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显 教 问
问:夫佛法以唯识为宗,识法有八,各有相应心所而数不同,然则诸识心所之定数,再为佛法之最切近问题也明矣。奈何释迦既遗于前,弥勒无补于后,无著不以问弥勒,世亲又略于偈颂,致使诸家解释悬异诤辩如是耶?若谓举一反三,留为后世智者研究之余地,是有深意也──是某同学语,故因而发之──。则四谛、十二因缘等之有决定数量者为浅意耶?且以安慧等诸菩萨之智尚不免于错误,则后世之错误者必不少矣。佛尽知未来,岂坐视其误不先为之解决耶?又护法决定十八心所,将为不留后世研究之余地矣。若谓护法见诸家解释已误,不得已起而正之,应时机也。则佛何不先知彼等之必误而预为显示之乎?若谓佛固知后世有护法者当能正之,无事汲汲也。则是已误护法以前之众生矣!若谓佛以为此非重要之问题,故不说之,则违吾前之所言!又护法等何必诤此琐细之故不惮烦乎?且彼前家立之,后家破之,后家立之,后又破之,护法出世既晚,其后此宗亦衰,鲜有问津,故无复破此者。戒贤学护法,玄奘学戒贤,传于此土,遂以此护法所定为决定正义,又安知其不如前诸家之未尽正耶?又安知后世不又有智者起而再正之耶?若尔、则后后正其前前,前前不及后后,佛法即堕进化例中,为永远之不决定量矣。不决定即为谬误,为有上,又安所称真实无上之佛法耶?又吾辈恶用敝精劳神以研究此不决定谬误之法,徒遗后世之鄙笑耶──凡为诸家诤辩之法,皆可如此疑之──?
答一:此论文有能起此疑之势,而汝前未有起疑者,遂亦未有因而解答之者。汝今既有此疑,我乃因之解答;彼心所数之判定,亦如是。释迦、弥勒、无著、世亲之际,以无多少违异之说,遂不感有判定之要。兹因世亲颂文隐略,初家贴文为释只九心所,次二三四家以余字显遍染随烦恼,遂各依集论、瑜伽一文,又有多少不等;至是、趋势上有论定之必要,护法乃权衡四家,斟酌诸教,减其必减,增其必增,若减若增,皆出其所以然之故而后为之判定,遂成正义,非以居最后为正义,乃以显义已十分明了更无疑滞处,故为判定之论。
二、佛法无尽,随宜而说。佛已说法,如爪上土,未说之法如大地土。弥勒等亦如是,不应以未说故致疑!或引其余已说之四谛等数为例难!且四谛等随其义类,建立名数,亦不执定,或一谛、二谛、三谛、四谛乃至无量谛,各据一门,各明一致,亦不相妨。故初说九心所,以八大随摄于根本中故,慧心所摄于我见故,隐略说九随眠,概略之机,亦成所宜。次二三四家各依一门,明一义,亦各成其意趣以为利乐。护法时有论定之要,乃出定论,亦应机之所宜。故在前无误人之过,在后不堕进化之例。
三、须知不但心所之数至护法始为明确之论定,即心王之数亦至护法始论定。前此小乘唯六或一,而大乘或取净第八并立为九,皆不明确。至护法论定心王有八,皆通染净。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义,佛标其宗,至护法始完成之也。会以前条意旨,亦曰时机所宜使之然耳。
四、学佛之道,依圣教量──信教,成真比量──解理,依真比量,对治非量──行,得真现量──证。此论重在引发人人得真比量,故劳精敝神学之者,非但令记诵其文句,而在令人比观其义而道其故,由之得决定解不可引转。否则观此说既知,遇他说时又疑莫决。罗列多说,比观究竟,则不惟后一说有功,而前诸说亦辅成之,待未了义显了义故。
五、观所疑问未为善疑问者,不徒所当疑者而发问故。善疑问者,应比观四家与护法之义,四家之义既有未了,护法之义究了否耶?参综众相以观其义,使仍有罅漏可疑也,则迳提出所疑以问以研究之可也。使事理灿然而了无可疑,斯即定论所在,何须好肉挖疮,更生回惑!徒以曾经不定,即因致疑,则曾经疑,应终莫决!汝疑汝问,复何所为?若怀疑不以解决为目的,则怀疑但在于怀疑,亦失其怀疑之用矣!(见海刊五卷四期)
(附注)原题答佛学院学人显教疑问之批判。
猜你喜欢 大光明藏序·宝昙 复长沙赵省长等电·太虚 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佚名 宗镜录卷第十七·延寿 同情沦陷区佛教徒的呼吁·太虚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六·行秀 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太虚 十六、钟声七条·慧开 释氏要览卷上·道诚 佛说琉璃王经·佚名 卷七十二·性音 卷第三十九·呆翁行悦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七·佚名 大乘义章 第六卷·慧远 无相大师行状·玄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