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十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

临济第七世祖

讳楚圆。全州清湘李氏子。嗣汾阳。

仁宗甲子天圣二年。

临济第七世潭州石霜慈明祖嗣宗统(一十七年)。

祖住道吾禅师方会佐之。

定林沙门本延。有道行。雅为士大夫所信敬。神鼎对延称祖知见。可兴临济。会道吾虚席。延白郡守请主之。法令严肃。忘躯为法者集焉。自南源徙道吾。及石霜。会皆佐之总院事。上堂曰。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要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遂喝一喝曰。且道是宾是主。还有分得者么。若也分得。朝打三千。暮打八百。若也未能。老僧失利。

乙丑三年。

丙寅四年。

丁卯五年。

曹洞宗第六世郢州大阳祖示寂。

七月十六日祖辞众。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停笔而化。年八十五。

考定(按洞宗第七世祖投子青。以熙宁六年还龙舒。道俗请住白雪海会寺。计其得法之岁。至此适十年。以符太阳之记。是投子青祖受法於浮山时。乃英宗治平初年也。即以是年绍统。从天圣五年至嘉佑八年癸卯。中间三十七年。洞上宗统阙焉。载籍昭然。书以存信)。

戊辰六年。

性宗法师四明延庆法智知礼寂。

礼传台教於宝云通。住承天。迁延庆。学徒如林。日本国师遣使询法要。撰指要妙宗二钞。大悲忏仪。并金光明。普门诸记行世。学士杨亿。驸马李遵勖。荐锡紫衣师号。正月五日寂。

己巳七年。

祖受慈明师号并紫衣。

都尉李遵勖奏祖道行。赐徽号。及紫衣。

庚午八年。

法师子璇重振相宗於长水。

璇嘉禾人。从法师洪敏学楞严。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有省。闻琅琊觉道风。趋参。值升座。遂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抗声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璇豁然了悟。拟留嗣之。觉谓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以报佛恩。璇依教住长水。众几一千。以贤首宗旨。述楞严疏等行世。

禅师云门下第四世瑞州洞山晓聪寂。

聪嗣文殊真。手植万松於东岭。而恒诵金刚般若经。山中人因名其岭曰金刚。比部郎中许式。出守南昌。过莲华峰。祥公谓曰。聪道者。云门儿孙。人天眼目也。(聪游方时。在云居作灯头。因僧问泗洲大圣。因甚却向扬州出见。聪曰。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祥公闻之。大惊曰。云门儿孙犹在。中夜望云居拜之)可往访之。许作诗寄之曰。语言浑不滞。高蹑祖师踪。夜坐连云石。春栽带雨松。镜分金殿烛。山答月楼钟。有问西来意。虚堂对远峰。聪一日上堂辞众毕。复述颂。末曰。唯有镢头知我意。栽松时复上金刚。言讫而寂。

祥符荫曰。神鼎一见石霜。霜即名重丛林。雅相称扬。使主法席。莲华峰庵主闻洞山片语。即惊叹其为云门儿孙。中夜拜之。一见许公。亟相称道。呜呼。古人何等眼目。何等心行也。

禅师自宝继住洞山。

宝五祖戒嗣。为人廉谨。持戒精严。参五祖。主寺事。一日戒病。令侍者於库司取生姜煎药。宝叱之。戒令将钱回买。方取与。戒心重之。后至洞山。特加敬重。聪殁。遗言令继其席。适郡守亦以书嘱戒。举所知者。戒曰。卖生姜汉。住得也。宝遂说法洞山。

辛未九年。

壬申明道元年。

祖住石霜。

祖自道吾迁石霜。赞元来参。祖一见曰。好好着槽厂。元遂作驴鸣。祖曰真法器耳。俾为侍者。助舂破薪。泯泯混众十年。

台宗法师天竺慈云遵式寂。

式字知白。母梦咽明珠而生。受业於四明。力行四三昧。淳化初住慈云。讲演不倦。十月十日。诵佛而逝。灵异之迹。具於本传。

祥符荫曰。天台一宗。机至线断。幸螺溪访求於异域。得宝云四明慈云相承。以力行三昧誓持之。呜呼。弘道讵不在於人哉。

癸酉二年。

监院方会悟道受嘱。

会总院事久。每咨参。祖曰。库司事繁。且去。他日又问。祖曰。监寺异日儿孙遍天下在。何用忙为。一日祖适出。雨忽作。会侦之小径。既见。遂搊住曰。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祖曰。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语未卒。会大悟。即拜於泥途。问曰。狭路相逢时如何。祖曰。你且躲避我。要往那里去。会归。具威仪诣方丈礼谢。祖诃曰。未在。祖上堂。会出问。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峰时如何。祖曰。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会曰。官不容针。更借一问。祖便喝。会曰。好喝。祖又喝。会亦喝。祖连喝两喝。会礼拜。祖曰。此事是个人。方能担荷。会拂袖而出。

安隐忍曰。后代悟繇。非强作主宰。便属依通。如此等悟处。千中无一。

祥符荫曰。汾州之於石霜。霜之於杨岐。方为脱略绳墨。具眼者辨取。

甲戌景佑元年。

善侍者坐夏金銮可真禅师还石霜得彻悟。

真自负亲见慈明。天下无可意者。至金銮。同善侍者坐夏。善与语。知其未彻。一日同山行。举论锋发。善拈一片瓦置石上曰。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许你亲见老师。真左右视。拟对。善叱曰。伫思停机。情识未透。何曾梦见。真大愧。还石霜。祖见来。叱曰。本色行脚人。必知时节。有急甚事。夏未了。蚤至此。真泣曰。被善兄毒心。终碍塞人。故来见和尚。祖遽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祖诟曰。头白齿豁。犹作这个见解。如何脱离生死。真悚然求指示。祖曰。汝问我。真理前语问祖。祖震声喝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真於言下大悟。

祥符荫曰。廓侍者不惜手脚。於华严鹿门。今善侍者。以一片瓦去却翠岩真心所碍塞。使之再向祖言下大悟。两侍者可谓眼目诸方者矣。鹿门特为煎茶告众曰。参学龙象。直须仔细。入室决择。不得容易。逴得个语。便以为极则。道我灵利。被明眼人觑破。却成一场笑具。图个甚么。只为我慢无明。不能回转。亲近上流。赖得明眼道人。不惜身命。对众证据。此恩难报。噫。痛定思痛。真药石之言哉。

