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三

居士传十三

李师政梁敬之斐公美传

李师政者

上党人也。唐初官门下典仪。武德中太史令傅奕七上书。请除佛法。仆射萧瑀争之力。事虽不行。然犹下沙汰僧道之令。议者率谓三王无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政虐。损化由於奉佛。益国在於废僧。师政驳之曰。亡秦者胡亥。时无佛而土崩。兴佛者汉明。世有僧而国治。周除佛寺而天元之祚不永。隋宏释教而开皇之令无虐。盛衰由布政。治乱在庶官。归咎佛僧。实非通论。且佛唯宏善。不长恶於臣民。戒本防非。何损害於家国。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则刑罚何得而广。祸乱无由而作。项籍丧师非范增之无筭。石氏兴虐岂浮图之不仁。但为违之而暴乱。未有遵之而凶虐者也。於是着论三篇。辨惑第一。明邪正之通蔽。通命第二。辨殃庆之倚伏。空有第三。破断常之执见。其空有一篇最为精造。辞曰。或有恶取於空以生断见。无所惭惧自谓大乘。此正法所深戒也。其断见者曰。经以法喻泡影生同幻化。又云。罪福不二。业报非有。故知殖因収果之谈。天堂地狱之说。无异相如述上林之橘树。孟德指前路之梅园。权诱愚蒙。假称珍怪。有其语焉。无其实矣。至如冉疾颜夭。彭寿聃存。贵贱自然而殊。苦乐偶其所遇。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若乃异臭殊味。千品万形。何业而见重。何因而被轻。何由而速毙。何功而久生。人之殊命盖亦如是。然则无是无非大乘之深理。明善明恶小乘之浅教。何为舍恶趣善而起分别之心乎。论曰。若夫如梦如幻如响如泡。无一法而不尔。总万像而俱包。上士观之以至圣。至圣体之而独超。大浸稽天而不溺。大风偃岳而无飘。具六通而自在。越三界而逍遥。然理不自了。正观以昭。心不自寂。静摄斯调。障不自遣。对治方消。德不自备。勤修乃饶。六蔽既除。则真如可显。三障未灭。则菩提极遥。故真谛离垢净之相。俗谛立是非之条。指事必假於分别。论法岂宜於混淆。六度不可为坠苦之业。三毒不可为出世之桥。投谷难以无坠。赴火何由不烧。何得同因果於兔角。匹罪福於龟毛乎。虽引大乘之玅言。不得妙之真致。说之於口。若同用之於心。则异正法以空去其贪邪。说以空资其爱。智者观空以除恚。惑者论空而肆害。达者行空而慧解。迷者取空以狂悖。大士体空而进德。小人说空而善退。其殊若此。岂同致乎。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执矣。夫妙道之元致。即群有以明空。既触实而知假。亦就殊而照同。譬如对明镜而旁观。临碧池而俯映。