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昙五法行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苦法黠可苦法黠。习法黠可习法黠。尽法黠可尽法黠。道法黠可道法黠。苦法者。谓形体万物皆当衰老死亡。是为苦。痴人谓可常保持。是为乐黠。可知是为苦。便不复向生死。是为苦法黠。可。

习法者。谓习欲习得习淫习怒习痴习好习美。黠可者如是为习。从习得尽便不欲。是为习法黠。可尽法者。谓人物会当消散灭尽。便得亦不喜。失亦不忧。是为尽法黠。可道法者。行道得道。作善上天。作恶入恶。道黠可者知去恶就善。是为道法黠。可黠者。觉可者。知。

本不知是为苦。苦为一意知为苦。是为二意。习为一意知为习。是为二意。尽为一意知为尽。是为二意。道为一意知为道。是为二意。此八意在外。

非常苦空非身。本习生因缘尽。止如意要道处受观。

尽。苦空非身何缘得尽。尽从苦来。从苦得尽。因尽便得空。得空便知非我身。是四意为随苦谛。

何等为苦。一切在生死皆为苦。会欲亦不欲会欲。谓人诸所欲得亦不欲。谓人意诸所不欲。是皆为苦。贪从习出。随非常意求灭苦从习得。

何等为法。谓因缘作是得是是为法。当为识已识为却意当为断。从四谛中苦谛。习谛为证有。道见苦知从习起。见习知苦见尽谛知非常。

何等为可。谓喜道不忘道。常求道以道为可。何等为黠。常问道为黠。已问能受能行是为黠。习亦如是。尽灭亦如是。道亦如是。

苦为罪法为行结。黠为三十七品经。可为行行者为行道。如是为习。如是为尽。如是为道。皆为增上。

第一为苦。何等为苦。一切恶不可意为苦。已识苦不欲者。便行道不离为可。苦生有本。苦为何等。本从万物。万物无有亦不尽。已不尽人亦不忧。已不忧人亦无有苦。

第二为习。何等为习。意随爱为习。断爱无有习。持何等行为断爱。万物皆从因缘生。断因缘不复生。当那得断因缘。持意念道。已持意念道。意不得两念。便在道是。为习。

第三为尽。苦法为万物。以败便得忧。已得忧便老。已老便得病瘦死。是名为外尽苦法。何以故。为外尽苦法。为自罪未除。何以故。为自罪未除。为生死未灭。何以故。生死未灭为非一意。何以故。非一意为不堕禅弃故。何以故。不堕禅弃不受行如佛语。是名为外尽。内尽为何等。意堕守。已堕守余意不得生。已余意不得生便灭结。已灭结便罪尽。已罪尽便尽无有。是名为内尽。

第四为道。何等为道。苦可意道名为八种。何等为八种。如是安般守意说八行意。不堕生死但有堕道。已堕道便断上头三事。何等三事。苦习尽。已断苦习尽便定。已定所向便得道。何等为得道。已苦灭不复生是为得。有五法行。何等五。一者色。二者意。三者所念。四者别离意行。五者无为。

色为何等。所色一切在四行。亦从四行所。四行为何等。地种水种火种风种。亦从四行因。所色为何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细滑。亦一处不更。

意为何等。所意心识。是为何等。六识身。六识为何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

所念法为何等。若所念法意共俱。是为何等。痛想行痒念欲。是意定黠。信进计念贪不贪善本恶本不分别本。一切结缚便劳。从起所黠所见所要亦所有。如是法意共俱。是名为意所念法。

