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四卷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四卷

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六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九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初发五事悉得成就。何等为五。一者信。二者直心。三者戒。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多闻

云何为信。菩萨摩诃萨信于三宝施有果报。信于二谛一乘之道更无异趣。为诸众生速得解脱。诸佛菩萨分别为三。信第一义谛。信善方便。是名为信。如是信者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一切众生所不能坏。因是信故得圣人性。修行布施若多若少。悉得近于大般涅槃不堕生死。戒闻智慧亦复如是。是名为信。虽有是信而亦不见。是为菩萨修大涅槃成就初事

云何直心。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作质直心。一切众生若遇因缘则生谄曲。菩萨不尔。何以故。善解诸法悉因缘故。菩萨摩诃萨虽见众生诸恶过咎终不说之。何以故。恐生烦恼。若生烦恼则堕恶趣。如是菩萨若见众生有少善事则赞叹之。云何为善。所谓佛性。赞佛性故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摩诃萨赞叹佛性。令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初开涅槃经时。说有三种。一者若有病人得良医药及瞻病者病则易差。如其不得则不可愈。二者若得不得悉不可差。三者若得不得悉皆可差。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其不遇则不能发。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二者虽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亦不能发。若其不遇亦不能发。谓一阐提。三者若遇不遇一切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菩萨。若言遇与不遇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如来今者云何说言。因赞佛性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及以不遇。悉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义亦复不然。何以故。如是之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一阐提辈以佛性故。若闻不闻悉亦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世尊。如佛所说。何等名为一阐提耶。谓断善根。如是之义亦复不然。何以故。不断佛性故。如是佛性理不可断。云何佛说断诸善根。如佛往昔说十二部经。善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常者不断。无常者断。无常可断故堕地狱。常不可断何故不遮。佛性不断非一阐提。如来何故作如是说言一阐提。世尊若因佛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故如来广为众生说十二部经。世尊。譬如四河出阿耨达池。若有天人诸佛世尊。说言是河不入大海当还本源无有是处。菩提之心亦复如是。有佛性者。若闻不闻。若戒非戒。若施非施。若修不修。若智非智。悉皆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如优陀延山日从中出至于正南。日若念言我不至西还东方者。无有是处。佛性亦尔。若不闻不戒不施不修不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世尊。诸佛如来说因果性非有非无。如是之义是亦不然。何以故。如其乳中无酪性者则无有酪。尼拘陀子无五丈者。则不能生五丈之质。若佛性中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者。云何能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以是义故。所说因果非有非无。如是之义云何相应

尔时世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花。一者不行恶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为希有。复有二人。一者作恩。二者念恩。复有二人。一者咨受新法。二者温故不忘。复有二人。一者造新。二者修故。复有二人。一乐闻法。二乐说法。复有二人。一善问难。二善能答。善问难者汝身是也。善能答者谓如来也。善男子。因是善问即得转于无上法轮。能枯十二因缘大树。能度无边生死大河。能与魔王波旬共战。能摧波旬所立胜幢。善男子。如我先说。三种病人值遇良医瞻病好药。及以不遇病悉得差。是义云何。若得不得谓定寿命。所以者何。是人已于无量世中修三种善。谓上中下。以修如是三种善故得定寿命。如郁单越人寿命千年。有遇病者若得良医好药瞻病。及以不得悉皆得差。何以故。得定命故。善男子。如我所说。若有病人得遇良医好药瞻病病得除差。若不遇者则不得差。是义云何。善男子。如是之人寿命不定。命虽不尽有九因缘能夭其寿。何等为九。一者知食不安而反食之。二者多食。三者宿食未消而复更食。四者大小便利不随时节。五者病时不随医教。六者不随瞻病教敕。七者强耐不吐。八者夜行。以夜行故恶鬼打之。九者房室过差。以是缘故。我说病者若遇医药病则可差。若不遇者则不可愈。善男子。如我先说。若遇不遇俱不差者。是义云何。有人命尽若遇不遇悉不可差。何以故。以命尽故。以是义故我说病人若遇医药及以不遇悉不得差。众生亦尔。发菩提心者若遇善友诸佛菩萨咨受深法。若不遇之皆悉当成。何以故。以其能发菩提心故。如郁单越人得定寿命。如我所说。从须陀洹至辟支佛。若闻善友诸佛菩萨所说深法。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不值遇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不定命以九因缘命则中夭。如彼病人值遇医药病则得差。若不遇者病则不差。是故我说遇佛菩萨闻说深法则能发心。若不值遇则不能发。如我先说。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若不值遇俱不能发。是义云何。善男子。一阐提辈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离一阐提心。何以故。断善法故。一阐提辈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发于菩提之心。则不复名一阐提也。善男子。以何缘故。说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实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命尽者虽遇良医好药瞻病不能得差。何以故。以命尽故。善男子。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提。佛性非信。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善方便。提名不具。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阐提。佛性非是修善方便。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进。提名不具。进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进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念。提名不具。念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念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定。提名不具。定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定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慧。提名不具。慧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慧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无常善。提名不具。以无常善不具足故名一阐提。佛性非无常非善非不善。何以故。善法要从方便而得。而是佛性非方便得。是故非善。何故复名非不善耶。能得善果故。善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善法者生已得故。而是佛性非生已得。是故非善。以断生得诸善法故名一阐提。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一阐提有佛性者。云何不遮地狱之罪。善男子。一阐提中无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王闻箜篌音。其声清妙心即耽着。喜乐爱念情无舍离。即告大臣如是妙音从何处出。大臣答言。如是妙音从箜篌出。王复语言。持是声来。尔时大臣即持箜篌置于王前。而作是言。大王当知。此即是声。王语箜篌。出声出声。而是箜篌声亦不出。尔时大王即断其弦声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折裂。推求其声了不能得。尔时大王即嗔大臣。云何乃作如是妄语。大臣白王。夫取声者法不如是。应以众缘善巧方便声乃出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无有住处。以善方便故得可见。以可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不见佛性。云何能遮三恶道罪。善男子。若一阐提信有佛性。当知是人不至三趣。是亦不名一阐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堕三趣。堕三趣故名一阐提

