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普陀山为德侨收容所之反对

──七年春在普陀作──

丁巳年底,曾传阁议以浙属普陀山为德侨收容所,慈善家、议论家殆无不为之叹息!密迩普陀之浙江人士,以宝石山莫干山等胜地,次第为外人占有。普陀古刹庄严,禅僧蔚萃,春夏之交,善信之众,香花灯烛,沐浴虔诚,为中国十全无缺之领土,为浙省一尘不染之佛地,其名胜过于宝石、莫干者远甚;而政府忽有此大煞风景之举,尤深扼腕!某为普陀僧之一,虽不敢为生命财产计,根据民国来所颁法令与政府争;然念普陀在我中国,久为全国人士所传诵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于志乘,时逾千载。观音大士之灵迹累累,历代祖师之德风泱泱,实国民植信之道场,亦僧众修禅之净域。一旦欲化为敌虏之拘幽所,异类之腥膻地,能不为我政府与各省军政诸官长洎全国诸长者居士胜流名人垂涕泣而一申其哀吁乎!

一、我国丁此泯棼沦胥之世,国性无恒,民心靡定,顾犹能持之而不敝者,赖有数千年来之风教礼俗有以潜化而阴系之,使大多数之齐民,能自牖其天良,而各纳于轨物故也。然上溯隋、唐以还,儒佛道并称三教;而佛教彻上彻下,化成民习而不能渝者尤广,锲入民心而不能舍者尤深!固以佛教穷幽体玄之学,广大精微,足以餍上智之所慕:而因果报应之说,详明浅显,又能为下愚之所信也。故今欲一征我国民宗教信仰之所存,舍佛教盖莫他属。则佛教于国家裨益良多,希望其推国运而俱进于隆盛者尤殷。普陀为佛教第一名山,亦为国民崇信佛教之第一胜地,今政府欲收容敌侨于是,某虽未知敌侨之多寡及政府之配置如何,即使将敌侨杂居寺庵,不令僧众迁动,或分划若干寺庵以收容之,或于空旷之地别建房屋以住之,已足扰僧众不遑安处,阻无量数信佛士女虔敬朝山之心,俾无自诱发国民之善机矣。况移置德侨于普陀,虽生活供给及管理方法尚未决定,然洋人习以牛羊为食,必将日事屠杀。而德侨既属拘囚之虏,置此四面可纵敌逃越之地,必且縻钜费广设海陆军而资防慑,势非令僧众完全让出不能乎!夫普陀数千之僧民纵不足为政府诸公矜悯,其如中华民国第一宗教之第一清净名胜场所,乃由是而完全覆没何?此对自国著想而不可者。

二、普陀山四面滨海,渔船殊伙,各国之汽船虽不停泊,经过者亦多。政府不能广置兵舰以常守卫,则敌侨设或阴谋逸走,固为易易。且象山、舟山为浙省之海上门户,形势天胜,关系于国家之领海权者良重。一为德人所群居狎处,异日必生占据之心,时移势变,或竟演为事实,亦在意中。则其为祸之烈,必更有甚于香岛、青岛之与广东山东者。此固吾全浙人士所皆腑痛疾首,而政府亦何忍出此下策,以国家之胜地资敌人乎?此对敌国而不可者。

由是言之,政府欲收容敌侨于普陀山,较之移置于山峡深藏固阻之地,防守既易,经费亦省,其利害不显然甚明乎!窃愿政府诸公为国三思,亦愿全国之长者居士胜流名士咸进忠告于政府焉!(见觉社丛书第三期)

  


猜你喜欢
  因明正理门论本·佚名
  卷二十七·佚名
  第四十七章 [失题]·佚名
  佛说八阳神咒经全文·佚名
  辩伪录 第一卷·祥迈
  第三十四章 吠耶波罗王与尼耶波罗王时代·多罗那他
  忆先品第二十二·佚名
  注华严法界观门·宗密
  卷第五十五·佚名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法藏
  卷九十六·佚名
  重刊圜悟禅师碧岩集疏·圆悟克勤
  卷第六·佚名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佚名
  卷之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分春馆集外诗·朱庸斋

    落花 壬午晓日千红下玉台,半随流水半尘埃。消沈六代江山梦,寂寞三春锦绣堆。香国光阴曾一瞬,情天空色悟将来。杜郎未老才华尽,总为芳时带恨回。杂诗七首钿车何日出东门,停伫阴晴总断魂。坠絮飘花春渐老,闻声对影梦难温。加

  • 呜呼三月一十八·刘半农

    ——敬献于死于是日者之灵呜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杀人如乱麻! 民贼大试毒辣手, 半天黄尘翻血花! 晚来城郭啼寒鸦, 悲风带雪吹罈罈! 地流赤血成血洼! 死者血中躺, 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杀人如乱麻!呜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

