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选佛谱卷第五

【第九增上慧学门(凡八位)】

谱曰。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故次定之后。应明慧学。一切外道。乏出世慧。故虽修戒定。不出生死。一切二乘。无中道慧。故虽出生死。不达法源。然戒学定学两门。如住毗尼而不动。善能灭诤。后三妙门。十六特胜。乃至超越三昧之中。已有出世正慧。念清净戒。无上道戒。及王三昧。已有中道实慧。而今更分别者。须知三乘一乘所修戒定。一往是同。只由缘理之慧。有偏有全。有渐有顿。致使同一戒定。收功永别也。又众生根性。或由事以入理。或由理以得事。若由事入理者。名为行行。卽于戒定之中。具足智慧。仍以戒学定学彰名。若由理得事者。名为慧行。卽于慧学之中。具修戒定。仍以慧学受称也。

发声闻心(那那。那谟。谟谟。皆五停心。阿阿。别相念。阿弥。总相念。弥弥。阿陀。皆暖位。弥陀。顶位。陀陀。忍位。那佛。世第一。谟佛。初果。阿佛。二果。弥佛。三果。陀佛。四果。佛佛。中品上生。)

谱曰。闻佛说法音声。知生死苦。欲断其因。慕寂灭乐。勤修其道。是名发声闻心。生死苦者。地狱有烧煮残害之苦。畜生有互相吞啖之苦。饿鬼有长劫饥虚之苦。修罗有战诤损伤之苦。人道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苦。诸天有五衰相现。还堕恶趣之苦。无色有穷空不归。便入轮转之苦。略说三界二十五有。无非是苦。更无真实乐处也。生死因者。由见思惑所发善恶不动诸有漏业。皆是三界受生因也。寂灭乐者。三界惑业因尽。则三界果报亦亡。色心俱灭。大患永尽。真空湛寂。不受轮回苦也。出苦道者。戒能永断恶业。定能出离散善。慧能破除虚妄我执。永断见思烦恼也。由知苦故。方肯断集。由慕灭故。方肯修道。但求自度。不顾他人。故名为小乘也。 那那等三。见思重故。须修五停。阿阿则稍能伏惑。为别相念。阿弥则功行渐加。为总相念。弥弥。阿陀。则已得正勤。故为暖位。弥陀则修如意足。故为顶位。陀陀则五善根生。故为忍位。那佛则五力增长。虽是有漏。能通无漏。故为世第一位。谟佛则断见存思。故为初果。阿佛则渐舍欲习。故为二果。弥佛则离欲纯善。故为三果。陀佛则定慧具足。故为四果。佛佛则回向大乘。蒙佛接引。故准十六观经。当得中品上生也。

发辟支佛心(阿佛。辟支果。弥佛。支佛地。陀佛。中品上生。佛佛。圆信。)

谱曰。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出无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然十二因缘。亦须佛说。秉说观察。功行成熟。所以出无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藉多闻。又以乐独善寂。不起烦恼。稍胜声闻人也。十二因缘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十二因缘生相。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是十二因缘灭相。是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还是苦谛。因灭果灭。卽是灭谛。观因缘生灭之智。卽是道谛。而中乘根利。故能别相细观。又小乘根钝。故先观苦谛。中乘稍利。故先观集谛也。由其根利。不起烦恼。亦不立分证果。故阿佛。则顿悟缘起生灭。无我我所。成定性辟支。弥佛。则了达缘起无生。兼侵习气。为回心缘觉。陀佛。则知有他方净土。同声闻之发愿往生。佛佛。则深观十二缘生。信苦集之无非佛性也。

事六度心(阿阿。阿弥。弥弥。皆初僧祇。阿陀。弥陀。陀陀。皆二僧祇。那佛。初僧祇。谟佛。二僧祇。阿佛。三僧祇。弥佛。菩萨地。陀佛。欢喜地。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此人具足大慈大悲种子。闻说四谛十二因缘。卽思我及众生同在生死大苦海中。设何方便。普皆济度。遂依四谛。发弘誓愿。依苦谛发。则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依集谛发。则云烦恼无尽誓愿断。依道谛发。则云法门无量誓愿学。依灭谛发。则云佛道无上誓愿成。旣发菩提弘誓愿已。勇猛修行六度。以填愿海。一者布施。则舍身命财。无所顾恋。二者持戒。则性遮诸罪。皎如冰霜。三者忍辱。则打骂割截。心无恚恨。四者精进。则勤行众善。不惜身命。五者禅定。则观炼熏修。起大神通。六者智慧。则正观诸法。不起四倒。由是设经三大阿僧祇劫。终不疲倦。永无退转。名为大道心成就众生。亦名开士。亦名大士。亦名上士也。 那那等三不行者。能伏惑故。阿阿等三初僧祇满者。施戒庄严故。阿陀等三二僧祇满者。定善普集故。那佛亦初僧祇者。虽未断见。能以菩提心承事诸佛故。谟佛亦二僧祇者。虽未离染。能以功德力亲近如来故。阿佛三僧祇满者。生灭门中。永伏诸惑。不离佛前故。弥佛通菩萨地者。悟无生忍。不舍因行。已近佛地故。陀佛初欢喜地者。从事入理。定慧圆明故。佛佛上品上生者。圆发三心。蒙佛接引故。

