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於諸眾生。起大慈普遍心。起大悲潤澤心。思惟相續。曾無間斷。福德智慧具足莊嚴正見圓滿。離諸塵垢。證法平等心無高下。隨順悟入一切智道。拔不善刺滅一切障。了達甚深覺法自性。堅固精進以為牆塹。不思議三昧而為園苑。以慧日光破無明闇。以方便風開智慧華。以廣大願充滿法界。心常現入一切智城。如是勤求菩薩之道。漸次往詣樂瓔珞城。到彼詢求最勝長者。見在城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無量商人百千長者眾所圍遶。理斷人間種種事務。因為宣揚出世之法。令離見慢及我我所。捨所積聚眷屬珍財。滅除慳嫉一切疑執。心得清淨。無諸穢濁。獲淨信力。常樂見佛。受持佛法。生菩薩力。起菩薩行。入菩薩三昧。得菩薩智慧。住菩薩正念。增菩薩樂欲。發起無上菩提之心。爾時善財。即至其所。以身投地。頂禮其足。良久乃起。以尊重心。白言聖者。我是善財。我是善財。我專尋求菩薩勝行。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道。隨修學時。常能化度一切眾生。常能現見一切諸佛。常得聽聞一切佛法。常能住持一切佛法。常能趣入一切法門。入一切剎。學菩薩行。常能久住一切大劫。修菩薩道。心無厭足。能知一切如來神力。能得一切如來護念。能入一切如來智慧。時彼長者。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成就至一切處淨菩薩行法門。無體無依無作無住神通之力。

  善男子。云何名為至一切處淨菩薩行法門。善男子。我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欲界一切諸眾生中。所謂一切三十三天。一切須夜摩天。一切兜率陀天。一切樂變化天。一切他化自在天。一切魔天。及餘一切欲界所居部類眷屬。一切天龍夜叉羅剎鳩槃茶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村營城邑。一切住處。諸眾生中。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令捨非法。令息諍論。令除闘戰。令止忿競。令破怨結。令解繫縛。令出牢獄。令免怖畏。令斷殺生。乃至邪見一切惡業不可作事。皆令禁止。令其順行一切善法。諸可作事皆使正修。令其遍學一切技藝。於諸世間而作利益。為其分別種種諸論。隨其所應。令生歡喜。令漸成熟隨順。一切諸外道眾。為說勝慧。令斷諸見。令入佛法。乃至色界一切梵天。我亦為其說如是法。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極微塵數世界之中。我皆為其廣說正法。所謂佛法。菩薩法。聲聞法。獨覺法。說地獄趣。說地獄眾生受苦差別。說向地獄道。說畜生趣。說畜生眾生受苦差別。說向畜生道。說閻羅王界。說閻羅王界受苦差別。說向閻羅王界道。說天世間。說天世間受樂差別。說向天世間道。說人世間。說人世間受苦受樂。說向人世間道。善男子。我說如是種種世間。若集若壞若染若淨。為欲開顯菩薩功德。為令捨離生死過患。為令知見諸佛功德。為令知見諸有趣生。為令知見無障礙法。為令開發智慧光明。為欲顯示苦樂因起。為欲顯示入無相門。為令眾生捨諸想著。為令證得佛無依法。為令永滅煩惱業輪。為令能轉佛淨法輪。我為眾生說如是法。善男子。我唯知此至一切處淨菩薩行莊嚴法門無依無作無性無住神通之力。如諸菩薩摩訶薩。具足一切自在神通。悉能遍往一切佛剎。得普眼地。住淨耳根。悉聞一切音聲言說。普入諸法。智慧自在。勇健無比。離諸乖諍。以廣長舌。出平等音。其身妙好。同諸菩薩。與諸如來究竟無二。智身廣大。普入三世境界無際。同於虛空。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無邊際河。其國有城。名羯陵迦林。有比丘尼。名師子頻申。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禮最勝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一心戀慕。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漸漸前行。至無邊際河羯陵迦林。周遍尋訪師子頻申比丘尼。時無量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比丘尼。在勝光王之所捨施日光園中。說法利益無量眾生。善財聞已。歡喜踊躍。即詣彼園。周遍觀察。見其園中。有一大樹。名過滿月。形如樓閣。高廣嚴好。放大光明。照一由旬。復見葉樹。名曰普覆。其形如蓋。紺青光明。周遍照耀。復見華樹。名曰華藏。形色高潔猶如雪山。雨眾妙華如流香水。周遍普熏無有窮盡。猶忉利天歡喜園中波利質多羅樹。復有果樹。名為常熟。形如金山。味如甘露。柔軟香美常放光明。種種眾果。悉皆具足其中。復有摩尼寶樹。名毘盧遮那藏。其形無比。如妙高山。心王摩尼寶。最在其上。阿僧祇色相摩尼寶周遍莊嚴。栴檀摩尼以為樹果。眾雜珠網。羅覆其上。復有鬘樹。名為天寶。恒出妙寶瓔珞華鬘。如意寶王敷榮光耀。摩尼寶藏蘊伏其下。以為樹根。復有衣樹。名能清淨。常出眾色諸妙寶衣。垂布樹枝。以為嚴飾。有音樂樹。名為歡喜。其音美妙。過諸天樂。