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与孔子之道

──十四年四月在太原洗心总社讲──

我未入佛法以前,亦曾寝馈于孔、孟学术之中。迨皈佛修学以后,复将孔教经籍之精华,取而与佛乘相印证,觉以前见解,不如学佛以后所得之别有精微广大深切著明之处。今日幸得机会,以此题与在座诸君共同研究之。

讲到本题,先分孔子之道与佛法之二段以说明之。何谓佛?原音乃佛陀二字,迨后简称曰佛,其义盖谓觉悟者。醒觉之人乃名曰佛,如有学问之人称学者,由学而得醒觉之人称觉者。译其意义:一般众生咸在迷梦颠倒之中,无有能豁破此迷梦而得大觉悟者,自觉觉人以拯斯世,惟佛能之,故佛为觉者;然非绝对超然于人生以外若他教所奉之天神也。一切众生如能大彻大悟醒觉迷梦,自觉觉人,皆可成佛。佛之释义,如是如是。何谓佛法?佛法也者,并非佛另造之法。缘吾人类等众生于此迷梦之身世,不能彻见真相,认识其本来面目,妄执物我,造业受报;如在梦中,误以其梦为真,悲欢苦乐,不能解脱。而佛为大觉大悟,解脱迷梦,彻见一心十法界如是如是之本来面目者,其视众生,如生而盲,一切不知,以手扪索,一知半解而自满足,妄立种种宗教、种种学说,愈益迷梦,沉溺忘返。佛以大智慧洞彻谛了,明明白白,实际如何还他如何,恰如其分际,非支支节节之知解,乃完全普遍彻底之了悟。豁破此迷梦而得达迷梦界非迷梦界之真象,此为佛所证明之法,谓之佛法者一也。自觉如是,依自觉以觉他,必使世界众生悉皆同成大觉,而苦于众生不能了解。佛于是生大悲悯心,应现迷梦之众生世界中以觉悟众生,将佛智慧所了知之真理真象,因机制宜,以最善巧之言说推证明白,使闻者皆易于了解。更凭佛之智慧能力,在种种行事上启发光明之路,俾众生平平坦坦、明明白白由之而如法修行,由行得证,与佛一样,得从迷梦中而大觉大悟,洞彻一心一法界之真理真象,此为佛悟他之法谓之佛法者二也。何谓佛,何谓佛法,大致已讲解矣。

复次、更讲孔子之道:孔道精要之所在,我以为:天地之间,万物之中,有矿物,有生物,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动物之中分为羽毛鳞角裸,而人类在焉,类类不同,但更有类类相同之点,人之四肢百骸中含矿质,死化为土,是同于矿物类也。人人爪甲毛发能生长而不知痛痒,是同于植物类也。饮食男女巢穴游戏之需,与鸟兽等,是同于动物类也。关于生命上之操作、营求、储蓄、供给,和人类与动物类共同自然而有,胥不足以显示人类特长之德性,及人格上之地位与价值,何以岐异于草木鸟兽也耶!我以为孔子之道,注意人类在万物中特殊不同之德性,所藉以岐异超尚于其他动物者在此,即孟子所谓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是也。此几希之别,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保全人格,崇尚人生特长之德性,廓充而长养之,可以为贤为圣;小人反之,则可下侪禽兽。从人类特长之德性以开发恢宏之,孟子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养而充之,仁、义、礼、智不胜其用者是也。但人人有超乎动物之上蕴乎中之理性同,而能否发扬充尽之,则人人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人生本有,善为维护,如草木之萌芽,不使夭折损害,俟其长养成功,为贤为圣,不外乎此。

笃于内行,发为伦常之德。世界人类,近而家庭,远而社会、国家,应当为如此即如此,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各尽其道。立身处世,先须保存德行,扩充理性,各安其分,各适其宜,人到恰好地位,使人类有人类之道德,异于禽兽,方有人生之真价值。故曰:孔子之道,为人生在世最正当之办法。然孔子之道对于为万物灵长之德性,注重如此,亦非将人生需求之衣食住等生活问题屏而不讲也。实有见于人生先明人性,后乃从事生活,方为人类生活,安其生,乐其业,完全恃此德性为之维持,非以禽兽共同之生活而泊没人性也。谋国及治一地方者,仅仅以富强为目的者,其见毋乃舛谬!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殊不思国与国之间,此亦谋富强,彼亦谋富强;以至国内各省,此亦谋富强,彼亦谋富强;甚至一县、一村、一家、一人,上行下效,相率同风,交征利,利害冲突,必出于争,争之不已,战斗之事不可避免,非仅失败者不堪闻问,即优胜获得者亦损害无偿!可见富强绝非最高目的。既富矣而后教之,即发挥人群理性中之伦常道德,方为不埋没人类理性,不失堕人类价值,方为不虚生为人。即饮食、男女、居处亦与他动物有别,以其有理性为之条贯也。以此言之,孔子之道,为人生在世最正当之办法,可无疑义。人类生活需要,亦以人性驭之为运用,而不妨害正义,此又为研究孔子之道者所当注意之前提。

