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西藏比丘血泪书告中央政府及国民

中央政府诸公及全国国民公鉴:对于西藏佛教民族二领袖达赖、班禅之失和,将酝酿成西陲之隐患,余久经注意,且曾向关系各方面,陈解救之途径。今得西藏毕朋寺比丘僧罗桑年札等血泪书,并察近来中央与西康及班禅、达赖各方之行动,殊感事势严重,如不速为妥切之安置,必成中华民族钜大之伤害。为是、不敢隐其所知,特为我中央政府诸公及全国国民剀切言之。

西藏全族,包括前后藏以及分居在西康、青海、宁夏等处之说西藏语者,皆是依达赖、班禅为主导之佛教民众,而西藏佛教又为内外蒙及东北四省与晋各地喇嘛寺庙僧众信徒之宗主。西藏之政事,虽向例由达赖经管,而在教务上则达赖、班禅实为地位同等之领袖;且历来之达赖、班禅,皆视其年辈先后,互为师弟。此一辈之达赖为师而班禅为弟,亦适逢其会耳。且全西藏可视同一佛教学校或一大丛林,唯以教务为重,而政事仅等于学校中之事务而已。由此可知达赖、班禅之背驰,足使西藏全族民众之莫知适从,或随之以分裂为二群,各引外来之势力之援助,扩大战斗,使西藏以及中国西部全陷于崩溃扰乱中。此为基于达赖、班禅事件,所引起西藏或中国今日已到安危存亡关头之现状,解救之而得其道,则不难存而安,如不得其道而出于妄动,则危亡必旋踵至!

默察民十三班禅离藏以来八九年之酝酿,以班禅之奔走于北平、东北、蒙古、南京及其代表于四川、西康、青海、北平、南京等分设办事处之结果,西康、青海及蒙古与西北、东北诸省喇嘛徒众之一小部分,渐有武力拥班禅入藏之企图。而西藏之喇嘛民众,则服从达赖之管治,但分成亲英图强以拒班禅回藏之少数派,及守旧亲华以迎班禅回藏之多数派。然达赖、班禅两方,除极少数之极端派以外,大抵对于达赖、班禅犹保持均等之信崇,此观今此罗桑年札等血泪书亦可知者。然设于此际先有一方引入非佛教或反佛教之武力以相侵逼,则另一方必致呼起其全族僧民之武力,甚至不恤引结其他非佛教之武力,抗争以图保持。盖达赖、班禅及各呼毕勒罕之世世转生西藏,本为护持西藏佛国,故血泪所谓‘一定全体出动救护佛教,枪林弹雨之下,肝脑涂地,骨肉膏野’之惨战,非耸听之危言,为必至之实事。反达赖者虽屡传达赖亲英,或西藏已全在英人势力之下,其实、达赖意与西藏守旧亲华迎回班禅之多数派合,迄今西藏犹绝无英人势力可言,仅数人曾游学英国、或印度,以练英国式之陆军耳。然若以非佛教之武力,为破坏佛教之侵迫,则由其护教热诚与英人之诱惑,正不难驱达赖及西藏僧民全部亲英,致西藏以至中国西部陷入英人支配之下。如此、则班禅或将由内外蒙媒介,导入苏俄武力,而中国西陲,有成英、俄角逐场之危险。乃今措置藏事者,青海、西康每动回教徒所率军队,如血泪书所谓‘民元川军在藏,焚杀抢奸,大毁佛寺;去年达结白利之争,结果两寺砖瓦无存,佛经焚毁,塔像挖坏,万一……班禅带领回兵攻藏’云云。又如蔑视西藏民族原有之文化,派少年男女入藏宣传党义,动云党化西藏,或另兴非佛教之教育,而操切从事,不能因俗利导。凡此,皆可致驱迫达赖与藏族背华向英之患,应速改途易辙以挽救之者也。

