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略说贤首义

贤首大师以三时、十仪、六宗、五教、三观立一家言。而第一时、第六宗、第五教、第三观之极旨,则集中于六相、十玄。然三时大同嘉祥三种法轮;于第二时更分三时,亦大同天台渐初、渐中、渐后。其十仪亦仿天台化仪四教分析开立。而六宗第一随相法执宗所分小乘六宗,袭自慈恩。第二唯识法相宗至第六法界圆融宗,固出创见,然此亦随所判‘分始’、‘空始’及终、顿、圆四教而来。故其根柢唯在于五教,而五教实为贤首义之纲骨也。虽贤首弟子慧苑尝驳其五教,谓小、始、终、圆系袭取天台之藏、通、别、圆,而别加顿教为不妥当,──天台家讥五教不明断证位次,续法作五教仪,仿天台立之,后人尤多非议──但此五教义乃承自杜顺大师五门止观而立者,唯彼五门专在修证,非谈判教。智俨大师孔目章等始据之以高判华严,至贤首遂继以完成其判教之义。三观全出于顺师之法界观章,十玄门亦俨师记于顺师者,属在周遍含容观中。六相圆融则唱于俨师而和于贤首者也。但贤首于俨师所记十玄,改诸藏纯杂具德门为广狭自在无碍门,又改唯心回转善成门为主伴圆明具德门,于事事无碍观亦殊有增胜之处。要之、贤首于佛果实智之境,宗依华严发挥者,实有足多。于明佛果利他权智之秘妙,则又当推天台宗依法华者为擅长耳。

然贤首、云华、帝心皆习宋译六十华严者,唐译之足本八十华严。至清凉大师始为疏钞。故完成此宗者,复应在清凉而不在贤首,此予所以尝称之为清凉宗也。贤首传自云华,云华传自帝心,而帝心号称孤起,别无渊源。然细按云华实学华严于至相寺智正法师者,智正乃慧光律师法系下之第五代,即开建终南之至相寺者。慧光既为四分律宗之远祖,复传少林寺佛陀禅师之禅,其集力处尤在合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各译之十地论为一本,由研究宏扬十地论盛讲华严。其弟子极多,有为地论宗者,有为律宗者,至智正传云华,则更为开华严宗者。由此推之,帝心亦必出于慧光之系下,而为与地论宗极有渊源者,故虽谓华严宗由地论宗转成可也。由地论宗之渊源而观真谛之摄论与慈恩之唯识,则知贤首之华严,实与之俱出于世亲之唯识宗者。特于境、行、果三,唯识多谈因分识境,摄论于境、行、果略均等,十地论则多谈行、果,而帝心、云华、贤首等宗华严则激而益上,弥盛谈果分心境而已。在唐前有慧光系之地论与真谛系之摄论,双峰并峙。至唐则摄论被并于慈恩之唯识,而地论被并于清凉之华严,复成对抗之势,其实则同一世亲法流,不过唯识多谈因分,而华严多谈果分而已。多谈果分亦未尝不即果而明因,多谈因分亦未尝不即因而明果,得其意者固潜通无际,可于唯识之底得华严,亦可于华严之底得唯识,所谓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也。此于古来地论与摄论及唯识所争本识之义,如慧光地论以本识为庵摩罗净识──犹云真心──,真谛摄论以本识为真妄和合──犹云净染和合──识,慈恩唯识以本识为阿赖耶染识。观此对于本识建立不同,即可知地论依华严而所明在极证之果,故宗本于庵摩罗净识。摄论依阿毗达磨而所明在地上之行,故宗本于真妄和合识。唯识依深密而所明在现因之境,故宗本于阿赖耶染识。而宗依华严之贤首家,则益从大乘极证之果境以尽量发挥之而已。若知总为一大乘之境行果,虽所明有偏胜,以果必从境行而致故,以行必依境而趋果故,以境必起行而证果故,互含交摄实无欠余,则同会于平等之际,而各成其殊胜之用矣。