禅师悟真补住道吾。

真参祖嗣法。

禅师谷泉住保真。

泉放浪湖中。访祖於道吾。登衡岳顶。住懒瓒岩。移芭蕉。又移保真。乃衡湘至险绝处。一夕地坐。祝融峰。有大蟒盘绕。泉解衣带缚其腰。中夜不见。明日遍山寻之。衣带缠枯松上。尝以杖荷大酒瓢往来山中。人问瓢中何物。曰大道浆也。

禅师汾阳支下大愚守芝寂。

芝住大愚翠岩两山。众未尝登三十辈。屋老以木拄将倾处。过者疑将压焉。提笠日走城郭村落。寺如传舍。粥饭亦有不继。尝作洞山麻三斤偈曰。横眸读梵字。弹舌念真言。吹火长尖嘴。柴生满灶烟。又示众。沙里无油事可哀。翠岩嚼饭喂婴孩。他时好恶知端的。始觉从前满面灰。

乙亥二年。

祖住南岳福严书记慧南入室领悟。

南玉山章氏子。幼不茹荤。不游戏。弃家受具。坐必跏趺。行必直视。依泐潭澄。令分座接物。名振诸方。文悦见之。叹曰。南有道之器也。惜未授本色钳锤耳。会同游西山。夜话云门法道。悦曰。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果矣。南问所以异。曰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澄公如药汞银。徒可玩。入鍜则流去。南怒以枕投之。明日悦谢过。又曰。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乎。即背去。南挽之曰。若如是。则谁可汝意。曰石霜圆手段出诸方。子宜见之。不可后也。南默计曰。悦师翠岩。使我见石霜。见之有得。於悦何有哉。遂造石霜。中途闻祖不事事。慢侮少丛林。乃登衡岳谒福严贤。贤命掌记。俄贤卒。郡守以祖补之。南心喜。且欲观其人。祖既至。贬剥诸方。件件数为邪解。泐潭密付旨诀。皆在所斥中。南为气索。念悦平日之语。翻然改曰。大丈夫心膂之间。其可自为疑碍乎。遂造其室。祖曰。书记已领徒游方。借有疑。可坐而商略。南固辞。哀恳愈切。祖曰。书记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曰放洞山三顿棒。是有吃棒分。无吃棒分。曰有吃棒分。祖色庄曰。闻三顿棒声。便是吃棒。则从朝至暮。鹊噪鸦鸣。皆应吃棒。祖即端坐受南炷香作礼。祖复问。脱如汝会云门意旨。则赵州道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且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南汗下不能答。趋出。次日又诣。祖诟骂不已。南曰。骂岂慈悲法施耶。祖笑曰。你作骂会那。南於言下大悟。失声曰。泐潭果是死语。呈偈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雠。祖以手指没字。南为易有字。祖颔之。遂留月余辞去。问祖曰。大事毕竟如何。祖呵曰。着衣吃饭不是毕竟。屙屎送尿不是毕竟。

丙子三年。

居士李遵勖集广灯录成帝制序。

禅师首山支下汝州广慧元琏寂。

琏初依招庆觉。诵维摩经次。觉问曰。经在这里。维摩在甚么处。茫然无以对。涕泣曰。大丈夫汉。被人一同。无词可措。岂不愧哉。於是历参五十余员尊宿。不能契旨。遂趋首山。领悟正月二十六日。示四圆相。自书虎狗鼠牛字於中。揭方丈门。遂至九月二十六日寂。景德间宗师。为高名士大夫所尊服。而又享有高寿。预知报谢。琏其冠也。

丁丑四年。

祖住兴化。

上堂曰。山僧居福严。祇见福严境界。晏起蚤眠。有时云生碧嶂。月落寒潭。音声鸟。飞鸣般若台前。娑罗花。香散祝融峰畔。把瘦筇。坐盘石。与五湖衲子时话玄微。灰头土面。住兴化。祇见兴化家风。迎来送去。门连城市。车马骈阗。渔唱潇湘。猿啼岳麓。丝竹歌谣。时时入耳。复与四海高人。日谈禅道。岁月都忘。且道居深山。住城郭。还有优劣也无。试道看。良久曰。是处是慈氏。无门无善财。

禅师承古往荐福。

古少为书生。博学有声。出家从太阳玄游。又谒南岳雅。雅许入室。游庐山。居宏觉塔院。号古塔主。说法芝山。范仲淹守饶。迎古住荐福。

戊寅宝元元年。

祖至京会李都尉。

都尉遵勖。遣使邀祖曰。海内法友。唯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去。仆年来顿觉衰落。忽死以一见公。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祖恻然。舟而东下。道过琅琊。为觉作牧牛歌。觉默得其游戏三昧。至京与李都尉会月余。而李果殁。临终问答偈语。帝闻之嘉叹。有旨赐官舟南归。中途得风痹疾。

己卯二年。

庚辰康定元年。

临济第七世石霜慈明祖示寂。

世寿五十四。腊三十二。铭行实於兴化。塔全身於石霜。

临济第八世祖

讳方会。袁州宜春冷氏子。嗣石霜。

临济第八世杨岐祖嗣宗统(一十年)。

祖住杨岐。

祖还九峰萍实。宜春令请住杨岐。室中问僧。栗棘蓬。你作么生吞。金刚圈。你作么生透。初住老屋败椽。适隆冬。雪霰满床。居不遑处。衲子投诚。愿充修造。祖却之曰。我佛有言。时当减劫。高岸深谷。变迁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工夫事丰屋耶。竟辞之。翌日上堂曰。杨岐乍住屋壁疎。满床尽撒雪珍珠。缩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