体空观(那那。那谟。谟谟。皆取相忏。阿阿。干慧地。阿弥。性地。弥弥。八人地。阿陀。见地。弥陀。薄地。陀陀。离欲地。那佛。八人地。谟佛。见地。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菩萨地。佛佛。佛地。)

谱曰。三界诸法。唯心所现。譬如梦境。当体全空。凡外不了。妄计我人。造有漏业。枉受轮回。诸佛愍之。为说名色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令其观察。了知无我我所。断惑出苦。而愚法声闻。又计名色乃至十八界等。旣是因缘所生。必有实法。妄生恐怖。不达本空。所以沈空滞寂。堕无为坑。若利根三乘。闻说因缘生法。卽知旣非自生。亦非他生。又非共生。非无因生。但是妄想颠倒分别计著。谓之为生。其实当体卽是无生。非待灭而后空。譬如翳目。妄见空华。华本不生。更何所灭。三界色心因果诸法。亦复如是。同于空华。本无生灭。众生迷之。便为苦集。十二因缘。流转不绝。圣人悟之。便为道成。缘生无性。犹若虚空。旣能体达诸法本空。则不滞生死之有。亦不取涅槃之空。故为大乘初门。能通中道实相也。此观亦被三乘根性。二乘依此。自出苦轮。生方便土。菩萨观于无生四谛十二因缘。则发四弘誓愿。虽知众生不可得。而誓度如幻之众生。虽知烦恼无体性。而誓断如幻之烦恼。虽知法门犹虚空。而誓学如幻之法门。虽知佛道等空华。而誓成如幻之佛道。发此无生四弘誓已。勇猛修行六波罗密。一一了达三轮体空。如布施时。则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受施之人。中不见有所施之物。以因缘卽空。求其实体不可得故。唯其了达三轮体空。所以炽然行施。永无悋惜。永无计著也。其余五度。例此可知。 那那等三。虽观空理。烦恼习强。故须结坛修忏。阿阿等六。如次阶于六位。那佛八人者。未断见故。谟佛见地者。未断思故。阿佛已办者。正使尽故。弥佛支地者。能侵习故。陀佛菩萨者。道观双流故。佛佛佛地者。一念相应慧现前故。

次第三观(那那。那谟。谟谟。皆取相忏。阿阿。初信心。阿弥。二念心。弥弥。精进心。阿陀。四慧心。弥陀。五定心。陀陀。不退心。那佛。十愿心。谟佛。初发心住。阿佛。七不退住。弥佛。初欢喜行。陀佛。初救护向。佛佛。初欢喜地。)

谱曰。若人宿具大乘种子。闻说一切众生。皆有正因佛性。不生不灭。本来常住。虽为客尘烦恼所覆。原无增减。亦无染净。但凡夫著生死之有。二乘证涅槃之空。所以不契本源。堕在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中。则有无量苦集浩然。(二死为无量苦。三惑为无量集。)遂发弘誓。愿度无边众生。愿断无量烦恼。旣欲徧度六凡三乘之苦。令断见思无明之集。(三乘招感变易生死。但由无明。不由尘沙。尘沙无体。但障俗谛。不障真中故也。)必须具学界内界外一切法门。得成一切种智极果。方克有济。由此不计佛刹微尘数劫。广修六度十度无量功德智慧资粮。而二障力强。(烦恼障。谓见惑。思惑。所知障。谓尘沙无明。)未能圆伏圆断。故先修析空观。伏见思惑。以阶十信。次修卽空观。断见思惑。以阶十住。次修入假观。断尘沙惑。以阶十行十向。后于十向位中。用二观为方便道。正修中观。以阶十地。证初地已。方知中道卽一切法。具一切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非性具。然依教道。仍存次第。故此名为界外钝根。亦名独菩萨法也。 那那等三须取相忏者。烦恼强故。阿阿等六阶六心者。未得卽空慧故。那佛十心者。虽有空慧。未断见故。谟佛初住者。空慧断见。未断思故。阿佛七住者。三界正使尽故。弥佛初行者。具行众善故。陀佛初向者。定慧均平。正观中道故。佛佛初地者。证道同圆。分得法身故。

圆顿妙观(那那。那谟。谟谟。皆无生忏。阿阿。阿弥。弥弥。皆圆五品。阿陀。弥陀。陀陀。皆圆十信。那佛。上品下生。谟佛。上品中生。阿佛。圆十住。弥佛。圆十行。陀佛。圆十向。佛佛。圆十地。)

