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修学纲宗
──二十年三月在闽南佛学院讲──
去秋到北平、四川,差不多离开十来个月,回院见又有许多学僧是从各处地方来的,这也是很可喜的事!我在此处不能多讲,数日后又要到别处去了,竟没有闲暇与诸僧谈话;所以我今天特将在此处修学的一个纲宗,提出来讲讲。
一、立志的标准 大家来此处修学,当然是抱了志愿而来的。前次、我曾教你们将各人已往的经历和趋向的目标,作一个简单的写明。看到各人所写的,固然都是很有志愿而非无目的地漫然集合于此处的。然要在此共同修学,尤要有共同的志愿。固不妨个人有各人的天性,有各人的环境,有各人的出发点,有各人的趋向地,但总须有贯通的共同志愿,所以我首先要讲立志的标准。此标准,大家应立志修练,学习成功,即可为住持现代佛教的现代僧伽。如从学佛法的广远意义讲起来,当然在发菩萨心,行菩萨道。但从南普陀寺所以办闽南佛学院的僧伽教育来说,即是看到近来中国的佛教僧众,对于住持佛法,已不能胜任其职。佛教在中国现今之制度与其在历史上之关系,住持佛法的责任,的确是在僧伽。但是现在僧伽不振,需有适应时机之施设,将其复兴起来;故近来中国佛教寺院中往往设立佛学院;而我们创办闽南佛学院,亦为应此造成住持现代佛教的现代僧伽的需要。大家若皆抱定此种志愿而来求学,由同志、同行、同趣、同向、而自然易成共同和合之精神,与教职员亦成共同的志愿,于是乃能融合闽南佛学院多人而为一体,互相督促而有进无退。至各人于此标准中也许得有差异,因为虽同是要做成住持现代佛教的现代僧伽人材,但这种人材也是多方面的,要有各种学识和经验的,固亦不妨就其性之所好者偏重之;但总须贯通在此标准志愿范围中,而后能觉得所领受者与其志愿很为相宜,与诸教职员亦能精神一致,共同站在住持现代佛教之现代僧伽上。
二、为学的宗旨 诸学僧既然要来做成一个住持现代佛教的僧伽,那么、各人自己的身心,就要浸渍在佛法的正见和正行中,而使自己的身心完全与佛法相应,这就是对于个人人格上的为学宗旨。而利他方面,还要拿一个热烈的心肠,来将那佛法昌明建立流传到世界中去。换言之,不仅解行佛法独善其身,还要将佛法扩充到全社会里去,发展到全人类中去。既然如此,在此修学时期,必须要预备办这种事业的工具,即是要有世间的各种常识:科学、哲学的常识,各民族历史、地理等文化的常识,此外还有宣传佛教的文字语言。倘使没有普通的科学、哲学思想,而历史的关系和地理的根据,亦复不知,世界的常识完全没有,则就不能阐扬佛法到世界中去;倘使没有很好的文字和语言做工具,则心中的佛法便没有方法使之传播出来。话虽这样说,但各人须要把所以学这些学问的宗旨,抱得牢牢的,不可失掉!要知道、学这些学问,为了要把佛法流通到世界去,把他的真理阐明出来,以作济世利人的事业。故根本宗旨,在于佛学。如失掉了这根本宗旨,纵然有很好的文字语言,但你所发表出来的,不是佛法,而是你个人的意见或是另外的思想。这于所以要有世界常识的本旨,完全相悖逆了!倘知道为宣扬佛法而学这些的,那么、就学日本文来说,便不是想将来做日本文教员,或是普泛的想将来阅读和翻译日文书。假使如此,则是与通俗为谋生活而读日文无所差别,而与佛学院学日文的宗旨,不合了 ! 所以、各人须把佛学院──为显扬佛法而学习这种学问──的宗旨抱定,各人皆站在佛学的立场上,把佛学认真的修习,把精神集中在研究和修学佛法上。这样去兼习世间的学问,才不会离掉佛学的宗旨。
三、院众的和合 上之两种条件,还是属于内心生活的,要将这种内心表现出来,而作到事实上的院众之和合;即是佛学院之大众,要作成和合的、表里一致的和合众。这也可分做两点:一、师生的和合,就分位上说,是有学僧和教职之别;而在事实上,要作成一个很和合的僧伽团体,不惟精神上如是,即是外表之礼节仪式上,亦要表示出很有秩序的一致和合样儿来。如学僧对教职有相当的仪礼和恭敬,教职对学僧亦有深切的爱护和照顾。推其原因,学僧是因为知道教职是为学僧而来服务的,故知恩报恩,知德报德,而有亲切和悦的礼仪恭敬之表示;教职因为知道学僧从各方而来,其立志为学都是相同的,故教职对于学僧有深切的爱护和体贴,凡为学僧合宜的需要和要求,样样竭力应付,而以众人的公共利益为前提。如此、则师生志同道合之精神,见诸于日常实用起居,亦成为很有秩序很有规则很整齐严密的一个团体了;亦即师生成了和合一致而立于共同遵守之律仪上。