孔子之伟大人格,生有自来,非常人可及;人之希望,勉强学之,随其造诣,各臻其相当之境域与地位,圣人则不可能也。然孔子则殆为天纵之圣,生有自来,超乎常人之上。如孔子喟叹为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一生经过约略表现,而彼时及门弟子亲灸其训诲,皆学之而弗及。颜子天才不及孔子,而以好学见称于师,用功太过,不幸短命而死;尤可见孔子非常人所能学而企及也、明矣!

孔子高尚精神,别有寄托,非现世为限。孔子一生修养功纯,其高尚之精神,实超越寻常人生世界之上。观乎“天生德于予”,“天之未丧斯文也”二语,可以觇其精神寄托之所在。所谓天也者,既非蔚蓝无际穷窿在上之天,亦非世俗人心理中备具人格之天,不过表明其精神所寄托之不思议力,善其所当善,恶其所当恶,不为事事物物所牢笼,提高精神,俯察一切现世之生活,万不足以限制之。孔子虽不曾明言,而就子贡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颜子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等语觇之,则精神寄托之所在,虽不以之示人,而最亲近之弟子,则窥知一二。孔子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不百年,幼稚无知,求学明理,至近亦在中年以外,余则老病死耳!死则灭没,尚何闻道之亟需,朝闻道而以夕死为可?则现世界以外别有境地,从可知矣。子路问事鬼,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之教化他人,注重先正当作人;复以子路未臻圣境,非所宜问,不如以生知死,以事人知事鬼之为切近也。庄子评孔子“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者:人生世界之宇宙时间空间是也;既曰存而不论,绝不曾直斥为无;而确然有存,是可知孔子精神之寄托,殆超乎常人人生宇宙之上也。质言之,即不以现世为限。故吾于孔子之经典,入佛以后复取而研究之,觉其精义奥理,即讲之百年,亦不能尽,今大致说明,如此而已。

孔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必如何而可得之?必成永久完全快乐调和之地位乃可得之。迷梦打不破,即不能不常在忧患、疑惑、恐惧之中。文王演易,孔子作春秋,即成功于此之心境中。吾人欲超脱忧患、疑感、恐惧而达仁智勇之境,必须以佛法为依归,而念念趋向无上真觉;然后遇不测之危难,或人生不能终免之病死,得从容暇逸,处之裕如,不至彷徨无著矣。此即非佛法不能为孔家精神谋得一最高之寄托,使之发达无阂之明证也。

结论以佛法目的而令一切众生皆成佛,一切迷梦皆大觉悟,今姑不论。但就人生在世,须知孔子之道不可须臾离,欲完全一作人之品格,必由孔子之道而成就;然必经佛法之甄陶,乃能生养若孔子、若儒门诸贤之伟大人格。于入世之志,具出世之胸襟,必以佛法为归宿,乃得安身立命。至其余、直认在世无价值无意味而生出世心者,亦必以佛法度之,方可解脱。更须知人身之难得,佛法之难闻,既有人身,即有闻佛法之资格凭借,下一番深研细究功夫,期得彻底之了解,庶不虚生人世!如其见道不真,向道不勇,遇度不度,可惜孰甚!太虚至贵省,承诸团体之欢迎,深愧无所贡献,简短之谈语,愿诸善知识加以研究!幸甚!( 王钖九记)(见庐山学)(附注)庐山学作“太原洗心总社之演讲”,今据海刊改。


猜你喜欢
  卷第六十三·佚名
  卷下·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四(之上)(论本第九十四至九十六)·遁伦
  卷二十四·佚名
  劝流通观音持验引·周克复
  卷第一百五十九·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佚名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二·佚名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佚名
  大乘义章 第十七卷·慧远
  法华义疏卷第六·吉藏
  卷五百六十二·佚名
  大雲初分解脱有德转藏健度第九·佚名
  人心所缘有为现行境之本质与影像关系·太虚
  补陀洛迦山传全文·盛熙明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五十二·彭定求

        卷352_1 【登柳州峨山】柳宗元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卷352_2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柳宗元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东回山似戟,   牂牁南下水如汤。

  • 楔子·佚名

    (冲末扮孛老同搽旦、卜儿、净苏大、大旦、二旦上)(孛老云)钱会说话,米会摇摆。无米无钱,失光落彩。老汉苏大公的便是。我在这苏家庄居住,嫡亲的六口儿家属。婆婆李氏,有两个孩儿。大的孩儿是苏梨,第二的孩儿是苏秦,有两房媳

