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国之佛教

一  佛教原来之性质  甲  理论    1.  因缘生果    2.  本性空寂    3.  名相假立    4.  中道真实  乙  事行    1.  神秘倾信    2.  僧团律行    3.  禅悟会通    4.  学思论辩  丙  目标    1.  人间进善    2.  后世超生    3.  涅盘解脱    4.  法界圆明二  中国佛教之变质三  中国佛教之改进

  一、佛教原来之性质

  甲、理论

  今讲中国佛教,先应说明佛教的理论,理论中又分为四:

  1.因缘生果    佛教看宇宙现象是一种结果,而产生这种结果的是因缘。因缘的定义很多,然简括言之,不外是:由此而生彼谓之因,依此而成彼谓之缘。因缘的定义既明,现在当就宇宙诸现象以明因缘生的果。例如此时盛开的梅花树(果),它的存在不是突然有,也不是本来有。在它长成之前,必先有梅树种子(因),仅有此种子,也还不足使它长成为树,所以次须具备日光、水分、土壤、空气、人工等诸条件(缘)。梅种子与上述诸条件一旦发生关系后,乃渐成为今日所见的梅树。故长成梅树的种子称做因,而促成种子发育长成的诸条件乃谓之缘。梅花树果的生成既是由于因缘,由此类推,梅花树以外的宇宙诸现象,也莫不都是由于因缘而有,故说宇宙诸现象是因缘和合所生成的结果。

  2.本性空寂    宇宙现象既是因缘的果,那末它们的本性一定是无了。这一说,诸位初听也许觉得离奇,但我想一经说明,定能明白。如这张讲台,分析它的构成因素,不外木料(因)、洋钉、油漆、人工等(缘)。质言之,桌子之成,由于上述诸因缘的结合。所以如果我们将这些因缘分散拆开,或它们根本没有和合的机会,那桌子还有存在的可能吗?桌子既非实在有或本来有,那它的自性自然是无了。桌子既如此无自性,我们就可类推桌子以外的宇宙诸现象也莫不如此──无自性。

  3.名相假立    我说桌子没有自性,并非否认桌子形态的存在。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将此弄清楚,便觉佛理与事实不符了,例如有人问我,你们研究佛学的人开口讲空,闭口说无,但为什么还吃饭睡觉呢?怀著这样疑问的人,显然没有弄清楚佛教说空的真义,因为佛教说空,是指诸现象因缘和合故无自性,而非否认现象的存在。吃饭睡觉是人生现象,和尚又安能例外。所以经中说:“妙有不有,真空不空”,便是这个意思。现象是存在的,而且又非常的多。我们生长其间,如果不给予名称的区别,则结果必混乱得不堪设想。因此,有张三李四和桌子椅子等的名相产生,名相不过是为人便利而设立,它非即现象自体,所以说名相是假立的。

  4.中道真实    有一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是说,宇宙间无一现象不从因缘生,既从因缘生,其自体当然是空。而且识别其存在之名相又必是假立,故称为中道。中道即空即假,即假即空。换言之,每一现相有二面:一是我们眼等所能见得到的存在形态,一是我们虽不能见而能思想到的因缘关系,此外别无实体。这种道理的综合,佛教便称之为中道,这中道的道理,不因时间空间之不同,人智之高下而有变更,故为真实。

  乙、事行

  以上所述是佛教的理论。但有了理论必须要有行动,故紧接著便讲事行。事行中又分为四:

  1.神秘倾信    华严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可知信在佛教上,如兴趣在事业上一样的重要。因为我们对佛教先须具备信仰,而后方能接受。佛之所说,每超出常人的思想,而若能认真地依著行去,又必有好反响,因此常人对佛教由普通信仰而渐带神秘倾向。此种转变,至秘密教兴起,尤觉显著。然从佛教本身看,此种转变,坏多好少。

