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譬喻品第十四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不惊不怖不退不失不疑不难不悔不没心生信解者,是菩萨於何处没而来生此。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不惊不怖不退不失不疑不难不悔不没。心生信解者,是菩萨於彼最上人中没已而来生此。复得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爱乐听受不暂舍离彼说法者,譬如新生犊子不离其母。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心净信解爱乐听受。而不暂离彼说法者,以不离其说法者故。即不弃舍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功德者,岂不从於他方佛刹没已生此耶。佛言须菩提,如是如是,若有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功德者,当知已於他方佛刹彼彼佛所。恭敬听受此甚深法。而复於中请问其义。从彼没已而来生此。以是因缘。今得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时。亦复具足如是功德。

复次须菩提,有诸菩萨。於知足天上慈氏菩萨摩诃萨所。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不疑不难。而复於中请问其义。以是因缘。於彼没已而来生此。今得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时。亦复具足如是功德。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於先世中虽复曾闻此甚深法。不能如实请问其义。心生疑悔者,当知是菩萨转身生此。设得闻是甚深正法。亦复於中心生疑悔。何以故?以其先世不问所致故。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於先世中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时。能一日二日三四五日。发生净信请问其义者,是菩萨转身生此。闻是正法心即信解离诸疑悔。亦复於中请问其义。何以故?法尔如是故。

复次须菩提,若有菩萨於先世中。虽得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不能决定请问其义。亦复不能随所说行。是故今时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或时乐闻或不乐闻。其心轻动不能决定,犹如轻妙氎衣随风所转。须菩提,当知此菩萨初住大乘法中心不清净不能发生决定信解。不取般若波罗蜜多。不随般若波罗蜜多行。是故於彼声闻缘觉二地之中随堕一处。

复次须菩提,譬如有人乘船入海船忽破坏。是人若不取彼浮囊或木或板等。当知是人即於中路没水而死。由此因缘不到彼岸。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爱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乐有舍有精进。有尊重有深心有净心。离放逸不散乱。虽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是菩萨即不能成就一切智果。於其中路有所退失。须菩提,云何名为中路。又复退失何法。须菩提,中路者所谓声闻缘觉之地。所退失者谓一切智果。

须菩提,又如有人乘船入海。於其中路船忽破坏。是人即时取彼浮囊或木或板等。当知是人得离难事。不为海水所溺而死。获大安隐到於彼岸。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爱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乐。有舍有精进有尊重有深心有净心。离放逸不散乱。具足如是功德已,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是菩萨於其中路无所退失。不堕声闻缘觉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复次须菩提,又如有人持以坏瓶诣於河池井泉欲取其水。是瓶不久中路破坏。以是因缘水不能得。何以故?瓶未成熟。是故破坏还归於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爱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乐。有舍有精进。有尊重有深心有净心。离放逸不散乱。虽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是菩萨於其中路有所退失。堕於声闻缘觉之地。不能成就一切智果。

须菩提,又如有人持以熟瓶诣於河池井泉欲取其水。是人随所往处即能得水得已持归。是瓶坚牢无所破坏。何以故?瓶已熟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欲有爱。有解有行有喜有乐。有舍有精进有尊重。有净心有深心。离放逸不散乱。具足如是功德已,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於其中路无所退失。不堕声闻缘觉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复次须菩提,又如世间有诸商人少智少慧。於大海边随取一船。载诸财物入於海中。是船不久疏漏破坏。何以故?本所造作不能坚牢。船诸所用亦不能备。由彼商人无智慧故。不能觉了取以载物。於其中路船既破坏财复散没。商人尔时徒自忧恼。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忍有信乃至离放逸不散乱。虽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於其中路有所退失。须菩提,中路退者所谓堕於声闻缘觉之地。失者所谓失彼一切智宝。於自利行及利他行皆不成就。

