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琉璃王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迦维罗卫。释氏精舍。尼拘类树下。与五百比丘侍者阿难金刚力士楼由俱。于城中有舍夷贵姓五百长者。共为世尊造立讲堂。自相兴誓。讲堂成已。当请正觉于上设供。沙门梵志长者居士。群黎人民。不得先佛妄升此堂。若违要者。罪在不测。舍卫国王。时有太子。名维楼黎。产育之初。与琉璃宝俱。因以为号。领卫士定省外氏。方来入城。见视讲堂。高广严净。都雅殊妙。世所希有。则于其上。顿止息凉。监讲堂者。往白诸贵姓言。舍卫太子。来止讲堂。贵姓闻之。兴怒骂曰。吾等家产。有何异德。敢登此堂。本造斯殿。乃为佛举当具上馔。延屈世尊至真圣众。供养毕讫。然后吾等乃宜自处。而微者前尊。置体于此。寻遣使者面骂辱之。催逐发遣。令不久滞。所蹈之地。刬去足迹。所履宝阶。辄更贸易。时琉璃太子。闻其骂音。姿色变动。心怀毒恚。敕太史曰。深忆记之。须吾为王。当诛此类。太史阿萨陀(晋名无信)能观天文占究灾怪。令书此状内于带中。侠恶识非严退。还归不复前至朝觐外家。太子父王。名波斯匿。与后末利。驾乘导从。诣祇树园。下车却盖。免冠解剑。屏拂脱屣。除四种兵。步涉小径。与末利俱。五体投地。稽首为礼。却坐一面。琉璃太子。时归还宫。无所瞻睹。问左右曰。父王太后。今为所。凑曰造佛。太子闻问。欣率所领。不复解严。遂至精舍。曰宜知是时。于是太子。逼害翼从。王之近臣五百余人。一时夷灭。却王冠帻盖剑拂履服乘诸饰。外无白者。于时世尊。为王及后。说世无常爱欲合会别离法句。王立不退转。后得睹道迹。佛说经已。王稽首退。不见侍辅。而僵尸狼籍。唯王衣冠二人得免。逃入树间。还与王遇。王问之曰。群僚所在。二人答曰。太子率勒所统。胁将还宫。王谓末利。子造不顺。谋逆如斯素知此。吾当避以国付之精舍。左有族姓。愍王及后体柔状乐不堪步济以车乘。弊陋难处。遂升进迈至于城门。先时太子。列五百人。置门镇卫。敕门监曰。若父王来。勿听使入。王曰若不得入。吾将焉如。曰诏大王。当令出境。时王波斯匿。涕泣哽噎。以偈叹曰。

  诚哉世尊教  所演审而谛

  兴衰与贵贱  一切无常住

  宁守戒念道  不贪厚俸禄

  侥闻讲法会  不愿亿国土

  王据国恣情  饕秽遑所乐

  闻法蒙解脱  尘垢用消除

 

  尔时观者。无数千人。闻王叹音。八百人发大道意。皆立不退。转忧色不悦。王后末利白王曰。幸勿愁愦。可共俱逝还我父国。即便进发。七日七夜。到迦维罗卫兜萨聚。值冥门闭。亦不得入。各共饥渴。无所向仰。求乞无地。止于水傍人洗菜处。得迸萝卜食之。胪胀腹痛而薨。王后悲恸。举声大哭。守聚者问曰。何人乎。曰吾王后也。又问。王为在何乎。后曰痛哉。王薨水侧。聚守门者。即驰白舍夷诸贵姓。贵姓闻凶。奔波惊愕。寻皆来。出赗赠殡棺。阇维如法。咸皆号悼。莫不摧感。尔时贵族释摩男者。瞿夷之父也。与诸豪右。以偈叹曰。

  有子有财思惟波波  我自非我何有子财

  愚痴自怙豪尊有终  太子用国殪入地狱

 

