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月明菩萨经一卷

南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万人俱。

是时,罗阅只有大姓豪富家,名申日。申日有子,字栴罗法(汉言月明),有清洁之行,佛譬童男,故言月明。

童男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佛告月明童男:“菩萨摩诃萨,在家、若作比丘,持法施、饭食施,常以善意迎逆一切人心,奉持食四愿,当发意求佛,疾逮得无上正真道。何等为四愿?第一愿者、愿一切人疾逮善权方便;第二愿者、愿世世与善知识共会;第三愿者、愿以财宝与一切人共;第四愿者、愿行二事以法施及饭食,常乐得是行;是为四愿。

“复次,月明童男!菩萨大士,在家若出家,常乐经法施,常以善权迎逆人,意无贪心,正立法中住,奉守禁戒当如法。

“复有一事,月明童男!若比丘疾病穷厄、勤苦当忧,令得安隐给与医药,何但医药,尚当不惜肌肉,当供养之趣令得愈。

“复有一事,月明童子!菩萨大士,布施终不中疑。何以故?过去阿僧祇劫复阿僧祇劫都不可计,无央数极广远。尔时,世有佛,名谛念愿无上王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示现受身于世间,随所乐具习行为上尊。

“复有一事,月明童男!尔时,谛念愿无上王如来.至真.等正觉,其日现得等正觉相,便变化作无央数身形,随所喜乐而开导之,使无数人得须陀洹道、无数人得斯陀含道、无数人得阿那含道、无数人得阿罗汉道、无数人得辟支佛道、无数人生四王天上、无数人生忉利天上、无数人生盐天上、无数人生兜术天上、无数人生尼摩罗天上、无数人生魔天上、无数人生梵天上、无数人受别发无上正真道意,人人皆当过泥洹大道去。

“尔时,谛念愿无上王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是教授,现身一日,所度尽已,便般泥洹;般泥洹后,其法留止二十亿千岁。其数欲尽最后五十岁中,比丘多不复信深经,多喜浅事,经法于是稍稍未尽。

“尔时,阎浮利国有王,名智力,常修行佛三事。何等三事?一者、常护佛深法;二者、受行佛深法;三者、谛信佛深法。

“尔时,世有比丘字浮昙末(汉言至诚意),常行三事。何等为三事?一者、常持是三昧;二者、常护是三昧;三者、常诵是三昧;加有八事:常行慈心、常行哀心、常行悲心、常行护心、常行黠慧心、常行答问心、常行喜踊心、常行第一心,以是便具降九十六种道,悉览知一一深法不复疑。

“至诚意比丘与智力王有亲理,为王所尊敬,国人爱重亦尔。王欲见是比丘,无有厌极;时听是比丘说经法,无有厌足;时欲礼是比丘,无有厌足。

“时,是比丘髀上生大恶疮,国中医药所不能愈,王愁大悲,即为泪出。时,二万夫人俱亦皆同时悲念是比丘。于时王卧,出梦中有天人来语王言:‘若欲愈是至诚意比丘病者,当得生人肉血饮食之,即愈矣。’王寤,惊悸不乐,念:‘是比丘病重,乃须彼药。法所难得。’敕问臣下:‘何从得生人血肉?’

“时,王第一太子,字若罗卫(汉言智止)。智止白王:‘王莫悲、莫愁、莫忧,人之血肉,最为贱微,世人所重,道无所违。’王答太子:‘善哉,善哉!’太子默然,还入斋室,持刀割髀,取肉及血,持送与比丘。比丘得服之,疮即除愈,身得安隐。

“王闻比丘已得除愈,大欢喜悦怿不能自胜,意存比丘,不复念太子痛,持是欢喜,各有至心;太子亦自平复,便举国财宝赐与太子。太子以偈答王曰:

“‘与血肉安隐施,割血肉施与人,

即得愈无复恐,是供养佛所誉。

德中德最安隐,未来当作佛者,

断贪淫去嗔恚,一切人皆除愈。’”

 

佛告月明童男:“尔时,至诚意比丘者,提和竭罗佛是;尔时,智力王者,今弥勒菩萨是;时,智止太子,我身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饶益于世间不可计量,积累功德欲度一切故,菩萨大士行皆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度世苦者,当发无上正真道意,诵习是三昧。”

佛说经已,莫不欢喜,作礼而去。

佛说月明菩萨经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四·智旭
  卷第三十六(杂行长者部下)·宝唱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略传·印光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八(末)·窥基
  10.说无色品·佛音
  千山剩人可和尚塔铭·函可
  刀杖品法句经第十八(十有四章)·佚名
  大云无想经全文·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四·知礼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欧阳竟无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卷·圆照
  断指求法·佚名
  菩萨地持经 第二卷·佚名
  人 生·太虚
  二十七、不是心佛·慧开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六十八·彭定求

