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五

▲王朝之礼(上)

 《通典》:周制,天子有四朝,一曰外朝,秋官朝士掌之;二曰中门,夏官司士正其位,朝夕视政;三曰内朝,亦谓路寝之朝,正朝视事毕,退适路寝听政;四曰询事之朝,小司寇掌其政以致万人而询焉。

 臣按:天子路寝,门有五焉,其最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一作雉门),三曰雉门(一作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一作毕门)。皋门之内(或作外)曰外朝,朝有三槐、九棘,近库门有三府、九寺,库门内有宗庙、社稷,雉门外有两观连门,观外有询事之朝,在宗庙、社稷间,雉门内有百官宿卫之廨。应门内曰中朝,中朝东有九卿室为理事之处,所谓中朝即中门也,然不谓之朝而谓之门,意者堂宇深邃难于听对,每日常朝则御其门欤。今制,天子大朝贺、朔望行礼御正殿,常朝御门,与此合。

 《周礼天官》: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治朝在路门外)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禁谓止其非法,令谓使之有为)叙群吏之治(次序所治之事),以待宾客之令(令谓宾客未至而先为之具)、诸侯之复(报也,谓奏事者)、万民之逆(自下而上曰逆,谓上言者)。

 郑玄曰:“治朝在路门之外,其位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如仪。叙群吏之治者,常次叙群吏之职事,三者之来则应使辨理之。”

 臣按:天官卿冢宰,其贰则少宰,少宰之次又有宰夫,王灊朝则冢宰赞听治而宰夫掌其治之法。所谓叙群吏之治,即今百司各奏所治之事也;待宾客之令,即今鸿胪引见藩府所遣使及外夷也;诸侯之复、万民之逆,即今通政司所奏事也。正公、卿、大夫、群吏之位,正之为言,疏谓察其不如仪者,即前代殿中御史之职,今轮御史纠仪也。古今委任之职不同,而朝廷之间所当为之令、所当禁之法则一而已。

 《夏官》:司士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王南乡(向明),三公北面东上(对上以东为尊),孤东面北上(位于右),卿大夫西面北上(位于左),王族故士(王之同族故为士而留宿卫者)、虎士(虎贲之士)在路门之右,南面东上(分立于右,面向外),大仆(侍御之长)、大右(即司右,勇士为军右者)、大仆从者(小臣祭仆之类)在路门之左,南面西上(分立于左,面向外)。司士摈(掌摈相之礼),孤卿特揖(逐人而揖),大夫以其等旅(免也)揖(卿大夫有上、中、下等,各随其等合众而揖),士旁三揖(士立于孤、卿、大夫之两旁,待其特揖、旅揖已讫,后即其处而揖之),王还(视朝毕将还也)揖门左,揖门右(王将还,用手揖退立路门左、右者)。大仆前(大仆向王前立而奏,复逆),王入,内朝皆退(王入路门,内朝者皆退)。

 王安石曰:“此所谓治朝也。乡明以听天下者王,故王南乡;乡王而答之者三公,故三公北面;孤,佑王者也,故东面;卿大夫,佐王者也,故西面;王族故士、虎士、大仆、大右、大仆从者则从王者也,顺王所乡,故南面。”