  释氏贵姓二百五十。深惟无常。得不退转。五百女人。未出家者。得不起法忍。于是琉璃太子。闻父王薨。即在殿称制为王。异道太史。出带中书。证案本状记恶之忌。闻之大怒。心意愤踊。召四种兵。伐迦维罗卫。佛知其意。从精舍出止于路。要坐于荄枯树下。斯须之顷。太子军至。时琉璃王。遥见世尊。即便下象车。稽首于地。长跪问佛。唯天中天。有菩提附差.尼拘类.毕钵.优昙钵.萨罗.怛罗.揵尼赦罗。有此七树。其荫高大。有德茂盛。何因弃舍。处枯槁多刺树耶。佛告琉璃王。虽有七树树荫茂盛。盛岂有常。吾坐刺树。以为安隐。用哀愍伤亲属故也。王心念言。先古所载。藏室秘谶。用兵征旅。遇沙门者。转回军还。况今值佛。焉得进乎。稽首佛足。即便反旅。还于舍卫来日未久。侍者阿难。力士楼由。翼从世尊。还尼拘类园。令阿难敷座。宣告四辈。皆令集会。时佛尊颜姿容无耀。项无光明。衣服变色。阿难察坐已定。则整衣法服。右膝投地。叉手白言。侍尊积年。未睹三变。佛告阿难。却数七日。迦维罗卫释氏贵姓。皆当伤毙现斯变者。为中家持服故也。大目揵连。前白世尊。是何足言。我之神力。正觉所究。能以右掌。举舍夷国。跳置空中。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琉璃王杀焉能得乎。佛告目连。知汝威德。过足如斯。宿命之罪。谁当代受。又曰能以铁文笼。疏遮此国。上又以钵覆。使无形候。掷置他方异土。又以四披须弥山。南内著于山。然后合之。各得所安。又大海水。深广之量。三百三十六万里。我以此国。浮置中央。令诸人民无往来想。又一以此国。倚须弥山顶。复能倒覆。令无毁害。又下没之金刚地际。又打掷于琉璃王众四种之兵。置大铁围山表。使两怨敌不相讨伐。佛言善哉。世尊信汝此十威力。能办此举。舍夷贵戚。宿世殃罪。孰堪毕偿而代受者。阿难白佛。宁有谲诡。祐护此国。令安隐乎。佛言若舍夷人。能同心不与外仇。有往来缘。国可全也。太史三谏王。宜用时进讨舍夷。王闻赫怒。兴军勒众。世尊知之。还坐枯树。如是至三。王亦三还。第四征时。佛不遂属。精锐四品之兵。到舍夷国界。释氏豪姓。又亦多集。众出而御之。族党骁勇。强盛善射。射四十里者。射二十里者。十里者。七里者。任其本德。御飞破初。箭不虚发。能析一发。以为七分。去有里数射尽中之。寻声应弦。曾无遗漏。于是交战。射琉璃王军。穿幡折幢。裂盖摧杠。截辕韅摄。决铠带韅。绝弓弩弦。不害象马牛畜之命。射珥臂指环钏璎珞。而不中肌。翦除须发左右眉须发毛睫。亦不害体。琉璃怖骇。问臣下曰。敌去此几何。而箭所至伤毁若兹。答曰或四十里。二十里十里。近者七里。王闻加悸。不能自宁。将破敌军。即悸退还。太史谏曰。大王莫惧。慎无败却。舍夷人民。皆奉佛戒。为清信士。慈仁不杀。以箭恐人。无伤害意。宁自丧身。不夭生命。且更整阵。并心扑讨。将牢持重。克捷不久。诸臣启曰。察敌军射。陷远无形。非力所距。惧被摧折。永令臣等为糜戮之。虑箭不可当。置时据安。小史之谋。不足专从。各各心动。志在迸徂。王大奋怒。催敕进战。舍夷外众。奔走保城。闭门自固。列阵围绕。至于七日。示悟去就。招怀诱纳。唱令内寇。宜时归命。若不出降。殄灭尔类。释氏共议。当坚城守御当闭门稽颡。当密潜奔窜。踌躇狼狈。则各赋筹。验定众心。受筹者多。不受者少。以少从多。开门助恶成祸。内与外应。欲令敌胜。劝善者少。得开门入。入挌杀门卫五百人。斩害不訾。生缚贵姓三万人。埋著于地。但令头现。驱迫群象。比足蹈杀。然后驾犁而耕其首。值此酷者。皆须陀洹。释摩男者。波斯匿之旧好也。自谓国人。谛观无常。苦毒之对。宿罪当偿。勿怀怨恨。生现寻死。存者忽终。若干之痛斧解五杌。喟然悲叹。食福同时而受祸一处。豪族七万余生。复见生获。铁锁其颈。贵姓女千人。以锁贯之。罗竖道侧。贵姓年少婴儿。置于格上。而射杀之。时琉璃王。见释摩男与众辛苦。顾谓臣曰。是何人乎。答曰释摩男。释摩男之来。欲有所乞。王曰现之。释自陈曰。王之大王。存遇隆厚。听纳所启当具以闻。王识委曲。恣其所说。愿节威怒。唯权止兵。无令放逸。多所残害。我入池中。斯须当还。与王密义立见策也。待我出水。乃复耀旅。王心与口言。人在水中。势不得久。即听所白。于是摩男。为国人民遭大厄故。辞行入池。解发系树。自沉于水。良久不还。王大怪焉。遂遣左右。往求料索。于树根下。得其尸丧。出殡池侧。王甚怜之。有慈哀心。用门族故。自沈而死。其义若兹。吾为国主。不忍小忿。岂当急战。使所害弥炽乎。前三亿人毕对并命。次三亿人蒙自次之。救得皆视息。奔突走脱。得全济命。又三亿人。修家供养。欢宴熙怡。伎乐自娱。不知外有。并命之厄。亦不闻有奔波之怖。安雅如常。一无所豫。琉璃王厚葬摩男。存宠其后。王平舍夷更立长。安慰毕讫。还舍卫国。佛与弟子。至迦维罗卫。见诸人民伤残者多。又察众女人。杌无手足耳鼻支体。身形裸露。委在坑堑。无用自蔽。世间苦痛如是。不仁之人。相害甚酷。佛言诸比丘。彼琉璃王。肆意恶逆。罪盛乃尔。却数七日。有地狱火。当烧杀之。现世作罪。便现世受。大史奏谶。怪与佛同。王大恐怖。乘船入海。冀得自免。停住海中。至于七日期尽。水中则有自然火出。烧船及王。一时灰灭。世尊。哀愍诸裸露者。即以威神。动忉利天紫绀之殿。帝释及后。首耶之等。无数天子。各赍天衣。俱供来下。以服覆遍裸露厄者。佛为众女。而说偈曰。

