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家业卷第一
教观撮要
吾祖弘律。以妙观为本。盖准律中。佛制比丘。观念对治。方能入道。故曰。常尔一心。念除诸盖。违则结犯。但律中。观念皆属权少。祖师克究佛怀。深符开会。直依摄大乘论(皈敬仪引)知尘无所有(空观)。通达真(真谛)。知唯识有。(假观)通达俗(俗谛)。若不达俗。无以通真。若不通真。无以遣俗。以俗无别体等义(上显真俗相即为空谛。空假不二为中观)。立中道妙观。为出家学本。於事钞沙弥篇及业疏受戒篇并云。观事是心等。言事即总十界。依正色心等法。盖是。唯心本具。全心变现。事即俗谛。心即真谛。心事不即不离。即中谛。如此观事。岂思议哉。使自沙弥。便开妙解。达事是理。全性成修。凡所进用。俱成妙行。又於钞疏忏六聚篇。乃云。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妙等。上句真谛。下句俗谛。俗不离真。真不离俗。不即不离。即是中谛(在所为三谛。在能为三观)。三谛之法。微妙圆融。故云深妙。会上两文。其义即一。是则一心即三谛。三谛即一心。若以一心为能观。则三谛并属能观。为之一心三观圆融妙观。若以一心为所观。则三谛并属所观。为之一心三谛圆融妙境。境观俱明。能所互照。无能所中。能所历然。无差别中。差别宛尔。复於归敬仪中。能敬无非三业。所敬莫过三宝。於篇篇事事之下。令理事圆融。真俗并运(上明观讫)。立观既妙。在教必圆。此宗云。教无非律乘。若据教限。律是偏少。究佛本怀。诸有所作。常为一事。百千方便。曲功调停。皆佛权谋。随他意语。至终法华。方畅本怀。开决偏小。即一佛乘。涅盘扶谈。终显佛性。自昔传律。全昧归源。唯我南山高怀卓朗。判释教门。空有无滥。别准二经。开扶妙旨。直显戒律。即是圆乘。点显境缘。及受随行。皆即一心。无非唯识。唯心教行。岂不圆妙。今更略引诸文。使学者知其教也(下引戒法处。即指於教也)。如事钞指戒法云。法界尘沙。二谛等法。法界乃戒法之体。尘沙乃戒法之数。若以法界为境。应须了境。即是二谛。三谛之法。非界言界。故云法界。当知戒法。乃於法界理上。假名建立。故有差别。数等空尘。又若河沙。故云二谛法也。所谓诸佛说法。常依二谛者。是也。二谛非即非离。强名中谛。故一一教门。皆三谛圆融。微妙之法。故又续云。测思明慧。(观妙)与妙法相应(教妙)。测思能受心也。妙法所受法也。以微妙心。受微妙法。能所体同。即一实相。故曰相应。钞中又云。所发戒相。乃有无量(乃至)。若随境论。不过情与非情。空有二谛。灭理涅盘。佛说圣教。文字卷轴。形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法界为量。并是戒体。此文以法界。结上诸境。则一一境。皆微妙法界。依法界而制诸戒。则法界是戒法之体。故云并是戒体也。要使受者。以法界心。缘法界境。受法界法。只一法界。无异法界。能所泯亡。究竟一相。故得。钞文又云。深戒上善。广周法界(文)。戒法若非体是法界。何得云深。何云上善。况钞序首云。戒德难思等。此文虽叹戒功。由体微妙故。功用难思。学者不能如此推究。以致屈抑教门。情切哀痛。又业疏云。智知境缘。本是心作。不妄缘境。但唯一识(文)。境是尘境。缘即戒法。境与戒法。既唯一识。唯识即是三谛圆融妙理。境岂不妙。法岂不圆。亦欲受者。识源达本。圆发上心。圆纳三聚。圆成三行。故疏又云。常思此行。即摄律仪。用为法佛。清净心也。此行即小法。律仪即大乘。法佛即果德。即小是大。即因是果。小大因果。即一净心。无差别也。故疏复云。大小俱心。律仪不异。义极明显。圆文妙义。具在诸文。学不究心。鲜能知要。吾祖教观。几至扫地。余曾释圆教五门。及答日本芿师疑。并三观尘露等处。輙以管见。发挥圣言。但恐文繁。学者难晓。今撮要义。别书一纸。庶易流传。为广究之蹊径耳。即非沽誉要名也。深愿同门。精研博究。一益自己。二化他人。二皆契实。无霟其裔。淳佑壬寅。佛忌前一日。华严阁下出。
三观尘露
吾祖南山澄照大师。迹示四依。位阶上地。妙明一实。洞彻两乘。预译场而辞翰推尊。敷讲席而天龙拱侍。慨律藏实佛法命脉。轸戒德乃定慧依因。历三生而偏志弘扬。抗六师而广文流演。虽举宗而持犯为正。在进修而理观兼明。或令福智双行。或示化制同禀。通依两典。总列三阶。义趣该罗。文辞简略。管窥曷既。肤受何穷。唯灵芝记主大智律师。妙赜真源。深研理味。律遵南阜。而教领南屏。位隐西湖。而道闻西竺。广明圆行。妙演观文。辨析浅深。辉映今古(守一)。霟继学徒。谩寻文相。愚情有拥。略义伸明。仍决异传。少资己解。自愧斗筲量窄萤焰见卑。虽竭精诚。焉能尽理。犹尘露之於山海。故题曰三观尘露者矣。大分四科。
初引本文 二略叙释 三示立意 四决异传
第一引本文
事钞(忏篇)云。一者。诸法性空无我。此理照心。名为小乘。二者。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见。此理照用。属小菩萨。三者。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妙。唯意缘知。是大菩萨。佛果证行。故摄论云。唯识通四位等。又(事钞沙弥篇业疏受戒篇)同云。一者。小乘人。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性。二者。小菩萨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相(业疏云观事是空等)。三者。大菩萨行。观事是心。意言分别。故摄论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名观中缘意言分别为境。又业疏(忏篇)云。小乘极处。人法二观。对我观析。唯见是尘。对阴求之。但唯名色。求人求法。了不可得。是为空也。大乘极处。空识为本。初浅滞教。谓境是空。了境本无。性唯识也(净心诫观归敬仪。广明理观。故不尽录)。
