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陀那识论

  ──十四年十一月在东亚佛教大会教义研究部提出──

   一 出名   二 界义   三 释名   四 出体   五 会释   六 破谬   七 立宗   八 显用

  一 出名  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大佛顶首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此识为圣凡总依,真妄根本,唯识宗义,恃此以明。今就二颂以觉察其句义。凡、指异生,愚、包二乘,意谓阿陀那识甚深甚细,摄藏无始劫来习气种子,为执持有情一期总报之主体,如暴流水,望似恬静,不唯异生不知,即愚法声闻亦莫能了;故我于彼不为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也。凡夫分别执我,益增生死之苦;二乘种姓,可离生死,分别执我,迟其趣证,是不若不闻为得也。楞严初二句同,习气即种子故,三句别开两面:谓此识甚深甚细,生灭相续,相续故似真,生灭故非真。若迷为真,堕增益执,永在生死;若迷为非真,离此别求真不可得,堕损减执,亦永在生死。对深密第四句分别执为我,即迷之为真。然迷为非真,亦是分别执以为我,恐彼迷真非真之故,故我常不开演也。执为我,即固执为实我实法义;谓彼凡愚于此识上可起真非真之分别执也。二颂对观,意义斯足,而深密唯明一义者,乃举其最为易起之偏胜义明也。

  瑜伽师地论,全据深密中文以明;他若摄大乘、显扬、成唯识等论,处处引用此名,兹不枚举。是经论中已有之阿陀那识名,为本论之根据。

  二 界义  界义即定义,阿陀那识以何为定义?梵语阿陀那,译云持。经中无分析解释,摄大乘论解二义,不若成唯识论之完备,论卷三曰:‘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此中三义,今欲从粗至细,从浅及深,故逆次明之:

  甲、能执取结生相续义:结生相续者,烦恼、业、生、三法,即通常所谓惑、业、苦,由烦恼造业,由业结生。结生者,谓初受生时结胎以生身也。又从此一生至彼一生,由本有至死有,由死有至中有,由中有至后有,应有一恒行无间之识于中执取,使之相续不断;若无此识,则一死即断灭,是成大过。首楞严经第二卷初,波斯匿王曾依外道起断灭见,常怀悲忧,闻佛说法,悟明死生相续道理,了知从生趣生,舍身受身,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得大欢喜。盖断灭见者,一死永灭,即觉人生毫无价值,故须了解有此恒行无间,而执取结生相续之阿陀那识。进一步言:明此执取结生相续之识,能对治凡夫外道之断灭见也。

  乙、能执受色根依处义:眼、耳、鼻、舌、身五根,谓之色根,即指净色根以言,粗色根为根所依处,总此名为色根依处,即有情一期之报身。此一期报身所摄有为诸法刹那无常之众法聚中,而能使之一期相续存在,不散不坏,即由有此阿陀那识执受之故。执受之言,谓执为自体,令生觉受故。又色根依、指有情身,依处、亦通器界,外器世界,此一物与彼一一物相碍,此一微尘与彼一一微尘相碍,亦由有此识执持不失故,但不生觉受为异耳。章太炎尝论矿物、植物有身识──见齐物论释;究其论证,非关身识,实由阿陀那识执持之故。而章君不明此,误为身识,身识但关于觉受痛痒等触尘而已。执持一一物之自体以相碍者,固在此也。

  丙、能执持诸法种子义:诸法统括一切有为法,然大类可分二:一、有漏有为,即杂染法──异生法,二、无漏有为,即清净法──圣者法。种子可分业种──异熟习气、法种──等流习气之二。各各现行诸法,皆由自类种子而起,均等流类,名等流种;业种即思心所种子,乃思心所心王及善染等心所之活动作用,以自现对自种,亦等流种,但同时有特别功用,能为增上统摄他法。如国之统领然,就自体言,亦国中之一人,而同时有统摄全国作用,业种亦复如是,其所以异他者此耳。业种亦通有漏、无漏。然种子为潜在功能,无有现行法体可得,若无一现行法为之摄藏,即散失而不能存在,不存在故不能起现行,不起现行故便失坏一切世出世间法。然能摄藏此潜在功能者,即阿陀那识也。有执色法能持种子,不应道理;性变碍故。又生无色界者,无色法故,更何能持种子?复次、心所法亦不能持种,不自在故。前六识亦不能持种,无想、灭定等位无此前六识故;第七识虽恒行不断,亦不能持种,是有覆无记性故。经菩萨之转成清净智位,后复起诸染法,不应道理。由此以论,唯此阿陀那识,无覆无记,一类相续能持诸法种子。此义菩萨亦但知少分,唯佛智乃能究竟穷尽。