众像粲而在目。可见而无实性。缘生有而成形。有离缘而表质。水遇寒而氷壮。氷涉温而坚失。凡从缘而为有。虽大有。其何实。故天与我皆虗。我与万物为一。菩提不得谓为有。何况群生与众术。故察於物而非物。取诸身而非身。善恶殊途而不二。圣凡异等而常均。寻夫经论之大旨也。从缘以明非有。缘起以辨非无。事有而无。妙实义空。而非太虗。道智了空而绝缚。俗情滞有以常拘。人与业报而非有。业报随人而不无。何乃取空言而背旨。援卉木而比诸。独谓鄙行空而不戒。善法空而不遵。三惑应舍而未悛。五德应修而反弃。不观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此岂净名不二之深致。庄周齐物之元旨乎。大矣哉至人之体空也。证万物之本寂。知四大之为假。视西施如行厕。比南金於碎瓦。五欲不能乱其心。四魔无以变其雅。智日明而德富。惑日除而过寡。截手足而无憾。乞头目而能舍。八法不生二相。万物观如一马。故能证无上智为萨婆若。得其理也。解脱如此。失其旨者。过患如彼。何得为非而不惧崇邪。以为是夫见舟见水皆非真谛。而将涉大川非舟不济。病体药性均是空虗。而人由病陨。病因药除。罪福之性平等不二。而福以善臻。祸因恶致。善恶诸法等空无相。而善法助道。恶法生障。故知万法真性同一如矣。因缘法中有万殊矣。空有二门不相违矣。真俗二谛同所归矣。若谓小乘有罪福之言。大乘无是非之语。似胡越之殊趣。若矛盾之相拒。童子尚羞翻覆。圣人岂为首鼠。良以道听而涂说。遂使谬量而恶取。若博考而深思。必疑释而迷愈矣。若夫方等一乘波若八部。圣慧之极。大乘之首。莫不广述受持之利。深陈毁谤之咎。经又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何谓大乘之理都无因果乎。夫取相而为善。则善而未精。见相而断恶。则断已复生。若悟善性寂而无作。了恶体空而何断。乃令三障水消而寂灭。万德云集以弥满。智慧如海。不可酌之以一蠡。道迈人天。岂得闚之以寸管。夫说空而恣情者。不能无所苦也。疾痛恼之则寝不安矣。刀锯伤之则体不完矣。终日不食则受其饥矣。无裘御冬则苦其寒矣。然则致苦之业岂可轻而不避乎。千品万端皆业为主。三界六趣随业而处。百卉无情故美恶非关於业报。四生有命则因缘不同於草莽。斤斧伐木不惊。刀杖加人则惧。比有情於无知。何非伦而引喻。三世因果。佛不我欺。十方劝戒。闻当不疑。劝之者应修。戒之者宜远。抑凡情之所耽。行圣智之所愿。何得违经论之所明。以胸臆而为断。而谓善恶都空无损益乎。夫法眼明了。无法不悉。舌相广长。言无不实。其析有也。则一毫为万。其等空也。则万象皆一。防断常之死生。兼空有以除疾。彼菩提之妙理。实甚深而微密。厌尘劳而求解慧。当谨慎而无放佚。非圣者必凶。顺道者终吉。勿谓不信。有如皎日(广宏明集.大唐内典录)。