别离意行为何等。所别离意不共。是为何等。得不思想政尽政不思想念想。下辈苦得处得种得。入生老止非常名字绝具如应。亦余如是法分别意行。是名分别意行。

无为何等。空灭未离灭不须受。

地种为何等坚者。水种何等湿者。火种何等热者。风种何等起者。眼根何等。眼识相著可色。耳根何等。耳识相著可色。鼻根何等。鼻识相著可色。舌根何等。舌识相著可色。身根何等。身根相著可色。色为何等。若色端正不端正等色。俱中央色想。像上头一识更。眼识色更为心识更。是色两识。更知何等。两眼识心识。声为何等。从受行出声。亦不从受行出声。从受行本声。亦不从受行本受声。若上头一识更知耳识已。更心识便知是声。两识更知耳识心识。香为何等。若根香若茎香若花香若实香。香香臭香等香所香。是名为香。若上头一识。一识更知鼻识已。更心识便如是香。两识更知鼻识心识。味为何等。若酢味甜味盐味苦味醎味辛味涩味。亦所啖觉味。若上头一识知舌识。舌识已更心识便知是味。两识更知舌识心识。细滑更为何等。若滑若粗若轻若重若寒若热若饥若渴。为上头一识知身识身。识已更心识便知。是一处乐为两识更知身识心识。心识一处不更。色为何等。若色法识想著。是为何等。若身善者不善者不更。若常一识知心识。

眼识为何等。眼相依色因知。耳识为何等。故耳根相依声因知。鼻为何等。鼻根相依香因知。舌识为何等。舌根相依味因知。身识为何等。身根相依乐著因知。心识为何等。心根相依法因知。痛为何等。为乐是亦为三辈少多无有量。想为何等。所对行为何等。所作是亦为三辈。善恶不分别福殃度。愿乐为何等。三会是亦为三辈。善乐恶乐亦不善亦不恶乐意念。何等为意念。是亦为三辈。善恶不分别。欲为何等。欲作是何等。意可意为何等。念思惟何等。为一意。黠为何等。为观法。信为何等。可意。进为何等。观念。计为何等。所念使求增望念愿。愿是名为计。分别念为何等。所观观随不绝相随。是名为念。计念为何等。异意大为计。意微为念。计念是为异。贪为何等。不随善法不信至诚不行不应行。是名为贪。不贪为何等。随善法信至诚行应行。是名为不贪。善本何等。有三善本。无有贪善本。无有嗔恚善本。无有愚痴善本。是名为善本。不善本为何等。不善本有三。贪为不善本。嗔恚为不善本。愚痴为不善本。是名为不善本。不分别本为何等有五不分别。爱不分别。憍慢不分别。痴不分别。疑不分别。行是名为不分别本。

结为何等。有九结。一为持念结。二为憎结。三为憍慢结。四为痴结。五为邪结。六为失愿结。七为疑结。八为嫉结。九为悭结。

持念结为何等。三界中贪。增结为何等。为人间不可息。憍慢结为何等。憍慢结名为七辈。何等七。一为憍慢。二为憍。三为自慢。四为自计慢。五为欺慢。六为不如慢。七为邪慢。憍慢为何等。不如者我为胜如者等。从是憍慢自计意起。意识合意。是名为憍慢。慢为何等辈中胜胜中等。从是所慢亦自计自计胜者胜。是名为自慢。亦说者憍慢慢当为一切合会。是名为自慢。自计慢为何等。为五阴自身是我身计自念。从是慢慢自知意生意起合意。是名为自计慢。欺慢为何等。未得计得未知计知未尽计尽。从是憍慢自计意观意起合意。是名欺慢。不如慢为何等远不如自计少不如。若豪若业。若业若何。若罪若病不及十倍百倍。自计如是为不如。从是憍慢自计自见意生意起合念。自为是名为不如慢。邪慢为何等。不贤者自计贤者。从是有憍慢自念自计。意生意起合念。是名为邪慢。是为七慢。慢名为憍慢结。

痴结为何等。三界中所有痴。是名为痴结。

邪结为何等。邪结有三辈名为邪结。一为身邪。二为边邪。三为邪邪。身邪为何等。是身是我身。是名为身邪。边邪为何等。一者断灭。二者常在。是名为边邪。邪邪为何等。邪邪为诤本坏福。是为三邪。

失愿结为何等。失本不受功挍恩。是名失愿结。是两失名为失愿结。盗结为何等。两盗名盗结。一为受盗。二为戒盗。受盗为何等。为五阴念尊大最无有极。从是所欲所意。所可所用。是名为盗结。盗戒为何等。从是净从是离从是解从是要出用。是故所人所意所可所愿。是名为盗戒。是两盗名为盗结。

