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三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二十三

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

摄相应分相应品第二之上

心心数法。当知相应。当知不相应。当知无相应。当知非无相应相应。当知亦有相应不相应无相应非无相应不相应。当知亦有相应不相应无相应非无相应。无相应。当知亦有相应不相应无相应非无相应无相应。当知亦有相应不相应无相应非无相应。相应者。谓心与数法相应。数法与心相应。数法数法与数法相应。除自性自性自性不相应非无相应。心心数法相应正问。今当说。

眼识界乃至意界意识界。身触心触名触对触爱触憎触明触无明触。明分触无明分触。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受想思触思惟觉观。忍见智解脱。无贪无恚无痴。顺信悔不悔悦喜心进心除。信欲不放逸念舍怖。烦恼使见使疑使戒道使爱使恚使嫉妒使悭惜使无明使慢使掉使。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空定无相定无愿定。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相应。问。

何谓眼识界。若识眼根因色境界。已生今生当生不定。是名眼识界。耳鼻舌身识界亦如是。何谓意界。若意知法念法。若初心已生今生当生不定。是名意界。何谓意识界。不离彼境界。若余心似彼。已生今生当生不定。是名意识界。何谓身触。若触身识相应。是名身触。复次身触若触五识身相应。眼识耳鼻舌身识。是名身触。何谓心触。若触意识相应。是名心触。何谓名触。若心触。是名名触。何谓对触。若身触。是名对触。何谓爱触。若触欲染相应。是名爱触。何谓恚触。若触嗔恚相应。是名恚触。何谓明触。若触圣智相应。是名明触。何谓无明触。若触不善非智相应。是名无明触。何谓明分触。若触明分生明得明能令明广大。是名明分触。何谓无明分触生无明得无明能令无明广大。是名无明分触。复次明分触。若触圣忍相应。是名明分触。复次无明分触。若触非圣非烦恼相应。是名无明分触。复次明分触。若触圣能得智果是名明分触。复次无明分触。若触非圣。若善无记是名。无明分触。何谓乐根。若身忍受乐。眼触乐受。耳鼻舌身。触乐受乐界。是名乐根。何谓苦根。若身不忍受苦。眼触苦受。耳鼻舌身。触苦受苦界。是名苦根。何谓喜根。若心忍受乐。意触乐受喜界。是名喜根。何谓忧根。若心不忍受苦。意触苦受忧界。是名忧根。何谓舍根。若身心不忍受苦乐。眼触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触不苦不乐受舍界。是名舍根。何谓受。若心受。是名受。复次受六受。眼触受。耳鼻舌身意触受。何谓眼触受。若受眼识相应。是名眼触受。乃至意受亦如是。复次眼触受。缘眼缘色生眼识。三法和合触缘受。是名眼触受。乃至意受亦如是。何谓想。若想忆想胜想。是名想。复次想六想。色想声香味触法想。何谓色想。若想眼识相应。是名色想。声香味触法亦如是。复次色想。色境界思惟色。若想忆想胜想是名色想。声香味触法想亦如是。