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中国佛教史

  我在十多年前曾作“中华佛教三大系”一文,刊在第六卷海潮音上,对中国佛教历史教理变迁之因都原与程序,稍作有系统的提示。这个提示,直到现在还有重提的意义。

  我在那篇文章里面,分会昌以前的中国佛教为三大系。一、道安重行系:自慧远的承道安修持律净,觉贤的传禅,慧文的修实相禅出天台一宗;光统的持律与杜顺的修法界观出贤首一宗;乃至慧能以后的禅宗都是。二、传龙树学系:自罗什传龙树论入中国,到兴皇、嘉祥的集三论宗之大成。三、传世亲学系:菩提流支、真谛、玄奘三人,相次的传世亲论入中国,而演出地论、摄论、唯识的三宗(附俱舍)。在这三系里面,道安重行系永远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主动流。传龙树学系与传世亲学系,只是两种外入流。它从印度传入,而兴盛的时期虽曾影响到主流,但不久即被融摄而至衰歇,不能撼动主流,更不能进为主流。主流尊其为主流,旁支还其为旁支。循是以观,才能见到中国佛教演变之真象。所以在研究中国佛教史的时候,辨别认清这主动流与外入流两者特质的不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主动流的第一种特质是“本佛的”,自道安以来的中国佛教代表人物,如慧远、智者、贤首、慧能等,都是直本于佛。如道安倡以佛姓为姓,一切以探本于佛为宗。基于这种原因,所以第二种特质就是“宗经的”,他们都以无上正等觉者金口亲宣的经典为根据。因为经的浩繁,所以他们都得博览全教而约取要旨,故第三种特质是“博约的”。如道安博览众经而综理经录,天台、贤首的博综一代时教而为判摄,都是这种表现。最后,他们的第四种特质是“重行的”,他们在博览中提出的一种心要,就成为实践行门,或净业或禅观,作为自行化他的修证法门。

  针对著主动流的四种特质,外入流也有著四种特质:一、“本理的”,如罗什、玄奘等,都是以他们所本的性空或唯识为本,而不是推本于佛。二、“宗论的”,因本的是理,所以就以专明此理的论典为宗依,所以他们或者宗龙树论或者宗世亲论,都不是直宗于佛说的经。三、“授受的”,因有宗本论典,所以他们的思想直是论师们授受下来的一套,不能自己直探佛法作更伟大的创建。四、“重学的”,承受所传授的论典,孜孜钻研讲说,所以他们不能从一种扼要简易的行门,直截去修行证果。

  在这两流里面,前者能博教而得其要行,摄末而直追根本。此中国佛教的主流,充分的表现了中国人伟大的创造力,终于建立起具备深厚特质的中国佛学(在世界佛教的三大系中,南方巴利文系只局在小乘三藏,未闻摩诃衍义。流行在卫藏的西藏文系,认为佛教所宗不是有部、经部,便是中观、唯识,充分的说明了它只是本理的宗论的与授受的。能够直本于佛,探一切经,在“博教约行”中,表现其伟大的创造力的,只有流传在中国的汉文系的佛学)。

  复次,我向来将大乘教理分判为“法界圆觉”、“法性空慧”、“法相唯识”三宗(最近印顺法师分为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三种,虽内容不出我所分判的,不过“真常”、“虚妄”的用辞界限,殊不能明确的分清楚),也可以同样的拿来观察中国佛教历史的。如主动流的道安系就是法界圆觉宗,外入流中传龙树学系的就是法性空慧宗,传世亲学系的就是法相唯识宗。不过在中国佛教历史的立场,不妨略改为佛本论系(法界圆觉宗),性空论系(法性空慧宗),唯识论系(法相唯识宗)。后两种都是采用古来的名称,只为便利上不得已新立了佛本论系而已。

  现在可以依著上面的论述,把中国佛教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一、佛本主源一味时期  自永平求法到东晋道安    二、空识夹变主流时期  自慧远到清凉受罗什到玄奘之重重扩变    三、主流递演不绝时期  会昌后禅宗下的台贤净律