谱曰。圆顿妙观。亦名一心三观。亦名摩诃止观。亦名大乘止观法门。若人宿植德本。智慧深利。闻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缘所生法。卽空假中。一切诸法。皆是佛法。苦卽法身。惑卽般若。业卽解脱。但迷之则生死始。如水成冰。悟之则轮回息。如冰还成水。迷悟虽殊。性真平等。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遂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发无作四弘誓愿。称性修行六度万行。自度度他。同归秘藏。随其所观诸境。了知当体卽空假中。不纵不横。不并不别。性德法尔。不可思议。是名一心三观。至圆至顿。最上大乘。卽寂而照。卽照而寂。故名妙也。圆解虽妙。若烦恼习强。先须观罪性空以拔罪本。故那那等三皆无生忏。阿阿等三。能伏五住。故登五品。阿陀等三。能净六根。故阶十信。那佛。谟佛。已发无上道心。但以未离凡习。得觐如来。故生上下上中二品。阿佛舍异生性。住于佛住。弥佛持金刚戒。行于佛行。陀佛定慧圆明。回向萨婆若海。佛佛纯是佛慧。普入如来智地。

愿升内院(阿陀。弥陀。陀陀。皆兜率天。那佛。谟佛。皆内院。阿佛。内院行那佛。弥佛。内院行谟佛。陀佛。内院行阿佛。佛佛。内院行弥佛。)

谱曰。欲界第四兜率天中。别有内院。乃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只今弥勒大士。现于其中说法。故已发大心之人。欲生彼处。亲近承事。乃至将来人寿八万岁时。随从下生。预龙华会。助转法轮。自利利他。满菩提愿也。旣愿上生内院。必修上品十善。兼习禅观。故那那乃至弥弥散善。皆不复行。然阿陀等三皆生兜率天者。福多慧少。如师子觉菩萨。虽生彼天。耽天乐故。犹未见大士也。那佛。谟佛。虽未断惑。卽已见佛。故皆内院。阿佛已下。福慧旣深。故见佛已。随卽增进品位。

求生净土(阿阿。中品下生。阿弥。中品中生。弥弥。中品上生。那陀。下品下生。谟陀。下中生。阿陀。中品上生。弥陀。上品下生。陀陀。上中生。那佛。疑城。谟佛。下品上生。阿佛。上品上生。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实报净土。佛佛。寂光净土。)

谱曰。言净土者。谓西方十万亿土之外。有世界名为极乐。现有阿弥陀佛。说法教化。彼佛因中发四十八愿。庄严净土。摄取众生。今已得果。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念念接引有缘念佛众生。生彼国土。恒受快乐。永不退转。但令闻而生信。至诚发愿者。则或观彼土依正。或念彼佛功德。或念彼佛法身。或持彼佛名号。皆得往生。不论若男若女。若僧若俗。若老若少。若智若愚。若善若恶。乃至若人若天。若鬼若畜。但具信愿行三。决得往生彼国。生彼国者。皆人天身。具金色相。莲华化生。相好毕备。永无三涂八难之苦。必阶一生补处之位。所以千经万论。极力赞劝。如华严行愿品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卽得往生安乐刹。大乘入楞伽经偈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又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乃至宝积。般若。楞严。法华。起信论等。无不指归极乐。而大集贤护经。鼓音王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等。克实指归。终无二趣。又只此凡圣同居净土。便能横具上三净土。故虽凡夫带业。亦皆有分。而诸大菩萨。莫不同归也。 阿阿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故。阿弥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奉持戒品故。弥弥中品上生者。修行诸戒故。那陀下品下生者。具诸不善。至心称名故。谟陀下品中生者。有诸恶业。闻说佛威德。心不疑故。阿陀中品上生者。善根回向。同弥弥故。弥陀上品下生者。不谤大乘。发无上心故。陀陀上品中生者。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故。那佛疑城者。堕于疑悔。积集善根。虽希佛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谟佛下上品者。虽造恶法。得闻经名。能称佛名故。阿佛上品上生者。舍离惑业。随佛往生故。弥佛方便净土者。六根清净。离分段身故。陀佛实报净土者。定慧庄严。色心无尽故。佛佛寂光净土者。如智不二。寂照难思故。

第九增上慧学门竟

【第十藏教位次门(凡十六位)】

谱曰。藏教。谓经律论三藏教也。大小两乘。俱有三藏。而大乘经律论。不同声闻藏之条然各别。故今独指诠偏真者名为三藏教也。问。何不名小乘教耶。答。虽则正为声闻人说。于中亦明十二因缘。事六度等。具三乘法。不可偏名为小乘也。经名修多罗藏。如四阿含等。直诠戒定慧三学。律名毗柰耶藏。如四分。五分。根本。僧祇。十诵。善见。戒因缘。毗尼母等。正诠增上戒学。亦诠增上定学。论名阿毗昙藏。如大毗婆沙。及俱舍论等。亦诠增上定学。正诠增上慧学也。此教具有三乘位次。小乘十一。中乘唯一。大乘有四。发心不同。证果亦异。而同修析观。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杨叶止啼。化城暂息耳。

五停心(那那。那谟。谟谟。皆作法忏。阿阿。别相念。阿弥。总相念。弥弥。阿陀。皆暖位。弥陀。顶位。陀陀。忍位。那佛。世第一。谟佛。初果。阿佛。二果。弥佛。见地。陀佛。初住。佛佛。中品上生。)