  2.僧团律行    由信而接受佛教,能依之实行的人,我们便称之为僧。但僧之原意为和合众,换言之:四人以上的佛徒团体乃得称为僧,所以僧即僧团。人众一多,其中不免要发生越轨行动,为了防止故制定戒律。戒者,消极的止其不当为,律者,是一切应作事业的规律。关于戒律,中国虽立有专宗,但律宗以外的一般僧侣亦须严守。从僧侣讲,最初守沙弥十戒,进而守比丘二百五十戒,最终进受菩萨戒。

  3.禅悟会通    禅是禅那的简称,亦称为禅定,但在印度多叫瑜伽。这里所说的禅,并非单指禅宗,而是指比禅宗更广泛的三学中的禅定。禅那的本意是静虑,也就是说在静定中观察思虑,因此亦称禅观。禅定的种类极多,例如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实相禅,宗门禅等。安般禅,即是依安世高所译之安般守意、阴持入经而修的禅法,其要旨在调息,由守意而摄心。其禅盛行于汉魏晋,为安世高所首倡。五门禅是根据佛陀密所译之五门禅法要略而修的禅教,其要旨近于五停心。五停心即对治多贪的不净观,多嗔的慈悲观,多痴的因缘观,散乱的数息观,多慢的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的分析无我观。念佛禅,虽说后世的念佛由它产生,然念佛禅实非念佛,因修念佛禅的人注意点在禅而不在口念。慧远大师在庐山结莲社专宏念佛,但他在临终时说:‘我在定中三见净土与圣众’。既说在定中,那末他的念佛法门实即是“禅”了。念佛禅实著于慧远,后为昙鸾、道绰、善导诸人所力宏,结果乃演成今日的净土。实相禅所根据者,是禅法要略、中论、智论、法华、维摩诸经,为慧文、慧思、智者诸人所宏传。其要旨在即缘生法而见三谛实相,三智一心中得。三智即:遍了法性的一切智,自行化他的道种智,了法无二的一切种智。一切智是空观所成,道种智是假观所成,一切种智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的中道观所成。智论的三智一心,是以一心三观而观一境的三谛所成。一境三谛是诸法实相,一心三观便是实相禅。上述四禅是依教理修的,但宗门禅重在自心参悟。宗门禅始于菩提达摩,要旨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之,宗门禅是顿悟禅。

  4.学思论辩    上述的禅,实即等于普通的思考,也就是一种埋头实地研究的体验领悟工作。在此修学中一旦有了心得,便须出而觉悟他人,施设论辩。论辩主旨虽在破邪显正,然于激烈论难中,彼此常会发现新的真理,故佛教亦甚重视。为了思考周密及防止过失,乃有因明论式。上述的2.3.4.,用佛语说便是戒定慧三学。这三学在修学上是一贯的法则,倘缺此便非佛学。

  丙、目标

  吾人虽有行动,若无目标,则等于无罗盘针的海船,故应讲佛教趣向的目标。这里又分四:

  1.人间进善    佛教最初的目标在使人民善良,社会安定,国家康强。此中第一步须人民善良;佛典中教人民善良的方法很多,我也曾作过佛教人乘正法论。但为节省时间计,今只讲五戒善法以供参考:(一)不残杀而仁爱:佛教之不杀原不仅对人,而对一切生物也不残杀,故佛教之慈悲远非他教博爱所能比。但若依此彻底做去,便不能符合国法民情,故凡杀而能利益大多数人者,不受此戒限制,如除害虫杀敌寇等。其当仁爱者,如爱儿女,敬父母,尊师长,保护幼弱,和爱朋友,夫妇相亲爱,爱护国家民族,泛爱全人类,悯惜一切有情。(二)不偷盗而义利:人与人间财物的主权转移,必依正义,若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均谓之偷盗。偷盗,多由于赌博,闲荡,不事生产,不图立身等意志薄弱而起,故意志应使其坚强而从事生产。进一步,教育儿女,孝养父母,供奉师长,惠施幼弱,辅益朋友,分利亲属,交利国民,纳税以利国家。(三)不邪淫而礼节:现在各国多采一夫一妻制,若越此礼制,便为邪淫。淫乱多由于不尊重他人之人格,故防此应崇礼节。(四)不欺诳而诚信:人必待社会而后生活,而社会必待构成它的人类彼此诚信,乃能巩固。故社会安定,国家兴盛,实由于人民忠诚信义;而诚信之立,先戒欺诈。(五)不服乱性物品而调善身心:五戒末条本单指戒酒,但现时应该将它放宽点,如鸦片、烟草及各种含有刺激性的东西,均宜戒除。因为这些东西多能腐败身心,昏乱性情,因而做出越轨的行动。上述诸事固当戒,即衣食、劳动、休息、聚谈、研习、每日亦须有常度,身心方可健康。

