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从第二十四经半尽第三十一经)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八(从第二十四经半尽第三十一经)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七善知识。第一守护一切众生大愿精进力光明主夜神。第二妙德圆满主林神。第三释迦女瞿波。第四摩耶夫人。第五天主光天女。第六遍友长者。第七善知众艺童子)。
●第八守护一切众生大愿精进力光明夜神。不动地善友。谓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度偏增。是大愿力无功用风。任运吹进。名精进力。无生正智常现在前。故曰光明。能以一身。而为多身。遍应一切。方能守护一切众生。
第一依教趣求中。略无念前。亦表得无功用无念虑故。
第二见彼夜神下。见敬谘问。然亦含二意。一约所见。即密示法界。善财发起同善友心。已为得益。虽有此意。今为顺文。且当第二。文分为三。初见胜用。二设敬证入。三谘问法要。
△今初分二。先总见所依。后现一切日月星宿下。别显身相。有二十五身。古德云。此中分三。初十应机摄化身。次现一切佛所下六身。是应法成行身。余是离障契理身。然多随内德。显身差别。见身了心。
△二时善财童子见彼下。设敬证入。於中四。一设敬陈礼。二发增胜心。三深证悬同。四以偈庆赞。今初可知。二於善□□下。发增胜心。有标征释。可知。三发是心已下。深证悬同。於中三。初标。次释。后结。今初。由前起同己等心。故得善友念等同行。通相而论。同有五义。一所行无二。与善友同。二自他无二。与一切菩萨同。三人法无二。与一切法界同。四因果无二。与一切诸佛同。五染净无二。与一切众生同。显文是初然由得三故。中同初二。上同诸佛。下同众生。良以八地证无生理。自他相作皆无[得-彳]故。偏此明同。故下列中。有同无生忍。二所谓下列释。有八十八同。各有标释。文相自显。三时善财童子普遍观察下总结。第四得是行已心转清净下。以偈庆赞。先偈意。后偈词。十一偈分二。先十偈。颂发增胜心。次第颂前十句。后一偈颂前深证。□□前半正颂。后半荷恩深重。旧经阙第七偈。今文具足。
△第三尔时善财说偈赞已下。谘问法要。於中。先牒前所睹。后愿为我下。正陈所问。然其所睹。仰解脱境。故不问言境界云何。文有三问。一问名。二问发心久近。三问成佛远近。梵本有四。谓三问修行。四问成佛。故下牒问及下答中。皆有修行。
第三夜神告言下。授己法界。前即嘿授。今方言授。於中二。先答名问。后答发心及修行问。不答第四成菩提者。有二义故。一显悲深如伊舍说。二显久远已成正觉示居因位。故下所救。即贤劫千佛。尚已久成。况能救耶。
[○@△]前中二。先标名。后显用。今初。谓现身广化。令生诸善。究竟得佛。故名为根。后我以得此下。显其业用。前虽问名。名必召实。故说其用以酬其名。又善财谓言。齐己所见。今答所现。皆称理用。用而无涯。动寂无二。於中三。初明内契事理。二明大用无涯。三明总结深广。又初知无色。以色即空故。二明现色。以空即色故。后明无色现色。所为不[得-彳]悲故。
▲今初。由了法界无定实色。举体即空。而非断空。空中无色不[得-彳]色故。存亡隐显皆自在故。方能随乐。现种种色。故先明之。於中。先明证实离相。后双了性相。今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此句总明。云何平等。次云入於诸法真实之性故。谓实性之中。无差别相。无种种相。无无量相。万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实性。依何而立。是故次明证无依法。谓不依於色。不依於空。若万法依空。空无所依。今万法依真。真无所依。即无依印法门故。舍离世间种种差别等。斯则性尚不立。何有於相。亦不依空立色。不依色立空。亦无异无不异。无即无不即。斯见亦绝。强名内证。
后悉知诸法色相差别下。双了性相。初明了相。空即色故。后亦能了达青黄赤白性皆不实无有差别者。此明了性。色即空故。又上句色中无空。下句空中无色。上句色能害空。下句空能害色。又上句空能显色。下句色能显空。无障无[得-彳]。
▲二而恒下。大用无涯。於中三。初牒前起后。次别显。后总结。今初。由上空不[得-彳]色故能现色。又若以色为色。不能现色。今即色非色。故无不现。又即空之色。方为妙色。故蹑上明色空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现斯妙色。色空融即。为真法界。缘起无尽。即一现多。次所谓下。别显不同。略显百身以表无尽。诸经论中。皆说八地当色自在。十身相作。能以一身。为无量身。修菩萨行。故此广辨。其间义旨。可意消息。经文浩博不可繁举。后念念中下总结。
▲三令诸众生或见色身下。总结深广。於中五。一结所作业用。二善男子当知此由下。结能现所因。三善男子我入此解脱下。结寂用无[得-彳]。四於一一身下。结成深广。五随诸众生下。结成本意。为众生故。(下第二十五经)。
[○@△]第二尔时夜神告善财言下。答发心久近。於中四。初牒问许说。二叹法甚深。三许承力说。四正答所问。
[△@○]今初。既牒修行故知前问。
[△@○]二善男子菩萨智轮下。叹法甚深。於中二。先法说。后喻明。前中亦二。先正明。后征释。今初。初二句标体离过。谓无障[得-彳]智。圆满无缺。故称为轮。体离分别。无分别智所知境故。后不可以下。遮过显德。以妄相心知真智境。其犹方凿。岂有圆枘。无长无短。正明劫时。时必依剎。故有染净及与广狭。言多少者。辨劫之数。
后何以下。征释。征云。何以不可显示。释云。体用甚深故。三句约体。本性约理。是故前云圆满寂静。离分别者。约智显深。是故前云离一切分别地界。言分别网者。起心分别。一切法邪交络而生。网罗真性。不得显现。故上经云。永断分别根。是故说名佛。起一切障[得-彳]山者。约断显深。离二障故。事理无[得-彳]故。随所应下一句。约用显深。用随物宜。广可可说。欲长则长。显法根深。欲短便短。明法超胜。故长短相。不可为实。况即体之用。深广难思故。问时久近。答以智轮。若久若近。皆是智轮。即体用故。二善男子譬如下喻显。总有五喻。各有法合。一皎日随时喻。谓日体恒明。映山出没。智无三世。机映有殊。故净名云。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兜率偈云。众生妄分别。某日佛成道。诸佛得菩提。实不计於日。二日轮现影喻。谓白日无来。随时隐显。智轮常寂。机见短长。先喻。后合。合中。先正合。后征释。前中。与喻影略。出诸有海。前喻所无。前喻合云出於大海。住佛实法下合住阎浮空。但为化度下合其影悉现至莫不自见。实不生死下合而彼日轮不来至此。亦无染下前喻所无。义含有耳。后何以下征释。征云。既随机化度。则了达众生。何以前言无有分别。释意云。内无颠倒。善了性空。乘愿化生。化即无化故。言离心想见等者。即是三倒。亦含四倒。瑜伽第八。想倒者。谓於无常等。起常等妄想分别。见倒者。谓即於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着。心倒者。谓即於彼所执着中。贪等烦恼。翻背正信。立以倒名。菩萨寂照。名究竟离。诸宗异说。可略言之。三虚舟运物喻。喻菩萨无住摄生。先喻。后合。合中。以波罗蜜合船。以生死合此岸。以涅盘合彼岸。而中流亦云生死者。发心之后。得佛之前。十圣三贤并居二死。故以生死。用合中流。有云烦恼为中流者。约因未断。有以圣贤为中流者。约未度人。今云生死。约就果说。然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住涅盘。由俱不住。方能运载。若随住一。无以度人。然俱不住。方能俱住。此中正取不住之义。以合不住二岸中流。方能运物。经云不厌。乃是住义。又与下句不取涅盘。为一义耳。改厌为住。义方显耳。四太虚无[得-彳]喻。喻菩萨无功益物。五幻无真实喻。喻即用而寂。以斯法喻。映照前后。诸友引昔。例此皆深。
[△@○]第三善男子菩萨智慧虽后下。结承力说。兼彰说意。
[△@○]第四善男子乃往古世下。正答所问。先长行。后偈颂。
[△@⊙]前中分二。先答发心久近。后答修行净治。
[○@、]前中。虽答发心。兼明得法。於中亦二。先总标剎劫佛数。后其最初佛下。明遇初佛发心得法。於中又二。第一正明本事。第二结会古今。
[△@、]前中三。初古佛兴世。二是时国王下。先王治化。囹圄即周之狱名。三王有太子下。夜神修因。於中有十。一悲救罪人。即正答发心之始。榜者捶击也。膑谓刖足之流。二时王即集下。臣议非理。三时彼太子闻是语已下。请代囚命。四时诸大臣闻是语已下。臣执令诛。祚者位也。易云圣人之大宝曰位。五王后闻之下。王后哀祈。六王即回意下。王夺子志。七尔时太子为欲下。太子确救。八尔时王后下。母请修因。九时都城北下。正设施场。十经半月下。如来亲救。於中四。一就戮时临。二时法轮大声下。如来降德。三尔时太子下。敬申礼请。初遥观。后正请。四以佛神力下。如来受请。於中四。一受请就座。二太子赞德。三佛为说经。四当机获益。
▲初文可知。
