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勉居心诚敬

●入道多门, 唯人志趣, 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 曰诚, 曰恭敬。此二事, 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 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 欲顿消业累, 速证无生, 不致力于此, 譬如木无根而欲茂, 鸟无翼而欲飞, 其可得乎?【书一】七一

●世俗读书, 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 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 或作枕头。夜卧而观, 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 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 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 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 花册皆是经传。世禄家之仆隶, 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渎, 难以枚举。积弊已久, 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 决定难免亵渎。未曾得益, 先获大罪。悯斯无知, 须预指陈。【书一】六

●念佛一法, 乃至简至易, 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 方能感应道交, 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 毫无敬畏, 虽种远因, 而亵慢之罪, 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 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 当作真佛看, 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 乃三世诸佛之师, 如来法身舍利, 亦当作真佛看, 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 当如忠臣之奉圣主, 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 则无业障而不消, 无福慧而不足矣。现今士大夫, 学佛者多, 然率皆读其文, 解其义, 取其供给口头, 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 依教修持者, 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 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 则消一分罪业, 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 则消十分罪业, 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 则罪业愈增, 而福慧愈减矣。哀哉!【书一】十三

●礼诵持念, 种种修持, 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 经中所说功德, 纵在凡夫地, 不能圆得, 而其所得, 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 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 皆属假妆, 不由中出。纵有功德, 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 必倚之以造恶业, 其将来之苦, 何有了期?【书一】十八

●曰诚、曰恭敬, 此语举世咸知, 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 企消除罪业, 以报佛恩, 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 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 谆谆言之。【书一】四四

●至于阅经, 若欲作法师, 为众宣扬, 当先阅经文, 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 见解过人, 罔不徒劳心力, 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 必须至诚恳切, 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 凝定身心, 然后拜佛朗诵, 或止默阅。或拜佛后, 端坐少顷, 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 如对圣容, 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 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 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 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 利根之人, 便能悟二空理, 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 亦可以消除业障, 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 即能明心见性, 即指如此看耳, 故名曰“但”。能如此看, 诸大乘经, 皆能明心见性, 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 此一句是甚么义, 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 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 圆悟经旨, 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 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 将见亵慢之罪, 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 即此一辈人也。古人专重听经, 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 一人于旁, 摄心谛听。字字句句, 务期分明。其心专注, 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 便致断绝, 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 心不大摄, 亦能诵得清楚。

听者惟声是托, 一经放纵, 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 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 则其功德, 难与听者相比矣。今人视佛经如故纸, 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 口不漱荡, 身或摇摆, 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 一切肆无忌惮, 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 为之证明赞叹, 谓其活泼圆融, 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 唯有黯然神伤, 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 无可如何耳。智者诵经, 豁然大悟, 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 一心专注, 遂得念极情亡, 至天黑定, 尚依旧写。侍者入来, 言:“天黑定了, 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 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 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 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 宁波府城人, 目不识丁。中年出家, 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 大彻大悟, 随口所说, 妙契禅机。犹不识字, 不能写。久之, 则识字矣。又久之, 则手笔纵横, 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 皆从不分别, 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 亦当以此为法。【书一】四六

●阅经时, 断断不可起分别, 自然妄念潜伏, 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 或翻阅注疏, 当另立一时, 唯事研究。当研究时, 虽不如阅时之严肃, 亦不可全无恭敬, 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 须以阅为主, 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 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 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 生死分上, 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 决定一毫也用不着。若能如上所说阅经, 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 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 非但三种情见, 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 引起邪见, 拨无因果, 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 相继而兴, 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 一切无碍, 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 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所以诸佛诸祖, 主张净土者, 以承佛慈力, 制伏业力, 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 阅经为助。【书一】四七

●夫如来灭度, 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 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 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 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 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 则其过弥天矣。读诵佛经祖语, 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 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 我说其人, 必能即生高登九品, 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法门, 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 说得了了, 一丝不得真实受用, 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宝分中, 皆存实敬, 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 况实行乎?【书一】六七

●光近见刺血写经者, 直是造业, 以了无恭敬。刺血则一时刺许多。春秋时, 过二三日即臭, 夏日半天即臭, 犹用以写。又有将血晒干, 每写时, 用水研干血以写之者。又所写潦草, 毫不恭敬, 直是儿戏。不是用血以表志诚, 乃用刺血写经, 以博自己真心修行之名耳。【书一】七二

