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 生

  今天且提出“人生”两个字的名义来谈谈。

  “人”是什么?怎样叫“生”?这是两个问题。世俗对于人生的解说,往往以为人生几十年光阴就是人生的安立,把人生概指为“人之一生”、“人的生命”或“人的生活”而已。今谓人生应该要分析来讲。

  第一、“人”是什么?即是人的一名所名的那个人究竟是怎样?依照中国的人字,是象形的,所以首先可云人是个有形体的。但有形体仅足区别无形体的虚空而已,其余如动植矿物等都是有形体的,又如何从有形体的物中显出这所名的人呢?于是从形体上显然不同的一点,则可曰人是“自然主义的宇宙下那个渺小的两手动物”──胡适之语──。然此不过在动物中加有两手的符号罢了,其余就作用而言,亦可曰人是能用火或用铁器的动物,或曰人是能有言语文字的动物,此亦皆就其一种作用为符号,便于指别曰人而已。其实有此诸作用未必为人──若鸟亦能言语等──,离此等作用亦未尝不为人也。然大致先认人为动物的一类,以为人类所表显出来的常性就在作用活动,那末、诸动物若象马等皆有活动作用,难道象马等也可以叫他做人么?想大家要齐声说是不对罢!于是有谓人是有形物故非虚空,人又是有形体有生机物故非土石,人又是有形体有生机有活动作用的动物故非草木,人又是有能群的政治及理性的道德者故非禽兽。讲到能群的政治与理性的道德,可谓能在动物中崭然显出人的不共性了。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又曰‘人为万物灵长’。古来讲做一个人要有理性的道德,即现在所讲做人要有人格,就是从理性中发挥道德以完成人格的人。这种人格是尊重的,是异于禽兽的。此内具的理性道德发现于人伦的群众,即为礼法政治等。然后以儒家所说的“仁”。最足表明人之性德,故孟子说:‘仁者,人也’。子思说:‘人者,仁也’。孔子也说:‘克己复礼为仁’。此仁乃指人之性德。亦指为君子或成人的意思,如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样观察,古来贤哲很注重有性德人格的人,所以人是应保持仁之理性道德,乃能永久不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德性。不然,不但不能养成为有德性的仁人,而人与人就不免发生种种冲突种种残害不仁的事来。放眼一观,现世界人类的悲惨现象,即由未有完成人格的仁人,没有成人,所以不能尽行人道。

  以上所讲,虽可略明人名所名的人之大较,但佛法中则又言人者忍也,言人世上如此的苦乃这些人偏能忍受得住。此之忍字,有讥其不知厌离苦求出苦的意思,这是三乘共教的意思。若大乘胜义,则亦可云是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能基为坚忍精进之德。

  但是佛法对于人的看法,人祇是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六大等缘法的和合相,若是离去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六大等缘的和合,其实无人可得。从这种五蕴等和合相而假说为一个人,而五蕴等又是刹那生灭的,故人又是相续──生灭──的假相。人名所名的人,祗是和合及相续的假相,故金刚经说:‘无人相’,是表明人本无实,不过为诸法和合及相续的假相而已。既然为和合及相续的假相,则本无固定的实人可知,故“人假无人”。

  第二、怎样叫“生”?生的定义,本以对灭,灭是灭去,生是生起,从无而有是谓之生,从有至无是谓之灭,这一点是通常人所共知的。但普通还有一种解说,生与死对,以死对生,分明是一种生活、生长的意思。生活的生,是能相续增长有变化的。凡生之后不即死灭,有住及异,生、住、异、灭、谓之四相,言生至灭的中间必经过存在的住,至少也要经过变化的异而后方灭。生死的生,合生、住、异曰生,异灭曰死,故与生灭的生不同。讲从无至有的生,必有能生所生乃成立生义。若无能生即无所谓所生,即不能说有“从无至有”的生。但说何为所生者的能生呢?若说从自生,既未生云何有自?若说从他生,但此间所说的他须与自相对,当未有自的时候云何有他?他既不有,云何能生?若说自他共生,但当在未生的时候无自故无他。云何有自他共可言共生?若说无能生而有生,则虚空何不欻然生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皆不得说有生,故祗得说“缘生”,从众缘和合而生。然缘生之本生空,以实无能生、所生之可分划。假说此法为所生,而观此法实唯众缘;假说众缘为能生,而观众缘全即此法。且众缘与此法同为众缘所生法,而此法与众缘亦同为能生的众缘,摄入重重,交遍无尽,故“生空无生”。

  照以上看起来,“人生”的意义大概可以明白了,略举于左以当结论。

  一、“人”是什么?是五蕴和合及相续的假相──故人假无人。

  二、怎样叫“生”?是众缘交遍且互融的空性──故生空无生。

  三、怎样做“人”?尊重仁及坚忍精进的人格,启发此人人本具的性德,做成一个能仁能坚忍精进的“仁人”。

  四、“人生”为什么?造成人人能仁能坚忍精进的人格,去实证“人假无人”、“生空无生”的人生真相,同登正觉。

  (大醒记)(见海刊六卷九期)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一·性音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四·佚名
  卷一百三十九·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九[宋铭]·惟白
  与胡文虎君谈话·太虚
  卷第八十一·霁仑超永
  卷第十·箬庵通问
  卷第八·雷庵正受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四(论本第五十四五)·窥基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一·念常
  卷四百五十八·佚名
  文武群己事器一致之教育·太虚
  蒋山元禅师·惠洪
  枯崖和尚漫录卷上·枯崖圆悟
  卷四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六·董康

