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十一

居士传五十一

蔡刘三黄传

蔡维立

名懋德。苏州崑山人。祖母沈氏修净业。一日徧谢诸亲邻。无疾而逝。临终念佛声不绝也。父允忠。为人慈善。有节概。持佛戒。维立母徐氏。长斋六十年。年七十余忽识字。日诵金刚经。维立少好阳明王子之书。万历四十七年成进士。授杭州推官。寻迁礼部主事。崇祯初由主客郎中出为江西提学副使。发明良知之学。尤致严善利之间。作圣门律令绳切学者。迁浙江右参政。分守嘉湖。以母忧去官。家居往来邓尉。参三峯藏公有省。作三顿棒颂曰。原来佛法无多子。三顿三拳已较多。悟去即今便一掌。错向高安参老婆。尝与金正希.黄元公.钱启忠.萧士玮诸贤订为密社。究竟大事。每言修行人多怕去後黑漫漫地。不知现前黑漫漫地更苦。尽说生死事大。不知现前刹那生生死死更切。此际重关一击。如何下手。闻者竦然。服除。起井陉兵备道。历调宁远济南。崇祯十四年擢山西巡抚。维立居官清苦。能知人。曲尽其用。习於用兵。屡平剧盗。在帝前论治。以大学为先。曰。自儒者心学不明。执一自是。多陷於偏党。不知有大中至正之道。此乱之所由兴也。其将之山西也。帝问何以治盗。对曰。盗之起。皆由民穷。臣任抚绥。当使穷民有饭吃耳。然爱民先察吏。察吏莫先臣自察。愿正己率属俾民不为盗。而臣无可见之功。不愿杀害百姓以成一己之名。在官时与侄方暹书。勉其学道曰。吾侄经历大变。备尝诸苦。於此中要得个翻身吐气法。便步步是真道场。着着是斩魔宝劒矣。即今眼界渐开。胸次渐阔。诸苦中自有安身立命处。若捧住琉璃瓶。坐定安乐窝中。转动不得。亦是苦趣。侄於劳倦乍息时。庭除闲步时。五更枕上才觉时。[陡-土+止]然猛醒。当了了自知。非可与他人道也。我於三十岁後粗知信向。只未经大炉锤锻炼。生死塲中未能直入横出。然借诸苦境为吾道塲。盖亦步步不敢放过耳。此中分猷更无人独力支撑。更苦功名久置度外。死生亦复了然。惟恐有悞疆事。仰负圣明。如何如何。然一死自誓。则吾末後一着也。十六年流贼陷陕西。惟立帅三千兵拒贼河上。三败之。而贼复自西安破榆林。逼太原。晋王手书召之还。贼遂渡河陷平阳。攻太原。惟立誓众死守。巡按御史汪宗友劾惟立不当归太原。遂解职听勘。或谓惟立曰。事急矣。委之可也。曰不可。曰移镇候代可乎。曰不可。贼使使招之降。斩其头悬於城上。贼薄城御之。所杀甚众。城陷。北向再拜。出遗表付使者。至三立祠自缢死。福王时追諡忠襄(明文偶钞.三峰灯史.忠襄逸稿)。