梁敬之

名肃。安定人。建中朝官翰林学士守右补阙侍皇太子。学天台教於荆溪法师。深得心要。以止观文义宏博。览者费日。乃削定为六卷。撰统例云。夫止观何为也。导万法之理而复於实际者也。实际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复者。昏与动使之然也。照昏者谓之明。驻动者谓之静。明与静。止观之体也。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智定。因谓之行。果谓之成。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证此者也。原夫圣人有以见惑足以丧志。动足以失方。於是乎止而观之。静而明之。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绝待以照本。立大车以御正。乘大事而总权。消息乎不二之场。鼓舞於说三之域。至微以尽性。至[(厂-一)*臣*责]以体神。语其近则一毫之善可通也。语其远则重元之门可闚也。用至圆以圆之。物无偏也。用至实以实之。物无妄也。圣人举其言所以示也。广其目所以告也。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拟而议之使自至之。此止观所由作也。夫三谛者何也。一之谓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假者相对之义。中道者得一之名。此思议之说。非至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相含而然也。非相生而然也。非数义也。非强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传之者迹也。理谓之本。迹谓之末。本也者圣人所至之地也。末也者圣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迹。则为小为大。为通为别。为顿为渐。为显为秘。为权为实。为定为不定。循迹以返本。则为一为大。为圆为实。为无住为中。为妙为第一义。是三一之蕴也。所谓空也者。通万法而为言者也。假也者。立万法而为言者也。中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举中则无法非中。目假则何法非假。举空则无法非空。成之谓之三德。修之谓之三观。举其要。则圣人极深研几穷理尽性之说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则悟。悟则至。至则常。常则尽矣。明则照。照则化。化则成。成则一矣。圣人有以弥纶万法而不差。旁礴万劫而不遗。焘载恒沙而不有。复归无物而不无。寓名之曰佛。强号之曰觉。究其旨。其解脱自在。莫大极妙之德乎。夫三观成功者如此。所谓圆顿者非渐次。非不定。指论十章之义也。七章者恢演始末。通道之关也。五略者。举其宏纲截流之津也。十境者。发动之机立观之谛也。十乘者。妙用所修发行之门也。止於正观而终於见境者。义备故也。阙其余者。非修之要也。乘者何也。载万物而运者也。十者何也。成载之事者也。如其境之妙。不行而至者。德之上也。乘一而已矣。岂籍夫九哉。九者非他相生之说。未至者之所践也。故发心者发无所发。安心者安无所安。破徧者破无所破。爰至余乘。皆不得已而说也。至於别其义例。判为章目。推而广之。不为繁统。而简之不为少。如连环不可解也。如贯珠不可杂也。如悬镜不可掩也。如通川不可遏也。义家多门。非诤论也。按经证义。非虗说也。辨四教浅深。事有源也。成一事因缘。理无遗也。噫。止观其救世明道之书乎。非夫圣智超绝卓尔独立。其孰能为乎。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或称不思议境。与不思议事。皆极圣之域。等觉至人犹所未尽。若凡夫生灭心行。三惑浩然。於言说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犹醯鸡而说大鹏。夏虫之议层氷。其不可见明矣。今止观之说。文字万数。广论果地。无益初学。岂如暗然。自修功至自至。何必以早计为事乎。是大不然。凡所为上圣之域。岂隔阔辽敻与凡境杳绝欤。是唯一性而已。得之为悟。失之为迷。一理而已。迷而为凡。悟而为圣。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止观之作所以离异同而究圣神。使羣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性顺理所以行觉路也。至妙境也。不知此教者。则学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譬如无目。昧於日月之光。行於重险之处。颠踣堕落。可胜既乎。噫。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致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沉为穽。有胶於文句不敢动者。有流於漭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於鬼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而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仲尼有言。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悲夫。隋开皇十八年智者大师去世。至皇朝建中垂二百年。以斯文相传。凡五家师。其始曰灌顶。其次曰晋云威。又其次曰东阳小威。又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荆溪然公。顶於同门中慧解第一。能奉师训。集成此书。盖不以文辞为本故也。或失则烦。或得则野。当二威之际。缄授而已。其道不行。天宝中。左溪始弘解说。而知者盖寡。荆溪广以传记数十万言。网罗遗法勤矣备矣。荆溪灭後。知其说者适三四人。学者内病於蔽。外役於烦。以不能喻之师教。不领之弟子。止观所以未光大於时也。予常戚戚。於是整其宏纲。提其机要。其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伸之。其义之迂。其辞之鄙。或薙除之。或润色之。大凡浮踈之患十愈其九。广略之宜三存其一。是祛鄙滞道蒙童。贻诸他人。则吾岂敢。若同见同行。且不以止观罪我。亦无隐乎尔。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笔削三岁。岁在析木之津。功毕云尔。卒赠礼部郎中。时吏部郎中李华亦从荆溪学止观。荆溪为述止观大意一篇。散骑常待崔恭.谏议大夫田敦。皆其同学云(佛祖统纪.柳河东集)。