  三 释名  成唯识论第三卷云:‘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大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此外更加初能变、根本、如来藏、种种异名,今次第略出以抉择其义。一、阿赖耶,译云藏,诸论解藏,通以能藏、所藏、执藏、三义释之,此藏义纯在异生有学位立名,二乘无学及念不退菩萨,无杂染法执藏义故,即不名阿赖耶;其名既狭,故不取之。二、初能变,此识含藏诸法种子,变现根身器界相分,凡愚不了,执为我法,破其执故,说诸我法皆为识变。能变有三,此当其初,是对所执我法及假施设我法,说此名为初能变也。既对所执我法及所施设之我法得名,即不能尽此识之量,摄义不周,故亦不取。三、异熟,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之三义,较阿赖耶名虽稍宽,将成佛时即舍此名,故佛位无异熟,二乘灰身泯智亦无此之异熟;义不普遍,亦不取也。四、庵摩罗,译云无垢,即清净识,此识唯在佛位,非异生、二乘、菩萨所得名,菩萨尚有现行无明及杂染种不清净故。此名既唯限于佛果,即不能摄尽此通凡圣染净之识体,故不取也。五、心,心之一言,通凡夫、二乘、菩萨、佛一切位。诸经论中,有以心、意、识三通名八识者,有唯就第八名心、七与六名意及识者,而有时心心所法都统名为心,或兼色法亦名为心,如心脏之肉团心等;其名太宽滥,亦不取也。六、根本,前七转识及一切染净法,以此为依止故,称此为根本识,亦通一切位。但根本言,不唯此第八识,如证真如智亦名根本智,是称真如为一切法之根本也;此既有滥,亦不取用。七、第八,此依数目得名,从前五、六、七数至此,目此为第八识,乃从粗至细、从浅至深、以数之数目虽可通圣凡位,亦无滥同他失,但不能显此识相用,不过一带数名词为符号而已。八、所知依,名出摄大乘论,取义宽广,通一切位;所知即指一切染净诸法,一切法以此识为依,故名为所知依;依此立名,备显此识相用。然不取者,在论所知正指三性,而遍计等诸所知法,其实亦依真如或意识等,是依义亦可通他法,不若阿陀那义尤精确也。九、一切种,在成唯识论,名为此识因相,亦通一切位,在佛位可名一切无漏法种子识,宽狭相对,与阿陀那略同;但一切种,乃此识所摄持及所缘之相分,不是现行识体,持此种子之识,即阿陀那,且就能持种子识言,仅阿陀那三义中之一义,故亦不取。十、如来藏,在经论中与第八识相关,其义甚广,今略出其意。藏即覆藏,杂染无明能覆藏一切有情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清净法身,如来清净法身为所覆藏,杂染无明为能覆藏,能所合名,称如来藏。虽可通一切位,但此名之立意,在专指杂染覆藏中之清净法身功德名如来藏,不通杂染法,恰与阿赖耶相对,阿赖耶偏目杂染法,如来藏偏目清净法,故义太狭;然此名又失之太宽,以亦摄无为真如,并前七识一切清净法,总名为如来藏故。以此简别,唯以阿陀那名此第八识,最为允当。

  四 出体  此段文在本论最为扼要,可先知其大概。依上严格思择,唯是此阿陀那名义,名义所依之法体究何在?不可于一切法外别求阿陀那识,须知天地人物,全是阿陀那识,其所以不见为阿陀那识而见为天地人物者,以我法二执恒行故;如病眼见空花,以眼病故,唯见其花,不见是空;众生有二执、二障故,不见其为阿陀那体,唯见为种种杂染诸物。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意即此也。  甲、大圣自住后得智境──阿陀那识:耳所闻者为声,眼所见者为色,由声色之名义,可指与声色之法体;今阿陀那名义既了,故须出体。阿陀那识,见不到,闻不到,云何而得出其体耶?虽依圣教及由理论,如依持取结生相续,推知有此阿陀那识;或由能执受色根依处,比知有此阿陀那识;或从能执持诸法种子,考知有此阿陀那识,此皆比量推论而知,还同哲学家之悬拟默揣,不足显此识体。如有人于此,未尝到庐山,但闻人言庐山风景,或见摄影镜所摄诸山水,知其某为大林峰,某为五老峰,某为牯岭,然皆比量推想而知,终未曾亲见卢山也。阿陀那识亦复如是,教理不过比知,须得能证之智,乃能亲证知也。然则要何种智,方能证见此阿陀那识体也?曰:大圣自住后得智。大简小乘,圣简异生,正指初地以上菩萨而言,其智有二:所谓根本──如理智、后得──如量智。然能以此阿陀那识为所知境者,唯后得智。后得又二,此为自心安住与他无涉之后得智,诸佛果位即为自受用身,故名曰自住后得智。四智前三皆具根本、后得之二,唯第四成所作事智但名后得,以不能亲证真如故。菩萨唯以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之自住后得智证知此阿陀那识,第七未转时,虽唯缘第八,然转智时亦能了知一切诸法;然了知诸法皆阿陀那识耳。瑜伽真实品云:‘菩萨于自性假立,寻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唯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显现’。离于自性假立之事自性,即菩萨安住如幻三摩地所缘诸法唯识之如幻境,所谓藏识海常住也。佛果圆成四智,究竟穷尽此识底蕴,安住海印三昧,遍能了知如幻不空之法,此略明菩萨自住后得智所缘为此识义。详为料简抉择,俟诸他处。