善男子。如汝所说。若乳无酪性不应出酪。尼拘陀子无五丈性。则不应有五丈之质。愚痴之人作如是说。智者终不发如是言。何以故。以无性故。善男子。如其乳中有酪性者。不应复假众缘力也。善男子。如水乳杂卧至一月终不成酪。若以一渧颇求树汁。投之于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缘。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假众缘故则便可见。假众缘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待众缘然后成者即是无性。以无性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常赞人善不讼彼缺。名质直心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质直心耶。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即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复作。于轻罪中生极重想。若人诘问答言实犯。复问是罪为好不好。答言。不好。复问。是罪为善不善。答言。不善。复问。是罪是善果耶不善果耶。答言。是罪实非善果。又问。是罪谁之所造。将非诸佛法僧所作。答言。非佛法僧我所作也。乃是烦恼之所构集。以直心故信有佛性。信佛性故则不得名一阐提也。以直心故名佛弟子。若受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种各千万不足为多。是名菩萨质直心也

云何菩萨修治于戒。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不为生天不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鸡戒牛戒雉戒。不作破戒。不作缺戒。不作瑕戒不作杂戒。不作声闻戒。受持菩萨摩诃萨戒尸罗波罗蜜戒。得具足戒不生憍慢。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具第三戒

云何菩萨亲近善友。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说于善道不说恶道。说于恶道非善果报。善男子。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是故能断富伽罗婆罗门所有邪见。善男子。若有众生亲近我者。虽有应生地狱因缘即得生天。如须那刹多等应堕地狱。以见我故即得断除地狱因缘生于色天。虽有舍利弗目犍连等。不名众生真善知识。何以故生一阐提心因缘故。善男子。我昔住于波罗[木*奈]国时。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观白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皆不得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若其有者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于尔时见是比丘生此邪心。唤舍利弗而呵啧之。汝不善教。云何乃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一是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以汝错教令是二人生于恶邪。我于尔时为是二人如应说法。二人闻已得阿罗汉果。是故我为一切众生真善知识。非舍利弗目犍连等。若使众生有极重结得遇我者。我以方便即为断之。如我弟难陀有极重欲。我以种种善巧方便而为除断。鸯掘魔罗有重嗔恚。以见我故嗔恚即断。阿阇世王有重愚痴。以见我故痴心即灭。如婆熙伽长者。于无量劫积集成就极重烦恼。以见我故即便断灭。设有弊恶厮下之人。亲近于我作弟子者。以是因缘。一切人天恭敬爱念。尸利毱多邪见炽盛。因见我故邪见即灭。因见我故断地狱因作生天缘。如气嘘旃陀罗。命垂终时。因见我故还得寿命。如憍尸迦。狂心错乱。因见我故还得本心。如瘦瞿昙弥。屠家之子。常作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因见我故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以是义故。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我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具足第四亲善知识