復有香樹。名遍莊嚴。恒出妙香。普熏一切園中。復有種種陂池。一切皆以七寶莊嚴。其池入處。眾寶莊嚴。眾色摩尼。而為欄楯。栴檀香末。凝積其中。上妙金沙彌布其底。八功德水清淨盈滿。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遍覆其上。瞻博迦華。阿提目多迦華。婆利師迦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如是等華。列植其岸。眾鳥和鳴。其聲清雅。種種天寶。妙莊嚴樹。行列園中。諸寶樹下。各各敷置寶師子座。以不思議種種妙寶而為莊嚴。布以天衣。熏以妙香。垂諸寶繒。施諸寶帳。閻浮金網。彌覆其上。寶鐸徐搖。出妙音聲。或有樹下敷蓮華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香王摩尼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龍象莊嚴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寶師子聚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毘盧遮那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十方毘盧遮那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因陀羅摩尼金剛王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眾生形相毘盧遮那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如意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白色光明摩尼王藏師子之座。其一一座各有百千寶師子座周匝圍遶。一一皆具無量莊嚴。此大園中。眾寶充滿。如海寶洲。寶衣布地。敷設莊嚴。柔軟妙好。如迦隣迦衣。能生樂觸。蹈之沒足。舉即還復。異類眾鳥。鳧鴈鴛鴦。白鶴孔雀。拘枳羅等。飛翔自在。顧影和鳴。寶栴檀林列植門側。密葉葱翠。聳幹枎疏。布影垂陰。莊嚴妙好。種種華樹。常雨妙華。逾天帝釋雜華之園。無比香王。普熏一切。香風四布。流及天人。一切樓閣眾寶莊嚴。上妙香華。珍奇校飾。過天帝釋善法之堂。諸音樂樹奏天音樂。種種樂器。懸布樹枝。所謂箏笛箜篌琵琶簫瑟。如是等樂。不鼓自鳴。聞皆可意。離諸染著。寶多羅樹。覆寶鈴網。微風吹動。出微妙音。如自在天善口天女。諸如意樹。出眾寶衣。如天劫波服。垂布嚴飾。有無量色。猶如大海。百千樓閣眾寶莊嚴。如忉利天帝釋宮殿。寶蓋彌覆。如妙高峯。如梵王宮。光明普照。爾時善財童子。見此園林。無量功德。種種莊嚴。皆是菩薩不思議業之所成就。出世善根之所生起。供養一切諸佛功德。廣修淨業。無能壞者。一切世間無能與等。如是皆從師子頻申比丘尼了法如幻不捨有為積集廣大善業所成。不與聲聞辟支佛共。異道邪論不能傾動。一切魔軍無能與敵。凡夫淺智不能思惟。三千大千世界天龍八部。無量眾生。隨自善根。如應度者。皆入此園。而不迫窄。何以故。此比丘尼。不可思議威神力故。

  爾時善財。見比丘尼。遍坐一切諸寶樹下大師子座。身相端嚴。威儀寂靜。住法平等。動止安詳。諸根調順。如大象王。心無垢濁。如清淨池。普濟所求。如如意寶。不染世法。猶如蓮華。心無所畏。如師子王。護持淨戒。不可傾動。如須彌山。能令見者心得清涼。如妙香山。能除眾生諸煩惱熱。如雪山中妙栴檀香。眾生見者。諸苦銷滅。如妙見藥王。能令見者。所願不空。如婆樓那天。永離欲染。如大梵王。淨眾生心。如水清寶。能長眾善。如良沃田。三業自在。猶如如來。在一一座。眾會不同。所說法門。亦各差別。或見處座。淨居天眾所共圍遶。摩醯首羅天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無盡法相解脫。或見處座。諸梵天眾。所共圍遶。妙光明梵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普門差別清淨言音輪。或見處座。他化自在天天子天女。所共圍遶。自在轉天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菩薩清淨心自在莊嚴。或見處座。妙變化天天子天女所共圍遶。樂變化天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妙法清淨莊嚴門。或見處座。兜率陀天天子天女。所共圍遶。兜率天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自心藏旋轉。或見處座。須夜摩天天子天女所共圍遶。須夜摩天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普遍莊嚴。或見處座。三十三天天子天女。所共圍遶。釋提桓因。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厭離門。或見處座。百光明龍王。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摩那斯龍王。伊羅跋陀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等。