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分春馆集外诗

落花 壬午

晓日千红下玉台,半随流水半尘埃。消沈六代江山梦,寂寞三春锦绣堆。

香国光阴曾一瞬,情天空色悟将来。杜郎未老才华尽,总为芳时带恨回。

杂诗七首

钿车何日出东门,停伫阴晴总断魂。坠絮飘花春渐老,闻声对影梦难温。

加餐小语徒相忆,遂愿他生且莫论。除却茶烟灯炧外,更无一计遣朝曛。

待人曾惯耐春寒,来日相逢各自难。凄绝落花微雨外,与谁私凭玉阑干。

长街躞蹀雨纵横,心力空抛约未成。输与定庵先会领,非将此骨媚公卿。

横塘深浅未关怀,亲采芙蓉愿尚乖。生恐入秋风物改,相逢犹隔水西涯。

虚杯相待酒仍斟,雨送新凉直到心。猛忆昨朝相见后,衣香云鬓几低吟。

白日经行卅六回,飞蓬两鬓复连腮。倘教误入南塘道,当负黄金走马才。

(以上录自陈永正笔记)

有怀

酒余心事万千缕,日午匆匆送别时。并立葵阴人不觉,此情唯有两家知。

(以上录自李文约笔记)

病卧经年管毫尽败乞于曲斋 二首 癸丑

闻道星期六,门多问字车。宁非书有价,不复食无鱼。

碍梦床虚设,充棚楮尚余。齐名愧夙昔,病困合穷居。

秃管书难就,成蝇误每多。病羸疏过肆,门静足张罗。

姓字今谁识,文章只自阿。老来规矩厌,丛帖任生蛾。

题百合花画

百合入夜开,人花两相俏。月色入帘时,清辉为人照。

自题七星岩图 己未

截取苍岩半段阴,竹光松影冷愔愔。孤篷染尽星湖水,世外仙源讵可寻。

自题浅绛山水

尺幅丹青一抹秋,山容清瘦似工愁。何时盖顶苍崖下,收拾云烟作卧游。

(以上录自崔浩江笔记)

悼老画家沈仲强 甲寅初春

沈公爱画菊,日就菊相亲。傲霜矜晚节,深会菊之神。心身如花叶,与菊合一人。众谓公善画,焉能举其真。高标竟遗世,拔脚无纤尘。却顾向东篱,依依空断魂。愿菊不须开,赭墨谁复陈。

夜话赠应新永正两棣 甲寅

吾曹出处关兴替,夺席还须仗尔才。下笔要存千载念,高林岂是十年栽。

主奴今日应能辨,流派干时竟孰开。若向南天论绝业,不教间气委蒿莱。

子畏尊兄以其先德靖侯先生遗稿属题

老阅沧桑眼倍明,传家一集仰豪情。故园风物归新笔,盛世文章得正声。

返棹有图供述德,托车何意浪知名。肄江间气分明在,斗酒无从为一倾。

西堂早茗读在山堂来诗次韵却寄语多浅率以病多思涩不能过自绳刻矣

来年髡柳尚离离,不为经寒改旧姿。入座尚怜青到眼,酿春难得雨成丝。

矜才讵可轻余命,怆别须拚纵一厄。惆怅极天无好梦,所思犹在水之湄。

(原注:“惆怅”原作“何况”,以全篇虚辞过多,遂为改易,而远不逮原意矣。)

江苏馆夜饮

少年得意在扬州,名馔初尝狮子头。最忆夜分歌席散,呼灯重上十三楼。

菊庵道兄以诗见讯走笔却寄

君来顿觉溪山美,携带春风到索居。老去情怀谁胜此,荐盘粗可办双鱼。

萝岗即事

琼枝十万簇仙台,侵晓迎阳次第开。自是萝峰春讯早,非关玉管夜相催。

初见早梅

催诗岩外拥花光,十里初梅趁艳阳。莫道岭南悭雪色,霏霏玉屑却生香。

(以上录自《朱庸斋书法集》)

