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高聪传

高聪,字僧智,原本是渤海人。他的曾祖父高轨随慕容德迁至青州,因而在北海剧县定居。

  高聪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祖母王氏将他抚养。魏军攻克东阳,高聪迁至平城,与蒋少游同为云中的兵户,因贫苦穷困,什么事情都干过。本族的祖父高允看待他像自己的亲孙子,不断给予接济。高聪涉猎经史,很有文才。高允十分喜欢他,多次称赞他,并举荐给朝廷,因此,他与蒋少游一同任中书博士。又升任为侍郎,为高阳王元雍的老师,渐渐被孝文帝所赏识。

  太和十七年(493),高聪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出使南齐。后又兼任太子左率。他早年多少学过些弓法骑术,便以将才自许。孝文帝下决心南讨,专门向王肃询问军事方面的事情。高聪向王肃请托,愿意以偏将的身份为南征效劳。王肃报告给了孝文帝,所以孝文帝便任命他为辅国将军,受王肃的节制,一同援救涡阳。高聪性情浮躁胆怯,缺少勇猛和威严,与敌兵交战,便望风败退。孝文帝饶恕了他的死罪,将他流放到平州。路经瀛州,刺史王质捕获一只白兔,准备献给朝廷,托高聪替他写一份奏表。孝文帝看到奏表,问王肃:“王质那里怎有这种人才?我却不知道。”王肃答道“:高聪流放到北边,大概是他写的。”孝文帝忽然明白,说:“一定是他。”

  宣武帝初年,高聪偷偷回到京城,劝说高肇废去京城附近的六个郡。宣武帝亲自管理朝政,任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后又加封为散骑常侍。宣武帝巡游邺地归来,在河内的怀地,用箭射了一里零五十步。侍中高显等人奏称这是件盛事奇迹,应该大加表彰,请立石刻铭,存于射宫,以永远光大陛下高超的射术。便在射箭的地方立石,高聪写下碑文。赵修受到宣武帝的宠幸,高聪与他深相依附,并结成朋党。朝廷下诏追赠赵修的父亲,高聪为赵修的父亲起草碑文,和赵修一同坐车出去,寻找立碑的石头。高聪每见到赵修,又迎又送,极尽礼节。高聪又代替赵修起草奏章,陈述当时对他有利的事情,还教给他自保的方法。因此,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密切。赵修被处死,甄琛、李凭都被罢黜,高聪深感危急。他先用同姓疏房远族的感情,曲意侍奉高肇,竟然安然无事,完全依靠高肇的保护。赵修得势时,高聪倾身奉迎;他被处死后,高聪言必诽谤他。茹皓获宠,高聪又献媚依附,每次见茹皓,都称赞他的才识远非赵修能比得上的。凭借着茹皓的地位请求朝廷给他田宅,都被批准。茹皓犯罪被杀,他又说茹皓死得太晚了。他的薄于情义都像这样。

  侍中高显任护军,高聪代替他兼任原来的职务。高显与兄长高肇怀疑高聪从中间做手脚,想谋取这个位置。高聪兼任高显原来的侍中职务,出入于国家机要重地,说话直白,缺乏远虑,攀附权贵,沉缅于声色之中。收受贿赂的舆论,远近皆知。中尉崔亮知道高肇怨恨高聪,当面陈说高聪的罪状。高聪被调出朝廷,任并州刺史。高聪善于趋炎附势,知道高肇嫌弃自己,仍委身巴结奉承,高肇对他又如当初。高聪在并州几年,行事多不遵守法律典章,他与太原太守王椿有矛盾,再次被御史奏报。高肇常因宗亲的缘故私下里帮助他,事情才被压了下来没有爆发。宣武帝末年,封他为散骑常侍、平北将军。

  孝明帝继立,因为高聪过去依附高肇,让他出任幽州刺史。不久,又因为是高肇的党羽,被中尉元匡弹劾。高聪被罢官,闲居在家,断绝一切人事往来,专心管理自家的果园,种的梨被人们称为高聪梨,成为珍品。他仍以声色自娱。

  高聪蓄养妓女十多人,不管生没有生孩子,都被纳为妾,以愉悦自己的感情。他病后,不想让这些小妾在他死后再嫁给别人,让她们自烧手指,忏罪献身,吞炭尽忠,出家为尼。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柯劭忞
  卷三十七·志第四·柯劭忞
  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二·赵尔巽
  卷十五 晋语九·左丘明
   第六节 滇行与青蓉行①·老舍
  卷之二百二·佚名
  卷之八十·祁韵士
  第三章 与西洋的早期接触·林语堂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十二 三岔口上的抉择·溥仪
  自序·胡适
  孟怀玉传·沈约
  范仲淹传·脱脱
  卷之二  皇明本紀(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七·王世贞
  张大椿·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原序·姜夔

    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下逮黄初迄于今人异韫,故所出亦异。或者弗省,遂艶其各有体也。近过梁溪见尤延之先生,问馀诗自谁氏。馀对以异时泛阅众作,已而病其驳如也。三薫三沐,师黄太史氏,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大悟学即病