血泪书虽尊敬班禅,而痛诋其驻京、驻平、驻川、驻康、驻青、驻印等办事处长。然余与班禅辅佐,相稔颇多,其所言则虽尊敬达赖,而对于达赖左右之一部分人,则亦痛言其如何压逼,如何凌辱,如何拘办其亲友,如何抄没其财产,种种仇恨之力图报复。故余确知班、达失和之症结,在于两方属下之几个要人,势不两立,而不在班、达二人之本身。去年班禅曾亲告余:达赖不久犹有函致彼,而彼二人亦尚保师弟情谊。且西藏全族及蒙、汉各地喇嘛佛徒,最大多数对于班禅、达赖信仰犹未失均衡,即两方属下之几个要人,亦不能全昧欲护持西藏佛教之良心,及不顾班、达护持西藏佛教之本愿,与护持西藏佛教之西藏民族意识。此之三点,实为可调解班、达重归和好之总线索。何况达赖年老,忧一旦身故,西藏若无资望隆重者代掌其权,恐亲华、亲英二派起争,陷西藏于溃乱,而亟盼班禅能早回藏,以其身故时代掌其权,并为再世达赖师保。加以藏族僧民习用川茶及绸缎等,殊成先天好尚,银币亦用川、滇之鼓铸者,现殊缺少而冀资济。凡是、皆深愿速弭班禅怨隙,能右中华民国得适当安置以遂其希望者。故平息班、达之争以安定中国之边陲,除用武力及变革其俗外,实犹有较善之途径也。余近年颇注意班、达争端之解释,与班、达两方人员往还既久;且余所办武昌佛学院学僧与余弟子大勇所领导之留藏学法团学僧,今在拉萨、昌都、打箭炉等处游学者,时以藏情函告。顷又于重庆缙云山设汉藏佛学院,及康藏喇嘛招待所,故于藏事较能详悉其蕴耳。

和解之唯一途径,在由一德望为达赖、班禅两属及藏族僧民所知之汉僧,率领尊信谙悉西藏佛教之缁素一团体,先礼请班禅及其属下与达赖代表,予以同情,为向达赖先容,入藏朝礼圣地,遵行崇奉西藏佛教之仪式,对于达赖致隆重之礼,对于毕朋寺等各大寺喇嘛行庄严之供养,从行事上示藏人以汉地缁素尊奉西藏佛教之实情。随即宣示中央政府及全国国民对于西藏佛教尊仰护持之公意,先取得达赖与各大寺喇嘛同情,进一步论到为护持西藏佛教有达、班和好,汉、藏融合之需要。再同达赖、班禅及藏族最大多数僧民,以达班、汉藏和合护持西藏佛教之同情,去感动两方之属下要人,释怨归好。至是、如犹有一二顽梗争斗者,将为两方共弃而不难解决。先办到此班禅和平回藏,……赠班禅卫队三五百人亦无不可。西藏恢复归华之初步,而其后再察机宜,以为如何交换汉藏文化,如何开发实业教育之设施。如此和平办法,深信确能有其把握,但不能不需政府或大檀越,予以最少二十万元之资助耳。盖赠班禅、达赖及其两方要人之礼物,与各大寺喇嘛之供养,此项费用最大非十数万元不办,需用浩繁也。但如泣告书所云:‘我们若能成功,不亚于兴建无数的时轮金刚法会’。今此此二三十万元,亦等于举行一‘时轮金刚法会’之费用而已,较之一度用兵西康或青海之军费,殆不过百千分之一耳。如此切实和平之办法,愿中央政府诸公及全国国民察择施行。中国幸甚!世界佛教幸甚!南京中国佛学会会长太虚谨具。(见海刊十三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己身品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三十二·佚名
  与大圆居士书(六通)·太虚
  卷第八·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道宣
  顺权方便经卷下·佚名
  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太虚
  坚誓师子缘品第四十九·佚名
  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十四·欧阳竟无
  佛说梵网经卷上·佚名
  卷一百一十八·佚名
  潭州开福报慈禅寺道宁师语录序·开福道宁
  金刚般若经集验拾遗·孟献忠
  禅苑蒙求卷之上·志明
  卷第三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论阴阳第六·王骥德

      古之论曲者曰:声分平、仄,字别阴、阳。阴、阳之说,北曲《中原音韵》论之甚详;南曲则久废不讲,其法亦淹没不传矣。近孙比部始发其义,盖得之其诸父大司马月峰先生者。夫自五声之有清、浊也,清则轻扬,浊则沉郁。周氏以清者为

  • 西渡集巻上·洪炎

    宋 洪炎 撰巳酉嵗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冦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径转桥横水林深寺据山钟鱼告閴寂松竹媚孱顔避地欣有托依僧成暂闲东归路不隔片片陇云还突兀山椒寺披榛二百年刹从吾祖卜席是里僧传溪送无尽水林供不断烟嚢

  • 1923──中華民國十二年癸亥·郭廷以

      1﹐1(一一,一五)   (1)中國國民黨發表宣言,宣布時局主張及民族、民權、民生政策。   (2)接收膠濟鐵路及其支線並附屬財產。   (3)膠濟鐵路國庫證券借款四千萬成立。   (4)漢口全國商會聯合會通電呼籲裁兵、制憲、理財(英美

