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众之学佛方法
──十九年冬在宜昌佛学社讲──
佛法之要素是般若智慧,而此智慧,在禅定中心方能现起。今诸君应各静心默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佛法乃可听受。
学佛之人,在佛教中向有在家出家二众。其未出家曾经受过三皈五戒之优婆塞、优婆夷为在家众,而沙弥、比丘等为出家众。然出家众乃将世间俗务完全辟开,以专修佛法及办理佛教事业者,故其人只有少数而难普及;于是欲将佛法普及于世界,在家众亦有其责任,故为诸君一讲在家众之学佛方法。中国之佛教,向来未普及于社会,故唯以僧尼为佛教之代表,而不知在家众兼负有大半之责任。至近来则已有少数之在家众,能实负其责任,设立林会社团等,故佛教已渐能流行到社会中去,不可谓非佛教前途之一大转机。此因一般智识人士相次引入于佛法中作深切之研究,故佛法得日见其发达矣。学佛者首须了知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教之大概,心中方能生起皈依信崇之正信。故其第一步,须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在中国旧俗将敬神与信佛混一为谈,其实佛与神迥不相同!在寻常所敬之神鬼或祖先,若天地山川渎岳草木等神,其崇奉之者皆中国向来之习惯,或对于历史上有功德之人而为之纪念者;或谓神有操纵祸福之神权,敬之则可趋吉避凶,否则不利,故不得不敬者。在此种通俗之敬神信佛观念上,有以神为佛者,有以佛为神者,故信佛之人往往不知何者是佛。所以在家众之学佛,须先将何者是佛认识清楚,而去除其媚神佞神之迷信。
一 佛
佛之意义,在各经论中有极详尽之说明 。 今再为略明:佛是梵音,佛陀之略,在中国为觉者之意。觉谓觉悟,反显平常之人虽有点知识,而大部分不知不觉,如处黑暗。如我虽处身世界,而世界之事不知甚多,乃至本身之事亦多不知。比如本身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即号称有智慧之人亦不明了。故大致皆可说为不觉者。因不觉悟故如盲子,便生出许多错误的行动及苦的结果。于是种种颠倒烦恼遂相因不绝。然不觉者非永不能觉,而且已有能觉之者之佛。所谓佛者在人中曾经有过,即二千余年已前之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是佛有完全普遍而彻底的大觉悟,近自一身远至万物之真相无不觉悟了知,是为宇宙人生究竟完全之觉悟者。然并非是造出万物掌管世界之神,而只是得到宇宙万有之究竟觉悟者。佛当时所现的是人身,得到大觉悟后亦与人无异,由此可证明人人皆有得到觉悟之可能。我们各人现虽暂时不觉,然非究竟不能觉。故佛证明一切人及众生皆有成佛之可能性,应去求觉悟而打破种种之疑惑颠倒以至于达到究竟之觉悟。现在各人既皆认识自己有成佛的可能性,然假使无已成佛者为其模范师导,恺切告示,则其可能性不易发挥而仍没在不觉之中。今欲从不觉中依觉悟之可能性以转变成觉悟,则当以佛为我之模范标准。从如此求觉悟上发心信佛,乃非感情上之迷信而是觉悟上之正信。故一切佛法都要以摩诃般若为母。般若之意义即大智慧,依大慧得到大觉,将无始无明完全除去乃能实现究竟安乐。因烦恼痛苦之源即无明,若欲解脱须从根源上将不觉破除,成立正觉!正觉确立即佛。应如此认识佛而信佛。
二 佛之教法
信佛不能依佛之教法去行,则仍不能将佛性发挥出来。佛之教法约有二:甲、即为一切众生说明宇宙人生之真理者。此之真理,本为如来大觉悟中之所证明,其未觉悟人当然不能证明,故须用名字言说讲明出来。此讲明其理之言教等,即为佛教。如明各个人之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等,有十二因缘之理。明世界众生大概,都不免于苦,而其苦由贪等烦恼、杀等恶业所集成,非天与神所造;若欲解脱,须修对治烦恼之道等四谛之理。由人以至于万物皆是因缘所生,各各无自体性,故究其体性完全是空。然亦不无由因缘和合而有之幻有。遂显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之中道实相,是为诸法实相之理。此等真理,世人于事实上犹不能证明,须依教义以成为理解,常去观想修习,乃能改变旧心理为新心理。
乙、即为一切众生开示实践修证上之方法者。此云法,即四谛中之道谛。约之、就是六种过度之方法。此方法是得到如来觉悟之最扼要之方法。
第一种、谓各人各抱为我之见而生贪吝心,遂以自私自利为中心向各方面去贪求不舍,致成损害他人以至互相残杀之种种恶行。故佛以布施之法度除其贪欲悭吝。若能将自己之身命财力完全牺牲出来利济群众,是为由不觉心而转成觉悟之第一步。得到此种觉悟后,则坦坦荡荡,心无愧怍,得大安乐矣。此为布施度悭贪之方法。