须菩提,又如有诸商人有智有慧。於大海边求妙好船。知本造作坚固圆满。船诸所用悉已备者取以载物。入於大海。是船无难。随所往处皆悉得至。而彼财物亦不散没。何以故?由彼商人有智慧故。於其中路不生忧恼。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具足如是功德已,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於其中路无所退失。不堕声闻缘觉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复次须菩提,又如世间百二十岁老人。忽於一时为彼风癀痰[W207]诸病侵恼。以是因缘忍苦于床。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若时无人扶侍。当能从床而自起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须菩提,是人设或能从床起。亦不能行一里二里乃至由旬。何以故?已为老病所侵恼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虽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於其中路有所退失。堕於声闻缘觉之地。不能成就一切智果。

又须菩提,而彼百二十岁老人。虽复有疾忍苦于床。若时有二力士。来谓其言:我等二人各於左右扶侍於汝。汝速当起随有所往。令汝得至勿忧中路有所退失。时老病人受其语故。能从床起随往得至。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具足如是功德已,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於其中路无所退失。不堕声闻缘觉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何以故?法尔如是故。须菩提,若诸菩萨摩诃萨。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具足如是功德已,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决定不堕声闻缘觉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皆悉以是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贤圣品第十五之一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彼初学菩萨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云何学佛告尊者须菩提言:诸初学菩萨。若欲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当亲近彼善知识。尊重恭敬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是善知识应当为彼初学菩萨如理教授。如实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义。作如是言:善男子,汝所修习布施波罗蜜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多所有功德。皆当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善男子,汝以布施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不应取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勿取著色谓是菩提。勿取著受想行识谓是菩提。何以故?彼一切智无取著故。善男子,汝所修习於戒能护。於忍能受。精进不懈。禅定寂静。智慧胜解。以如是等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不应取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勿取著色谓是菩提。勿取著受想行识谓是菩提。何以故?彼一切智无取著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汝亦不应取著声闻缘觉之地。须菩提,彼善知识应为初学菩萨如是教授。使令渐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中。

须菩提复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趣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普令一切众生断诸苦恼安住涅盘。而诸菩萨所为甚难。谓布施波罗蜜多如是相。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多如是相。诸相甚深所为甚难。是故菩萨摩诃萨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於轮回中当发精进勿生惊怖。

佛言须菩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须菩提,而诸菩萨摩诃萨为欲利益安乐悲愍诸世间故。趣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作是念。我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为世间作大救护。当为世间作所归向。当为世间作所住舍。当为世间作究竟道。当为世间作广大洲。当为世间作大光明。当为世间作善导师。当为世间作真实趣。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精进。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能为世间作大救护。所谓菩萨摩诃萨欲令世间一切众生断轮回苦。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大救护。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能为世间作所归向。所谓菩萨摩诃萨欲令世间一切众生悉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所归向。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能为世间作所住舍。所谓菩萨摩诃萨得菩提时。为诸众生以不著故说法。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不著耶佛言须菩提,若色不缚即色不著。若色不著即色不缚。色不缚故即色不生不灭。由色不生不灭故即无所著。以无所著故无缚亦无解。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识不缚即识不著。若识不著即识不缚。识不缚故即识不生不灭。由识不生不灭故即无所著。以无所著故无缚亦无解。彼一切法亦复如是,於诸知见悉无所著。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诸众生如是说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所住舍。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能为世间作究竟道。所谓菩萨摩诃萨得菩提时。为诸众生作如是说。若色究竟即非色。若受想行识究竟即非识。由色受想行识如是故一切法亦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色受想行识究竟一切法亦然者,彼菩萨摩诃萨皆不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何以故?一切法中无分别故。佛言须菩提,如是如是,彼一切法无所分别及分别者,由如是故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法最上甚深微妙难入。安住寂静无得无证无动无转。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诸众生如是说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究竟道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能为世间作广大洲。此复云何名为洲耶。须菩提,譬如水中陆地断流之处故名为洲。彼一切法亦复如是,色前际断故後际亦断。受想行识前际断故後际亦断。乃至一切法前际断故後际亦断。以如是断故即一切法皆断。而此断相非颠倒相。涅盘寂静。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诸众生如是说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广大洲。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能为世间作大光明。所谓菩萨摩诃萨於长夜中广为众生作大方便。欲令众生拔无明箭出生死苦。以一切智光破诸痴暗。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大光明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能为世间作善导师。所谓菩萨摩诃萨得菩提时。为诸众生说色自性不生不灭。说受想行识自性不生不灭。说异生法自性不生不灭。说声闻缘觉法自性不生不灭。说菩萨法自性不生不灭。说诸佛法自性不生不灭。乃至说一切法自性不生不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诸众生如是说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善导师。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能为世间作真实趣。所谓菩萨摩诃萨得菩提时。说色趣空。说受想行识趣空。说一切法趣空。即一切法不来不去。如彼虚空不来不去无作无相无住无所住无住法无生无灭。而一切法亦不来不去无作无相无住无所住无住法无生无灭。以是义故即无分别及分别者,何以故?色住空性故不来不去。受想行识住空性故不来不去。乃至一切法住空性故不来不去。此中云何而彼空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无相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无愿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无作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无生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无趣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无性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梦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我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无我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无边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寂静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涅盘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无起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无还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无往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不动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色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受想行识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阿罗汉果趣。缘觉果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诸众生如是宣说诸法趣空。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此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何人当能如实信解。佛告须菩提言:若有菩萨摩诃萨。已於过去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成熟善根。久修菩萨甚深胜行者,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即能信解。须菩提言:能信解者当云何相。佛言须菩提,若离贪瞋痴性是信解相。具是相者即能信解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所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趣。得是趣已为诸众生如实宣说。令诸众生亦得是趣。佛告须菩提言:如是如是,须菩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趣。菩萨摩诃萨得是趣已,为诸众生如实宣说。令诸众生亦得是趣。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诸众生如是说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真实趣。