 臣按:此即《通典》所谓周制四朝之一,二曰中门者也。盖在路门之外,人君与群臣常朝之所,若今奉天门日朝是也。其司士略似今鸿胪寺卿,然公、孤、卿、大夫,每日朝参之臣也,王族故士、虎士、大仆、大右、大仆从者,侍卫执役之臣也。王族故士,宗室之有职任者也。虎士,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者也。大仆,掌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及掌诸侯复逆者也。大右即司右,掌群后之政令,凡勇力之士能用五兵属焉。大仆从者,有小臣掌公、孤、卿之复逆,有御仆掌群吏、庶民之复逆。当人君视朝之时,司士正其位以正朝仪,辨其等以定班次,王族故士以肺腑之亲而错居侍卫之间,虎贲士以武勇之选而趋走前后之列,掌服位者大仆也而兼司出入之大命,掌卒伍者司右也而实统勇力之士。朝廷之间,明明在朝,穆穆在位,所以乡明而听天下者,肃肃乎其严也,而左右前后之人所以环列而侍卫者,又皆亲信武勇之臣,所以防微威众者,又无所不备焉。当是时也,视是朝也,论道经邦,二公弘化者,固各尽其道,分职率属,敬官乱政者亦各理其事,凡天下诸侯与在朝卿士及内外之群吏、庶民,事之已行者有以复乎上,事之未行者有以逆乎上,则有大仆与其属之小臣、御仆以为之通达焉,若此者,乃成周盛时常朝之仪位也。然当天子视朝之际,臣下入朝之初,大臣则逐位而拜,群臣则逐列而拜,小臣则即其位而旁拜,左右侍从之臣则方有事而未暇也,故王于大臣则答以特揖之礼,于群臣则答以旅揖之礼,于小臣则于再揖之后向其旁而答之焉。听政既毕,王将还内而侍卫于门之左右者始行拜礼,王于是随其所在而左右揖之,可见隆古盛时以礼为治,位有尊卑而礼无不答也。秦不师古,始尊君卑臣而此礼废矣。

 太仆(侍御之官,太仆其长也)掌正王之服位(王之吉服有六,所立有位,太仆正之使当其理),出入王之大命(出大命则宣之于外,入大命则纳之于内),掌诸侯之复逆(复有报乎上也,逆有言乎上也)。王朝则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王燕朝则正位(王与族人燕处则正其位)掌摈相(摈以助宾,相以助主),王不朝则辞于三公及孤、卿(王有故不朝则以告于大臣)。

 臣按:太仆之官在周为侍御之长,所掌者灊朝之事也,后世则专以典牧马之政,失古意矣。周穆王命伯冏为太仆正,特作命书,所谓“侍御仆从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者也。正王之服犹后世行某礼当具冕服、某礼当具皮弁服是也,正王之位如后世行某礼当御正衙、某礼当御便殿是也,出之命王之诏敕也、入之命臣之奏报也,复者何事之已行者报之于上也、逆者何事之未行者言之于上也,凡此皆太仆之所掌。当王灊朝之初出,则出次而奏于王之前,以正其位次,有不当其位者正之,既正而退于侍卫之列,及王灊朝之将毕,又出次而奏于王之前,以见朝事之毕。凡夫灊朝之时有出入之大命、有复逆之奏报,在其位者则自掌之,在公、孤、卿及群吏、庶民者则其属分掌之而总之于己,使有所稽考而不至于遗忘,时以达之于上而分付于所司而施行焉,如正典则付之夏官、宪典则付之秋官之类也,然犹恐困穷者不能以自达而急遽之事不容以暂缓,而又设四面之鼓于寝门之外,俾大仆掌其政焉。由是观之,则人君之灊朝非但以严上下之分,而惟以通上下之情可知矣。然灊朝之政若后世付之鸿胪而属之礼部可也,今乃以属之司马,何耶?昔秦章邯使长史欣请事咸阳,留司马门三日不得见,邯遂降楚;赵充国戊申上奏,甲寅玺书报下,往还才七日,果以成功。兵事贵速而忌壅蔽,盖司马掌兵政而以其属司传奏则无壅遏故也,周人之意或出此欤?

 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聚也)万民而询焉(谋也),一曰询国危(有兵寇之难,谋所以安也),二曰询国迁(徙郡改邑),三曰询立君(君无适子,谋所以嗣)。其位(君臣与民所立之位),王南乡(天子南面),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三公,乡老也),群臣西面(卿、大夫、士也),群吏东面(府史之类)。小司寇摈(揖之使前)以叙进而问焉(以次序而进之),以众辅志而弊谋(弊,断也。以众之谋辅王之志,又断之于王也)。