辛巳庆历元年(二月京师雨药)。

壬午二年。

癸未三年。

禅师慧南开法同安。

甲申四年。

禅师守端来参领悟。

端依茶陵郁禅师披削。来参祖。祖一日忽问受业师为谁。端曰。茶陵郁和尚。祖曰。吾闻伊过桥遭颠有省。作偈甚奇。能记否。端诵曰。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祖笑而趋起。端愕然通夕不寐。黎明咨询之。适岁暮。祖曰。汝见昨日打驱傩者么。曰见。祖曰。汝一筹不及渠。端愈大骇。曰何谓也。祖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端大悟(郁因杨岐化主为举百尺竿头进步语。参究遭跌有省。走谒祖。祖印可之。后亦嗣祖)。

乙酉五年。

丙戌六年。

祖自杨岐迁住潭州云盖山。

丁亥七年。

戊子八年。

大士法华志言寂(未详法嗣)。

言寿春许氏子。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大臣请择宗室贤者居京师。仁宗夜焚香默祷曰。翊日化成殿具斋。虔请法华大士。俯临无却。左右莫闻也。清旦道衣凝立而待。俄侍卫奏。言法华自右掖门直趋寝殿。禁兵呵止不得。仁宗笑曰。吾请之来耳。及至。竟升御榻而坐。仁宗以储嗣为问。索笔大书十三十三数行。掷笔去。至英宗即位。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也。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谓人曰。吾从无量劫来。成就逝多国土。分身扬化。今南归矣。言毕右胁而逝。

禅师大相国寺德章入对延春阁。

章嗣石霜祖。九月一日诏章於延春阁下斋。宣问佛法。

己丑皇佑元年。

禅师仁勇造云盖顿悟。

勇容止渊秀。幼通台教。更衣谒雪窦显。显意其可任大法。诮之曰。央庠座主。勇愤悱下山。望雪窦拜曰。我此生行脚。参禅道不过雪窦。誓不归乡。即往泐潭。逾纪疑情未泮。闻祖移云盖。能钤链学者。直造其室。一语未及。顿明心印(后从端祖游。研极玄奥。出世两住保宁)。

临济第八世杨岐祖示寂。

洪觉范曰。临济七传而得石霜圆。圆之子一为积翠南。一为杨岐会。南之设施。如坐四达之衢。聚珍怪百物而鬻之。遗簪堕珥。随所探焉。骎骎末流。冒其氏者。未可一二数也。会乃如玉人之治璠玙。珷玞废矣。故其子孙皆光明照人。克世其家。盖碧落碑。无赝本也。

禅师德章复入内奏对。

禅师法眼下第四世杭州净土院惟正(一作政)寂。

正幼从钱塘本如受业。郡人欲启帑以度牒施。正叹曰。古之度人。以清机密旨。今反是。去古远矣。吾堕三宝数。当有其时。遂跪谢不受。如问故。正曰。彼非知我者。特以师之言。旋百千於一童子。保其终身能施物不责报乎。如来世尊。大愿度生。则有慈荫。今妙法莲华经是也。当折节诵持。恩并归一。於义为安。如益奇之。年十八为大僧。独拥毳袍且毙。复有愿输岁时用度。俾继院务。正复谢曰。闻托钵乞食。未闻安坐以享。历谒诸祖。未闻废学自任。况我齿茂气完。正在筯力为礼。非从事屋庐之秋也。遂游方。受心法於惟素。素董功臣山净土院。正辅相之久而继席。内翰叶清臣迎正论道。一日语正曰。明日有客集。愿师来洒以甘露。正诺之。明日遣邀。正以一偈授曰。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仗又思维。为僧只合居岩谷。国土筵中甚不宜。竟不往。尝跨一黄犊。出入。军持巾钵悉挂角上。故俗呼为正黄牛。侍郎蒋堂出守杭州。与正为方外交。正每往谒至郡庭下犊。谈笑终日而去。正律身精严。冬不拥炉。以芦花作球。纳足其中。客至共之。夏秋好玩月。吟笑达旦。率以为常。或问师以禅师名。乃不谈禅何也。曰徒费言语。吾懒。宁假曲折。但日夜烦万象为敷演耳。言语有间。吾此法无尽。所谓造物无尽藏也。孟夏日。语众曰。夫动以静对。未始有极。吾一动。历年六十有四。今静矣。然动静本何有哉。於是泊然而逝(损园荫客金陵卢龙山房。题政黄牛图。赠巢山至和尚诗曰。有宋山林朝市然。绿绨丹诏白云边。高人视此如蜗涎。翛然自适吾之天。爱骑黄犊冲华筵。军持书卷挂角颠。风流翰墨惊名贤。只字单词争爱怜。兴来随意山水前。长歌大啸傲云烟。驰逐不用珊瑚鞭。岂如养骏黄金鞯。青松千树夕阳悬。茅庵归去草芊芊。高情非为矫其偏。逸韵千古争喧传。以今视宋更天渊。吾师寄托宁后先。诛茅缚屋师山巅。蕉团一瓢诗几编。欲买黄犊尚无钱画图晤对夫何嫌。苍葭我问秣陵船。一庭秋雨湿苔砖。指点壁间笔墨妍。茶铛窗外响红泉。夫椒山下五湖连。烟波一叶可忘年。蒲芽菰米手烹鲜。渔翁舟子谁何焉。大盆弄月溯沦涟。鸥群鹭友两缠绵。吾师肯来拨书眠。荻花拥足竦寒肩。身入图画作癯仙。鸣呼。身入图画作癯仙。至嗣灵隐礼。隐金陵狮山。时高其风操)。

临济第九世祖

讳守端。衡阳葛氏子。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山主得度。参杨岐祖嗣法。

庚寅皇佑二年。

临济第九世白云祖嗣宗统(二十三年)。

祖住承天寺。

祖游庐阜。圆通讷禅师。荐住承天。声名籍甚。僧问。如何是佛。祖曰。镬汤无冷处。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祖曰。水底按葫芦。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曰。乌飞兔走。

禅师德章乞终老山林诏住杭州灵隐赐号明觉。

禅师江州圆通居讷辞诏住净因举书记怀琏自代。

讷梓州蹇氏子。试经得度。以讲学冠两川。耆年多下之。因禅者策发出蜀。放浪荆楚。至襄州洞山荣(荣智门祚嗣)座下。留止十年。嗣其法。后游庐山。太守程师孟请住归宗。迁圆通。汴京自周朝毁寺。太祖建隆间复兴两街。止是义学而已。士大夫聪明超轶者。皆厌闻名相。而少林一宗。尚未大行。翰林杨亿晁迥首发明之。内侍李允宁奏旋汴宅一区。创兴禅席。勅赐额曰十方净因禅院。帝闻讷名。特诏开法。以目疾坚辞不赴。举本院书记怀琏自代。於是诏琏。琏至。引对佛法大意称旨。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赐琏号大觉禅师。讷号祖印禅师。