第二叙释
分二。初叙略意。详上诸文。莫不以三位极理。示於观体。至於心境行相。在文皆略。备载摄论。及道整禅师凡圣行法。当时盛行。是故诸文。并指如彼。整师之文。近世已亡。摄论之义。晚学难晓。灵芝诸记复指天台摩诃止观是可投心。良由此宗疏钞正明持犯。定慧资修。理须旁示。恐乱宗途。故不繁广。
次释文相。就文分三。即境理人也。
一者。示境。三观皆云诸法。及云观事。若对机见。须分广狭。前之性空。小机见狭。六凡五阴。为诸法也。后之二观。即指十观。该及三世。为之诸法。又复动心即事。有念皆法。诸法及事。通收内外。至於取境成业。无过妄计。前二云我人。后一云意言。皆妄计也。舍疏就亲。正指妄计。为所观境。故记云。三理照之。乃知颠倒但有妄计。又云。但破妄计。又云。谓观念性等是也(上示境竟)二言理者。理即观体。亦诸法体。若就文指。即性空。相空。无我。及唯识是心等是也。虽分节文相。有境理之殊。其实句义连绵。诸法即理。不可分异。须知诸法唯是一心。究竟圆明。平等一相。妄计自障。贪着轮回。如来随机。或说诸法皆空。或谓唯一实相。小乘机劣。认空为极。其间钝者。推析法性。方见空理。利者体法即空。后大乘中。然有一类。虽发大心。未穷心本。亦但认空。以为极理。了相即空。与前为异。志愿弘大。故云菩萨。修唯识者。不无利钝。钝者别修。从假入空。方达中道。利者圆入初后一如。因果皆妙。后更引明。
问。性相二空。唯空人我。兼空诸法耶。钞文但云无我。不言法空。请为明之。
答。文中具明。何不详耶。初云诸法性空。此空法体性也。复云。无我即空。我人执性也。次云。诸法相空。此空法体相也。复云。无我即空我人执相也。又云观事生灭法空也。知无我人。人空也。是则性相二空。具兼人法。业疏甚明。记文更显。又复人法之义。诸文广陈。学者自知。兹不繁累(决异传中又略释之)。须知在境为人法二执。在观为人法二智。在理为人法二空也。
问。性相二观。钞文皆云生灭。如何分异。
答。初则见相如实。从缘生灭。次则见相如幻。空花水月。虚生虚灭。初则生灭是实。次则生灭是空。故业疏云。观事是空者。是也。文云。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之二句。即是三谛圆融。中道妙理也。尘即诸法。皆六尘故。对於凡小。不了心源。故云外也。本即元本。无乃理体。实谓不虚。唯乃训独。本实二字。显知其的。今作三义。释此二句。一克体释。一切诸法。从本以来。若体若相。泯迹亡形。究竟如空。微妙莫测。即一真如。无非实际。故云外尘本无。盖是。唯心本具。全心发生。法法皆心。尘尘即识。究竟指示。故云实唯有识。识是圆理。体亦本无。是则无即是识。识即是无。且就诸法体上。强言於无。诸法相上。假立言识。无乃识之体。识乃无之相。不即不离。复不思议。故言妙深也。二遣情释。言本无者。遣着有计。本无虽空。空非偏空。有识假立。即是妙有。不着二边。不离二边。即是中道。故云妙也。三修显释。据梁摄论方便位中。先以依他性。遣分别性。见一切尘。空然无体。但有意言分别。故云外尘本无。翻分别性。为无相性。此中言无。但见尘空(即空观成)。依他性体。虽是唯识。申智未利。但见似像。以真实性。遣依他性。真实性渐显。依他性渐消。然后一切法。似名似义。及似唯识。无所从生灭。意言分别。得无分别智。翻依他性。为无生性。此中言无。正示识体。(乃假观成)真实性体即实相。本无可翻。欲显体妙。翻无性性。言无性之性。显空即识也(即中观成)。此方显出。唯识圆妙觉。方见极圆。上论次第。非今立意。真俗并运。空假即中。三性圆修。初后俱妙。是今宗旨。如下更明。
问。文唯二句。何见三谛圆融。三观圆修之义耶。
答。外尘本无。即是真谛。亦即空观。实唯识有。即是俗谛。亦即假观。识即是无。空不离假。不即不离。名为中道。是知立观。唯据三谛圆融。中道妙理。故文结云。此理深妙。岂不然耶。正准摄论(敬仪中引)云。知尘无所有。通达真(真即真谛知无即是空观)。知唯识有通达俗(俗即俗谛。知识即是假观)若不达俗。无以通真(上谓通达真时。必先达俗是空)。若不通真。无以遣俗。以俗无别体故(上谓通达俗时。必先通真即俗)。前二句。分示观境。后二句。正显圆修。吾祖依此论文。建立圆观。钞又云。观事是心者。此句即总三谛。即示妙理也。以由一切境事。即是唯心缘生故空。一切皆假事。既即心空不离假。岂非中道乎。若了此义。则境观皆如。因根俱妙。在境为中道妙境。在理为中道妙理。在观为中道妙观。斯则祖师括约论中圆义。以立圆观用被圆修。始初发心。终至究竟。妙达意言。无非中道。故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名观中缘。意言分别为境(有约他宗但中。释此中义者。盖不究论文。不达祖意故也)。论中。更有圆义。今略引明。论以金藏土。譬於三性(分别依他真实三性)。天台云。摄论如土染金之文。即是圆意。(文)斯则论中。愿乐方便位中。三性圆修之义。论又云。菩萨有二种。一者凡位。二者圣位。从初发心。讫十信已还。并是凡位。十解已上。悉属圣位(十解即十住也)。此亦论中。初住破惑证圣之文也。论又云。於一切法。实唯有识。理中(意言)分别生等。此亦论中圆义也。理中意言。即体内方便。理即妙理。中即中道。意言分别。即初位观境。