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一

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

道行品第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皆是罗汉,于生死以尽,垢浊以索,所语如言,已脱于心度于智慧,其圣已了,皆悉上士,所作已办离于重担,是即自从所有已尽,其智已脱心即从计,除贤者阿难。

佛告须菩提:“今日乐不?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从是学成。”

舍利弗心念:“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自用力说耶?持佛威神说乎?”

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便语舍利弗:“敢佛弟子所说法所成法,皆承佛威神。何以故?佛所说法,法中所学皆有证,以知便能有所成,展转能相成教,于诸法随其教。所以者何?怛萨阿竭所说无有异。若有仁善欲学是法,于中终不诤。”

须菩提白佛言:“使我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从中成菩萨。菩萨有字,为在何法而字菩萨?亦不见法,有法字菩萨,亦不见菩萨亦不能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能得。亦不见菩萨亦不能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能得。何所有菩萨当为说般若波罗蜜?说是时,菩萨闻之,心不懈不怯不恐不难不畏。是故菩萨摩诃萨以应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当念作是住,是为学。”

须菩提白佛:“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学,其心不当自念:‘我是菩萨。’何以故?心无心,心者净。”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有心心无心?”

须菩提语舍利弗:“心亦不有亦不无,亦不能得,亦不能知处。”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等心,亦不有心、不无心,亦不能得,亦不能知处者?”

须菩提言:“从对虽有心,心无心。如是心亦不知者,亦无造者,以是亦不有有心,亦不无无心。”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须菩提!为佛所举,作所举者,不妄空身。空身慧所说最第一。从是中菩萨摩诃萨署,得阿惟越致举名,终不复失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以应中住。欲学声闻道地,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欲学辟支佛道地,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欲学菩萨道地,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法甚广大故,菩萨摩诃萨所学。”

须菩提白佛:“我熟念菩萨心不可得,亦不知处,亦不可见而可得,亦不能及说何所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亦不能逮说菩萨字,字处无有处。如是字处,无所止、无所住。作是说者,菩萨闻之,心不懈不惓不恐不难不畏,以应阿惟越致。其畏无所住,住以如是住,悉了知不复还。”

须菩提白佛:“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中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于中住想色住为行生死识想,痛痒思想生死识住为行生死识。不当行生死识。设住其中,不随般若波罗蜜教,不为应萨芸若,为受色故。不当受色,以不受色,为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受色者为非色,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为非识。复不受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为行般若波罗蜜。复不受三昧字广大所入,不受声闻、辟支佛,乃至萨芸若都不受。所以者何?不当作想。若作想,亦如外外小道。而有信于萨芸若,虽异外道,未得解脱。虽不受色,亦受痛痒思想生死识。以不受,亦未晓,尚未成,不见慧。亦不内色见慧,亦不外色见慧,亦不异色见慧,亦不内痛痒思想生死识见慧。亦不于外识见慧,亦不于内外识见慧,亦不异识见慧。虽从信欲得脱,欲知萨芸若事,于法而作限,谓为得脱,以为得法。于法亦为无所得,亦未得脱,其不以泥洹自贡高,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为不受色,为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中道般泥洹,悉得十种力、四无所畏、佛十八事不同。是故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入般若波罗蜜行者,当作是视:‘何所是般若波罗蜜?在何所法?’了不能知、不能得处,是故为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念:‘菩萨摩诃萨闻是,不懈不怯不恐不难不畏。’知是菩萨,以住不离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因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住。离色,色之自然。痛痒思想生死识,识之自然。般若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之自然。”

须菩提语舍利弗:“离色者,色之自然。痛痒思想生死识离,识之自然。离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之自然。般若波罗蜜自然,为离相故。相之自然,为离故。相自然相,相之自然离相。”

舍利弗谓须菩提:“学是者,为学萨芸若?”