猜你喜欢
  四分律卷第九(初分之九)·佚名
  卷二·佚名
  卷三百八十四·佚名
  卷之十四·牧云通门
  序·佚名
  一 梵网经·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欧阳竟无
  下二·元照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下·佚名
  卷十四·赜藏主
  卷第三十·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卷·佚名
  覆吠檀陀学会书·太虚
  无量义经序·佚名
  卷第五十五·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蕃·唐圭璋

      蕃字昌甫,号章泉,郑州人。生于绍兴十三年(1143),寓信州之玉山,以荫补仕。尝受学于刘清人。清之守衡州,乃求监衡州酒库以卒业焉。旋乞祠归。理宗朝,与刘宰同召,不赴。绍定二年(1229)卒,年八十七。景定中,追谥文节。   小重山

  • 第一场·老舍

    时间 明嘉靖某年。地点 北京,严府。人物 路 楷(御史,丑扮) 严 喜(严府家院,小丑)严世蕃(官居侍郎,但皆以小丞相呼之,抹白脸)〔路楷上。路楷 (念)万般皆下品,只有作官高!来此已是严府,门上哪位在?〔严喜上。严喜 (念)有人见丞相,先

  • 离骚草木疏后序·吴仁杰

    仁杰少喜读离骚文今老矣犹时时手之不但覧其昌辞正以其竭忠尽节凛然有国士之风每正冠敛衽如见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经品题者谓皆可敬也因按尔雅神农书所载根茎花叶之相乱名实之异同悉本本元元分别部居次之于椠会萃成书区以

  • 卷九·万树

    钦定四库全书词律卷九宜兴万树撰花上月令【五十八字】      吴文英文园消渴爱江清酒肠怯怕深觥玉舟曾洗芙蓉水泻清冰秋梦浅醉云轻 庭竹不收帘影去人睡起月空明瓦缾汲井和秋叶荐吟醒夜深重

  • 卷之十八·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十八僧栖白栖白,越中僧。补诗一首。看南山抗蜀复临秦,凝岚万古新。峭连河汉地,气爽市朝人。影里天家桂,光中陆海珍。爱山兼恋此,偏柰与谁邻? 【见《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第二册《天地山川类》卷二十二。】仁

  • 载记第二 刘聪·房玄龄

    刘聪,字玄明,一名载,元海第四子也。母曰张夫人。初,聪之在孕也,张氏梦日入怀,寤而以告,元海曰:“此吉征也,慎勿言。”十五月而生聪焉,夜有白光之异。形体非常,左耳有一白毫,长二尺余,甚光泽。幼而聪悟好学,博士硃纪大奇之。年十四,究