予向者尝略分疏大乘八宗,表释于整理僧伽制度论内,可参考焉!(注一)近有人见觉书、海潮音上评支那内学院文件,评梁漱溟唯识述义,及三重法界观、对辨一乘大乘、对辨唯识圆觉宗、曹溪禅之新击节等,或疑有所偏重于天台、唯识或唯识、三论,而对于贤首独若深非之者。然予所崇重于华严者,虽不若墨守贤首家言者之甚,而于平等大乘之上,别标华严之殊胜处,实不让持贤首家言者也。此予总持大乘之根本宗旨,曾一表现于整理僧伽制度论外,又曾示之以大乘宗地图,他处则随转门中密意趣之抑扬耳。

世人虽尸贤首之名而祝之,或未知贤首可崇重之殊胜处何在也,今试一略谈之。

中国于华严殆有三派:一、地论之华严,二、贤首之华严,三、枣柏之华严。地论行果,贤首纯果,同属世亲、流支系。枣柏融行果于不可得,则属龙树、罗什系。销纳此三派二系以归之,则为清凉之华严。然华严特胜之处,予谓贤首乃独得之。盖佛华严者,乃佛初成佛时妙觉光中所顿辉重重无尽之远近因华行、自他妙严境也。由佛智以观之,则一切皆为佛境,故众生皆如来功德智慧之相,而国土皆莲华藏海庄严之刹。此现证界,非身非言,而遍一切,即身即言。随诸菩萨所修之行,所达之境,呈身兴言。证之有浅深高下之差别,说之有先后广略之差别,皆为海印三昧之影。故诸菩萨信解行证皆依佛果安立,一切诸位皆为佛位。以果彻因源之故,而因源──阿赖耶识──幻依于果海庵摩罗识中,靡不融为果德。故因即能赅通果海,而一切异生、亦皆以如来妙觉海为心源──净心缘起真界缘起──也。依佛智以观之,无非佛境,是故一尘、一毛、一刹、一身,莫非六相圆融、十玄无碍之佛法界。此则贤首所独胜于华严者也。

然佛华严有言,‘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以佛心──或曰真心、或曰净识、或曰真界──融摄众生法而大明佛心者,固推贤首为胜。以其众生心──或曰赖耶、或曰异熟、或曰陀那──融摄佛法而大明众生心者,又推唯识为胜。由是例推及之,则禅宗者,明无佛无众生,众生与佛皆心者也。密宗者也,明无心无众生,众生与心皆佛者也。天台宗者,明即佛即众生,众生与佛即心者也。净土宗者,明唯佛唯众生,心祗佛与众生者也。三论宗者,明非心非佛非众生,而照达一心者也。律宗者,明即心即佛即众生,而净治众生者也。盖心与佛及众生为一事之三方面,方面虽三而实事一,故无差别。假为形式如下: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观此可知其融通之平等,亦可知其差别之殊胜矣。明此平等殊胜之义,有无量门。兹以心佛众生门略言之,详在大乘宗地图解。(见海刊五卷三期)(注一)见僧伽制度论宗依品之七门次第,原文复载,今删。

 

  


猜你喜欢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文益
  诸法无行经卷下·佚名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鸠摩罗什
  卷第五十三(第九诵之二)·佚名
  三十二相品第九·佚名
  卷第七十四·佚名
  卷五十八(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佚名
  卷第九·佚名
  呼吁美苏英倡导和平·太虚
  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卷中·别庵性统
  汾州太子昭禅师·惠洪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智旭
  跋语·智旭
  护 法·太虚
  卷九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九十三·彭定求

        卷493_1 【虎丘山真娘墓】沈亚之   金钗沦剑壑,兹地似花台。油壁何人值,钱塘度曲哀。   翠馀长染柳,香重欲薰梅。但道行云去,应随魂梦来。   卷493_2 【答殷尧藩赠罢泾源记室】沈亚之   劳君辍雅话,听

  • 卷六·苏泂

    钦定四库全书泠然斋诗集卷六     宋 苏泂 撰五言絶句岩壑兄去岁此时作春前四絶句姿媚可爱然犹有遗者因复作一首萦风送腊囬生意遍陈荄似织如丝处春从里许来夜二首明月耿清夜乱蛩啼草根幽人浑未寝独自倚柴门明月

