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科学
──十二年八月在庐山世界佛教联合会讲──
一 佛法
佛法大旨,不外乎自觉、觉他二端俱得圆满,故得其公例如下:
一、无上正遍觉者所如实觉知于法界诸法之真实性相体用 此无上正遍觉者一名词,关于自觉方面,谓自己觉悟地位已确臻于无上正遍也。如、当作依照解。如实觉知、即依照真实之相,不增不减,无伸无缩,毫无有变动差误之点而觉悟了知之义。法界、即宇宙,诸法、即万有。此法界诸法,以通俗所云之宇宙万有亦大概比得,但亦非真能吻合无间者。性相体用冠以真实,亦别于世论之迷谬游戏浮泛无稽也。此就佛之自觉以言,尊极如斯。反观众生不觉,似人作梦,昏昧无知,大慈佛陀时劳呼唤。复如发神经病人,本身不自知病,惟头脑清晰知见正确者能晓。更若眼中有疾,妄见空华,亦惟明眼者能觉其妄。此义甚明,故不繁述。
二、无上遍正觉者所如觉宣示于世间众生之善巧教理行仪 此则关于觉他方面,谓无上正遍觉者之佛,依照自己觉悟之法界诸法,宣扬于口,示现于身,随俗、雅化,方便引度──如依世间一切语言、文字、风俗、人情等,及随十二类有情身相、行为、之类,循循施教以善诱之──,遂有方便权巧所施设之种种教仪。宏化三界,开觉群生,使明解乎理而轨修乎行,庶大觉之果人人堪证耳。故别言之:教者、言教以明理,身教以行道之施设;理者、教之所诠义,为学人所了解于心者;行仪云者,以人人有无上正遍觉知之可能性,过去诸佛无量无数如实而觉,如觉而说,现未来际诸佛,果依先觉如觉开示之法,明了其理,如理起行,行同佛仪,亦毕竟成佛故。
二 科学
上释佛法二字竟,兹释科学,当分二端,如下:一、科学之方法 诋科学者,谓造成利器,都务杀害,是有弊而无利。誉科学者,则谓物质文明庄严灿烂,俾世界蔚为雄观,利益俱在,何弊之足云?关于此层,虽犹在诤论之中,而欧洲数年来之战祸,亦不得云诋之者之毫无理由。不过此属于后来之成绩,及应用其成绩者如何,而科学之所重尤在方法,其方法之精密谨慎,固不得遽加以诋毁之辞。盖科学方法,可有六层:一、科之一字,具分科、别类之称,故首先分划范围,不得儱侗,而一科一科之新学说乃由此产生,如讲心理学、单就精神现象种种说明;物理学、单就动、植、矿等物理现象说明;生理学、单就有机身上之消化器、分泌器等种种说明,故兹严别界限,不许紊乱,为科学之第一步。二、既就一种对象,详细研究,俾有所发明;则必先观测此对象之大概情形。三、大概情形既明,乃继之以精察谛观,务有于确然深知其性质、功用、及价值等。四、审察既确,乃综合其观察之所得,著有假说而试实验。五、例如雨后见五色虹霓,假说是日光反射之所致。科学家既具此发明,则必亲验出红霓之处,是否由日光及雨映照所成。一次不足,而再而三,须屡试不爽,遂成定判。六、前五所述悉数通过后,如议场中绝无一废票,此议长乃安然而定;其某种学说得成立为通行于全世界之公例,亦犹如是。综上六端科学之方法,可谓手续精密,卓然不可摇动矣。至其所发明之定例,后哲有真确于前贤者,即可舍前取后;即并世同人,彼此、今昔,亦取是舍非,无所执著。其渴望发明真理以济世之心,尤为可敬。但科学亦有一种执著牢固莫解,则执著此方法为求得真理之唯一方法,而不知法界实际,尚非此种科学方法之可通达也。二、科学之成绩 推其由科学方法所得之知识,应用于世间行为人事上,以演成五花八门之人群业果,皆谓之科学成绩;而其根本则端在知识。天文学、古来以地为中心,法国歌白泥氏更发明太阳为中心,后人又有发明八大行星、无量恒星等。此外、牛顿发明地心吸力等,达尔文氏发明人种由来等。一则谓堕果向下,必有吸力;一则谓下等动物变中等动物,进趋于高等动物,如猿为人之祖等,此类学说,一应用于人间,则社会群众所得之新知识,在国家政治上、社会事业上,顿起无量数之传递与实验,若簇新组织一大世界者然;此其成绩之为世人所共知者也。
三 佛法与科学
一、科学之知识可为佛法之确证及假说而不能通达佛法之实际 科学上有所发明,即宗教上便有所失据。寻常神我等教,根本上既少真理,一经风吹,不免为之摇动。骇辩不足,继以恐布,牵强附会,又失自主,此其人至为可悲。独有佛教,只怕他科学不精进,科学不勇猛,科学不决定方针精究真理,科学不析观万有澈底觉知。能如是、则科学愈进步,佛法将愈见开显。以佛法所明者,即宇宙万有之真实性相。科学愈精进,则愈与佛法接近故。今且先言天文:在昔东土,仅知上天──日月星辰等──下地,中乃有人。西洋则基教徒利用希哲地为中心学说以传布于世。迨法哲既明太阳为中心后,迄今复有以无中心之说宣传者。盖已经过若干度之进步,以之空中恒星实无数量,相摄相抵,无主持者,故恒星为中心之说亦除也。至此、始证明佛经云:虚空无边故世界无数,交相摄入,如众珠网。又云:世界依风轮而住,风轮依虚空而住。──皆为实境,此其接近者一。科学家以水中有虫。内典亦云:佛观一滴水,八万四千虫。兹事、余于十数年前,确曾在南京杨仁山先生处,用高度显微镜亲验之,此其接近者二。达尔文氏以人种由来,自种业遗传递蜕渐变而来,虽与佛法之世间万类皆由积集业力──品性──行为等而感报差别,遇缘各升沉靡定,尚有不逮。而较神造、天生之旧教,亦为有进,此其接近者三。生理家谓人身由循环器等集成,而其血肉皆为无数细胞积聚生灭而活动。与佛经所谓“观身如虫聚”;及谓受生之初,由“起根身虫”而起根身,宛然符契,此其接近者四。物质家谓固、液、气、三质,系万物之原素。佛经言四大:地即固质,水即液质,风火即气质。风动、火热合为一切力,如光、电、热力等,此其接近者五。随举五端,余不缕述。在二千年前佛经中已具此说,未有科学之新发明,人鲜有言。故科学愈见精进,则佛学上愈为欢迎,此其大足为佛法初步之确证也明矣。