谱曰。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用不净观。如九想八背舍等。二多嗔众生。用慈悲观。如四无量心等。三愚痴众生。用因缘观。谓观十二缘生。能破拨无因果。及断常等诸迷倒故。四著我众生。用析界观。谓观此身唯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所成。实无我我所故。有云。多障众生。用念佛观。谓念牟尼十号功德。以除罪障。如八念中念佛观等。五散乱众生。用数息观。如六妙门等。以要言之。于此五法之中。随用一法止住心过。令得调停。然后堪修念处正观。故名五停心观也。 那那等三。烦恼旣强。必犯诸过。故须作法。阿阿等六。心旣渐调。故阶贤位。那佛。则虽未断见。已邻发真。谟佛。则已得发真。犹存思惑。阿佛。则进阶修道。弥佛。则转入衍门。陀佛。则次第先见于空。佛佛。则回入如来愿海。

别相念(那那。那谟。谟谟。皆五停心。阿阿。总相念。阿弥。暖位。弥弥。阿陀。皆顶位。弥陀。忍位。陀陀。那佛。皆世第一。谟佛。初果。阿佛。二果。弥佛。三果。陀佛。四果。佛佛。初僧祇。)

谱曰。别相念者。一观身不净(色阴)。二观受是苦(受阴)。三观心无常(识阴)。四观法无我(想行二阴)。一切众生。于五阴中。横起常乐我净四倒。故先别相而观破之。身则三十六物。秽恶充满。受则一切所领。无非三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心则刹那生灭。但有名字。法则善恶无记。皆无主宰。皆不自在。以此四种念处。破除四倒。便可发真无漏也。 那那等三。烦恼未伏。故须再修助观。阿阿等九。例前可知。弥佛三果。陀佛四果者。生灭门中。已修正观。急求出苦。故不转入通别二门。佛佛初僧祇满者。于当教中。发大菩提心故。

总相念(那那。那谟。皆五停心。谟谟。别相念。阿阿。暖位。阿弥。顶位。弥弥。阿陀。皆忍位。弥陀。陀陀。皆世第一。那佛。初果。谟佛。二果。阿佛。三果。弥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初僧祇。)

谱曰。总相念者。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总于四境而修四观。用破四倒。令无余也。然那那等三。烦恼力强。仍须退修助观。及与别相。那佛初果者。观力稍深。故遇佛字。便得发真见道。陀佛辟支果者。定力稍胜。能侵习气也。(小乘外凡位竟)

暖位(那那。五停心。那谟。别相念。谟谟。总相念。阿阿。顶位。阿弥。忍位。弥弥。阿陀。皆世第一。弥陀。初果。陀陀。二果。那佛。初果。谟佛。二果。阿佛。三果。弥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圆信。)

谱曰。善修四念处观。起四正勤。精进勇猛。除恶生善。谓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离散动过。缘四谛境而生似解。譬如钻木出火。火虽未发。暖相先现。故名暖位。此犹有退。故那那等仍行。弥陀证初果。陀陀证二果者。戒定力增。亦得断粗惑故。那佛。谟佛。亦仍初二果者。当教位中。更无他胜进故。佛佛圆信者。开权显实故。

顶位(那那。别相念。那谟。总相念。谟谟。暖位。阿阿。忍位。阿弥。世第一。弥弥。阿陀。皆初果。弥陀。二果。陀陀。三果。那佛。初果。谟佛。二果。阿佛。三果。弥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圆信。)

谱曰。善修四如意足。能令定慧均等。观四谛境。转更分明。如登山顶。瞩了四方。故名顶位。言四如意足者。一欲如意足。谓希向慕乐禅定境界。而得禅定。二念如意足。谓专注不忘禅定境界。而得禅定。三进如意足。谓精进专求禅定境界。而得禅定。四慧如意足。亦名观如意足。亦名思惟如意足。谓观察思惟禅定境界。而得禅定。当知欲念进慧。是八定方便。所得禅定。名如意足。以其所愿皆得。能发神足诸通故也。此位不得久住。非进卽退。退卽名为顶堕。余并如前可知。

忍位(阿阿。世第一。阿弥。初果。弥弥。阿陀。皆二果。弥陀。三果。陀陀。无烦天。那佛。初果。谟佛。二果。阿佛。三果。弥佛。四果。陀佛。支佛果。佛佛。圆信。)

谱曰。于如意足中。五种善法增进成根。于四谛中。堪忍乐欲。永不退堕。故名忍位也。五善根者。一信根。信四谛理。能生一切无漏根力禅定解脱诸三昧等。然此信根。必依念处。若无信境。根何能生。二进根。信诸法故。倍策精进。三念根。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四定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五慧根。念处之慧。为定所摄。以观自照。不从他知也。那那等不行者。不起恶故。陀陀无烦者。不得佛字。不能以金刚慧断微细惑。但能修夹熏禅。生五净居天也。