云何菩萨具足多闻。菩萨摩诃萨为大涅槃十二部经书写读诵分别解说。是名菩萨具足多闻。除十一部唯毗佛略。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亦名菩萨具足多闻。除十二部经。若能受持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书写读诵分别解说。是名菩萨具足多闻。除是经典具足全体。若能受持一四句偈。复除是偈若能受持如来常住性无变易。是名菩萨具足多闻。复除是事。若知如来常不说法。亦名菩萨具足多闻。何以故。法无性故。如来虽说一切诸法常无所说。是名菩萨修大涅槃成就第五具足多闻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大涅槃具足成就如是五事。难作能作。难忍能忍。难施能施。云何菩萨难作能作。若闻有人食一胡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信是语故乃至无量阿僧祇劫常食一麻若闻入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无量劫在阿鼻狱入炽火聚。是名菩萨难作能作。云何菩萨难忍能忍。若闻受苦手杖刀石斫打因缘得大涅槃。即于无量阿僧祇劫。身具受之不以为苦。是名菩萨难忍能忍。云何菩萨难施能施。若闻能以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于无量阿僧祇劫。以其所有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是名菩萨难施能施。菩萨虽复难作能作。终不念言是我所作。难施能施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爱之甚重。以好衣裳上妙甘膳。随时将养令无所乏。设令其子于父母所起轻慢心恶口骂辱。父母爱故不生嗔恨。亦不念言我与是儿衣服饮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视诸众生犹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为求医药勤加救疗。病既差已终不生念。我为是儿疗治病苦。菩萨亦尔。见诸众生遇烦恼病。生爱念心而为说法。以闻法故诸烦恼断。烦恼断已终不念言。我为众生断诸烦恼。若生此念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作是念。无一众生我为说法令断烦恼。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嗔不喜。何以故。善能修习空三昧故。菩萨若修空三昧者。当于谁所生嗔生喜。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为水漂。而是林木当于谁所生嗔生喜。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诸众生无嗔无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一切诸法性自空耶。空空故空。若性自空者。不应修空然后见空。云何如来言以修空而见空耶。若性自不空。虽复修空不能令空

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善男子。色性不可得。云何色性。色性者非地水火风。不离地水火风。非青黄赤白不离青黄赤白。非有非无。云何当言色有自性。以性不可得故说为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以相似相续故。凡夫见已说言诸法性不空寂。菩萨摩诃萨具足五事。是故见法性本空寂。善男子。若有沙门及婆罗门。见一切法性不空者。当知是人非是沙门非婆罗门。不得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不得现见诸佛菩萨。是魔眷属。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亦因菩萨修习空故见诸法空。善男子。如一切法性无常故灭能灭之。若非无常灭不能灭。有为之法有生相故生能生之。有灭相故灭能灭之。一切诸法有苦相故苦能令苦。善男子。如盐性醎能醎异物。石蜜性甘能甘异物。苦酒性酢能酢异物。姜本性辛能辛异物。呵梨勒苦能苦异物。庵罗果淡能淡异物。毒性能害令异物害。甘露之性令人不死。若合异物亦能不死。菩萨修空亦复如是。以修空故见一切法性皆空寂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复作是言。世尊。若盐能令非醎作醎。修空三昧若如是者。当知是定非善非妙其性颠倒。若空三昧唯见空者。空是无法为何所见