●写经不同写字屏, 取其神趣, 不必工整。若写经, 宜如进士写策, 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 断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体写经者, 光绝不赞成。【书一】七二

●今人书经, 任意潦草, 非为书经, 特藉此以习字, 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 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 亦非浅鲜。【书一】七二

●所书《法华经》, 见其笔法坚劲精秀, 不胜钦佩。但其用笔, 犹有文人习气。于流通法道, 似有未合。如俗体、帖体、变体等, 则有从俗之弊。又有执泥古体, 如魔作磨, 悬作县, 玛瑙砗磲作马脑车渠, 阵作陈等, 则有违时之失。如必曰悉依古文, 即时行正体, 皆不堪用。则字字皆须更换, 无一字可用矣。杨仁山破泥古者曰:字须遵时, 何必泥古。如必欲从古, 且请先从人、入二字改起。古“人”字作“入”, “入”字作“人”。如人、入不能改, 则余字何须特改?且古体亦非当日苍颉所制之字, 不知几何变更, 方成此体。君既好古, 宜从虫文鸟书为正体, 则吾无由置喙矣。否则毕竟为无事生事, 劳而无功。生今反古, 圣有明训。如庄居士志在流通, 当一扫文人习气, 字字遵时。凡诸破体、俗体等, 一概不用。俾一笔一画, 皆可为法。【书一】八三

●如于净土一法, 不能死尽偷心, 决志修持。于主敬存诚、克己复礼等, 犹欲以不执著, 为疏散放逸作遮护之巧符。则其所得之利益, 固非光劣知劣见所得而知也。余则光芜钞中已备言之, 故不多渎。看经一事, 惟恭敬方能得益。若不恭敬, 纵得, 亦不过依文解义之益。而其业消智朗, 彻悟自心, 断断无此侥幸。况亵慢之过, 有不可胜言者乎。此举世通病, 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书一】七八

●礼佛仪式, 极忙之人, 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 口称佛号, 身礼佛足, 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书二】二二

●舍利不能礼拜, 丛林不能亲炙, 有何所欠?但能见佛像, 即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 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 无怠无忽。则终日见佛, 终日亲炙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 舍利丛林云乎哉!【书二】二四

●知所寄白布, 托壬年以打印者。此事罪过之极, 以菩萨名号作拜垫用, 已属亵渎至极, 况尚有就地作坐垫用者。余光绪二十年在普陀一见, 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见, 以为诧异。告于舍利殿殿主, 彼云此宁波家风也。自惭无力挽此恶风。使光若作一方主人, 当必到处声明此事之过。俾有信心者, 唯得其益, 不受其损也。【书二】三六

●大觉世尊, 所说一切大乘显密尊经, 悉皆理本唯心, 道符实相, 历三世而不易, 举十界以咸遵。归元复本, 为诸佛之导师。拔苦与乐, 作众生之慈父。若能竭诚尽敬, 礼诵受持, 则自他俱蒙胜益, 幽显同沐恩光。犹如意珠, 似无尽藏, 取之不匮, 用之无穷, 随心现量, 悉满所愿。《楞严》所谓: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长寿得长寿, 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夫大涅槃者, 究竟果德。若论如来本心, 契经全力, 实属乎此。但以众生志愿狭劣, 与夫致诚未极, 不能直契。故随彼行心, 满彼所愿。倘宿根深厚之士, 则顿明自性, 彻证唯心, 破烦惑而直趣菩提, 圆福慧而速成觉道。获契经之全益, 畅如来之本怀矣。譬如一雨普润, 卉木同荣, 大根则拂云以蔽日, 小根则长寸而增分。道本唯一真如, 益随心而胜劣。然善根苟种, 佛果终成。纵不能即获巨益, 亦必以因兹度脱。闻涂毒鼓, 远近皆丧。食少金刚, 决定不消。先以欲钩牵, 后令入佛智者, 其斯之谓欤!【论】十四

