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宋明儒学

──十二年冬作──

尝论我国自晚唐、五代以入于宋,禅宗实为学者思想之结核,故不惟佛教之天台、贤首、净土等,能畅行于宋、明来者,皆托禅宗为根底,各开应化门户;虽道家、儒家,亦取禅宗为骨,涂附或道、儒之旧业为皮肉,以号为性命双修之仙学,及宋明儒之理学者。道家之旧业,则长生之炼丹出神也。儒家之旧业,则治世之人事伦理也。而所取于禅宗者,则道家先守窍令心静定谓修性,似于习禅也。儒家若周茂叔教人寻孔颜乐处等,似于参禅也。然以萦挂其旧业之故,不能放舍生世,由大死而为大活;故浅为尝触,即诩已得,疾返其延生经世之旧,务为飞升之神仙,人伦之贤圣。今以唯识学之术语喻之,则从上所传教外之禅,譬第八识所变实境。立为禅宗门庭者,则如前六现量,亲托彼为本质而变为自所缘之相,能符彼本质之自相者也。立为台、贤等门庭者,则如第六正比量,疏托彼为本质,变似名相,不谬彼实境之共相者也。彼道与儒,则如第六非量,亦或亲或疏托彼以为本质,由无始我法分别熏习力故,变似所执实我实法之名相,于所托之自相、共相均有迷误者也。故儒、道家虽同托于禅,以面底不一致故,遂与佛门卒多抵牾。若如来与异生虽同是诸法离言自相之一真法界,以异生于离言界不相应故,异生卒不能即同如来,且与如来相背而驰也。吾因是于彼执旧业以自碍之二家,每深致慨焉。

虽然,吾亦不谓儒、道家于宋以前初无似于禅者。道家若庄周言“颜回心斋”、“卜梁倚朝彻”,儒家若荀子解蔽之言“空石中人”等,皆慨然有事乎禅定者。以禅定之学原不限于佛法,有内心修养者皆所同事,故禅定学亦名增上心学,而为佛法外之异道所共修也。但汉、唐间之二家,则道务长生以修命,儒务治世以修文,鲜闻有事于增上心学者。故宋明来道家之修性,儒家之究心,实由感受禅宗之佛化使然也。然宋明来之佛、儒、道三教,已潜藏此不可说之禅宗为共通之根底,故国民之普遍心理上,每易有三教同源之思想。而读书士夫,多于三教同源之思想上,守儒家之态度;无识男女,多于三教同源思想上,持道家之态度;彻里彻表为禅宗之宗、佛教之教者,卒唯极少数之人也。由上来所言以观宋明儒之学,可知其渊源于禅宗,而又肤浅自封,不能与禅宗一致,明矣。然世之论宋、明儒学者,多谓其渊源于道家,以宋之朱、陆及明之王,皆出自二程,二程则师茂叔而友尧夫,茂叔之太极图与尧夫之先天图,皆出于道家陈搏之相传是也。但予昔尝见空谷禅师之说──忘其书名──,则茂叔传承于某禅师──似即杨龟山所言之总老,乃东林总禅师──,考据极确。又晁公武读书志,谓周子受学于润州鹤林寺僧寿涯,则濂溪固授受自禅门也。即就陈搏以言,要亦道家之沾尝禅宗者。陈搏沾禅附道以道其所道,周、邵又沾之以附于儒,适开三教混合之局,其隐贯之者,则禅宗也。茂叔教二程寻孔颜乐处,仿自禅宗参话头。其言无极而太极,乃指心言。何者?周之太极,即邵之先天。邵曰:先天学,心法也;万化万事生于心。又曰: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案:先天谓心能造业,业即天命,后天谓业招而果酬,通心业果曰道──。又曰:心为太极,道为太极。又以心谓之中,故曰:天地之本,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交变而不离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宋明学大致以天地人物变易之本名太极──或谓一气、或谓元气──,以人事伦理标准之性谓之中──或曰天理、或曰天性──,而此皆以心释之,实为宋明学之大原,而托本禅宗──禅宗亦曰心宗──之明证也。谢上蔡以之说仁,故曰:心者何也?仁是也──上蔡出大程门,大程说仁,谓天地生生之大德──。仁者何也?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若活人有藏识,死人无藏识,此仁即指藏识──。大程亦曰: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此以言易之言言心。杨慈湖印本心于象山之一喝,后以之作己易,曰:易、己也,非有他也。以易为天地之变化,不以易为己之变化,不可也。己者何?主人公;主人公者何?异熟识;即指其所悟本心为己耳。至象山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语尤显然,又言理亦即心,故曰:塞宇宙一理耳!此心此理,不容有二。又曰:仁、即此心此理,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阳明承之,乃曰:析心与理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世儒──讥朱子──之支离,不知吾心即物理;佛老之空虚,不知物理即吾心──此由不知佛法之全,故有此说。岂连佛之三界唯心一语亦未闻乎──。又曰: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临终谓其门人曰:此心光光地,更有何说!盖皆务明本心,同于禅宗者也。而宋、明儒学之特色,亦粗具于是矣。