须菩提言:“以学是者,为入萨芸若。何以故?于诸法为无所入。菩萨摩诃萨作是行者,便自致至萨芸若坐,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萨芸若种。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精进,作是语:‘我欲学。’设使行色为行想,设想色行为行想,设生色行为行想,设坏色行为行想,设灭色行为行想,设空色行为行想,设我行立欲得为行想,痛痒思想生死识灭为行想,识生行为行想,坏识行为行想,识灭行为行想,空识行为行想,我行立欲得为行想,是菩萨摩诃萨为反行想行。是守行般若波罗蜜,为不行般若波罗蜜反作想行,是菩萨摩诃萨无有护行。”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色行、不想色行、不生色行、不坏色行、不灭色行、不空色行,不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不生识行、不坏识行、不灭识行、不空识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亦无见,亦无行,亦无见行无行,亦不见亦不不行亦不无行,如是为不见。何以故?一切法无所从来,亦无所持。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字法不受,是三昧无有边、无有极、无所不入,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知。菩萨摩诃萨随是三昧者,疾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成至佛。”

须菩提承佛威神说是言时,菩萨摩诃萨皆得受决。前过去怛萨阿竭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时得成至佛,随是三昧者亦不见三昧,亦不言:“我知三昧。”亦不念:“我三昧已。”亦不想:“我坐三昧。”亦不言:“我三昧已。”随是法者,都无有短。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所菩萨摩诃萨随是三昧行者,前过去佛得决时自致成佛,可得见三昧处不?”

须菩提言:“不可得见。善男子于三昧,亦不知,亦不晓,亦不了。”

“何以故不知不了?”

则答言:“亦不得,亦无有三昧,亦不得字。”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我所说空身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者,为随般若波罗蜜学,是菩萨摩诃萨为学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菩萨摩诃萨如是学,天中天!为学般若波罗蜜?”

佛语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为学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如是者,为学何法?”

佛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学无学法。何以故?法无所逮得,莫痴如小儿学。”

舍利弗问佛:“谁能逮得法者?”

佛语舍利弗:“无所得,是故得。”

佛言:“无所得法,莫痴如小儿学。谓有字不能得,欲学习入法,适为两碍耳。亦不知,亦不见。法若有法,以有便可得色,是故法不可知是为知,亦不知亦不可见。若小儿痴,谓有身即不解,便不信。以不解,中住,故曰小儿。”

舍利弗白佛:“菩萨摩诃萨作是学,为不学萨芸若?”

佛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作是学,为不学萨芸若。菩萨摩诃萨不作是学,为学萨芸若,以成萨芸若。”

须菩提白佛:“若有问者,天中天!幻为学佛得作佛?或时作是问,当何以报之?”

佛语须菩提:“我故问,汝随所报之。于须菩提云何,幻与色为有异乎?幻与痛痒思想生死识有异乎?”

须菩提报佛言:“无有异。幻与色,天中天!无有异。色是幻,幻是色。幻与痛痒思想生死识等无有异。”

佛言:“云何,须菩提!所问等,不随法从五阴字菩萨?”

须菩提言:“如是,天中天!菩萨摩诃萨学欲作佛,为学幻耳。何以故?作幻者持阴色,如幻无所有。色六衰五阴如幻。痛痒思想生死识,皆空无所有,但有字六衰五阴耳。”

须菩提白佛言:“若新学菩萨摩诃萨闻是语,得无恐怖?”

佛语须菩提:“设使新学菩萨摩诃萨,与恶师相得相随,或恐或怖。设与善师相随,不恐不怖。”

须菩提白佛:“何所菩萨摩诃萨恶师?当何以知之?”

佛语须菩提:“其人不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教人弃舍去,远离菩萨心,反教作想令学杂经,随杂经心邪喜乐,教学余经声闻若辟支佛事,卷卷令讽诵之。为说魔事魔主行坏败菩萨,为种种说生死勤苦,言:‘菩萨道不可得。’是故为菩萨摩诃萨恶师。”

须菩提白佛:“何所是菩萨摩诃萨善师?当何从知之?”佛语须菩提:“其人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稍稍教人令学成,教语魔事,令觉魔、令远离诸魔。是故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谛。是为菩萨摩诃萨善师。”

须菩提问佛:“何因菩萨名为菩萨?天中天!”

佛语须菩提:“学诸经法,悉晓了于诸法无所著,尔故字为菩萨。”

须菩提复问佛:“悉晓知诸经法,尔故字菩萨。何以故复呼摩诃萨?”

佛语须菩提:“摩诃萨者,于天上天下最尊,尔故字为摩诃萨。”

舍利弗白佛:“我亦乐闻。何以故为摩诃萨?”