  乙、根本智境──即真如:上出阿陀那之识体,是出事之当体,犹非体性之体,故云‘相似显现,而非彼体’。若了知此真如体性,则唯是根本智,在根本智所证知,则唯是无相真如。如质学家,明全宇宙唯是若干原质,生物学家则知其唯是生机力;所谓仁者见之为仁,智者见之为智。自住后得智了知阿陀那识,则一切法皆阿陀那识,根本智了知真如,则一切法皆真如也。

  丙、涉他后得境──即染净诸法;佛及菩萨与佛菩萨及诸众生相交涉故,四摄、六度种种善巧,种种施设,皆依此涉他后得智安立。此智了知圣凡诸法,若自若他,若染若净,众生各各性欲不同,随机化导,与之起种种交涉,而有菩萨之上求下化及如来之现身说法。但此时虽分别自他、染净诸法,而同时悉了知如幻如化,皆唯识之所现。

  丁、小乘智境──即四谛染净诸法: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观,证生空真如,虽了知诸法无我,而计执有染净诸法可得,不如菩萨能了知皆唯心所现,智证人我是空,唯有四谛染净诸法,是二乘之智境,亦佛菩萨智之一少分也。戊、异生智境──即随类之宇宙物我:五趣、三有异生之智,即二执、二障相应之有漏虚妄分别,随业报为何趣何类,随其趣类各各现其所了知之宇宙物我,此唯是此而不是彼,彼唯是彼而不是此。如人见之恒河,鬼见猛火,天见琉璃,所谓‘随异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也。不了世间唯心所现,随类不同,取相安名,起遍计执,计我计法,所以随类各有其一一之物我,皆异生之虚妄分别智境也。就能了之智,有此五重分别,离智则无名可名,不可施设,不可安立,强谓之一真法界,言语道断,心思路绝也。

  五 会释  阿陀那识,其体是自住后得智之所缘境,随义施设,有种种名,此诸名义,今会释之。此识有摄藏诸法杂染种子等义,名为阿赖耶;由或善不善先业而引招为现生无记之异熟报体,复名异熟识;又因缘所生如幻有法,及异生遍计所执之若我若法,皆以此识为能变,故名为初能变;如来证得二转依时,舍此识杂染转成清净无垢,是名庵摩罗识;又或是能缘虑法,及能积集诸法种子,名之为心;又或是一切染净法根本,称为根本识;又此识为识类中之第八数,故名第八识;又指所含藏之一切种子,名一切种;又未离杂染时,如来无垢识为无明染法所覆藏,乃名如来藏;以种种不同,故有种种异名也。

  六 破谬一切谬执,皆由迷此阿陀那识而起,摄论等有摸象之喻,即明不了此识以成妄执,广见经论,兹不烦出。今就大乘建立此阿陀那识文中,有因翻译之讹,或以解释之误,至成种种谬计,特一明之。

  甲、北魏时菩提流支译世亲之华严十地经论等,依之立地论宗。此宗中或因阿陀那有执持义,误传此为第七执我之识。不知阿陀那之执持,乃持种及根等不失之意,与第七识执我之执不同。误阿陀那为第七识,其谬孰甚!谬种流传,沿袭成典,天台诸籍,往往见引!因经前辈大德承用,后世学者是非莫决。知其出于传译之讹,则其疑可袪矣。