便达中道妙理。岂非圆修义乎。归敬仪中。立圆观已。假设外人难云。吾闻真俗并观。登住方修。如何下凡僭地上圣等(此指十住名圣。十信已前名凡)。初师自答云。发心毕竟。初后心齐。乃至不可执文。便乖义实等。若据此文。则十信已前。从初发心。便修圆观。与后无殊。即同前引论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等。义无别也。如斯略示。则显疏钞立观。并准论中圆义。以被圆修也。近世诸师。不善讨论。妄谓文中。外尘识有。及意言等。乃愿乐位中。所修观相。不应通於后位。盖彼论於此位中。修影像唯识正观意言。遣伏外尘。至见道位。方达中道。此乃诸师。执文释义。甚抑祖怀。然不知论中。具有圆别二义。通被利钝。二备愿乐。意言遣尘等文。乃钝修历别义也。疏钞所立。唯据圆文。如前略引。义实昭然。却於归敬仪中。备明圆别利钝。修进迟速。悉准於论。如下引明也。文云。此理照心。照用者。理即观也。理是能照。心之与用。皆所照也。
问。资持云。若於时中。观心为要。若善若恶。三理照之。是则三皆照心。何独初观耶。
答。良以机有利钝。观照乃殊。虽皆照心。通局有异。二乘机钝。唯观妄心。遣我人执。纵有事用。但照此心。令妄不赴。至於果上。设或利他。亦唯照心。住空寂理。故资持云。二乘住寂。故但照心。小菩萨行。机当次利。虽亦照心。不唯专守。利他志广。事用乃多。常照事用。当相即空。故资持云。菩萨涉事。故云照用。有人云。前空我人妄计之情。故云照心。今空五阴假用和合。故云照用。如斯之义。恐为未然。须知相空。亦空我人妄计之情。岂不见钞云。知无我人善恶等相。又云。本相是空。唯情妄见等。达者更详。
问。后唯识观。何不云照。
答。前二根钝。作心对照。然后方空。后乃利智。深解妙理。遮照绝待。能所圆融。
何待照耶。若尔资持那云照之。
答。此且一往总示。三皆云照。至后唯识。虽有照义。智解既妙。非照而照。故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不立照名也。业疏云。对我观析唯见是尘者。记云。我即法尘。须知法尘有二。一者。落谢五尘。二者。心数法我人妄计。体是意思。即心数法。故属法尘。或可。尘即是境。对境观度。境落法尘故也。有人云。我人乃於色阴尘大体质上。横起执情。今求我人。本无有体。但见色阴。尘大而已。次以法空求色阴尘大及余四阴。但见名色(彼文)。识者更详。
问。观之与理。何以分异。
答。克体言之。观即是理。或分因果。能所之殊。不无其致。在因名视。在果名理。又复观是能观。理是所显。
问。观之与行。亦何以分。
答。观是极理。体绝言思。行即行心。造修履践。观无行而无以显。行无观而无以成。解行兼济。如目足相资也。
(上示理竟)三者指人。即三乘也。初观言少乘。通收声闻缘觉。后二云菩萨。复分大小之别。
问。小乘菩萨等文中。或似修观行人。或举果人。彰理。如何定当。
答。若据疏钞忏篇。克体立观。唯据极理。如云然理大要。以此三理等。故举三位果人。以彰三理深浅。后位菩萨佛果。乃重示者。一显非偏。二彰圆极也。若沙弥篇(疏见受戒)。约行示观。故小乘菩萨。即修观之人。如云一者小乘人行等。岂不然耶。记释忏篇云。持举深位。以彰理妙。不妨令辙。
问。如文所示。观据极理。复名圣业。深位可修。在凡无分耶。
答。观虽是理。行通凡圣。如小乘人。必先闻空理。故用空观。历诸行相。行微观昧。见理未明。故位在凡。行但属事。观明理显。即证初果。观方契理。行名圣业。后唯识观。四位通修。若圆机上达。用观见理。初后一如。如摄论中十住名圣。自此以后。并名圣业。若钝士利修。於前愿乐。虽观空有。未见中道。犹在凡位。入见道去。方得称圣。行名圣业。文召理观。名为圣业。何妨修奉。自通凡下(上示人竟)。又云。摄论乃示后观所出也。本释多译。作图示之。
问。如上多译。今依何本。
答。梁朝真谛译本。是今所宗。
问。何处文明宗梁摄耶。
答。吾祖所立。圆观正本。梁摄知尘无所有。通达真等文。又钞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等。亦出彼论。若是唐摄。初位名胜解行。彼谓一向随闻生胜解。故梁摄初位名愿乐。亦名信乐。论云。依此境界。随心信乐。入信乐位。文云愿乐。宗梁明矣。若唯识论。五位修证。与此不同。
问。梁唐两摄唯识等论。当时并行。祖师何意。唯宗梁摄。
答。诸祖宗承。各有主意。如天台示观。乃依中论。然唐摄等论。南山同时翻译方就。承用者稀。真谛所翻。理圆行妙。深契祖怀。故所承用。
问。三观之立。通依两乘。何得后观。唯专梁摄。
答。理观行相。经但泛明。故诸论师。广遵众典。自成一家。示体立行。条流有归。故今所宗。通则一代大乘。局则梁朝摄论前二观行。所本之教。於后决异传中略辨明之。
第三示立意者
