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 勤 诚 公
一 雪窦寺训
──二十四年春在雪窦寺讲──
今夜召集诸位职事茶话,特拈四字勉各位身体力行。学校有校训,寺亦有寺训,今以四字作为寺训:
第一、俭字,即节俭。去除奢靡的浪费,作为恰当的用度,即是节俭;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雪窦山简称雪山,雪山是世尊修苦行之处,若能在此住一年半载的,必是能节省用度,俭朴知足之人。沩山大师警策文云:‘少求俭用,免逼迫于心田;知足除贪,播馨香于异地’。省俭乃能除贪;希望由诸位实行节俭,影响到本寺大众,再远应诸方,实行俭德。能如此,则可挽救现时奢侈之风,而济民困国穷之难矣!
第二、勤字,对懒惰、懈怠而言。无论作何事,行何业,都要勤劳力作,不稍懒惰。世人的勤劳不休,大抵是被贪心所驱使,一但贪念稍轻,便觉世事一无所求,流于怠惰。今特别提出勤字,以救中国人苟安之病。此勤字在六度中、即精进度,在善十一心所中、即勤心所,三十七品中、即四正勤。故必勤勇精进以对治懒惰,无论求学、做事、礼佛、诵经、应人、接物,都得精勤不懒,才能称之为勤。出家人主要是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广行菩萨济世之道,尤须实行六波罗蜜内之精进波罗蜜。今不讲精研五明,亲证六通,即世间普通的事业、学术,亦岂不勤行能做到耶?儒者日夜强学以待问之精神,在替佛扬化之吾人,须时刻匪懈于导世利物之行;当职事尤应以尽职为原则。
第三、诚字、即诚实。为人作事,要虚心以处事,诚实以待人,不带一点诈巧欺伪之心,易得他人同情;既有人表示同情,乃显精诚团结的力量 , 凡有作为,就易成功。谚曰:“二人同一心,黄土变成金”。近人说精诚团结,即是纯粹无杂的至诚团结力。古书说:‘纣有亿万人,亿万心;周有三千人,唯一心’。有百里之土而能王天下者,协力同心之效也。此无他,全在一诚字上用功。现在、中国各地寺院住持,无法把佛教振兴起来,其原因亦在缺少一诚字;若能开诚相见,和合团结,亦未尝无办法把佛教兴起来。即于经忏佛事而论,本是从自己诚实恳切之心,念经拜忏;有人请荐灵祈福,乃将一片诚心以回向施主。如今念经拜忏者,只知一天可得一二角钱了事!各地寺院遂成善价而贾之工场,把原来诚心修行之美德丧失。故此时之佛教,须是实行诚字,乃可复兴,而中国民族之复兴亦在乎诚。
第四、公字。表现大乘佛法之真精神,即是无我大公之特别功用。前三字大小乘共行,此公字乃不共之大乘行也。大乘行之为人作事,处处要以为公众作前提,一无偏曲;若落偏曲,弊窦丛生。丛林中职事,于此公字尤应注意!领众行道,有成人之美,代众之劳,一切无碍,则德业增进。雪窦为诸方之所瞻望,如能将事务办理得如法次第,他寺亦效法办理,未有自不能作、而教他人去行之事。故今后要少说空话而
注重实行,由僧众能有为常住、为佛教的公心,而影响及全国人民,能为社会、为国家,乃至天下为公;皆须由实行而昭示于人也。今举此四字,浅略说明身体力行之法,希望各位努力实行,以期见诸成效!(性定记)(见海刊十六卷四期)
二、大雄中学校训
此“俭勤诚公”四字,可分作三重的解释。
第一重、经济政治的解释:比方一个人自己有工作的能力,依之而得到生活的享受,但必须工作才可生活。若要想有点进步,不致于碌碌终身长此困顿下去,那末、必须要从经济政治开始。经济的发展要有资本;政治是两人以上所不能没有的社会关系。而资本的来源则又从俭省储蓄而得。若不能节俭蓄积,纵有多的收入,来多少用多少,就会浪费无余,而永久没有可供生产用的资本。故资本是生产的因素,而节储是资本的来源。其次要勤:既有了资本,就要勤劳来利用,以求发展。假若认为已往有了一点储蓄即坐食享用,懒惰偷安,则以俭而懒,懒到连原有生活都不能维持,前途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必须继之以勤,利用资本来扩大生产,发展事业。一切经济政治的建设,皆从俭勤得来,故俭必须继之以勤。不但消极的节流,还要积极的开源,才能有大的成就与收获。第三说到诚字:如果不诚实,就不能得到二人以上的帮助。大的事业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在二人以上必须有言语文字互通诚款;若无真诚,虽家人父子间也不能互助合作,不能精诚团结。没有互助的关系,社会立刻解体,任何事业不能成功,经济自然失败。故诚字是建立社会关系的根本。第四要公:公有公平公正之义。既有诚必有二人以上的关系,有了二人以上的众人,就要公平公正。政者正也,在政治上为众人办事叫作办公;办公事的人称公务人员。要有公平才可安居乐业,否者必致于互相侵害,互相倾轧。这样的政治必办不好,而经济也必致亏损。用经济政治的立场来解释此四字,每个字都与经济政治有关。若分开说,用俭勤来建设经济,用诚公来建设政治,意义尤为明显。