何谓思。若思正思缘思。若心有作是名思。复次思六思。色思声香味触法思。何谓色思。若思眼识相应。是名色思。声香味触法思亦如是。复次色思色境界思惟色。若思正思缘思。若心有作。是名色思。声香味触法思亦如是。何谓触。若触正触。是名触。复次触六触。眼触耳鼻舌身意触。何谓眼触。若触眼识相应。是名眼触。耳鼻舌身意触亦如是。复次眼触缘眼缘色生眼识。三法和合触。是名眼触。耳鼻舌身意触亦如是。何谓思惟。若心分别计挍筹量忆念。是名思惟。复次思惟六思惟。色声香味触法思惟。何谓色思惟。若思惟眼识相应。是名色思惟。声香味触法思惟亦如是。复次色思惟。色境界思惟。色若心分别计挍筹量忆念。是名色思惟。声香味触法思惟亦如是。何谓觉。若觉重觉忆想缘境界心语。是名觉。复次六觉。色声香味触法觉。云何色觉。若以色境界思惟色觉重觉忆想缘境界心语。是名色觉。声香味触法觉亦如是。何谓观。若心行微行微津微分别心随微转。是名观。复次六观。色观声香味触法观。何谓色观。若以色境界思惟色。若心行微行微津微分别心随微转。是名色观。声香味触法观亦如是。何谓忍。贪嗜欲得。若于顺不顺法。堪任忍辱。是名忍。何谓见。见有二种。或见忍。或见智。何谓见忍。若贪嗜欲得。若于顺不顺法。堪任忍辱。是名见忍。何谓见智。若必执于法。是名见智。何谓智。若必执于善法。是名智。复次智有四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是名智。何谓解脱。若解重解。究竟解。心向彼尊上彼倾向彼以彼解脱。是名解脱。复次解脱六解脱。色解脱声香味触法解脱。云何色解脱。若解脱眼识相应。是名色解脱。声香味触法解脱亦如是。复次色解脱。若以色境界思惟色。若解重解究竟解心向彼尊上彼倾向彼以彼解脱。是名色解脱。声香味触法解脱亦如是。何谓无贪。若不悕望。是名无贪。复次若堪忍离贪心。是名无贪。复次若于五欲中。爱喜适意爱色欲染相续。眼识色爱喜适意爱色欲染相续。耳鼻舌身识触爱喜适意爱色欲染相续。若于他欲他财他所须他妇女。不欲贪取。若不贪重。不贪究竟。不贪心。不著不悕望。不爱著。不欲染。及余可贪法。若不贪重。不贪究竟。不贪心。不贪著。不悕望。不爱著。不欲染。是名无贪。何谓无恚。若无诤讼。是名无恚。复次若堪忍离恚心。是名无恚。复次若于少众生。若多众生。欲令此众生。不系不闭不伤害。莫令为若干苦加。若无恚重。无恚究竟。无恚心离恚。无诤讼。不憎害。无恼缘心。不怨憎。慈重慈究竟。慈矜愍欲。利益众生。及余可恚法。若不恚重。不恚究竟。不恚心离恚。无诤讼。不憎害。无恼缘心。不怨憎。慈重慈究竟。慈矜愍欲利益法。是名无恚。何谓无痴。若明。是名无痴。复次无痴。若堪忍离痴心。是名无痴。复次若知苦集灭道。知前际后际。知前后际。知内知外。知六触入集灭大过患出要。知因缘。知业报。知缘生善不善无记黑白有缘无缘有明无明可作不可作可亲近不可亲近。若于彼法。无痴无闇。无忘无失。正念无障碍。无覆盖。无闇蔽。无荒无缠。无浊。明焰术光照知见解射方便。慧眼慧根慧力择法觉正见。及余痴法中。无痴无闇无忘无失。正念无障碍无覆盖无闇蔽。无荒无缠无浊明焰术光照知见解射方便。慧眼慧根慧力择法觉正见。是名无痴。何谓顺信。若信善顺不逆。是名顺信。何谓悔。若可作不可作处。若作不作已。若于彼心。燋热重燋热。究竟燋热。是名悔。何谓不悔。若可作不可作处。若可作不可作已。若于彼不燋不热重不燋不热究竟不燋不热。