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观 诠 要
──宣统二年在广州作──
一 绪言 二 八教 甲 化仪四教 乙 化法四教 1 藏教 2 通教 3 别教 4 圆教 三 结论
一 绪言
教为佛圣下被之言,观为贤凡上达之行;观非教则行无所明而常殆,教非观则言失其实而常罔,犹夫学而思,思而学,相藉而不容相离也。抑教固启心之灵钥,而观实入理之正轨。故佛祖说法必就众生之执著,随众生之根器,反覆诘破,辗转开示,使先悟本心自性乃授以观法,俾一门深入,谛证无虚。然则教观之义,可以稍知矣。夫药所以治病,衣所以适身,身有修短之别,衣安得而无修短!病有万千之异,药安得而不万千!浸假以药而药北俱卢洲无病之人民,以衣而衣无色界天无身之众生,其有不视为狂者乎!浸假以一药而欲医众病,以一衣而欲适众体,不分甘苦寒热,不辨小大高低,其有不目为愚者乎!佛之说法亦若是则已矣!茍无众生之机感,佛本无法可说,而众生之机感不一,佛之说法又乌得而一哉!是所以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年年有异,会会不同。设有人焉,不解其因病施药随机说法之意,试翻一大藏经论尽阅之,鲜有不疑佛说之自相矛盾者。古代诸大师研究佛法而有所心得者,有鉴于是,乃判其种类,别其旨趣,浅之深之,三之五之。且为佛辨白之曰:佛之说法,盖有权巧方便耳。此佛不可不有古德为之判白,而古德亦不得不藉之以发表一己之心德,布施有情而报佛恩也。
但古代判教诸大师,其受禀不同,其识见不同,其悟理不同,其所际之时代、所化之人根、种种不同,故其判之也,亦各有所出入而莫或尽同者。然求其精当而纯全者,宜无如五时、八教。盖天台大师所判定者,故缁流多呼之为天台教云。今请言八教:二 八教八教维何?化仪四教、化法四教是也。
甲 化仪四教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是谓化仪四教。顿教者:如日欻然而出,世界顿时无不光明也。华严顿悟佛慧,遍入法界;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顿教之属也。渐教者:如种植物然,由芽而干,由干而枝叶、而花、而果,渐次长成也。佛于鹿苑转三乘法轮,说浅小之法,引诱钝根众生,坚其信、瀹其智、淘汰其余习、破除其执著,渐渐皆引归于圆乘者是也。秘密、不定:其实际上于佛边全同,但众边互知、互不知微有不同耳。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机之大者获大益,机之小者获小益。其获大益者,自知获益之大,复知他众生获益之小。而获小益者,亦自知获益之小,复知他众生获益之大。彼此互知,名不定教。若彼此得益不同而各不相知,则便名秘密教矣。又灌顶部中一切陀罗尼咒,亦名秘密教。要之、此四教皆判教者叙明师资主伴间用意获益所以不同之理由,示后世师家应机说法之仪轨,俾研究者易得其要领耳。有虚位,无实法,故谓之化仪。逮下化法四教,方是佛所说示众生所思修而为教观体相之所托焉。 乙 化法四教 化法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是也。此之四教,又当中分为二:藏、通为三乘教,而别、圆为一乘教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也。前二为小乘,后一为大乘。一乘则佛乘是也。
1 藏教 藏教虽具有三乘之人法,然主重于声闻、缘觉二乘,故以三界之惑业果报因缘所生法皆为实有。而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行者观之生厌离心,修三十七道品以趋入偏空寂灭为究竟依归。大涅槃经有一四句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最足代表此教之谛理。赅而言之,藏教四谛始终皆未能出乎生灭之范围者也。盖此教明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之身、受、心、法,皆为生灭聚,以众生所共之生灭固生灭矣,此苦集二谛之生灭也。而修此教者,以灭前此众生所共之生灭,而入寂静之涅槃,生灭灭而涅槃生,亦生灭矣。此道灭二谛之生灭也。苦、集为世间因果,道、灭为出世间因果,世间出世间虽有不同,其为生灭则一而已矣。唯其以生灭为境,故遂认依正二报、苦乐二果,皆本无今有,今有还无,三世有无,截然不同。过去非现在、未来,未来非现在、过去,现在非过去、未来。过去、未来之无,不可为现在之有。现在之有,不可即过去、未来之无。故其为观也,必假分析至尽而后始能悟入空理。如随碎一物,转更碎之,碎碎相续,碎至极微而更碎之,则归如空而漠无痕迹可睹矣,是谓析空观。如八背舍、九不净想、十一切处、十二因缘等观门,皆此观为之钤辖,为之枢纽,而复能为此观借手之方便者也。 然此教亦有大乘菩萨缘四谛境,发四宏誓,勇哲无匹,精进无前,但慈悲心虽既切且大,而智慧尚微,禅定尚弱,故虽行六度万行,皆未能不著是相。及夫佛道成熟,度脱因地所缘之众生已,便断灭身心而入无余涅槃。复与前小乘人一以因中所修之慧观同故,故归宿之止境,亦不得不同也。第此教所以名藏教者,盖有多义。今用其易解而近理者言之,则实理暂为权法所隐藏而未能显畅是也。
