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

    尊者智威造

  敬礼圆满六度乘  及以善巧六处者

  并能具足六神通  然后广开六门义

 

  经曰。如是我闻一时者。此即是其集经者辞。为欲显示如来所说诸余经等相连故也。若不如是不相连故。即便轻贱不生恭敬。又涅槃时世尊告曰。我灭度后。汝等善男子当结集法。应置如是我闻等辞结集一切。今欲随顺先言教故。为结集时。劝请菩萨而有请言。汝何所闻当如是说。菩萨答言。如是我闻。言如是者。是答辞也。言我者。非转闻故。言闻者。耳识持故。言一切者。谓于一时闻此法时言薄伽梵者。而能降伏贪等故也。言在净居天上依空而住者。谓于何处与十地自在及大自在诸天子等所住处也。为彼宫殿在色究竟上空界住故。言众妙七宝庄严者。为诸端严而庄饰故。何故住此处耶。为显此法非是异生同共有故。何故而偏告于菩萨。为表此法不与声闻等而共有故。言与无央数菩萨众者。有二因缘。菩萨无数。谓功德无数及数无数也。言利益安乐有情者。为欲令得增上之生及解脱故。

  此陀罗尼总摄义者。论曰。当知此陀罗尼经以六义故说。云何为六。论曰。一慧圆满。二慈力圆满。三自性清净。四令知所作障。五摄菩提资粮。六彼果。果有二种。正智及真如也。

  言一慧力圆满者。当知证得了于真如。是故经曰。谓我流转于生死中诸所受苦。于诸有情愿证平等。言一切有情平等者。谓一切有情真如之性。彼所受苦无知之相。作如是说。愿勿无知。明了证悟。言二慈力清净者。慈即力故。故言慈力。彼清净者。谓对治品不屈伏故。尔时于自所有诸乐。愿乐施他。乃可名为慈力清净。非唯愿乐。离苦解脱。是故经曰。我有所受富贵世乐。愿诸有情同受斯乐。言三自性清净者。谓自心清净。当知尽于恶趣染污及尽于业。是故经曰。我所作恶若先未悔。以无上忏悔愿忏悔之。言无上忏悔者。当知即是无所得心。言四令知他所作障者。谓他所作近所作也。令知所作障者。知彼于我作如是障。是故经曰。我诸所有众魔之业若未先觉。以无上觉知愿令觉悟。言无上觉知者。即如诸佛及诸菩萨如理知也。众魔业者。当知即是而能障于善法者也。言五摄一切菩提资粮者。谓是无上正等菩提一切资粮。即是因也。摄彼一切者。谓修习也。是故经曰。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所摄一切世及出世广大善根。愿诸有情皆当速证无上智果。言波罗蜜多所摄一切者。谓与波罗蜜多相依故也。所有波罗蜜多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乃能成故。言六彼果者。谓彼菩提资粮果也。言正智及真如者。示彼果也。依等流果及离系果而宣说故。如经我证解脱亦愿有情皆得解脱。勿令住著生死涅槃。随次应知。此中离障智者。谓是解脱。愿速证得远离烦恼所知障智。有此意趣。不住生死及涅槃者。当知即是真如之性。彼于生死及以涅槃无别异故。如经说言。生死真如涅槃真如。于真如界无有差别当知彼则是诸如来清净法身是故建立彼即是其诸波罗蜜多果除彼。更无余果故也。

  论言复有异门者。谓第一第二经之文者。当知即于苦时乐时摄取有情界。随次应知。如经我所受苦。于诸有情愿证平等。我有所受富贵世乐。愿诸有情同受斯乐。于诸有情不证平等者。谓无所了。当知非得。言证者。谓了知故。犹如念性。即是其念此则显其彼所受苦所有无知愿勿生起。谓自所受苦与诸有情等同一想。为由此事而回向故。是故当知于受苦时摄取有情界。所受世间富乐之时。于自所有富乐之事悉乐施与诸有情者。此则名为于受乐时摄有情界。

  论曰三于自断资粮障者。如经我所作恶若未先悔。以无上忏悔愿忏悔之。谓自造罪从于自生所有诸障。以无上忏悔而断除故。

  论言四于他断资粮障者。如经我诸所有众魔之业。以无上觉知愿令觉悟。谓诸天魔而离于自是别心识。而从于彼所起障者名于他也。

  论言五积集一切资粮者。谓集一切诸资粮故。言一切资粮者。当知即是福之资粮及智资粮。彼谓应知即六度性。如有说言。

  施戒福资粮  智资粮是慧

  余三二种摄  五亦智资粮

 

  如是当知所集资粮悉皆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经曰。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所摄善根。皆当速证无上智果。