  2.后世超生  佛典中有业与轮回二语,业的定义是:吾人凭自己的意志不断的活动,活动的反应的结果,造成自己的习性,这习性又成为将来活动的根柢,支配自己的命运。从这支配命运一点说,名曰业报,或业果。业是永远不断起灭的,其活动若转一个方向  业果也随之而转换,故业果决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而终了。因为死亡不过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循物理法则的聚散现象,生命既不限于物质,故吾人所造的业,不因身体死亡而消灭。吾人身死之际,业力便会自然而然的引自己转变为另一方向、另一形式,因此新生命又即产生。这种转换状态,佛家特名曰“轮回”。懂得轮回的道理,便可证明“业力不灭”的原则。吾人的业力既非以现世为终了,那末吾人就应不以现生善良为满足,而进求后世的超生。

  3.涅盘解脱  但是后世超生,无论如何高超,仍不免于轮回。怎样才得出轮回?这惟有涅盘解脱。涅盘本为梵文,意即解脱,即为离缚得自在。用现代语说:脱离囚奴束缚的生活,达到自由自主的地位。再详细点说:这束缚并非别人加之于我,原来都是自己找来的,解脱不外解放自己,故解脱祗须自己能觉悟。又因束缚是自己找来的,故解脱亦大不易,非自己从事于修养不可。修养方法,佛教向称有“八万四千法门”,然今无暇细说。解脱有二:(一)慧解脱:即从智识方面得解放。例如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乃至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般若即智慧,其意谓一面观察世相,深通因缘和合、无常无我之理,不受世俗杂念所缠绕;一面确认有高纯妙乐之理想世界,向上寻求。佛教各种“观”,都从这方面著力。(二)心解脱:即从情意方面得解放。意志的修养,主要是破我执,要下大决心,自己不肯做自己奴隶。佛以为众生误认五蕴和合之幻体为我,既说有我,便有我所有物,事事以这个假我为本位,一切活动都成了假我的奴隶。例如因舌而贪美食,因目而求美色,以及先入为主的思想或见解所束缚而不能自拔等,佛以为此等均为我执发生的顽迷。感情的修养,佛教是教人以同情心的“慈悲为本”。慈谓与人同喜,悲谓与人同忧,佛能破除假我,故能实现物我同体的境界,对于一切众生,恰如母对婴儿,所有苦乐悉同身受。发挥这纯洁的爱他心,方算真正佛教徒。

  4.法界圆明  我们依上所述的话去修,必可得涅盘,然涅盘之大乘境界,即为法界圆明。佛每说到这境界,必勉吾人自证,故惟有已经自证的人,方能澈底了解它。然依佛典亦可知其一二:它是一种绝对清凉无烦恼,绝对安宁无破坏,绝对通达无障碍,绝对自由无系缚的境界。