  • 卷之五十五·佚名

    洪武三年八月丁巳朔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命来年曲阜庙庭官给牲币俾衍圣公主祀事岁以为常○戊午祭大社大稷○己未大都督府同知康茂才卒于狭州茂才字寿卿蕲州人能通经史大义事母孝有志事功元季盗起蕲州茂才团结乡兵以御之

  • 张司马定浙二乱志·王世贞

    万历十年之四月兵部右侍郎铜梁张公肖甫兼右佥都御史来视浙师浙故有幕府亲兵四千五百人其人多括苍诸郡民家子颇选而故胡少保倚之起战功饷赉至糜县官廪不訾故赵尚书来代稍稍为裁缩然犹月一金而其兵分营九岁率以七营防海

  • 九七二 军机处为《通鉴纲目续编》等板片解京事致苏州织造札文·佚名

    九七二 军机处为《通鉴纲目续编》等板片解京事致苏州织造札文乾隆四十八年四月初六日办理军机处为札行事。本年三月二十二日奉旨传谕苏州织造,将该衙门存贮《通鉴纲目续编》板片委员解京等因。本日户部侍郎金简查奏《

  • 九二一 湖北巡抚姚成烈奏解第十一次查缴应禁各书并缮单呈览折(附清单一)·佚名

    九二一 湖北巡抚姚成烈奏解第十一次查缴应禁各书并缮单呈览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初七日湖北巡抚臣姚成烈跪奏,为第十一次查缴应禁各书恭折奏闻事。窃照各种违碍书籍,湖北先经委员到处详查,于省城设局校勘,业已十次

  • 卷三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三十四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吴越交兵表世尝恨吴王不聴子胥灭越致越卒治吴余以为不然吴之亡以骄淫黩武耽乐忘祸轻用民力驰骋于数千里之外虽微越吴亦必亡若使守其四境和其人民任贤使能而増脩其政

  • 卷一百五十·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五十宋 赵汝愚 编总议门总议六上哲宗七事       李 常一曰崇廉耻臣闻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而管子亦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古之

  • 卷十八 君陈第二十三·孔颖达

    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成王重周公所营,故命君陈分居,正东郊成周之邑里官司。作《君陈》。作书命之。君陈臣名也,因以名篇。○郑注《礼记》云:“周公之子。”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言其有令德,善事父母,行己以恭。

  • 卷第九(从第三十二经尽第三十七经)·澄观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九(从第三十二经尽第三十七经)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七善知识半。第一贤胜优婆夷。第二坚固解脱长者。第三妙月长者。第四无胜军长者。第五最

  • 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林我禅师语录序曹溪演派而后诸家皆有语录行世。多者至数十万言汪洋浩瀚。大发本地风光。要非铺张文采。总见源头活水。信手拈来一言半字。悉真机自然。无可捉摸。桶底既脱无处无物。非上上机也。若学人

  • 少仪外传·吕祖谦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所撰童蒙学礼教材。取《礼记·少仪》为名,中间杂引前哲之嘉言善行,兼及立身行己、应世居官之道,不与《礼记》经义相比附,故名曰《外传》。2卷。原本久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辑出。小学之洒扫、应对、进

  • 历代名臣奏议·杨士奇

    明黄淮、杨士奇等辑。三百五十卷,无序。明永乐十四年(1416)内府刊本。黄淮是洪武(1368—1398)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永乐(1403—1424)初曾直文渊阁,历翰林编修、侍读、左庶子、右春坊。仁宗即位(1424),擢通政使兼武英

  • 般舟三昧经·佚名

    全称《佛说般舟三昧经》,亦称《三昧经》。佛教经典。东汉支娄迦谶译。一卷。“般舟”,梵文Pra-tyut panna的音译,意为“出现”、“佛立”。“般舟三昧”,即“佛立三昧”,佛教禅法的一种。本经主要述说修持般舟三昧之法,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