又二。即通别也。初通意者。吾祖宗。阐毗尼。观明极理者。深有旨焉。盖由佛所设教。下至三归十善。莫不被三乘。修学为成出离之益。况律令比丘衣食四仪。语默动静。常尔一心。念除诸盖。违则结犯。又戒疏云。为道制戒。本非世福。戒乃事行。非假理慧。何云为道。且为道之言。义该深浅。若据毗尼教限。则曰为求四果故。制增戒学。若究佛怀。为成一实。祖师弘阐。亦本圣心。若不然者。何以逃数宝之诃。得免徒劳之责乎。但以教为机。设机有利钝。理有偏圆。略分三位。以显教殊。的详祖意。唯在不徧性相。圆修唯识。庶使出家五众。受(纳体)随(持奉)诸行。日用轨仪。一一皆与圆理相应。一家部文。示观明理。导於受随。义见诸文。故略引之。故事钞云。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与彼妙法相应。及令发心。唯明上品。且上品心。非理观而何。又业疏云。智知境缘。本是心作。不妄缘境。但唯一识等。斯并示受者。令以妙观。融会前法。能所一如。究竟微妙也。又显随行云。希思此行(即篇聚小行也)。即是三聚(即大乘圆行也)。又云。今识前缘(此指已受篇聚戒法)。终归大乘。故须域心於处(以一实妙理。为指皈之处)。又通括教源云。意唯拯拔一人指归为显一理。斯乃用实相慧受。小戒即大戒。以实相慧持。律行即妙行。智解既明。法无不妙。正如智论以八十诵。即尸罗波罗蜜。胜鬘以毗尼即大乘学。大集谓五部虽异。不妨诸佛法界涅盘。斯则皆以戒律为一乘妙行。不由妙解。何由然乎。亦如天台止观云。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故经云。式叉式叉。名大乘戒也。荆溪云。以此中慧。融一切法。故使一止一作。无非法界等。须知法华涅盘之后。凡有弘阐。判教浅深。丝毫不滥。被机修奉。大小融通。无不圆妙。故知。吾祖弘律。以妙观为宗。亦由不此。斯是吾辈。用心之处。不可不明。多见讲学。不善深究。屈丧祖怀。故略叙引。不觉繁累。次别意者。事钞及业疏忏六聚篇中。广明化制行仪。盛罗理事忏法。制唯羯磨。则独据律文。化兼理事。则通遵经论。复於理忏。具陈三观。使化制俱遵。理事并运者矣。又事钞沙弥篇。及业疏受戒篇。广陈凡圣行法。该列福道两修。复上於圣道行中。备明三种理观。意使初心。修奉有从。域心得处。出家学本。义不虚设也。
第四决异传
又二。即总别也。初总决三观者。
问。有人云。南山教部。但通律相。那示观法乎。此说如何。
答。不然也。如灵芝云。三藏为一人。而设三学。为一人而修。又云。据行则虽通兼济。在教则各有司存(文)。焉有出家修道。而但专一行。撰集流通。而不明理事乎。但以据进修。而必须相资。在弘通。而用分旁正。诸祖疏钞莫不皆然。又如四分等诸部律中。明五停四念。一切行相。又涅盘等诸部经中。列五篇七治。一切律事。斯盖如来说法。被机。理须通示。至於诸祖。约教判文。义有条贯。若律中示定慧等行。判为随律之经。经明戒律之文。判为随经之律。如斯摄属。行有所归。然今一家。约教释文。则唯归律藏。被机修奉。而观行兼明。苟若各专一隅。何为高达者乎。
问。辅行云。南山亦云无生忏法。总别三种(如前所列)。乃至云。南山此文。虽则有据。然第一判属小乘。小乘且无忏重之理。况复此位已隔初心。第二第三。复属菩萨。及以佛果。凡夫欲依措心无地。乃至云。判位太高。初心无分。高位无罪。何须列之等(文)。此文传久。其义如何。
答。荆溪尊者。一代宗师。人天眼目。教门抑扬。无非利物。岂悠悠者。而可议哉。然晚学相承。故多妄说。既忝学徒。无宜缄默。今略叙明。知我心者。无咎加焉。初云。小乘无忏重理者。此语自谓依律羯磨。忏初篇罪。不复本净。故云小乘无忏重理。彼以此义。而行立观。两无交涉。盖不晓化制之殊也。
问。律有羯磨许忏。初重何得言无。
答。祖师云。就律文中。忏重之相。虽非足数。有可收理。尽形学悔等。灵芝云。律开忏者。为同财法。及障来报。若望坏体。无任僧用。不复本位。犹同不忏。故云无也。非谓不许等。
问。忏之既净。何不足数。
答。事钞云。忏本清净。理当足数。如得作说戒自恣羯磨等。但由情过深厚。不任僧用。故云来否随意也。
问。既不足数。开忏何为。
答。若不求忏。财法两亡。僧须灭摈。由忏净故。得入僧中。同於财法。但不足数。又除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地狱之苦。顿然清净。岂得无益耶。
问。上引荆溪谓南山小乘理忏。不灭重罪。立之无益。其义如何。
答。荆溪意谓。欲灭四重五逆之罪。须依普贤方等大乘理忏。故行此位立而无益。然不知四重等。律制之罪。设依大忏。亦所不灭。小教无生不灭可知矣。而荆溪不晓南山立意。妄为破斥。然南山依律示六聚忏法。而忏制罪。据经列三位。理观为除化业。意使化制双行。罪业俱遣。何尝独以空慧。而忏四重耶。今更因明。化制犯忏相。须略分二意。一者犯意二者忏意。言犯意者。且淫杀等过。体是十恶。本有之愆。化教亦禁。佛为出家。又加制约。而成篇聚。五众有犯。一违本有化业。二犯篇聚制罪。故钞云。重增圣制者。是也。二忏意者。祖师云。佛法东流。行此法者。亦小。纵有行忏。则弃小取大。依佛名方等而忏者。余意之所未安。由心怀厌忻。未合大道。但篇聚则依教自灭。业道则任自静思。又钞云。五众犯罪。则理事两缘。事则顺教。无违唯识。理则达妄。外尘本无。记云。事则顺教者。谓作律忏。历事缘境。常照起心。知唯本识。随缘流动。趣向於理。故云无违唯识也。又云。达法皆真。何妨泯净。了真即用。岂碍修行。是故悟理则万行齐修。涉事则一毫不立。自非通鉴。余复何言。又云。化行二教。罪忏相须。若唯依化忏。则制罪不亡。若专据制科。则业道全在。故当化行齐用。则使业制俱除。
>又问云。若依理事忏已。制罪灭否。
答。灭否难知。须准教判。化灭心业。制忏违教。准知制罪不灭(上资持文)。
问。化忏观成。道圆业遣。若制罪不灭。应更堕狱耶。