云及假说,假说有两:一、随迷情:例如法界诸法一说,恐不能尽人能晓,因取此宇宙万有之普通名词以代之。就常人迷情上之所名者,随与之语而实不符真义,故为假说。在佛陀垂示外道时代亦多类是。二、随方便:得无上正遍觉者如实了知后,用世间通俗语言、文字、风范、威仪等,种种发挥宣示。虽佛智亲证者实为思量之所不能到,语言之所不能及,而亦不妨用兹方便假为言说,以化导于世人。如因明学上由比较思量而立宗,其错误者曰似比量,反之、比较思量判别正确者,曰真比量。科学家真正之希望和目的,本即在此。经云:菩萨于佛智当于何求?曰:当于五明处求。五明系印度古代科学,即声──文字、语言──、因──论理──、工巧──艺术──、医药、内──即哲学──。换言之,菩萨于佛智当于何求,即应言科学中求也。故科学得为学佛者方便利他之假说也。
但进一步言之,科学卒不能通达佛法之实际。此义云何?例如无上正遍觉者所证知之境界,是谓佛法实际,亦是宇宙万有真实性相。而此必须转自心为佛智乃能亲证,非用声明、因明等科学方便所假说得到者,故此但为过渡作用。而科学则执定其科学智识所知识者即为真实,宁不成失!又如有一大象,其周身百体,喻为宇宙万有之全部分。瞎子虽极仔细,但运用其按摸之腕,欲廉得其情实,若摸耳则言如箕,捏尾则言如帚,抚足则言如柱等。以自己之智识,断定其即箕之耳、即帚之尾、即柱之足,谓已得此象全体无缺之妙用,明眼人见之,宁不哑然失笑耶!真正佛学家对于科学,畴不云然!故惟彼无上正遍觉者妙明通达,如明眼人观活象然,见即遍照无遗,何待箕帚等之展转譬喻证成公例哉?科学之不能通达佛法之实际者,如此。二、科学之方法可为佛法之前驱及后施而不能成为佛法之中坚 释此、再据世间最深之迷情上抽象以言,得二说如下:一、迷有神者──我执──:神、即神我,小乘人即空此执,以知因缘和合而有此身相生灭连续,幻有非真。如色、受、想、行、识五蕴等,暂起之际即复暂灭,刹那刹那变迁不停,如旋火然,见有圆影,旋转一停,安有此火影活动之幻想哉!科学家亦知生灭积集,无此神我之实可得,迷有神者悉为所破。二、迷有实者──法执──:实、即法之谓,唯物家所称之物质亦同此。但谓万物各具原质,系单纯之元素积集所成,进为原子、电子等说,则由“唯物”派进堕于“唯力”;若更深进,安知不将有虚空粉碎之一日哉!盖唯物为耳闻目见之有者,至唯力则已为闻见所不及之无,益信科学之方法,足为佛法之前驱也!所谓研究愈精与内典愈足发明者,即以此故。若夫后施作用,言菩萨得证真如之后,可参用科学方法,施行于一切有情,裨令悉数觉悟,舍弃迷情。正合于法华经‘以方便力故,为诸众生说’之深旨。如小乘俱舍论等,方式极精密,理论极周致,适与科学规律相仿佛,而更高出其上。以之联袂共进,携手偕行,何难达于至善之邦、菩提之道哉!所谓科学并足为佛法之后施者,亦以此故。
第归根以谈,科学毕竟不能成为佛法之中坚。以佛法中坚,须我、法二执俱除,始谓之无分别智证入真如。如瞎子忽然眼光迸露,亲见象之全体,一切都豁然开朗,从前种种计度无不消失者然。科学家譬只知改良所藉用之机器,而不能从见之眼上根本改良。今根尘、身心等,皆是俱生无明之性,若不谋此根本改良,乃唯对境之是求,执一之是足,将何往而非瞎子撞屋,颠仆难进也哉!滞迷情之见者,可以休矣!故佛法之中坚方法,即为完全非科学的,专息灭建筑在戏论分别上之科学的,以非如是则终不能打破无明得大觉悟故。然若能依佛法中戒、定、慧三增上学,布施等六波罗密行,精究实行,则勒马崖头,共登坦道,脱黑暗之火坑冰堑于庄严佛土,出狂热之社会群众于清凉境界,夫亦何难之有?(圣功记)(见海刊四卷八期)
猜你喜欢 卷六·道世 维摩义记卷第二(末)·慧远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九·佚名 卷第三十二·宝唱 卷第一百七十七·佚名 第十卷·慧沼 卷七·佚名 第二十七卷·佚名 对于九华佛教的感想·太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九·欧阳竟无 江西龙泉寺古禅德肉身考·太虚 显扬圣教论 第十五卷·无著 学品第十·佚名 佛说无崖际总持法门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一·延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