 臣按:王朝有三,有内朝、有治朝、有外朝,治朝其常治事之位,内朝则退居之处也,外朝不常御,惟国家有非常之事然后御于此,致万民而询谋之焉,若夫常行之事则在治朝与群臣按古典而施行之也。《洪范》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诗》曰“询于刍荛”,此所谓“致万民而询焉”询及万民则卿大夫士皆在其中矣。国危则询之而求其所以安国之策,国迁则询之而求其所以徙国之方,立君则询之而求其所以嗣国之人,三者皆国之大政,必民心之所安、众论以为可然后行之。苟非遍访于人,人其不至于逆天理而拂人心也者几希。然其询之不于治朝而必于外朝者,以民之众且微,治朝之严与狭,非独不可使之亵入,亦恐不足以容之也。

 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外朝在库门之外),左九棘(朝之下其左树以棘,棘取其赤心而外刺也),孤、卿、大夫位焉,群士(上士、中士、下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府吏也)在其后;面三槐(朝之前有三槐,木槐取其黄中也),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左嘉石,平罢(疲急)民焉;右肺石,达穷民焉。帅其属而以鞭呼趋且辟(用鞭呼朝者使趋焉,又为之辟也),禁慢朝(怠慢不敬)、错立(参错不齐)族谈(相聚而语)者。

 臣按:外朝在库门之外,最居外者也,人君不常御,国家有大礼典则于此朝会而朝士掌其法,有大疑难则于此询问而小司寇掌其政。法者经常之制,政者权宜之事也。朝着之间有上下之位、有前后之次,入者必循序渐进而不可参差,立者必肃容守次而不可错乱,非奏对不言无,故不可聚而喧哗。故当人臣朝见之时,小司寇则摈而相之使之次第而进,朝士则帅其属而用鞭号呼以肃之,使之各趋其位而知所避焉,后世人君出警入跸而鸣鞭以肃众,其原盖出于此。

 《礼记玉藻》曰: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使人视大夫退,然后适小寝、释服。

 陈祥道曰:“朝,辨色始入,所以防微;日出而视之,所以优尊。《诗》曰”夜乡晨言,观其旗臣“,辨色始入之时也;又曰”东方明矣,朝既盈矣“,君日出而视之之时也。盖尊者体盘,卑者体蹙,体蹙者常先,体盘者常后,朝以先为勤、以后为逸,朝而臣先于君所以明分守,退而君后于臣所以防怠荒,此所以使人视大夫,大夫退而后适小寝、释服也。”

 臣按:周有三朝,一曰外朝、二曰治朝、三曰内朝,亦谓之燕朝即路寝也。外朝不常御,人君每日出视治朝,见群臣以通上下之情,退适路寝,听政治以决可否之计。盖视朝之时,百官班次以列、趋跄以进,漏下无几刻尔,奏对之际,机务杂遝未易一一以详悉也,故于退朝之后再御燕寝,取其事务之急且切者重听之,与夫左右臣工所谓股肱心膂者委曲讲究,必罄竭其本末终始,如此行之则便,不如此则弊,俾上心晓然于中而奉行之臣亦灼然知其必如此而不可如彼,然后行下。如此,则朝廷所行之事皆所当行、所禁之事皆所不当行,行之万世而无弊,太平之根本在此矣。汉唐以来或五日一视朝,或三日或旬日始朝,我祖宗以勤为治无日不朝,而每日之间有早、午、晚三朝或再朝。方是之时国家多事,几务丛委,事事取自上裁,今则治定功成,百事具有成宪,每日早朝百司奏对只是按行故事,于午、晚二朝似若可省,然自古祸乱之端皆起自蒙蔽,蒙蔽之由起自上下之情不通,上下之情不通起自君臣不相接见,然徒接见而不相亲款,见犹不见也。我太祖高皇帝立法创制,于君臣之分最严,然犹恐其严而或过于亢,故御制《大诰》首篇以“君臣同游”为开卷第一义,所以示万世圣子神孙者至矣尽矣。臣愿参酌祖宗之制,每日早朝之后,遇有急切重务,成宪所不载或行之久而弊者,许承行之臣先期入奏,请御便殿具其本末源委,会集大臣面究利害,然后施行,事毕之后或从容顾问以泛及天下之事,灾异水旱之由、田里休戚之故皆许以闻,如此,则上下之情通而为泰矣。此最今日求治之要务,惟圣明注意则天下不胜幸甚。