  诸仁目所见  现在变如是

  毕故莫造新  后可长度脱

 

  佛叹偈已。复为说法。诸来观者。天龙鬼神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梵志居士。长者人民。无央数千。闻佛所说。五百比丘。漏尽意解。五百梵志。其余现人。见国荒毁伤残之痛。出家遵道。皆为沙门。五百天子。立不起法忍。二百阿须伦千龙王。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沟坑五杌裸形男女。命尽得上生忉利天。千五百人得见道迹。千人得不还证。佛说此已。一切遍闻。稽首而退。

 

  佛说琉璃王经

猜你喜欢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五·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二·佚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如惺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佚名
  卷第四·志磐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佚名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佚名
  伽耶山顶经(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佚名
  菩萨本缘经卷下·佚名
  卷二百四十二·佚名
  木村泰贤逝世之悼言·太虚
  卷六十二·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五卷·灌顶
  答陈伯达问(二则)·太虚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目录·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阮阅

      ●卷四·诗进门  杨允元,年二十一岁,为光禄寺丞,太宗极爱之。三月,后苑曲宴,未得贴职,不得与。以诗贴寄馆中诸公曰:“闻说宫花满鬓红,上林丝管侍重瞳。蓬莱咫尺无由到,始信仙凡迥不同。”诸公进呈,太宗讶

  •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班固

    万石君石奋,其父赵人也。赵亡,徙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瑟。”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