  在罗什以前所传译的,有禅教律密净,般若、法华、华严(单品)。那时候的大德们,只把它当做佛教来传译、来宏扬,根本就没有宗派存在,所以不该拿后来宗派的眼光去衡量它。他们都直宗于佛只是一味的佛法。而且、后来中国佛教佛本的主动流就是确立在这个时期,所以可以叫它作“佛本主源一味时期”,其代表人物可以说是道安。罗什来华以后,传入了龙树的论典,才有宗派的见解发生。从罗什以后,僧肇、僧朗(摄山)到兴皇与嘉祥而成三论宗,旁出僧导僧嵩到梁三大法师的成实论宗,这是性空论旁支的入流。自从北魏菩提流支传译无著世亲论典建立了地论宗,继之有陈真谛的传译而为摄论宗,到李唐玄奘更大量的翻译而有唯识宗及旁带的俱舍宗的建立,这可以说是唯识论旁支的入流。这传学本理而宗论的性空唯识二支,虽大大影响了佛本论主流。但终不能夺其主流而代之。自道安以来,有慧远、觉贤、慧思、达摩、智者、杜顺、慧能等,且收且破,而性空论终由智者融摄而为天台宗,唯识论亦由法藏融摄而为贤首宗。所以自罗什以来,虽然性空唯识二旁支加入法流,但始终是以佛本论为主动流的。唐朝自慧能以来,禅宗独特兴盛,净土也渐遍的流行,正如中华佛教之三大系一文里所说的:“注重修行即为净土宗。吸收(法华涅盘及龙树系)演教即为天台宗。专崇悟证即为禅宗。吸收(华严楞伽及世亲学系)演教即为贤首宗。此中国晚唐以来之佛教所由行证不出禅净、教理不出台贤欤”!这说明了佛本论主动流的递演不绝,也正是所以成为“中国佛学”之特质所在。现在把他归摄为下表:

  佛本主源一味期───────空识夹变主流期──────主流递演不绝期        ┌────┐  ┌─┐│性空论系│罗什师资─成实宗─三论宗  │佛│└────┘  │本│  │论│道安等────慧远净禅────天台宗──────贤首宗──禅宗  │系│                                                │  └─┘                  ┌────┐      (附俱舍宗)│                          │唯识论系│地论宗─摄论宗──唯识宗                          └────┘

  不过,最初的佛本论,不但重行,而且能宗经博教,教证本末都很圆满健全。后来的禅净,承这个重行之绪,走到极端,专重要行而舍去了经律,孤陋寡闻而致佛教衰落。现在要复兴中国佛教,应该继承佛本论的主动流,力戒孤陋的弊病,直探佛经,博搜教理,精简以取其要,见之实行;绝不是承受那一家的旧套的。

  (妙钦记)(见海刊二十六卷九期)

 

 


猜你喜欢
  佛说佛名经卷第八·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佚名
  凡例·远门净柱
  卷第十一·佚名
  缁门崇行录目次·祩宏
  第六十一章 四王行状次第·佚名
  卷第四十·李通玄
  卷二·佚名
  覆巴黎佛学会书·太虚
  卷二十·佚名
  下二·元照
  四分律卷第二十一(初分之二十一)·佚名
  重刻古尊宿语录序·赜藏主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唐慧琳
  五阴譬喻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卓世清·唐圭璋

      世清,津阳令。   卜算子   题徐仙亭   流水一湾西。晚坐孤亭静。不见高人跨鹤归,风竹摇清影。   往古与来今,休用重重省。十里梅花雪正晴,月挂遥山冷。

  • 楔子·李文蔚

    (李长者引行钱上,云)安排酒果临歧路,暂别贤明慷慨人。小生李思中是也。自去岁酒席中论言,赍发贤士问卜,不想果遇仙师授教,得兵书三卷。贤士晓夜温习,将兵甲之策,尽皆看彻,拣取今朝吉日良辰,要投于任贤之处,进取功名。比及贤士先

  • 所安遗集·陈泰

    (元)陈泰 撰天马赋【考试官评曰气骨苍古节悠然疑熟于楚辞者然不免悲叹意必山林淹滞之士天门洞开天马可以自见矣】若有龙兮渥洼之子荣河之孙产自月窟来于大宛筋权竒而虎脊兮肉磊磈而峰观精神变化不可测兮上贯乎星房之垣

  • 第七十四回 暱奸人淫后杀贤王 信刁媪昏君戮胞弟·蔡东藩

      却说陈始兴王伯茂,被贬出内城,突遇盗众攒击,晕倒车中,立即殒命。门吏当然报闻,由朝中颁令索捕,过了数日,不得一盗,都下才晓得是陈顼所遣了。是时已是光大二年仲冬,距来春不过月余,内外百官,俱请顼登位。顼佯为谦让,故意迟延,