  论言六所集资粮为自利满及显他利满者。此中且初依自利者。如经我证解脱亦愿有情皆得解脱。谓由依彼所证解脱令离烦恼所知诸障。为彼即是一切有情解脱因故。言显他利满者。如经勿令住著生死涅槃。若住生死或住涅槃。而不能作利有情事。诸染污法而摄持故。为无身故。随次应知。言显者。与上诸门一一相合。

  论曰。复有异门从正遍知而退还者有其六因。释曰。云何为六。所谓论言弃背有情于生死苦不能安受者。此是初因。对治此故。是故经曰。我所受苦于诸有情愿证平等。于诸有情心平等者。应知乃能于生死苦而能安受。

  第二因者。论曰。于世富乐有执著心。对治此故。是故经曰。我有所受富贵世乐愿诸有情同受斯乐。

  第三因者。论曰。而积烦恼及诸业障。对治此故。是故经曰。我所作恶若未先悔。以无上忏悔愿忏悔之。谓异熟障不可忏故。

  第四因者。论曰。随顺恶友之所倾动。言随顺者。谓无觉悟。言恶友者。谓诸天魔。言倾动者。谓令作恶障碍于善。对治此故。是故经曰。我诸所有众魔之业若未先觉。以无上觉知愿令觉悟。

  第五因者。论曰。不集资粮。谓不具足杂资粮也。对治此故。是故经曰。我有所摄根愿诸有情皆当速证无上智果。此亦显集智资粮故。

  第六因者。论曰。于诸有圆满等法。有习近心及未著心。言诸有圆满者。谓身资具相。当知即是天人所摄等声。即摄声闻独觉圆满法也。言习近者。于圆满法有悕望也。当知彼即以诸有爱及自利爱有未著心。对治此故。是故经曰。我证解脱亦愿有情皆得解脱。勿令住著生死涅槃。随次应知。论言。对治彼故随其次第而说六门者。谓有六种退还之因。对治彼故。以此六门证遍知。故如是六门证得遍知此中说故。此陀罗尼名为六门。

  论言第一第二等。为显异门。如经我诸受苦及我有所受富贵世乐也。是故论言。第一第二而则显其苦乐分位不舍有情成熟有情。云何知然。如是彼欲断除一切有情苦故。忍受其苦作饶益事。是故当知第一能显于苦分位不舍有情。自所有乐乐施一切诸有情故。是故第二于乐分位不舍有情。能除彼苦令彼受乐。是则名为成熟有情。若不如是。于阙资缘及苦所逼诸有情所。殊胜善心无由生故。云何名为成熟之相。言成熟者。令诸有情善根增盛。

  论言第五即能成熟佛法者。如经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所摄善根也。言佛法者所谓力等。成熟彼者。谓能证得作用故也。彼得即由所修波罗蜜多悉皆回向菩提故得。

  论言第三第四断除障故即能成就自彼之二者。如经我所作恶及我诸所有众魔之业也。言断除障故者。谓能断除从于自他所生罪障故也。言即能成就自彼之二者。谓成熟有情。及能成熟诸佛之法。能成故也。

  论言第六者。如经我证解脱亦愿有情皆得解脱也。言声闻独觉不共之果清净法身者。谓一切种智及于真如。以解脱声而宣说故。言无超过故者。经言愿诸有情皆解脱故。言而能行于利生行故是名住于尽生死际者。经言勿令住著生死涅槃故。

  论曰复有异门者。此则示其第五异门。是故论言以四净心而当开示。释曰。云何为四。是故论曰。一了法无我故。此是第一。如经我所受苦于诸有情愿证平等。此言云何而能表于了法无我。是故论曰。颠倒有情及流转苦而不倾动。颠倒有情不倾动者。谓得自他平等性故。彼亦若无了法无我即不如是。生等流转一切诸苦不倾动者。亦如上说为利有情而乐彼故。彼亦了法无我之时乃能得故。

  论曰二于富盛时而不起于有情之见迷等杂染者。此是第二。如经我有所受富贵世乐愿诸有情同受斯乐。言迷杂染者。谓烦恼杂染等声。即摄业杂染也。

  论曰三与不清净因粗重之果能生之力而不随顺者。此是第三。如经我所作恶若未先悔。以无上忏悔愿忏悔之。言粗重者。谓从罪生能引等流及异熟果。即此名为处。不净因彼处自果。能生力者。谓能引其等流异熟之果力能也。不随顺彼因者。当知即是忏悔之法。