  • 楚辞集注卷第四·朱熹

    九章第四【离骚十四至二十二】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旣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輙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今考其词,大氐多直致无润色,而惜往日、悲回风又其临絶之音,以故颠倒重复,倔强疏卤,尤

  • 大帅·徐志摩

    (战歌之一)(见日报,前敌战士,随死随掩,间有未死者,即被活埋。)“大帅有命令以后打死了的尸体 再不用往回挪(叫人看了挫气), 就在前边儿挖一个大坑, 拿瘪了的弟兄往里掷, 掷满了给平上土, 给它一个大糊涂, 也不用给做记认, 管他是姓贾

  • 卷三·姚合

    钦定四库全书姚少监诗集卷三唐 姚合 撰寄赠上四十七首寄贾岛漫【一作虽】向城中住儿童不识钱瓮头寒絶酒竈额晓【一作泠】无烟狂发吟如哭愁来坐似禅新诗有几首旋被世【一作衆】人传寄王度居士顦顇王居士颠狂不称时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九·焦竑

      錦衣衛   ◆錦衣衛   錦衣衞都指揮使宋忠(忠節錄)   錦衣衞指揮使萬貴(實錄)   錦衣衞指揮使錢通(實錄)   驃騎將軍錦衣衞事掌衞都指揮使朱公驥墓志(倪岳)   錦衣衞掌衞事都指揮使贈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葉公廣

  • 六六 谕内阁编四库全书荟要着于敏中王际华专司其事·佚名

    六六 谕内阁编四库全书荟要着于敏中王际华专司其事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初一日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初一日,内阁奉上谕:朕几余懋学,典册时披,念当文治修明之会,而古今载籍未能搜罗大备,其何以裨艺林而光策府?爰命四方大吏,加意采访,汇

  • 范绍传·魏收

    范绍,字始孙,敦煌龙勒人。少年聪敏。年十二,父命学习,师从崔光。因父亲去世废弃学业,母亲又告诫他说:“你父亲去世那天,令你远就崔生,希望你有所成就。而今已过丧期,你应遵照父亲成命。”孙绍又去赴学。太和初年,范绍充任太学生

  • 何妥传·魏徵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 他的父亲细胡因经商进入西蜀,于是就在郫县安家,侍奉梁朝武陵王萧纪,主管金帛交易,因而成为巨富,号称“西州大贾”。 何妥小时就机警聪敏。 八岁,游国子学,助教顾良对他开玩笑说:“你既然姓何,不知是‘荷叶

  • 第二节 工 业·吕思勉

    智巧之士,历代有之,但为骄侈者所用,则不能有益于民,而转贻之以害而已。若隋世之宇文恺、阎毗、何稠是也。恺造观风行殿,及其营建东都,已见第一章第四节。阎毗者,隋初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皇太子废,毗坐杖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一 洪武七年秋七月甲子朔,享太庙。 议增圜丘、方丘从祀,更定其仪。圜丘坛第一成,设昊天上帝正位,仁祖淳皇帝配位如旧。第二成东设大明位,西设夜明位,内壝之内东、西各三坛,星辰二坛分设于东、西,星

  • 慈明禅师·惠洪

    慈明禅师。出全州清湘李氏。讳楚圆。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城南湘山隐静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公连眉秀目。颀然丰硕。然忽绳墨。所至为老宿所呵。以为少丛林。公柴崖而笑曰。龙象蹴踏。非驴

  • 如來藏心迷悟圖·太虚

    图 略

  • 起世经卷第一·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阎浮洲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迦利罗石室。时诸比丘。食后皆集常说法堂。一时坐已。各各生念。便共议言。是诸长老。未曾有也。今此世间。众生所居国土天地。云何成立。云何散坏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一·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随喜品第三十九(丹随喜回向品)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语慧命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若声闻、辟支佛福德,若一切众生福德,若布施、若

  • 永济融禅师住关东广宁普慈寺语录卷上·佚名

    书记 师住 妙印 录师于顺治庚子年。自千山回广宁时。城守白护法领众檀越。建双峰禅院。见魔党嫉妒。心欲力抵。辛丑正月八日。城守领僧俗众檀越。请师于城里普慈寺开堂。以证邪宗。师在北镇山兴隆庵。受帖进寺。白

  • 袁子正书·袁准

    晋代袁准撰。《袁子正书》二十五卷。与《旧唐书·经籍志上》丙部子录儒家类、《群书治要》、《太平御览》(将其作为引用书目)、《全晋文》、《玉函山房辑佚书》及其《续编》、《丛书集成初编·袁氏艺文金石录》、《中国

  • 随自意三昧·慧思

    为天台宗四种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异称。谓随意之生起即修禅定,而不局限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大品般若经称之为觉意三昧,南岳慧思则称之为随自意三昧。即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