        卷568_1 【乌夜号】李群玉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

  • 卷三百五十八·彭定求

        卷358_1 【始闻蝉有怀白宾客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兼遣报君知之句】刘禹锡   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人含不平意,景值欲秋时。   此岁方晼晚,谁家无别离。君言催我老,已是去年诗。   卷358_2 【赠乐天】

  • 花儿开过了·闻一多

    花儿开过了,果子结完了; 一春底香雨被一夏底骄阳炙干了, 一夏底荣华被一秋底馋风扫尽了。 如今败叶枯枝,便是你的余剩了。天寒风紧,冻哑了我的心琴; 我惯唱的颂歌如今竟唱不成。 但是,且莫伤心,我的爱, 琴弦虽不鸣了,音乐依然在

  • 卷二十七书·何良俊

    孔子曰:“游于艺”,又曰:“吾不试。”故艺古称六艺,书其一也。盖自庖牺氏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书其肇于此矣。其后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神泣,则以其泄天地之秘也。然使当时无文字,则后世无六经矣,其所系不甚

  • 卷之一千三百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三十九·佚名

    髙祖中叔孙通制礼仪【荆公 皮日休 温公 东坡】陆贾叔孙通朱敬则【东坡】汉攻【石守道】建五等封异姓【李翰】萧何治未央宫【温公 史剡】髙祖唐帝之后【栁子厚】赦季布【东坡】髙祖御将【老泉】叔孙通制礼仪荆公诗

  • 匈奴列传第五十·司马迁

    王延海 译注【说明】本文是记述匈奴与中国关系的传文。全文共四段,首段记述匈奴的历史演变及其同中国的历史关系,以及他们的民族风俗、社会组织形态等;第二段写汉朝初年,匈奴与汉朝的和亲关系和反复无常

  • 卷一百十一·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十一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新法三上神宗论王广渊和买抑配取息李 常臣近闻京东转运使王广渊以陈汝义所进羡余钱五十万贯随和买绢钱俵散今却令每贯纳见钱一贯五百於常税折科放买之外又取此

  • 卷十六·长孙无忌

    <史部,政书类,法令之属,唐律疏义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十六唐 长孙无忌等 撰擅兴【凡二十四条】疏义曰擅兴律者汉相萧何创为兴律魏以擅事附之名为擅兴律晋复去擅为兴又至高齐改为兴擅律隋开皇改为擅兴律虽题目

  • 曾子问不谏上不顾民以成行义者晏子对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晏婴

    曾子问晏子曰:“古者尝有上不谏上,下不顾民,退处山谷,以成行义者也?”晏子对曰:“察其身无能也,而托乎不欲谏上,谓之诞意也。上惛乱,德义不行,而邪辟朋党,贤人不用,士亦不易其行,而从邪以求进,故有隐有不隐。其行法,士也,乃夫议上,则不

  • 卷中·戴震

    物之离于生者,形存而气与天地隔也。卉木之生,接时能芒达已矣;飞走蠕动之俦,有觉以怀其生矣;人之神明出于心,纯懿中正,其明德与天地合矣。是故气不与天地隔者生,道不与天地隔者圣,形强者坚,气强者力,神强者巧,知德者智。气之失暴,神

  • 卷九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九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九十宗庙时享汉书文帝本纪文帝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见于高庙景帝本纪元年诏高庙酎【张晏曰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纯也至武帝时因八

  • 卷九·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九新安首源姚际恒着小雅大小雅之分,或主政事,或主道德,或主声音。唯严氏主辞体者近之。曰:「二雅之别,先儒皆未有至当之论。窃谓雅之大、小特以其体之不同耳。盖优柔委曲,意在言外者,风之体也。明白正大,直言其事者

  • 第二 反应 6·王诩

    【原文】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①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②。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③。矩其与人也微④,其见情也疾。如一陰一与一陽一,如一陽一与一陰一;如圆与方

  • 物不迁论第一·僧肇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

  • 读西藏比丘血泪书告中央政府及国民·太虚

    中央政府诸公及全国国民公鉴:对于西藏佛教民族二领袖达赖、班禅之失和,将酝酿成西陲之隐患,余久经注意,且曾向关系各方面,陈解救之途径。今得西藏毕朋寺比丘僧罗桑年札等血泪书,并察近来中央与西康及班禅、达赖各方之行动,殊

  •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佚名

    西晋沙门法炬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尔时众多上座声闻。于世尊左右树下窟中安居。时有众多年少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为诸年少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

  • 正法念处经·佚名

    梵名Saddharma -smr!ty-upastha^na-su^tra 。凡七十卷。北魏般若流支译。音译萨怛啰麻悉麻啰地乌婆萨怛拏拏麻苏怛啰。又作正法念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起于外道以身口意三业诸问题质问新出家之比丘,世尊乃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