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五

弘赞法花传卷第五

  蓝谷沙门慧详撰

遗身第五

·宋招提寺释慧绍

·宋庐山释僧瑜

·宋竹林寺释慧益

·梁石门寺释僧明

·梁若耶山释道度

·周益州大乘寺释僧崖

·隋庐山化城寺释法充

·隋庐山峰顶寺释大志

·唐箕州刺史蒋王家人

·唐荆州比丘尼姊妹(并州书生附)

·唐雍州豹林谷释会通

·唐襄州月岭山释昙猷(西明寺护论师附)

释慧绍。不知氏族。小儿时。母哺鱼肉。辄便吐弃。于是。即能蔬食。至八岁。出家为僧要弟子。精勤懔励。苦行标节。后随要。上临川招提寺。乃密有烧身之意。常雇人斫薪。[卄/積]于东山石室。高数丈。中央开一龛。足容己身。乃还寺辞要。苦谏不从。即以元嘉二十八年。于东山设大众八关。并告别知识。其日阖境奔波。车马人众。及赍持金宝者。不可称数。至初夜行道。绍自行香。行香既竟。执烛燃薪。入中而坐。诵药王本事品。众既不见。绍悟其已去。礼拜未毕。悉至。薪[卄/積]已洞然。诵声未息。火至额间。唱言一心。言已奄绝。大众。咸见有一星其大如升。直下烟中。俄而上天。时见者咸谓。天宫迎绍。经三日。薪聚乃尽。绍临终。谓同学曰。吾烧身处。当生梧桐。慎莫伐之。其后三日果生。正时年二十八。绍师僧要。亦清谨有懿德。年一百六十。终于寺。

释僧瑜。姓周。吴兴余杭人。弱冠出家。业素纯粹。元喜十五年。与同学僧昙温慧光等。于庐山南岭。共建精舍。名曰招隐。瑜常以为结累三涂。情形故也。情将尽矣。形亦宜。药王之[跳-兆+(轍-車)]。独何云远。于是。屡发言誓。始契烧身。以宋孝建二年六月三日。集薪为龛。并请僧设斋。告众辞别。是日也。云雾晦合。密雨交零。瑜乃誓曰。若我所志克明。天当清朗。如其无感。便当滂注。使此四辈。知神应之无昧也。言已。云景明霁。至初夜竟便入薪龛中。合掌平坐。诵药王品。火焰交至。犹合掌不散。道俗知者。奔赴弥山。并稽首作礼。愿结因缘。俄见紫气腾空。久之乃歇。时年四十四。其后旬有四日。瑜房中生双桐。根枝丰茂。巨细相如贯壤直耸。遂成奇树理。识者。以为娑罗宝树。克炳泥洹。瑜之庶几。故见斯证。因号为双桐沙门。吴郡张辩。为平南长史。亲睹其事。具为传赞。赞曰。

悠悠玄机  茫茫至道  出生入死

孰为妙宝(其一)  自昔药王  殊化绝伦

往闻其说  今睹斯人(其二)  英英沙门

慧定心固  凝神紫气  表迹双树(其三)

其德可乐  其操可责  文之作矣

式飏仿佛(其四)

释慧益。广陵人。少出家。随师止寿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烧身。众人闻者。或毁或赞。至大明四年。始就却粒。唯饵麻麦。到六年又绝麦等。但食苏油。有顷。又断苏油。唯服香丸。虽四大绵微。而神情警正。孝武深加敬异。致问殷勤。遣大宰江夏王义恭。诣寺谏益。誓志无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将就焚烧。乃于钟山之南。置罐辩油。其日朝乘牛车。而以人牵。自寺之山。以帝王是兆民所凭。又三宝所寄。乃自身入台。至云龙门。不能步下。令人启闻。慧益道人。今就舍身。诣门奉辞。深以佛法仰累。帝闻改容。即躬出云龙门。益既见帝。重以佛法凭嘱。于是辞去。帝亦续至。诸王妃后。道俗士庶。填满山谷。投衣弃宝。不可胜计。益乃入罐。据一小床。以劫贝缠。上加一长帽。以油灌之。将就著火。帝令大宰。至罐所。请喻曰。道行多方。何必殒命。幸愿三思更就异途。益雅志确然。曾无悔念。乃答曰。微躯贱命。何足止留。天心圣慈罔已者。愿度二十人出家。降敕即许。益乃自手执烛。以燃帽。帽燃乃弃烛。合掌诵药王品。火至眉。诵声犹分明。及眼乃昧。贵贱哀嗟响振幽谷。莫不弹指称佛。惆怅[打-丁+(改-己)]泪。火至明旦乃尽。帝。于时闻空中笳管。异香芬苾。帝尽日方还宫。夜梦见益振锡而至。更属以佛法。明日帝为设会度人。令斋主唱白。具序征祥。烧身之处。造药王寺。以拟本事也。