 汉有天子大会殿为周之外朝,萧何造未央宫,言前殿宜有后殿,大会殿为外朝,宫中有后殿为治朝。臣按:七年,诸侯群臣朝长乐宫,盖大朝会之所。

 唐以宣政殿为前殿,谓之正衙,即古之治朝也;以紫宸殿为便殿,谓之入合,即古之燕朝也。而外别有含元殿,含元非正至大朝会不御,正衙则日见,群臣百官皆在,谓之常参。

 叶梦得曰:“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内朝、燕朝。外朝在王宫库门外,有非常之事则于此询万民;治朝在路门外,燕朝在路门内。盖内朝以见群臣,或谓之路朝;燕朝以听政,或谓之燕寝。汉去周未远,犹仿佛其意。唐含元殿宜如汉之大会殿,宣政、紫宸乃前、后殿,其沿习有自来矣。”

 唐制,在京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大常博士每日常参,武官五品以上仍每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参,三品以上直诸司及长上者各准职事参。若雨沾失容及泥潦并停,周丧未练、大功未葬、非供奉及宿卫官皆听不趋。

 臣按:此唐朝朝参之仪制令也。汉朝参仪史不载,所载朝会之仪耳,惟《宣帝纪》中兴始五日二视事。观此,则唐之朝比汉为勤,然勤之中又有节焉,若雨沾失容、泥潦停朝,常参官周丧未练、大功未葬皆听不趋是也。臣乞于今日亦准此制,雨潦之免临时取旨,若常朝之臣有期功以下丧许其告假,下礼官定为限期,若事未讫亦许展限。如此,庶使群臣注门籍者不致虚饰,本遭丧者不托以疾。一事之举,上足以见人君体臣之仁、下足以表臣下事君之诚。

 唐室升平日,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自乾符乱离之后,祗遇月旦入合日赐食。

 臣按:唐人于每日常参皆有廊餐,及朔望皆赐食,其为国费亦伙,我朝废之良是。其三大朝贺礼宴祖宗所以礼答臣下者,必须举行。

 唐故事,天子日御殿见群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群臣,曰“入合”。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谓之合。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乃自正衙唤仗,由合门而入,故谓之“入合”。

 李琪曰:“衙,朝也,其礼尊;合,燕见也,其事杀。”琪又言:“入合有待制,次对官论事,而内殿起居一见而退,欲有言者无由自陈,非所以数见群臣之意也。”

 叶梦得曰:“唐正衙日见群臣,百官皆在,谓之‘常参’,唤仗入合,百官亦随以入,则唐制天子未尝不日见百官也。其后不御正衙,紫宸所见惟大臣及内诸司,百官俟朝于正衙者传问不坐即退,则百官无复见天子矣。其后惟存朔望两朝,至五代又废,唐明宗始诏群臣每五日一随宰相入见,谓之‘起居’。”

 臣按:孔子吉月必朝服而朝,盖以一月之间朔望为重,而见君必备服以尽礼。唐人制礼,于常日则隆而于朔望反杀,失所轻重矣。虽曰是日荐食陵寝,有思慕之心,盍于鸡初鸣时先行荐食之礼,昧爽乃御殿受朝乎?我祖宗以来每日先于奉先殿行礼,东朝问安然后御朝,其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两尽,可以为万世帝王之法。

 宋朝因唐与五代之制,文武官每日赴文明殿正衙常参,宰相一人押班;五日起居即崇德、长春二殿,中书门下为班首,其长春殿常朝则内侍省都知押班。至神宗元丰中,官制始行,诏侍从官而上日朝垂拱谓之“常参官”,百司朝官以上每五日一朝紫宸为“六参官”,在京朝官以上朔望一朝紫宸为“朔望参官”,遂为定制。