善男子。是空三昧见不空法能令空寂然非颠倒。如盐非醎作醎。是空三昧亦复如是不空作空。善男子。贪是有性非是空性。贪若是空众生不应以是因缘堕于地狱。若堕地狱云何贪性当是空耶。善男子。色性是有。何等色性所谓颠倒。以颠倒故众生生贪。若是色性非颠倒者。云何能令众生生贪。以生贪故当知色性非不是有。以是义故。修空三昧非颠倒也。善男子。一切凡夫若见女人即生女相。菩萨不尔。虽见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贪则不生。贪不生故非颠倒也。以世间人见有女故。菩萨随说言有女人。若见男时说言是女。则是颠倒。是故我为阇提说言。汝婆罗门。若以昼为夜是即颠倒。以夜为昼是亦颠倒。昼为昼相夜为夜相。云何颠倒。善男子。一切菩萨住九地者见法有性。以是见故不见佛性。若见佛性则不复见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见法性。以不见故则见佛性。诸佛菩萨有二种说。一者有性。二者无性。为众生故说有法性。为诸贤圣说无法性。为不空者见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见空。无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义故修空见空。善男子。汝言见空空是无法为何见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见一切法性无所有。善男子。菩萨不但因见三昧而见空也。般若波罗蜜亦空。禅波罗蜜亦空。毗梨耶波罗蜜亦空。羼提波罗蜜亦空。尸波罗蜜亦空。檀波罗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识亦空。如来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萨见一切法皆悉是空。是故我在迦毗罗城告阿难言。汝莫愁恼悲泣啼哭。阿难即言。如来世尊我今亲属悉皆殄灭。云何当得不悲泣耶。如来与我俱生此城。俱同释种亲戚眷属。云何如来独不愁恼光颜更显。善男子。我复告言。阿难。汝见迦毗真实是有。我见空寂悉无所有。汝见释种悉是亲戚。我修空故悉无所见。以是因缘汝生愁苦。我身容颜益更光显。诸佛菩萨修习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恼。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第九功德。善男子。云何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最后第十功德。善男子。菩萨修习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乐我净。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大涅槃经显示佛性。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信是语者。悉得入于大般涅槃。若不信者轮回生死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世尊。何等众生于是经中不生恭敬

善男子。我涅槃后有声闻弟子。愚痴破戒憙生斗诤。舍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文颂手笔。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言是佛听。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贸易凡木。以金易鍮石。银易白镴。绢易氀褐。以甘露味易于恶毒。云何栴檀贸易凡木。如我弟子为供养故。向诸白衣演说经法。白衣情逸不喜听闻。白衣处高比丘在下。兼以种种肴膳饮食而供给之犹不肯听。是名栴檀贸易凡木。云何以金贸易鍮石。鍮石譬色声香味触。金以譬戒我诸弟子以色因缘破所受戒。是名以金贸易鍮石。云何以银易于白镴。银譬十善。镴譬十恶。我诸弟子放舍十善行十恶法。是名以银贸易白镴。云何以绢贸易氀褐。氀褐以譬无惭无愧。绢譬惭愧。我诸弟子放舍惭愧习无惭愧。是名以绢贸易氀褐。云何甘露贸易毒药。毒药以譬种种利养。甘露以譬诸无漏法。我诸弟子为利养故。向诸白衣若自举赞言得无漏。是名甘露贸易毒药。以如是等恶比丘故。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广行流布于阎浮提。当是之时有诸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是经广说流布。当为如是诸恶比丘之所杀害。是恶比丘相与聚会共立严制。若有受持大涅槃经书写读诵分别说者。一切不得共住共坐谈论语言。何以故。涅槃经者非佛所说邪见所造。邪见之人即是六师。六师所说非佛经典。所以者何。一切诸佛悉说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若言诸法常乐我净。云何当是佛所说经。诸佛菩萨听诸比丘畜种种物。六师所说不听弟子畜一切物。如是之义。云何当是佛之所说。诸佛菩萨不制弟子断牛五味及以食肉。六师不听食五种盐五种牛味及以脂血。若断是者云何当是佛之正典。诸佛菩萨演说三乘。而是经中纯说一乘。谓大涅槃。如此之言云何当是佛之正典。诸佛毕竟入于涅槃。是经言佛常乐我净不入涅槃。是经不在十二部数。即是魔说非是佛说。善男子。如是之人虽我弟子。不能信顺是涅槃经。善男子。当尔之时若有众生。信此经典乃至半句。当知是人真我弟子。因如是信即见佛性入于涅槃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今日善能开示大涅槃经。世尊。我因是事即得悟解大涅槃经一句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见少佛性。如佛所说。我亦当得入大涅槃。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十功德。

猜你喜欢
  不厌乐禅师语录卷二·道乐
  普曜经卷第二·佚名
  四念处卷第二·智顗
  不厌乐禅师语录卷三·道乐
  卷第十七·雷庵正受
  明高僧传叙·如惺
  八光品第五·佚名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第一(大幻化普通仪轨三十一分中略出二无我法)   ·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六卷·宝亮
  永嘉禅宗集注卷下·传灯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二·费隐通容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佚名
  发意受慧品第一·佚名
  卷下·吹万广真
  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十五·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六十五目録【起九卞八字至九十九字】琐窗寒杨无咎前调【又一体】程先前调【又一体】吴文英孤鸾朱敦儒马庄父张榘林章前调【又一体】赵以夫前调【又一体