  • 第六十五回 杀季弟特遣猛将军 鸩故主兼及亲生女·蔡东藩

      却说湘州刺史王琳,曾偕僧辩入都平景,功居第一。他本家居会稽,以行伍起家,姊妹皆入湘东王宫,琳因侍王左右,得邀荣宠,平时常倾身下士,所得赏赐,不入私囊,尽给兵吏,麾下约有万人,多系江淮群盗,乐为彼用,自平乱有功,恃宠纵虐。僧辩

  • 中俄密约之真相·佚名

    中俄密约者,瓜分中国之先锋也,而其机实自中东之役启之。当军书旁午,风声鹤唳之时,当局者旁皇无所措,辄欲借他国之力以泄一时之忿。两江总督张之洞,电奏争和议曰:若以赂倭者转而赂俄,所失不及其半,即可转败为胜。惟有恳请饬总署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四十五终·佚名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成化三年九月癸亥朔升礼部左侍郎邹干为南京礼部尚书○升狭西布政司右布政使娄良湖广右布政使陈安各本司左布政使○授理刑进士方昇黎福吴文元杨守随张进禄戴缙王浚程宏张玮刘仁魏秉王宾张杰

  • ◎孙传芳自致败亡·刘以芬

    小站军阀(北洋军阀,其基础实奠于袁世凯之小站练兵),自袁死后分为皖、直两系。皖系始于段而终于段,直则由冯而曹而吴,而以孙传芳为之殿,卒亦皆败。诸人败因,前既分述之矣,孙之败亦可得而言焉。 孙在直系,本属后起,其首露头角,在于

  • ●卷上。安宗皇帝纪·佚名

    安宗简皇帝讳由崧(校者案:《清史纪事本末》卷八载,永历十四年夏四月,上圣安皇帝谥号曰安宗简皇帝。今即据以补入),神宗次子福王常洵子也。神宗五子:长光宗,次福王常洵,次瑞王常浩,次惠王常润,次桂王常瀛。万历二十九年冬十月己卯

  • 卷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七 【起癸巳汉成帝河平元年止庚申汉哀帝元夀二年】 凡二十八年 表例说 见第二十一及二十二二十三卷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七>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

  • 宪问第十四·孔子

    本篇内容较多,也较杂,包括道德、政治、学问等各个方面。还有不少对人物的评论,通过对人物的评论表现出孔子的政治、伦理观点。全篇原文共44章,本书选19章。 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乡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

  • 卷八十五·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八十五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三十三襄公十六年考异足利本传以报宋扬梁之役扬作杨注同注韩襄无忌子也无也字 时皆诸侯大夫义取皆平故得会郑伯无故字释文间音闲也【三叶】元

  • 卷八·孔颖达

    <经部,诗类,毛诗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八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国风齐序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音义【妃芳非反慢武谏反警居领反本又作敬音同】疏【正义曰作鸡鸣诗

  • 卷十九之上·何楷

    <经部,诗类,诗经世本古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十九之上 明 何楷 撰 周平王之世诗三十四篇 瞻彼洛矣纪东迁也【按史周幽王十有一年申侯与犬戎入寇戎弑王于骊山之下郑桓公友死之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时

  • 无见品第二·佚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发是念时。四天王皆欢喜意念言:我曹亦当复以四钵奉上菩萨。如前王法奉诸佛钵。忉利天王及第六天王,皆欢喜意念言:是菩萨成佛时我曹亦当奉侍给使。减损阿须伦种增益诸天众。三千大千

  •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下(僧宝聚)·非浊

    释子非浊集第一文殊师利菩萨感应(出清凉传等文)文殊师利。旧云妙德新云妙吉祥。立名有二。初就世俗。因瑞彰名。此菩萨有大慈悲。生舍卫国多罗聚洛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凡如莲花。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

  • 上清诸真章颂·佚名

    一卷,斋醮颂章集。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期。内载上清步虚三契项、上清旋行赞、步虚忧乐忽辞、洞真徊旋章、金章十二篇等颂章。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

  • 般舟三昧经·佚名

    全称《佛说般舟三昧经》,亦称《三昧经》。佛教经典。东汉支娄迦谶译。一卷。“般舟”,梵文Pra-tyut panna的音译,意为“出现”、“佛立”。“般舟三昧”,即“佛立三昧”,佛教禅法的一种。本经主要述说修持般舟三昧之法,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