刘长倩

名道贞。一名济斌。四川卭州人。少通经术举於乡。一日过岳祠。见六祖坛经有所发。遂信向宗门。已而叠遭忧患。一意参禅。以大慧中峯二录为指南。恒自逼迫。每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眼前如银山铁壁。愈不放舍。如是者十八年。崇祯四年下第南游。抵南京。遇一僧从杭州安隐寺来。得三峰藏公语录。读之叹曰。何意末世遇此法宝。亟趋吴门谒顶目彻公。问石乘公。二公皆三峰之门人也。参竹篦子话。疑情奋发。历七十余日终不契。後参三峯。於邓尉山中结制度夏。转益迷闷。一日大树证公自虞山来。往叩之。忽於言下心地豁然。述偈曰。妙喜老人。无风起浪。咄哉三峯。添盐合酱。跳出云门触背关。夜悬明月青天上。三峯命之入室。问不得有语不得无语。长倩抚掌一下。三峰曰速道。长倩大声曰。黄鹤楼前鹦鹉洲。三峯曰未在。长倩以手掣竹篦於地礼拜而出。次日三峰举句中无意。意在句中语。长倩茫然。三峰云。岂不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此後不惟参古人意旨。即自己下语意旨亦须透彻。方得受用。长倩乃更加策发。久之偶举古德语。忽悟句中意旨。方明柏树子.[车*度]轹钻.新妇骑驴阿家牵等句。三峰曰。且喜居士会得一句子也。已而看有无句公案。於树倒藤枯呵呵大笑。更无下手处。三峰屡诘之曰。非不更有进处。意必於此契证一番耳。三峰曰。子已悟得一句。便知根本智矣。若其中差别难明。迫欲契证。无有是处。日久温研证入无心三昧。自然入佛入魔。生死自由也。长倩爽然。後於百丈再参德山托鉢临济元要等语。深悟旨趣。乃辞去。三峰书法语并拄杖授之。有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曰淮安城外两水交流。如何是转身一句。曰满船烟月下扬州。向上还有事也无。曰长干寺里千寻塔。夜半长明五色光。後归卭州。张献忠陷蜀。羣议乞降。长倩曰。如何提笔写得个降字。被执。席地坐骂不绝口。坐脱去。有问道录行於世(三峯灯史)。

黄元公

名端伯。建昌新城人。崇祯元年进士。历宁波杭州二府推官。廉辨有声。以丧归。笃志宗乘。徧参天童径山三峰诸老师。最後师事寿昌经公。时明政不纲。元公数上书当路。言寇祸。不纳。遂披薙入庐山。初谒寿昌。问百丈野狐公案。寿昌厉声曰。总无干。至是夜坐开先寺。蓦然有省。始识得寿昌用处。扬维节尝从元公问经义。复书曰。依经解义三世佛冤。即清凉圭峰诸公犹未免作他家奴婢。看他过量大人呵佛骂祖。宁被古人语脉转哉。我为法王。於法自在。狮音吼处。裂破山河。岂有义路可寻覔乎。已而南京立福王。大学士姜曰广荐起之。授仪制主事。我兵下南京。元公方寓能仁寺。榜其名於门。遂被逮。大帅者元公同年友。谕降不从。欲以善知识礼全之。亦不许。居狱中。作明夷录以见志。既大帅复遣骑谕降。不从。乃引出通济门外。过水草亭。元公北面叩头坐。受戮颜色不变。行刑者惮之。举刃輙手颤堕其刀。易卒亦如之。元公厉声曰。何不刺我心。刺其心乃死。先是元公自号海岸道人。镌石印佩之。及再出。磨去。更镌忠孝廉节四字。南京城守时作诗曰。巍巍不动寰中主。一座坚城似铁山。刀锯在前无怯志。只缘勘破死生关。临死又作偈曰。觌面绝商量。独露金刚王。若问安身处。刀山是道场。已而大帅给传护元公柩归新城门下。士葬之於忠孝桥侧。初元公母李孺人。贤明仁慈。信乐佛法。晚岁诵金刚经.地藏经日虔。一夕梦趺坐山巅。佛光照身。觉谓元公曰。西方之期至矣。无何示微疾念佛而逝。而元公之妾范氏者。免丧後薙染入麻姑山老焉(明史.建昌志.新城志.瑶光阁集.蒿庵集)。

黄介子

名毓祺。常州江阴人。崇祯中以诸生贡太学。好与禅门诸老宿游。依天童密云禅师最久。默契法源。得密云印可。授以衲衣。国变後。同县人张大圆弃官归。约介子俱隐。结白社为终老计。介子不可。曰不举事何以报国。不授命何以成人。我师下江东江。阴典史陈明遇等起兵城守。介子与门人徐趋集众行塘应之。城陷逸去。已而事露见执。当事者欲轻其罪以盗论。介子不可曰。毓祺岂为盗者。将刑。其门人告之期。作绝命词。遂取袭衣自敛趺坐而化。子曦亦系狱。曦妻周氏当没官。自缢不死。绝粒数日者再不死。赴水不死。再吞金不死。自刎不死。终自缢而死。曦之姊寒辉庵主。言周氏甞宿庵中。夜深经行琉璃灯下。顾盻英毅绝无女子态。真法器也。曦既被系。周日诵大悲心呪。至死神气不乱。澹归道人曰。文信国吞脑子不死。绝食不死。卒死於柴市。三死耳。而周乃八死。呜呼雄哉(明史.余学集.明文偶钞)。