禅师赞元住蒋山。

元侍石霜祖久。祖殁。元庐塔种植八年。出世住蒋山。丞相王安石丁母忧。读经山中。与元游如昆弟。问祖师意旨。元不答。石益扣之。元曰。公有般若之障三。有近道之资一。更一两生来。或得纯熟。石曰。愿闻其说。元曰。公受气刚大。世缘深。以刚大气遭深世缘。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怀经济之志。用舍不能必。则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经世之志。何时能一念万年哉。又多怒。而学问尚理。於道为所知愚。此其三也。特视名利如脱发。甘淡薄如头陀。此为近道。且当以教乘滋茂之。可也。石再拜受教。

辛卯三年。

佛灭后二千年。

庐山归宗火方丈慧南禅师入岳获智证 发明(寺火不书。此书以南禅师在狱得三昧证也)。

南住归宗。寺火。一夕而烬。大众哗动山谷。南安坐如平时。僧洪准欲掖而走。南叱之。准曰。和尚纵厌世间。慈明法道。何所赖耶。因徐整衣起。火已及坐榻矣。入狱。郡吏发其私忿。拷掠百至。绝口不言。惟不食而已。两月后得释。须发不剪。皮骨仅存。可真迎於中途。见之泣下曰。师兄何至是也。南叱曰。这俗汉。真不觉下拜。他日谓门弟子曰。我在狱证法华经菩萨游戏三昧。经曰。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心不好乐。呵小乘也。以其不能成就众生耳。弟子请闻其说。南曰。凡狱吏之治有罪者。察见其情伪。必痛加捶楚。欺诈之实尽则自释。虽有酷刑。不能申也。罪至於死。亦所甘心者。智尽情枯故也。今禅学者。驰求之狂。欺诈之病。不以知见之慧锻之。何由而释。

禅师倚遇住法昌。

遇游西山。睠双岭深邃。栖息三年。始应法昌之请。法昌在分宁北。千峰万壑。古屋数间。遇至止。刀耕火种。殊安乐之。衲子不堪其枯淡。多弃去。坐此成单丁。

壬辰四年。

祖住圆通。

讷以圆通让祖。自处东堂。祖时年二十八。自以前辈让名席。责己甚重。敬严临众。以公灭私。宗风大振。

禅师云门第四世明州雪窦明觉重显寂。

显初游方时。谒庐山林禅师。拂其机。一众股栗。林谕众曰。此如来广大三昧。非汝等以取舍心可了别也。驸马都尉李遵勖。奏赐紫方袍。侍中贾公奏锡号明觉。六月十日。中夜辞众。盥浴整衣。侧卧而逝。门人惟盖文轸等。裒集提唱拈颂诸录行世。

祥符荫曰。从上佛祖机语。如乳之於水。醍醐之在酥酪。自雪窦发其精微。剔其肯紧。而乳与醍醐。择之不待鹅王。味之消除杂毒。拈颂之於来学。开通心眼不少。盖其精脱融洽。悟与辩才。兼无碍者也。

癸巳五年。

甲午至和元年。

祖徙法华 阙疑(讷初举祖住承天。又逊居东堂。辞诏举琏书记自代。盖虚怀无我。盛德尊宿也。祖退图通一节。故阙而不书)。

道隆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发明(隆以梦召。偈句酬倡。留宿禁林。故书法如此)。

隆广慧琏嗣。游京客景德寺。日纵观都市。归常二鼓。一夕不得入。卧於门之下。帝梦至寺门。见龙蟠地。遣中使视之。睹隆熟睡。惊矍问名归奏。帝闻道隆名。喜曰。吉征也。明日召至便殿。奏对详允。帝大悦。偈句相酬。络绎於道。或入对。留宿禁中。礼遇特厚。赐号应制明悟禅师。会诏大觉琏於化成殿说法。召隆问话。机锋迅捷。帝大悦。侍卫皆山呼。隆即疏奏。举琏自代禁林待问。秘殿谈禅。乞归卢山。帝览表不允。有旨建华严禅院令开堂。后年八十余。寂於盛暑。安坐七日。手足柔和。

归宗南结庵积翠。

南结庵黄檗溪上曰积翠。学徒奔凑。虽饱参老宿。至则怃然自失。就弟子之列。潘兴嗣尝问其故。南曰。父严则子孝。今日之训。后日之范也。譬诸地尔。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於千仞之上。吾亦与之俱。困而极於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伎之穷。则妄尽而自释也。又曰。姁之妪之。春夏之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之所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得乎。室中尝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学者莫测。脱有酬者。南无可否。敛目危坐。兴嗣又问故。南曰。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关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

禅师法远住浮山。

远初住舒州太平兴国。次住姑苏天平。是年住浮山。一日与待制王质论道。远画一圆相问质曰。一不得匹马单枪。二不得衣锦还乡。鹊不得喜。鸦不得殃。速道。质罔措。远曰。勘破了也。

乙未二年。

祖住白云。

祖在法华。衲子至无所容。士大夫贤之。住白云海会示众。若端的得一回汗出来也。向一茎草上便见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玉殿琼楼。却被一茎草盖却。且道作么生得汗出去。良久云。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

净因怀琏乞归山不允赐龙脑钵对使焚之。

琏进偈曰。六载皇都唱祖机。两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隐去欣何得。满箧唯将御颂归。帝和颂不允。仍宣谕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再住京国。且兴佛法。琏再进颂谢。既而遣使赐龙脑钵。琏谢恩罢。捧钵曰。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铁食。此钵非法。遂焚之。中使回奏。帝嘉叹不已。

祥符荫曰。宗师格外明机。往往踏毗卢顶上行。道隆怀琏等游於帝王之廷。虽不失其为道。然亲近国王大臣。究非本色宗持所宜。观其对使焚钵。凛凛犹有衲僧风规。校今山林中人。幸邀天眷。如恐不及者。风趋日下。可胜道哉。