答。上云。制据违教。设证圣位。亦须忏悔。焉有圣人。故违佛制。阿难道证四果。忏七吉罗。可以准知。且阿难既经开显。已达中道。岂同愚小耶。又据大教。观成理显。如翻大地。罪业皆枯。岂有制罪。而不清净。但是违教。理难覆藏。又复先犯戒失。今虽阶圣。还依律忏。复本戒体。又复妙解既发。备修万行。岂有过犯。而不求忏。吾祖双立二忏。正被圆机。若钝劣者。事尚不同。何能合理。若据天台诸文。三种忏法。皆灭制罪。及荆溪记文。各词异辞。今略引之。以通大见。光明文句云。作法忏成。违无作罪灭。而性罪不除(云云)。取相忏。能灭性罪。违无作罪亡(云云)。无生忏。能除无明。如覆大地(云云)。止观云。事忏忏苦道业道。理忏忏烦恼道。文云(虚空藏经文也)。犯沙弥戒。乃至大比丘戒。若不还生。无有是处。即忏业道文也。眼耳诸根清净。即忏苦道文也。第七日见十方佛。闻法得不退转。即忏烦恼道文也。又百录通示三忏云。四重五逆。若依大教。则许忏悔等(文)。然上天台诸文。乃准虚空藏经。依化教理事行忏。并灭制罪。至荆溪文中。初决作法不灭制罪。不堪足数。次决取相无生可灭可足。亦因略引。又加随决。辅行引虚空藏经云。若比丘至心方等。诵陀罗尼。一千四百遍。乃一忏。如是次第。八十七日行道。若诸菩萨。八百遍一忏。六十七日行道。(乃至)尼众须大僧为主。如是忏者。皆论夷罪。犯此罪竟。佛法死人。今复清净戒体还生。悔法若成。罪无不灭(上依经示。下彼自决)。然小乘教门。尚不开忏。虽曰还生。无任僧用。沙弥犯已。忏成进具。大乘所许。事可通行。倘听大僧。招奸来诈。实梁诚制。足数无文。信大小区分。听制条别。小无忏重之说。仍成重罪未亡。安用大教忏夷。以足小乘僧数。依大忏已。内进已道。何须混滥。以惑时情。又引虚空藏云。知法者。须教八百日涂厕。日日告言。汝作不净事。一心涂厕。勿令人知。涂已洗浴。礼三十五佛。称虚空藏名。(乃至)文殊普贤为证。白四羯磨。如前更受。此亦是犯重失戒之文。若不失者。如何忏已。令其更受(上并荆溪决作法忏。不灭制罪之文)。彼又引经云。虚空藏顶有天冠。冠中有如意珠。冠中有三十五佛现。是菩萨结跏趺坐。或时现作一切色像。行者若於梦中。若坐禅中。见此相时。以摩尼珠印。印行者臂上。作罪灭字。若得此相。还入僧中。如法说戒。若准此意。足数可矣。故付法藏中。灭重罪已。时人名为清净律师(已上是荆溪决取相灭制罪也)。今曰。彼见经中云。若得此相。还入僧中。如法说戒。更决取相能灭制罪。可以足数。然恐经中。乃谓得相好已。化灭制轻。可容同法。而云如法说戒。未必便应足数。又引付法藏文。切详彼文。恐是依律羯磨忏已。名为清净。虽名清净。未必足数。彼又云。凡下欲用大乘。忏重罪者。当依方等普贤观等(已上是荆溪决无生灭制罪也)。今曰。彼意欲以大乘理忏。通灭化制之罪。便为清净足数。谅恐未然。如前引示。可以自明。
问。制罪灭否。如前可晓。未知依化教理事二忏。灭业道罪。其相如何。
答。天台忏分三种(作法。取相。无生)。南山悔列二科(理事)。文义深广。卒难道尽。略而言之。事但伏业。理可除愆。但教有偏圆。忏分大小。大则观妙理圆。见罪边际。无非一实。初心分见。妙觉极圆。忏悔位长。诸文具广。小乘观显。觅罪叵得。但免恶道。不无别报。故业疏云。若论别报。无学未免。故有贯恼之苦。碎身之痛。狱火烧身。饿饥切体等。若尔。小乘观成。业不尽遣。是则南山性空一位。立之无益。荆溪之斥。理有可从。答如前已决。何为再问。盖彼引语斥文。不明化制。一不可从。小乘理忏。虽非究竟。经论所载。理须引示。令识偏圆。指归得处。天台亦云。亦有观空忏。即真空也(见百录文)。彼不究此。二不可从。南山约教立观。虽分三位。结劝指归。唯在唯识。敬仪诫观。广明妙解。已上略引。可以自知。彼又不究。三不可从(已上。斥初二句文竟)。辅行又云。况复此位。已隔初心。乃至初心无分等。今决此文。总有二失。一者不究南山教门。被机无局。二者不晓文中。举人显理。今略引文。决令无壅。且此宗坟典。理事行仪。结劝指归。并令下凡。随心忻慕。修舍有从。焉有立观。而独被深位。不为下凡乎。如事钞云。以此三理。任智强弱。随事观缘等。归敬仪云。圣道远而难希。净心近而易惑。为山基於一篑。为佛起於初念。故万里之克。离初步而不登。三劫之功。非始心而罔就。是知行人发足。常步此心等。又云。发心毕竟。初后心齐。唯识四位。凡圣通学。今则在凡不学。何有克圣之期等。又云。此解微妙。唯圣达知。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修习也。请观上文。岂祖师立观。唯被深位。观位阶降。理事浅深。具在疏钞敬仪等文。非积学而莫尽玄微也(决初失意)。又事钞云。然理大要不出三种。又云。以此三理等。则知立观。乃据极理。故举三位果人。用彰三观分齐。意令初心行者。操心信乐。妙达偏圆。以理照心。渐阶极位。而彼不晓此意。乃将文中菩萨等文。属观法所被禀教修奉之人。故有判位太高之责。灵芝虽曾决云。特举深位。以彰理妙。晚学尚昧。故特明之。几悛旧执(决次失竟)。辅行又云。深位无罪。何须列等。且吾祖立观。不专深位。如前可知。等觉已还。皆须忏悔。经中具明。何云无罪(已上决辅行文)。
问有人云。南山何不依天台观法。而别立何为。
答。此愚者之执。不足与议。然不知建宗判教。意各有由。焉可抑此而同彼乎。如扶新论云。佛法譬如通都大邑。东西南北。随人往来。果如彼见。必使天下之人。同遵一路而行。其可得乎。后学公心。莫循彼说。
问。天台观经疏。以心观为宗。灵芝新疏。以观佛为宗。其意若何。
答。窃观二文。各有其意。天台定宗。单就能观。使开妙解。达境唯心。新疏观佛。具兼能所。意简余经。然能观通於诸行(凡一切诸行。须以妙观为主。此佛祖之意)。开解习在余时(如新疏云。故诸行者。先开智解。通达无碍。然后晨夕念念。系想彼方)。至於依经起行。必体经文。正宗(诸经正宗。行相各各不同。如新疏。以五例精简。使无通滥)。此经正宗。十六观为能观。十六境为所观。观虽十六。无非一心。境虽十六。言佛便足。故得题云观无量寿佛经也。新疏览题考义。能所合称。故以观佛为宗。使行者妙识经宗。不滥余行故也。
问。心观即妙理。观佛涉境事。理事兼妙。霄壤之殊。毁斥者多。如何明决。