黄蕴生

名淳耀。苏州嘉定人。父中年无子。日诵观音经。一夕梦大士抱一儿与之曰。念汝勤苦诵经。寻得一好秀才与汝。已而生蕴生。早岁为诸生。蕴袍粝食研索遗经。以名节自励。着自鉴录。昼所行事及念虑纯襍。夜必书之。同县诸生唐昌全有道行。能以乩降神吕真人感而凭焉。其所言出入仙佛。蕴生闻而信乐之。与弟渊耀。友陈俶侯.元演.元洁.夏云蛟等十余人俱往问法。惠云地菩萨者。生宋仁宗。时年二十。弃家入金粟山从师学道。参究精猛。卒证道果。时与吕真人同降。或问禅宗差别。菩萨示曰。大道一门。不留权识。本无宗教。安有分别。吾佛出世。哀悯众生。执心不破。自伐其根。故用止啼。权流言句。有本非真。无亦非实。两义破除。一中为的。佛氏真源。超乎道德。痴人索梦。寻踪肖迹。故下剗除。权机各出。总断习心。归於不习。不习者良。习者是贼。同出见闻。圣狂不一。本性天良。物必有则。仿古摹今。精神自失。不急求心。自度何日。宗门昌教。无非革习。正令日新。自明则一。执此泥彼。何异生食。物肖化工。万不得一。化工肖物。不谋而集。其故云何。至诚惟一。一则天全。隐微莫测。求此良方。莫如除识。识空性现。识在性窒。譬之夜人。空自谤日。亦犹求星。往而扪石。不见其真。惟辨其迹。性海灵光。反成六贼。一心不运。天地皆忒。吾不开宗。亦无教立。释迦达摩。驴踪马迹。吾有一心。万古不识。非不可识。无形可执。涧底泉声。碧天朗日。可见可闻。孰覩孰执。有色有声。无象无质。灵光周徧。一理不忒。子等求心。断莫泥迹。佛氏真诠。不在行墨。一一归心。魔说亦得。苟二於心。佛说亦失。破此佛魔。心心无惑。阅十年诸弟子汇先後训辞为一书。名正教录。陈俶将刻板行世。蕴生疑之曰。师以道教。道不在言。上品利根。超然言外。中根小品。反堕言中。况谤语之易兴。致业因之反重。是欲度人而适成其罪也。俶曰。不然。予欲无言。犹有麟经之着。未甞说字。今流大藏之文。故古人发鲁壁而求书。历鹫峰而译典。况乎真灵伊迩。不烦负笈之劳。典诰在陈。具有叩钟之乐。如愚可以默识。知二亦得承流。至於太阳悬烛。岂有目者弗明。时雨洒枯。岂祈年者罔戴。苟人心之不死。则此道之宜明。如其未挹真源。反嗤异学。闻道大笑下士故常。彼则坐井之观。吾则同胞之视而已。蕴生善其言。从之。蕴生自闻法後。默究向上事。益自刻厉。时与同事宣说佛法。友张子灏新持不杀戒。谓蕴生曰。子姑现老斋公身而说法可乎。蕴生喜为和苏子瞻岐亭诗示之。诗曰。罟师贪得鱼。不惜鱼化汁。屠伯恬杀牛。不见牛眼湿。嗟彼杀业多。所以遭汝得。彼债既已偿。汝忧差独急。微性怜朱朱。愚仁赦鸭鸭。三品戒庖厨。百笾谢巾幂。兽炭与松明。入炉平等赤。象髓与韮菹。入喉平等白。深坐不横参。大欢不洿帻。敢邀天公怜。庶免佛子泣。静念古贤人。饥驱食常缺。今我余草蔬。犹堪飨嘉客。推此告同心。暴殄非雅集。其二曰。昔有愚小儿。垂死思肉汁。世人与彼同。谈食口常湿。大罚方後随。无肴汝犹得。胡然一晌甘。易此八难急。列栅囚鷄豚。排签戮鹅鸭。驱驱黑业中。何由发其幂。我喜周生厨。堆盘葵蓼赤。我念唐帝庖。剖蛤毫光白。为生虽有累。如僧但加帻。为帝苟推心。何异下车泣。所嗟愿力微。不救世界缺。鸾刀启烝尝。折俎供宾客。大哉食时观。观彼诸苦集。崇祯十六年成进士。归杜门不出。福王时诸进士悉授官。蕴生独不起。南京破。我师至嘉定。士民共推前浙江右参政候峒曾为主。峒曾者元演元洁父也。蕴生与昌全.云蛟等并婴城固守。且一月大雨城陷。峒曾挈二子沉於池。蕴生入僧舍与渊耀相对缢。昌全.云蛟并死之。昌全妻亦从死。渊耀。字伟恭。诸生。好学敦行如其兄(明史.陶庵文集.正教录)。