唯是程、朱每言理气,至清儒黄宗羲犹极辩之。但理气之言,有一异之别:大端大程言气即理,故曰:只此一阴一阳是道;又曰: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小程言气非理,故曰:离了阴阳便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理也。彼以道“理”非是阴阳“气”,而是所以阴阳“气”者,故理气二。朱熹承小程说,极主张理气二,而陆、王承大程气即理说以说唯心。大致理异气说,每与佛辨,以执其伦理──人伦理性──较佛异同故;气即理说,以无经界之标准物,故每不与佛辨,若象山、慈湖、阳明、龙溪等。此亦宋明儒学与佛关涉之大条段。兹为表以明之:

                        儒                          曰                          气       儒曰理,即理一分殊之天理。┐     │                    ├物各类性…│       佛曰众同分,即假类性。  ┘     │    儒亦曰理,或曰性,即仁义礼智信。┐     │                    ├人同分性…│    佛曰人乘正法,即五戒、十善法。 ┘     │          儒亦略明,道亦未尽,┐     │                    ├天同分性…│          佛教即十善、八定法。┘     │                儒道不知┐     │                    ├出 世 性…│                真解脱性┘     │                儒道不知┐     │                    ├佛  知…│                大菩提性┘     │                          心                          曰                          禅

大致儒家言气、言道心、言本心,多指一切种子如瀑流之习气种子识言。言性言理,则指各物各人之报体──真异熟识──言,亦即我爱执藏内自我体。盖各类报体随各类差别,随其自类之相同者曰同分性,所谓天命之性;天命为人则人,天命为兽则兽。兽曰兽同分性,天曰天同分性,复以依而行之,可不失及完成自类同分性之标准,曰伦理性。如人具此人同分之伦理性,则曰人,堕此或超此人同分之伦理性,则形纵是人而非复是人──或堕而禽兽,或超而天佛──。儒者务保持此伦理性以异于禽兽,故孟子曰: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君子存之,小人去之。又务完成此伦理性以就贤圣,故曰:人伦之至,谓之圣人。然儒者持此以求免禽兽,犹佛诲人勤五戒,洵亦善也。不能知其分而安之,竟欲持此以排斥求上达天同分性、出世圣性、佛性之上乘法,则殊不能为恕辞也。而程朱等之拒乎佛,只为执此人伦理故,只为恐人堕禽兽故,只为只准人为人,而不准人为超人之天、之出世圣、之佛故,夫亦大可晒矣!或曰:宋、明儒既同有见于本心──在人即人心,多曰心;在天地即天地心,多曰气。或指藏识,或通指诸心色──,何以执人伦之理性,竟与佛抵异欤?答曰:此有数故。一者、先入为主,守门庭故。二者、虽窥本心,未深明故──非大菩提不圆明故──。三者、不知佛有人乘法故。四者、中国佛徒偏出世故。五者、经律论藏少研究故。六者、方便教化先成人故。此第六故,方便教化先成人故之一义,即是以佛之人乘法教化人众,令得完成人格,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不堕恶趣,实亦佛法所重;而中国之儒学最合乎此,故在中国即可用儒学以教人。然中国历来之佛徒,皆偏出世,而不知以此化普通人众,致为儒者所排。然亦由儒者据此为己业,不知是佛之人乘法,佛徒若宏人乘以夺其业,更易起诤,故宁超然方外,而少数由儒入佛,真明于佛者,亦间由方便随顺以引导儒者之故,专说儒理,示异于佛,此则阳儒阴佛,菩萨之权巧也。综此六故,宋明儒于是乎排佛。(见海刊四卷十二期)

(附注)居士林刊载此,作“宋明儒与佛”,今仍海刊之旧。

  


猜你喜欢
   第七十七則 雲門餬餅·胡兰成
  卷第六十四·德清
  佛说宝雨经卷第二·佚名
  散种章第一·佚名
  建立法品第十六·佚名
  佛说地藏菩萨经·佚名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六·智顗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九·佚名
   第四十二則 龐居士好雪片片·胡兰成
  名僧传目录·宝唱
  俱舍论疏 第二十二卷·法宝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八卷·宝亮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十一·费隐通容
  大乘宝要义论 第七卷·佚名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妙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原序·阮阅

      郴,古桂阳郡陈迹。故事尽载图史,亦间见于名人才士歌咏。如杜子羙《寄聂令入郴州》,韩退之《郴江桞子厚登北楼》,沈佺期《望仙山》,戴叔伦《过郴州》之类是也。山川寺观之胜,城郭台榭之壮,未经品题者尚多,亦可惜尔。余官于

  • 卷三百六十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六十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雪矶丛稿【四】呈姚雪篷使君祝融应自胜崆峒且读通书辨圣功事可语人甘受谤诗能名世不嫌穷春边采药收湘?月下调?送楚鸿頼有行人碑尚在棠隂依旧恋东风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焦竑