世第一位(阿阿。初果。阿弥。二果。弥弥。阿陀。皆三果。弥陀。无烦天。陀陀。无热天。那佛。二果。谟佛。三果。阿佛。四果。弥佛。支佛果。陀佛。圆十信。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修习五根。令更增长。能破恶障。无间必得发真无漏。于世间法。更无胜者。故名第一。言五力者。一信力。信四谛理。不为邪外诸疑所动。卽破疑障。二进力。观四谛理。心无间杂。未证不休。卽破怠障。三念力。持四谛观。破边邪想。不令烦恼之所破坏。破忘念障。四定力。能于诸禅互无妨碍。破除欲界一切诸散。五慧力。徧破一切邪外等慧。及破一切见爱等执也。那佛二果等者。功超忍位故。佛佛上品上生者。本于秽土第一。今仗佛力。卽于净土为第一故。(小乘内凡位竟)

初果须陀洹(阿阿。二果。阿弥。三果。弥弥。阿陀。皆无烦天。弥陀。无热天。陀陀。善见天。那佛。三果。谟佛。四果。阿佛。支佛果。弥佛。已办地。陀佛。圆信。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五力破障。能发无漏八忍八智。证见生空所显真理。得七觉支。故名初果。梵语须陀洹。此翻预流。初预圣流故。亦翻入流。初入真谛法流故。亦翻逆流。已逆生死有流故。八忍八智者。观于欲界苦谛所有无漏定慧。若在无间道中。名苦法忍。若在解脱道中。名苦法智。观于色无色界苦谛。无间道中。名苦类忍。解脱道中。名苦类智。其余三谛。例此可知。以此一十六心。顿断三界分别所起烦恼种子。见一切法决定无我。亦无我所。卽显真谛寂灭之理。分得无漏七种觉支。亦名七菩提分。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若心浮动。以除觉除身口之粗。以舍觉舍于观智。以定觉入禅。若心沈时。以精进择喜起之。念通两处也。旣见道已。安隐行于八正道中。重虑缘真。进断思惑。卽名修道。乃历二果。三果。以阶第四无学果位。言八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定。七正念。八正命。无漏圣法。故名为正。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也。 阿佛成辟支果者。第七生时。值无佛世。能自断余惑故。弥佛成已办地者。悟无生门。必能卽回心故。佛佛方便净土者。仗如来力。不沈空滞寂故。

二果斯陀含(阿阿。三果。阿弥。无烦天。弥弥。阿陀。皆无热天。弥陀。善见天。陀陀。善现天。那佛。四果。谟佛。支佛果。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圆十信。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于修道中。重虑缘真。进断欲界微细烦恼六品。止存三品。唯润一生。名第二果。梵语斯陀含。此翻一来。谓一来人中受生。卽断余惑。成无学也。谟佛成支佛果者。正一来时。值无佛世。能自觉悟故。阿佛已办等者。功德力深。虽证无为。不滞空寂故。

三果阿那含(阿阿。无烦天。阿弥。无热天。弥弥。阿陀。皆善见天。弥陀。善现天。陀陀。色究竟天。那佛。四果。谟佛。已办地。阿佛。支佛地。弥佛。菩萨地。陀佛。圆十信。佛佛。方便净土。)

谱曰。断尽欲界烦恼。名第三果。梵语阿那含。此翻不来。谓永不来欲界受生。卽于色无色界进断余惑。成无学也。谟佛已办等者。旣不受欲界身。卽无成独觉义。而功德力深。又不沈空滞寂。故得密入衍门也。

四果阿罗汉(那佛。谟佛。皆师子奋迅三昧。阿佛。超越三昧。弥佛。圆十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十住。)

谱曰。断尽三界烦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证无学道。名第四果。梵语阿罗汉。此翻杀贼。亦翻应供。亦翻无生。亦翻应真。亦翻至真。此是定性声闻。沈空滞寂。故阿阿等皆不复行。那佛。谟佛。仅入熏禅。阿佛。仅入修禅。远作出真入俗之阶。弥佛。则开权显实。成按位妙。陀佛。则仗佛慈光。得意生身。佛佛。亦开权显实。成胜进妙也。(小乘圣位竟。已上小乘共十一位竟)

中乘辟支佛果。(那佛。谟佛。皆超越三昧。阿佛。弥佛。皆圆十信。陀佛。方便净土。佛佛。圆十住。)

谱曰。若于佛及善知识所。闻说十二因缘流转还灭法门。身毛为竖。涕泪交流。卽发中乘善根。多作福。多供佛。多闻法。极少四生。极多百劫。卽证辟支佛果。以根利故。不立分果。以因深故。兼侵余习。或出无佛世。自悟真理。而为世福田。或出有佛世。乐独善寂。而罕与法会。又初果第七生时。二果一受生时。设不值佛。必证涅槃。虽是声闻种性。亦得名独觉也。此是定性辟支。故阿阿等亦皆不行。唯较四果似小胜耳。(中乘唯一位竟)

