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末那十门三位与赖耶十门二位之同异(附注)

  ──试题总批示略──

   一 能诠上之同异    甲 形式上之对辨    乙 名次上之对辨   二 所诠上之同异    甲 法类上之对辨    乙 义理上之对辨

  此题所重不在材料而在条理,遇此种繁杂之思想,必有精密之方法,乃能分析综合而组织表显之。通观诸篇,法尊于法义所得较多──密锼近之,而犹有相混。满智能分为名目及义理二纲,是其胜处,惜内容错误尚多!会觉──能学、翠华、性林近之,按同及异等四纲以数列举,颇有长处。若善朴之只在门名之次第上逐条言同,致皆成为同而异者,殊为不善用思。其余或得题不全,或未能做到题上,故为此篇以示

  方略;各人将自作一篇对观之,可知得失之何在矣!  一 能诠上之同异  甲 形式上之对辨  1.同者二:一、末那颂与赖耶颂各分十门。二、末那释与赖耶释各分八段。  2.异者二:一、末那有三颂,而赖耶二颂半。二、末那分三位为总束,而赖耶分二位。  3.同而异者一:末那释与赖耶释虽同八段,然末那以四段合解四、五、二门,五段合解六、七、二门,其八段只解十门。而赖耶以一段合解一、二、三、三门,二段合解四、五、二门,正解十门只七段。其第六段系别解触等故。  4.异而同者一:虽末那分三位,赖耶分二位,而皆同总束前之十门八段故。

  乙 名次上之对辨1.同者三:一、末那第五门与赖耶第五门同辨行相故。二、末那第八门与赖耶第八门同辨三性故。三、末那第十门与赖耶第十门同辨伏断故。  2.异者十一:谓末那有出名、所依、自性、染俱、界系之五门,而赖耶无之;赖耶有自相、因相、果相、受俱、法喻之五门,而末那无之。对辨之成十异,而三位与二位名次全异,总为一异,故成十一异。  3.同而异者二:谓末那与赖耶同列所缘门,而一居第三,而一居第四。又、末那与赖耶同列相应门,而一居第七,一居第六,名同次不同故。  4.异而同者七:十门中除第五、第八、第十、三门,余末那与赖耶七门相对,皆名异而次同故。

  二 所诠上之同异  甲 法类上之对辨  1.同者四:一、末那“缘彼”,与赖耶“不可知执受处”,同是辨所缘故。二、、末那“思量为相”,与赖耶“不可知了”,同是辨行相故。三、末那“有覆无记摄”,与赖耶“是无覆无记”,同是辨三性故。四、末那“出世道、灭定、阿罗汉无有”,与赖耶“阿罗汉位舍”,同是辨伏断故。  2.异者二:谓“末那”辨所依而赖耶无之,赖耶辨受俱而“末那”无之,对之成二异故。  3.同而异者二:一、末那“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与“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虽同是出名,然末那只约性相出一名,而赖耶约自相、果相、因相出三名者,有异。二、末那“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与赖耶“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虽同是辨相应心所,然末那约染俱、余俱、分为二门,而与赖耶但一门异。  4.异而同者三:一、末那“思量为性”,与赖耶不出自性虽异,而赖耶“不可知了”,与亦出自性同,二、末那“随所生所系”,与赖耶明果相虽异,而赖耶“异熟”,亦与明界系同。三、末那三位与赖耶二位虽名数有异,而同是总明生佛圣凡之识有染净差别。

  乙 义理上之对辨  1.同者一:谓同舍受。  2.异者五:一、赖耶之异熟果相义,末那无。二、赖耶之一切种因相义,末那无。三、赖耶之恒转如瀑流义,末那无。四、末那之染俱义,赖耶无。五、末那之界系义,赖耶无。  3.同而异者五:一、所缘义虽同,而末那以八见为所缘,赖耶以执受、处、为所缘,则异。二、行相义虽同,而末那以思量,赖耶以不可知了,则异。三、心所相应义虽同,而末那有十八心所,赖耶惟五遍行,则异。四、三性中无记义虽同,而末那有覆,赖耶无覆,则异。五、伏断中阿罗汉位虽同,而出世道、灭定舍与无有,则异。  4.异而同者一:末那与阿赖耶之名义虽异,而依自相义以立名,则同。  5.异而同同而异者三──此单在义,本唯是同而异,须兼类言乃明,故成此式:一、赖耶虽不明所依,而寄明亦有所依义,故异而同。虽同明所依,而一以自种自前灭及赖耶现为依,一以自种自前灭末那现为依,又同而异。二、赖耶虽不明自性,而亦曾带明自性义,故异而同。虽同明自性,而末那自性是思量,赖耶自性是不可知了,又同而异。三、末那三位,赖耶二位虽异,而皆是明识之通于因果染净义者,故异而同。虽同明识通因果染净义,而末那净义通大小乘因果位,谓唯法执相应位,有小乘学无学净位,佛前平等性智现前位为菩萨净位,赖耶净义则惟佛果,又同而异。此条可如法尊所表。(见海刊五卷四期)