▲二尔时能胜性下。太子赞德。此段旧经所无。於中二。先赞仪意。二正说偈赞。有二十偈。大分为三。初一偈标赞。次十三偈正赞。三有六偈结赞。今初。据此当时更有多赞。略不引耳。二正赞中二。先二偈当相显德。前偈外德。后偈内德。余十一偈。对他显胜。於中。前九偈。各前三句举劣。后句显胜。就三句中。皆上二句显彼之德。后之一句彰彼之过。其第十十一两偈。前偈并举四类之过。谓邪天爱欲等。次一行彰佛之德。后一行明诸众生不知佛德沉没苦海。其中外道。与今佛世名等多同。不妨昔时亦有此类。邪正对起。万古攸同。其间师宗。广如别说。三有六偈结赞中三。初四偈彰其赞意。意云。非有爱恚。具德应赞耳。次一偈结赞无尽。百川归海。未益海深。人天共赞。未增佛德。后一偈回向立愿。
▲三尔时法轮大声下。佛为说经。普照圆满因者。此有二意。一近随现事。善恶各自有因。罪人恶因所招。太子善因当满。二者总取大意。普照者能证智也。圆满者所证理果也。因者能证行也。圆万行因。成菩提智。证深法界。举一全收。即华严之类也。
▲四时彼会中下。当机获益。於中二。先通益众会。后能胜性下。别益太子。此中所得。即向自陈所得法门。明知上来虽问发心。义兼得法。
[△@、]第二善男子尔时太子下。结会古今。於中二。先结会人。后结得法。前中分五。一结自身正酬发心之问。二善男子於意云何下。结大臣。三善男子彼诸罪人下。结狱囚。既以千佛。为愿所救。非唯显於夜神道深悲济益广。亦显一切无有极恶不可成佛。若能发心。则阐提人非阐提也。奖诸后学。知法玄妙。若遇菩萨。必不空矣。四尔时百万下。结当时会众。五时胜光王下。结其王属。萨遮有也。尼乾不系也。裸形自饿。不系衣食故。二善男子我於尔时下。明结会得法。皆言百亿者。义当彼时已得四地。
[○@、]第二善男子我於尔时命终之后下。答修行净治。於中四。初即於妙光劫中修行。二於日光劫中修行。三於妙莲华劫中修行。四总结时处周遍。今初。先略列八佛。后结一万。二次复有劫下。明日光劫中修行值十万佛。三善男子此世界中下。明妙莲华劫中修行值六十亿佛。此段旧经所无。四如於此妙莲华下。总结时处修行得法。以前三劫皆是宝光一剎中故。今明处遍一切时经剎海尘数劫中皆悉修行。故下结云如是一切诸如来所皆悉修习此解脱门。明知是答修行问也。
[△@⊙]第二尔时守护下偈颂。三十四偈分二。初一颂承力许说。余颂正说。於中二。先十四偈。颂前发心。后十九偈。颂修行净治。前中分三。初二偈颂古佛兴世。次一偈半。颂先王治化。余十偈半。颂夜神修因。二颂修行净治中四。初三明修行。二有一偈明得法。三有二偈多劫修治。四有十三偈功成妙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善男子此阎浮提下。指示后友。岚毗尼者。此云乐胜圆光。昔有天女。下生此处。因以为名。表九地总持光明普照故。友名妙威德圆满爱敬者。善慧无缺。无不制故。称物机故。然此园。在迦毗罗城东二十里。是摩耶夫人生佛之所。又从九地当得受职。是故令问生如来家。
第六时善财下。礼辞。(下第二十六经)。
●第九妙德圆满爱敬主林神。善慧地善友。谓成就微妙四无[得-彳]辩。能遍十方。善说法故。义如前说。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后趣求后友。前中亦二。先念前体用。后善财如是下。修治证入。后渐次下趣后。
第二见在下。见敬谘问。
第三时彼林神下。授己法界。於中三。一显法义理明从法生。二彰法名用。辨其现生。三辨法根原。成斯二生。
△初中二。先别明。后总结。
[○@、]前中。先长行。后偈颂。
[○@△]长行中四。一标数叹胜。二征数列名。三依名释义。四结叹胜益。
[△@○]今初。先标数。若诸下叹胜。於中。生如来家。是总正酬其问。念念下别。别中。初句增善。不休不懈下离过。一切智体下成德。成德中。先成因行。后疾入一切下。得果体用。
[△@○]第二何等为十下。征数列名。释此十名。有横有竖。竖通六位。一当十信。二即十住。三通行向。四是初地。五从二地至於七地。以是功用最后边故。六七皆八地。六即自分。七即胜进。得劝之后。八即九地。九当十地。十即等觉。入如来地。然依行布。竖配定然。二依圆融横通诸位。故上文云。成就此法。生如来家。下结云。修行此法。成就众德。即横意也。若定具十。方得生家。何以文中第二第六皆有生家。第一即云初发心时。第十复言於三世佛已受灌顶。浅深初后。其义历然。故知须竖。约证分异。不为竖释。实枉经文。上言横者。约修观解。横竖无[得-彳]。是此法门。
[△@○]第三善男子云何名下。征名释义。文各有三。谓征释结。文处可知。
今初供养佛藏中。言初发心时者。即十信发心。故贤首品云。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以供养为总故立为名。严土受授。皆正行供养故。今文云积集功德。
第二发菩提心藏者。即十住发心。释有十心。皆菩提心相。具有大悲大智愿等。结有佛剎极微尘数菩提功德。即是心相。广如德生慈氏处说。其生如来家。是生十住菩提心家。
第三观诸法门藏者。谓既已发心。当修胜观。释中十句。初二句标。上句标行。下句标向。行相资故合为一。后於诸威仪下。别明皆通行向。十行行此。十向回此以向三处。
第四净心藏中。契理断障。名深净心。即净心地。释中有十四句。初总。余别。别中。一得佛菩提光明遍照者。明心菩提。故云光明。二证理无着。为入方便海。三得证不退。名如金刚。四大悲为首。能摄众生。五舍异生性。为超有趣。六分身百剎等为成就神变。七成十大愿起信慈悲十种行法。八由证信等五根明利。九后得胜进为长善心。十是证不退。名为不动。愿善决定为大愿力。十一同佛证如。故得佛护。十二烦恼所知分别顿尽。为坏障山。十三具上诸德。堪与众生为所依怙。
第五平等光明藏者。二地已上。证如起行。为平等光。释中。初总明。后一切所有下别显。初有六度。即从二地至第六地。唯第二地。具初二度。故地经云。远离悭嫉破戒垢故。以未持戒檀未净故。其住佛境界。即上摄佛善具足安忍。下四度度各一地。从得一切法差别光明下。皆第七地。文有七句。初句为总。方便增故。为差别光明。余六句别。一双明事理为无障[得-彳]眼。二方便涉事偏观佛相。故彼经云。八如来种种名色身。三得无生忍光明。为甚深法。四入多方便故能化生。五三业善功故见闻必喜。六具菩提分。为勤修差别。能证实际。为如实法门。
第六生如来家藏者。以无生忍。契同法性。为生佛家。无性摄论云。谓佛法界名如来家。於此证会。故名为生。此即通意。亦属初地。细论生家。乃有多种。一者初住生菩提心家。二第四住生如来教家。三者初地生真如来。四第八地生无生忍家。五者佛地为究竟生佛家也。今即八地。释中有十一句。初句为总。亦即净忍分。后成满下别。十句皆得胜行分中明深行胜。於中。初句又总。谓总下九句皆殊胜行门。以行位玄奥。故云殊胜。余九唯别。谓二愿度增故。具诸佛愿。三同无功用故善根纯一。四得法身故与佛同体。五同无漏故名白净法。上三即彼经不可知无差别。以同无漏。如麦在麦聚。不可知异。故同菩萨。亦同如来。皆是境分殊绝德耳。六安住普贤广大功德。即正行广大。故彼经云。无量无边。七入一切佛甚深三昧。即离障寂灭。故彼经云。离诸喧诤。寂灭现前。喻於比丘入灭尽定。后三句即三轮化益。通明无漏行体甚深。
第七佛力光明藏者。即八地胜进发起。胜后所有功行。由佛劝起。顿起众行。名佛力光明。释中十句。初总。余别。光明遍照。属上总句。以佛七劝。为佛智光之所照故。心不退转下别。一念不退转。二游剎无动。三供佛无疲。此二皆起行速疾。然疾由二因。一者一身为无量身等故。二者无功用故。此二相资。故能不动遍游普事无厌。如船入海无功而速。四如实了下。皆净土分中事。谓於三世间。得自在故。初二器世间自在行。次二智正觉世间自在行。后三众生世间自在行第八普遍智门藏者。第九地中具法师德。於三性等皆遍知故。释中十五句。初总。余别。总谓从第八地入於第九。故云住童真位得菩萨仪。种种威仪。即具法师德。后一切功德具足圆满下别。此一句即法师方便成就。已具无量智慧观察。复习如来智慧等故。二即智成就。知化法故。及入行成就。知所化生心行等故。此二皆是微细观察一切智门。三於一一门下。皆说成就。於中。初句口业成就。具无[得-彳]辩。於一一门说无边故。余皆法师自在成就。四三昧自在。随心顿演。五波罗蜜自在。随门能说。六受持自在。念念普至诸来来所。意在受持。七八皆於法自在故。事理交彻。七即事入理故。於差别境。入无差别定。八即理了事故。於无差境。入差别智。然理本寂寥。义顺於定。事随相别。义顺於智。故经互说。理实俱通。又前则事能显理。后句依理成事。前则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后则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前则动不离寂。后则静无遗照。九於无量无边下。皆起说自在。谓九横遍诸境能说自在。十竖於有无而得自在。故彼经云。有形无形皆令说法。十一十二大小自在。故彼经云。於一一毛端。有广大众会。皆能顿说。亦答难自在。知诸世间下三句。即自在之由。由假设故。何以假设。因缘生故。何谓因缘。皆心变故。
