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教育要建筑在僧律仪之上
──十九年春在闽南佛学院讲──
僧、平常人当作出家人的姓,其实不然。梵语僧伽,此云众,并有和合之义。故所云之众,系有团结、有组织、有纪律、有威仪、有目的之社会。而僧之特殊和合义,又有理有事:理则唯一,即理和同证也;事则有六,所谓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无违,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戒和同遵是也。理证为其目的,事行为其方法。要有此理事和合的精神,可谓之僧;失此、则不得谓之僧,仅可谓之杂乱的群众而已!故僧本身之构造,全在于律仪,而律仪之内心,则惠舍、坚忍、勤勇、定慧、敬德、救苦、慈怨、报恩诸德行是也。
对于一切众生,广办一切饶益之事,如渴之施茶,饥之施食,病之施药,寒之施衣;有怖畏者施以无畏;无智慧者施以法慧;甚至如舍身饲虎,皆谓之惠舍也。
忍苦耐劳,百折不回,难学务学,难行务行。纵有他人侵恼迫害,其心不嗔,其容不愠;如乔达摩之受谤,终不以谤而损其精进,常不轻之受辱,终不以辱而损其知见,乃谓之坚忍也。
勤者不怠,勇者不怯,果决有为,一往无前。瑜伽论云:‘勤修一切明处,令其善巧’。又如大般若经叙萨陀波仑之参昙无竭,不惧寒热,不随睡眠,唯法是求,唯法是行,乃谓之勤勇也。
定以度散乱,慧以遣愚痴,无慧之定乃为枯定,无定之慧乃为狂慧。故吾人欲圆成大觉,弘济群生,必须止观双运也。
品行优美者,清净无染者,损己益人者,自利利他者,广学多才者,断惑证真者,成就三昧者,具足总持者,皆谓之有德。吾人欲从凡入圣,非谦下其心,以敬崇有德者不可。若时时见人之德不见人之失,见己之失不见己之德,自能进德修业,日趋向上。对于三宝,尤要非常之渴仰,非常之爱慕,既降其慢,益深其信。如善财之南询,常啼之东行,玄奘之西游,无著之北谒,皆谓之敬德之所使也。
三界流转,无一不在苦难之中也。所谓生老病死苦,饥馑刀兵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无量诸苦,参差不一。凡先觉者,学佛行者,有力量者,务须以悲愍心方便拯拔,以救世脱苦也。
怨者虽对我时怀仇恨,然我若以怨报怨,则祸患相续,生生死死将无已时。故论云:‘于己有怨诸有情所常起慈心,随力随能,无谄无诳作彼种种利益安乐,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断’。如此、乃谓之以慈化怨。
生我身之父母,育我智之师长,资我事之朋友,乃至一切人等,或以仁言诱诲我者,或以资财资助我者,或长养我色身者,或增长我慧命者,乃至亲疏顺逆之成就我功德者,皆谓之有恩者,对之不可不时思酬报。如论云:‘于己有恩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现前酬报,随能随力,如法令其意望满足;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彼所作事业,示现殷重精勤营务,终不顿止彼所希求。云何令彼知我无力,非无欲乐’!若能推此报恩之意,则见吾人于佛教及社会皆曾受深重之恩,凡与之有益之事,悉应以报恩为前题,则自不辞艰劳,勇于服务。
如是种种善行,为律仪内涵之精神要素,故菩萨戒以摄善法为本质,契之于一心,施之于四体,谓之依律仪戒;发之于世间,行之于社会,谓之饶益有情戒。今之为学僧者,起心动念,行止营谋,不可不本于此也!律、谓纪律,仪、谓威仪,个人则前后一贯,群众则彼此和合,行动整齐,形态严肃,此为律仪之自相;依此乃能使吾人改造身心,变化气质,以构成僧伽之体格。古人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习禅,深有所以。今西藏、锡兰等处之僧伽,亦犹如此。故僧教育所修一切自利利他之佛学,皆须建筑于律仪的基础上也。
尔等学僧,必先入僧数,乃可受僧教育;则对于构成僧之体格之律仪,岂可须臾于不注意乎?欲全国僧伽之精神感通、意志团结而不相涣散,离律仪又安可得之?要知僧伽所有特殊之团结,特殊之和合,特殊之训练,特殊之作用,悉本于律仪。僧失律仪,僧即非僧,即不能受僧教育,亦不能以如来之功德法财自利利他。故云:僧教育是建筑在僧律仪之上也。尔等学僧!如有志欲使中国现今死气沉沉之僧伽,从佛法中复活起来,将佛法济世利人之活力,深入一般民众的心坎,使民众共沾佛法之利益,以之造成人间的安乐净土;则尔等学僧非先自僧教育基础的僧律仪力行不可!勉之勉之!
(慧童记)(见海刊十一卷三期)
猜你喜欢 目录·纪荫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五卷·佚名 入楞伽经卷第六·佚名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慧沼 卷十一·佚名 告全国僧寺住持·太虚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惠洪 卷第二十五·道原 大般涅槃經迦葉品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四·澄观 佛学研究丛书序·太虚 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太虚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二·佚名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窥基 大乘庄严经论 第三卷·无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