  二、中国佛教之变质

  以上所述皆是根本佛教,但佛教自入中国以来,无论在理论、行动、目标各方面都有改变。今举其显著者略述一二:甲、因果报应与空幻中道:吾国人本信鬼神,崇拜祖宗,服从天命,再加以道教神仙赏罚等思想,所以佛教的因缘生果义,一入中国即成庸俗的天神赏罚的三世因果报应说。六朝是道教兴起期,常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标榜,故佛教的空假中道入中国,被人附会为虚幻消极。乙、神力信求与禅悟会通,信天神赏罚,故于佛菩萨亦视为神力而信仰希求。禅悟会通:则为适应儒道家哲学之成果,而产生宋明之理学。丙、后世超生与涅盘解脱:中国社会人事之复杂,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吾人生活在此种环境中,自不免生厌倦,想脱逃,所以由失意政客、失恋儿郎所汇成的佛教信徒,其目标上低者只著重后世超生,高者亦自求涅盘解脱而已。结果,社会事业无人过问,佛教徒被人误认为分利于社会。这样变质的佛教,吾人能听它长久下去吗?

  三、中国佛教之改进

  甲、因缘生果与空假中实:佛教所以有第一项变质,乃因国人根本没有了解因缘生果与空假中实的真义,故吾人应随时随地随人指正与讲解。乙、教团律行与学思论辩:对治从前偏重禅悟而末流愚昧的流弊,必须提倡持行律仪与精研学理。如每个佛徒都如此,则佛教决不会腐化。丙、人间进善与法界圆明:佛教精神原基于导善世人再进为与出世一贯之道,然因中国旧时环境关系,人们一入佛教即注重出世而忽略了化导世间,故弄成佛教与社会脱离的怪象。因此,我们应提倡善导人世,注重社会事业,改进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知识水准,使能即由国家富强人间美善中,通达到法界圆明的佛境。

  (天慧记)(见海刊二十五卷八期)


猜你喜欢
  菩 萨·太虚
  复愚僧居士书·印光
  从容录重刻四家语录序·行秀
  卷第一百一·佚名
  卷六十四·性音
  显扬圣教论 第十四卷·无著
  卷第五·佚名
  佛说法集名数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一卷·宝亮
  卷五十一·道世
  卷第三十六·德清
  毗尼日用切要·读体
  佛说老母经·佚名
  卷一·佚名
  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七       宋 韩淲 撰五言律诗 慈福太后生辰圣驾同中宫过北内上夀至暁銮仗方囬观者无不仰赞庆礼四朝之尊也【案此诗二首其一见七絶】 盛典行长乐秋光溢夀樽后仪崇太姒帝服见曾孙遥想重

  • 卷五·张籍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张司业集] 钦定四库全书 张司业集卷五 唐 张籍 撰 七言律诗 书怀寄元郎中 转觉人间无气味常因身外省因缘经过独爱游山客计较唯求买药钱重作学官闲尽日一离江岛病多年吟君钓客诗中语便欲南归

  • 九辩·屈原

    【原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①,憭慄兮若在远行②,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③,寂寥兮收潦而水清④。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⑤,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⑥。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⑦,廓落兮羁旅而无

  • 卷二百八十一 熙寧十年(丁巳,1077)·李焘

      起神宗熙寧十年三月盡是年四月   三月辛亥朔,分命輔臣祈雨。   上批:「安南行營:鄜延路應募非食祿蕃兵及首領去家萬里,以瘴死者,情尤可愍,加賜絹有差。內番官自來陣亡有例承襲者,即具合補職名聞奏,餘但離陝西界,雖未過

  • 法军侵台档(五)·佚名

    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上)给总税务司赫德札转饬闽海关税务司照办闽省借款出使大臣许景澄函陈法议院对越事意向(附译日意格函件)两江总督曾国荃咨报购买枪弹运解赴台案已奉旨谕知照会英国公使巴夏礼闽省借定洋款请电饬办理军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五·佚名

    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壬辰朔 上视大祀牲于南郊○总制三边少保兼太子太傅左都御史王越卒越字世昌直隶浚县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擢山东按察使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成化初虏每自河套入寇延绥 上命将讨之越赞军务以崖窑川开荒