大乘初阿僧祇满(阿阿。阿弥。弥弥。皆二僧祇。阿陀。弥陀。陀陀。皆三僧祇。那佛。二僧祇。谟佛。三僧祇。阿佛。见地。弥佛。菩萨地。陀佛。十回向。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菩萨从初发四弘誓以来。广行六度利他妙行。积集功德智慧二种资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常离女身。及四恶趣。历无数劫。精勤勇猛。不念疲劳。名为初僧祇满。若据教门权说。仅在四念处位。未得暖法。故阿阿等三。及与那佛。则入二只。阿陀等三。及与谟佛。则入三祇。若据大论破斥。决非具足三毒。能集佛法。故阿佛便登见地。弥佛登菩萨地。若据瑜伽。唯识。则资粮位满。故陀佛应同十向。若闻阿弥陀佛大愿庄严。则速证无生法忍。故佛佛上品上生也。

二阿僧祇满(阿阿。阿弥。弥弥。皆三僧祇。阿陀。弥陀。陀陀。皆见地。那佛。三僧祇。谟佛。见地。阿佛。菩萨地。弥佛。十回向。陀佛。不动地。佛佛。圆十住)

谱曰。从初只后。更修福慧。供佛。利生。心无厌足。历无数劫。得蒙诸佛现前授记。名为二僧祇满。若据权说。仅在暖位。故阿阿等三。及与那佛。止入三祇。若据大乘。则倍胜初只。故阿陀等三。及与谟佛。便登见地。阿佛。便是九菩萨地。弥佛。便同十向满足。若据地论唯识论等。则入无功用道。故陀佛登不动地。若开权显实。则能八相成道。故佛佛登圆住也。

三阿僧祇满(阿阿。初地。阿弥。二地。弥弥。三地。阿陀。四地。弥陀。五地。陀陀。六地。那佛。六地。谟佛。七地。阿佛。八地。弥佛。九地。陀佛。圆十住。佛佛。藏佛果)

谱曰。从得记后。更复上弘下化。广集福慧。经无数劫。功行圆成。名为三僧祇满。于权教中。更无可升进处。而藏教佛果。实皆满分二种法身示现。决非三祇伏惑所成。故阿阿等九。仅可借阶别地。唯陀佛。则定慧庄严。堪成圆住。若佛佛。则圆住愿力。示成八相于凡居也。

藏教佛果(阿阿。阿弥。弥弥。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皆赠二。那佛。赠一。谟佛。赠二。阿佛。赠三。弥佛。通佛地。陀佛。别妙觉。佛佛。圆究竟妙觉。)

谱曰。三祇行满。示现从兜率天降神处胎。乃至出家修道。菩提树下结加趺坐。顿发无漏三十四心。顿断正使习气俱尽。得一切智。具足三明。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转法轮。度脱一切。名为藏教佛果。此则或是圆极果位。大悲设化。或是别地圆住。乘愿应机。为钝根人。施此巧方便耳。旣示佛果。若仍升入菩萨位中。则破坏俗谛。亦无以显三身一体之义。故阿阿乃至阿佛。皆可赠而不可行也。且此树下生身。名为境本定身。是故三乘利根。卽见其为如须弥山。菩萨大士。旣见其为刹尘相海。如来种性。卽见其为实相法身。今弥佛通佛地者。卽劣应而胜应也。陀佛别妙觉者。卽应化而实报也。佛佛圆妙觉者。卽报化而法身也。(大乘四位竟) 第十藏教位次门竟

【十一通教位次门(凡十位)】

谱曰。通前通后。名为通教。直明因缘生法。当体卽空。利根之人。旣见卽空。便见不空。不空乃是中道实相。则受别圆来接。故名通后。若钝根人。但见于空。则观慧虽巧。终归灰断。故名通前。又三乘之人。同皆体色入空。故名通教。此教无别部帙。但诸大乘经中。有明三乘共得道者。卽是同禀此教。故有三乘共十地也。

初干慧地。(那那。那谟。谟谟。皆取相忏。阿阿。性地。阿弥。八人地。弥弥。阿陀。皆见地。弥陀。薄地。陀陀。离欲地。那佛。八人地。谟佛。见地。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菩萨扡。佛佛。圆十信。)

谱曰。观身受心法。悉皆如幻如梦。虽未得暖法相似理水。而智慧深利。故名干慧。乃外凡观行位也。那那等三。惑染旣强。须修五悔。阿阿等六。善法旣集。应阶上地。那佛。犹未断见。故居八人。谟佛。见断思存。故登见地。阿佛。则三界惑尽。弥佛。则习亦稍侵。陀佛。则道观双流。佛佛。则开权显实也。 问。前于体空观中。则佛佛便登佛地。今于干慧地中。乃佛佛仅成圆信。何耶。答。前表一念不生。卽如如佛。乃不落阶级义。今表从因至果。事非一蹴。乃化道仪轨义。然克论通教佛相。未说断迷中惑。亦只与圆信齐耳。