  • ●几社壬申合稿卷之十·佚名

    华亭杜骐征 徐凤彩 盛翼进仝选 五言律诗二 五言排律 七言律诗一 ◆五言律诗二 行乐词(陈子龙) 悯乱(李雯) 感秋(李雯) 独立(徐孚远) 避地(朱灏) 雨(夏允彝) 舟涸(陈子龙) 偕诸公集盛氏(陈子龙)&nbs

  • 卷四百四十九·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四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八十三 左国玑 空同席上饯别陈大行愚泉 皇士竟纶翰旋轸适帝乡辕马暂回镳言税君子堂华洞窅逶迤绮席错圆方云鸿唳时响庭木

  • 98.唐人诗论鸟瞰·施蜇存

    本文目的在将唐人关于诗的评论研究作一个鸟瞰。其实,我在讲诗的时候,已随时接触到这一方面的情况,本文只是再综合一次而已。诗论、文论,都属于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一个专题。关于唐代诗论,已有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方孝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二·杨仲良

      神宗皇帝   市易务免行附   熙宁五年三月丙午,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先是,有魏继宗者,自称草泽,上言:『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富能夺、贫能与,乃可

  • 卷三·陆以湉

    ◎论文魏文帝《典论&middot;论文》谓:&ldquo;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rdquo;似不若杜牧之《答庄充书》为得其要,云:&ldquo;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rdquo;盖文而无意,则气亦无所统驭。

  • 卷之七百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翻戏党之黑幕·李定夷

    沪上翻戏党之为害,尽人皆知。此辈神通广大,堕其术中者,无不倾家荡产。种种罪恶,擢发难数。前总统袁世凯之公子某某,于上月间,在三马路新旅社寓次,被着名翻戏党扬州人王某、南京人笪某、镇江人李某、江西人某某等,诱往虹口某旅

  • 一○三七 军机大臣为临雍一切制度仪注等补入《会典》等书事致武英殿四库馆交片·佚名

    一○三七 军机大臣为临雍一切制度仪注等补入《会典》等书事致武英殿四库馆交片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十六日交武英殿、四库馆:现在奉旨建立辟雍,明岁仲春举行临雍大典,所有一切制度、仪注、乐舞,讲书,俱应详悉补入《会典》、《

  • 战国策卷三·鲍彪

    宋 鲍彪 注秦【苏张説外自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皆秦地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炖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皆属焉】孝公【献公子显王八年庚申立】卫鞅【卫之庻孽公子姓

  • 卷二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二十二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晋中军表周制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晋本大国自曲沃武公以支子夺宗庄公十六年僖王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从小国之制至闵公元年晋献公始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

  • 卷四十一·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四十一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苖裔而夏后帝少康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高晋

    目录河防【十六】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河防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初九日山东巡抚明兴奏言窃照济宁以南运河两岸堤工先经奏明兴修运河防所属之在城闸以下第一第二分泇河防所属之珠梅闸以下第一第二分峄汛闸内之第二十分已将

  • 卷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十七户部二州县图志国初沿元制立行中书省於外以统府州县州县俱属府县或又属州州或直隶省洪武七年以京畿应天等府直隶六部改行中书省爲浙江等十二布政使司永乐十八年革北平布政使司爲直隶添设贵州

  • 四年·佚名

    (戊申)四年清雍正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壬子,上下備忘以勸農,飭八道兩都,以良役變通,飭廟堂講究。○大司諫宋寅明上疏,略曰:今日,卽月正元日也。在天地有陰陽剝復之運,在一身有公私消長之別,反而究之,一理而已。陽與公爲剛爲善,陰與

  • 卷六·赞宁

    ◎义解篇第二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六人)○唐京师崇福寺惟悫传(慧震弘礼)释惟悫,俗姓连氏,齐大夫称之后,本冯翊人,官居上党,为潞人也。九岁割爱,冠年纳戒。母氏昆弟归于法门,故悫从其受教,澜漪内湛,葳蕤外发。嗜学服勤,必无倦色。乃辞

  • 卷第五十一·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五十一宋咸淳四明福泉沙门志磐撰历代会要志第十九之一自有佛法以来。所以知三教之并兴。诸宗之互立与夫世变之不常。固已系之编年。至欲考一事之本末。则岁月散漫莫之可寻。今故开张众目会其事要。俾讨论

  •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董郁青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是作者濯缨子一生呕心沥血之作,它作为以现代历史故事写演义小说的罕见之作,从风俗史的角度展现了晚清至民初军阀时期的政治轶事,并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开篇第一回便点明其宗旨“并不是借着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