●经云:“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 佛经名字, 尚不能闻。况得受持读诵, 修因证果者乎?然如来所说, 实依众生即心本具之理。于心性外, 了无一法可得。但以众生在迷, 不能了知。于真如实相之中, 幻生妄想执著。由兹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迷智慧以成烦恼, 即常住而为生灭。经尘点劫, 莫之能反。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 方知衣珠固在, 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贱人, 原是长者真子。人天六道, 不是自己住处。实报寂光, 乃为本有家乡。回思从无始来, 未闻佛说, 虽则具此心性, 无端枉受轮回。真堪痛哭流涕, 声震大千, 心片片裂, 肠寸寸断矣。此恩此德, 过彼天地父母, 奚啻百千万倍。纵粉身碎骨, 曷能报答!【论】十六

●今之缁素, 翻阅佛经, 毫无诚敬。种种亵慢, 难以枚举。而习行既久, 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迹, 不忍备言。视如来之法言, 同破坏之故纸。且勿谓不知旨趣者, 了无所益。即深知实义者, 亦只是口头三昧, 面门辉光。如饥说食, 如贫数宝。虽有研究之功, 绝无实证之益。况亵慢之罪, 奚啻弥天。而受苦之期, 岂止穷劫。虽是善因, 反招恶果。纵为将来得度之因, 难免多劫备受其苦。用是心怀惨伤, 敢陈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 庶唯得益而无损。【论】十六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即为有佛, 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 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故。而诸大乘经, 处处教人恭敬经典, 不一而足。良以诸大乘经, 乃诸佛之母, 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 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 尚须敬法。类报本追远, 不忘大恩。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 佛从法生。三世如来, 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 通身业力, 如重囚之久羁牢狱, 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 得睹佛经。如囚遇赦书, 庆幸无极。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 永出生死牢狱。亲证三身, 直达涅槃家乡。无边利益, 从闻经得。岂可任狂妄之知见, 不存敬畏, 同俗儒之读诵, 辄行亵黩?【论】十六

●圣贤之道, 唯诚与明。圣狂之分, 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 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 喻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 而稍生纵任也。须知“诚”之一字, 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 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 日用之间, 万境交集。一不觉察, 难免种种违理情想, 瞥尔而生。此想既生, 则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为, 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 克除净尽, 则愈趋愈下, 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 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然作圣不难, 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 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 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 决难彻底显现。【序】十五

●若请法斋主, 与作法诸师, 各皆竭诚尽敬, 则其利益, 非言所宣。如春回大地, 草木悉荷生成。月丽中天, 江河各现影象。故得当人业消智朗, 障尽福崇。先亡咸生净土, 所求无不遂意。并令历劫怨亲, 法界含识, 同沐三宝恩光, 共结菩提缘种。若斋主不诚, 则出钱之功德有限, 慢法之罪过无穷。僧众不诚, 则是鼓橐籥以为经, 交杵碓以成礼。于三宝龙天降临之际, 作卤莽灭裂塞责之行。其不至罪山耸峙, 福海干枯, 生罹灾祸, 死受谴谪者, 何可得也!【序】五八

猜你喜欢
  卷第二·佚名
  论扶乩·印光
  卷第八·费隐通容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八·佚名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论本第三十五六 菩萨地第一第二)·窥基
  灵隐寺募化重建罗汉堂启·太虚
  佛法之真价·太虚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惟白
  鹤林天树植和尚语录序·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三·唐慧琳
  先觉宗乘目录·圆信
  卷一·水鉴慧海
  汉藏教理融会谈·太虚
  卷二百八十五·佚名
  爱 之 崇 拜·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九十四·彭定求

        卷894_1 【相见欢】薛昭蕴   罗襦绣袂香红,画堂中。细草平沙蕃马、小屏风。   卷罗幕,凭妆阁,思无穷。暮雨轻烟魂断、隔帘栊。   卷894_2 【醉公子(一名四换头)】薛昭蕴   慢绾青丝发,光砑吴绫袜。床上小

  • 程正同·唐圭璋

      永乐大典卷八百九十九诗字韵有小湖程正同诗,殆即其人。   贺新郎   寿县宰   久矣无循吏。自当年、弘宽去后,风流谁继。律令喜为鹰击勇,无复柔桑驯雉。何幸见、真儒小试。手种海棠三百本,有几多、遗爱人须记。

  • 贯云石·隋树森

    贯云石(一二八六——一三二四)。维吾尔族。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遂以贯为氏。字浮岑,号酸斋,先后还用过成斋、疏仙、芦花道人、石屏等别号。祖籍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其祖父阿里海涯为平