答。斯盖学之不固。见之不深。以口尔之传。妄生毁斥。且天台单能非无所观。彼疏云。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报。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十疑论(天台作也)云。凡求生者。希心起想。缘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如无量寿十六观等(并彼全文)。盖此经示观言略。列境文繁。恐诸行者。滞於境事。故疏特以妙观为宗。令开妙解。使炽然求生。达於生体。了不可得故也。灵芝新疏。教观俱圆。能所皆妙。今略引明。以通大见。故疏云。准知一代弥陀教观。皆是圆顿。一佛乘法。引慈云云。今谈净土。唯是大乘了义中。了义法也。经曰。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斯之谓矣(上慈云文。灵芝准显)。言了义者。了彼净土。即我自心。非他法也。达彼弥陀。即我自性。非他佛也。如此则回神亿剎。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乎剎那际内。故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是开示众生佛之知见。大乘了义。岂复过此。乃至云。即知净秽身土。悉是众生自心。祇由心体虚融。故使往来无碍。心性包徧。遂使取舍无妨等。又示修云。一者能观心。即以现前识心想念为体。下云。当起想念。谛观於日。是也。二者所观境。即以弥陀依正庄严为体。能所相资。方成观行。
又问云。起心取境。那名理观。
答。了此心境。皆因缘生。缘生无性。体非生灭。即无生理。乃至云。以缘生心。观缘生境。心境虽殊。缘生不异。能观是心。所观即佛。心法佛法。皆不思议。故华严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斯义也(上并疏文。疏中义广。请自观之)。细详新疏。前明教观。教圆观妙。后段示修能观所观。皆不思议。则与天台所立无殊。何分理事粗妙之别。又如四明妙宗云。若此观法。及般舟三昧。拖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等。请观此文。则与灵芝血脉相通。何是此而非彼乎。见云。心观便为高妙。全不假境。见云。观佛便斥粗浅。若然。四种三昧。无非历事托境。应非妙耶。如此传演。念念我人。心心我见。非唯昏乱学徒。抑亦自扬寡陋。斧在口中。谁之过也。
次别决文三。即唯识性相。初中。
问。有人准占察经义。谓真如理观。唯识事观。斥今家所立。乃唯识事观。此说传久。请为明之。
答。斯乃道听唯识之名。以对占察之义。属事属理。议论纷纭。一旦誊於方策。末代播为口实。非唯灭裂前贤。亦且翳昏后学。然吾祖所立。何尝局名唯识观耶。如前引云。外尘本无。即真如观。实唯有识。即唯识观。若利根所修。理事圆融。真俗并运。因果皆妙。初后一如。若钝根所修。先修唯识。后修真如。焉有利修而不涉事。钝修而不达理。况乎唯识得名非局。或就体得名。即是一实妙理。如论云。唯识理等。又前引云。唯识通四位。斯以中道唯识。为之观体。故通四位。或就行得名。行有深浅。观分理事。故摄论中。或云似唯识观。或云真唯识观。占察所明。修唯识观人。入愿乐位。修有利钝。故分二观。钝根之人。历一切事。达唯是识。故得辅行云唯识历事。此之言事。岂理外之事(占察辅行二观之义。并见下引)。惜乎晚学。不曾讨论。妄将破斥。实可痛心。又不知吾宗所立。若在疏钞。唯明圆观。如前略示。若在归敬仪净心诫观。据一实妙理。而为观体。约机修利钝。观分真俗。与占察同。今欲塞彼妄传。故详引会。分为二科。初明观体。体唯是一。即前钞云。此理深妙。业疏云。大乘极处。又云。要识心本。是大乘理。其体清净。妙用虚通等。归敬仪云。是知修道行人。常观此理(即唯识妙理也)。又云。自昔已来。此乘无权。诸文广谈。三谛圆融。一性平等。为能观观体。占察经云。善男子。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根本。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一实境界。亦即唯识妙理)。以修信解。(乃至)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云云)。此乃经中。先示观体。以开妙解。前如天台云。初心修观。以上品寂光。而为观体者。是也。次约机修。修有利钝。行分真俗。即归敬仪云。真俗并运。又云。然则性识昏明。推步通局等。又云。见虽是色。了色心生。心外无尘。名为真观。言从心起。实唯识有。名为俗观。渐次增明。念念无绝时功。既积熏习。逾增观道。修明不迷。缘假名愿乐位。修道人焉。占察经云。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四位修观。信解即初位。论名信乐。又名愿乐。收信住行向四十心人)。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於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等。(乃至)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云云)。二学真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学知。