知归子曰。自古忠孝之士。大都以白净因现慈忍力。触机遇缘。根种勃发。或入於仙。或归於佛。各有由来。小生詹詹。横滋谤议。责斄牛使执鼠。夸海若以灌河。岂有当焉。蔡刘诸先生俱现身儒门。皎然於生死之际。其入道之由不可诬也。经言。菩萨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其诸先生之谓乎。

汪大绅云。蜻蜓许是好蜻蜓。飞来飞去不曾停。被我捉来摘却两边翼。恰是一枚大铁钉。即此一枚铁钉。是真圣种。是真佛种。是真忠孝根种。此种人之所自具。只因喜欢飞来飞去。舍不得那双翼。把一枚铁钉弄坏了。诸公只是能舍。个个好似一枚大铁钉也。

猜你喜欢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十(之一)·子璇
  俱舍论记 第八卷·普光
  卷六十九·道世
  在汉口孤儿院讲词·太虚
  光赞经卷第八·佚名
  弥勒上生经宗要·元晓
  明觉禅师祖英集卷第五·重显
  卷第一·佚名
  覆仁山法师等书·太虚
  卷第五·佚名
  甄正论卷中·玄嶷
  玄鉴五宗引·佚名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佚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四·佚名
  卷二百一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四十·彭定求

        卷640_1 【升平词五首(一作薛能诗)】曹唐   瑞气绕宫楼,皇居上苑游。远冈连圣祚,平地载神州。   会合兼重译,潺湲近八流。中兴岂假问,据此自千秋。   寥泬敞延英,朝班立位横。宣传无草动,拜舞有衣声。   鸳

  • 大隠居士诗集卷上·邓深

    宋 邓深 撰五言古诗乡人祷雨有应时寓乌石力穑乃有秋斯言闻自古天时或不顺人事亦安取今年问何如常旸颇为苦大田纷拆裂槁苗渇灌注井瓮走墟落河车喧旦暮江溪近复涸手足了无措祷旱急农夫迓神击村鼓动以千百人为此万一举

  • 后主传第三·陈寿

    后主讳禅,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及即尊号,册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禅,朕遭汉运艰难,贼臣篡盗,社稷无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继大统。今以禅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祗肃社稷。使使持节

  • 列传第五十一·李延寿

    周惠达 冯景 苏绰 子威 从兄亮周惠达,字怀文,章武文安人也。父信,历乐乡、平舒、成平三县令,皆以廉能称。惠达幼有节操,好读书,美容貌。魏齐王萧宝夤为瀛州刺史,召惠达及河间冯景同在阁下,甚礼之。及宝夤还明,惠达随入洛阳。宝

  • 卷五十六·宋·蒋一葵

    【希哲】 〔字原明。申国公子。〕 吕原明,元间侍讲,大雪不罢讲。讲《孟子》,哲庙一笑。喜为二绝云:“水晶宫殿玉花零,点缀宫槐拂素屏。特敕下帘延墨客,不因风雪废谈经。”其二曰:“强记师承道古先,究