佛语舍利弗:“乐闻者,当为若说之。摩诃萨者,悉自了见、悉了知,一切人世间所有悉了知,人寿命悉了知,悉了知著断之事,便能随人所乐为说法,以是故名为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摩诃萨者,天中天!以得摩诃萨字。设菩萨心,无有心与心等者,无有能逮心者,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心无所著心。何以故?是萨芸若心故,用无有余故。以是心无所著,是故号为摩诃萨。”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因菩萨心无所著?”

须菩提:“心无所思,故无所著。”

分耨文陀尼弗白佛:“何因摩诃萨摩诃萨者?何所菩萨为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者,大乘。三拔谛三拔谛者,等住。”

佛言:“是菩萨即为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摩诃僧那僧涅者,何因菩萨摩诃萨为摩诃僧那僧涅?”

佛言:“菩萨摩诃萨念:‘我当度不可计阿僧祇人悉令般泥洹。如是赐般泥洹,而无有法般泥洹者。’何以故?须菩提!譬若如幻师,于广大处化作众人满一城中,悉断所化人头。于须菩提意云何,有所中伤死者不?”

须菩提言:“无有中伤死者。”

佛言:“如是,须菩提!度不可计阿僧祇人赐般泥洹,无有人般泥洹者。闻是不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即为摩诃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如我从佛闻,念其中事,如是不为摩诃僧那僧涅。何以故?无有作萨芸若者,无有供养、无有作人者。何所人当作僧那僧涅?色,天中天!无著无缚无脱。痛痒思想生死识,天中天!无著无缚无脱。”

分漫陀尼弗问须菩提:“色无著无缚无脱,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乃有色不著不缚不脱,乃有痛痒思想生死识不著不缚不脱。何所色,须菩提!无著无缚无脱。何所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

须菩提语分漫陀尼弗:“色如幻,无著无缚无脱。痛痒思想生死识如幻,无著无缚无脱。无有边,无著无缚无脱。恍忽,无著无缚无脱。无所生,无著无缚无脱。是故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何因菩萨摩诃萨为摩诃衍三拔谛?何所是摩诃衍?从何所住衍?衍为住何所?当从何所立衍中?”

佛语须菩提:“摩诃衍摩诃衍者,无有极,不可得边幅,从何所自致立衍。摩诃衍者,从三界出,立萨芸若中,亦不于衍有所立不立。何以故?立不立者,于法不知法,何所法当立者?”

须菩提白佛言:“摩诃衍摩诃衍者,于天上天下人中极过上,其衍与空等,如虚空覆不可计阿僧祇人,尔故为摩诃衍。菩萨摩诃萨,亦不见来时,亦不见去时,亦不见住处,于摩诃衍,天中天!不能得本。亦不能得当所来,亦不能得中间,于三界见字,为摩诃衍。”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尔故菩萨摩诃萨为摩诃衍。”

分漫陀尼弗白佛:“尊者须菩提,佛使说般若波罗蜜,乃说摩诃衍事为?”

须菩提白佛言:“我说般若波罗蜜得无过?天中天!”

佛语须菩提:“所说般若波罗蜜,不过如毫毛,适得其中。”

“复次,天中天!亦不见菩萨本,亦不见当来。菩萨,亦不见菩萨中间。色无有边,菩萨亦无有边。色、菩萨不可逮,亦不可知,亦不可得。如是,天中天!菩萨摩诃萨亦不可知,亦不可得。当以何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摩诃萨说之?亦不得菩萨,亦不见菩萨,当以何法说般若波罗蜜?菩萨转复相,字为菩萨。云何,天中天!何所字我我?天中天!我者亦灭,是者法之自然。何所是色其要不灭者?何所色为是?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尔,识者无有边,菩萨亦无有边。菩萨了不知处,亦不可见。天中天!一切菩萨摩诃萨了无有处亦无可得。何所是菩萨摩诃萨,当为说般若波罗蜜?于菩萨都不可得见,亦不知处,当从何法中说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为得字者,如是字想。我我,天中天!我亦灭,是法之自然。何所识要而不灭者?何所识于法之自然而不灭?不灭者,非法作,亦不无不灭。何无灭者?如般若波罗蜜所说不作异灭,当从何法自致?菩萨为住行者,其闻是者不恐不畏,为行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者,天中天!熟思惟是时为不入,色何以得?色无所生,为非色。设非色为无色,亦无有生。从其中无所得字是色,为法作数。是时菩萨摩诃萨为行般若波罗蜜,当视法思惟深入中,是时亦不入痛痒思想生死识。何以故?识无所生,为非识。设非识为无识,亦无有生。从其中无所得字是识,为法作数。”

舍利弗问须菩提:“所说法无所出生。设菩萨无所出生者,菩萨用何等故勤苦行菩萨之道?设用一切人故,何能忍是勤苦?”