第九法界变化藏者。以佛庄严而庄严故。名种种庄严。旧名普现庄严受生藏。释中十句。初句严依。普随已下皆是严正并秘密智。初三句身秘密。成就种种方便下五句。皆意秘密。其第五句。兼乘非乘秘密。具足开演成菩提行口秘密。从行无障[得-彳]下三句。得菩萨行秘密。初二句因行。后一句同果。后随所应下二句。时非时秘密。谓善知化时。方能饶益。
第十践如来地受生藏者。约其自分即是菩萨。约其胜进即名为佛。故云速疾践如来地。释中十句。初总。余别。总谓已受职位。故得灌顶。同佛体性。正是等觉。所谓下别中多同十定十遍中事。恐繁不配。
[△@○]第四善男子如是菩萨下。结叹胜益。文中二。先总示功能。以酬前问。后若诸菩萨下。别明修德。於中二。先明修行。后则能下成德。有十一句。初句总。后於一庄严下别。於中。一者严剎。以无严严故。又总摄三世所有庄严。严於一剎。一切佛剎皆如是故。二示现下调生不息。三诸佛法海下。现觉佛境。四现不思议下。示佛自在。五於诸众生下。转法益生。六普於十方下。常近诸佛。七无量法云下。圆音演法。八住一切处下。遍修诸行。九以一切下。严菩提场。十随诸众生心下。显扬佛境。
[○@△]第二重颂十偈。如次颂前十法。其第四句。皆结赞行名。名虽不同。影略皆具。
[○@、]第二善男子若诸菩萨下。总结可知。
△第二善男子我得下。立法名用。辨其现生。於中二。第一正明现生业用。第二辨现生之意。
[○@△]前中二。先立名。后业用。今初。即指前立名。机感便现。无所拥[得-彳]。故名自在。受生解脱无量劫下。略明境界。义兼自现。二善财白言下。明其业用。於中。先问。后答。答中二。先明乘愿受生即是自现。言受生海者。以深广故。横周法界处尽尘毛广也。生即不生无生现生等深也。后经一百年下。如昔愿睹。即是证见。名为业用。於中三。初标睹现生。二别显生相。三结睹周遍。今初可知。第二善男子尔时下。别显生相。於中二。先睹光瑞。后正睹诞生。前中三。初睹将生之瑞。次善男子时菩萨母下。睹佛母光明。后善男子时摩耶夫人下。睹将生神变。於中三。初结前生后。二征释其相。三总结成益。今初。毕洛叉者。亦曰毕钵罗。此云高显。二何等下征释。先征。后释。释中十者。一集众息苦。二卷舒无[得-彳]。三毛现佛因。四现佛本事。五现行所依身。六偏现舍行。万行首故。七现古佛园林。昔同今故。八现今佛宫殿。今同昔故。九出菩萨同类。大道同故。十地现莲华。将承至圣故。后善男子我见下。结益。增爱敬故。二摩耶夫人下。正睹诞生。於中二。一明生相。二显生意。今初。右胁生者。顺理机故。文有四喻。以显其相。释通事理。约事释者。一逈曜照彻故。二高显邕容故。三威光赫弈故。四分明可观故。约理释者。一依法性空无依现故。二依涅盘山无心出故。三大慈云中无住化故。四破诸众生生死长夜无明暗故。二善男子菩萨是时下。明现生意。故天女云。佛化所生。吾如彼生。舍利弗言。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此段经意与旧全别。今就本意。旧经就迹。明菩萨初生能了幻等。三善男子我当见佛下。结睹周遍广大微细。横竖无穷。皆睹见故。
[○@△]第二尔时善财童子白妙德下。辨现生意。上是经家出现生意。今是善财问答显耳。此段旧经无。於中。先问。后林神告言下答。於中三。一总明。二别显。三总结。
[△@○]初中分二。先标。后征释。今初示生四姓唯二。时多趋竟。现居剎利。时多憍慢。示生净行。后何以下征释。征意云。何以要居二姓。释云。余二劣故。此二能有三种因果。可调生故。
[△@○]二云何异熟下别显。就文分二。先别明异熟因果。后合辨福智因果。
[○@、]前中三。初明异熟。二辨异熟因。三明异熟果。此与瑜伽第三十六。文或小异。大旨全同。言异熟者。异时而熟。异因而熟。异类而熟。故名异熟。行能招此。名异熟因。於异熟上所有成益。名异熟果。就初异熟。文分三别。初列名。次释相。后结示。今初。梵云荣盛。瑜伽云具足。今云圆满。皆一义耳。勇力圆满。瑜伽梵本皆名大力。余义皆同。次善男子云何菩萨寿命圆满下释相中。经自征释。文甚昭着。有难则解。其信言圆满。初之二句。合回在后具下。诸德所有发言人信受故。后如是八法下。结示。二善男子菩萨云何下。明异熟因。於中二。先正明因体。后辨增长。前中有征释结。今初可知。次所谓下释相。经中各先出因。后结属果。亦显可知。其信言因即离语四过。谓一不妄语。二不离间。三不恶口。四不绮语。其不变异。瑜伽名无不相应语。谓言不应理。皆绮语故。后如是菩萨修习八种下结。谓结因感果。信若影响。二善男子如是八种异熟之因下。辨能增长。文中亦三。谓标列及释。今初。标有三节。义有两重。一由三缘。令因增长。二由此因能感异熟。次云何下列名。后若诸菩萨下释相。然此三缘遍该八因。瑜伽三名。一心清净。二加行清净。三田清净。初一则同。后二少异。彼释第三田清净云。当知略说能正发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净。是则第二是加行方便。第三造行正行。七作意中第三。即是加行究竟果作意。谓正行为果。非是趣求究竟佛果。故梵本中。名受者清净。释云。谓於彼中。种种作正成就故。及彼种种正作。果中建立。是名受者。清净文扶。瑜伽但名受者。胜彼名田。正是受行修行者故。三善男子云何菩萨异熟果耶下。明异熟果。有标释结。今初。即异熟上所有成益。亦如四辩。是说法因。能令物喜。为说法果。次谓由下释。一一段中。皆先举异熟。次故字已下。显其果相。后是为下。结名所属。并显可知。其信言果中。成就实语。其言大局。应言菩萨具信言故。又梵本瑜伽。二皆具举爱语利行同事三摄。后如是名为下结。但合结云。异熟之果。今加因字。总结前三重异熟。
[○@、]第二云何福智下。第二合明福智因果。然准瑜伽。亦有三重。谓一明福智。二辨种智因。三明福智果。今文为二。先辨福智。后合明因果。今初。六度之中。前三为福。后一为智。中二通福智。义甚分明。言蕴善巧等者。略有三义。一者了相。二者了性。三者了无[得-彳]。故名善巧。后是故菩萨下。即合辨因果。文似结劝。瑜伽福智。各有三因。一者於福於智。能得能住。能增长欲。二者於福於智。善能随顺无违背缘。三者於福於智。先已串习。今文含有福智果者。论中不标。下结有四。一云谓诸菩萨依止福故。虽复长时流转生死。不为极苦之所损恼。二云又随所欲。引摄众生。为作义利。上二属福。智亦有二。一云依止智故。所摄受福。是正非邪。二云又能起作种种无量善巧事业。乃至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上二属智。今文饶益众生。即二作义利一切剎中。而为师首者。即长时流转。横竖影略耳。转正法轮。即令福非邪。自调调他。即能起种种善巧事业。
[△@○]第三菩萨成就如是种种下。总结上来三种因果。(下第二十七经)。
△第三尔时善财童子白林神言下。辨法根原。先问。后答。答中。先长行。后偈颂。长行有六。一古佛兴世。二彼世界中下。显昔父母。三善男子时喜光夫人下。攀树诞生。四时有乳母下。观佛得法。五善男子於意云何下。结会古今。六善男子我从下。显用周遍。后偈颂中。二十三颂分四。初一诫听许说。次八偈半。明最初修证。次十二偈半。历事增修。末后一偈。结叹无尽。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善男子从此西南下。指示后友。言瞿波者。昔云守护大地。太子储备。守护国地。既为其妃。住主得名。表十地既圆无不护故。法喜已满。寄之昔妃。亲能得佛。是故住在生佛之城。
第六尔时善财下礼辞。
●第十释女瞿波。法云地善友。谓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前修证。后渐次下。趣求后友。於中二。先趣求诣处。后其中有一下。先遇伴友。於中三。初伴友迎赞。二善财印述。三申敬增深。初中四。一赞二行究竟。二我观仁者於甚深下。赞深行得果。三我观仁者勇猛下。赞精进得法。四何以故下。以理释成。二时善财童子下。善财印求。於中二。先印所说。后圣者我愿下。自求所作。於中二。先明四等摄生。后明万行益物。前中四。一法说具起慈悲。二圣者譬如下喻明。略喻於悲。三菩萨下。法合兼明。於喜下释舍。四等具矣。四何以故下征释。先征。意云。众生受苦。何涉菩萨。后释中二。先总明。谓本不自为。为物发心。故见生苦。过自身苦。后亦不为贪下别显。於中二。先明不自为。即是舍义。后菩萨但见下。一向为他。亦令众生皆具四等。二圣者菩萨如是於诸众生大悲深厚下。万行益物。於中亦二。先结前生后。由慈悲故万行皆成。后犹如父母下。广以喻显益物之相。此下两纸四行。旧经所无。於中三。一标举章门。二次第牒释。三结行功能。今初。有十一章。末句云能生种种圆满利益。此句意含下船师等皆自此出。二云何菩萨犹如父母下。次第牒释。准梵本中。二十九喻。皆征云何。今文分二。先且牒释前十一喻。后船师等。即释种种利益之言。今初。即为十一。初释父母。二释乳母。三释大地。曲有十义。四释大水。五火。六风。七空。八月。九日。十海。十一同生天。文皆显着。二又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於诸众生为大船师下。释上圆满利益。以前标中不标列名。是故译人取旧经势。别为起尽。三圣者菩萨如是修诸行时下。结行功能。第三尔时无忧德下。申敬增深。於中三。初申供。二偈赞。三随逐。今初。兼显赞供之意。由闻法故。二偈中四。初三赞大悲下化行。次二事友无求行。次四大智无着行。后一总结无余。三尔时下。随逐。爱重情深故。