  (附注)海刊原题为‘对于末那十门三位与赖耶十门二位之同异一题各试卷之总批’,法相唯识学中改作‘对于唯识试题之总批’,今改此题。


猜你喜欢
  卷九十五·道世
  楞 伽 大 旨·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澄观
  第五 正勤相应·佚名
  卷第五十三·霁仑超永
  卷四·佚名
  复王实居士书·太虚
  观心论 原文·佚名
  卷三十四·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佚名
  五灯严统解惑篇·费隐通容
  中国现时密宗复兴之趋势·太虚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五卷·湛然
  藏要第二輯敘·欧阳竟无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八章 祖饯都门·屠隆

    【挂枝儿】〔小外扮郭子仪冠服将士从上〕结发从戎经百战。一朝裏建节登坛。万死余生。千秋高义。河桥忍别恩官。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下官郭子仪。吐蕃之役。

  • 卷二十三·方回

    <集部,总集类,瀛奎律髓>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二十三    元 方回 编闲适类 韩昌黎送李愿归盘谷序下一段所谓穷居而闲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於山美可茹钓於水鲜可食黜陟不闻理乱不知起居无

  • 岳州看黄叶·张说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 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

  • ●卷一百七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七十二。   起绍兴七年正月十五日丁丑,尽其日。   何谓公选人材夫创业中兴之主所资为尤多何则继体守文率循旧章得中庸之材亦足共治於艰难。若为兴衰拨乱则非得卓荦瑰奇之材未易有济故武王之有十乱宣五

  • ●卷五十·徐梦莘

      靖康中帙二十五。   起靖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乙酉,尽二十九日癸巳。   秀水间居录曰:蔡京四入相崇甯元年拜相四年罢大观元年复入三年。又罢政和元年复入宣和初。又罢六年冬王黼罢相白时中李邦彦并拜太少宰未几京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十七·佚名

    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癸卯朔○丙午 慈孝献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升南京大理寺右寺丞赵孔昭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初操江都御史缺推广东左布政使魏良贵未几良贵为御史徐仲揖劾罢乃改用孔昭○升太仆寺卿刘大实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佚名

    弘治三年正月甲寅朔正旦节遣驸马都尉杨伟游泰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王宪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上谙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天下朝觐官四夷朝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四·佚名

    隆庆五年二月癸巳朔○甲午祭三皇于景惠殿遣礼部侍郎诸大绶行礼太医院官祭先医之神○文武群臣及天下朝觐官谒见皇太子于文华殿左门○升山西按察司副使董尧封为本布政使司右参政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毛汝贤为湖广布政使司

  • 卷之三百二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秘书志卷第七·王士点

      司属   司天监司天之隶秘省,因古制也。国初西域人能历象,亦置司天监,皆在秘府,虽或合或离,而事务之 授,讵容不次诸简末。至元十年闰六月十八日,太保传,奉圣旨:回回汉儿两个司天台,都交秘书监管者。台官六员三员,见掌在台

  • 卷一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司马迁

    【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集解】:应劭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

  • 四书经疑贯通卷一·王充耘

    元 王充耘 撰大学一书言明明徳新民经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脩身为本先儒谓正心以上皆所以脩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尔然考之传文意既诚矣犹不能无欲动情胜之失心既正矣犹不能无五者之偏身既脩家既齐国既治又

  • 卷六十六·程公说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六十六   宋 程公说 撰蔡世本姬姓侯爵其先岀自周文王子叔度武王克殷封于蔡蔡叔以罪放蔡仲继焉自蔡仲至戴侯九世国在今蔡州上蔡县其后平侯自上蔡迁新蔡在今新蔡县成

  • 卷一百五十五·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五  宗 卫湜 撰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於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壻执鴈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鴈盖亲受之於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御轮三周先俟於门外妇至壻揖妇以入共

  • 卷十八·刘玉汝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绪卷十八     元 刘玉汝 撰 鲁颂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騂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

  • 再议印度之佛教·太虚

    ──三十二年八月在缙云山作──一印顺论士前寄其所著印度之佛教第一章来请序,曾审阅而作议印度佛教史与之。今其全书共十八章已印出,并附敬答议印度之佛教,乃赓续原议再而议之:原议“以从事沉隐之印佛史,必有胜绩”,今果有

  •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于佛光内寺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

  • 观林诗话·吴聿

    诗话。宋人吴聿撰。二卷。聿字子书,余不详。此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天一阁书目》,所传不广。书成于南宋初。一百十六则。记唐及北宋诗人轶事,品评诗句。多称述苏轼、黄庭坚,作者当为江西诗派。于诗人、诗作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