夜坐三首 甲寅

七日方居末,何如此寂寥。灯深邀影共,门静让虫娇。

颓墨经三宿,清尊忍自浇。市闾看咫尺,引步总迢迢。

喧恬高楼会,年时我亦曾。挥毫偏惜墨,借月罢张灯。

似此平生趣,徒教濩落增。夜深摇兀久,冻蝠自飞腾。

讳疾空支拄,人云恐未真。寸心何所负,薄德本无邻。

蛮触难论大,蟪蛄宁有春。雕虫深自愧,屑屑未堪陈。

题余菊庵秋涧鸣泉图

无多着墨转新奇,颇与生平性分宜。掬得寒泉浣肝肺,此中容我更题诗。

(以上录自《南方鼓吹》)

别白下

摹杜师韩我未能,独将词笔傲金陵。一从赋罢南楼令,兀兀台城不再登。

(以上录自麦淦源藏原迹)

十友亭

阆苑天风接玉屏,江山文字见英灵。苍茫三百年间事,片石谁寻十友亭。

(以上录自张镇民藏原迹)

金鸡岭

共酌应知共此杯,尚怜巾帼奋登台。金鸡振翼催正急,湘粤雄关叩不开。

参观新会博物馆藏陈白沙手卷

辟恶芸香护宝藏,重开一卷字生香。山茅健笔今传世,遍写豪情向艳阳。

怡春招饮即席

万恨都从老去生,所哀犹有少年情。簪花侧帽无人管,晓泪宵樽只独倾。

踪迹每疑今异昔,相思宁计醉和醒。红妆知己今谁属,深海当年浪得名。

寄怀文略学长并谢惠画册

闻名悭一面,见画悟同门。衣钵承卢赵,钩皴逼宋元。

明窗堪自遣,斯道共谁论。格禁空翘跂,神交海内存。

岭南盆景艺术汇展口占

裁得虬枝汇画图,迎熏锦盖翠云铺。相看各具参天意,老干矜矜势未孤。

平山小学六十二周年校庆

老干新枝竟茁芽,春风时雨沐芳华。桃蹊李陌相矜秀,开遍乡园灿烂花。

(以上录自李文约藏原稿)

风怀简梁逸七首

坐阅情天鬓欲华,依然水石作生涯。何曾结习消除尽,惯爱春红且养花。

桔槔聊复灌闲阶,无复当年旧绮怀。了却浮生多少事,日长清课早安排。

桃叶桃根独有情,别来一水自盈盈。此身已分无余恨,更乞相亲到隔生。

年年梦落郁金堂,影事前尘几断肠。地老天荒人宛在,独无消息到王昌。

春朝一阕定风波,未谱箜篌已渡河。从此相思无处着,长亭南北怕经过。

秋丝犹未断莲根,老去风情敢复论。争似放翁身未死,卅年留梦沈家园。

只隔罗衣不隔心,可怜同梦不同衾。多情少小虽珍重,只是幽期未许寻。

(以上录自梁逸藏原稿)

分春馆集外诗一卷终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一十·彭定求
  陈彦章妻·唐圭璋
  杜安道·唐圭璋
  ◆徐按察世隆(威卿集)·顾嗣立
  第四折·佚名
  第一折·佚名
  为的是·徐志摩
  卷三十八·梅鼎祚
  唐诗镜卷二十一·陆时雍
  卷二十·陈焯
  卷一·郭元釪
  卷四百十·佚名
  卷三百十七·佚名
  第二十六回 胡百万帮嫖惹祸 张天师保主留丹·蒲松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千百年眼卷五·张燧

    文帝用贾生孝文时,山东之国,齐七十二城,楚四十城,吴三十城。三国之中,齐为尤大,悼惠王复子多而材。吕氏之乱,哀王襄欲举兵西向,则关中为之震恐,且有自帝之谋,其弟朱虚、东牟且将为内应。幸诸吕已诛,文帝正位,而其谋遂寝。然则帝即

  • ●江南闻见录·佚名

    乙酉五月初十日,连日警报叠至。是日,赵忻城有演放大炮之示,不果。夜分,北风甚急,北兵渡江。由七里港进迫神京。时日将哺,宏光计无所出,召内官韩赞周问策。韩云:此番势既汹涌,我兵单力弱,守和无一可者;不若御驾亲征,济则可以保社稷