裴公美

名休。河东闻喜人也。儿时与兄弟居家塾读书。有馈鹿脯者共荐之。公美不食曰。疏食犹不足。今一啖肉。後将何继。家世奉佛。至公美益精进。有异僧自清凉来。贻舍利三颗并一简。简有梵书。莫能识已。得译者。辨其文曰。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岂离红尘。长庆中擢进士第。举贤良方正异等更内外任官新安太守。属希运禅师初自黄檗山舍众。入大安精舍混迹劳侣。公美入寺。观壁间畵。问是何图相。主事者曰高僧真仪。公美曰。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主事不能对。公美曰。此间有禅人否。主事曰。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乃请运至。公美举前问。运朗声曰裴休。公美应诺。运曰在甚麽处。公美当下知旨。如获髻珠。遂延入府署执弟子礼。复请住黄檗山。後迁宣城。复创精舍请运居之。公美既彻法源。复博综教相。与宗密法师往来甚亲。宗密有所着述。輙序而行之。其大方广圆觉了义经略疏序曰。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虗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盘。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廻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後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後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而未甞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一大事出现。盖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然如来垂教。指法有显密。立义有广略。乘时有先後。当机有深浅。非上根圆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来於光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而显演。潜通而广被。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圭峯禅师得法於荷泽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一日随众僧斋於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经。遇圆觉了义。卷未终轴。感悟流涕。归以所悟告其师。师抚之曰。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此经诸佛授汝耳。禅师既佩南宗密印。受圆觉悬记。於是阅大藏经律。通唯识.起信等论。然後顿辔於华严法界。宴坐於圆觉妙场。究一雨之所沾。穷五教之殊致。乃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塲修证仪一十八卷。并行於世。其序教也圆。其见法也彻。其释义也端。知析薪其入观也明若秉烛。其辞也极於理而已。不虗骋。其文也扶於教而已。不苟饰。不以其所长病人。故无排斥之说。不以其未至盖人。故无胸臆之论。荡荡然实十二部经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灵之大本。三世之达道。後世虽有作者。不能过矣。其四依之一乎。或净土之亲闻乎。何尽其义味如此也。或曰。道无形。视者莫能覩。道无方。行者莫能至。况文字乎。在性之而已。岂区区数万言而可诠之哉。对曰。噫。是不足以语道也。前不云乎。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者。圆觉也。盖圆觉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甞离圆觉。今夫经律论三藏之文传於中国者五千余卷。其所诠者何也。戒定慧而已。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圆觉而已。圆觉一法也。张万行而求之者。何众生之根器异也。然则大藏皆圆觉之经。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罗五千轴之文。而以数卷之疏通之。岂不至简哉。何言其繁也。及其断言语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灭影像。然後为得也。固不在诠表耳。呜呼。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能之耳。人而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休甞游禅师之阃域。受禅师之显诀。无以自効。輙直赞其法而普告大众耳。公美居官操守严正。不为皦察之行。而吏民畏信。大中初官户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革除奸弊。责所在令。长兼董漕运。赏勤而紏惰。舟无废滞。又立税茶十二法人以为便。六年同平章事。又五年罢历诸州军节度观察等使。咸通初卒。年七十四。公美自中年後断肉食。屏嗜慾。斋居焚香诵经。习歌呗为乐。甞着劝发菩提心文云。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身者。是地水火风假合之身。旋聚旋灭。属无常法。非我身也。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心者。是缘虑客尘虗妄之心。乍起乍灭。属无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圆满空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也。空寂灵知。神用自在。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十方诸佛。一切众生。与我此心。三无差别。此即菩提心体。舍此不认。而认臭身妄念。随死随。生与禽畜杂类比肩受苦。为丈夫者不亦羞哉。居常自言能不为俗染。可以说法度人。常着毳衲於歌妓院。持鉢乞食。复发愿世为国王宏护佛教。後于阗国王生太子。掌有文曰裴休。闻於中朝。公美子[弓*支]通书欲奉迎。不可乃止(唐书.五灯会元.圆觉经略疏序.道院集.北梦琐言○按清凉通传载河东节度使李诜使五台还。公美与之论佛法。其言甚辨。然诜使五台乃贞元十一年事。公美年甫数岁。何由与诜问答。明为後人附会。削之)。