  • 奢纵第二十五·吴兢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

  • 东汉会要卷十四·徐天麟

    厯数上律凖汉兴北平侯张苍首治律厯孝武正乐置协律之官至元始中博召通知钟律者考其意义羲和刘歆典领条奏班固取以为志而元帝时郎中京房知五声之音六律之数上使太子太傅韦成谏议大夫章杂试问房于乐府房对受学焦延夀六

  • 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光绪七年。辛巳。九月。乙巳。赏恭请孝贞显皇后梓宫奉移至芦殿工部夫役银。现月  ○丙午。赏恭请龙輴车工部夫匠银。现月  ○丁未。河南巡抚涂宗瀛奏、剿办汝甯府光州捻匪。地方肃清。得旨、仍着知照李鹤年。饬

  • 萧孝友传·脱脱

    萧孝友,字挞不衍,乳名陈留。开泰初,因为是皇亲,任为小将军。太平元年(1021),因为行大册礼,升为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太保,赐名孝友。重熙元年(1032),累迁为西北路招讨使,封兰陵郡王。八年(1039),进封为陈王。在此之前,萧惠任招讨使

  • 卷一百三十四·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四宋 赵汝愚 编边防门辽夏六上仁宗论元昊请和当令权在我余 靖臣窃闻贼昊差私置官入境相次到阙欲与朝廷通和事伏以息兵减费夷狄顺命国家大臣

  • 春秋四传纠正·俞汝言

    一曰尊圣而忘其僭隠公元年春王正月 胡安国传曰春秋立文兼述作舜典纪元日商训称元祀此经书元年所谓祖二帝明三王述而不作者也正次王王次春乃立法创制裁自圣心无所述于人者又曰周人以建子为嵗首前乎周者以丑为正其书始

  • 接物·魏裔介

    飞乌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然所以得之者,饵也。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生乎。[曾子]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张无垢]人之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程伊川]凡为人

  • 春秋説卷六·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庄公二九年春齐人杀无知君弑而贼讨也连称管至父弑襄公而书无知弑主弑谋者也无知以虐于雍廪见杀而书齐人杀夫人得而杀之也所以伸齐臣子之心也州吁无知弑立逾年不成乎为君而以贼讨乱臣贼子何所利而动于恶

  • 提要·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诗沈        诗类提要【臣】等谨案诗沈二十卷国朝范家相撰是编乃其释诗之说家相之学源出萧山毛奇龄奇龄之说经引证浩博喜于诘驳其攻击先儒最甚而盛气所激出尔反尔其受攻击亦最甚家

  • 昭公·昭公十七年·左丘明

    【经】十有七年春,小邾子来朝。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郯子来朝。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冬,有星孛于大辰。楚人及吴战于长岸。【传】十七年春,小邾穆公来朝,公与之燕。季平子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昭子曰

  • 表记·姚际恒

    是篇较坊记为劣,多是老庄之学,其言仁处尤戾,战国异端之学,告子虽外义,然尚以仁为内也,此则并仁而外之矣。其篇名表记者,取篇中仁者天下之表也。列下帖。(卷九○,页一)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君子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自融

    虎丘隆禅师禅师和之含山人也。名绍隆。机投佛果勤禅师。出世开圣。次迁彰教。果还□移居虎丘。时佛果门贤虽有妙喜辈。尚庵居。楚吴衲子惟趋虎丘。故虎丘法筵之盛。无异佛果之住蒋山也。师凡见学流。必以湛堂死心诸宗

  • 佛说俱枳罗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复有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俱来会坐。尔时佛告尊者阿难言。汝当谛听我有陀罗尼名俱枳罗。有大威力能作吉祥。

  • 卷第一百九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

  • 万法归心录自叙·佚名

    空劫以前。威音那畔。佛与众生无名。各具一圆明镜。众生无故。净白光中。瞥起动心。昧却本明。变生世界众生业果。生死死生。相续不断。沉迷三界。匍匐九有。从迷至今。无有悟日。若不断流返源。何时方能顿脱。须悟万

  •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具明想诸字安布身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