第二尔时善财童子入普现下。见敬谘问。於中三。初见。次敬。后问。今初。初见依。次见在堂内下见正。后八万下见伴。从广赞伴德。显主德难思。此中所赞。意显同行。於中。一种姓同。后悉於下。修行同。於中。初句总。后布施下别。若悲若智等。无不皆同。二尔时善财下设敬。三作如是言下谘问。於中二。先自陈发心。后而未知下正问。有十四句。皆悲智逆顺权实寂用无[得-彳]之行。摄为七对。一过凡越小对。二离果超因对。三现生示色对。四极相穷说对。五下化上供对。六了幻证空对。七无着无行对。
第三时彼释女下。示己法界。於中三。初总答所问。二别示所得。三问答根原。
△初中二。先赞问许说。后善男子若诸菩萨下正说。於中。先长行分二。先总明十法。后广一例余。今初。依此十行。则照重重无尽法界。故云因陀罗网普智光幢。有标释结。义见偈文。后善男子若诸菩萨下。广一例余。谓但广第一事善友行。例余九行。一一皆十。则无尽矣。其标复以合云应以。后偈颂中。有十二偈分二。前十如次颂前十行。各上三句显其行相。以第四句美德立名。然长行十行。通名帝网普智光幢。今颂初二取其总名。后之八行各别立称。则显十名皆通十行。重重无尽。方得总名帝网之行。以偈对前。长行自显。后二偈显行成益。可知。
△第二尔时瞿波说此偈已下。别示所得。於中二。先示名体。后问答境界。今初。一切菩萨人也。三昧境界海者法也。即普贤三昧分齐境界深广如海故。下经云。如法界故深也。如众生名故广也。今此善友。以殊胜智。念念观察。后善财白言下。问答境界。先问。后答。答中。上标名云观。今说广知。於中二。先显广知。后释知所以。
[△@○]前中二。第一知依报中事。第二知正报因果。
[○@、]前中亦二。先知娑婆。后类知周遍。前中又二。先知过现。后例知未来。
[△@⊙]前中又二。先知世间因果。后知出世因果。前中又二。先标时。后所有众生下。辨所知。初总。后及其下别。禅定等义。已见上文。无漏之善则能出离。有漏之善则不出离。正见正定相。邪见邪定相。二俱不定相等。嗔心持戒为善与惑俱等。成满为具足等。方便不善根本善者。为不善根所摄善根等。如是下结。后又彼劫中下。知出世因果亦二。先知佛因果。后亦知彼佛众会下。知佛众会。於中三。初知声闻。二依独觉下。知缘觉。三亦知彼佛菩萨下。知菩萨众。於中二。先总。后其诸菩萨下别。於中又二。先四句知地前。一愿。二行。三度。四道。然释通横竖。横该诸位。竖即信住行向。后以自在力下。皆知地上。有三十句。初总。所谓下别。别中一句横通诸地。文云种种故。历地别配。恐厌繁文。
[△@⊙]二善男子此娑婆世界从过去下。例知未来。二善男子如知此娑婆下。类知周遍。於中四。一例剎海。二辨所知剎相。三结剎所属。四例知十方。今初。总有七重。后后广於前前。一於一娑婆。出生同类多剎。但云尘数故。二出异类剎。言一切故。上二全剎摄剎。三尘内摄剎。四即十三重绕娑婆及眷属剎。五即娑婆所依剎种。谓最中香海剎种摄十不可说佛剎尘数剎。六总知华藏有十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香水海各持剎种及种所有剎。七知华藏尘中之剎。故华藏品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二又亦知彼一切世界种种安立下。明知剎相。有十六句。初总。余别。总谓安立剎海因果等相。别中。一形状。谓或圆或方等。二分量。谓大少等。三依住。谓或依莲华。或依香海等。四际畔。谓或以金刚为际。或以庄严具为际等。此句亦摄体性。五庄严。谓或以一切庄严具中出上妙云庄严。或以说一切菩萨功德庄严等。六成就。七灭坏。共是成坏。八眷属。即傍绕。九轮网。即能持金轮及上网覆。十旋转有二义。一如轮侧转形故。即属形摄。故世界成就品云。或有世界随轮转。二即劫转变故。十一所依莲华。十二处中须弥。十三莲中之海及绕海之河。十四河间草树。十五随缘立名。如娑婆等。三亦知此华藏世界海往昔皆由下。结剎所属。故华藏品初云。世尊往昔於诸有。微尘佛所修净业。故获种种宝光明华藏庄严世界海。四亦知华藏世界海外下。例知十方一切剎海。
[○@、]第二亦知世尊毗卢遮那下。知正报中因果。於中二。先知本师。后例余佛。前中亦二。先知因。后普摄一切诸佛菩提下知果。於中亦二。先知果体用。后所有一切道场下。知所被众会。二如是一切皆是毗卢下。例知余佛。於中。先结前为能例。后亦知十方下所例。谓横遍十方。竖穷来际。
[△@○]第二何以故下。释知所以。以得三昧故。(下第二十八经)。
△第三尔时善财白瞿波下。显法根原。於中二。先问。后答。今初问中。唯问得法久近。即含修行久近。故答中具之。后瞿波告言下答。文分为二。第一正答修行得法。第二明多劫修莹。
[○@△]前中二。先明王都时处。后彼时有王下。显事佛得法。於此界中。值六十亿百千那由他佛。於中三。初明遇最初佛发心修行。二於中间多佛修行。三明最后佛所得法。
[△@、]初中二。一正明本事。二结会古今。
[△@⊙]前中四。一明父王胜报。二明太子超伦。三同行因缘。四诣佛得法。
[○@、]今初可知。
[○@、]二所生太子下。太子超伦。谓具三十二相故。於中初总标。所谓下别列。此最委悉。多同瑜伽四十九说。小有异同故。次第数之。一足下平满犹如奁底。二千辐轮。三手足柔软。四其指纤长。五网鞔成就。六足跟齐圆。七足趺丰起。瑜伽。合上二为一相。云足跟趺长。八一一相称光洁妙好。准梵本云。一一身分相称。即瑜伽身分洪直。九双腨牗圆。十垂臂过膝。十一马王阴藏。十二一一毛孔各生一毛。十三绀发右旋。螺文不乱。瑜伽合上二为一。云身诸毛孔各生一毛。如绀青色。螺文右旋。或即无此发相。十四身皮金色。十五细薄润滑。一切尘垢所不能着。取上身皮。向下用之。十六手足肩项七处平满。十七臂膊佣圆。即瑜伽膊间充实。十八脊骨不现。义当瑜伽肩善圆满。十九周圆相称如尼拘陀树。二十颐颔胸臆犹如师子。准瑜伽。此有两相。谓第十八其身上半如师子王。即胸臆如师子。二即第二十五颔如师子。上妙见处。亦分为二。今合为一。二十一颈如绀蒲三约成就。二十二常光四照。二十三四十牙齿鲜白齐密。准瑜伽。此有三相。谓一第二十二四十牙齿。二第二十四其齿鲜白。三第二十三其齿无隙。即是密义。今合为一。二十四舌相红赤长广覆面。二十五梵音清美。二十六目睫青润。二十七目上下瞬。瑜伽无此。二十八青白分明。二十九面部圆满犹如净月。瑜伽亦无。三十眉相纤曲如帝释弓。瑜伽亦无。三十一白毫皎洁文相右旋。三十二顶有肉髻犹如天盖。然以此经。望瑜伽论。阙彼三相。一上味相。二身毛上靡。三身不偻曲。彼阙此四。一目上下瞬。二面部如月。三眉如释弓。四绀蒲三约。此合彼三。谓四十牙齿。三相合一。颐及上分如师子王复合为一。合三阙三。故欠彼六。彼合此二。谓合足跟及趺为一。又合毛发。合二欠四。故亦阙六。各三十二。又此与前妙见比丘。阙彼额广平正耳相垂朵胸标德相。此相极要。彼中亦有身毛上靡。又与诸经。小有同异。各随一义耳。如是众相下。结以严身。
[○@、]三善男子太子有时下。同行因缘。於中八。第一太子游观。第二宝女求归。第三太子问因。第四女母代答。第五太子邀问。第六女敬顺从。第七太子摄持。第八母陈庆遂。
▲今初可知。
▲二尔时大树妙高吉祥下。宝女求归。於中四。一具德端严。二见其太子下。白母求事。三时香牙云峰园下。梦佛兴世。四时具足艳下。自陈己心。於中二。先长行叙述。后偈颂陈白。十偈分二。前三自述德堪。后七赞彼求纳。
▲三尔时威德主太子下。太子问因。於中二。先总呵女过。后别问因缘。前中亦二。先长行序意。后偈颂正呵。此一段偈。旧经所无准梵本。在母代答后。理亦合然。五十七偈大分为二。初有六偈。序世妄情以女为德。余偈正呵女过为障道源。前中二。先一偈总明。余五偈别显。於中。初一宝为绍嗣。次二伪悦人心。后二结过滋甚。第二正呵女过中。大分为三。初一总标。二有四十二偈说过。三有八偈。结过成观。今初。前是邪见妄计为善。今是智人说为过原。二正说过中。略分为十。初一偈明性恶随势。二有二偈。衰损过深。三有三偈。心伪难知。四有一偈。憍无惭耻。五有五偈。耽欲无厌。六有三偈。口是心非。七有三偈。不得自由。八有六偈。障诸善道。九有一偈。为诸苦本。十女人喜怒下十七偈。总结过深。更分为十。初三偈。心险难测。二有一偈。嫉姤尤深。三有二偈。不可暂亲。四有三偈。恒无志操。五有一偈。祸及二世。六有一偈。离间六亲。七有二偈。背德害深。八有一偈。常罗欲网。九有二偈。务於情色。十有一偈。害及畜生。谓大力象王犹为其害。无力凡品岂得免伤。第三菩萨为法下。结过成观。於中分三。初一令摄而远离。谓不摄同二乘。不离自伤害。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不舍不随是菩萨道。次二释离所以。以为害深故。后五偈正结成观。成其五观。初偈令修不净观。二修无常观。三修苦观。忧惧即苦。故涅盘云。因爱生忧。因爱生畏。若离贪爱。何忧何畏。四修空无我观。空故无着。无我故自他平等。皆为亲想。五结归不净诫勿被伤。故随好品云。譬如劫火烧须弥山。贪欲缠心亦复如是。二尔时妙威德下。别问因缘。於中二。先长行。后偈颂。有十二偈。文分为三。初三问其属缘。次三审其内过。后七问其进善。今初可知。次审内过中。初三句问无身三。次四句问口四过。次三句问意三恶。后二句总问诸业。不顺理修皆名相违。重字稍繁。今诃女偈。昔含於此。后问其进善中。即翻上十恶。初偈。敬上爱下。慈心不煞。二有一偈。恭敬供养。岂有盗心。三有一偈半。尊事三宝。住正远非。故无邪行。四赞佛功德净修语业。故无语四过。五一偈慈悲哀愍故无瞋恚心。六一偈喜他荣乐。住舍无贪。七一偈反化愚痴。岂有邪见。