第二重、文化道德的解释:上面就社会生活讲,属于物质的建设。现在就社会精神的建设讲,比较超象。精神方面,譬如礼乐,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乐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都节制过甚,要有俭约限度的意思。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俭,二曰慈,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一就是以俭德为宝。中国儒、道家的人文主义,其精神都首先注重于俭。其次要勤,凡事要达到精微美妙,必须用勤来推动达成。若有俭无勤,在文化亦必孤陋,不能发扬光大。如文学、哲学、艺术、各种科学及文物制度,都要精勤,才能达到深妙的进步。古人如孔子,好学不倦,发愤亡食,不知老之将至。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都是勤的精神。第三要诚:诚字在文化道德上的意义,更丰富。如云:“不诚无物”!各种物都是和合体,若无诚则不能和合;既不和合则物不成。文化道德更是和合体,人类社会是要用诚去和合的。社会和合,才有文化道德发展进步,生生不息。所谓“至诚不息,不息则久”。如点灯要有油炷和合方能发光。中庸云:“自明诚人之道,自诚明者天之道”;“至诚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有了诚,上天下地一切万物,都可以相资相长。乃至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诚字在文化道德的关系上之重要可知。第四说到公字:平常说要大公无私,人类文化道德,要赖公正以达最高境界。公正无私则与天地同春,日月同明!此必须从心理上养成无私的公德。假若心里有私欲存在,对人对事就有所偏,有所偏不免与人抵触,则私忿随起。私能损害公平的精神,也就能破坏人类道德文化。社会上没有公平公正,就是没有文化道德。故要保持文化道德,亹亹不已,要先能够养成公平公正。
第三重、佛法修证的解释:先从俭字说,在佛法中最明显的就是戒。戒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即止其所不当为而行其所当为。将不须有的不应有的动作行为戒除,以节省其精神疲劳而作应作之事,这是戒,也就是俭。同时、还要以布施、忍辱来帮助。施者舍也,要将不须有之事舍除,如贪欲等。要能舍除,就能避免精神的虚耗浪费。在精神上能蓄积俭省,一旦用之于事功上,效力必大。其次、忍也能助成俭德,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切无谓之斗争,皆可从忍而息,以免精神时间无谓的浪费。由贪心起者舍之,由嗔心起者忍之。在佛法上说:以戒为主,以施、忍为助,乃成俭德。其次、勤字,在六度中就是精进,在三十七道品有四正勤。勤要建筑在俭德之上,才是正勤。正勤是纯善的,方可名精进。如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这是消极的止恶。再进一步要积极的行善,就是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不但保持现有的美善,还要令功德法财增长。勤以精进为主,也要以施、忍为助。勤于利人者,要舍己之所有、济人之所求。又要随时反省自己,舍除无谓的嗜好,以集中精力,作积极的善事。忍者,要忍辱负重,安忍坚强,才能担当大事。所谓“持其志,毋暴其气”,才能负荷重担。经论上,对断除烦恼名弃舍重担;而利益众生昌明佛法,亦名负荷重担。这都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菩萨要担荷一切众生的担子,见众生有困苦艰难,须代为忍受,代为解决,不能舍而逃避。故须忍辱负重。乃至忍饥寒,忍恶名毁骂,行利益众生的事,往往引起愚痴的反感。如父母为小儿治病,服药或施针灸,小儿哭骂跳打,父母必须忍受不与计较,而仍为治疗,故忍能助成勤之功德。第三、诚者,即言行一致之谓。诚字的会意,即言成也。就是言行合一的成就。由言行一致,进于心行一致,心境一致。到了心境一致,就是禅定,所谓心一境性。心专于一境,心境如如相应,即是瑜伽。故定学又名瑜伽,又名增上心学。心境的安宁清明,是定之相。儒亦云:“诚则明”,故诚之至,达于定慧。前面曾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定慧、神通,皆可由诚而得。能志诚恳切,心境专一,则志趣坚定,心无分歧。专于一事即能专于一境,心境融洽,理事无碍,定慧双彰,此诚之深义也。第四、公者,无私之谓也。要反问何以会有私?由有人我相对,先于为我故也。要成大公德,必去尽其私;要去尽其私,必破我执。依佛法,遍观一切和合缘成,本无有我,澈底遍观一切法毕竟空,无人我自他之相可得,则为我之私心可除。宇宙万有缘起性空,完成大公,证得法界无碍。佛法教人修证,须观身空法空无我相,乃至观我与众生同体平等而发大菩提心,这是大公之极则。
以上所说,要在日常身心上,处世接人上,省察警觉去实行,方能获益。不仅在书本上、语言上有此文句而已!(尘空记)(见海刊二十五卷第三期)
猜你喜欢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六·圆照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全文·佚名 第九十九則 肅宗問十身調御·胡兰成 大宋僧史略卷中·赞宁 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佚名 评徐庆誉君之心是脑的产物吗·太虚 卷第二十九·道原 卷之六·佚名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一上·远门净柱 八总持品二十三·佚名 礼忏文之三·佚名 第三章 第一结集·佚名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二十六·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七卷·安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