      太常寺   南京太常寺   ◆太常寺   掌寺事尚書   掌寺事侍郎   卿   少卿   寺丞   ○掌寺事尚書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掌太常寺劉岌傳(實錄)   禮部尚書掌太常寺事崔志端傳(實錄)   太子太保禮

  • ●卷三·赵鼎

    ○绍兴七年丁巳岁 九月,自绍兴被召,是月十六日,入建康,对于便殿。叙志已,上曰:“卿,人望所归,岂应久外。”某辞以今日规模,与臣所见不同。上曰:“将来别作措置。”十七日,宣制:授左仆射。十八日,留身奏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十五·纪昀

    列传宋 【十九】○宋十九王赞卢怀忠 张延通史珪田钦祚 侯赟翟守素 刘福安守忠孔守正 谭延美 元达常思德 尹继伦 薛超【丁罕】李斌田仁朗王赞卢怀忠张延通史珪田钦祚侯赟翟守素刘福安守忠孔守正谭延美元达常思

  • 王述传·房玄龄

    王述,字怀祖。年幼死父,侍奉母亲享有孝子之名。安于贫困,节俭持家,不追求名誉和官爵。性格沉静,宾客们常纵情辩论,异端邪说并起,而王述却静静的不发一言。年少继承父亲的封爵。年至三十,还未出名,有人说他痴呆。司徒王导以本族

  • 张种传·姚思廉

    张种字士苗,吴郡人。其祖父张辩,为宋司空右长史、广州刺史。父亲张略,为梁太子中庶子、临海太守。张种年少时性情恬静,居所高雅不俗,不随便与人交往,没有人登门拜访他,当时的人议论说:“宋朝称赞敷、演,梁朝嘉许卷、充,清淡无为

  • 王昕传·李百药

    王昕,字元景,北海剧县人氏。六世祖猛,秦苻坚丞相,定居于华山..城。父云,在魏朝做官,有声望。年轻时昕勤奋读书,太尉汝南王悦用为骑兵参军。旧制:王出门游射,骑兵参军着武服持刀陪侍,但昕却从来没有加入到这样的行列之中。悦嗜好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一 洪武十八年二月癸巳朔,朝日。 甲午,雷电,雨雪。 丁酉,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戊戌,祭大社、大稷。 旌表汶上县民侯昱孝行。昱事母甚谨,尝受业于东平州学,闻母病,即谒告归省,昼夜侍汤药,衣不解

  • 简介及目录·佚名

    刘子经名:刘子。北齐刘书撰,明袁孝政注。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本:《四库全书》 文渊阁本(简称文渊本)。目录卷一清神第一防慾第二去情第三韬光第四吕学第五专学第六卷二辩乐第七履信第八思顺第九慎独第

  • 卷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四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諸侯祭服【玄冕三旒繅就與玉如其命之數玄端衣】祭統曰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又曰君純冕立于阼

  • 提要·沈彤

    【臣】等谨案春秋左氏传小疏一卷国朝沈彤撰彤有尚书小疏已著录是编以赵汸顾炎武所补左传杜注为未尽更为订正其中得失互见如文公二十六年传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彤谓八邑六邑其数少乃

  • 卷九·曾国藩

    卷九得失篇《小窗幽记》曰:胸有灵丹,点化得失。得失乃人生第一关口,“看透得失方是大英雄”。曾国藩引古人之言说:“非分之福,无故之祸,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为公事,为国家,得失必争;为个人,为名利,得失当淡。曾国藩用“

  • 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

    ──二十五年八月在庐山大林寺讲── 释题    一 经论题    二 造译题   解文    甲一 偈文     乙一 敬法主略明前三门     乙二 依经相广明观察门      丙一 明依经教   

  • 论气·宋应星

    明宋应星撰。1637年于江西分宜学署编 写。全书分《形气》(五章)、《气声》(九章)、《水火》(四 章)、《水尘》(三章)及《水风归藏》、《寒热》(各一章),计 六篇二十三章。取对话体裁。为有关自然哲学的著作。 试图对日

  • 羽书·吴伯箫

    现代散文集。吴伯箫著。文化生活社1941年5月初版。收《话故都》、《马》、《羽书》、《我还没有看见长城》等散文18篇,为作者1933年至1936年间所写。作者依据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展开亲切的回忆和遐想,表现他对乡土、祖

  • 雪溪集·王铚

    五卷。宋王铚(约1144年前后在世)撰。王铚,字性之,汝阴(今安徽合肥)人。生卒年不详。铚记问赅洽,长于宋代故事,曾撰《七朝国史》。绍兴初(1131),为枢密院编修官。其诗风格近温、李。王士祯《居易录》称其诗不甚工,唯其

  • 尚书地理今释·蒋廷锡

    一卷。清蒋廷锡(1669-1732)撰。廷锡字扬孙,号西谷,一号南沙。江苏常熟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举人,赐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廷锡秉公执政,革除种种弊端,参赞机务,缜密周详,少工诗,善画花卉,为“江左十五子”之一。卒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