  • 第四十六回 得新怀旧人面重逢 纳后为妃天伦志异·蔡东藩

      却说皇次子古纳答剌,由燕帖木儿护送出宫,当至阿鲁浑撤里故第,安居调养。随来的宫女,约数十人,复从太平王邸中,派拨妇女多名,小心侍奉,还有太平王继母察吉儿公主,及所尚诸公主等,也晨夕过从,问暖视寒,果然冤魂不到,皇子渐瘳。

  • 卷之三百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沈麟士传·李延寿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祖父沈膺期,是晋朝太中大夫。父亲沈虔之,在宋朝时作乐安县令。麟士从小聪俊,七岁时,听叔父沈岳谈玄理。宾客散去以后,他能毫无遗漏地复述叔父的讲解。沈岳抚摸着他肩膀说:“如果斯文不断绝的话,希望

  • 卷十一 规取陇蜀·李有棠

    太宗天会八年,即宋高宗建炎四年也。秋七月辛亥,以皇子、右副元帅宗辅赴陕援罗索。先是,遣罗宗经略陕西,所下城邑,叛服不常。其监战之阿里布请益兵,帅府会诸将议,乃命宗辅往。诏曰:“罗索往者所向辄克,今使专征陕西,淹延未定,岂倦

  • 黄国恩·周诒春

    黄国恩 字觉因。生于湖北。原籍广东。光緖三十三年。自费游美。入康奈尔大学。习普通文科。光緖三十四年。入威斯康心大学。习法律。宣统三年。得法律学士学位。是年夏回国。任上海复旦公学教员。民国元年。任山东高

  • 九年·佚名

    (丙子)九年大明萬曆四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未,上在昌德宮。1月4日○戊戌,晋州牧使呈:正兵河世憲,其母寡居,淫奸奴子,醜聲傳播,欲掩其迹,與其妻娚河玄齡同謀,夜間殺母,遠近喧播。世憲、玄齡捉囚,請遣京官推鞫事。啓下刑曹。1月9日○

  • 卷二十八·陆九渊

  • 卷十一·赵汸

    <经部,春秋类,春秋属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属辞卷十一     元 赵汸 撰辩名实之际第四二曰辩名实之际正必书王诸侯称爵大夫称名氏四夷大者称子此春秋之名也诸侯不王而伯者兴中国无伯而夷狄横大夫专兵而诸侯散

  • 第十三部分·毛公

    小雅 鱼藻之什《鱼藻》,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笺】万物失其性者,王政教衰,阴阳不和,群生不得其所也。将不能以自乐,言必自是有危亡之祸。鱼藻鱼在在藻,有颁其首。【传】颁,大首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尊者世友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四   [一]四聖諦者.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此四聖諦幾有色等者.[二]一無色.三應分別.   謂苦聖諦或有色或無色.云何有色.謂十處及一處少分.云

  • 俱舍论疏 第十六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十六卷沙门法宝撰分别业品第四之四论。又经中说至其相云何。自此已下有四颂半。第八明经中黑黑等四业文中有三。一明业体。二明断异。三述异说此一颂半。明四业体。先问。后答。此即问也论曰至说黑

  •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第四明破法遍者法性清净不合不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破非不破何故言破。但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破颠倒令不颠倒。故言破法遍耳。上善巧安心则定慧开发。不俟更破。若未相应。应用有定之慧而尽净

  • 卷第二十·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二十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南四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南四黄檗运嗣) 问黄檗。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声未绝檗便打。如是三度问三度被打。不契遂辞去。檗指见大愚。愚问甚处来。济曰黄檗来。

  • 木几冗谈·彭汝让

    一卷。明彭汝让 (生卒年不详)撰。此书札记清言,儇佻殊甚。如:“醉者堕车,神气不伤,真全也。婴儿入林,豺虎不食,无恐也。养吾之形,若醉若婴儿,至人矣。”又如:“半窗一几,远兴闲思,天地何其辽阔也。清晨端起,亭午高眠,胸襟何其洗涤

  • 仪礼郑注句读·张尔岐

    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卷。清张尔岐撰。《仪礼郑注句读》附《监本》、《石经》正误,是他为《仪礼》标点句读、考证字句的着作。此书全录郑玄《仪礼注》,精摘贾公彦疏,并阐发已意。因郑玄注文古奥难通,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