须菩提语舍利弗:“我亦不使菩萨忍是勤苦行。菩萨忍勤苦行,是菩萨之道。不自念:‘我忍勤苦行。’何以故?菩萨心不作是念,便能为不可计阿僧祇人而作本,令悉安隐。念之如母、念之如父、念之如子、念之如身,菩萨摩诃萨当持心作是念。一切于菩萨不见亦不知处,于内外法当作是念、当作是行。作是行者,为忍勤苦行。设使菩萨,舍利弗!不见出生,菩萨为无所生。”

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菩萨无所生,萨芸若亦无所生?”

须菩提语舍利弗:“萨芸若亦无所生。”

舍利弗复谓须菩提:“萨芸若无所生,凡人亦无所生?”

须菩提言:“凡人者亦无所生。”

舍利弗谓须菩提:“菩萨无所生,菩萨法亦无所生。萨芸若无所生,萨芸若法亦无所生。凡人亦无所生,凡人法亦无所生。菩萨无所从生,自致萨芸若。”

须菩提言:“不从无所生法可入,亦不无无所从生法逮得。”

舍利弗复问:“其生生者,乃能逮得法不?”

须菩提言:“无所从生法为逮生,无无所生法是为逮得。”

舍利弗复言:“以生生者为从无所生生?”

须菩提言:“无所生,无所生乐闻。”

舍利弗语须菩提:“无所乐生,是故为乐。”

须菩提言:“无所生闻是为闻。”

舍利弗言:“以闻所语。”

须菩提语舍利弗:“无无所语,是为语。无所语,无所乐,是故语,是故乐。”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所说,于法中为尊。何以故?尊者须菩提随所问即答,悉报之。”

须菩提语舍利弗:“佛弟子所说法,皆悉如事。随其所问即能解。何以故?随法如事故,亦不知所出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须菩提!从何波罗蜜度菩萨摩诃萨?”

须菩提语舍利弗:“从般若波罗蜜说是法时,若讽诵读,菩萨摩诃萨当知信之不疑。有随是法不增,不随是法者不减。”

舍利弗谓须菩提:“随是法不增,不随是法亦不减。随法教一切人,随法者不失一切人,皆使得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一切人悉学法,其法俗如故。”

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所解法如舍利弗言无异。何以故?人之自然当念知,人之恍忽当念知,恍忽人身难了知当念知之。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法,当作是守、当作是行。”

摩诃般若波罗蜜问品第二

尔时,释提桓因与四万天人俱来共会,四天王与天上二万天人俱来共会,梵迦夷天与一万天人俱来共会,首陀譮天与五千天人俱来共会。诸天宿命有德光明巍巍,得佛威神力,诸天光明悉不复见。

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若干万千天人大会,欲听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中住?”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拘翼!是若干万千天人乐闻者,皆听。我当持佛威神力,广为诸天人说般若波罗蜜。何所天人未发菩萨心者,今皆当行,以得须陀洹者不可复得菩萨道。何以故?闭塞生死故。正使是辈人索菩萨道,我亦劝助之,不断其功德,悉使取法中极尊欲使极上。”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劝乐诸学乃尔。”

须菩提白佛言:“我当报恩,不得不报。何以故?过去时怛萨阿竭皆令弟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怛萨阿竭时亦在其中,学如是法中,今自致作佛。天中天!因是故当报恩。今我复说般若波罗蜜,菩萨亦当复受菩萨法,我亦复劝乐菩萨摩诃萨疾得成佛。”