真能达此目的,则院中教职员学僧不难为僧伽团体中之精神和合的模范了。二、教职员与教职员和学僧与学僧的和合:院里教授功课的教员,办理院务的职员,皆要合作进行,不致稍有阻滞。其志愿,其目的,其宗旨,其方针,皆要共同在一个方向上,而要表现出有组织的气势来。同时、教职员与教职员,学僧与学僧,学僧与教职员,皆能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循共同之轨则,终日到晚的日常生活,天天如是,这正是养成住持现代佛教的现代僧伽的实现;也就是闽南佛学院能够造成住持佛教的现代僧伽的实际成功。
四、环境的适应 环境的范围很大,而此处所讲之环境,乃以闽南佛学院所日常接触者为限。此中亦可分为两种:第一、对于南普陀寺的适应,第二、对于南普陀寺所在的厦门地方之适应。此二种、皆是本院院众日常所接触到的环境。就第一点说,南普陀寺与闽南佛学院实在是有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本院不但设在南普陀以内,而其设立的基本即在南普陀寺,这个学院也可以说就是建筑在南普陀寺之上的。本院院众对于南普陀寺的环境,应当好好的去为适宜的应付,不得有所抵触,致生障碍!就日常生活方面说,每日三次过堂,一次上殿,这是全寺僧众所共同实行的,所以要与佛学院以外的僧众有共同一致的行动。现在南普陀寺既未曾另改规制,而本院院众须要切实履行南普陀寺的制度;这样、院众寺众都成和合一致而精神统一了。凡人都有适应环境的必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说得好,适者就生存。意思说:凡是一个人或一种族,能与所接触的环境相适宜,那就可以生存。现在本院院众的共同精神,要有此种观念,即是要能善于适应南普陀寺所行的规制。简单的说,遵守上殿过堂等规则;谨饬出入往来的行动,乃至对于南普陀寺的办事职员要有相当礼节,不可有轻犯的情形,这是适应南普陀寺环境的一种。其次、学僧对于南普陀寺的寺众,要具报恩心、慈悲心。要知道我们在院内修学,可以得到于身心有益的智慧功德;而其余的寺众,因为要适应社会环境去办理事务,不能够进来修学。但是他们办的寺务,即是于你们修学有很大的恩惠。不要觉到他们不能修学,智识不如你们,对之起骄傲心!要懂得你们之所以能够修学,乃是由他们的劳苦而才能如此的。故对之要生起谦恭的心,要生起慈悲心,与寺职寺众感情融洽,将所求得之佛法利益,能有资助他们的地方。本院众须注意于此,不可像其他寺内的佛学院,往往发生寺院冲突的情形!本院创办有年,初时未免有这种幼稚毛病,近来好像一个儿童渐渐大起来了,应不会再有那无知识的举动暴发出来。因为长大成人,都能知道人生以感情为重要,所以要将潜移默化的精神表现出来。大家都应以众人的利益为前提,不生起知识上的骄傲,而有慈悲的表现。倘使不这样,那就同蛇吃了水草而变成有毒的东西一般,不但于人莫有利益,反而有损。院众能注意于此,不但佛学院的基本可巩固,并且更有扩充的希望。
再就第二点说,本院设在南普陀内,南普陀寺所在的地方即是厦门。每日山门一开,便与厦门的社会群众相接触。但日常是由南普陀寺的办事僧众去应付他,而院众对于应付厦门社会的事情是很少的。但有时候也有这种事情,必须要闽南佛学院院众和南普陀寺寺众共同一致去做的,大家就要共同去切实的做,以应付这种环境;例如每年做水陆、逢香会的时期等。其次、对于厦门本地的言语,得暇时也可以留心学习;如能懂得一点厦门话,设逢厦门偶有特别的时机,也就可以随时做一点宣扬佛化的事绩,而去适应社会群众之需要了。这样,闽南佛学院为南普陀寺内之一个修学的机关,又可为南普陀寺外之一个弘化的机关了。如此、厦门人乃不难得到闽南佛学院的好印象,也可以使厦门的民众,对南普陀寺增加信仰,并对于佛教生起正见。再其次、从个人方面来说,假使本院一个学僧走到厦门街上,或到厦门所在的各寺庵里去,也要有使人可钦可敬的地方,不要使人看到你们,说你们不学还好些,一学到反而比平常更不好;总要像受过僧教育的样子。所以、那种善良的、温和的、可敬可尊的仪表,必须要具足的。假使把这种条件做到,则在寺内就成功和合的律仪团体,在寺外就成功能适应环境的优秀分子。环境是极宽广的,不仅厦门,而闽南、而福建本省,乃至影响到别省以至全国的事,也是有的。但现在姑就切近的厦门而言,能有可钦的感情,不骄傲而谨让有礼的外表,则就容易使人景仰而感化,也就可以说慈悲化的主义实现!闽南佛学院对于此点,现在是能渐渐的转移社会,使人感化的时机了!我希望本院院众更要向前进一步,要能够使闽南僧众都生起这种观念,以为我们出家人不可不去佛学院参学,不可失去这种良好的机会不去琢磨。这样、才算得办这闽南佛学院有了一点实际的成绩和效果。