释僧明。未详其氏姓。戒品凝洁。头陀为业。住濠州招义县石门山。于山顶石上。累砖造弥勒天宫一所。并弥勒像。常诵法花。幽求妙旨。诵持每闻空中弹指。及称善哉声。至天监年中。遂奏所梁武。请欲焚身。频繁再三。方蒙闻许。乃于弥勒宫前方石上。遂其先志。身并灰烬。唯余一甲。烧讫。其石方四五尺。忽陷成池。信宿花生。鲜荣绝代。诸饮此池者。疾病皆愈。后人取所焚灰。造其仪像。又造一小木像。重烧此甲。以灰涂之。人或沾污。像即移去。其行道之处。皆悉生花。大如梨枣。数过千百。现有表塔。具旌其事(云云)。

又交州平陆县有信士。失其姓名。因诵法花。遂仰药王之迹。焚身之后。其地隆起。状如人形。父往堀之。乃见金像一躯。大如人等。捧光欲举。忽然不现。

释道度。平阳人。本姓刘氏。经行伏定。居崇高之山。以天监元年。始至梁国。憩钟山定林寺行禅。出观所存利益。拔苦与乐。常运慈悲。梁国成康王。鄱阳忠烈王。并服膺禅师。受持禁戒。天监十七年。禅师自造法花经一百部。晓夜诵持药王一品。后于花林寺觉殿。启梁武曰。身为毒树。实宜焚灭。厌此形骸。为日已久。愿同喜见供养诸佛。敕旨答云。必欲利益苍生。自可随缘修道。若身命无常。弃尸陀林。施以鸟兽。于檀度成满。亦为善业。八万户虫。不容烧烬。非所劝也。又奉答云。道度此心不可夺。既蒙令敕。且当奉持。普通七年八月三日。乃入东州。至若耶山何令寺绝岩之间。爰构禅室。每独言曰。所应作者。悉已究竟。亦复何忧。乃稍积薪柴。渐就减食。其年十一月三日。钟自虚鸣。寺众惊恐。莫测何相。其月八日。钟又自鸣。二十三日。乃请百僧到山行道。四部咸。三百许人。尔日乞受戒。弟子一百七十余人。自云。道度凡夫。无明深重。唯有菩萨净戒。谨与大众。共结善缘。尔后更不复食。唯用澡瓶。以汲清水。日饮一升。至二十五日朝。寺众同往见。瓶发五彩光耀。杂气氛氲。至二十九日旦。寺主全等数人。共登禅室。遥见龛中。紫光外照。其日将暮。忽有群鸟五六百头。同集一树。俄顷而飞。是夜二更初。竟寺有杂色光。映烛房宇。至五更中。闻山顶火声振烈。惊走往观。见禅师合掌火中。春秋六十有六。刺史武陵王。乃遣洒扫收敛。于其处而建塔焉。后时闻山顶有石磬之声。声甚清彻。先烧身之处。有大柿树。枯死十有余年。禅师入山。恒坐树下。后春遂生枝叶。禅师东行之始。告弟子道隐曰。吾千载有幸。逢值法王。今为身远游。奉见无日。有受持铁钵。别当献奉。弟子道隐。具以状闻。并献铁钵。乃有敕曰。禅师心力决壮。能行难行。犹冀广为化道利益四生。便尔异世。良可叹惜。追踪喜见。必当面睹净明。以此而言。更为可欣也。