 臣按:前代朝仪无一定之制,时有更改,惟我朝自祖宗以来至于今日率循旧章,一日三朝,自古帝王所无也。每日晨兴,上便服御奉天门,文东武西,侍鸣鞭毕,鸿胪卿唱入班,百官行叩头礼,分班侍立,翰林学士侍御座左,锦衣卫官侠陛西,立六科给事中分侍左右,御史分班面北立,鸿胪官属立其后,先日谢恩见辞者于鸿胪寺报名,至日先赴午门外,俟百官叩头毕,鸿胪卿对御宣奏姓名员数,于午门外行五拜三叩头礼毕,五府六部以次奏所司合行事,次通政司引入于御前面奏请旨,该司官出班承旨,大理寺以下有事出奏无则已,次礼科引差使考满官员,次六科各奏旨意题本,守卫揭贴,赏赐钞锭,次鸿胪宣奏藩府边镇所遣使臣,上命以酒饭赏赐,既而两京堂上官新升者及在外三司来朝赴任者面见,叩头毕,鸿胪卿唱奏事毕,群臣俱侧身向上立,鸣鞭毕,上乘辇,往御武英殿或文华阅章疏,日率如此,至午复出朝,晚亦如之,此每日常朝之制也。每月朔望,上具皮弁服御正殿,百官公服,叩头毕分班侍,鸿胪卿宣奏谢恩见辞员数毕,上出奉天门视朝如常仪。臣窃考前代之制,有所谓卷班、放仗、入合等名目,或失于粗略或失于烦琐,惟今日朝仪酌古准今,实为得中。洪武二十年冬十月,太祖皇帝谕大臣曰:“近者臣僚尊卑体统多未得宜,尔等宜著礼仪以为定式。”礼部尚书李原名等会官著为《礼仪定式》一书,凡三十七条,所谓朝参之礼有八焉,颁行既久而奉行者偶因一时之便遂袭以为故事,旁观者虽知其非而不敢以为言,后来者因以为当然者亦或有之。窃观前代朝会,班次、仪注皆著成图式,载在《文献通考》诸书者可考也,乞敕大臣及翰林院、鸿胪寺官将累朝实录及《礼仪定式》等书并稽洪武、永乐年间以来事例,详加讲究,隐括节润,画为图式,悬于两长安门,用以表正百官,观示列辟,俾人人知所趋避,世世得以遵守,永为定制云。(以上朝仪)

 以上论王朝之礼(上)

猜你喜欢
  祭法·戴圣
  卷十一 泰誓中第二·孔颖达
  管子补注卷十八·刘绩
  卷五十五·湛若水
  四书留书卷一·章世纯
  平书卷三物宜篇上·王源
  提要·胡彦升
  居业録卷五·胡居仁
  第十七章 20·辜鸿铭
   二 中国人之聪明·林语堂
  卷十九·胡广
  大哀经开化品第七·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四·唐慧琳
  佛教史略·太虚
  宗镜录卷第四十二·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原序·郑潜

    余闻之方回先生曰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然则诗之作难言也茍求其精非能言而文者不足以与此也三百篇之作非皆出于能文者而语无不精先王之教也后世作诗率求其精而终不能逮古世降为之也今之论诗者専以时代先后为优劣自

  • 卷38 ·佚名

    陈与义 次韵谢邢九思 平生不接里闾欢,岂料相逢虺蜮坛。 能赋君推三世事,倦游我弃七年官。 流传恶语知谁好,勾引新篇得细看。 六月山斋当暑令,风霜独发卷中寒。 陈与义 次韵邢九思 百年鼎鼎杂

  • 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脱脱

        ◎地理五   ○福建路 成都府路 潼川府路 利州路 夔州路   福建路。州六:福,建,泉,南剑,漳,汀。军二:邵武,兴化。县四十七。南渡后,升建州为府。绍兴三十二年,户一百三十九万五百六十五,口二百八十二万八千八

  • 卷六十·志第三十六·礼十四·张廷玉

        ◎礼十四   谒祭陵庙 忌辰 受蕃国王讣奏仪 为王公大臣举哀仪 临王公大臣丧仪中宫为父祖丧仪 遣使临吊仪 遣使册赠王公大臣仪 赐祭葬 丧葬之制碑碣 赐谥 品官丧礼 士庶人丧礼 服纪   谒祭陵庙   