疑结为何等。为疑四谛。是名为疑结。嫉结为何等。乱意为嫉结。

悭结为何等。不能制意。是名为悭结。故一切结。

缚者为何等。所结者名为缚故说缚。

使者为何等。使者为七。何等为七。一为欲使。二为不可使。三为欲世间使。四为憍慢使。五为痴使。六为邪使。七为疑使。

欲使为何等。欲使名为五使。何等为五者欲。从苦见断欲。著欲从习见断欲。著欲从尽见断欲。著欲从道见断欲。著欲从思惟见断欲。是名为五使。名为欲使。

不可使名为何等。五使名为不可使。何等为五。从苦见不可断。从习见不可断。从尽见不可断。从道见不可断。从思惟见不可断。是五使名为不可使。世间欲可使为何等。十使名为世间可欲使。何等为十。著色见苦断欲。著色见习断欲。著色见尽断欲。著色见行道断欲。从色因著思惟断欲。从无有色因著见苦。断欲。从无有色因著见习断欲。从无有色因著见尽断欲。从无有色因著见道断欲。从无有色因著思惟断欲。是十使名为欲世间使。憍慢使为何等。憍慢使有十五。何等为十五。著欲见苦憍慢断。著欲见习憍慢断。著欲见尽憍慢断。著欲见道憍慢断。著欲思惟见憍慢断著色见苦憍慢断。著色见习憍慢断。著色见尽憍慢断。著色见道憍慢断。著色思惟憍慢断。著无有色见苦憍慢断。著无有色见习憍慢断。著无有色见尽憍慢断。著无有色见道憍慢断。著无有色思惟憍慢断。是十五使名为憍慢使。

痴使为何等。十五使名为痴使。何等为十五。著欲见苦痴断。著欲见习痴断。著欲见尽痴断。著欲见道痴断。著欲思惟痴断。著色见苦痴断。著色见习痴断。著色见尽痴断。著色见道痴断。著色思惟痴断。著无有色见苦痴断。著无有色见习痴断。著无有色见尽痴断。著无有色见道痴断。著无有色思惟痴断。是十五使名为痴使。

邪使为何等。三十六使为邪使。何等为三十六。十二使著欲。十二使著色。十二使著无有色。是名为三十六使。十二使著欲为何等。著欲见苦断身邪。著欲见苦断要邪。著欲见苦断邪邪。著欲见习断邪邪。著欲见尽断邪邪。著欲见道断邪邪。著欲见苦断见盗。著欲见习断见盗。著欲见尽断见盗。著欲见道断见盗。著欲见苦断戒盗。著欲见道断戒盗。是名为十二使著欲使。

十二使著色为何等。著色见苦断身邪。著色见苦断要邪。著色见苦断邪邪。著色见习断邪邪。著色见尽断邪邪。著色见道断邪邪。著色见苦断见盗。著色见习断见盗。著色见尽断见盗。著色见道断见盗。著色见苦断戒盗。著色见道断戒盗。是名为十二使。著色使。

十二使。著无有色为何等。著无有色见苦断身邪。著无有色见苦断要邪。著无有色见苦断邪邪。著无有色见习断邪邪。著无有色见习断邪邪。著无有色见道断邪邪。著无有色见苦断见盗。著无有色见习断见盗。著无有色见尽断见盗。著无有色见道断见盗。著无有色见苦断戒盗。著无有色见道断戒盗。是名为十二使著无有色使。是为三十六使。名为三十六邪使。

疑使为何等。十二使名为疑使。何等十二。著欲见苦断疑。著欲见习断疑。著欲见尽断疑。著欲见道断疑。著色见苦断疑。著色见习断疑。著色见尽断疑。著色见道断疑。著无有色见苦断疑。著无有色见习断疑。著无有色见尽断疑。著无有色见道断疑。是名为十二疑。使是为尘是为尘脑。有时尘无有脑者。除尘所余乱意念法。是为脑非尘。从起为八。一为睡。二为瞑。三为乐。四为疑。五为猗。六为恣态。七为不愧。八为不惭。是故说从起八。

