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答 显 教 问

问:夫佛法以唯识为宗,识法有八,各有相应心所而数不同,然则诸识心所之定数,再为佛法之最切近问题也明矣。奈何释迦既遗于前,弥勒无补于后,无著不以问弥勒,世亲又略于偈颂,致使诸家解释悬异诤辩如是耶?若谓举一反三,留为后世智者研究之余地,是有深意也──是某同学语,故因而发之──。则四谛、十二因缘等之有决定数量者为浅意耶?且以安慧等诸菩萨之智尚不免于错误,则后世之错误者必不少矣。佛尽知未来,岂坐视其误不先为之解决耶?又护法决定十八心所,将为不留后世研究之余地矣。若谓护法见诸家解释已误,不得已起而正之,应时机也。则佛何不先知彼等之必误而预为显示之乎?若谓佛固知后世有护法者当能正之,无事汲汲也。则是已误护法以前之众生矣!若谓佛以为此非重要之问题,故不说之,则违吾前之所言!又护法等何必诤此琐细之故不惮烦乎?且彼前家立之,后家破之,后家立之,后又破之,护法出世既晚,其后此宗亦衰,鲜有问津,故无复破此者。戒贤学护法,玄奘学戒贤,传于此土,遂以此护法所定为决定正义,又安知其不如前诸家之未尽正耶?又安知后世不又有智者起而再正之耶?若尔、则后后正其前前,前前不及后后,佛法即堕进化例中,为永远之不决定量矣。不决定即为谬误,为有上,又安所称真实无上之佛法耶?又吾辈恶用敝精劳神以研究此不决定谬误之法,徒遗后世之鄙笑耶──凡为诸家诤辩之法,皆可如此疑之──?

答一:此论文有能起此疑之势,而汝前未有起疑者,遂亦未有因而解答之者。汝今既有此疑,我乃因之解答;彼心所数之判定,亦如是。释迦、弥勒、无著、世亲之际,以无多少违异之说,遂不感有判定之要。兹因世亲颂文隐略,初家贴文为释只九心所,次二三四家以余字显遍染随烦恼,遂各依集论、瑜伽一文,又有多少不等;至是、趋势上有论定之必要,护法乃权衡四家,斟酌诸教,减其必减,增其必增,若减若增,皆出其所以然之故而后为之判定,遂成正义,非以居最后为正义,乃以显义已十分明了更无疑滞处,故为判定之论。

二、佛法无尽,随宜而说。佛已说法,如爪上土,未说之法如大地土。弥勒等亦如是,不应以未说故致疑!或引其余已说之四谛等数为例难!且四谛等随其义类,建立名数,亦不执定,或一谛、二谛、三谛、四谛乃至无量谛,各据一门,各明一致,亦不相妨。故初说九心所,以八大随摄于根本中故,慧心所摄于我见故,隐略说九随眠,概略之机,亦成所宜。次二三四家各依一门,明一义,亦各成其意趣以为利乐。护法时有论定之要,乃出定论,亦应机之所宜。故在前无误人之过,在后不堕进化之例。

三、须知不但心所之数至护法始为明确之论定,即心王之数亦至护法始论定。前此小乘唯六或一,而大乘或取净第八并立为九,皆不明确。至护法论定心王有八,皆通染净。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义,佛标其宗,至护法始完成之也。会以前条意旨,亦曰时机所宜使之然耳。

四、学佛之道,依圣教量──信教,成真比量──解理,依真比量,对治非量──行,得真现量──证。此论重在引发人人得真比量,故劳精敝神学之者,非但令记诵其文句,而在令人比观其义而道其故,由之得决定解不可引转。否则观此说既知,遇他说时又疑莫决。罗列多说,比观究竟,则不惟后一说有功,而前诸说亦辅成之,待未了义显了义故。

五、观所疑问未为善疑问者,不徒所当疑者而发问故。善疑问者,应比观四家与护法之义,四家之义既有未了,护法之义究了否耶?参综众相以观其义,使仍有罅漏可疑也,则迳提出所疑以问以研究之可也。使事理灿然而了无可疑,斯即定论所在,何须好肉挖疮,更生回惑!徒以曾经不定,即因致疑,则曾经疑,应终莫决!汝疑汝问,复何所为?若怀疑不以解决为目的,则怀疑但在于怀疑,亦失其怀疑之用矣!(见海刊五卷四期)

(附注)原题答佛学院学人显教疑问之批判。


猜你喜欢
  大光明藏序·宝昙
  复长沙赵省长等电·太虚
  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佚名
  宗镜录卷第十七·延寿
  同情沦陷区佛教徒的呼吁·太虚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六·行秀
  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太虚
  十六、钟声七条·慧开
  释氏要览卷上·道诚
  佛说琉璃王经·佚名
  卷七十二·性音
  卷第三十九·呆翁行悦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七·佚名
  大乘义章 第六卷·慧远
  无相大师行状·玄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梁章钜

      ◎许福祉  许福祉,自号梦槐老人,闽县人,醴陵县知县兰臬先生(弼)之配,河南府知府北瀛太守(鲲)之母,余叔母许太淑人之胞妹也。生长名门,通诗礼,然虽喜吟咏,而从不存稿。晚年家遭多故,乃偶藉诗以写哀忱,读者伤之。有《玉尺山堂存