丙申嘉佑元年。

开先善暹举禅师慧圆住洞山积翠南出山见之。

暹初依雪窦显。举住金鹅。暹题偈於壁而逸。后住庐山开先。后学多所成就。圆嗣雪窦。依暹於开先。会洞山虚席。暹举应筠人之请。时南住黄檗。因出邑相见。南默无所言。但焚香相向危坐而已。自申时至三鼓。圆即起曰。夜深妨和尚宴息。趋出。明日各还山。南问永首座。汝在庐山识今洞山老否。曰不识。止闻其名。久之进曰。和尚此回见之如何人。南曰。奇人。永退问侍者。汝随和尚见洞山。夜语及何事。侍者以实吾。永曰。疑杀天下人。

丁酉二年。

禅师法秀出世四面山。

秀参天衣怀。嗣其法。出世淮四面山。杖笠之外。衣具而已。衲子追逐。秀哀祖道不振。以身任之。

戊戌三年。

浮山远退居会圣岩。

远退休会圣岩。作九带。叙佛祖宗旨。欧阳修闻远名。造其室。会客棋。遽收局。请远因棋说法。远命挝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着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什么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修大嘉叹。

乙亥四年 欧阳修等修唐书成。修又撰五代史七十四卷。将旧唐史所载释道之事。并皆删去。

祥符荫曰。修之删去释氏。力为排诋。乃其维持名教之苦心。但未知佛法耳。晚年致仕居洛中。闻禅师修颙德业。一日延颙遽问曰。浮图之教何为者。颙乃欵论。指挥微妙。修竦然曰。吾初不知佛书。其妙至此。易箦时。召子弟切诫之曰。吾生平以文章名当世。力诋浮图。今此衰残。忽闻奥义。方将研究。命也奈何。汝等勉旃。无蹈后悔。修乃捐酒肉。撤声色。灰心默坐。令老兵近寺借华严。读至八卷。安坐而薨。是修之桑榆晚照。未尝不归命觉天也。今士大夫家。未知修晚诣之所造。而徒效其前途之所为。於佛法无纤毫之损。而自己失邱山之益。亦何乐而为此哉。

禅师义青至浮山。

青青社李氏子。七龄颖异。试经得度。习百法论。未几入洛听华严。五年。忽猛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乎。即弃去游方。至於浮山。时圆鉴远居会圣严。梦得俊鹰畜之。既觉而青届旦至。远以为吉。礼延之。令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因缘。

庚子五年。

禅师谷隐下润州金山达观昙颕寂。

颕首谒太阳。次参谷隐聪。太尉李端愿延居园斋。时夏竦王曙欧阳修与愿兄端悫等。咸扣玄关。聪录其语曰。登门集。晚住金山。嘉佑四年除夕。遣侍驰书别扬州刁景纯学士曰。明旦当行。不暇相见。厚自爱。景纯开书大惊曰当奈何。复书决别而已。中夜候吏报扬州持书船将及岸。颕欣然令挝鼓升座。叙出世本怀。谢裨赞丛林者。劝修勿怠。下座读刁书毕。大众拥步上方丈。跏趺。挥令各远立。良久而化。

圆通讷举书记了元住承天。

元二岁能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诵诗三千首。闾里咸称神童。剃染受具。游庐山谒开先暹。大称赏之。又谒圆通讷。讷惊其翰墨曰。骨格已似雪窦。后来之俊也。遂命掌记。会承天虚席。讷以元当其选。郡守见而少之。讷曰。元齿少而德壮。虽万耆衲不可折也。於是元住承天。

辛丑六年。

禅师义青於浮山悟道。

青在浮山经三载。远一日问曰。汝记得话头么。试举看。青拟对。远掩其口。青了然开悟。遂礼拜。远曰。汝妙悟玄机耶。青曰。设有也须吐却。时资侍者在旁曰。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青回顾曰。合取狗口。若更叨叨。我即便欧。

禅师契嵩诣阙上书进传法正宗记。

十二月六日。杭州灵隐永安兰若传法赐紫禅师契嵩诣阙上书。进传法正宗记十二卷。祖图一面。辅教编三册。内翰王素为之表闻。嵩字仲灵。号潜子。藤州镡津李氏子。受记於洞山聪。居杭之西湖三十年。闭关不妄交。夜则顶戴观音像。诵其号必满数万声乃寝。自是世间章句。不学而能。

壬寅七年。

勅收传法正宗记辅教编编入大藏。

书留政府七十一日。时韩公琦览之。以示欧阳修。修方以文章自任。见其文谓琦曰。不意僧中有此郎耶。当一识之。与语终日。大悦。上读至为道不为名。为法不为身之句。嘉叹久之。三月十七日有旨。宣传法院。收入大藏。勅赐嵩师号明教大师。辞让不允。

癸卯八年。

禅师义青於浮山续嗣曹洞宗统。

青领悟后。复经三载。远时出洞下宗旨示之。青悉妙契。遂付以太阳衣履曰。代吾续洞上宗风。善自护持。无留此间。令见圆通秀。

曹洞第七世祖

讳义青。青社李氏子。从浮山圆鉴悟旨。嗣续太阳正脉。初住海会。次迁投子。

曹洞第七世投子祖嗣宗统(一十九年)。

祥符荫曰。兴灭继绝。大道为公。古今盛德事也。青祖时方阅藏於庐山。至熙宁六年。方住龙舒海会。实继白云端祖之席。又八年移投子。兹即嗣统者。以洞上正脉既已有在。不可久旷也。

禅师天衣下天钵重元寂。

元参天衣怀悟旨。怀尝目之曰。此吾家千里驹也。潞公文彦博出镇魏府。请住天钵寺。示众曰。时当缺减。人寿少有登六七十。汝辈入我法中。整顿手脚未稳。须臾衰病老死至。前去几何。尚复悠悠。何不初中后夜纯静去。一日别博曰。入灭去。博亲往临视。执上所赐白琉璃瓶祝曰。佛法果灵。愿舍利填吾瓶。果如所愿。博自是竭诚内典。精修净业。