  • 第一二一红禀光绪八年六月廿四日一一三一一-一·佚名

    新竹城总夫首陈顶禀告:杨九将小夫店交付别人代管,贻误差事,请知县饬其正身当差具禀人本城总夫首陈顶,为替理不妥,贻害匪轻,恳乞饬传杨九,正身经理,俾免贻累事。切本城小夫簥(轿)店计贰拾户,轮流当差,勿分苦乐

  • 良政传序·萧子显

    太祖(萧道成)处在宋室奢侈婬纵,社会风气大变的时期,辅立幼主,想解民疾苦。为政不久,便提拔山陰县令傅琰任益州刺史。于是排斥华靡,返回质朴,以身作则,为民表率,意在减轻人民负担。考虑到山陰是个大邑,官司案件比较繁重,便在建元

  • 柏帖穆尔传·宋濂

    柏帖穆尔字君寿,蒙古族人。其家世履历无所考,但知凡是他任过职的地方,都留有廉洁的名声。至正中期,迁升为福建行省左右司郎中,行省省治在福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以骑兵出杉关,取邵武,以水军由海道趋福建,兵临福州城下

  • 李湘传·张廷玉

    李湘,字永怀,泰和人。永乐年间由国子生入都察院任职,因其才干而升为东平知州。任职期间,除平时俸禄外别无收入,平时训诫吏民如同训诫其家人一样。城东有大村坝,其水来自泰山,每逢下雨便成水灾,为害百姓,湘奏请征发民工筑堤。本

  • ●作邑自箴卷第四·李元弼

    处事三 ○处事 判状 执状词状白纸 不押状申盗贼 检尸落丁 僧道判凭 投契析户报牛马死 佃产 案后赃罚寄杖 收禁 知在纳钱勘罪再限 申桥道亭馆损坏杂事 巳上据多寡分阔狭雕印板如一幅纸大均为四幅或所在更有可添门

  • 卷十一·湛若水

    <經部,春秋類,春秋正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十一    明 湛若水 撰閔公【名啓方史記名開年九歲即位在位二年】【惠王十六年】元年【齊桓二十五年晉獻十六年衛懿八年蔡穆十四年鄭文十二年曹昭公班元年陳宣三十

  • 卷八·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礼说卷八     翰林院侍讲惠士奇撰春官三小史奠系世辨昭穆瞽蒙世奠系鼓琴瑟【故书奠或为帝杜子春读为定其字为奠书亦或为奠】杜子春谓奠犹定也小史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系康成谓世之而定其繋书於世本

  • 卷八·曾国藩

    卷八祸福篇“祸者福所依,福者祸所伏”。趋福避祸乃人伦之常。曾国藩说:“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念头稍异,境界顿殊”。他总结出“骗、暗、诡”乃取祸之三端,而“诚、明、仁”乃避祸之三招。“鸿福齐天”固然美好,然而

  • 翠岩芝禅师·惠洪

    禅师名守芝。太原王氏子也。少弃家。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讲金刚般若经。名满三河。学者追崇之。时昭禅师出世汾水。芝疑之往观焉。投诚入室。特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升座揭香合子曰。明

  • 卷第三十一·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三十一目录 大鉴下第十七世 &middot; 虎丘隆禅师法嗣一人 &middot;天童昙华禅师(见录) 育王裕禅师法嗣九人 &middot;清凉坦禅师 &middot;净慈师一禅师 &middot;道场法全禅师 &middot;延福慧升禅师(已上

  • 同姓名录·余寅

    十二卷。录补一卷。明余寅(1519—1595)撰。余寅字君房,晚年改字僧杲。鄞县(今浙江奉化县)人。明万历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著有 《农丈人文集》二十卷,《乙未私志》、《吴越游稿》。周应宾录补一卷,另著有《九经

  • 艺文类聚·欧阳询

    类书。唐欧阳询(557—641)等奉敕撰。一百卷。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入唐,累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唐高祖李渊因古今图书日渐繁多,欲知事之源流颇难寻究,故于武德五年(622)命询等修纂此

  • 云阜山申仙翁传·佚名

    不题撰人。有“大元崇祀”语,盖元人所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申仙翁,名泰芝,字广祥,唐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