知归子曰。唐世士大夫善说法要者。李梁裴三君子而已。典仪之论禅病。何其痛哉。梁之於荆溪。裴之於圭峯。皆能洪其教者。独怪公美撰圭峯碑。谓六祖之道传於荷泽称七祖。而南岳马祖为别系。夫公美既得法於黄檗矣。扶教而抑宗。此予所不解也。

汪大绅曰。空有篇句句字字说透汪大绅凡夫病种。大绅凡夫病是久矣。偶读六度经。见有大弟子欲以神通免难者。佛说有形之罪可免。其如无形之罪乎。瞿然而起曰。善哉言乎。曾思周程发圣人之蕴。於此可悟入焉。曰戒慎乎其所不覩。恐惧乎其所不闻。曰慎独。曰正心诚意。曰静虗动直。曰扩然大公。皆於无形之中纤尘不立。纤尘才立便是放肆。便是偏着虗伪。便是扰扰。便是私曲。无形之中罪恶如山。在儒则斥之曰小人曰异端。在释则斥之曰魔曰外道。学圣学佛到得纤尘不立境界。曰诚曰明曰一真法界曰圆觉於是出焉。乃大绅凡夫於无形之中好色好名好胜。藏垢纳污海深山积。兀自大言不慙谈空说妙宣扬孔佛。咄。安得有无形之中罪恶如山而能空者乎。咄。安得有无形之中罪恶如山而能妙者乎。咄。安得有无形之中罪恶如山埋却圣种而能宣扬孔者乎。咄。安得有无形之中罪恶如山埋却佛种而能宣扬佛者乎。兀自无耻狂心歇息不下。扯那性本无生当体本空话头。做个安心丸吃将去。好色过了吃一丸儿者。好名过了吃一丸儿者。好胜过了吃一丸儿者。咄。你道一切本无生。一切本空。那水性本空本无生。你何不入水去。火性本空本无生。你何不入火去。毒性本空本无生。你何不吃砒礵去。你这里来不得。可知是假。你这凡夫。何不体究真空纤尘不立。去到那入水入火吃砒礵时。只是纤尘不立。再开口谈空说妙也未迟耳。你这凡夫原有些热肠。原有些血性。你若到这地位。色心歇绝转为大宝焰。名心歇绝逾於须弥山。胜心歇绝升为不动尊。你这热肠血性发作时。原是大豪杰大罗汉大菩萨。决定能忠尔忘身。公尔忘私。国尔忘家。比不得那一班儒门酸子禅门秃驴。连那好名好色好胜念头动动时。还要满面正经。便教他做正经人。有甚用头。你若肯正经时候。如上所说。把这万劫热膓泼天血性放出来时。了不得也。如何了不得。李师政来参。你便坐在万仞崖巅大棒子劈头打下万仞崖边去也。管教这汉一条穷性命丝毫不留。倘若这汉乖巧道是义学门徒。将那所讲用红格儿誊清做着时文样子。打听得汪大绅处舘时恭恭敬敬送上求政。你便用着败毛大笔头判将去曰。真实做工夫人。一句也背他不得。一赏一罸多少分明。你这热肠血性用得何等谛当。你何苦为好色好名好胜用却做了凡夫。惹李老先生出你的丑。大绅现身说法竟。一切凡夫们听者。