须菩提语拘翼:“当所问者,且听所问。菩萨摩诃萨云何住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以空住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谛,色不那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不那中住,须陀洹不那中住,斯陀含不那中住,阿那含不那中住,阿罗汉不那中住,辟支佛不那中住,佛不那中住。有色不那中住,有痛痒思想生死识不那中住,有须陀洹不那中住,有斯陀含不那中住,有阿那含不那中住,有阿罗汉不那中住,有辟支佛不那中住,有佛不那中住。色常无常不那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常无常不那中住。色若乐若苦不那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若苦若乐不那中住。色若空不空不那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若空不空不那中住。色是我所非我所不那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是我所非我所不那中住。须陀洹道不动成就不那中住,须陀洹道成已不那中住。何以故?七死七生便度去,是故须陀洹道不那中住。斯陀含道不动成就不那中住,斯陀含道成已不那中住。何以故?斯陀含一死一生便度去,是故斯陀含道不那中住。阿那含道不动成就不那中住。阿那含道成已便于天上般泥洹。是故阿那含道不那中住。阿罗汉道不动成就不那中住。何以故?罗汉道成已便尽是间无有余泥洹般泥洹,是故罗汉道不那中住。辟支佛道不动成就不那中住。辟支佛道成已过声闻道地,不逮佛道,便中道般泥洹,是故辟支佛道不那中住。自致成佛,为阿僧祇人作本,教不可计阿僧祇人皆当般泥洹。佛所作为皆究竟,已当般泥洹,亦不那中住。”

舍利弗心念言:“菩萨云何住?”

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便即报之:“云何,舍利弗!佛为在何所住?”舍利弗语须菩提:“佛无所住。怛萨阿竭心无所住止,亦不在不动处止,亦无动处止。”

须菩提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如怛萨阿竭不住,亦不不住,亦无无住,当作是学住。”

诸天人闻是,其心各作是念:“诸阅叉若大若小,所语悉可了知。尊者须菩提所说。了不可知。”

须菩提知诸天人心之所念,即报言:“是语难了难了,亦不可闻,亦不可知。”

诸天人心各各复念:“是语当解当解。今尊者须菩提所知深入深入。”

须菩提即复知诸天人心所念,语诸天人:“欲得须陀洹道证,以得须陀洹道不忍,不那中住,便度去。欲得斯陀含道证,以得斯陀含道不忍,不那中住,便度去。欲得阿那含道证,以得阿那含道不忍,不那中住,便度去。欲得阿罗汉道证,已得罗汉道不忍,不那中住,便度去。欲得辟支佛道证,已得辟支佛道不忍,不那中住,便度去。欲得佛道证,已得佛道不忍,不那中住,便度去。”

诸天人皆念言:“尊者须菩提所说乃尔,谁当听受是法者?”

须菩提知诸天人心所念,语诸天人:“幻人者当听我法、当受我法。何以故?从我闻法已,亦不作证。”

诸天人心各各复念:“云何幻人听法,与人等无有异?”须菩提知诸天人心所念,语诸天人:“幻如人,人如幻。”

须菩提言:“我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亦如幻耳。正使佛道,我说亦复如幻。”

诸天人谓须菩提:“乃至佛,亦复说如幻?”

须菩提语诸天人:“乃至泥洹,亦复如幻。”

诸天人复问须菩提:“乃至泥洹,亦复如幻。云何?”

须菩提言:“诸天人!设复有法出于泥洹者,亦复如幻。何以故?幻人泥洹赐,如空所有。”

舍利弗、分漫陀尼弗、摩诃拘絺罗、摩诃迦栴延等,共问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实重深。何等人当受是法者?”

贤者阿难亦尔。

须菩提报诸比丘言:“阿惟越致菩萨当受是法。若成就阿罗汉者,复有是法,无有持者。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说相如是。从中无所出。何以故?法中无所有、无所闻、无所得如是法。比无所闻法、无所得法,从是法中无所受。”

释提桓因心念:“雨法宝,尊者须菩提所说。我宁可化作华,持散须菩提上。”释提桓因即化作华,散尊者须菩提上。

须菩提即言:“是华不出于忉利天上,曾见是华为从幻化。释提桓因所化、散我上者,为从心树出,不从树木出生。是华为从心树出生。”

释提桓因言:“如所说,华为从心树出。”

须菩提言:“如是,拘翼!”