  • 第三十一回 杀诸王宣城肆毒 篡宗祚海陵沉冤·蔡东藩

      却说新安王昭文嗣位,封赏各王公大臣,进鄱阳王锵为司徒,随王子隆为中军大将军,卫尉萧谌为中领军,司空王敬则为太尉,车骑大将军陈显达为司空,尚书左仆射王晏为尚书令,西安将军王玄邈为中护军。此外亲戚勋旧,各有迁调,不及细

  • 第九章荆公之政术(一)总论·梁启超

    世之议荆公者,徒以其变法。故论公之功罪,亦于其所变之法而已。吾固崇拜公者,虽然,史家之职,不容阿其所好。今请熟考当时之情实,参以古今中外之学说,平心以论之。元兴以降,指凡公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然则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九·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八十一 曹寅奏僧一念缉获日期摺·佚名

    康熙四十七年六月廿三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本月廿二日塘报呈称:本月十九日,于吴江县离城四十五里地方,已获贼僧一念,随即审问是真。廿三日镇江平籴户部员外郎戴宝摺到臣,云已经抚院于准出前获之

  • 九六五 军机大臣奏查明《四库全书总目》于上年七月进呈尚未缮竣陈设片·佚名

    九六五 军机大臣奏查明《四库全书总目》于上年七月进呈尚未缮竣陈设片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十八日臣等遵旨将《四库全书总目》从前于何时进呈及曾否于文渊阁陈设之处,交查四库馆。兹据覆称,《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及《简明

  • 跋·施琅

    ●跋平南之役,圣天子授钺推毂于我大将军施公,而公果以肤功奏。其知人善任,诚千古帝王命将之盛轨哉!顾尝思之,古今克奏肤功者,皆其谋能素定,熟识情形,深知彼己,是以弗战则已,战则动出万全,功成一鼓。今读公平南始末奏章,如密陈专征

  • 萧阿剌传·脱脱

    萧阿剌,字阿里懒,北院枢密使萧孝穆之子。幼时养育于宫中,兴宗尤其喜爱他。重熙六年(1037),任弘义宫使。累迁同知北院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京任东京留守。二十一年(1052),拜为西北路招讨使,封为西平郡王。不久娶秦晋国

  • 卷九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九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经国宋理宗时侍御史李鸣复奏曰臣近覩邸报赵范赵葵全子才并除三京留守中原故都尽归版籍高宗皇帝三十六年经营而不可得孝宗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孔子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①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①博奔:博,即六博,古代的一种棋局游戏,近似后代的双陆,弈,即围棋。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一

  • 卷四十·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四十宋 真德秀 撰鬼神书大禹谟帝曰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筮协从叶氏曰卜筮以稽疑而曰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此所以先天而天弗违也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

  • 商人蒙记品第二十四·佚名

    佛告诸比丘,世尊初成正觉。无量诸天皆悉称赞如来功德。尔时世尊观菩提树王目不暂舍。禅悦为食无馀食想。不起于坐经於七日。欲界无量诸天子等。捧十千宝瓶盛满香水来诣佛所。复有色界无量诸天子。亦捧十千宝瓶盛满香水

  • 卷四十九·佚名

    △五百比丘因缘品第五十尔时诸比丘,白佛言:希有世尊,云何舍利弗。有五百波离婆阇迦删阇耶弟子。已堕邪见旷野崄道。行颠倒行。其舍利弗。乃能教化将诣佛所。佛见彼已,教舍邪见旷野崄难。於诸苦中而得解脱。作是语已,佛告诸

  • 中论序疏·吉藏

    吉藏制僧睿是魏群长乐人也。少出家。依僧贤法师为弟子。尝听中山康僧朗讲每兴讥难。师深相秤述。年二十四历游名邦。常弘讲说。方简高洁。一方云。芳简高结冰霜掺操。什至长安因从请业。门徒三千入室唯八。睿为首领。

  • 补江总白猿传·佚名

    《补江总白猿传》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入“丙部小说家类”,不著作人姓名,《宋史·艺文志》题作《集补江总白猿传》,而《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四录此篇时,名为《欧阳纥》,下注出自《续江氏传》。关于它的作因,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