▲第四尔时太子如是问已下。女母代答。先长行序意。后偈颂正说。明有德无过。亦不属缘。故应纳受。三十三偈。文分为六。初十偈总彰报胜。二有三偈半。别赞端严。三有二偈半。明其绝伦。末后言端严者。二本俱无。为成偈故。四有六偈。技能内满。五有十偈。离非具德。六有一偈。结赞所宜。梵本。此下方呵女过。呵女已后。方便重邀。文理极顺。(下第二十九经)。
▲第五太子邀问。谓女过既深。为障不浅。若不障道当遂所求。於中。先长行分二。先自叙行深。后当於尔时下。邀其莫障。后偈颂中。十偈分三。初六颂其行深。次三颂邀其莫障。后一颂结成上意。
▲第六尔时具足艳下。女敬顺从。先长行。后偈颂。有十四偈。分三。初三忘苦仰德。次六希同胜行。此即正当发菩提心。后五劝诣如来。
▲第七尔时太子下。太子摄持。由闻发心。又闻如来心大欢喜知堪同行不障道故。
▲第八时母善现下。母陈庆遂。十偈分三。初一标其遂志。次二德行悬同。后七总赞身德。
[○@、]第四尔时威德主下。诣佛得法。於中三。初自行得法。二转化父王。三绍位弘建。今初分四。一诣佛供养。二时彼如来下。佛为说经。普眼灯门者。普眼之义。已见上文。然普眼则顿照无余。灯则曲无不尽。令其通悟所以称门。三是时太子下。同得法门。初太子得。后童女得。并由照而常寂。故获三昧。四尔时太子与彼下。辞还所止。
第二诣父王所下。转化父王。於中十。一太子白父。二时财主王下。王审所闻。三时王闻已下。自庆逢时。四作是念已下。禅位礼觐。五尔时如来普遍下。如来摄受。六尔时如来以不思下。为说法门。入一切法义离翳灯者。无法不持。云一切法义。无障不寂。称为离翳。无法不照。名之为灯。智断齐证。故名为入。七时王闻已下。化益当时。於中。先明王证总持陀罗尼。以慧为主。故云大智光明。即得主教意。后其众会中下。兼益时会。即通得主属二教之意。八尔时如来又以下。佛重现变。九时财主王下。出家修学。十未久之间下。证法弘通。三尔时太子於十五日下。绍位建立弘宣大化。於中四。一正明绍位。七宝之义广如别说。二时阎浮提下。建立弘通。三尔时如来咸受其请下。弘通之益。四尔时大威德下。结益周遍。
[△@⊙]二善男子於意云何下。结会古今。
[△@、]第二善男子彼佛灭后下。於中间多佛修行。略列四十九。结有六十百千亿那由他。
[△@、]第三其最后佛下。明最后佛所得法。即最胜行劫中。六十百千亿那由他之最后也所得法门已如前说。上来正答修行得法门竟。
[○@△]第二善男子我时於彼下。明多劫修莹不穷菩萨之境。於中四。一於剎尘数劫修行不知。二善男子若有众生得见菩萨下。明菩萨难遇见者不空。意显己遇之益。三善男子我从於彼下。经百剎尘劫。修行不知。四何以故下。征释不知所以。於中。先征。后释。释中二。先总显深广。谓所以不知者。以称事理等诸佛境无边际故。斯则十地不测等觉。故名普贤解脱。后善男子我於尔所佛剎下。别显深广难知之相。谓一毛即不可穷。况於多毛。况复多身广大之用。以是无尽之法门故。於中又二。先举喻总显。后我亦如是下。正明所观。於中五。一毛中见器世间。二见智正觉世间。三见众生世间。四见菩萨修行。上三各以又於菩萨为首。五善男子我於尔所下。总结不穷深广之境。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尔时释女瞿波下。指示后友。於中二。先示后位。后颂前法。前中二。先指示。后教问。今初。言此世界中莲华座者。此座不知的在何所。旧经但言此世界中。晋经则去此迦毗罗城。若新梵本云。善男子汝去於此处。吠罗遮那足下种种庄严大末尼宝王莲华藏座。於其上坐。生菩萨母。名摩耶夫人。此则似居佛会。毗卢遮那不属莲华。是佛号耳。言摩耶者。有云幻生。具云摩耶泥(上声)尾此云幻术夫人。昔云天后。然余教说。生佛七日。即便命终。生忉利天。约应化说。据实体用常遍时处。云迦毗罗。据其本处。犹佛虽灭常在鹫峰。但云此界。约是佛母。若依梵本。不离如来。故诸教中。说於摩耶。或云是实。或云是化。此经大意皆是实德。后汝诣彼问下。教问可知。二尔时释女瞿波下。重颂前法。广说已周。临行再述。显殷懃故。虽通颂前。文便在此。三十一偈大分为三。初一偈总显菩萨益生。超颂前文见者不空。生下女人染心之益。次十五偈。别明远劫前事。出上不空之相。后十五偈。正颂前文德女因缘。由前远劫深心供养。成今净心同修梵行。
第六尔时善财下。礼辞可知(已下第三十经)。
[△@△]大文第二。从摩耶夫人下。有十一善友。古来诸德。皆为会缘入宝相。虽下三相义当等觉。等觉亦是十地胜进。开合不定。义理又多。故依古德。且为会缘入实等相。云何会耶。谓会前诸位差别之缘。令归一实。生於佛果。犹如摩耶夫人。能生佛故。然人虽十一。约法唯九。约会为十。德生有德同一会故。遍友是会不得法故。初一为总。余皆为别。故摩耶得幻智法门。末后亦得幻住法门。始终相会该於中间。总别圆融。归实无二。故会缘中。更有十人。又是所会。十表无尽。无尽之缘。皆成摩耶之实德故。又以此下皆当等觉。等觉方能亲生佛故。就别会缘。初天主光。且须正念无失。方为第二遍友可师。三须广穷众艺。四解而无依。用而无尽。便得第五无着清净。清净则得第六净智发光。发光则得第七知相无尽。无尽则得第八诚愿不违。具上诸门。方得第九还归幻住。故虽十一不失入实之言。始末皆幻。方智诸缘体虚即实。
●今初。摩耶夫人。总会缘中。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将诣观成。后胜缘引导。
△前中二。先序观成。略标渴仰。二此善知识远离下。别彰观念。於中四。一总念胜德。二别念身相。三结叹深胜。四思欲亲承。今初。已能暗合愿智幻门。二此善知识随意生身下。别念现身。即冥契摩耶下文所现。於中。有十九身。初随意生身。旧经则有。梵本则无。不思议身。梵属一相身。无差别身属非身心身故。旧有十七。新唯十六。又初三身。准下释摩耶现中。乃是三对。具於六身。则通成二十。下文各有标释。今略解三。一随意生身。总显随类。二无生灭身。下云不生色身。无生起故。不灭色身。常寂灭故。三无来云身。下云无去色身。於一切趣无所灭故。无来色身。於诸世间无所出故。四非虚实身。下云非实色身。得如实故。非虚色身。随世现故。五不变坏身。法性无坏故。六无起尽身。无相无思故。故不思议。是释上义。七所有诸相皆一相身。无相为相故。八远离二边住解脱身。不住生死涅盘等边。无住解脱。常教化故。九无依处身。幻愿所成故。十无穷尽身。如虚空故。十一如影普现身。随愿现故。即无分别愿。十二如梦所见身。随心现故。谓随心欲现。而无寻伺。十三如镜像身。谓随物心质所见不同。自无出入故。十四普於十方而化现身。横周遍故。十五住於三世无变异身。竖常住故。十六非身心身。不属色心差别相故。其如镜像下。梵本云。犹如日月清净身。谓住法性空。不信等障烟云尘雾。不能染故。三此善知识下。结叹深胜。於中。犹如虚空。结前胜德。普贤眼见。兼上诸身。四如是之人下。思欲亲承。
△第二善财童子作是念时下。胜缘引导。略有三位。一城神显教修心。二身众神密加授法。三法堂罗剎教其求友。
[○@△]初中二。先以华散。后作如是言下。正以言教。於中二。先别教。后结释。前中。城神说法。令护心城。是知触事无非妙法。心名城者。中有本觉正智法王。万德所聚。性防非故。有三十门。大分为三。一十度行。二净地行。三二严行。今初。有十二门。初后各二。中八唯一。檀中。一舍生死。是真实舍。二求十力。用为法施。智中。一证智。二教智。余可知。二应扶助心城下。十一句。明净地行。即初地十种净治地法。文小不次。一信。二慈。三坚固庄严。四悲。五舍。六七皆惭愧。谓不容恶故。八无疲厌。九如说行。十知诸经论。十一成就世智。故能普晓一切众生。三应住持下七句。福智圆满。前二是福。后五是智。福中但合云福德聚。不合云福智。智中初三权智。次一实智。后一无[得-彳]智。二善男子菩萨下结释。於中二。先结其胜能。后何以下征释所以。
[○@△]第二尔时有身众神下。身众神密加授法。於中三。初赞友令欣。次时诸神众下。放光加被。后善财童子以得下。善财获益。所谓十眼平等不思议身者。十身无[得-彳]。为不思议。不思议身。佛佛平等。余可知。
[○@△]第三时有守护下。法堂罗剎。教其求友。於中四。一华散。二言教。三仰问。四重答。
▲今初可知。