释提桓因言:“亦不从心树出。”

须菩提言:“以是故为非华。”

释提桓因言:“尊者须菩提!所入慧甚深甚深,所说不增不减,作是说法。如须菩提教,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拘翼!所言如语,无有异,是菩萨摩诃萨所学。菩萨摩诃萨作是学者,为不学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是菩萨为学萨芸若。作是学者,为学不可计阿僧祇法,不生色学,不生痛痒思想生死识学。不学受色,不学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学受想法乐,亦不学受有所失。作是者为学萨芸若,为如萨芸若。”

舍利弗语须菩提:“作是学者,亦不受萨芸若亦不失学,为学萨芸若?为如萨芸若?”

须菩提语舍利弗:“作是学,亦不受萨芸若亦不失学,是为学萨芸若,为如萨芸若。”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当云何求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言:“当问尊者须菩提!”

释提桓因问尊者须菩提:“当持何威神恩而所学?”

须菩提言:“所学者,悉承用佛威神恩属。拘翼所问:‘菩萨摩诃萨当云何求般若波罗蜜?’亦不可从色求,亦不可离色求,亦不可从痛痒思想生死识求,亦不可离识求。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亦非色亦不离色,般若波罗蜜非痛痒思想生死识,般若波罗蜜亦不离识。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问须菩提:“摩诃波罗蜜无有边?摩诃波罗蜜无有极?”

须菩提语拘翼:“摩诃波罗蜜无有边、无有极。波罗蜜了不可见、无有极,波罗蜜了不可极。人无极,波罗蜜亦无极。如是,拘翼!当云何求?波罗蜜于法中无有极,无有边际,亦无中间,亦不能得有所限。波罗蜜者亦复如是。复次,拘翼!法者,无际无限无有极,无有中间、无可得者。”

释提桓因言:“云何,尊者须菩提!人无极,波罗蜜亦无极?”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都卢不可议计。正使倍复倍,人亦无极,波罗蜜亦复无极。”

释提桓因言:“何缘人无极,波罗蜜亦无极?”

须菩提言:“于拘翼意云何,何所法中说人、人之本?”

释提桓因言:“无有法作是说者,亦无法留置者。设有出者,但字耳。无有作者,但以字耳。”

须菩提言:“于释提桓因云何,能有人可得见者不?”

释提桓因言:“不可得见。”

须菩提报释提桓因:“无有作者,何所有人?正使怛萨阿竭阿惟三佛寿如恒边沙劫,说有人生者灭者。”

释提桓因言:“无有人。何以故?本净净故。”

“以是,拘翼!人无有极。当作是念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一

猜你喜欢
  卷第四·宋濂
  卷四十七(玄奘译)·佚名
  观农务品第十一·佚名
  卷三十四·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八卷·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三·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澄观
  四分律卷第二十(初分之二十)·佚名
  俭 勤 诚 公·太虚
  卷第二十四·居顶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佚名
  六度集经卷第二·佚名
  自序品第一·释法海
  十 曹洞临济参禅方法的差异·正果法师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出 遥访·周履靖

    【吴小四】〔老旦上〕穿掖庭。入禁闱。须知是女医。欲贵成君。仗我为附子。偏敎产后奇。民间且谩提。老身李药婆便是。世仍祖业。名擅女科。家居就在帅府门前。医治半是宦家宅眷。今日适暇。怕有主顾相寻。不免把飮

  • 一九三〇年春·徐志摩

    霹雳的一声笑,从云空直透到地,刮它的脸扎它的心,说:“醒罢,老睡着干么?”…………三日,沪宁车上

  • 卷五·丁复

    ●钦定四库全书 桧亭集卷五 (元)丁复 撰 ○近体【五言律诗】 送秦元之赴太禧同佥【前集】 君家好兄弟圣主自知之周爵推秦仲虞官举伯夷万方天浩荡五彩凤威蕤宣室虚前席苍生属论思 金陵送人还武昌 相送白鹭洲因思黄鹤楼

  • 卷一百十二·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十二   明 冯惟讷 撰 陈第五 张正见【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幼好学有清才梁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常侍梁元帝立拜通直散骑侍郎迁彭泽令属乱避地匡俗山陈武受禅除鄱阳王参军衡阳王长史

  • 卷十七·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十七地理感山赋【有序        宋】崔伯易客有为余言太行之富其山一名皇母一名女娲或云于此炼石补天今其上有女娲祠因感其说为之赋其辞曰曲辕先生从先大夫之南征省黒许于紫霄访武王