  乙、地论宗尚有执第八识为纯净之识,以染污专属前七识;转识成智,乃灭前七之染污识成为第八之纯净也。迄今犹有承袭此谬,流传为灭前七识或前六识等口头禅者,亟须揭破。诸佛菩萨之根本智亲证真如,甚深甚细,言思泯绝;所谓第一峰头,不容话会者也,第二峰头,略可商量。诸法缘起──法界缘起阿陀那缘起等──皆在后得智上施设安立。如来第八纯净;菩萨以还,第八皆未离染;若云第八纯净,则一切杂染法缘起皆不得成。若谓前七是染,故可成立,亦不应理,前七转识不能执持诸法种故,诸法无种不得生故,计无因生非佛子故。复次、诸佛四智亦不得成,灭前七染成第八净,则无妙观察智等故。由是种种道理,如来以外,第八非净;原是无覆无记,理善安立。

  丙、真谛三藏立庵摩罗为第九识,第八为染净和合识,前七为染污识,转染成净,以灭前七染及第八染分,其净分成为第九识;其实、不过舍第八识之杂染分,圆证其清净分而已,并不是全灭其体而别有一识为第九也。此种错谬,或因翻译错谬,或因译人在梵文上本不深知其义,如今日之有名学者,译传明清间唯识典籍于外国,错谬重重,以人为重,袭而用之,其实则出于误传也。近有调和此种谬传,别为古学今学;其实、古学是传释之错误,而唯识学原自一贯,本无古今。某君依大乘庄严论巧立唯识古学,谓真谛之第九识名,依真如立;然真如为识之体性,识实性故,假名为识,理亦可通,但不应以庵摩罗名。考如来出现功德经颂文,庵摩罗固以名清净第八,不以指真如及可别名为第九也。故不如依楞伽真相识为第九,以楞伽之真相即真如故。真谛以庵摩罗为第九,则不是用遍一切法之平等真如性为第九,乃是别指第八净分以为第九,故不宜也。摩诃衍释论有十识,庵摩罗为第九,坚实心为第十,亦依第八识净分假施设为第九,及依真如假施设为第十而已。某君引佛地经论解功德经颂,以大圆镜为净第八,而与第九庵摩识相应。然按颂文并不如此;颂曰:‘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此如来无垢识即通指净第八心心所聚,圆镜智即此识相应之智,以净第八已得解脱一切障故,与智相应。智相应者,实是净识及善心等,智增胜故。佛地经论通合净第八心心所说为大圆镜心,非谓与真如或第九识相应也。

  七 立宗  唯识宗之特胜点,即在第八识,明此阿陀那识,即自明一切法唯识;故本论以明一切法唯识为宗。复可以此因成立一切法如幻宗,以皆唯识现故;依第八识建立唯识宗义,广如摄大乘、成唯识等论明。

  八 显用  若依遍计所执之我法而说,则唯有遮破而已。我法执尽,即证菩提,如般若、三论等,无有一法可立。然智劣者则堕空执,即不能通达于诸法实相,或如禅宗诸祖,单提根本智证,要悟就悟,不悟则不别为权巧开示,亦失菩萨度生方便。贤首等宗如来智境,阔谈圆妙,流于玄虚。本论胜用,则在先明阿陀那识,识通圣凡,在人即人,直指人心以为发明,即就此识显一切法,使不堕损减执;以一切法唯识故,皆如幻如化,亦不起增益执。二执遮破,悟入非空非有之唯识性,是为本论大用所在。(会觉记)(见海刊六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佛说龙施菩萨本起经·佚名
  卷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五·佚名
  法海观澜卷第一(目录)·智旭
  教 观 诠 要·太虚
  修行方便道不净观升进分第十一·佚名
  三报论原文·慧远
  佛教行愿俱进会发趣文·太虚
  卷二十一·佚名
  卷下·佚名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上·佚名
  卷三百二十一·佚名
  终南家业卷第一·守一
  文殊师利发愿经·佚名
  第八 勒叉那相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折·佚名

    (搽旦上,云)妾身刘天祥的浑家。自从分房减口,二哥、二嫂、安住,他三口儿去了,可早十五年光景也。我这家私,火焰也似长将起来,开着个解典铺。我带过来的女孩儿,如今招了个女婿。我则怕安住来认,若是他来呵,这家私都是他的,我那女

  • 卷三·汪广洋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凤池吟稿钦定四库全书凤池吟稿卷三    明 汪广洋 撰五言长律淛右苗帅率猺獠来归右司王恺往慰之因其回作诗以赠昭代埀洪业皇风被远人三苗驯礼化五岭净烽尘况值来归际宜加抚慰谆兹行关