▲二作如是言下。言教中二。先教十法以增其智。后示三昧以息其乱。今初。文有标征释结。释有十心。一直。二悲。三智。四进。五信。六深。七慈。八净。九益。十常。后复次善男子下。示其三时。文亦有四。谓标征释结。初二可知。三所谓下列释。於中亦十。第一法空无尽清净轮者。此为见友之本三义如空。一如空无尽。二如空心净。谓不取相惑不能染。三如空圆满。无处不有故。二见依报。三触境皆佛。故云不舍离无缺减。谓凡夫染境。二乘舍离。权教观境。空有互陈。一多不即。并为缺减。若圆修者。触目对境。穷尽法原。不取不舍。双亡正入。故央掘经云。云何摩诃衍。所谓彼眼根。於诸如来常。了了分明见。具足无减修等。又云所谓眼入处。於诸如来常。明见来入门。具足无减修等。前明六根。后十二入皆悉具足。无所缺减。余文可知。四善男子菩萨成就下结中。初得见人。次当得法。后则处处皆遇善友。处处遇者。略有二意。一真实善友常遍世间。契理云同。故常得遇。故慈氏云。非是法器人。与佛子同住。设经无量劫。不知其境界。反显是器必常遇矣。二者既定慧双游。无境不契。并为道器。皆善友矣。故光明觉品云。如来所转妙法轮。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闻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见佛。能如是行。是为守护正法堂也。
▲三说是语时下。善财仰问。向已明教。何得更问。於何方所。求善知识。向者通教。今别问摩耶。
▲四罗剎答言下重答。求於摩耶。不异前总。既能重问。还复重答。答以四法。一以友无不在故。二友以法为体故。此二合在初句。三身同友遍故。四智与境合故。如影如梦。其速疾心。即遍游十方。其随顺心。四句皆有。又前三离境相。后一离心缘相。都无所求。真入理矣。无求之求。无[得-彳]求矣。
第二尔时善财下。见敬谘问。於中三。初见。次敬。后谘问。
[○@△]初中二。一明见因。即受行教故。然其受行实通三位。旧经但云受行其教。罗剎在近。又教求友。故偏牒也。二即时下。正明睹见。於中二。先见依。后见正。
[○@、]前中三。初见莲华。次见楼阁。后见宝座。今初。所证法界自性无染。故曰莲华。无明既开。不离心内。如从地踊。亦表性净万行之因从法性地而出现故。此即等觉普贤之华。而言大者。十定品说。量周法界故。台上楼阁。名纳十方。岂况莲华不周法界。十柱等言。约表法耳。二於其台上下。明见楼阁。谓能证二智。依於所证。而重现故。智包无外。云纳十方。总摄五位自分胜进。名为千柱。其一一事。皆有表法。恐厌繁文。三其楼阁中有如意下。明见宝座。即智体法空。故在楼内。具性功德。广显庄严。於中二。先明主座。后尔时下。明摄眷属。
[○@、]二摩耶夫人在彼座上下。明见正报。合回尔时善财见如是座。安此段初。於中亦二。先总明现身。后所谓下。别显身云。於中亦二。先身相。后身业。
[△@、]前中又二。先明万类难思身。后明一类超胜身。前中又二。先明别相。后显通体。今初。有四十六身。梵本旧经。但唯四十。谓广大力身。即梵本中普周遍身。住安乐身。即梵本中灭倒见身。无断尽身。即梵本中恒示现身。大威德身。又是重出前灭倒见。无依色身。即是无住。离虚妄身。是梵本中。释无分别。除此六身。还唯四十。於中。或唯约事。如普周遍及普对现等。或唯约理。如十二十三云。不生色身。无生起故。不灭色身。常寂灭故。或事理交彻。如三十二无生色身。幻愿所成故。三十五不生色身。随众生业而出现故。三十二随於自愿。三十五随众生业。皆是以事显理。余可思准。亦同十身。恐繁不配。二善财童子见於摩耶下。辨其通体。谓离有取蕴故。名非色等。无真实常住色等。文有八句。前五别明五蕴。而其释义。影略不同。一色从缘现故。二受灭世间故。言转灭者。灭无常受。转成常受故。三想随物想故。四行依幻业行即非行故。五转识成智。智亦性空故。第六句总显离言。第七句已灭无常。第八句已证常寂。二尔时善财童子复见下。明一类超胜身。旧经唯有超胜。而无相如。今经具有。於中二。先总标。即双标相如及与超胜。后所谓下别显。以总该别。略无超胜及相如义。
[△@、]第二於一切处现如是等下。明身业用。於中二。先结前标后。梵本但云。现如是等无量色身。则该二类身。皆有此业。后行於平等下别显。於中亦二。先明十度行。后明福智行。今初。一檀那。以是最初。故说大悲。二出生如来下净戒。戒能增长菩提法故。摄佛善故。三观察思惟下。谛察法忍。四精勤下精进。五住於平等下禅定。六善能了知下般若。七见诸如来下方便。八成就大愿下大愿。九游戏如来诸自在力下力度。十得佛智光下智度。二修习圆满一切如来种种功德下。明二严行。十一句分三。初二句标。次六句出体。后三句结成。今初。谓前句标福。后句标智。离世间品中。各有十句。以显无尽。次常乐观察下六句。别出福智之体。四菩萨行不出福智。一波罗蜜行。依六度说。前三是福。后一是智。中二通福智。若依十度。方便助前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福智可知。二出生一切诸菩萨地。明福智之位。三积集下。通明福智。亦兼神通。四勇猛下。进策福智。五普遍成就下。菩提分法行。六恒勤守护下。教化众生行。后常乐称扬下三句。结成福智。初句结福。次句结皆。后句由具上二愿为佛母。
[○@△]第二尔时善财童子见摩耶下。设敬证入。自道已深。现身等彼。上来摩耶万类殊应异体中多。今此善财。一类之身。遍对求法。即同体中多。若摩耶善财。并不分而遍。则二皆是住体遍应。摩耶亦是同体。一即多。以随所应异无二体故。善财亦是同体。多即一。诸处善财。即一身前之善财故。又二互望并含同体异体。以一摩耶。应多善财故。以多善财对摩耶故。
[○@△]第三白言大圣下。谘问法要。所以叙述文殊及诸友者。若约等觉。因位极故。总收归此。若约会缘。从初发心。一一善友及所得法并所会。
第三摩耶夫人告善财言下。示己法界。於中三。初名体。二业用。三根原。
[○@△]今初名有六字义故。二智大智体周遍故。二愿二义者。一别愿唯愿为佛母故。二通愿总摄普贤广大愿故。三智二义者。一权智能起大愿。能成幻事故。二实智般若能生佛真身故。四幻二义者。一愿智体虚。当相名幻故。上经云。幻智即是菩萨。菩萨即是幻智。此二无[得-彳]。能无不为。二者即智所作。生佛为幻。谓不坏小身。而能广容。无生而生故。五庄严二义者一以大愿智幻庄严法界诸佛境界。二以大愿智幻为己庄严可成佛故。十义无[得-彳]为大缘起。故为一切诸佛之母。
[○@△]二是故常为诸菩萨母下。明业用。於中二。此句总明。后善男子如我下别显。於中四。一为现在遮那佛母。二为过去佛母。三为贤劫千佛母。义通三世。四结通横竖无穷佛母。
▲初中二。先总明为剎海遮那佛母。言悉达者。具云悉达多。新云嚩悉达阿他。唐言一切事成。或云一切义成。余文可知。后又善男子我於净饭王宫下。别显生佛之相。於中四。一毛光为生先相。二正明自在入胎。三腹包众海难思。四举此类於百亿。初中有四。一光入身。二善男子又彼光中下。光现八相。三又见如来往昔下。现佛因果。四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下。令身难思。第二善男子尔时菩萨从兜率下。正明菩萨自在入胎。於中有五。一眷属翼从。二菩萨尔时以神通力下。菩萨现通。三又以神力放大光下。光时息苦。四又为救护下。现变入胎。五彼诸菩萨於我腹下。入已游步。第三又念念中下。腹包众海难思。第四善男子如此下。举於此界以类百亿。於中二。先正类。后然我下。显难思相。先正明。后征释。前中。文有四句。一本来无二者称一性故。二亦复非一者。旧经无此一句。梵本云亦非无二。此有二意。一者初句遣二。次句遣一。非一处住。成上遣二。非多处住。成上遣一。段为亦复非一得斯一分。二者上二句辨体。无二者称一性故。亦非无二者。不存无二故。斯则遣之又遣之。玄之又玄矣。故昔人云。我言无二者。但言无有二。非谓有无二。故须双亡方显体妙。故上经云。常於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於不二。诸法若二若不二。於中毕竟无所着下。二句即体之用。一处多处皆是用故。故上经云。一身为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以是即体之用。一非一。多非多矣。又非一处住。不坏多故。非多处住。不坏一故。又非一处住。体周遍故。非多处住。不如事故。又非一处住。一即多故。非多处住。多即一故。又非一处住。多中无一性故。非多处住。一亦无有多故。则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即是释中智幻之义。
▲第二善男子如今世尊下。为过去佛母。
▲第三善男子如此世界贤劫之中下。为贤劫千佛母。义通三世。三佛过去遮那现在弥勒等未来故。於中二。一举过现以为能例。二善男子如此贤劫未来世中下。例於未来。於中亦二。先别明弥勒。后如是次第有师子下。列余九百九十五佛。文中略列二百四十三。末结楼至。皆为其母。
▲第四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於此华藏下。结通横竖无穷悉为其母。若尔摩耶一人。已为一切佛母。余应绝分。但有具此大愿智幻。即为一切佛母。一同摩耶。摩耶是一即一切。余同摩耶。是一切即一。是则一女生一切佛。一佛有一切母。一多无[得-彳]。非但约女。男有此愿。亦为其母。是则摩耶成佛。亦是所生。遮那具愿。亦能生矣。三世诸佛诸菩萨等皆例然矣。方是华严生佛之义。