  • 卷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十四杂曲歌辞【诗之流有八名曰行曰引曰歌曰謡曰吟曰咏曰怨曰叹皆六义之余也至其恊声律播金石总谓之曲】秦女休行【李白】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杨刀清昼杀讐家罗袖洒赤血英声【集作气

  • 卷三十三 淳化三年(壬辰,992)·李焘

      起太宗淳化三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丙申朔【一】,朝元殿受朝畢,改服通天冠、絳紗袍,復升坐,受羣臣上壽,酒三行,用雅樂,宮懸、登歌。罷大明殿上壽之禮。   諸道貢舉人萬七千三百,皆集闕下。辛丑,命翰林學士承旨蘇

  • 卷十二 光宗·王夫之

      〖一〗  孝宗急传位于其子,何为者也?春秋方盛,国步未康,廷无心膂之臣,子有愚蒙之质,而遽以天下委之,诚不知其何为者也。以谓高宗崩,哀慕切,欲执三年之丧,谢绝庶政,日奉几筵,曾是以为孝,非其饰辞,则愚甚矣。古之宅忧于谅阴者,总

  • 春秋别典叙·薛虞畿

    昔仲尼作经口授弟子左丘明惧其妄意失真乃推论本事作内传复采诸国名物作外传盖侈哉博乎其纪事也已观周篇尝载孔子将作春秋与丘明乗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作经丘明作传若是乎其于二百四十年之迹盖目覩而备言之也恶有所谓别

  • 卷之一百四十三·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壬午朔。皇太后遣公遏必隆、祭端敬皇后。  ○升江西袁州参将孙加印、为浙江衢州副将。广东广州水师右协参将吴文猷、为河南协守开封副将。福建福州水师署副将韩尚亮、为江西南赣右

  • 提要·司马光

    【臣】等谨案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宋司马光撰光编集通鉴时有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者因参考异同别为此书以正其谬误而归之于一葢前代纪事之书传闻异词稗官固喜造虚言本史亦不皆实录光所采书自正史外相传凡二百二十二家如司

  • ●雪交亭正气录卷十二·高宇泰

    明鄞高宇泰檗庵撰附纪檗庵曰:呜呼!小人之辙迹,岂有穷哉!方洪承畴之没于陈也,先皇帝以其死事,望空而祭之矣;抑岂料其倾覆中国、夷灭陵寝哉!斯又出于宋刘炎诸人之外也。若夫始虽降附、继则奋然而兴,志图反正,不惜肝脑涂地以从之;若

  • 卷一百二十七·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七宋 赵汝愚 编方域门河议上仁宗论修商胡口    刘 敞臣闻天有时地有势民有力圣王之建功谋事者不与天分时不与地分势不与民分力则功成而事立今朝廷以河决商胡议必塞之臣窃谓过

  • 卷六 士昏礼第二·郑玄

    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没,终也。奠菜者,以篚祭菜也,盖用堇。)[疏]“若舅”至“奠菜”。○释曰:自此至“飨礼”,论舅姑没三月庙见之事。必三月者,三月一时天气变,妇道可以成之故也。此言“舅姑既没”者,若舅没姑存,则当时

  • 第十四章 22·辜鸿铭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辜讲有一次听说邻

  • 卷六十二·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十二    宋 卫湜 撰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蘧伯玉曰君子之人达故观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观其?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

  • 卷七·熊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明志録卷七     明 熊过 撰宣公名倭一名接文公妾敬嬴子在位十八年諡法善问周逹曰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谷梁传曰继故言即位与闻乎故也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姜氏齐姜也惠公女敬

  • 卷三十八·赜藏主

      ○襄州洞山第二代(守)初禅师语录师上堂云:“楚山北面。汉水南江。击法鼓而会禅徒。举宗风而明祖道。若以扬眉瞬目竖拳竖指謦口咳嗽。是厨中拭钵帛。‘道什么,会也无’,也是衲僧破草鞋。‘者瞎汉,者漆桶’,是个弄精魂鬼。

  • 卷第五·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入不思议解脱门方便海,入如来功德海。所谓:有解脱门,名:严净一切佛国土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境界。有解脱门,名:安立一切菩萨地诸大愿海。有解脱

  • 明太宗实录·杨士奇

    起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讫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其中,前九卷《奉天靖难事迹》,自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至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为建文朝附录,其后记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事。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

  • 维摩义记·慧远

    凡四卷或八卷。隋代慧远(523~592)撰。又称维摩义记、维摩诘所说经注、维摩义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对于维摩经之文义作解释。初阐明声闻、菩萨二藏,并举出渐、顿二教之别,而判维摩经为菩萨藏顿教之法轮;次释维摩

  • 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佚名

    敦煌写本。首尾残,共二十九行,五百二十三个音节。龙谷大学藏本汉文原本对勘补残正误。由英国西门华德比定出来并做了转写。以答问记录的形式(问者、答者不明)解释佛教禅宗的若干概念,如“禅观”、“禅法”、“观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