二性地(那那。那谟。谟谟。皆无生忏。阿阿。八人地。阿弥。见地。弥弥。阿陀。皆薄地。弥陀。离欲地。陀陀。已办地。那佛。见地。谟佛。薄地。阿佛。支佛地。弥佛。菩萨地。陀佛。十住。佛佛。圆信。)

谱曰。无生理观。能发暖等四种善根。得相似无漏性水。故名性地。乃内凡似解位也。那那等三。烦恼未断。须无生忏。以拔罪根。阿阿以去。胜前一筹。例则可解。陀佛别十住者。转入次第门故。

三八人地(阿阿。见地。阿弥。薄地。弥弥。阿陀。皆离欲地。弥陀。已办地。陀陀。支佛地。那佛。薄地。谟佛。离欲地。阿佛。十回向。弥佛。初欢喜地。陀佛。圆十信。佛佛。圆十住。)

谱曰。人者。忍也。见道共有一十六心。所谓八忍八智。今于无间三昧之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地也。一切烦恼不复现前。故那那等三。俱永不行。阿佛十回向者。按位接入别故。弥佛欢喜地者。胜进接入别故。陀佛圆信者。按位接入圆故。佛佛圆住者。胜进接入圆故。上根三地四地被接。此之谓也。

四见地(阿阿。薄地。阿弥。离欲地。弥弥。阿陀。皆已办地。弥陀。支佛地。陀陀。菩萨地。那佛。离欲地。谟佛。已办地。阿佛。十回向。弥佛。欢喜地。陀佛。圆十信。佛佛。圆十住。)

谱曰。八智具足见真空理。断尽见惑种子。故名见地。

五薄地(阿阿。离欲地。阿弥。已办地。弥弥。阿陀。皆支佛地。弥陀。菩萨地。陀陀。灌顶住。那佛。已办地。谟佛。支佛地。阿佛。十回向。弥佛。欢喜地。陀佛。圆信。佛佛。圆住。)

谱曰。已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烦恼渐薄。故名薄地。陀陀十住者。已过九菩萨地故。阿佛十向等者。所谓中根五地六地被接也。

六离欲地(阿阿。已办地。阿弥。支佛地。弥弥。阿陀。皆菩萨地。弥陀。灌顶住。陀陀。初行。那佛。支佛地。谟佛。菩萨地。阿佛。十回向。弥佛。欢喜地。陀佛。圆信。佛佛。圆住。)

谱曰。已尽欲界思惑。进断上八地思。名离欲地也。

七已办地(阿阿。支佛地。阿弥。菩萨地。弥弥。阿陀。皆灌顶住。弥陀。初行。陀陀。二行。那佛。菩萨地。谟佛。灌顶住。阿佛。十回向。弥佛。欢喜地。陀佛。圆信。佛佛。圆住。)

谱曰。已断三界惑尽。成阿罗汉。故名已办地也。声闻则从此止而不前。菩萨则从此过而不住。阿佛亦十向等者。所谓下根七地八地被接也。

八辟支佛地(阿阿。菩萨地。阿弥。灌顶住。弥弥。阿陀。皆初行。弥陀。二行。陀陀。三行。那佛。灌顶住。谟佛。初行。阿佛。十回向。弥佛。欢喜地。陀佛。圆信。佛佛。圆住。)

谱曰。旣断正使。又侵余习。中乘根性。止此不前。故名辟支佛地。菩萨亦不取证也。

九菩萨地(阿阿。十住。阿弥。初行。弥弥。阿陀。皆二行。弥陀。三行。陀陀。四行。那佛。初行。谟佛。二行。阿佛。欢喜地。弥佛。圆信。陀佛。圆住。佛佛。十佛地。)

谱曰。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与二乘异。虽观诸法空。而勤修化道。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故名菩萨地也。此地永超二乘境界。所以不复论接。但阿佛。则创舍法执。故登初地。弥佛。则善观中道。故成圆信。陀佛。则定慧庄严。故阶圆住。佛佛。则示成八相。故为佛地也。

十佛地(阿阿。阿弥。弥弥。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皆赠二。那佛。赠一。谟佛。赠二。阿佛。赠三。弥佛。赠四。陀佛。别妙觉。佛佛。圆究竟妙觉。)

谱曰。菩萨为众生故。誓愿扶习润生。若机缘已熟。卽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示成无上菩提。具足一切佛法。或见在菩提树下。具相庄严。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或见在色究竟天。现高大身。化身千百亿。满三千界。然亦并是法身所垂应化。非谓通教菩萨。但观卽空。能成此妙果也。余如藏教佛果中说。 十一通教位次门竟。

选佛谱卷第五(终)

猜你喜欢
  覆陕西佛教会延请法师函·太虚
  卷六·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佚名
  卷一百四十九·佚名
  卷二百一·佚名
  卷第四·佚名
  鴛湖用禪師住福建建寧府普明禪寺語錄卷上·妙用
  凡例·钱伊庵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卷第二十七·佚名
  评宋明学说与佛学之真诠·太虚
  赞观世音菩萨颂·佚名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一卷·佚名
  卷第四(黄字号)·朱时恩
  卷第十七·晦翁悟明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五集卷二十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九古今体八十四首【丁未三】题明世子朱载堉琴谱忆昔於香山曾听唐侃琴穆如余古风谓胜筝琶音其後定韶乐皇祖书沿寻乃悟古在兹一字一弦吟【唐侃内府旗人曾出兵受