所黠为何等。十黠。何等为十。一为法黠。二为比黠。三为知人心黠。四为巧黠。五为苦黠。六为习黠。七为灭黠。八为道黠。九为尽黠。十为无为黠。

法黠为何等。在生死欲所无有结黠。在生死欲本所无有结黠在。生死欲灭无有结黠。在生死欲坏道行无有结黠。亦在法黠亦在法地所无有结黠。是名为法黠。

比黠为何等。在色无有色行无有结黠。在色无有色本无有结黠。在色无有色行灭无有结黠。在色无有色行断为道无有结黠。亦在比黠亦在比地无有结黠。是名为比黠。

知人心黠为何等。所黠行所黠福所黠合。已得不舍。常在前常念不忘。为人故为他众故恩行。是故意念知。是名为知人心黠。

巧黠为何等。世间所行黠。是名巧黠。苦黠为何等。受五阴非常苦空非身念所无有结黠。是名为苦黠。

习黠为何等。世间本亦本集生因缘思念无有结黠。是名为习黠。

灭黠为何等。灭灭为黠。最要念不结黠。是名为灭黠。

道黠为何等。道为道如应受观者。欲出念无有结黠。是名为道黠。

尽黠为何等。已识苦已舍习尽已有证。道已行从是黠见知意得应。是名为尽黠。

无为黠为何等。苦已更不复更。习已毕不复毕。尽已有证不复用证。道已行不复行。从是所黠所见所知所意得。是名为无为黠。故说所黠。

所有见为何等。所有黠见为见。有时见非黠。为何等。八更者可。八更者可为何等。苦法黠可苦譬黠可。习法黠可习譬黠可。尽法黠可尽譬黠可。道法黠可道譬黠可。故说所见。若得是为黠。不有时得。非黠八更可如上说。故说所更。

德为何等。得法为德。无有思想思惟为何等。天上一处名为一切净。在有无有欲前。有思想出所意念法灭不随。是名为不思想思惟。灭思惟为何等。二十六天上名为不欲。中得道者。上头行要出所意念法灭倒。是名为灭思惟不思想为何等。无有思想人化生天上。上头意亦堕天上时意除是中间。乃从是若意念法灭倒。是名为不思想。

念根为何等。三界中命会为何等。人同居得。处为何等。同郡县。种得为何等。为五阴。入得为何等。所内外得入。是名为入得。生为何等。得阴。老为何等。阴熟。止行何等。宿命行来望。非常为何等。已生复亡。名字为何等。知分别。绝为何等。字为具。政用为何等。字会。

空为何等。虚空无所有无所著无所色。是名为空。尽尚未离为何等。已尽不复更不复著。尽为何等。度世无为。是名为五法五行行说具。

阿毗昙五法行经

猜你喜欢
  序·如卺
  劝发菩提心文原文·省庵
  卷之一·铁壁慧机
  论北美瑜伽派·太虚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卷上·佚名
  卷第二十·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佚名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四·佚名
  以佛法批评社会主义·太虚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三卷·佚名
  金七十论卷上·佚名
  卷五十五·佚名
  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澄观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六卷·圆照
  祖师道影传赞记(附)·德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御选宋诗卷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七乐府歌行四王铚折杨栁手抝杨栁赠行人情条恨叶江南春朦胧疎烟湿芳草揺荡微风生白苹长亭短亭销离魂古情不尽今情新一声骊歌防声哭行人去后春江绿歌哭相杂江水头相看不发情何属江河到海有穷日轮

  • 卷之三百三十四·佚名

    光绪二十年。甲午二月。戊申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辛未。皆如之。外起居注  ○己酉。谕内阁、芬车奏特参直班司钥长等一摺。禁城重地理应严肃乃本月初一日。景运门外。竟有施放

  • 卷之一百五  星槎勝覽後集(明)費信 撰·邓士龙

    (星槎勝覽,二卷,明費信撰。費信,字公曉,江蘇崑山人。永樂、宣德間隨鄭和通使西洋,著成此書。) 星槎勝覽後集 目錄 真臘國 東西竺 淡洋 龍牙門 龍牙善提 吉里地悶 彭坑國 琉球國 三島國 麻逸國 假里馬丁國 重迦邏 渤泥國 蘇祿