  • 第二三一清册光绪十七年八月三十日一一五○九--一四·佚名

    新竹知县沈,申报县内教堂及教士清册同知衔、本任宜兰县、调署台北府新竹县,为造送事。遵将卑县境内,建设大小教堂,并教士人数姓名,造具清册,呈送察核。今开:〔注〕一、卑县城内,义学左边,有英国教堂一座,系

  • 钦定兰州纪略卷八·阿桂

    戊戌阿桂奏言官兵自十三日与贼接仗后夲欲俟屯练兵到四路进攻以期一举殱灭惟是贼匪势虽穷蹙佯作防张竟敢于十四日下华林山至旧教土兵安卡处滋扰及海兰察额森特明亮等带马兵数十名驰至山坳土兵知有倚恃翻身赶杀数人贼始

  • 传·魏徵

    靺鞨位于高丽的北面,城邑部落都有酋长,不统一。 共有七个部落:其一叫粟末部,与高丽接壤,有数千强兵,大多骁勇猛健,经常侵犯高丽。 其二叫伯咄部,在粟末部的北面,有七千强兵。 其三叫安车骨部,在伯咄部东北边。 其四叫着拂涅部,在

  • 奕赫抵雅尔丁传·宋濂

    奕赫抵雅尔丁,回族人,父亦速马因在元朝官至大都南北两城兵马都指挥使。奕赫抵雅尔丁自幼聪明好学,有过目不忘之才,尤其精通蒙古语言。初为中书省官员,后出任江西行省员外郎,回朝任吏部主事,然不到两月就辞职了。后起用,升刑部

  • 卷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三吏部二官制国初官制具载於诸司职掌至洪武末渐加更定革除年间多所变易永乐初悉复其旧暨建两京各衙门官职并置繁简随宜其後亦或因事损益而纲维体统一遵旧制今具列於後其所损益者各附本条之下南京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九章 民心·林语堂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语译圣人没有成见,而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百姓善良的,固然善待他

  • 五、爱好人生者:陶渊明·林语堂

    所以我们已经晓得,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合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

  • 十二、尘世是唯一的天堂·林语堂

    我们的生命总有一日会灭绝的,这种省悟,使那些深爱人生的人,在感觉上增添了悲哀的诗意情调。然而这种悲感却反使中国的学者更热切深刻地要去领略人生的乐趣。这看来是很奇怪的。我们的尘世人生因为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趁

  • 卷一百·道世

    △传记灾第一百(此有六部)▲述意部第一盖闻九河流迹,策缊灵丘;四彻中绳,书藏群玉。亦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绿检黄绳,六甲《灵飞》之字。岂若如来秘藏,譬彼明珠;诸佛所师,同夫净镜。鹿苑四谛之法,尼园八藏之文。香山巨力,岂云能

  • 俱舍论疏 第十九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十九卷沙门法宝撰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行相微细随缚随增是随眠义。此品广明名分别随眠品。虽亦明缠.垢。随眠本故品初先述。所以业后明随眠者。业因惑故能招诸有。业别。惑通。故先明业。后释随眠论。

  • 第二十七章 青铜殿祭·佚名

    王由此而博闻,思惟善闻之传说,[曰]:“大善根者,常时善根者,以智慧决定,(一)令岛光辉[摩诃摩哂陀]长老,闻我祖父[天爱帝须]王如是云:‘汝孙睹多伽摩尼王(二)为大智者,喜悦黄金之华鬘,建立百二十[肘]高之大塔。(三)又以种种之宝珠庄严

  • 明史通俗演义·蔡东藩

    《历代通俗演义》之一。共有一百回,自平民皇帝朱元璋开国,终至明思宗殉国,经历276年。朱元璋应运而兴,不数年即驱逐元帝,统一华夏,好不容易将当时的外族赶出中土,却又怕不断的骚扰,只好将长城筑高筑厚。也唯有此时,出现一位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