永离一切分别之相。(乃至)离诸障碍。懃修不癈。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又云。修学如上信解者。又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狂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应学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诸外境界。悉是唯心。虚诳不实。染着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等。如前比拟。则经文祖义。所立无殊。后学我人。故多妄说。又灵芝云。识即真识。即是常住。本净真心。亦即中道。一实境界(上示观体)然修观有二。一者。直尔总观。谓观念性。即是真识。其体清净。平等周徧。含摄诸法。出生无尽。究竟一相。寂然常住。二者历事别观。一切时中。随缘动念。衣食四仪。若善若恶。皆能了知。一识流变(上明利钝二修。与前祖义经文是同)。又辅行云。当知修三昧者。於四十二途。一不可癈。故占察云。观有二种。一者准识。谓一切准心。二者实相。谓观真如。准识历事。真如观理。指要钞云。实相观者。即於心识。体其本寂。三千宛然。即空假中。准识观者。照於起心。变造十界。即空假中。据此之文。只以体其本寂。照於起心。而分其异。二观皆云即空假中。即空假中。乃圆观也。但利者观念即真。念起即俗。钝机历事。知无是真。知识是俗。则前占察真如准识。虽对利钝。必应真俗相须。但深浅有异耳。斯盖利者入愿乐时。先已了达诸法。究竟一相。能观所观。无非中道。念念真如。心心泯寂。此人位虽在初。智圆惑遣。如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又如敬仪。初后心齐等。又如论云。从愿乐至究竟。名观中等。始从初心。终至后心。无分别智。念念增明。破惑亦利。见理亦速。不历僧祇。涉位究竟。钝根之者。虽已闻妙理。能发大心。但知未明利。入愿乐时。始知诸法。体是唯识。但有意言。思惟分别。种种差异。於此位中。修影像唯识观。遣意言分别。伏外诸尘。准论谓之。依他性。遣分别性。证无相性。时经长劫。渐渐明利。然后方达一切唯真唯实。论中谓之以真实性。遣依他性。证无生性。翻真实性。为无性性。谓之从假入空。照假无生。故见中道。得无分别智。位入见道。如是则虽利钝明昧。迟速有异。必真俗两缘。历位无别也。然上所引。占察南山真观。灵芝总观。唯利根所修。占察南山唯识俗观。及灵芝别观。乃钝根所修。利者智圆。能了俗即真。观别是总。故隐俗别之号。唯彰真总之名。钝者智劣。由俗显真。因别归总。故扬俗别之称。乃隐真总之目。已上皆谓。修唯识愿乐位人。虽利钝小异。真俗无殊。
问。既利钝二机。证有迟速。所历阶位。为同为异。
答同也。如前引。敬仪云。由解行之远近。致利钝之乖异。菩萨约位。具列五十余阶等。是知唯识四位俱历。但迟速异耳。
问。有人以今家观位。初住破惑。列图行世。又有人谓。观虽是圆。断必初地。唯据仪文。三贤十圣。三祇三劫等文。如斯诸说。其义如何。
答。由不究诸文。理事两缘。利钝皆被之义。故此妄立。初师则褒於钝渐。一混上流。次师抑於圆修。涉时长远。文云。推步通局。解行远近等。何不详取。而妄意偏判。溺丧祖怀。其可得乎。
问。祖师於疏钞。以利钝二机。分对相空唯识。如云。钝见空时。不分别色。智知唯识。不分别空。今唯识一观。通被利钝何耶。
答。若三观相望。性空是钝。唯识最利。相空望前为利。望后为钝。若三观别论。则各被利钝。略分如此。义见诸文。非学不知也。问。近多判大菩萨。乃是行大。非位大。破灵芝说地上为大菩萨故使荆溪有判位大高之责。殊不知。今家所谓大菩萨者。盖指乎修唯识观者。对前相空为小。故称大尔。资持反谓特举深位。以彰理妙。未免将错就错等。此义请为决之。既纳三聚。何须后增菩萨等。乃是修唯识观人。故有判位太高。深位无罪之斥。前二师亦谓大菩萨者。乃是行大。圆观唯识之者。正是将错就错。何以此语。而责资持耶。盖由钞疏中。观示三种极理。故举三位果人。证此观行。乃是圣道故也。至於行位。在文皆略。并指论文。及凡圣行法。资持岂不知唯识四位。凡圣通学。如云论文自云。唯识通四位。那责南山判耶。此盖特举深位。以彰理妙。当知悔法正为下凡。故下劝令任智强弱。随事观缘。岂令佛果。而悔罪耶。此是资持全文。故特引之。庶使见者。知其意焉。
问。既云深位。应是十地。资持那得又云。大菩萨者。初地已去耶。
答。若在贤位。未见真理。显观非妙。初地已去。破无明。证中道。显理观之高深。令行者之忻慕。既云已去。明知非局。
次决相空。
问。业疏既云。经中乃多。要分三位。未审此位本何经耶。学者议论纷纭。未见定指。
答。吾祖圣师。神慧卓朗。通经通律。立事立言。非考之实录。得之自心。必无妄示。此位所未说者无唯今依业疏云。初浅滞教谓境是空等。又灵芝云。虽发大心。未穷心本。故设此观。空诸尘境。如诸般若所被初心等。(文)今且以诸部般若中。通被大乘。初心浅破。诸法之相。滞住空理者。即此位教意。如灵感传。天神告南山云。但是无相。离我我所。即入般若等。又原人论。分般若。共不共别。不共乃唯被菩萨。共则通被三乘。又成实云。若灭五阴相。尔时乃名空相具足等。是知般若通被浅深两机。相空该於大小二典。当须优柔教意。不可妄心穿凿。
问。业疏何云大乘极处。空识为本耶。
答。小菩萨既发大心。亦名大乘。虽但见空理。於彼当教。亦为极处。
问。未审此观。断证位次如何。
