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27.三保太监下西洋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别的地方传来的消息更离奇,说建文帝到了什么什么地方,后来还做了和尚,说得有鼻子有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怀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万一他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岂不可怕。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问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说是求神仙。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

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祖的信任。这郑和的名字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把他叫做“三保太监”,后来,有的书上也写成“三宝太监”。

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国,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船队从没出过事。只是在船队回国、经过旧港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旧港地方有个海盗头日,名叫陈祖义。他占据了一个海岛,纠集了一支海盗队伍,专门抢劫过往客商的财物。这回听到郑和船队带着大批宝物经过,分外眼红,就和同伙计议,表面上准备迎接,趁郑和不防备,就动手抢劫。

这个计谋被当地人施进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队告诉了郑和。

郑和心想,我手下有二万兵士,还怕你小小海盗?既然你要来偷袭,就非得给你点教训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开,在旧海港口停泊下来。命令船上的兵士准备好火药、刀枪,严阵以待。

夜深的时候,海面上风平浪静,陈祖义带领一群海盗乘着几十艘小船直驶港口,准备偷袭。只听到郑和坐船上一声火炮响,周围的大船都驶拢来,把陈祖义的海盗船围住。明军人多势大,早有准备,把陈祖义杀得大败。大船上的兵士丢下火把,把海盗船烧着了。陈祖义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郑和把陈祖义捆绑了起来,押回中国。到了京城,向明成祖献上了俘虏。各国的使者也会见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贵的礼物。明成祖见郑和把出使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高兴得眉开眼笑。

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打那以后,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将近三十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前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

到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到一年也死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个老臣掌权。大臣们认为郑和出使七次,国家花费太大,到国外航行的事业就停了下来。

郑和的七次航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已经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三保太监的事迹。

猜你喜欢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司马迁
  王隱晉書卷五·汤球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七·乾隆
  平定三逆方略卷五十五·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六·佚名
  卷四·萧常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宗室传五·纪昀
  戴案纪略·蔡青筠
  一二一 卯字号的名人一·周作人
  胡藩传·沈约
  神元帝纪·李延寿
  王钅夫传·张廷玉
  第一节物价、工资、赀产·吕思勉
  2.钻木取火的传说·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三十·彭定求

        卷430_1 【题浔阳楼(自此后诗江州司马时作)】白居易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 第十六出 途分·李渔

    (内数人齐作呼风声,呼毕,齐赞“好顺风”介)〖胜如花〗(外、生同上,各一句轮唱)乘风去,疾似飞,满目愁山怨水。赛啼猿万姓悲歌,傲霜林千家血泪!(生)好一派凄凉境界也。(外)漫道受不惯凄凉滋味,只怕这凄凉还是承题破题,到家乡知

  •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范晔

    宣秉 张湛 王丹 王良 杜林 郭丹 吴良 承宫 郑均 赵典宣秉字巨公,冯翊云阳人也。少修高节,显名三辅。哀、平际,见王氏据权专政,侵削宗室,有逆乱萌,遂隐遁深山,州郡连召,常称疾不仕。王莽为宰衡,辟命不应。及莽篡位,又遣

  • 帝纪第五 武帝上·令狐德棻

    高祖武皇帝讳邕,字祢罗突,太祖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大统九年,生于同州,有神光照室。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太祖异之,曰:“成吾志者,必此儿也。”年十二,封辅城郡公。孝闵帝践阼,拜大将军,出镇同州。世宗即位,迁柱国,授蒲州诸军

  • 卷十·龙衮

      卢绛 朱令斌 申屠令坚 刘茂忠   卢绛,字晋卿,世为宜春人。其父唐末任南平王钟傅,署馆驿巡官。有子七人,绛乃其仲也。少好学,无不研精,颇通大义。不能治产业,每纵侠与博徒游。初,西京作坊副使尹承谔,少于后主,世献利便

  • 卷二十五·吴广成

      元丰四年、夏大安七年春二月,以计间延将刘绍能。  绍能世为诸族巡检,忠勇第一。秉常尝以计招诱并其副李德平,皆拒不应,乃设疑间之。边臣以闻,神宗手诏云:“绍能战功最多,为夏国所畏,欲害之耳。”绍能捧诏,感泣不已。 

  • 雍正上谕 一、满清入主中原君临天下,是否符合正统之·雍正

      【原文】  上谕:自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由怀保万民,恩如四海,膺上天之眷命,协亿兆之欢心,用能统一寰区,垂庥奕世。盖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此天下一家,万物一体,自古迄今,万世不易之常经。非寻常之类聚群分,乡曲疆域

  • 第八十一回 攻旧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娇女作人奴·蔡东藩

      却说慕容宝弃都出走,行至阱城,适与赵王麟相遇。麟不意宝至,还道他亲自出讨,顿致惊溃,奔往蒲阴。宝不遑追击,但驱众北趋,到了蓟城。随从卫士,散亡略尽。惟慕容隆部下四百骑,留卫行幄。慕容会率骑兵二万人,方至蓟南,闻宝已入

  • 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一百八十四·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八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孝宗时右司谏王居安论韩?胄以预闻内禅之功窃取大权童奴滥授以节钺嬖妾窜籍於宫庭剏造亭馆震惊大庙之山燕乐语笑彻闻神御之所忽慢宗庙罪宜万死托以大臣之

  • 卷四十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四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高宗时中书舍人胡安国上时政论曰臣闻保国必先定计定计必先建都建都择地必先设险设险分土必先遵制制国以守必先恤民

  • 卷三十四·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三十四明 黄训 编兵部【车驾上】为守卫事【刘大夏】车驾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于兵科抄出河南道等衙门监察御史等官石玠等题前事据虎贲左卫中所副千户李泰呈称正德元年正月初四日轮该守卫长安

  •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二十六·钱若水

    起太平兴国八年六月,尽十月六月乙酉朔,以给事中直学士院徐铉为右散骑常侍,以职方员外郎髙继申为两浙诸州转运使。丙戌,河南府言:&ldquo;洛水涨五丈馀,坏巩县官寺、军垒,民庐舍殆尽。&rdquo;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边珝卒。珝字待

  • 卷一六○·邱濬

    ▲圣神功化之极(下)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曰:“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

  • 第七章 11·辜鸿铭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辜讲有一次孔子说:“假如有某种万无一失的致富方法,即使是去做一个马夫去养马,我也愿意去做。但是因为确实没有任何万无一失的致富方法,我宁愿按照自己意愿去

  • 弟子职第五十九·管仲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少者之

  • 《朱子四书集义精要》随箚·钱穆

    朱子成《论语孟子集注》,《大学中庸章句》,为其毕生瘁精尽力之作。而务求简明,下语不多。在其文集语类四书或问诸书中,逐章逐句,讨论发明,为集注章句所未及者,实繁有之。后人荟萃为《朱子四书集义》。元初刘因静修加以删节,为

  • 复愚僧居士书·印光

    附邵慧圆居士来书:放生一事, 苦乏万全之策, 世人往往以放后重遭网罟为虑。即佛弟子, 亦多有此种怀疑。曾有人询及此事, 弟子应之曰:“仗佛慈力加被, 决不再投罗网。倘是宿业成熟, 人生亦遭杀戮, 恻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