释僧岸。本獽人也。虽居夷俗。情慕华风。威容端俨。举止闲雅。加以性戒成就。不行残忍。獽之猥俗。多居山薮。好行杀猎。终日网捕。僧崖。端拱独自不为。父兄每嗔云其儜劣。崖意不免。杖刃而行。每见群鹿。挽弓射之。要附毛而过。卒无伤害。父兄虽见。亦无感悟。崖亦知其不可教化。遂辞而行焉。来至益州。投充阇梨。愿为弟子。出家以后。笃志精勤。身无长衣。钵无余食。每读法花经。至药王菩萨品闻烧身供佛。焚指弘经。覃思斯言。内兴誓愿。遂烧一指。造法花经。当烧之日。观者填咽。嚫物委积。后营殿塔。爰及房廊。克日烧身。拟营斯福。时周赵王。褰帷益郡。抚政临民。除烦去苛。加以敬爱三宝。匡护四依。崖以此事咨王。王即许诺。克日傍告。远近咸知。薪柴累积。香油丰溢。其日。王亲率官寮。同来观礼。崖于是手执香。足蹑柴积。端坐其上。告四众云。崖心存利物。意靡贪求。今舍秽躯。建立净刹。若斯言不爽。要当示以肉心。誓已。因令纵火。端坐诵经。音声清亮。火至其面。声乃绝焉。于是。上天雨花。下遍城邑。远近悲哭。老少咨嗟。嚫施填委。珍贿山积。并以入寺。用兴殿塔。烧身既尽。肉心独存。此岂非位阶不退。故得言誓不差乎。王视肉心。抚而恸哭。菩萨圣人。于焉永往。呜呼痛矣。失荫如何。时人皆号为僧崖菩萨。王奉肉心。起一大塔。朝夕虔礼。供养无阙焉。

释法充。姓毕氏。九江人。常诵法花。其遍难纪。兼缮造寺宇。情存住持。末住庐山半顶化城寺修定。自非僧事。未尝妄履。每劝僧众。无以女人入寺。上损佛化。下坠俗谣。然世以基业事重。有不从者。充叹曰。生不值佛。已是罪缘。正教不行。义须早死。何虑方士不奉戒乎。遂于此山香炉峰上。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净土。便于虚中。头忽倒上。冉冉而下。处于深谷。不损一毛。寺众初不知也。后有人上峰顶。路望下。千有余仞。闻人语声。就而寻之。乃是充也。身命犹存。口诵如故。迎还至寺。僧等感其死谏。为断女人。经于六年。方乃卒世。时属隆暑。而尸不臭烂。即隋开皇末年矣。

释大志。姓顾氏。会稽山阴人。发蒙出家。师事天台智者。顗睹其形神洒落。高放物表。因名为大志。禅诵为业。苦节自专。四方名所。无远必造。而言气清穆。仪相真严。故见者眐睐。知非凡器。开皇十年。来游庐岳。住峰顶寺。不隶公名。不预僧伍。诵法花经。索然闲雅。绝能清啭。使诸听者忘疲。后于华山甘露峰南。建静观道场。头陀为业。介尔一身。不避虓虎。闻有恶兽。轨往投之。皆避而不啖。山粒本绝。终日忘餐。或以饼果继命而已。外睹不堪其恼。而志安之。容色如故。经于七岁。禅业无断。晚住比山福林寺。会大业屏除。流从隐逸。慨法陵迟。一至于此。乃变服毁形。头擐孝经。粗布为衣。在佛堂中。高声恸哭。三日三夕。初不断绝。寺僧慰喻。志曰。余叹恶业。乃如此耶。要尽此形骸。申明正教耳。遂往东都。上表曰。愿陛下兴显三宝。当燃一臂于崇岳。用报国恩。帝许之。敕设大斋。七众通集。志不食三日。登大棚上。烧铁赫然。用烙其臂。并令焦黑。以刀截断。肉裂骨现。又烙其骨。令焦黑已。布裹蜡灌。下火燃之。光耀岩岫。于时。大众见其行苦。皆痛心贯髓。不安其足。而志虽加烧烙。词色不变。言笑如初。时诵法句。或叹佛德。为众说法。声声不绝。臂烧既尽。如先下棚。七日入定。跏坐而卒。时年四十有三。初志出家至终。结操松竹。冬夏一服。无御缣纩。布艾粗素。自此为常。形极鲜白。唇如丹尽。裙垂半胫。足蹑蒲屣。言气爽朗。调逸风云。人或不识。怪所从来者。便皱眉告曰。余。九江庐山福林寺小道人大志耳。又善属文藻。编词明切。撰愿誓文。七十余纸。意在共诸众生为善知识也。僧为强御难奉信者。有见此誓。无不掩泪。今庐山峰顶。每至暮年。诸寺见僧宿集一夜。读其遗誓。用晓道俗。令众皆酸结矣。