又曰。止观之法非独为台教纲宗。抑亦孔佛大总持也。尧舜禹相传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惟精观也。惟一止也。允执厥中止观等也。汤曰圣敬日跻。圣观也。敬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文曰於缉熈敬止。於缉熈观也。敬止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孔颜相传曰。有不善未甞不知。知之未甞复行。知观也。未甞复行止也。合言之止观等也。曾思孟相传张皇孔氏之学。曰正心诚意。止也。曰致知格物。观也。曰明善。观也。曰诚身。止也。曰诚者。止也。曰思诚者。观也。合言之止观等也。濂洛关闽诸大儒之学以此推之无不合矣。予所见佛书甚少。所及忆者尤少。所及见所及忆者如金刚经言。云何降伏其心。观也。云何住。止也。曰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止也。生其心。观也。合言之。止观等也。圆觉经言之备矣。而楞严经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心经观自在由观而止层层深入。总不出止观法门也。以是推之。千经万典自无不合。予以是知台宗甚大。然予於台宗书。自永嘉颂外实未之寓目也。予何从而得之。予读朱子书得之也。朱子言存养。止也。言省察。观也。言存养省察交致互发。止观等也。重提主敬。观自在菩萨也。痛下格物穷理功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也。万法总持归一诚字。无上正等正觉也。予读朱子书。句句字字为孔门金针。且为释迦氏金针。予读释迦氏书。句句字字为孔门心印。即句句字字为朱子心印。与孔朱异者迹而已矣。後儒议朱子格物之学者多矣。由其说得无释迦氏所呵为穷空不尽者乎。释迦之为释迦。穷空极尽而已矣。吾孔氏之为孔氏。穷理尽性以至於命而已矣。先儒有言。颜子与圣人未达一间。还为那心粗。然则余尘尚诸学亦心粗而已矣。呜呼。止观之为大总持也。而观法尤要。未有不深於观而能止者也。不观而止。饶他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可不慎与。所以儒门之学格物为要。佛门之学观法为要。朱子精於格物。观音大士精於观法。所以为儒佛之选也。呜呼。予之为是言也。一以为怪谈。一以为旷论。皆非予之心也。予之心盖欲一切人天究竟实义。无取中途之乐而已矣。

又曰。日用而不知者凡夫也。知至至之知终终之菩萨也。通乎昼夜而知者如来也。文中子曰。元亨利贞运行不匮者智之功也。其於易也几乎。公美之於圆觉。文中之於易。皆见得端绪。

又曰。之三君子者。佛门中之文质彬彬者也。

猜你喜欢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九·楚石梵琦
  卷第二十八·佚名
  卷第五十一(第八诵之四)·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十·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五·王日休
  大云轮请雨经卷下·佚名
  分别功德论卷第三·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九·法藏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六·玄奘
  宗喀巴大师简介·宗喀巴
  卷三百七·佚名
  阿育王传卷第三·佚名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九·佚名
  卷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出 请兵·李渔

    〖夜行船引〗(外冠带,小生扮中军,各役引上)昔日甘棠今在否?再来人惭愧并州。皂盖犹新,乌纱尚好,只有白发数茎异旧。五彩前旌八座车,重来犹佩旧金鱼。爱棠父老衰同我,骑竹儿童大似初。下官受命以来,兼程到任,闻得蛮兵甚是猖獗,已曾

  • 第三十三出 死忠·梁辰鱼

    【挂眞儿】〔净上〕眼见年华眞一瞬。只图快乐朝昏。近国皆投。遐方未顺。须自领三军前进。我夫差收楚服越。声振四方。只有齐晋二国未顺。必要伐他。昨遣太宰先领一枝军去。与齐战于艾陵之上。杀得他片甲不存。好笑

  • 卷十八·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十八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天宝七载作】【洙曰甫故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故有是诗】补注【鹤曰按旧史韦济传天宝七载为河南尹迁左丞唐地理志河南府偃师注云天宝

  • 卷二 元宗本纪第二·陆游

      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名璟,字伯玉,烈祖长子,母曰宋皇后。初名景通,风度高秀,幼工属文。起家驾部郎中。累进诸卫大将军。烈祖为齐王。立为王太子。固让,昇元初,烈祖受禅,封吴王,徙齐王。四年八月。立为皇太子。复国让曰:前

  • 七一四 广西巡抚姚成烈奏续缴应禁书籍折·佚名

    七一四 广西巡抚姚成烈奏续缴应禁书籍折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初八日广西巡抚臣姚成烈跪奏,为奏闻事。窃照奉文应禁各书,粤西节次准咨搜查,据各属先后呈缴,经前抚臣吴虎炳、李世杰先后咨送军机处销毁,并恭折奏明在案。臣到任后

