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阴譬喻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靡胜国。度河津见中大沫聚随水流。即告比丘言。诸比丘。譬如此大沫聚随水流。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沫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色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此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病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色之性无有强。譬如比丘天雨渧水一泡适起一泡即灭。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泡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痛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知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病但结但伪但疮。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痛之性无有强故。

譬如比丘季夏盛热日中之炎。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炎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想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是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淫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想之性无有强。

譬如比丘人求良材担斧入林。见大芭蕉鸿直不曲。因断其本斩其末劈其叶。理分分[利-禾+皮]而解之。中了无心何有牢固。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彼芭蕉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行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此当熟省视知。其不有虚无不实。但淫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行之性无有强。

譬如比丘幻师与幻弟子于四衢道大人众中。现若干幻化作群象群马车乘步从。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不有虚无不实无形化尽。所以者何。幻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识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此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淫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识之性无有强。于是佛说偈言。

沫聚喻于色痛如水中泡

想譬热时炎行为若芭蕉

夫幻喻如识诸佛说若此

当为观是要熟省而思惟

空虚之为审不睹其有常

欲见阴当尔真智说皆然

三事断绝时知身无所直

命气温燸识舍身而转逝

当其死卧地犹草无所知

观其状如是但幻而愚贪

心心为无安亦无有牢强

知五阴如此比丘宜精勤

是以当昼夜自觉念正智

受行寂灭道行除最安乐

佛说如是比丘闻皆欢喜。

五阴譬喻经

猜你喜欢
  卷第九·李通玄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一·行秀
  卷第六·朝宗通忍
  大吉义神咒经卷第二·佚名
  卷十六·佚名
  卷第二十七·佚名
  卷三百四十七·佚名
  释门自镜录序·怀信
  卷十四·佚名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一卷·佚名
  般若灯论释 第一卷·清辨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二·湛然
  注维摩诘经卷第五·僧肇
  普贤菩萨行愿王经·佚名
  卷第六·白岩净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吴感·唐圭璋

      感字应之,吴(今苏州)人。天圣二年(1024),省试第一。九年(1031),湖州归安县主簿。应书判拔萃科,入第五等,授江州军事推官。官至殿中丞。   折红梅   梅花馆小鬟   喜冰澌初泮,微和渐入、东郊时节。春消息,夜来顿觉,红梅数

  • 吴西逸·隋树森

    吴西逸,生平、居里不详。约延祐末(一三二O)前后在世。阿里西瑛作《懒云窝》成,自题[殿前欢],吴西逸及贯云石皆有和作,可知年代相近或同时。其散曲《自况》云:“万倾烟霞归路, 一川花草香车,利名场上我情疏。

  • 卷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六 明 曹学佺 编 齐诗 武帝 估客乐 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感忆追往事意满辞不叙 竟陵王子良 九月侍宴 月殿风转层台气寒高云敛色遥露已团式诏司警言戾秋峦轻觞时荐落英可餐 登山望雷居

  • 卷六百二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二十九陆龟蒙和袭美友人许惠酒以诗徵之涷醪初漉嫰如春轻蚁漂漂杂蘂尘得伴方平同一醉明朝应作蔡经身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更作一絶以送之九流三藏一时倾万轴光凌渤澥声从此遗编

  • 卷之一千一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内自讼斋文集周凯·记台湾张丙之乱·丁曰健

    台湾一郡,四县、五厅;其地在东海中。西向迤而长,南尽凤山,北尽淡水;新辟噶玛兰,由北而东,处台湾之背。澎湖一厅,又孤悬不相属,处台、厦之中。控台湾者,莫厦门若也。其民,闽之泉漳二郡、粤之近海者往焉。闽人占濒海

  • 宝历·周绍良

    №宝历001【盖】大唐故董府君墓志铭【志文】唐故朝散大夫守润州长史赐紫金鱼袋陇西董公墓铭并序 季弟乡贡进士交撰宝历元年正月乙丑,陇西董氏子复自金陵护先君长史公柩归京师。越月景申兆告吉,与季父交奉

  • 卷四 鲁语上·左丘明

    曹刿问战〔原文〕长勺之役①,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②。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

  • 卷一百六·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一百六歌颂【二十六】万夀恭纪九言诗一百韵翰林院修撰【臣】汪如洋乾隆五十五年秋八月天子八旬万夀之昌辰东鹣西鲽山梯海航至黄童黎叟壤咏辕讴陈萝图信

  • ●宋人轶事汇编卷四·丁传靖

    王溥 范质 宰相王溥,父祚,少为太原掾属。既老,溥劝其退居洛阳,居常怏怏。及溥为相,客或候祚,溥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祚曰:&ldquo;学生劳,贤者起避耶?&rdquo;渑水燕谈录 祚居富贵久,奉养奢侈,所不足者未知年寿耳。一日居洛阳

  • 第八章 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由汉武帝至王莽】·钱穆

    要明白西汉文治政府之意义,先应注意到当时的一般情态。一、西汉初年之社会古代封建社会,到战国已逐步消失。军人、游仕、商人,不断由平民社会中跃起,他们攀登政治舞台,而攫得了古代贵族之特权。秦代统一政府在此种剧变过程

  • 卷十一·张洽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十一宋 张洽 撰哀公【名蒋定公之子葢夫人定姒所生諡法恭仁短折曰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杜氏注随世服于楚不通中国吴之入楚昭王奔随随人免之卒复楚国楚人德之使列于

  •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四·宗喀巴

    戊三上士修心之道次第分三,已初明发心为入大乘之门,己二此心如何发起,己三发心已学行之法。 今初如是流转之过患,从种种门中长时修习,则见于此三有如陷火坑,为欲解脱惑苦,证得涅槃,意怀热恼,由是修学三学,从生死中而得解脱焉。

  • 清信士女之学佛以完成正信为要素·太虚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广州佛教居士林讲──以我观察整个佛教所得的结果,佛教自从印度传至中国,从中国复传至日本等处,在佛教史上虽分宗别派,有各种宗派的区别,但这是因佛法流传到各时代各处所随机缘之所宜而发生的,决不是佛

  • 明觉禅师瀑泉集卷第四·重显

    参学小师圆应编师自两处道场。多应机语句。门人集之。离三已行于世。斯所纪者。乃垂带自答。及古今因缘。朝暮提唱。辞意旷险。而学党未喻。复致之请益。师盖不获已。随所疑问。以此以彼。乍放乍收。或抑或扬。或代或

  • 总目·牧云通门

    懒斋别集总目文部七卷卷之一论序记铭卷之二说题跋杂着疏榜卷之三传志铭祭文卷之四书启(上)卷之五书启(下)卷之六杂牍卷之七颂像赞偈部一卷卷之八偈诗部六卷卷之九铜井时古南时(上)卷之十古南时(下)卷之十一古南时之

  • 塞外杂识·冯一鹏

    (清)冯一鹏撰。冯一鹏,字止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活于康熙年间,曾与将军宗查布出师平定西藏策零墩布之乱。本书共一卷,杂记青海、新疆、河西四郡及绥远、东北等地物产,间或叙及康熙征葛尔丹、年羹尧平青海事,均不甚详。《

  • 太上飞行九晨玉经·佚名

    《云笈七签》卷20全录本经,名曰《太上飞行九神玉经》。基本内容与《北斗九皇隐讳经》同,但更为详尽。本经盖亦六朝古道经。太上大道君向北极真公述飞步七元九星之道,劝人步罡踏斗,存思九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