2 通教 通教,三乘所通行者也。前藏教虽亦为三乘共教,但声闻修四谛法,缘觉修十二因缘法,菩萨修六波罗密法,各各厘然迥别。今通教则反是,同以无言说道体化入空。虽有三乘之异,特因其能观与夙根有不同耳。其托无生生空为所观与所止境,固未始深异也。故兽形不同,而一般渡生死之河;门径虽歧,而平等到清凉之地。此据通教自体以论通也。而禀此教之教观者,下根则前可以退入藏教,上根上上根,则后可以进入别、圆二教,前后皆可通入,故名通教。此则综四教而论通矣。抑通教虽亦以空为归,但其所观之空,万事万物当体全空,乃是无生空,非藏教生灭之空。无生空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真空妙有不二圆融,即是唯心识观。故修此教者,多进入后之圆教、别教,唯一类最钝最顽下愚而不可移者,始倒退入前之藏教,而以声闻、缘觉半面清净寂灭之境域自画,故初不观光于华严,终致退席于法华也。中论偈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颇足代表此教之真理。夫一切事物法相皆起源于生,今于四处推求生理皆不可得,生理尚无,何处尚有一切法耶?此即通教所修之无生体空观也。修此观者,观蕴、界、根、尘皆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如水中月、如镜中花,当体非有,彻底全空,不待分析至无而后始能证入空性也。修此无生空观者,钝根则仅见空理,利根则兼见不空。盖利根之人证此空理时,复反覆观一切法,虽体性全空,而不妨有山河国土,蕴、界、处,种种苦乐、因果、善恶事业。且当此依正二报皆虚空性,当虚空性便是依正二报,重重差别不异平等,一味平等无碍差别。智论破世出世间一切法遍而复不坏世间相;禅宗烧尽大千世界而不损一草,皆与此同意。古师定通教为大乘入理之初门,良有以也。然大丈夫者,一悟穷其际,一见澈其源,不唯可以为大乘初义,即大乘之究竟境义,要亦莫能外乎是也。
禅宗入手工夫,简直了捷,亦无非导人自悟此当体无生空寂之心性耳。若根器稍劣者,便死于此。但随消旧业,不造新殃,冷湫湫地作个自了汉而已。而根器猛利者,复于此无生空寂之心性中,明见具有无量功德、无量智慧,与虚空等、与法界等、与诸佛等。即运无缘之大慈,起同体之大悲,不般涅槃,不求净土,于三界六道之中出入无间,与拔无尽。如所谓若不上天堂即便入地狱者,则以进入别圆贤圣之位,而与佛菩萨不思议境界相邻矣。明心见性之前矛,断惑生智之先锋,便利了当,此为其最。无上佛道誓愿成者,可以知所急务焉。
3 别教 别教行人,从初发心即仰信中道,誓成正觉。但未能即中道理具一切法,故须先修空观,断见思惑,证入十住;从空起假,入十行位,断尘沙惑;然后融会空假观照中谛,经十回向熏伏无明;趣入十地,渐证法身;至等妙觉,成就佛道。三观次第而修,三谛次第而照,三惑次第而断,三智次第而得,位位各异,分分不同,进不如圆教之圆融,故谓之别。盖贬辞也。
然别教以修不思议假观,破界内外尘沙惑为主,故其观四谛境,各各有无量相。苦不但生老病死,集不但贪嗔痴等,灭不但远离空寂,道不但三十七品。众生无边,有一小众生未度者,即是自性之烦惑。法门无尽,有一毛头法未明者,即是佛道之障碍。故其根性之猛利,器宇之宏伟,悲智之兼大,力行之精进,善能分别一切法相,应众生机演无量义,雅非藏、通二教之三乘众生所堪比拟。则名之为别,又褒德之称耳。
抑此教初地与圆教初住齐位,同破一品无明,同证一分法身,同能分身百界八相成佛。唯圆教始乎圆融,终乎究竟;别教始既未能圆融,终亦只破十二品无明,与圆教二行齐位,未克究竟法身耳。其同观中道,同一大乘,无声闻、缘觉之徒,不滞化城,遥归宝渚,固未尝有异焉。
抑究而言之,藏、通二教只被二乘。其大乘菩萨,实则皆别、圆之因人耳。故三只行因,百劫修相,成藏教劣应身佛,及通教胜应身佛者,非别教地上菩萨,即圆教住上菩萨,而藏通二教毕竟无成佛义矣。别教所以永殊藏、通者,其在此乎。4 圆教圆教之为教,法圆、人圆、事圆、物圆、性圆、理圆、修圆、证圆。住、行、向、地,位位法身。色、声、香、味,尘尘中道。三惑一念中断,三智一念中得。三观唯一心,故无不即空即假即中也。三谛唯一境,故无不即真即俗即中也,恶道与善道平等,魔界与佛界平等,烦恼与般若平等,解脱与生死平等,法性与无明平等,贪染与廉洁平等,慈忍与嗔恚平等,定慧与昏乱平等,四荣与四枯平等,有情与无情平等,微尘与虚空平等,刹那与永劫平等,平等与不平等平等,不平等与不平等平等;无相无不相,无缘无不缘,无作无不作,无得无不得:要之、莫非绝待也,莫非平等也,莫非相融相即也,莫非相摄相入也。故圆之为义,含有圆绝、圆融、圆顿、圆成之多意。
