阳铎 陶谐 潘埙 欧阳重 朱裳 陈察 孙懋 王仪 曾钧   郑岳,字汝华,莆田人。弘治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刑部主事。董天锡偕锦衣千户张福决囚,福坐天锡上,岳言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四·杨仲良

      徽宗皇帝   礼制局   政和三年七月己亥,诏:『礼以辨上下,定民志。自秦、汉以来,礼坏不制。富人墙壁被文绣,倡优借后饰,当世贤者,至于太息,时君世主,亦莫能兴。卑得以逾尊,贱得以凌贵。欲安上治民,难矣!比裒集三代鼎彝、

  • 第九十回 传谏草抗节留名 避联军蒙尘出走·蔡东藩

      却说许、袁二公,被刑部饬赴市曹,刑部侍郎徐承煜,系徐桐子,比乃父还要昏愦,至是奉端王命,作监斩官,既到法场,叱褫二公衣。许侍郎道:“未曾奉旨革职,何为褫衣?”承煜不能答。袁京卿道:“我等何罪遭刑?”承煜道:“你乃著名的汉奸,

  • 卷十五·李斗

    ◎冈西录&ldquo;春台祝寿&rdquo;在莲花桥南岸,汪氏所建。由法海桥内河出口,筑扇面厅,前檐如唇,后檐如齿,两旁如八字,其中虚棂,如折叠聚头扇。厅内屏风窗牖,又各自成其扇面。最佳者,夜间燃灯厅上,掩映水中,如一碗扇面灯。厅后太湖

  • 卷之三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一二五札光绪九年五月廿六日一一三一二-一八·佚名

    台北知府陈,札饬新竹县:将门丁驱逐内渡日期具报札新竹县钦加三品衔、台北府正堂、加一级、随带加八级、纪录四次陈为札饬事。本年五月初九日,奉本道宪刘批本府详,该县革役杨祥上控徐祥:因案斥革,串通权

  • 第十一卷 乡镇表三·缪荃孙

    常 洲 府武 进 县怀南乡都四。 东至阳湖定西乡,西至钦风乡,南至阳湖延政乡,北至怀北乡。在县西南二里。十八都 大霍家村 狄竿塘 船舫头岳家村 湾里王家村 东王村 吴家村 巷头凌家村 塘湾村 解家村 闵家村 高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纪昀

    列传宋 【八十一】○宋八十一张九成胡铨廖刚李迨赵开△张九成张九成字子韶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权贵欲荐之馆阁九成笑却之绍兴二年策进士诏考官直言者置高等九成对策略曰祸乱之作 天所以开圣人也愿陛下以刚大为心无以忧

  • 绎史卷一百五十七·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食货志尔雅田一歳曰菑二歳曰新田三歳曰畬说文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畴耕治之田也甿民田也 畹田二十亩也五十亩曰畦 畔田界也畛井田间陌也畷两陌间道也广六尺 畎水

  • 钦定辽史语解卷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辽史语解卷九人名格图肯 【满洲语明白也卷三十二作可突于】伊【勒】呼 【满洲语一顺也卷三十二作益古】萨里布 【满洲语使专主也卷三十二作撒里本又作撒里卜非一人并改】唐古里 【满洲语帐房穿堂

  • 袁淑传·沈约

    袁淑字陽源,陈郡陽夏人。丹陽尹袁豹的小儿子。袁淑小时就有风致,没有几岁他的伯父袁湛对家人说:“袁淑不是一般的小孩。”到了十几岁被姑父王弘赏识。他不研究章句之学,而是旁征博览,学习各种知识。喜欢写文章,文辞艳丽,风格

  • 王晏传·萧子显

    王晏字士彦,是琅邪临沂人。祖父王弘之,曾任通直常侍。父亲王普曜,官至秘书监。王晏在刘宋大明末年一起家就出任临贺王国常侍,员外郎,巴陵王征北板参军,安成王抚军板刑狱,并随府转任车骑。晋熙王刘燮主管郢州时,任王晏为安西主

  • 商书·高宗肜日·佚名

    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

  •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九·隐元

    嗣法門人性願編源流頌第一世南嶽讓禪師,詣曹溪,參六祖,祖問:甚處來?師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麼來?師無語。遂經八載,忽然有省,乃白祖曰:某甲有個會處。祖曰:作麼生會?師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假修證否?師曰: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

  • 楚辞集注·朱熹

    楚辞研究专著。宋代朱熹著。16卷。其中《集注》8卷,《辩证》2卷,《后语》6卷。此书以王逸《章句》为底本,剔去无病呻吟的《七谏》以下4篇汉人拟骚之作,增益贾谊《吊屈》、《鵩赋》2篇。自卷一至卷五为屈赋25篇,统称“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