蒋王家。有一部曲。忘记名姓。从八九岁。即受持法花经。昼夜念诵。忘寝与食。王。时任箕州刺史。部曲。遂情愿烧身。有女。事王。王极宠遇。女以状启王。王从之。部曲乃于山中。澡浴清净。并洁坛场。遂自焚身。经月。其女。令人收父灰烬。形骨都尽。乃于灰中。唯得一舌。肉色鲜泽。犹若生时。王女婿韦征。见之嗟叹。因遂启王。王亲视之。施加钦异。后经数岁。亦复如常。

荆州有比丘尼。姊妹二人。失其名讳。同诵法花。深厌形器。俱欲舍身。节约衣食。钩崇苦行。服诸香油。渐断粒食。后顿绝谷。唯啖香蜜。精力所被。神志鲜爽。周告道俗。克日烧身。以贞观三年二月八日夜。于荆州大街。置二高尘。乃以蜡布缠身至顶。唯出面目。众聚如山。歌赞云会。二女咸诵法花。至药王品。其姊先以火炷妹顶。妹又以火炷姊顶。清夜两炬。一时同耀。焰下至眼。声相转明。渐下鼻口。方乃歇灭。恰至明晨。合坐洞举。一时火化。骸骨摧朽。二舌俱存。合众欣嗟。为起高塔。

近并州城西。有一书生。年二十四五。诵法花经。誓烧身供养。乃集数束蒿柴。曝之令燥。人问其故。密而不述。后于中夜。放火自烧。及人往救。火盛已死。乃就加柴薪。尽其形癊。天乐异香。大发信心耳。

释会通。雍州万年御宿川人。少欣道捡。游泊林泉。苦节戒行。是其顾习。投终南豹林谷。潜隐综业。读法花经。至药王品。便欣厌舍。私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贞观末年静夜。林中积薪为窟。诵至药王。便令下火。风惊焰发。烟火俱盛。卓尔加坐。诵声如故。寻见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晓。身火俱灭。乃收其遗骨。为起白塔。勒铭存焉。

释昙猷。俗姓张氏。许州人也。游学襄阳。忽生厌离。因遇值禅师。及无行禅师等。于月岭山。出家修道。专诵法花经。其诵经。必立净坛方数尺。悬二十一枚幡。烧香散花。然后乃诵。以为常准。后于岘山。欲读花严经。频感梦中有人。教诵诸偈。及至转经。宛与经文符合。后闻长沙寺阿育王所造飞来瑞像。甚多灵迹。若不轻生殉节。无由契此微诚。思欲此景药王焚身供养。以干封元年。行至像所。祈诚弘誓。愿无缘障。遂闻殿前弹指之声。于时。屯云骤雨。已积旬日。傍人止之。恐或成碍。猷曰。此有善相。必果不疑。恰至二月十五日夜。天大晴明。月光流照。猷以蜡布自手顶双爇。愿得久烧久供养。不愿早终。火及两腕。色貌无改。火至眉额。说法如初。怡然一心。目瞩瑞像。以光明供养。愿见日月净明德佛。人问苦不。答曰。心如金刚。无有退转。甚大凉乐。无有苦也。俄而猛焰腾赫。上下洞然。又于火中。告言念佛。初火势将盛。僧徒咸惧。恐无遗骸。莫知烧相。请留一验。以示含识。及后总成灰烬。唯余髅骨。明旦。合州奔赴。官寮咸萃。顶礼围绕。叹恩而还。才出寺门。髅骨自碎。有信心者十余人。于灵骨前。祈请舍利。前后所降。凡有八粒。沉浮纵任。感发应心。今收其余烬。埋在寺中。每有弹指之应。

近西明寺沙门护论。初诵法花。一卷才了。即烧一指。至于八卷。便烧八指。此虽非都舍。亦是遗身之次耳。

弘赞法华传卷第五

猜你喜欢
  评佛教哲学通论·太虚
  犍椎梵赞·佚名
  大乘经纂要义一卷·佚名
  偈颂品第十·佚名
  卷第二十五·永觉元贤
  卷第三·应庵昙华
  中观论疏卷第三(本)·吉藏
  卷第四·李遵勖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五·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五·江味农
  卷第一·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唐慧琳
  卷第三十七·佚名
  佛说罗摩伽经卷上·佚名
  佛说法王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田中行·唐圭璋

      中行,北宋人。有田中行集,不传。   失调名   为谁和泪倚阑干。   风入松   一宵风雨送春归。绿暗红稀。画楼尽日凭阑意,与谁同捻花枝。门外蔷薇开也,枝头梅子酸时。   玉人应是数归期。翠敛愁眉。塞鸿不到