夫圆教本末一如,始终一贯,固矣。然不妨论有六即,即即皆佛。故六而常即,即不异六;即而常六,六还同即。非如是,不足以成圆融与不圆融无不圆融之大圆融也。圆教之理佛,即吾人现前介尔一念,佛然、众生然,心然、法界然,即空即假即中之圆明妙心也。名字佛知此,观行佛照此,相似佛顺此,分证佛入此,究竟佛尽此。一知一切知,无照、无顺、无入、无尽、无不知。乃至一尽一切尽,无入无顺无照无知无不尽。于是乎万善乃皆于无所成中炽然成就,万恶亦皆于无可灭中荡然灭绝。极三身,圆四智,究竟菩提,归无所得。
此教行人,从名字佛悟即究竟,故其一举手、一投足之境界,已非别教初地前之人所能测度,况通教藏教之人乎!况三界六道之博地凡夫乎!又据此教以望别教之妙觉,尚非究竟,况藏、通二教之佛乎!况声闻、辟支乎!横综四教,竖穷十界,唯圆教妙觉果位为永断无明,究竟德性,更无可上之佛道,余皆未能全出无明之区宇者也。斯所以善学佛者,总不得少为足,生下劣心,而必以圆教之无上正等正觉为归墟为止境也。灵利佛子,可不勖哉!
三 结论 猗欤伟哉!厥维我佛之说法也乎!虽纷纠繁赜,井然有条而不紊;虽奇驳宏诞,卓然精纯而不杂;虽恢廓空疏,轧然盛水而不漏。等一毫于十虚,极广大而不为淫;藏须弥于芥子,尽精微而不为隘。辉乎其炳炳焉,丽乎其郁郁焉,湛乎其渊渊焉,謷乎其巍巍焉,旷乎其堂堂焉,洵不可得而思议者也!虽然、佛法有宗,宗唯三谛。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中谛统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真谛泯一切法。此三谛理,物物然,尘尘然,法法然,心心然。故吾人介尔一念,莫不具之。能如是悟、如是观、如是行、如是证,即名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合乎圆教之圆中法性。所谓唯此一事实,其他皆非真也。
但众生无明力强,障道业重,迷倒云久,靡由觉悟。或习于善,或习于恶,或滞于空,或执于有,或执自然,或鹜因缘,或胶常见,或误断灭。著空华而结空果,不知华生于眼眚;对梦境而驰梦想,不知境现于魂游。有情惑之滋甚,大觉悯之弥切,于是运无缘慈,垂同体悲,入方便智,现神通身。或依俗俗谛故,示五戒、十善之因,谈十恶五逆之果,尽乎九有、四生之域,不出六道、七趣之途。或依俗真谛故,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俾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先除见思之粗垢,脱离分段之幻躯,而暂止乎空寂之化城。或依真真谛故,说无生无灭无住无为之法,令体之者,中根从空出假,上根因假会中,下根株守乎寂。或依渐真渐俗渐中谛故,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无始烦恼不能顿除,使仰中道次第证入,分破无明、分证法身。此皆佛陀应众生机,广施权巧,万不获已之苦衷也。
夫真如界内不立纤尘,佛事门中非离一法。众生无边故世界无边,缘起无尽故佛法无尽,夫岂言语所能殚述,文笔所能罄宣哉!故佛尝以指甲取少许土,顾诸弟子曰:佛法无量,不可称言,所说者犹指甲上之土耳,其未说者譬如大地。以故善学佛者,依心不依古,依义不依语,随时变通,巧逗人意,从天然界、进化界、种种学问、种种艺术发明真理,裨益有情,是谓行菩萨道,布施佛法。终不以佛所未说而自画,佛所已说而自泥,埋没己灵,人云亦云。抑佛之说法,圆满周足,实无乎不具。世谓‘人间好语佛说尽’者,殆非谀辞也。以吾人不善求之,故横生畛域,殊未知佛界、众生界,一如无二如耳。故古德之分判教观,翊赞佛化,不独未始于佛说有所增益,且只得大海中之一波而已。著者兹之所述,盖又一波中之一波耳。然而触波波湿,触水水湿,一波之性不异瀛渤,言虽数千,其义既非此世界众生卒然所能穷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以一波自囿,从之而深究焉,则法海汪洋固未尝外乎是也。
乌呼魂魂迷都,芸芸万涂!以升以沉,载驰载驱!智愚强弱,佛性同枯!法雨滂沱,盍其来苏!(见佛教月报初二期)
猜你喜欢 佛说栴檀树经·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七·圆悟克勤 卷第六十二·李通玄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四·玄奘 卷之二十二·即非如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佚名 卷第五十三·李通玄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七·德清 卷一百八十五·佚名 卷第五·佚名 龙树菩萨传之二·佚名 卷第五十三·德清 大雲初分神通健度第三十·佚名 德行品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