  • 离骚草木疏后序·吴仁杰

    仁杰少喜读离骚文今老矣犹时时手之不但覧其昌辞正以其竭忠尽节凛然有国士之风每正冠敛衽如见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经品题者谓皆可敬也因按尔雅神农书所载根茎花叶之相乱名实之异同悉本本元元分别部居次之于椠会萃成书区以

  • 卷八百十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十七皎然奉和顔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亭即陆生所创】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三癸以癸丑岁癸卯朔癸亥日立】疎趾邻什寺元化灵隐踪始君启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年秋七月己未朔芜湖县进士韦许为迪功郎以其献书籍也庚申直宝文阁知桂州许中令再任曹成之犯广西也中尝率兵与岳飞会诏录其功进职二等至是又任之中进职在六月丁巳辛酉御笔福建州县盗贼焚劫之家悉捐其

  • 卷第一百五·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二十七〔起昭阳协洽(癸未),尽阏逢涒滩(甲申

  • 杨国忠传·刘昫

    杨国忠本名钊,蒲州永乐人。父亲名王旬,凭借国忠的显达,被追封为兵部尚书。则天朝中的宠臣张易之,即是国忠的舅舅。国忠无学术,行为放荡,能饮酒,爱好..艹捕,品行不端,为同宗族人所鄙视。于是发愤从军,在蜀帅手下奉事,因驻防出色应

  • 卷八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八十四 朱批边士伟奏摺 雍正元年九月二十日广西左江总兵官【臣】边士伟谨 奏为奏明事窃【臣】一介武夫至愚极陋叨蒙 皇上洪恩擢授左江总兵官於到任後查【臣】所属地方幅员辽濶水陆分岐外控安

  • 八年·佚名

    (丁巳)八年清咸豐七年春正月1月1日○甲寅,詣仁政殿,親上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致詞、箋文、表裏,仍受賀頒赦。1月2日○乙卯,詣仁政殿,親傳宗廟、永寧殿春享香祝。○命陳賀時禮房承旨李根友,對擧承旨吳取善,宣敎官副修撰林謇洙,幷加

  • 公孙丑上篇·王夫之

    一庆源云:&ldquo;子路是范我驰驱而不遇王者,故不获禽;管仲则诡遇以逢桓公之为,故得禽多耳。&rdquo;说管仲处是,说子路处则非。子路若得君专而行政久,亦岂遂足以成伊、傅之业哉?其贤于管仲者,子路得王道之偏,管仲则别是一帆风耳

  • 卷二十·程公说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二十   宋 程公说 书二厯书第二庄公元年戊子【气余二千 归余八万七 千朔余二千四一十  二七百四十  一百三十】正月癸亥大【一壬辰冬】   闰月癸巳小二

  • 提要·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尚书精义       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尚书精义五十卷宋黄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陈振孙书録解题亦着于録称为三山黄伦彞卿所编知其闽人此本有余氏万卷堂刋行小序称为释褐黄

  • 弘明集卷第六·僧祐

      道恒法师释驳论明僧绍正二教论周剡颙难张长史融门律谢镇之析夷夏论释驳论(释道恒)  晋义熙之年。如闻江左袁何二贤。并商略治道。讽刺时政。虽未睹其文意者。似依傍韩非五蠹之篇。遂讥世之阙。发五横之论。而沙

  • 重刊景德传澄录状·道原

    重刊景德传澄录状湖州路。道场山。护圣万岁禅寺。耆旧僧希渭。系庆元路昌国州人氏俗姓董。自幼投礼本路在城观音禅寺绝照和尚为师。[利-禾+言]到法名投礼慈溪县开寿普光禅寺龙源和尚剃发为僧。仍

  • 第十卷·知礼

    金光明经文句记 第十卷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三如法下后句明中观。以二观等者。出安住行相也。圆论三观。若非一心观体则纵。若其不以二为方便中为真实。观体则横。今论三观不纵不横。如此修之。即能安住十界之法。

  • 卷第三十四·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梵行品第十六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第一释品名目者何

  • 卷之二十·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 临济第七世祖 讳楚圆。全州清湘李氏子。嗣汾阳。 仁宗甲子天圣二年。 临济第七世潭州石霜慈明祖嗣宗统(一十七年)。 祖住道吾禅师方会佐之。 定林沙门本延。有道行。雅为士大夫所信敬。神鼎对延称

  •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六·净挺

    弟子智忱编问答愚庵老人除夜垂问厨库山门即不问路边华表柱道将一句来师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问山连碧落月上湖心正恁么时如何师云丹灶冷千年不逢林处士。又问年穷岁尽枯桩上事如何师云明日是初一。问如何是狮子颦呻

  • 廉吏传·费枢

    二卷。宋费枢撰。费枢字伯枢,成都(今属四川) 人。徽宗时进士,官至归州 (今湖北境内) 知州。生卒年不详。除本书外,尚著有《钓矶立谈》等著作。《廉吏传》载春秋至隋唐间廉吏114人,起鲁季孙行父,终唐卢钧。每传但录其廉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