是名不悔。何谓悦。若心悦豫欢乐爱乐未喜。是名悦。何谓喜。若欢喜踊跃正踊跃。离恚寂静。是名喜。何谓心进。若心发起显出越度。是名心进。何谓心除。若心乐心调心轻心软是名心除。何谓信。若信入信胜信。是名信。何谓欲。若欲重欲悕望欲作欲发起欲显出欲度欲得欲触欲解射欲证。是名欲。何谓不放逸。若覆护心念欲令我心不染于染法。不恚于恚法。不痴于痴法。不著垢秽法。不顺于色欲法。不贡高于贡高法。不放逸于放逸法。是名不放逸。何谓念。若念忆念。是名念。何谓心舍。若舍胜舍心等心均心清净心无作非受。是名舍。何谓怖。若于色声香味触法。若众生。若怖重怖究竟怖。心惊毛竖。是名怖。何谓烦恼使。十使见使疑使戒道使爱使恚使嫉妒使悭惜使无明使憍慢使掉使。是名烦恼使。何谓见使。除戒道见。若余见。是名见使。复次见使。六十二见。及邪见。是名见使。何谓疑使。若有人缘过去疑惑。我过去有。我非过去有。以何性过去有因。何过去有缘。未来疑惑。我未来有。我非未来有。以何性未来有因。何未来有缘。现在疑惑。我现在有。我现在非有。以何性我现在有因。何现在有谓我生处。此众生从何处来。去至何处。若世尊疑惑。是佛世尊非佛世尊。世尊善说法。世尊非善说法。世尊声闻众善趣。世尊声闻众非善趣。行常行非常。行苦行非苦。无我法非无我法。寂静涅槃。非寂静涅槃。有与无与。有施无施。有祀无祀。有善恶业果报。无善恶业果报。有今世无今世。有后世无后世。有父母无父母。有天无天。众生有化生。众生无化生。世有沙门婆罗门正趣正至。若今世后世自证知说。世无沙门婆罗门正趣正至。若今世后世身证知说。若于彼法疑惑重疑惑究竟疑惑。心不决定。犹豫二心疑心不了。无量疑不尽不解脱。犹豫重犹豫究竟犹豫。是名疑使。何谓戒道使。若戒道见。是名戒道使。复次以戒为净。以戒道为净。解脱无依尽一切苦际。若忍欲觉触证戒谓护身口。道谓邪。吉养发敬事水火日月。持牛鹿狗默然等戒求。为力士报人天中尊。如是勤行苦行邪行。此谓道。若戒若道求觅。求觅已以是为净。为净已为解脱。为解脱已以是为圣人为罗汉为涅槃。若于彼忍欲堪任乐著。是名戒道使。何谓爱使。若欲染。是名爱使。何谓嗔恚使。若憎恚。是名嗔恚使。何谓嫉妒使。若他得利养恭敬尊重赞叹礼拜。憎嫉嗔恚忿怒心嫉。是名嫉妒使。何谓悭惜使。若财物吝惜不舍心贪。是名悭惜使。何谓无明使。痴不善根。是名无明使。何谓憍慢使。若以慢自高。是名憍慢使。何谓掉使。若掉动不定发奔逸不寂静不正寂静心不息。是名掉使。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空无相无愿定。如道品三支道中广说。何谓信根。学人离烦恼圣心趣圣道。若坚信坚法。及余趣人。见行过患。观涅槃寂灭。如实观苦集灭道。未得欲得。未解欲解。未证欲证。修道离烦恼见学人。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观行具足。若智地。若观解脱心即得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无学人阿罗汉未得圣法。欲得修道。观行具足。若智地若观解脱心即得阿罗汉果。如实人如趣人。若信入信胜信真信心净是名信根。进念定慧根亦如是。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二十三