  • 卷二一四 唐紀三十·司马光

      起閼逢閹茂(甲戌),盡重光大荒落(辛巳),凡八年。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開元二十二年(甲戌,公元七三四年)   春,正月,己巳,上發西京;己丑,至東都。張九齡自韶州入見,求終喪;不許。   二月,壬寅,秦州地連震,壞公私屋殆盡,吏民

  • 卷一百九十三 嘉祐六年(辛丑,1061)·李焘

      起仁宗嘉祐六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辛卯,判大宗正事允弼請以潭王宮教授周孟陽等編修本司所降宣敕、劄子。從之。孟陽,海陵人也。   壬辰,翰林學士王珪權知貢舉。   乙未,詔有司製南海廣利洪聖昭順王廟所用

  • 卷九·李心传

     故事  潜藩州建军府名旧制天子即位尝所领州镇自防御州而下皆升军名若节镇州则建为府如英宗自齐州御防使登极升齐州为兴德军神宗自忠武军节度使建储升许州为颍昌府之类孝宗受禅以始封洪鼎宣建州旧有军额则建为隆兴

  • 本语卷五·高拱

    孔子宪章文武盖时王之法不可不守也今言治者正不可妄意纷更只将祖宗之法求其夲意所在而实心奉行之纵有时异势殊当调停者亦只就中调停处得其当便是不可轻出法度之外启乱端也此不惟分所宜然祖宗聪明睿知既迈伦夷而又艰难

  • 卷十六·金履祥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十六 丁巳周景王元年夏五月葬灵王 左氏曰夏四月葬楚康公及陈侯郑伯许男送葬至于西门之外诸侯之大夫皆至于墓公还

  • 卷之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三百十五·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营缮鲁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匠师庆言於公曰臣闻圣王公之先封也遗後之人法使无陷於恶其为後世昭前之令闻也使长监於世

  • 卷八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王礼考【臣】等谨按马端临作王礼考盖本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所谓王朝之礼也自朝仪而下凡廵狩田猎冠冕服章圭璧符玺车旗卤簿以及国恤山陵分为八类

  • ●毛詩多識卷八·多隆阿

      長白多隆阿著   小雅上   ◆小雅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翩翩者鵻載飛載下集于苞栩   翩翩者鵻載飛載止集于苞杞   我馬維駒   我馬維騏   我馬維

  • 卷十三·曾国藩

    卷十三意志篇心如鼎镇,志如磐石。《论语》曰:空手与猛虎搏斗,徒步而涉深水,表面是勇气,内在是意志。曾国藩说,危难时可以验证平素之道力。祁门帅营,四面临敌,曾国藩帐悬长刀,言退一步即入地狱,弈围棋如故。梁启超说,功成业定后,人

  • 卷八·彭绍升

    居士传八荆山居士传荆山居士陆法和者。不知何许人也。齐梁间隐於江陵百里洲。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同。耆老自幼见之。容色常定。人莫能测也。既居荆州高要县紫石山。无故舍去。俄而有蛮乱矦景之降梁也。居士谓南郡朱

  •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三·从义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二为示极理异后乘故者即止观中约三义读十法界三字以成三谛之文也辅行云初以十字独呼法界两字合呼此约真谛作所依释十数是假所依是空以能从所十法皆空故此十以空法为界名十法界次以十法两字合呼

  • 褚氏遗书·褚澄

    南齐褚澄撰。全书1卷。凡10篇:受形、本气、平脉、津液、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是作者有关经验、理论、心得体会、验案等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其中,受形、精血、问子3篇讨论了性医学、性保健。如“精血篇”

  • 安晚堂集·郑清之

    诗别集。七卷。宋郑清之撰。《宋史·郑清之传》载其“代言奏对,多不存稿。有《安晚集》六十卷”。此集为诗文合集,当时刊于临安。由于清之曾保护过江湖派之中坚陈起,陈在《江湖集》中亦曾收清之诗集。后六十卷本郑集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