  • 卷四 赫噜佐命·李有棠

    〔萧达鲁等附〕太祖即位之元年春正月,命赫噜总军国事。赫噜字琨,一字洪隐,德哷部人。祖实默克,简献皇帝史。父乌苏,约尼时为本部额尔奇木。赫噜其长子也。性质厚,幼与太祖游,从父实噜特奇之。既长,与太祖易裘马为好,然赫噜事之

  • 二年·佚名

    (己巳)二年大明隆慶三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巳,以白仁傑爲大司憲。仁傑旣退,上思其風節,屢下旨召之,仁傑固辭以疾。至是,特命進秩爲憲長,仁傑三辭。上手札答之曰:「君子揚于王庭,致君堯、舜,立準則於後世可也。而梏於一言,遠引而去

  • 鲁颂·駉之什·佚名

    駉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期,思

  • 利害第四十七·佚名

    利害者,得失之本也,得失者,成败之源也。故就利而避害,爱得而憎失,物之恒情也。人皆知就利而避害,莫知缘害而见利,皆识爱得而憎失,莫识由失以至得。有知利之为害,害之为利,得之成失,失之成得,则可与谈利害而语得失矣。夫内热者之饮

  • 狂者与狷者·孔子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②之,必也狂捐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①中行:依中庸而行的人。②与:交往。 【译文】 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狂与狷这两种人相交吧!狂的人具

  • 卷七·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西山读书记卷七宋 真德秀 撰仁【下】记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仲尼燕居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

  • 覆浚然比丘书·太虚

    浚然比丘慧鉴:函悉。留心护教,具征信愿。师子尊者被难,原有付法藏传所说,唯例如中国遭唐武宗之难,非即全断灭,故不妨仍有人继续。近人发现敦煌石室唐写本楞伽师资记──日人某已印行──,亦有达摩承续传至黄梅、弘忍下诸师之

  • 佛教心理学之研究·太虚

    ─十四年春初在武昌佛学院讲─佛法广博幽深、无乎不备,无乎不精;经论组织亦尽善美,无待后人弄斧。但应时世要求,以科学之方法为分类之研究,亦吾人之责!心理学者,为近世科学之要部,以后进之故,未至大成。佛法虽广,要归一心,故于心

  • 摄大乘论释序·世亲

        大唐桑门道基撰摄大乘论者。盖是希声大教。至理幽微。超众妙之门。闭邪论之轨。大士所作。其在兹乎。若夫实相宗极。言亡而虑断。真如体妙。道玄而理邈。壮哉法界。廓尔无为。信矣大方。超然域外。是以王城三

  • 卷第八·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八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南一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南一南岳让嗣) 始匡徒日。南岳遣一僧来探。伺上堂时乃出问曰作么生。祖曰。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僧回举似南岳。岳然之。 径山

  • 东江家藏集·顾清

    四十二卷。明顾清撰。顾清字士廉、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弘治五年(1492)举南京乡试第一,第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侍读,官至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著有《松江府志》(已著录),《东江家藏集》。此集共四十二卷。包括初集《

  • 分·周文

    现代短篇小说集。何谷天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12月初版,列入“文学丛刊”。收短篇小说5篇:《分》、《恨》、《薛仁贵征东》、《雪地》、《山坡上》。本集作品主要反映四川军阀混战年代的乱离现实。其中《雪地》(

  • 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佚名

    题“合明子隐芝内秀注”。经末(第16面)称此经自 “大唐元和戊戌岁 (唐宪宗,公元818年)南统大君因传孟谪仙,孟谪仙转传于世。”本经当出自唐。经与注皆述养炁复员,助气兼行气之法,并言报功。

  • 建炎笔录·赵鼎

    杂史。南宋赵鼎撰。3卷。上卷自建炎三年(1129)起至绍兴二年(1132)十一月止,称《己酉笔录》。中卷自绍兴六年八月起至同年九月十七日止,称《丙辰笔录》。下卷自绍兴七年九月至同年十二月十二日,称《丁巳笔录》。是书按

  • 四谛经·佚名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昔时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诸比丘宣说四谛之法。本经为中阿含分别圣谛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