英宗(名曙在位四年)。

英宗甲辰治平元年。

禅师翠岩下南岳云峰文悦寂。

悦短小粹美。有精识。年十九。策杖游江淮。至筠州大愚。见屋老僧残。荒凉如传舍。悦无留意。将行而雨。雨止。芝升座曰。大家相聚吃茎齑。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下座。无他语。悦大骇。夜造丈室。芝曰。来何所求。曰求佛心法。芝曰。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后生趂有色力。何不为众乞食。我忍饥不暇。暇为汝说法乎。悦不违。即请行。及还。移住西山翠岩。悦又往依之。夜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乎。汝不念乍住屋壁疎漏。又寒雪。我日夜望汝来。为众营炭。我忍寒不能。能为汝说法乎。悦又不敢违。入城化炭还。时维那缺。悦夜造丈室。芝曰。佛法不怕烂却。堂司一职。今以烦汝。悦不得语而出。明日鸣犍椎坚请。悦有难色。拜起欲弃去。业已勤劳久。因中止。然恨芝不去心。地坐后架。架下束破。桶盆自架而堕。忽开悟。顿见芝从前用处。走搭伽黎上寝堂。芝迎笑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悦再拜汗下。不及吐一词而去。服勤八年而芝殁。东游三吴。所至丛林改观。雪窦尤敬畏之。每集众茶。特设榻以示礼异。出世南昌翠岩。未几住法轮给舂监刈。皆自董之。见挟幞负包而至者则喜。见荷担者。蹶頞曰未也。更三十年。跨马行脚也。俄迁云峰。升座辞众。泊然而化。阇维。得五色舍利。塔於禹溪之北。

禅师雪窦下天衣义怀寂。

怀嗣雪窦显。自铁佛至天衣五迁法席。皆荒凉处。怀至必幻出楼观。四事成就。退居吴江圣寿。晚居池州杉山。门弟子智才住佛日。迎归侍奉。才如苏城未还。怀促其归。及踵门。怀曰。时至吾行矣。才曰。师有何语示徒。乃说偈曰。红日照扶桑。寒云封华岳。三更过铁围。拶折骊龙角。才问卵塔已成。如何是毕竟事。怀举拳示之。遂就寝椎枕而寂。

禅师宗本出世瑞光。

本无锡管氏子。体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升道价重丛林。归之者如云。本毙衣垢面。探井臼。典炊爨。以给众。夜则入室参究。升曰。头陀荷众良苦。亦疲劳乎。对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实欲此生身证。其敢言劳。升阴奇之。历十年。方剃发受具。又服勤三年。乃辞升遍参。至池阳景德。谒禅师义怀。言下契悟。为侍者。众未有知者。喜寝。鼻息齁齁。闻者厌之白怀。怀曰。此子吾家精进幢也。汝辈他日当依赖之。无多谈。怀居寿圣时。漕使李复圭过怀。夜语及曰。瑞光法席虚。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时本在坐。怀指曰。无如此道人也。圭遂请本出世瑞光。开堂日。众集击鼓。鼓旋於地。圆转震响。众惊却。有僧出曰。此法雷震地之祥也。言毕失僧所在。法席日盛。众恒五百。

禅师石霜下翠岩可真寂。

真将寂。示疾甚苦。席稿於地。转侧不少休。喆侍者垂泣曰。平生诃佛骂祖。今何为乃尔。真熟视诃曰。汝亦作此见解耶。即趺坐呼侍者烧香。烟起入寂。

乙巳二年。

禅师法演自瑞光抵浮山遂参祖领悟分座。

演巴西邓氏子。少落发受具。游成都讲席。习百法唯识。窥其奥。置之曰胶柱安能鼓瑟乎。负笈出关。所至无足当其意者。谒瑞光本。举古今因缘会尽。惟不会僧问兴化四面八方来时如何。化云。打中间底。僧作礼。化云。我昨日赴个村斋。中途遇一阵卒风暴雨。却向古庙里避得过。请益本。本曰。此是临济下因缘。须是问他家儿孙始得。遂谒浮山远。请益前话远曰。我有个譬喻。你一似三家村里卖柴汉子。把个匾担向十字街头立地问人。中书堂今日商量甚事。演默计曰。若如此。大故未在。远知演根器异。一日语曰。吾老矣。恐虚度子光阴。可往依白云。此老虽后生。吾未识面。但见其颂临济三顿棒话。有过人处。必能了子大事。演潸然礼辞至白云。祖一见曰。川藞苴。汝来耶。遂举僧问南泉摩尼珠话请问。祖叱之。又祖示以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因缘。久之未契。一日自廊趋上法堂。疑情顿息。献投机偈曰。山前之片闲田地。叉手丁宁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祖特印可曰。栗棘蓬禅属子矣。令掌磨事。一日有僧见磨转。遽指以问曰。此神通耶。法尔耶。演褰衣旋磨一匝。僧无语。未几祖至。语演曰。有数禅客自庐山来。皆有悟入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问伊亦明得。教伊下语亦下得。祇是未在。演於是大疑。私自计曰。既悟了。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如何却未在。遂参究累日。忽然省悟。从前宝惜。一时放下。走见祖。祖为手舞足蹈。演亦一笑而已。演后曰。吾因兹出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载清风。祖一日示众曰。古人道如镜铸像。像成后镜在甚么处。众下语不契。举以问演。演近前问讯曰。也不校多。祖笑曰。须是道者始得。乃命分座。开示方来。

祥符荫曰。古人眼明心公。不欺后学。观雪峰古佛之於风穴。(风穴在雪峰时。请益临济四宾主。峰曰我当时与岩头钦山结伴参临济。值济已迁化。上座要知这话。须问他家儿孙始得。后风穴举似南院。院叹曰。雪峰古佛。乃遥望礼拜)瑞光本之於五祖。可以想见其青天白日之襟怀。古人一言半句之间。彻见其人生平。观莲华峰庵主。以一转语识云门儿孙。浮山远公以一颂知白云有过人处。可以想见其紫电清霜之眼目。至演已投机。而下载清风。乃明得於出身白汗之后。甚矣悟之不可不透。而大法之不可不明也。总之不自欺。方不欺一切。佛祖者不自欺。而不欺一切之人也。学道岂有他哉。