  • 卷二十六·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六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天文志第六 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

  • ●皇朝通典卷二十三·佚名

    職官一 ○職官一 (臣)等謹按杜佑通典敘次職官首歷代官制次三公次三省次尚書次御史次諸卿次武官次東宮官次王侯封爵次州郡次文武散官次祿秩次秩品從前續修唐五季宋遼金元明歷代職官典悉遵杜佑原書體例臣等奉命纂輯本朝職

  • 张履鳌夫人·周诒春

    张履鳌夫人 母氏陆。字秀贞。生于江苏苏州。女二。初毕业于上海中西女塾。光緖三十二年。游美。入兰道女子高等学校。宣统三年。得学士学位。为留美学生会副会长。留美学生月报编辑。宣统三年回国。永久通信处。汉口

  • 卷二·沈棐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比事卷二      宋 沈棐 撰二伯齐桓公【小白】会十五庄十三年北杏 十四年鄄 十五年鄄 十六年幽二十七年幽 僖元年柽 二年贯 三年阳谷五年首止 七年甯母 八年洮 九年葵邱 十三年咸 

  • 大雲初分解脱有德转藏健度第九·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种大雲见流不可思议功德宝藏法门。唯愿如来。分解说。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演说。有乐慈藏法乐悲藏法门。乐喜藏法门。乐舍藏法门。宝水流藏法门。大海行法

  • 在仰光与宇连令沓谈话·太虚

    ──十二月十三日──沓:大师来仰光,极为欢迎!佛法无有我相,无国际的界限,我们同是佛的弟子。  师:承大德联合欢迎,在本人实不敢当!唯这次是代表中国佛教送舍利来,诸位迎接舍利,便可见佛教的一致,没有民族国界差别相。沓:承大师

  • 卷第七十六·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七十六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之余 【经】如来左肩复有大人相名光明徧照云其相右旋阎浮檀金色摩尼

  • 回顾·贝拉米

    《回顾:公元2000—1887年》是美国爱德华·贝拉米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88年。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小说体裁,叙述一个生于1857年的名叫韦斯特的美国人,他于1887年在波土顿地下室里入睡,成为长眠的僵尸。到公元2000年被一

  • 古画品录·谢赫

    又称《古今画品》或《画品》。 画评、 画品。南朝齐谢赫。 南朝齐梁画家谢赫著。共一卷。成书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532~549)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品评画家绘画的论著。 有《津逮》本、《说郛》

  • 元始说度酆都经·佚名

    元始说度酆都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乃七元真人所说,又名《七元真经》。内言超度丰都罪鬼死魂,救济众生之法。其法当于天有灾疫刀兵之时,建七元道场,拜奏表章,佩符诵咒,招神灵

  • 箴膏肓·郑玄

    一卷。汉郑玄撰。东汉时期,今古文经斗争激烈,着名今文经学家何休有感于贾逵张大属古文经的《左传》学,于是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既捍卫《公羊》学,亦攻击《左传》与《穀梁》学。郑玄曾师事古文经学

  • 量处轻重仪·道宣

    二卷。唐代释道宣撰。《量处轻重仪》作于唐贞观十一年 (637),乾封二年(667)重修。在自序中,详明亡五众物量处轻重。立制听二门,制门分三,谓三衣坐具灌水袋。听门分四,称之为百一诸长粪扫衣,檀越施亡五众物。在明亡五

  • 净土往生传·戒珠

    凡三卷。北宋沙门戒珠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又称往生净土传、戒珠传。由梁、唐、宋各高僧传中选集净土往生者之事迹而成,自西晋僧显至北宋悟恩,凡收七十五人。据卷首自序述,戒珠自梁代慧皎、唐代道宣等十二家所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