[○@△]第三尔时善财童子白摩耶下。辨法根原。先问。后答。答中二。一明本事。二结古今。前中六。一轮王久远。言非后身菩萨所知境者。显唯佛知。非但久远。亦显时无时相。佛智契故。二彼王城北下。有佛将成。三有一恶魔下。魔扰如来。四彼转轮王已得下。圣帝降伏五时道场神下。场神兴愿。六作是愿已下。历事增修。二善男子於意下。结会古今。於中二。先结示其人。后我从於彼下。结成果用。於中复二。一为遮那佛母。二善男子过去下。结母普周。谓时经三际。处尽十方。现未佛母。理则可然。发心有初。何言过去。此有三义。一约发心之后。论过现等。二发心之始。后身不知。亦无定始。三者愿则有始。为母无初。如以始觉同於本觉。始本无二。始亦无初。况念劫圆融。举一收尽。皆於脐中。放光明者。生长同气。皆自此故。佛佛皆从无二理生。能生所生。同一味故。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善男子此三十三天下。指示后友。
第六时善财下。恋德礼辞。(下第三十一经)。
●第二尔时善财下。第二别明会缘。有十善友。约会分九。第一天主光。即幻智念力善友。天主光者。悲智胜用光净自在。故名天主。破暗名光。此由定发故。父名正念。所得法门名为无[得-彳]清净念也。文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见彼天女下。见敬谘问。
第三天女告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标名体。后问答境界。今初以无[得-彳]智。一念普观三世十方。无不明了。无去来今。为无[得-彳]念。不杂异念。故云清净。以斯正念。念佛功德。有益悲智。故曰庄严。后善财白言下。问答境界。於中。先问。后答。问中有二。一问境界。二问修得法。后答亦二。先答修行。后答境界。前中三。第一标章劝修。第二总征别释。第三结劝修学。
[○@△]今初可知。
[○@△]二云何勤修下。总征别释。於中二。先总征。后所谓下别释。此一段经。旧经所无。总有四十二门。表四十二位。大分为二。前三十七门。劝修行法。后五门劝修位法。
[○@、]前中杂修万行。略分为四。初有二十三门。福智庄严行。二有十二门。八大人觉行。三有一门。菩提分法行。四有一门。十度圆满行。初中二。先二门总明。余门别显。今初。一令如实觉悟。二令护持正法。此之二门。无法不摄。又初法义遍知。后词辩广演。即四无[得-彳]。利生之用。法施之本。后二十一门。别明中二。先五门辨福。后十六门辨智。前中亦二。先二门净戒。后三门忍辱。今初。於中。前门总明遮性。性谓不煞生等。遮谓不坏生等。有罪则遮。无罪则听。有罪是犯。无罪是持。后门别明性罪。略举绮语。以细况粗。后三门明忍中。初门安受苦忍。次门耐怨害忍。后门谛察法忍。二汝应勤修善巧法句下明智。其精进与定。摄在应勤修中。通於福智。智中分三。初七门实智。二有六门权智。三有三门双行智。今初。即般若相。於中二。一相即非相。二合即非合。此二即所知法体。故光明觉云。佛法微妙难可量。一切言说莫能及。非是和合非不合。体性寂灭无诸相。次三门约时。以明其过未知相。以第三门。该令平等。法谢名过。未生名未。生已未灭假名现在。名各不同。皆因法立。时无别体。故说平等。若取时中所有法者。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无住。皆不可知。故皆平等。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等故。随法差别。法尚无体。时安有差。次一门三轮清净。然瑜伽说。六度等行。各有三轮。大同小异。此中二意。一者成上三世叵得。即三轮净。二者别明该前诸门。所知为一。能知心意为第二轮。合为第三。远离觉所觉此二和合相故。三清净。末后一门明无住门。心之所住不出此三。若在於内。不应因境。若在於外。不合由心。合而可住。便是无性。或应有二。故皆叵得。二汝应勤修守护威仪下六门。权唯约事故。即方便相。三汝应勤修随顺觉智下三门。权实双行智。即中道相。初门性相齐觉。次门了生无生。后门言即言断。二汝应勤修远离无益下十二门。明八大人觉行。分之为七。一有四门。是无戏论。谓远离恶缘诸戏论故。二不轻一门。即是正定。观性平等为上定故。三有三门。即是正意。慈悲摄生为正意故。四如说行门。即是精进。不如说行是懈怠故。五相应善门。即是正慧。善巧修行是智慧故。六一门寂静。七一门少欲及与知足。文并可知。三汝应勤修相应行法。即菩提分法行。四汝应勤修菩萨行境。即是度圆满行。
[○@、]第二汝应勤修菩萨地法下五门。劝修位法。初门因位。言入住出者。十地各有入住出心。言相及得果者。亦通十地。相者。即随诸地中所有诸障。及对治相。是能所观相。别十地故。得者。即正证出世间智故。果者。因证智力。得於世间出世间智故。相即方便智。得即根本智。果即后得智。后得缘俗。故名世间。无分别故复名出世。言皆证知者。通则三皆名证。别则证唯根本。而知通二智。二一门即果位菩提智者。如诸性相。觉诸法故。通於根本及与后得。及所断所知。兼断烦恼。种种体用者。四智菩提相应心品。一真法界。皆菩提体。受用身土。教化众生。即名为用。三有一门。遍觉三乘不思议境。法身同故。又诸佛菩萨深不思议二乘之境。秘密难思。四一门不取诸相。即显般若。总该前三。证无证相。何况於余。五有一门。即解脱相。澄渟清净。即真解脱。即金刚三昧。亦金刚智。利无不摧。能坏尘习。坚不可坏故。妄念不动。即是三昧。
[○@△]第三善男子有如是等下。结劝修学。结有剎尘。并须修学。我已修证。决定无疑。
第二善男子汝向所门下。答第一境界问。问中据果推因。答约以因招果故。前后不同。於中二。先牒问总显。后又善男子我以下。别明广知。於中分三。一念最初劫。二又忆下。念中间诸剎。略举九劫。三善男子如是忆念恒河沙下。总结多劫。非唯忆念。亦於彼劫。於多佛所。闻持此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善男子此迦毗罗城下。指示后友。
第六时善财童子下。恋德礼辞。下诸善友。六段之文。虽皆具有。而词句多少。故或不科。
第二尔时善财从天宫下向迦毗罗城下。童子师遍友。幻智师范善知识。遍与众生为善友故。居迦毗罗黄色城者。中道轨物故。不得法者。略有四义。一与众艺法门同故。二法有所付显流遍故。三表诸法门体无二故。四显无所得为真得故。
●第三尔时善财即至其所下。善知众艺童子。幻智字母善知识。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往诣。
第二顶礼其足下。设敬谘问。
第三时彼童子下。授己法界。於中二。第一辨法体用。第二问答显因。
△前中二。先标名体。谓以无[得-彳]智。穷世出世诸技艺故。后我恒唱持此之字母下。辨其业用。字母乃为众艺之胜数说之本。故偏明之。文分为三。谓标释结。今初可知。二所谓唱婀字时下。别显四十二字母。大品名四十二字门。涅盘十四音为名字功德。金刚顶瑜伽毗卢遮那等经。皆具说之。兴善三藏新译三本。一文殊问经字母。二名金刚顶经字母。三别译出华严四十二字母。今参而用之。皆言般若波罗蜜门者。字义为门。从字入於无字智故。故毗卢遮那经中字皆有不可得言。智无所得即般若故。又文殊五字经云。受持此陀罗尼。即入一切法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然初五字。即文殊真言。今依五字经中释之。一婀者是无生义。以无生门。入般若也。然有二意。一以无生即般若。般若一法。多门不同。或无生门。或无灭门。如是无住无依等皆般若门。今以无生为门。若见无生。即见般若。二以无生为门。不得无生。方真般若。其无灭等诸门例然。言以菩萨威力者。晋本云威德。具云威德力。以菩萨得此无生之门。能达法空。断诸障故。二啰者。即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今云显示无边微细解者。谓无处不解。则无尘沙微细垢矣。三跛者。亦无第一义谛诸法平等。谓上无生无尘违俗显真。今此真相亦不可得。真俗双亡。是真法界。诸法皆等。即是普照。四者者。诸法无有诸行。谓诸行既空故。遍摧差别。五曩者。诸法无有性相言说文字。字皆不可得。谓性相双亡。故无所依。能所诠亡。故云无说。无能所依。则无所住。无住不住。称无住际。彼经复云。以那字无性相故。者字无有诸行。者字无有诸行故。跛字无第一义。跛字无第一义故。啰字无尘垢义。以啰字无尘垢故。婀字法本不生。以婀字法本不生故。那字无有性相。汝知是要。当观是心本来清净无染无着离我我所分别之相。下诸字义。多依遮那及兴善所译。而梵音轻重。字义不殊。六攞字。悟一切法。离世间故。爱支因缘永不现故。今云离名色依处者。名色即是十二有支生死之体。四蕴曰名。羯逻蓝等为色。识缘名色。名色缘色。如是二法。展转相依。如二刺芦俱时而转。故生死体不出名色。名色即是众生依处。离此名色。入般若矣。七娜字。悟一切法。调伏寂静。真如平等无分别故。由此方为不退方便。即加行方便也。八婆字。悟一切法。离缚解故。缚解双绝。方入金刚圆智道场。九拏字。悟一切法。离热矫秽。得清凉故。是普摧义。轮即摧伏。圆满两字亦即是轮。亦清凉义。十洒字。悟一切法。无挂[得-彳]故。如海含像。像之与海。不相障[得-彳]。十一嚩字。悟一切法。言语道断故。谓理圆言偏。若随於言。言一之时。不得其二。由入无言。无所不言。故普遍出生无所不住。十二哆字。悟一切法。真心不动故。真心不动。则无不照。如星月圆满凝空不动流光遍照。十三也字。悟一切法。如实不生故。则差别积集皆不可得。十四瑟咤字。悟一切法。制伏任持相不可得故。今普照光明。