丙午三年。

积翠南迁黄龙。

克文首众。庆闲典客。慧元为侍者。德普以两川义虎。自绵州弃讲来参。彬彬集一时之盛。追媲马祖百丈。

净因琏再乞归山诏许之。

琏复上疏乞归。献偈曰。千簇云山万壑流。归心终老此峰头。余生愿祝无疆寿。一炷清香满石楼。上付以札子曰。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累锡宸章。屡贡欵诚。乞归林下。今从所请。俾遂闲心。凡经过小可庵院。随性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逼抑坚请。琏携之东归。鲜有知者。四明郡守迎致育王。众建宸奎阁。苏翰林轼知杭州。以书问之曰。承要作宸奎阁碑。谨已撰成。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见参寥说。禅师出京日。英庙赐手诏。其略云。任性住持。不知果有否。切请录示全文。欲添入此一节。琏终藏不出。逮委顺后。获於箧笥。

丁未四年(十二月杜鹃鸣於洛阳)。

神宗(讳顼在位一十八年)。

神宗戊申熙宁元年。

己酉四年。

禅师石霜支下隆兴黄龙慧南寂。

三月一日四祖演通法嗣书。南上堂。山僧才轻德薄。岂堪人师。盖不昧本心。不欺诸圣。未免生死。今免生死。未出轮回。今出轮回。未得解脱。今得解脱。未得自在。今得自在。所以大觉世尊。於然灯佛所无一法可得。六祖夜半於黄梅。又传个甚么。乃说偈曰。得不得。传不传。归根得旨复何言。忆得首山曾漏泄。新妇骑驴阿家牵。翼日午时。趺坐示寂。阇维。舍利五色。塔於前山。南同翠岩悦。参福昌惟善。时适病寒。服药出汗。悦从禅侣徧借被。咸无有焉。有纸衾者。皆以衰老。亦可数。相与太息曰。善公本色住山人也。南盛化时。荆湖江淮衲子奔趋。恒百里无托宿。且多为盗劫。住兴化禅师绍铣。半五十里为馆。令僧主之以接纳。俾得宿食而去。诸方高其风。铣北禅贤嗣。寂后阇维。目睛不坏。二肠屈折如铁。

祥符荫曰。黄龙证三昧於狱中。以三关把断天下要津。憧憧走英衲如鹜。与杨岐祖。号二甘露门。然非云峰悦极力指之。几何其不流为药汞银乎。噫。师友之成就。讵可泯也。

禅师祖心补住黄龙。

心初参云峰悦。三年。难其孤硬。造黄檗得旨。南寂。众请心补住。心欲举圆玑代之。玑掉头径去。心遂继其席。慧元住吴江寿圣寺。遣僧投黄龙嗣法书。南视其欵识曰。吾偶忘此僧。谓专使曰。书未欲开。可令亲来见老僧。专使反命。元即腰包而来。次南昌。闻南已化去。因留叹息。适祖心出城。相会与语奇之曰。恨老师不及见耳。

禅师庆闲住吉州隆庆院。

闲出家远游。所至自处。罕与人接。有即之者。一举手而去。师事积翠南。南甚重之。庐陵守张鉴请居隆庆院。

禅师行伟住仰山。

伟初受贤首宗於太三藏。因同学劝发弃讲。谒南坐夏积翠有省。住仰山。法席冠江淮。平昔同参知名者皆集。伟莅事有法度。尝遣化十二辈。以其名付维那。使明日俱来受曲折。及会茶。辄失一人。伟问为谁。曰永泰。伟方经营中。首座曰。泰游山去。请以他僧备员。伟然之。俄有告者曰。泰实在。首座匿之以欺众耳。伟色庄。使搜得之。泰自陈怯弱。惧失所受事。首座实不知也。伟令击钟集众曰。首座已分座授道。又老师所赏识。昧心罔众。他人犹不可。乃甘自破坏乎。遂与泰俱出院。诸方服其公。

禅师黄龙下隆兴泐潭洪英寂。

英阅华严十明论。发明心地。趋积翠印旨。又见翠岩真。一时学者趋向。住泐潭。六月知事纷争。止之不可。初九日谓众曰。领众不肃。正坐无德。吾有愧黄龙。呼维那鸣钟集众。叙行脚始末曰。吾灭后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离清众也。

庚戌三年。

禅师元佑辟潭州道林为师席 发明(禅林兴废不书。此书以佑能得宗师体裁也)。

佑嗣黄龙南。智辩自将。气出流辈。南寂。去游湘衡。衲子追随。声重荆楚。谢师直守潭州。欲禅道林之律居。尽礼致佑为第一世。佑欣然肯来。道林蜂房蚁穴。迭见层出。像设之多。冠於湘西。佑夷廓之为虚堂。为禅室。以会四海之学者。役夫不敢坏像设。佑自锄弃诸江曰。昔本不成。今安得坏。吾法尚无。凡情存圣解乎。六年而殿阁崇成。

辛亥四年。

禅师云门下第五世庐山圆通祖印居讷寂。

讷住圆通二十年。移住四祖开元两剎。所至丛林。号称第一。既老。休居於宝积岩。讷临众简严。不妄言笑。尝习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渐升至膺。侍者每视。以候鸡鸣。其精进如此。三月无疾而化。

壬子五年。

禅师克文开法圣寿。

文陕府郑氏子。裂缝掖出家。弃讲南游。谒云居舜不契。闻云峰悦之风。兼程而往。至则悦已寂。嗟曰。既无其人。吾何适而不可。山水虽佳。未暇游也。坐夏大沩。遂造黄龙。初到不契。乃曰。此老只是个修行僧。不会我语。遂去。见香城顺。得见南用处。复回黄龙。为首座。嗣其法。高安太守钱弋请出世圣寿。文方饭於州民家。使至遁去。系同席数十人。有见於新丰山寺者。因叩首泣下曰。师不往。吾党受苦矣。文曰。以我故累君辈如此。因受之。遂阐法焉。