这四点,每人每天早晚可拿来审察!倘是在如此做著,则佛学院的精神就会增长,好像春天的树木发荣而生长似的。觉到这天所为的有点不大相符,就要痛自忏悔!倘使看到同学中有点不对,也就要去劝勉他,那末大家对于佛法上就日日增长。佛经云:因戒生定,倘使对于这四点而能好好底实行,那就是守戒,也就能使心神不散、贯注安定了。
此外还有四点,可以做大家日常内心反省的工夫:
一、信心充实否?我们在这里学佛法,我们每日就要在内心中问我们自己,是否对于佛法的信心有所增加。如对于佛法的信心有所损失,觉到佛法淡薄寡味,那就不对了!倘使一天一天的觉到佛法有趣味,对于我们有实际的利益,那就有了进步和效果了。学佛,是以信心为本的。学的一般知识,并非完全是好的,譬如世界上有那种邪识恶见,做出那种荼毒生灵、残害人民的事实,也是由学得来的结果。故为学非漫求智识,而要有佛法上信心的充实。换言之,如果信佛,就不失去学佛的资格;不信佛,就是智识丰富,也是于实际毫无裨益。
二、见解正确否?自己的见解,也应天天去省察,看他是否一天一天的明确而正当。倘能一天的正确一天,那末、虽学世界上各种学术,但遇到各种的思想义论当前时,菩萨须在内心中省察,是否我的心为他所引动和诱惑?能否用佛法来判断他和摄化他,将他的不好底渣滓排去而将他的好底精华吸进?于是对于佛法正当明确的见解,就能日日焕发。倘不能如此,觉得佛法沉闷而枯寂,时为通俗学说思想所牵引,则你的根本被他摇动,也更无见解正确之可言了!
三、护教热烈否?凡为正真的僧伽,对于爱护佛法的心,应当比爱护个人的生命还要紧些。要立愿将个人的身命,为建立正法、昌明佛教而牺牲,以此为精神上最大的安慰!因为、虽牺牲个人之身体,却创造成美善的大乘法身慧命,而又能使正法得久住于世以饶益有情。诸学僧亦应以此常常自省!如对于佛法有热烈而诚恳的爱护,这就是对于修学上有了进步。不然,虽同是求知,所得者或反与佛法远离了;只图个人目前的生活,或暂时身心的安逸,毫无佛法的精神,而与所立之志亦不相合。大家能爱护佛法,不惜身命,才合作住持现代佛教的现代僧伽!
四、济世恳挚否?不是以道德自修、随顺环境就能了事的,还要有大悲救世心,恳挚地去做济世利人的工作,才算是大乘菩萨的精神。倘使不能宏扬佛法、利世济人,自觉但为个人而忙,而于为众人谋利益之心一点也没有,那就应当生惭愧心,知道自己于求学是退步了。如觉到济世救人之心一天天的高涨,而实际上也能拿佛法来适应社会需要,使众人得沾佛法之益,这就是求学有进步了。这就是小乘大乘的分别关头,这是应当好好注意的!
这四点,各人要常常置诸心头,仔细考察。若能这样去做,久之就有很大的功效。不然,虽学也无利益,且可以因学反生出毛病来。前四点是院众共行的标准,后四点是各人内省的依据,合集起来可以作在本院修学的纲宗。我不久将要他往,希望院众能使我于今年回院的时候,见到已将这种精神在事实上表现出来!
二十年三月十六日(默如记)
(附注)演说集原题“闽南佛学院学僧修学纲宗”;学僧之路作“现代学僧修学的纲宗”,今改略。
猜你喜欢 般若灯论释 第四卷·清辨 第二品·佚名 解脱道论 第十二卷·佚名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印光 卷三百一十九·佚名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卷第一(十四章)·优昙普度 劝修净土诗并序·省庵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维摩经玄疏卷第二·智顗 卷十六·赞宁 大威怒乌刍涩么仪轨经·佚名 放逸品法句经第十(有二十章)·佚名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全文·佚名 罗湖野录下·晓莹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