  • 卷七百七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七十五崔江【诗一首 以下世次爵里俱无考】宜春郡城闻猨怨抱霜枝向月啼数声清绕郡城低那堪日夜有云雨便似巫山与建溪李伉【诗一首】谪宜阳到荆渚汉江江水水连天被谪宜阳路几千为问【一作

  • 明诗平论二集卷三·朱隗

    五古三郑友玄三首陈治安六首阎尔梅一首陈名夏六首方以智一首舒忠谠四首陈子龙一首钱 栴三首陈弘绪一首钱继章一首李 雯一首吴伟业三首周 鼒一首魏学洢四首陈懋仁三首杨文骢五首吕 阳一首畲充美二首刘 城一首吴应

  • 列传第十八 长孙俭 长孙绍远 弟澄 兄子兕 斛斯征·令狐德棻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其先,魏之枝族,姓托拔氏。孝文迁洛,改为长孙。五世祖嵩,魏太尉、北平王。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

  • 卷四百九十四·列传第二百五十三·蛮夷二·脱脱

        ◎蛮夷二   ○西南溪峒诸蛮下 梅山峒 诚徽州 南丹州   绍兴三年,臣僚言:"武冈军溪峒旧尝集人户为义保,盖其风土、习俗、服食、器械悉同徭人。故可为疆场捍蔽,虽曰籍之于官,然亦未尝远戍。靖康间,调之以

  • 卷二百九十二 元豐元年(戊午,1078)·李焘

      起神宗元豐元年九月盡其月   九月壬申朔,提舉成都府等路茶場李稷言:「近者,蒲宗閔乞於鳳翔府民間買鹽,限一萬席,運轉錢本入川中市易,遲疾不同,難足此數。乞令本司如商人例,買鹽入川,變易本錢,歲無過萬席。」從之,仍不得令

  • 一三一四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为办理《南巡盛典》等书咨取誊录折·佚名

    一三一四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为办理《南巡盛典》等书咨取誊录折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日臣和珅等谨奏,为办理《南巡盛典》及《平定台湾纪略》等书,咨取誊录事。窃臣等奉旨纂办《南巡盛典》,业经派员将副本陆续纂出,所有进呈

  • 胡谐之传·李延寿

    胡谐之,豫章南昌人。祖父胡廉之,书侍御史。父亲胡翼之,受到州府的聘用而没有赴任。胡谐之在宋朝做官为邵陵王左军咨议。齐武帝为江州刺史,以胡谐之为别驾,委托他主管事务。建元二年(480),担任给事中、骁骑将军。上方打算奖

  • 吕坤传·张廷玉

    吕坤,字叔简,宁陵人,万历二年(1574)的进士。担任襄垣知县,有卓著的政绩。调往大同,授职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调任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按山西。过了三年,被召回任左佥都御史。历任刑部左、

  • 卷九·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九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慈孝上上英宗论谨始数事   司马光臣愚窃惟先皇帝春秋未甚高以宗庙社稷之重昭然远览确然独断知陛下仁孝聦明可守大业擢於宗族之中建为嗣子授以天下其恩德隆厚踰於天

  • 卷四五·邱濬

    ▲王朝之礼(上) 《通典》:周制,天子有四朝,一曰外朝,秋官朝士掌之;二曰中门,夏官司士正其位,朝夕视政;三曰内朝,亦谓路寝之朝,正朝视事毕,退适路寝听政;四曰询事之朝,小司寇掌其政以致万人而询焉。 臣按:天子路寝

  •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扬雄

    汉扬雄撰,晋郭璞解。汉时成书的《方言》集录了先秦、汉代方言,划分了方言区。璞研习音韵文字学问,“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复为之解。”给《方言》文字详加注音,随文注解,补充了大量的晋代地方方言。从而使得《方言解》

  • 雨旸气候亲机·佚名

    雨旸气候亲机,撰人不详。约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言雷法,主要讲述如何观察气候变化。全篇包括《诸雷气侯》、《妙洞引》、《先天一炁雷霆玉章》等诗文。以及「雷牌」等三十九图;主要根据上天云气在日

  • 禅秘要法经·佚名

    亦称《禅经秘要法》、《禅秘要法》。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编译。三卷。是鸠摩罗什受弟子僧睿之请,综合印度大小乘禅法编译而成。全书倡说五门禅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