猜你喜欢
  佛说梵网经卷下·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五·永觉元贤
  佛说胜义空经·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佚名
  告大雄中学校各同学·太虚
  卷第七·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二卷·湛然
  卷五百九十二·佚名
  那先比丘经卷上·佚名
  卷第九·居顶
  卷第四·佚名
  佛说决罪福经卷下·佚名
  答刘笠青问(四则)·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卅三折 奸臣病笃·冯梦龙

    [贴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俺相公前日游湖,见有一人披发目,率领群鬼厉声责詈,众人都不见。从此归家,身子就不快起来,只得注了门籍。天那,怎幺有这等晦气?他为朝政在身,病中兀自胡思乱想,不免扶他出来,劝他将息则介。丫鬟,

  • 卷二十九·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九目録【起五十五字至五十六字】河传【又一体】温庭筠前调【又一体】温庭筠【二首】前调【又一体】李珣前调【又一体】李珣前调【又一体】孙光

  • 卷三十二·沈德潜

    ☆戒显字晦山,太仓人。以下僧诗。○玩《登黄鹤楼》诗,应是遗民而为僧者,无诗稿,于卷轴中得之。○登黄鹤楼谁知地老天荒后,犹得重登黄鹤楼。浮世已随尘劫换,空江仍入大荒流。楚王宫殿铜驼卧,唐代仙真铁笛秋。极目苍茫渺何处,一

  • 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十六·赵尔巽

      江忠义 周宽世 石清吉 余际昌 林文察 赵德光 张文德   江忠义,字味根,湖南新宁人,忠源从弟。咸丰二年,忠源率楚勇援长沙,忠义年十八,从军,转战湖北、江西。忠源殉难庐州,遂分将其军。五年,从提督和春复庐州,擢知县。七年,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九·徐乾学

    宋纪七十九【起上辛掩茂十月尽重光大渊献十二月凡一年有三月】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徳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熈寜三年冬十月辛酉诏延州毋纳夏使 通判寜州邓绾条上时政数十事以为宋兴百年习安玩治当事更化又上书

  • 卷之一百二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百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二十三·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二十三    宋 萧常 撰列传十八 李意其蜀郡人有道术昭烈欲伐吴遣人迎之既至访以吉凶意其不答而索纸笔画兵马器杖十数纸已便一一手裂之又画一大人掘地埋之径去帝不

  • 袁山松后汉书卷一·周天游

    周天游辑注光武帝纪○○一光武封泰山,云气成宫阙。(姚。汪。黄)──初学记卷五○白帖卷五御览卷三九事类赋注卷七 ○○二前汉自成哀已下,天地纵横,巨猾窃命,刘氏旧泽犹存,而瞻乌之望殆绝〔一〕。世祖以眇眇之胤,起白水之滨,身

  • 刘熙祚传·张廷玉

    刘熙祚,字仲缉,常州府武进人。父刘纯仁,曾任泉州推官。熙祚于天启四年(1624)乡试中举。崇祯年间为兴宁知县。考核其政绩为最好,因授御史之职。崇祯十五年(1642)冬,巡按湖南。李自成攻陷荆州、襄阳诸郡,张献忠攻破蕲州、黄州

  • 卷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八明  杨士奇等  撰圣学宋徽宗即位初右正言邹浩上奏曰臣窃观自昔才智之君固有务学以为先者然而学非其本失所以学终不足以成帝王之高致记曰欲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觀照品第三之四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所引發宿住隨念   智證通。佛言.舍利子.有菩薩摩訶薩宿住隨念智證通能如實念十方各如殑伽沙界  

  • 佛地经论卷第一·佚名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稽首无上良福田  三身二谛一乘众  我今随力造此论  为法久住济群生  览诸师意我已净  恐余劣智未能通  为令彼净生胜德  故我略释牟尼地  

  • 释摩诃衍论 第八卷·龙树

    释摩诃衍论 第八卷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就此分中则有七门。云何为七。一者能治所治契当门。二者信心品类分剖门。三者修行方便善巧门。四者广释魔事对治门。五者赞叹

  • 卷第二十二·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二目录 大鉴下第十四世 &middot; 黄龙晦堂心禅师法嗣四十七人 &middot;黄龙悟新禅师 &middot;黄龙惟清禅师 &middot;泐潭善清禅师 &middot;青原惟信禅师 &middot;夹山晓纯禅师 &middot;三圣继昌禅师

  • 司马法·司马穰苴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又称《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兵法》。原为西周时有关军礼、军法的汇集。战国时,齐威王令人追述整理,并将春秋时齐国大司马田穰苴研究兵法的文字加了进去,“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

  • 春秋简书刊误·毛奇龄

    二卷。清毛奇龄撰。此书是清人校勘《春秋》经文取得成绩之第一部。毛氏认为,《春秋》经书是依据鲁史简书修成,而《左传》则是依据各国史记之策书而作。《公羊》、《穀梁》“两家杜撰,目不见策书,徒以意解经,故经多误字,而《

  •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慧思

    凡二卷。南朝陈代慧思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先总明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乃能得之,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次问答释疑,后具明四念处,各各具足一切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