  •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二·忠义三·宋濂

        ◎忠义三   伯颜不花的斤,字苍崖,畏吾儿氏,驸马都尉、中书丞相、封高昌王雪雪的斤之孙,驸马都尉、江浙行省丞相、封荆南王朵尔的斤之子也。倜傥好学,晓音律。初用父荫,同知信州路事,又移建德路。会徽寇犯遂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杨仲良

      徽宗皇帝   逐惇卞党人复用附见   绍圣元年四月壬戌,资政殿学士、降授通议大夫、提举洞霄宫章惇为左正议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制词,翰林学士曾布所草也。上谕布以惇有定策功,不比他人,故特除左仆射。时惇

  • 平定三逆方略卷三十八·佚名

    卷三十八   康熙十七年六月庚午朔,诏责大将军康亲王杰书。上谕议政王等曰:康亲王杰书用兵甚为选愞,自至浙江,安居无事之地;及屡降严旨督趣,始破衢州之贼,进定福建。福建既平,不事预防固守;俾海贼登岸,遂困海澄。况我朝军法赏

  • 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范晔

    (袁绍)◆袁绍传,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司徒袁汤的孙子。袁绍的父亲袁成,做过五宫中郎将,身体强健,喜欢结交,从大将军梁冀起没有不和他要好的。袁绍年轻时做过郎官,后被任命为濮陽长,遇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服完三年丧礼,袁绍回想

  • 胡国珍传·李延寿

    胡国珍字世玉,安定临泾人。祖父胡略,任姚兴渤海公姚逵平北府咨议参军。父胡深,任赫连屈丐给事黄门侍郎。太武帝攻克统万城,胡深因对投降条款的签订有功,赐爵武始侯。后来任河州刺史。  胡国珍自幼好学,喜好清淡俭朴。太和

  • 卷三百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四八旗大臣年表五部院大臣年表一<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四><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四>

  • 第十六卦 豫 雷地豫 震上坤下·佚名

    豫:利建侯行师。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豫之时义大矣哉!象曰:雷出地奋,豫。 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初六:鸣

  • 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第十七·晏婴

    晏子朝,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严居朝,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瘖,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瘖,非害国家而如何也?且合升斗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绨以成帏幕,大山之高

  • 卷二百四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四十七邢部尚书秦蕙田撰凶礼二荒礼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注荒凶年也郑司农云救饥之政十有二品】【郑氏锷曰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或不可逃所恃以无恐

  • 天地之道(1)·戴圣

    ——教化如同春风化雨【原文】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2),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3),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4)。【注释](1)本节选自《

  • 汤问第五·列子

    【原文】 殷汤问于夏革曰①:“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②?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

  •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佚名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  如相续解脱经说。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相。佛告文殊师利。地波罗蜜。善修习乘身转集成。文殊师利。是如来法身相。当知复有不可思议相。有二因缘。谓彼离虚伪

  • 十一 集·佚名

    第一 依止品一 何义一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之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ldquo;大德!善戒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rdquo;&ldquo;阿难!善戒者以不悔为义,以不悔为功德。&rdquo;&ldquo;大德!又,不

  • 资暇集·李匡乂

    《资暇集》3卷,唐李匡乂撰。李匡乂,一作李匡文,字济翁,系李唐宗室之后,唐文宗时曾任宗正少卿。此书旧本多署为李济翁,乃因宋人避太祖讳,而改以其字署名。今本书前无自序,系宋以后所佚,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曾引其自序说:“

  • 拳变馀闻·罗惇曧

    罗惇曧撰。是罗氏《庚子国变记》的拾补。是书系杂记,记事不按时间顺序,随闻随录,记叙义和团各派源流,宗教仪式,在京、津活动情况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事。侧重记叙清廷上层各派之间矛盾,对毓贤、徐桐、赵舒翘、袁昶和

  • 明行道六成就法·佚名

    简称《六成就法》。西藏噶举派珀玛迦尔波(白莲花)著。阐述噶举派所传灵热、幻观、梦观、净光、中阴、转识六种密法。多涉气功。近代由达瓦桑杜格西与美国伊文思温慈博士士译英,流传于欧美。张妙定莲菩提金刚由英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