即能制伏及任持义。故能伏除一切烦恼。若有所伏。不能息除。了惑性空。能照体寂。方能究竟息灭烦恼。十五迦字。悟一切法。作者不可得故。若定有作者。作业无差。由无作者。作业差别。如云不断不可揽取。故净名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十六婆字。悟一切法。时平等性不可得故。谓时若至矣。大雨降雪。百卉齐润。是为平等。而雨无心。故不可得。得平等性。即证一切智故。文殊问字母云。婆字是现证一切智声。十七莽字。悟一切法。我所执性不可得故。慢能长流生死。故云速疾。是以。旧经云。湍流奔激。慢有多端。云种种色。我慢高举。如众高峰。十八誐字。悟一切法。行取性不可得。五蕴名行。行即取蕴。能取生死故。积集即是蕴义。普轮有二义。一约所空。即属行取。圆满名轮。二约能空。轮即摧坏。遍摧行取。为不可得。十九他字。悟一切法。处所性不可得故。真如等理。无差别智。蕴摄名藏。此二并是万德依处。今智契合亦不可得。无智无得真般若故。二十惹字。悟一切法。能所生起不可得故。能所生起即是世间。悟不可得故。游行清净。二十一婆嚩字。悟一切法。安隐性不可得故。念佛庄严是安隐性。二十二驮字。悟一切法。能持界性不可得故。能持界者。即真法界。法界能持一切法聚。微细观察。无有一法出法界者故。兴善译云。唱驮字时。入观察法界道场般若。二十三舍字。悟一切法。寂静性不可得故。诸佛教轮。是寂静性。随顺即是悟入之名。故十地经云。而诸佛法。如是寂静。言光明者。即能顺智。二十四佉字。悟一切法。如虚空性不可得故。悟虚空性。能生因地现前智慧。故名为藏。二十五乞叉字。悟一切法。尽性不可得故。息诸业海即是尽义。出生智慧即尽智也。二十六婆哆字。悟一切法。任持处非处令不动性不可得故。开净光明为处。诸惑障为非处。以净光明。除诸惑障。即是任持。二十七娘字。悟一切法。能所知性不可得故。世间是所知。智慧为能知。了世无世。名为智慧。既无所了。安有能知。故不可得。二十八曷啰他字。悟一切法。执着义性不可得故。谓利益众生。有我人相。名执着义。了无我人。是智慧灯。二十九婆字。悟一切法。可破坏性不可得故。世之宫殿。是可破坏。圆满庄严。故不可破。三十车字。悟一切法。乐欲覆性不可得故。得行方便即是乐欲。藏与普覆。皆是覆义。不覆乐欲一切皆圆故。文殊问字母云。蹉者。是不覆欲声。然梵云曼荼罗。此翻圆满。亦云道场故。此及前门。兴善皆悉翻为道场。轮是义翻。亦取圆满。若正翻轮。梵云斫羯罗也。三十一婆么字。悟一切法。可忆念性不可得故。十方诸佛是可忆念。旋转则是无尽之义。三十二诃嚩字。悟一切法。可呼召性不可得故。谓方便摄受一切众生。出生深广功德藏故。兴善译云。一切众生堪任力般若。其堪任力即是可化。故可呼召。三十三哆娑字。悟一切法。勇健性不可得。勇健则能趣入功德。三十四伽字。悟一切法。平等性不可得。平等故能普持平等之理。坚不可坏。深广如海。蕴摄名藏。三十五姹字。旧为此咤字。悟一切法。积集性不可得故。愿能积集。积集见佛。如虚空量。三十六儜字。悟一切法。离诸喧诤。无往无来。行住坐卧性不可得故。一切威仪。常观字轮无尽境故。三十七颇字。悟一切法。遍满果报不可得故。化诸众生。生圆果故。三十八娑迦字。悟一切法。积集蕴性不可得故。无[得-彳]辩才。光照圆满。能积众德。三十九夷娑字。悟一切法。衰老性相不可得故。唯演说法。能度衰老。四十室者字。悟一切法。聚集足迹不可得故。法雷遍吼是谓聚集。声不可寻。故无足迹。足迹即教迹也。四十一佗字。合是咤字。悟一切法。相驱迫性不可得故。谓以无我。开示佛境。则无驱迫。四十二茶字。悟一切法。究竟处所不可得故。一切法轮即究竟处。不住法相。故亦叵得。上已别释。然此中般若立名。总有二意。一从所破立名。如云衰老性等。观衰老性不可得故。即入般若。二从能破立名。如云婀者无生义。无生即般若故。是以前十三门。多从后意。故并不言不可得也。后二十九门。多是前意。皆言悟不可得。而经文中。或从所破。或从能破。或能所双辨。可以意消息之。三善男子我唱如是下总结。以一为首。旋转出生而无有尽。略如弥伽处说。具足演说。等虚空际。无有穷尽。为一切法所归趣处。而要四十二者。亦表四十二位故。智论中明。初阿具后茶。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故。阿字即菩提心。茶即妙觉。为究竟处。一一圆融。是字母深义。略义已周。广如别说。
△第二善财白言圣者下。问答显因。先问。后答。答中四。一标章正答。二征释所以。三问答显发。四总以结示。
△今初有标征释结。可知。
△二所以者下。征释所以。先征意云。所以要此十者。后释意云。由有智慧展转至於真实智慧。得此解脱故。十句皆牒。由得前已。便得后句。文相甚显。唯初二句。义小惑人。今当分之。谓具足智慧是第一句。勤求善友下是第二句。以亲近故下。方是蹑第二善友生第三勇猛精进。余文可知。最后得真实智故下。以义加之。然真实智。即此解脱。
△三善财复言此真实者名为何等下。问答显发。即唯问第十真实一门。以最胜故。亦举一例余。文中分四。一展转征释。二总显超胜。三略示体相。四结成所住。今初五重问答。以显深玄。初问意云。向之十重。前前起后后。后转深。至真实智方得解脱。此真实智愿示其体。故言此真实智名为何等。答意云。即汝所问一切言说。皆即真实。实智体周。言语性离。不应舍言而别求也。今之禅宗。多用此势。二征意云。言语别施行真实离文字。云何即是。答云。世间所言说。一切是分别。故违真实。称理无虚。故名真实。三问云。不虚诳语。愿识其义。答云。契理常故。四复问云。若约理常。世言亦常。答云。心自证悟。方得称常。即同楞伽。自觉圣智故常。不同外道无因常也。五复问云。契理曰常。是义然矣。未知至理。其相云何而可契合。能证所证为一为二。二则数法。数法无常。一则无二。何有能所契合之义。答中。先答。后意明。非一非二。由非一故不坏能所。由非二故能所契合。一味平等。如明合空。不可分别。而非杂乱。由非二故说为内证。由非一故后得示他。故云由此力故。则能平等利益自他。内证则自利。后得则利他。犹如大地。假以喻显。地无分别。以况内证。能生万物。以况能所。后然其法性下。却答前问。所问相貌。体实非相。有相堕常。无便属断。有则生灭。无无所证。犹如虚空。是三无为。不可言无。但无[得-彳]相。不可为有。远离一切故。八地经云。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故结云难知难解。谓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解。唯证相应。二善男子此法微妙下。总显超胜。上寄言显理。令即言契真。今正言显理。令亡言会实。以理圆言偏。理与言绝。言虽即真。随言生滞。要须得意亡言契之。於中分二。先标微妙。总显离言。后何以故下。征释所以。征云。何以离言。释意云。理深玄故。非但言不能宣实。亦心智不及。是不思议。文有十句。初三句离言境。即不可议。一过文字。二过语具。三过语业。然梵本云。超语言道。道即语所行处。次五句超心境。即不可思。一超戏论。起心动念皆名戏论。谓有真性。以智契合。亦是戏论。便是分别。无分别智方能契故。然无分别智。离於五相。初一即离於真义异计度故。二超过有寻伺地故。三四即离无作意故。无作意者。谓睡眠昏醉不了境等。今三即约愚痴。不了心境。若善若恶。此非无分别智。四烦恼魔事即兼睡等。五离一切心识。兼离灭受想寂静。以灭受想定亦属心故。更有离於色性义。在后段故。无分别智难以显诠。遮诠以明。故离诸相。方为契合。后二句。总显离妄。明唯圣境。三善男子彼诸圣者下。略示体相。以离一切相为其相故。初句离色相。次在缠不垢。出障非净。体不可取。亦不可舍。犹如虚空。终日求空。求终不得。终日避空。空不可避。挠之不浊。本性净故。澄之不清。非今净故。於一切法最为胜故。名胜义谛。湛然常存。既非佛作。出与不出。性常无二。四善男子菩萨为此下。结成所住。
△第四善男子此是真实下。总以结示。即上真实契证之义。即是我之众艺解脱。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下。谦己推胜。对众艺推。不舍世俗。不违实相。皆同般若。
第五善男子此摩竭下。指示后友。婆怛那者。此云增益。谓无尽三昧能出生故。友名贤胜者。无依道场是直善故。
礼辞可知。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八
猜你喜欢 卷三·佚名 第二章 摩诃三摩多王统·佚名 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慧远 了众生所品第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一卷·佚名 众经目录卷第五·静泰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二卷·宝亮 叹定光佛品第二十四·马鸣 卷五·投子义青 卷九·佚名 起世经卷第八·佚名 众经目录卷第四·静泰 卷三百二·佚名 卷八·佚名 论神通·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