  • 古诗镜卷四·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四 明 陆时雍 编 魏第一 【建安诗高华胜而况挚稀物色繁而情性寡 汉人修耸魏氏铺排 诗以婉而深婉则多风直则寡致建安多坐此病】 武帝【姓曹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汉举孝亷为郎历位丞相封魏王後

  • 车上·徐志摩

    这一车上有各等的年岁,各色的人: 有出须的,有奶孩,有青年,有商,有兵; 也各有各的姿态:傍着的,躺着的, 张眼的,闭眼的,向窗外黑暗望着的。 车轮在铁轨上辗出重复的繁响, 天上没有星点,一路不见一些灯亮; 只有车灯的幽辉照出旅客们的脸

  • 96.六言诗·施蜇存

    我国初民时代的诗歌都是四字一句,最早的如《尧民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等谣谚,皆见于古书所引。《诗经》是周代诗的结集,全是四言诗了。大约到战国后期,南方的楚国人歌唱四言诗的时候,在句中或句尾加上一个和声

  • 第十三出 李婆送聘·佚名

    (净)小七小七,做(佐)人骨直。不爱上山讨柴,那爱走马下直。头毛平坦去梳,鼻流不知去拭(七)。人又叫我无神,呾话人便着急(吉)。今旦好日好子,林厝卜来下定。呵公甲我扫厅。媒姨因乜来障晏,不免行只门前去看。前头一阵人

  •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班固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行郎中户将事。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侍中阳都侯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先是时,卫司马

  • 附录·蒋良骐

    蒋良骐传全州志卷八人物,页六十二上蒋良骐,字千之,一字赢川,升乡石冈人,长芦运使林次子。才思宏富,倚马千言,为两粤文人之冠。年二十五与伯兄良翊同领乾隆丁卯乡荐,辛未,成进士,选庶常,授编修。既而伯兄捷南宫,令万全,仲弟孝廉良骥

  • 卷之三百四十二·佚名

    咸丰十一年。辛酉。二月。己未朔。谕内阁、徐之铭奏、回匪袭踞晋甯州城、旋即克复、并江川甯州等处解围一摺。上年十一月闲。云南迤西回匪分股袭踞晋甯州城。经知州熊梦昌等、调集练勇。分队进攻。外委李和、首先登

  • 卷之八百五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三·夏仁虎

    ◎朝流清德宗初年,东南军务粗定,京朝士大夫渐有承平景象,于是清流之名起。当时大老主持坛坫者为潘伯寅、翁叔平、张子青、黄漱兰诸公,李越缦、李芍农、宝竹坡、张香涛、王莲生、盛伯羲、志伯愚更为羽冀。迨常熟当国,延致名

  • 卷三十六·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神宗熙宁二年司马光上体要疏曰臣准御史台牒伏奉四月二十日诏敕传曰近臣尽规以其荣耻休戚与上同也今在此位者视朕过

  •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司马迁

    吴王濞【索隐】:案:澎濞字也,音披位反。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集解】:徐广曰:“仲名喜。”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而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弃国亡,间行【索隐】:谓独行从他道逃走。间音纪闲反。走雒阳,自归天子。天

  • 卷二十四·佚名

    <经部,四书类,日讲四书解义>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十四 孟子【下之六】 告子章句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

  • (二十四)朱子论为学·钱穆

    以上略述朱子论禅学。自论敬论静以下,直至论象山论禅学各章,皆可谓是朱子论心学工夫者,惟已时时牵涉到论为学处。朱子既主内外本末一体,则为学之与养心,亦皆由此一体来,亦皆所以完成此一体。本章当续述朱子论为学。朱子论心

  • 十八不共十种力品第十二·佚名

    佛言:得是上八事者,便获佛十八事。何等为十八事。一者用某日得佛。用某日般泥洹。从初得佛日。至般泥洹日佛无难。二者无短。三者无忘。四者无不定时。五者终无生法想言我所。六者无有不能忍时。七者无有不乐时。八者无

  • 佛说六字神咒王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梁录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尔时有一外道旃陀罗女。专行众恶符书厌祷。或事山神树神树下鬼神。日月五星南斗北辰。一切魍魉杂魔邪魅。惑尊者阿难及诸善人。如是等恒河沙数。即时如来因见阿难

  • 卷第十八·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八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大历五年。大广智三藏不空示疾。诫门人曰。普贤行愿出无边法门。汝等勤而行之。宜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无生证大觉身。又命弟子赵迁执笔授所撰涅盘

  • 瓶花谱·张丑

    中国明代张谦德所著一部瓶花技艺专著。著者张谦德(1577~1643),字青父,号米庵,江苏昆山人。他兴趣广泛,除《瓶花谱》外,尚有其他著作传世。《瓶花谱》著于1595年。全书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