答。有人依大品中。乾慧等地。祖师无定指之文。又不见整师凡圣行法故。未敢定论。请更详之。
问。相空观位属大耶小耶。
答。如上所示。属大明矣。但缘失考诸文。故有异说。今通引疏钞明文。方见判摄不滥。如云观事是空。又云。谓境是空。又云。钝见空时等。据此但见空理。则与二乘是同。如云小菩萨。又云。大乘极处等。据此又属大乘。寻观灵芝诸记。分对极明。如云由小菩萨。涉於大小。小据观智。大约志求。大小虽异。并菩萨乘。故且一往通收大中。又云。相空通大小。又云。前二性相虽殊。皆以空为理。后一以心为理。若权实往分。前二为权。后一是实。若大小相对。前一是小。后二属大。又云。上之三观。前二小乘。后一大乘等(云云)。斯皆约志求收大。约观智归小。大率修行。志愿为要。故此一位。必属大摄。近有我见不融。见云前二小乘。便谓灵芝判此观位。不合属小。广有毁斥。云云久矣。今谓管窥者。即此人也。然不知此文。总判三理。大小有归。故云前二小耳。苟通究诸文。则妄执必释也。
问。会正记释小菩萨云。即地前加行三贤。增晖云。修影像唯识者。又有云。信解行向。四十心人。又有判同台宗别教列图流行。又有判同台宗通教等。云云。如何。
答。准摄论中。地前修影像唯识。为愿乐位。收信解行向等人。然此行者。皆知妙理发心。究竟修唯识观。但智未圆明。未证中道故。在贤位。而小菩萨者。南山谓之初浅滞教。灵芝谓之未穷心本。以空慧证空理。与唯识愿乐行相天别。判同别教者。且别教修次第三观。破无明证中道。比之浅滞之教。空相之人。远之又远。自悞悞他。师资相授。非一日矣。判同通教者。一往览文。不无其致。细详今立。理恐未然。何耶此之性相唯识。皆本教诠之有殊。彼之藏通别圆。各明观行之乃异。虽三四之不等。摄大小而皆同。苟以彼通。而同此相。则何异续凫而载鹤乎。须知性空一位。通被利钝。该乎体扸。切详义趣。可以收彼。藏通二乘。如资持等记。可以准知。相空一观。文通深浅。如前引般若成实等是也。此位观行。亦通大小。如前引。资持云。大小虽异。并菩萨乘等。是也。约义斟酌。可收彼藏通菩萨。唯识虽圆。机修乃异。亦如前引。疏钞诸记。理事总别。敬仪诫观利钝迟速等大观文理。可以收彼别圆二门。如此分对。方见祖师立教。被机两皆周足。
问。资持谓相空云。若对三宗。即当四分。同观空理。故云小也。志慕佛乘。故云菩萨。相召佛子。即为明例。有人云。资持将三观。配三宗。故以四分。属小菩萨。不知性空一观。正出成论。那。得四分属小菩萨等(云云)。此破资持文义极广。如何疎决。
答。盖彼人不体此位义通。又昧四分旨趣。但随他宗教门以局今家观行。未免展转有过。若据天台所判。以小乘诸律。成实等论。尽鹿苑三藏教收。故不可以相属空观位。配属四分。然吾祖遵一代时教。大小浅深。总示三观三宗。文义既齐。摄属何失。若执文云。观事是空本。相是空等语。谓不可比对四分者。然此部计。达诸法相缘生故空。一切皆假故名空宗。亦曰。假宗舍财用非重。相召为佛子。皆大乘义。沓婆厌小行。专利他。又成论中。先以生空不见我人。后以法空。不见色性。乃至不见识性。又云。若灭五阴相。尔时乃名空相具足。是知。四分成实。乘非愚小。行兼利他。观不唯明析拙。人匪局号二乘。教蕴分通。义该深浅。浅属性空。深归相位。况复相空。又通深浅。浅收四分成实等。深收般若大空。又乃性空。亦具深浅。浅收十诵杂心等深收四分成实等。前引成实具有破性破相之语。岂不明耶。广在诸文。义非臆说。
三决性空。
问。性空者。请示其体。以决诸疑。
答。言性者。即横执之情。如瑜伽论云。性者。情也。执情之义。如前略释。请白披之。
问。性空一观。本何教义。
答。观依经立。理假言诠。虽文无定指。必义有所归。既观明空理。位结小乘。约义定文。即阿含等经。成杂等论。四十等律。但有明析法破性。体法破性者。皆此宗教意。破人法执情之性。故得性名。永异先哲。
问。性空一观。属有门耶。空门耶。
答。空有齐收。如资持云。言性空者。须分利钝。利者体色即空。钝者析法见空。(文)准此利即空门。钝即有门。深浅配对。如前可见。
问。资持云。或云有宗唯证人空。假宗人法二空。其义如何。
答。据南山敬仪诫观业疏等文。人法二空。大小同证。空有俱修。但深浅有异。若我人执性。空有并破。实法体性。尽不尽别。如四明云。有门说存邻虚。空门说破邻虚。今更议之。有门计我是空。计法是实。本证人空。盖於诸法。穷逐我人。故得破法。粗相分证法空。微细色心。不能穷尽。所谓观色至於极微。观心至於一念。空门计我人实法。体皆空寂。但观诸法。我人何立。行圆果满。空皆究竟也。如上略叙。可谓以螺酌海。不知分量也。嘉定庚辰。仲秋沧洲座司出。
终南家业卷上(本)
猜你喜欢 法句譬喻经梵志品第三十五·佚名 清净品第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五卷·佚名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五·智圆 中阿含经卷第十六·佚名 摄大乘论释论 第九卷·世亲 卷第十六·道世 延恩安禅师·惠洪 显扬圣教论 第九卷·无著 卷第十八·白岩净符 卷三百三十三·佚名 佛说苾刍五法经·佚名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下·宗密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梁启超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二·明雪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