  论曰四而能断除彼增长因者。此是第四。如经我诸所有众魔之业若未先觉。以无上觉知愿令觉悟。言彼声者。引粗重也。余文可知。是故当知有四净心。唯独净心而不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论曰。加行清净者当知。即于波罗蜜多相应善根而起加行。如经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摄所善根。如是具说因圆满也。

  果圆满者。论曰。净心果者无上之智也。谓如上说四种净心。彼之果者是无上智。即是一切正遍知也。如经说言。彼当速证无上智果。论言加行清净者即是解脱者。为显果也。其相云何。论曰所谓转依。谓转烦恼所知障依阿赖耶识。如经我证解脱亦愿有情皆得解脱。论云无上之智及于解脱而非加行清净果耶者。谓当说彼。是其果也。云何是彼净心之果。论曰。是故经言。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所摄一切世及出世广大善根。愿诸有情皆当速证无上智果等。作如是说。是故无上智果言净心果者。与理相违。虽作是说。无有相违。是故论曰。波罗蜜多若不圆满。唯清净心不能生长无上智果。是故说彼名为波罗蜜多之果。谓诸经说故。论说言种类同故。无上之智当知即是净心果也。言种类同者。是心心所种类因果故也。应知解脱事用得故理合。是彼如行之果。论言又彼二之果二俱所摄者。谓前各各别说其果。今说二俱具二果也。此复云何。是故论言。净心加行更互相待为究竟故。谓独净心或唯加行于彼无有。无上正等菩提因故。论言。谓由所有一切资粮无所得心修习回向即得正智。及于如来诸余功德是彼因故者。此亦显其二俱皆有彼二果也。

  言一切资粮者。所谓诸度此名加行。言无所得心修习者。无染善心而修习故。谓不染著我法故也。言净心者。如论说言。由回向也。论言若不如是者。施等不成遍知因故。如是显其净心加行彼一切果。是故决定应如是知。若不如是。所修净心而空其果。此我不欲。

  论言又即彼二亦复名为而不住于流转涅槃者。谓如上说智及解脱二种果法而不住于流转涅槃。如经勿令住著生死涅槃。云何知然。是故论言。又彼二因般若大悲平等所摄。谓即彼法之所成故。言彼二因者。谓净心加行。般若大悲平等所摄者。谓智及悲平等之性。即名智悲平等性故。彼二摄者。谓具足也。若无有智唯悲偏增不舍流转。如是智惠增多而无悲者即般涅槃。是故当知彼二平等不住于二。言谓即彼法之所成故者。谓智悲平等性之所成故。彼二果法不住流转及涅槃也。论言为取如是大功德故菩萨所有一切善根应当如是而回向之者。谓欲取证不住流转及以涅槃诸功德故。论言是故此则名为所有善根广大回向者。谓如所说以回向故。名大回向。于殊胜义而加行故。论曰如是所修六门之者得六功德者。谓如所说六种加行所证善根证六德故。论言如其次第者。第一获得第一之德。乃至第六获第六故。论言若有菩萨具足如是善根之者。谓具回向善根故也。

  论曰一流转生死微薄受苦彼不能坏者。此初果利。如经我所受苦。言彼不能坏者。谓不屈伏故。

  论曰二而常唯受无尽广大富贵世乐及能成熟有情之界者。第二果利。如经我有所受富贵世乐。此中成熟有情界者。即彼世乐而摄受故。论曰以无障碍速摄善根于善欢喜及有胜解者。第三果利。如经我所作恶。此中于善欢喜者。谓净心也。于善有胜解者。谓加行也。论曰四于诸菩萨而不见有微细忘误善观断除者。第四果利。如经我诸所有众魔之业。言善观断除者。谓善知已而修忘误对治法也。

  论曰速成资粮及能证得成种智定者。第五果利。如经我诸所有波罗蜜多所摄善根。言及能证得成种智定者。谓以其次而证种智。当知即是金刚喻定。彼亦而从资粮圆满乃能生长。非从余得。论曰六尽诸世界及有情界现利生事成熟彼果者。第六果利。如经我证解脱等。言尽诸世界者。谓不分别有情界故。言及有界者。谓所化生。言成就彼故者。为欲成其利有情事不住流转及涅槃故。

    (癸丑年十月上旬八日于沙州永康寺集译讫故□之也)

猜你喜欢
  卷第五十八·佚名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序·彦悰
  总目·牧云通门
  譬喻品第十二·佚名
  卷第三十四·德清
  卷第四·佚名
   第五十四則 雲門展兩手·胡兰成
  [第四品]界双论·佚名
  卷五百四十二·佚名
  卷十六·佚名
  原子能与禅定神通·太虚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九卷·李通玄
  碧岩录卷第二·圆悟克勤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韩绛·唐圭璋