  • 卷三·王昶

    陆深一首 崔桐一首 杨仪二首 王韦一首 赵金一首吕希周一首 韩邦奇四首 夏言三首 王慎中一首 丁奉一首文征明六首 吴子孝四首 吴山一首 陈铎二首 陈如纶三首杨慎十一首 谢承举一首 薛廷宠一首 齐之鸾一

  • 卷一百六·列传第四十四·脱脱

        张暐 张行简 贾益谦 刘炳 术虎高琪 塔不也   张暐,字明仲,莒州日照县人。博学该通。登正隆五年进士。调陈留主簿、淄州酒税副使,课增羡,迁昌乐令。改永清令,补尚书省令史,除太常博士,兼国子助教。丁父忧,服

  • 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张廷玉

        ◎选举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

  • 卷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司马光

      起強圉協洽(丁未),盡上章涒灘(庚申),凡十四年。   光武皇帝建武二十三年(丁未、四七年)   春,正月,南郡蠻叛;遣武威將軍劉尚討破之。   夏,五月,丁卯,大司徒蔡茂薨。   秋,八月,丙戌,大司空杜林薨。   九月,辛未,以陳留玉

  • 卷之七百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高祖本纪·刘昫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名渊。祖先是陇西狄道人。他是西凉武昭王李詗的七世孙,李詗生歆。歆生重耳,出仕魏国任弘农太守。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率领豪杰镇守武川,因而在武川定居安家。仪凤中期,追尊为宣皇帝。熙生天..,出

  • 王庭筠传·脱脱

    王庭筠,字子端,辽东人。庭筠出生在未时,即十三时至十五时之间,看书识得十七字。七岁学做诗,十一岁能写全题。稍微长大,涿郡王袺一见到他,便期望他成为国内杰出人物。大定十六年(1176),王庭筠考中进士,调到恩州任军事判官,到职主

  • 天则第四·鹖冠子

    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逆淫辞,绝流语,去无用,杜绝朋党之门,嫉妒之人,不得着明,非君子术数之士莫得当前。故邪弗能奸,祸不能中。彼天地之以无极者,以守度量,而不可滥,日不逾辰,月宿其●,当名服事,星守弗去,弦望晦朔,终始相巡

  • 第十四章 35·辜鸿铭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辜讲孔子说:“一匹好马之所以被称为一匹好马,不是因为其仅有的浑身力气,而是因为其品性优良。”

  • 卷二十·顾栋高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类释卷二十国子监祭酒顾栋高撰释车收毛传收轸也孔疏轸车之前后两端横木也所以收敛所载故名收焉兵车言浅收者对大车平地任载之车言之兵车当舆之内从前轸至后轸其深四尺四寸大车则其深八尺是兵车之轸比

  • 第二十卦:《观卦》·佚名

    观:盥而不荐,有孚?若。【白话】《观卦》象征瞻仰:瞻仰了祭祀开头盛大的倾酒灌地的降神仪式,就可以不去看后面的献?之礼了,因为这时心中已经充满了诚敬肃穆的情绪。《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佚名

    【原文】&ldquo;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①见不?&rdquo;&ldquo;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rdquo;&ldquo;何以故?&rdquo;&ldquo;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rdquo;&ldquo;须菩提,于意云何?如

  • 第八年海潮音之新希望·太虚

    佛所说法,普为有情,在人言人,普为人类,不是为少数学人作娱乐品者,亦不是离开人类以弄玄虚者,故佛法之意思,即海潮音之意思也。海潮音、本社尝释为“人海思潮之觉音”。海是深广无际之意,须普周于人世;潮是应时而发之意,即是时代

  • 清正存稿·徐鹿卿

    亦名《宋宗伯徐清正公存稿》。诗文别集。宋徐鹿卿著。六卷,附录一卷。明万历中其十二世孙徐鉴巡按福建时于《家乘》中搜辑刊行。清修《四库全书》时,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卷首有十三世孙徐即登《清正存稿原序》。《豫

  • 伤寒括要·李中梓

    伤寒类著作。明李中梓撰。二卷(另有三卷,方二卷本)。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李氏曾撰有《伤寒授珠》十卷,毁于兵燹,后将其内容删繁去重,择其精萃,十存其二,而无遗漏,名曰“括要”,撰成于清顺治六年(1649)。首列总

  • 心经随喜·胡兰成

    《心经随喜》的作者是胡兰成。讲述了胡兰成亡命日本,1966年应邀在名古屋讲述佛教重要经典《心经》,这段期间,他流亡如新,生命亦彷佛在萧条之境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造的生机。胡兰成讲《心经》,彷佛是在聊生活、谈时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