      ○雙熊夢   一名十五貫。聞係近時人撰。或云亦尤侗筆也。記中熊友蘭、友蕙皆獲重罪。蘇州守况鍾禱於神。夢雙熊訴寃。因爲硏審而出其罪。故曰雙熊夢。友蘭、友蕙皆因十五貫鈔無端罹罪。故又曰十五貫。其情節甚

  • 神童诗原文·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

  • 第三折·佚名

    (卜儿上,云)老来渐觉朱颜减,羞对菱花两鬓斑。老身是赵江梅的母亲。俺孩儿与牛员外做伴,老身吃穿衣饮,都是员外看管。自从那一日在玩江亭上,与俺女孩儿做生日去,见了个瘸先生,后来员外不知怎生就跟的他出家去了。老身想来,偌大

  • 卷四·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四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瘦马行【至德二年作】补注【鹤曰为房琯作当琯败在至德元年十月今云去岁奔波逐余寇则是二年作明矣是年琯罢相】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骼一作骸洙

  • 窦氏联珠集巻五·褚藏言

    故武昌军节度副使朝散大夫捡挍秘书监兼御史中丞扶风窦府君诗府君讳巩字友封家世所传载于首序府君元和二年举进士与今东都留守在仆射孙公简故吏部侍郎兴元节度使王公源中中书舍人崔公咸制诰李公正封同年上第府君世传五

  • 卷三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六·脱脱

        徐谊 吴猎 项安世 薛叔似 刘甲 杨辅 刘光祖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温州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

  • 读礼通考卷七十二·徐乾学

    丧仪节三十五国恤七太皇太后皇太后丧仪上后汉书礼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崩司空以特牲告諡扵祖庙如仪长乐太仆少府大长秋典丧事三公奉制度他皆如礼仪【丁孚汉仪曰永平三年隂太后崩晏驾诏曰柩将发扵殿羣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

  • 卷五·王世贞

    ○文臣异途国朝文臣入仕正途,惟有进士、乡科、岁贡、选贡而已。其任子及国初贤良方正、人材举荐亦次之。其有不由是途而登大位者,略纪于是:太子少师、赠少师、荣国公姚广孝,左布政使吴印、华克勤,俱以僧。其翰林应奉李愿证

  • 卷一百十七·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十七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新法九上神宗应诏言朝政阙失  司马光臣准西京牒准三月三十日诏敕朕涉道日浅晻于致治政失厥中以干阴阳之和乃自冬迄春旱暵为虐四海之内被灾者广间诏有司损常膳

  • 十 地质调查所所长(1916—1921)·胡适

    地质调查所是民国五年(1916)正式成立的。在君不但是第一任所长,还是最初负责筹备创立的人。他的筹备工作,第一步是设立地质研究所来训练地质调查的人才,第二步是他自己实行作大小规模的地质矿产调查。这两步工作,我在上文已

  • 二十七年(下)·佚名

    八月8月1日○朔丙午,上在貞陵洞行宮。王世子在洪州。○政院啓曰:「今者,劉摠兵軫念嶺南民阻飢,遠輸米豆以賑之。其意實非偶然,而備邊司欲使問安官,措辭致謝,似爲未安,令承文院,今日內作揭帖,明日發送何如?」上從之。○司諫院啓曰

  • 卷二十四·张廷玉

    <經部,春秋類,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二十四【辛簡王已六年】十有一年【晉厲公州蒲元年齊靈二年衛定九年蔡景十二年鄭成五年曹宣十五年陳成十九年?桓五十七年宋共九年秦桓二十五年楚共十一年

  • 持品第三十五·佚名

    尔时三千大千国土。诸四天王及诸阿迦腻吒诸天子。语释提桓因言:仁者,当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习念守行般若波罗蜜。供养讽诵念者,诸馀恶法悉当消灭。诸善功德当具足生。受持般若波罗蜜者,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三宝之法

  • 卷第三十一·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著无缚解脱回向?“佛子!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善根,心生尊重。所谓:于出生死,心生尊重;于摄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于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于悔诸过业,心生尊重;于随喜善根,心生尊重;于礼

  • 宗镜录卷第九·延寿

    夫修行契悟。法乃尘沙。云何独立一心为宗。而称绝妙。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触途成壅。证入无门。如俗谛中。亦有秘密之法。若不得要诀。学亦无成。或得其门。所作皆办。今教乘称秘密之法。禅宗标不传之文。则向

  • 易外别传·俞琰

    元俞琰述。道教经书。一卷。前有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序。全书阐发魏伯阳《参同契》之学,描述先天图环中之秘,反而求之自身,认为此是养生之切务,不可不知。内收邵康节“心为太极图”,朱紫阳“太紫虚中先天图”, “先天

  • 紫团丹经·佚名

    古代内丹术书。宋紫团道人撰。一卷。作者力主通过内修,运炼精、气、神而成丹药,以益寿延年。全书分为《金丹秘诀》、《古仙秘方》、《偃月玄金篇序》、《神室炼养金丹》、《采红雪炼为阳丹》、《采取阴阳真丹》、《还

  • 太平经国书·郑伯谦

    十一卷,宋郑伯谦著。其书发挥《周礼》之义,取名《太平经国书》,意本刘歆以《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迹语”。首列四图:(1)《成周官制》;(2)《秦汉官制》;(3)《汉官制》;(4)《汉南北军》。其大意是将宫中、府中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