禅师道光主法平江灵岩。

光道行卓绝。远近尊礼。住持日。荆公王安石送以诗云。百花深处寺。犹指旧吴宫。事往人何在。香消径已空。今朝送师去。兹地阐宗风。别意兼乡思。依依云树东。

禅师云门下第五世佛日明教契嵩寂。

嵩居佛日。退老永安兰若。寂后阇维。眼舌童真顶骨不坏。舍利红白。晶洁。大如菽。

临济第九世白云祖示寂。

祖住白云。应化龙门兴化。六坐道场。所至众如云集。寿四十八。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

 

猜你喜欢
  佛说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卷第一·佚名
  由人至成佛之路·太虚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六·明佺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四·法云
  弘明集卷第十三·僧祐
  律仪之研究·太虚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六十·佚名
  卷四百八十·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佚名
  卷十五·佚名
  序·僧祐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五卷·佚名
  卷第六十九·霁仑超永
  今日之中国佛教序·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孔榘·唐圭璋

      榘字处度,孔夷侄,二人齐名。   鼓笛慢   数枝凌雪乘冰,嫩英半吐琼酥点。南州故苑,何郎遗咏,风台月观。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水寒云晚。笑浮花浪蕊,娇春万里,空零落、愁莺燕。   游子寂寥暮景,向天边、几回相见。玉人纤

  • 卷第十二·陈与义

    ○次韵何文缜题颜持约画水墨梅花二首窗间光景晚来新,半幅溪藤万里春。从此不贪江路好,剩拚心力唤真真。其二夺得斜枝不放归,倚窗承月看熹微。墨池雪岭春俱好,付与诗人说是非。○又六言未央宫里红杏,羯鼓三声打开。大庾岭头

  • 援贵州篇第十二·王闿运

    自武陵属贵东,于秦时为一郡之地,前代别置巡抚,然蛮寇之为患旧矣。贵州之政令行、官吏具,则以天下之财力供给一隅,而湖南亦劳于转输。及于军兴,东南困敝,贵州苗民乘乱而起,则湖南专受其祸,虽欲苟息不可得也。咸丰四年冬,兴义、安

  • 台湾郑氏始末卷二·沈云

    四年春正月,成功令鸿逵镇金门,芝豹、芝鹏守安平,而自率舟师泊鼓浪屿(同安县西南六十里、厦门西北,多大石)。鲁王以进取福宁、兴化功,晋彩为建国公、熊汝霖为相、彩季弟斌镇南伯;杨耿、郑联以兵会长垣,封耿同安伯、联定远伯。辛

  • 卷十五·曾巩

    钦定四库全书 隆平集卷十五 宋 曾巩 撰 儒学行义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右司谏进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潞州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卒年四十七子朴构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纪昀

    辽纪 【一】太祖太宗○太祖太祖皇帝姓耶律氏讳亿字安巴坚小字多尔济契丹德哷勒部实喇伊色哩乡耶律密拉人也其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后有奇善 者徙潢河之滨传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穴让苏尔威而不肯自立

  • 史记集解卷八十七·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厠中防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防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防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

  • 别儿怯不花传·宋濂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姓燕只吉..氏。曾祖忙怯秃为千户,随宪宗南征有功。父阿忽台,成宗时为丞相,被诛,后赠和宁忠献王。别儿怯不花年幼丧父,八岁时即受兴圣太后及武宗之命侍奉明宗,不久入国子学学习。明宗出镇云南,别儿怯不花随行

  • 卷十三·孔毓圻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幸鲁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十三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二月诏以御书万世师表扁额摹搨颁天下文庙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左副都御史张可前题为圣德远迈千古睿谟宜昭亿祀请勅编辑成书以丕示遐迩式训臣民

  • 对作篇第八十四·王充

    或问曰:“贤圣之空生,必有以用其心。上自孔、墨之党,下至苟、孟之徒,教训必作垂文。何也?”对曰:圣人作经,艺者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也。案六略之书,万三千篇,增善消恶,割截横拓,驱役游慢,期便道善,归政道焉。孔子作《春秋》

  • 卷一百二十七·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二十七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二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二十七>堂上樂圖書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而繼之

  • 卷四十五·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四十五    宋 卫湜 撰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郑氏曰孟冬者日月会於析木之津而斗建亥之辰也孔氏曰案三统历十月节日在尾十度昏危十四度中去日八十九度旦翼初度中十月中日在箕七度昏

  • 目录·王鸿绪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钦定诗经传说彚纂目录  诗类卷首上凡例引用姓氏诗传图诸国世次图作诗时世图卷首下纲领大序诗集传序卷第一国风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樛木  螽斯  桃夭】【兔罝  芣苢  

  • 提要·戴溪

    【臣】等谨案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卷宋戴溪所续吕祖谦之书也溪以祖谦取毛郑为宗折衷众说于名物训诂最为详悉而篇内之防防词外之寄托或有未贯乃作此书以补之故以续记为名实则自述己意非尽墨守祖谦之説其中如谓摽梅为父母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一·圆晖

      从此大文第二。明器世间。一明所居器。二明能居量。三明三分齐。就明所居器中有二。一别明小器。二总明大千。就明小器中有八。一明三轮。二明九山。三明八海。四明四洲。五明黑山等。六明地狱。七明日月。八明天

  • 佛种姓经·佚名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一 宝珠经行处品一世界之主宰者而娑婆主梵天合掌向无比伦[佛]请申曰:&ldquo;于此眼覆尘秽少质之有情。[世尊!]愍此辈而为说法。&rdquo;二具明智、德行,有荣光,达最后之生,无比俦此如来对一切有情起悲愍

  • 本朝茶法·沈括

    茶税茶法专著。宋代沈括撰。约成书于宋元祐六年(1091)。原为 《梦溪笔谈》卷十二中的一段,元末陶宗仪《说郛》将其作为专书录出,并以该段首四字题书名。全文约一千一百字,主要记述宋朝茶税和茶叶专卖,对研究茶史和茶

  • 劝修净土诗·省庵

    实贤谫劣庸僧,褊卑陋器。本无大力,仰承前辈宗风。时有好怀,独结西方净愿。虽躬行不逮,原无实得于自心。而兼济未忘,乃有愚衷于此世。原夫净土一门,理极顿圆,事诚简易。在因强而得果疾,用力少而成功多。浅之则夫妇与知,深之则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