第二、谓佛常为众人所说之好事恶事,有或应去作、或不应去作之分别。应去作者当积极作去,不应作者止息不作,如此名持戒律。谓将身心行动,合于轨范,合于理法。如于视听言动之时,戒其非礼等。此为持戒度犯律之方法。
第三、谓寻常之人虽具慈心,若遇猛利非理之事加于身,则原来之慈悲心即不能安住;遂起嗔恚乃至发生损害,故须有忍辱心以保持慈悲心。此为忍辱度嗔恚之方法。
第四、精进者,谓有进无退之意,凡一举一动,皆以世界众生之利益为前提。其上三度之行,在世人往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有懈怠放逸,不能继续,致失圆满。故应将前之三度推之进步,在止恶行善之时使身不惰,百折不回,悍劳忍苦,精勤去作。将很深很深之不觉心,根本翻起,以成究竟之觉悟。是为精进度懈怠之方法。
第五、有情之心,皆为六尘所纷散混乱,故清晰明彻之智慧不得现前。如何方能使心有自主之力,不被境夺,则须修禅定。禅定者即修静坐,然又不同他教之静坐。佛法之静坐是将心力集中,而使处于和平统一之地位。在初练习时,专心一境,如将心寄托于气息上,气息出入而心亦随之出入,是为入手方便之一种。余如中国人皆知道念阿弥陀佛,将心力集中于一句阿弥陀佛上亦能得定。总之、修禅定者,是将散乱心收缩凝结起来。是为禅定度散乱之方法。
第六、是般若度愚痴。愚痴者,即不觉之谓。而人及众生充满了愚痴,虽有小小知识亦在大黑暗之包围中。人事上须明了之处亦多不明了,遑论万有全景。若欲达到全景明了须修佛智慧,欲修佛智慧须以前之五度为基础。至散动心已变成静定之心,心之精神力也就宏大,即能根据佛说之万有真理去作实际考察,如从十二缘起之理去观察人生之根源等。久之久之,观察之能力增加,不必依佛说之理而自能了知。再进一步,亲证宇宙人生之真相就是得真觉悟,即能离去无明黑暗。如是展转增上,到于究竟就是成佛。
三 学之次第
前来说信佛须先认清佛与佛教,而佛教包括佛证的真理与实行的方法。认识佛教到极处,不但可学佛,而且信得自己就是佛。将此真真的信心表现出来,即为皈依传授佛法之僧而从修学,以决定为真正信佛之弟子,是谓第一步“起正信”。既由大体之认识而起正信,须更进求深切之了解,依教理去研究,到圆满明彻是为第二步“开圆解”。盖欲修证佛之觉悟,须以理解为先导为进取修行之方策;更须求善知识之证明指导,方免乖谬。由圆解以修妙行,则信解皆清净,而结果亦必清净也。第三步“依圆解以修六度妙行”。在家众可随各人地位职业等之不同,各适其宜以行。如其力量仅及一家,则为全家公益而无自私之心,亦即为布施行;若能推之亲戚邻里乡党,以至一县一省一国及全世界,亦复如是。此种修行,且不须离开人世,即在人世中就各人方便上去修行。布施如此,持戒亦然。
如在家有男女夫妇之关系,故有配合之正理,若违正理之邪行,在所应止。至持不杀不盗等戒,盖为人生道德之原则,能行多少即修功多少。在家戒中,持一戒二戒均可。然其标准,有不同处,如负有社会国家之责任者,须以维持社会国家为标准,任劳任怨,以谋国家社会之全体利益。否则即为犯戒。以须随各人之职业地位而行,故今特讲在家众之学佛方法。
然就今中国一般国民所最需要者而讲,即为公民道德。是要各人皆自知为国民之一份子,时时要顾及全国人民之利益安乐。如养成如此之国民道德,果能学习佛教之菩萨修行,则不难成就。菩萨为法界众生之利益而行。我们若观一举一动皆与全国人民之休戚相关,事事皆求与全国人民有益,则自然而然便成就国民之公民道德。此尤为今日一般在家众学佛之要义。(克全记) (见海刊十二卷二期)
猜你喜欢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三·王日休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成唯识论 第三卷·护法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佚名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佚名 卷第二十三(声闻无学学尼僧部第十二)·宝唱 阅锺阜二禅师拈古集·佚名 敘·丈雪通醉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九·吹万广真 华严略疏卷第三·佚名 蕅益大师示念佛法门·周梦颜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上·佚名 禅门章·智顗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一·唐慧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