  • 通志卷一百九十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载记第六后燕慕容垂 寳 盛 熙 髙云西秦乞伏国仁 干归 炽磐 慕末北燕冯防  冯素弗后燕慕容垂字道眀皝之第五子也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皝甚宠之常目而谓

  • 学史卷二·邵宝

    (明)邵宝 撰○卯【凡二十九章】宋元王二年江使神龟于河至泉阳渔者豫且得之夜见梦于元王王悟召博士卫平问之平曰龟于是使驰问豫且出之笼载行入端门见于东厢身如流水润泽有光望见元王延颈而前三步而止缩颈而却复其故处元

  • 卷九十九·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九十九 唐 张守节 撰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史记九十九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

  • 梁毗传·魏徵

    梁毗字景和,安定乌氏人。 祖父梁越,西魏泾州、豫州、洛州三州刺史,合阝陽县公。 父亲梁茂,北周沧、兖二州刺史。 梁毗性格刚直,颇有学问。 北周武帝时,举明经,累次升迁,到当布宪下大夫。 平定北齐时,以梁毗为行军总管长史。 攻

  •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佚名

    【提要】 张仪毕竟是具有远见、富有智慧的人,他预测的事情的未来发展几乎都能与事实吻合。这些都建立在他对事理的正确认知和判断上。 【原文】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

  • 卷一百二十五之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五之十六 朱批鄂尔泰奏摺 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云贵广西总督【臣】鄂尔泰谨 奏爲遵 旨议覆事雍正八年九月十九日承准内阁大学士公马尔赛等寄字内开雍正八年八月十四日内阁奉 旨鄂

  • 卷一百十五·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十五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十五><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十五>五兵易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暌周禮曰司兵掌五兵五盾

  • 提要·程端学

    【臣】等谨案春秋或问十卷元程端学撰端学既辑春秋本义复歴举诸说之得失以明去取之意因成此书与本义相辅而行者也其掊击诸说多否少可于张洽之传攻之尤力然如论春秋不当以一字为褒贬论春秋多笔削以后之阙文论春秋不书祥

  • 卷十二·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西山读书记卷十二宋 真德秀 撰君臣论语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黄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礼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尽耳○程子曰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

  • 行品第九·佚名

    於是世尊告须菩提言: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所从因成就般若波罗蜜。是时诸会菩萨大弟子诸天人意念言: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自持辩才说耶是佛威神乎。须菩提知诸菩萨大弟子天人意之所念。语舍利弗言:敢佛弟子。所说

  •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佚名

    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  时分胜因本际如如。十善崇修流转无有。根本知见闻持具足。清净智慧自性真实。听闻相状。荷负修作。正解义趣求难得。无边方所寂然安静。比丘远

  •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二(之上)(论本第八十二至八十五)·遁伦

    释遁伦集撰论本第八十二上来于七段中已释前四。今释第五安他令听。是则初说教体。二辨解释方轨。三明说法师之德既成。次明处五众中而说诸法。既处众说法。安其人令住恭敬无倒听闻。初增一至十。明其听因。或有利益非

  • 卷第七十三·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七十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阿僧祇品第三十 【论】将释此品约立四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能问之主三释说法之主四随文释义一释

  • 锦江禅灯目录·丈雪通醉

    续藏经 锦江禅灯目录清 通醉辑锦江禅灯目录卷一  卷首 序 辩讹 凡例  后跋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 二祖慧可大祖禅师  三祖僧灿鉴智禅师 四祖道信大医禅师  五祖弘忍禅师 六祖大鉴慧能禅师 四祖下第三

  • 白话新五代史·欧阳修

    《新五代史》,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嘉祐五年(1060)成书。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唐代二百九十年历史。志表水平与编者史识都很高,但文辞刻

  • 尚书疑义·马明衡

    六卷。明马明衡(生卒年不详)撰。明衡字子萃,福建莆田人。明代经学家。正德间登进士第,官至监察御史。以论救邓继曾及争慈寿太后诞辰免朝之事获罪,终身废弃。明衡初受学于王守仁,闽中有王氏学,自明衡始。此书博采众说,不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