  • 第二十七出 应眞·姚茂良

    【挂眞儿】〔外扮行者上〕自幼出家叅佛祖。身居王舍城中。酆都救母早超升。往来极乐国。地藏号圆明。王舍城中安此身。酆都救母往灵云。出家何必多年久。一夕蹉跎岁月深。贫僧乃是幽冥教主地藏王是也。今下方黑气冲

  • 卷二·沈德潜

    ☆曹溶字洁躬,浙江嘉兴人。崇祯丁丑进士。国朝官至户部侍郎。著有《静惕堂诗》。○芝麓长于近体,秋岳长于古诗,而古诗之中,五言尤胜,惟著述太多,不免良枯并见耳。芟而之,是在持择者。○韬光庵和高忠宪公韵选日届山宇,意适常

  • 卷二·张预

    11.赵赵奢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治国赋,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及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三·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四年二月辛巳朔张浚至潭州时鼎寇杨么既为官军所败其党渐散贼防之甚严邻居失觉者其罪死间有得达官地保甲又利其财而杀之知鼎州程昌<宀禹>乃募人能引降者与获级同故降者稍众浚至遂留左朝散郎权枢密院计

  • 《盛世危言》导读·郑观应

    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来崇尚“重农轻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在这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里,人们习惯的经济生活方式是自行生产、自行消费。人民以温饱自足,以安定为福。丰衣足食可谓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二百六十八 内务府奏停止曹(兆页)等承造马鞍撒袋等饰件改由广储司铸造摺·佚名

    雍正三年九月三十日 总管内务府谨奏:为奏闻事。 据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武备院奏咨,内称:从前曹(兆页)等造送之马鞍、撒袋、刀等物之饰件,除陆续赏给阿哥、公主及蒙古人用过者外,现在库内所馀,已经不全。此等饰件,既皆为奉旨赏

  • 梁储传·张廷玉

    梁储,字叔厚,广东顺德人。曾跟陈献章受业,中成化十四年(1478)会试第一名,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弘治四年(1491),他升为侍讲,又转为洗马,在东宫中侍奉武宗读书。后来曾奉命去册封安南国君,拒不接受他的送礼。又

  • 蓝玉传·张廷玉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开始在常遇春帐下效力,临敌勇敢,所战皆捷。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奖蓝玉,蓝玉因屡战积功,由管军镇抚升任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四年(1371),蓝玉随傅友德伐蜀,攻克绵州。五年,又随徐达北征,率先

  • 卷一百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三图谱略【一】【臣】等谨按郑樵通志辑图谱为专门上自经史下迄物类胪举博矣然分记有记无者以郑氏生际南宋偏安书缺有间未能赅载无遗故存信而阙疑也钦惟我朝重熙累洽列圣相承考文制度美备

  • 寡见卷第七·扬雄

    吾寡见人之假者也。迩文之视,迩言之听,假则偭焉。或曰:“曷若兹之甚也?先王之道满门。”曰:“不得已也,得已则已矣。得已而不已者,寡哉!”好尽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人亦有好尽其心矣,未必圣人之道也。多闻见而识乎至道者,至

  • 卷五十六·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五十六    明 湛若水 撰 正万民下 汉高帝元年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乆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尔杀人者死伤人

  • 卷二十一·郑玉

    <经部,春秋类,春秋阙疑>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二十一    元 郑玉 撰 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 邾子蘧蒢卒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 卷三十二·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三十二夏官司马第四之五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正义郑氏康成曰延冕之覆在上是以名焉【贾疏玉藻注延冕上覆言虽不同义则不异冕所覆前低一寸余故得冕名冕则俛也】纽小鼻在武上?所贯也

  • 春秋説卷六·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庄公二九年春齐人杀无知君弑而贼讨也连称管至父弑襄公而书无知弑主弑谋者也无知以虐于雍廪见杀而书齐人杀夫人得而杀之也所以伸齐臣子之心也州吁无知弑立逾年不成乎为君而以贼讨乱臣贼子何所利而动于恶

  • 净戒品第五之一·佚名

    佛告舍利弗。破戒比丘有十忧恼箭。难可堪忍。比丘成就十忧恼箭,则於佛法不可滋味。憎说法者不乐亲近。何等为十。舍利弗。破戒比丘见僧和合不生喜心。何以故?和合布萨必驱我出。是恶比丘自知有过常怀忧恼。於持戒者瞋恨

  • 灵宝净明天枢都司法院须知法文·佚名

    述净明道仙府天枢院官员养神、纠察、传奏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