      绛字子华,灵寿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大中祥符五年(1012)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庆历七年(1047),为太子中允。召试,授太常丞,直集贤院。历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神宗朝,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康国公。元祐三年(1088)卒,年七十七。

  • 卷324 ·佚名

    司马光 哭公素 负书游上国,拾芥取荣名。 雅度津涯阔,高文风雨惊。 忘怀翻得谤,纵酒遂伤生。 忍使泉台客,悁悁不自明。 丹旌倚輤车,荣辱尽虚无。 半道骅骝顿,先秋兰茝枯。 儿痴缠过龀,亲老不

  • 卷之一百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五十八 兼两淮盐课曹寅奏销两淮正杂钱粮文册·佚名

    管理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加伍级.兼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臣曹寅谨奏:为遵旨会议奏销钱粮事。 案照两淮运司每年徵收正杂钱粮完欠数目,题定陆月奏销在案。所有康熙肆拾伍年分盐课钱粮,应臣照例奏销。除各商历年积欠银两,

  • 杨大眼传·魏收

    杨大眼,武都氐人杨难当的孙子。大眼少年即有胆识力气,跳跃行走如飞。然而,因他为偏房所生,不被其宗族亲人所注目重视,经常有饥寒交迫之苦。太和年间,奉朝廷邀请做官。当时高祖从代州出发向南征伐,命令尚书李冲选拔征伐官员,杨

  • 兵饷例·佚名

    目录 领运台饷限期 借兵米榖 戍台新旧兵丁住支饷项 兵丁借米扣价买补 战船遭风飘粤借项扣收附搭 闽省各营请领俸饷米折按照银数拨兵护送 委弁赴省请领大饷,俱令多带盘费,所领饷银概不许挪动 台湾各营请领一切银两,概由台

  • 卷六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八刑部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掌法律刑名以肃邦宪所属十有八司直隶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一人蒙古一人汉二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直隶及八旗游牧察哈尔左翼所属【正黄东

  • 第二节 族 制·吕思勉

    宗族百口,累世同居,论者多以为美谈,此不察名实之过也。考诸史,聚族多者,非地方豪右,则仕宦之家。力耕之细民,则率不过五口、八口耳。《旧唐书·沈法兴传》云: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东郡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元

  • 卷一百三十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三十一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十九存旧礼记正义卷第二十七【宋板】天子崩未殡至奉帅天子【曽子问】经俎豆及陈正误及当作既考异足利本自啓至于反哭奉帅天子至上有比字 古本

  • 参患第二十八·管仲

    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猛毅者何也?轻诛杀人之谓猛毅。懦弱者何也?重诛杀人之谓懦弱。此皆有失彼此。凡轻诛者杀不辜,而重诛者失有罪。故上杀不辜,则道正者不安;上失有罪,则行邪者不变。道正者不安,则才

  • 第六 忤合 1·王诩

    【原文】凡趋合倍反①,计有适合。化转环属②,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③。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④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⑤。【注释】①趋合倍反:趋向合

  • 佛学院置院舍记·太虚

    佛学院之名,未前闻也。民国第一辛酉冬,始在汉口创议,翌秋即开学于武昌。人或诧其出现于世之突兀,而不知机凑缘会,实非偶然。今就置院舍一端言之,亦大有可纪者在也。先是、诸发起人分任常费,于武汉三镇,数数觅赁屋不得,旋成立筹

  •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尔时帝释天主。见是福力。现生果报。希有瑞相。又知人天悉皆胥悦。心颇异之。乃谓福力太子言。太子汝今如是勤修胜行。有何所求。太子白言。天主。

  •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诸字母。云何一切诸法。入于此及陀罗尼字。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法入于字母及陀

  • 净名玄论卷第一(名题上)·吉藏

    吉藏法师造金陵沙门释吉藏。陪从大尉公晋王。至长安芙蓉曲水日严精舍。养器乖方。仍抱脚疾。恐旋南尚远。而朝露非奢。每省慰喻之言。游心调伏之旨。但藏青裳之岁。顶戴斯经。白首之年。玩味弥笃。愿使经胎不失历劫逾

  • 卷第五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不善纳息第一之十有身见与有身见为几缘。有身见与戒禁取。乃至无色界修所断无明随眠为几缘。乃至无色界修所断无明随眠与无色界修所断无

  • 不下带编·金埴

    清金埴著。七卷。埴字苑孙,号鳏鳏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康熙二年(1663),卒于乾隆五年(1740)。此书记载了作者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遗闻佚事、社会风俗、科举考试等。每卷都下标“杂缀兼诗话”,谈诗文篇幅尤多,评

  • 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