  • 松陵集跋·陆龟蒙

    古松陵即今之吴江予同年济寕刘君济民来为邑令谓是集为其邑故物而人未之见授儒士卢雍挍勘捐俸刻之予观唐诗人多尚次韵至元白而益盛其萃而成编则有汉上题襟断金及是三集按皮氏自序谓一岁之中诗凡六百五十八首其富如此则

  • 卷四·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四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四正宗【二】李白【上】【唐丹阳进士殷璠云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阳氷序略云太白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

  • 御选宋诗卷四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四十六七言律诗二范仲淹得李四宗易书秋风海上忆神交江外书来慰寂寥松柏旧心当化石埙箎新韵似闻韶须期管鲍垂千古不学张陈负一朝三复荆州无限意王孙芳草意遥遥欧伯起相访海涯牢落若为懐惟子相过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九十五·阿桂

    四月甲辰明亮富徳奏言窃河南北各处前敌以及骆驼沟当噶尔拉两路均为雪阻难以轻进【臣】等悉心斟酌查正地一路若能乗势直捣中间则已溃其腹心而四面交攻贼人必成瓦觧之势该道路情形其由革布什咱之甲鲁至黄草坪即与骆驼沟

  • 高聪传·李延寿

    高聪,字僧智,原本是渤海人。他的曾祖父高轨随慕容德迁至青州,因而在北海剧县定居。  高聪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祖母王氏将他抚养。魏军攻克东阳,高聪迁至平城,与蒋少游同为云中的兵户,因贫苦穷困,什么事情都干过。本族的祖父

  • 卷六十·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六十漕运各官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漕运各官国朝官制总督漕运一人【正二品兼尚书衔从一品】掌督理漕挽以足国储凡收粮起

  • 第二节 文 字·吕思勉

    隋、唐、五代之世,文字无甚变迁。贵人以私意妄造字者,亦止武后尝作十有二文,见《新唐书》本传。后人习知其音义者,只一后所自名之“曌”字而已。刘龚曾造一“”字而已。见第十四章第四节。《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书目提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洪武朝朱元璋)【明】太宗文皇帝敕撰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一修总裁董伦王景章再修监修李景隆 茹塘再修总裁解缙三修监修姚广孝 夏元吉三修总裁胡广胡俨 黄准 杨荣《大

  • 227.三保太监下西洋·林汉达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

  • 第十卷·冯梦龙

    《恸哭时艰疏 刘宗周【都察院】》为恸哭时艰,立申讨贼之义事。痛我高皇帝以用夏变夷,旋转乾坤之大业,而一旦为奸臣贼子所卖,致国破君亡。此变亘古未闻,普天饮恨。皇祖有灵,啓我陛下重建旧都,正位凝命。今日中兴大业,舍讨贼复

  • 卷十一·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説卷十一   宋 时澜 撰盘庚中第十      商书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作者动作之作涉河而去此将迁时也上篇作于未迁之时下篇作于已迁之时未迁则情未动已迁则情已定不至涣散溃

  • 抱朴子內篇卷之十六   黃白·王明

    抱朴子曰:神仙經黃白之方二十五卷,千有餘首。黃者,金也。白者,銀也。古人祕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隱之云爾。或題篇云庚辛,庚辛亦金也。然率多深微難知,其可解分明者少許爾。世人多疑此事為虛誕,與不信神仙者正同也。余昔從鄭公受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七·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無相品第七十四之二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以離相無漏之心受持淨戒謂聖   無漏道支所攝法爾所得善清淨戒.如是淨戒無缺無隙無瑕無穢無所取著應受供  

  • 勉居心诚敬·印光

    ●入道多门, 唯人志趣, 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 曰诚, 曰恭敬。此二事, 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 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 欲顿消业累, 速证无生, 不致力于此, 譬如木无根而欲茂, 鸟无翼而欲飞, 其可

  • 二谛义中卷·吉藏

    胡吉藏撰释二谛名者。此义极难。解二谛名者。俗是浮虚义。真是真实义。从来久解。今未知那得二谛名而欲释耶。解此问者。我家明二谛有两种。一教二谛。二于二谛。如来诚谛之言。名教二谛。两种谓情。名于二谛。此则就

  • 九经字样·唐玄度

    字书。唐玄度撰,1卷。书成于唐开成(836—840)中。大和七年(833),唐玄度奉敕复定九经字体,他以张参《五经文字》为准,参照《说文解字》及其他字书,正其乖误,补其遗漏,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通称《九经字样》。全书依《五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