龍子龍女。所共圍遶。娑伽羅龍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佛境界光明莊嚴。或見處座。諸夜叉眾。童男童女。所共圍遶。毘沙門天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救護眾生藏。或見處座乾闥婆。眾男女眷屬。所共圍遶。持國乾闥婆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雨無盡大歡喜法雨。或見處座。阿脩羅眾男女眷屬。所共圍遶。羅睺阿脩羅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速疾莊嚴法界智門。或見處座。迦樓羅眾男女眷屬。所共圍遶。大力勇持迦樓羅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怖動諸有海。或見處座。緊那羅眾男女眷屬。所共圍遶。大樹緊那羅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佛行光明門。或見處座。摩睺羅伽眾男女眷屬。所共圍遶。菴羅林忿怒摩睺羅伽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出生見佛歡喜心。或見處座。無數百千男子女人童男童女。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殊勝行。或見處座。諸羅剎眾男女眷屬。所共圍遶。常吸精氣大樹羅剎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發生慈悲心。或見處座。信樂聲聞乘眾生。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勝智威力大光明。或見處座。信樂獨覺乘眾生。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佛功德廣大光明。或見處座。信樂大乘眾生。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普門三昧智光明。或見處座。初地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一切諸佛大願聚三昧。或見處座。二地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無垢輪三昧。或見處座。三地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大寂靜莊嚴三昧。或見處座。四地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速疾出生一切智境界三昧。或見處座。五地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妙華藏三昧。或見處座。六地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毘盧遮那藏三昧。或見處座。七地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普遍莊嚴地三昧。或見處座。八地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普遍法界境界化現身三昧。或見處座。九地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無所得力智莊嚴三昧。或見處座。十地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無障礙輪三昧。或見處座。執金剛菩薩所共圍遶。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金剛智那羅延莊嚴三昧。

  爾時善財童子。見如是等一切大眾種種出生。種種住處。種種身相。種種眷屬。已成熟者。已調伏者。堪為法器。皆入此園。各於樹下。圍遶而坐。師子頻申比丘尼。如其所應種種心性。種種欲樂。種種信解。隨彼所宜勝劣差別。而為演說相應法門。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何以故。此比丘尼。得普眼捨得般若波羅蜜門。演說一切佛法般若波羅蜜門。法界差別際般若波羅蜜門。散壞一切障礙輪般若波羅蜜門。生長一切眾生善心般若波羅蜜門。最勝莊嚴般若波羅蜜門。無礙真實藏般若波羅蜜門。法界圓滿般若波羅蜜門。清淨心藏般若波羅蜜門。普遍出生種種語言神通藏般若波羅蜜門。此十般若波羅蜜門。而為上首。入如是等無數百萬阿僧祇般若波羅蜜門。此日光園中。一切菩薩。及諸眾生。所見境界。所聞妙法。各各差別。悟解不同。皆是師子頻申比丘尼。初勸發心。說法教化。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時善財童子。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如是園林。如是床座。如是經行。如是眾會。如是威儀。如是自在。如是普身。如是無畏。如是神力。如是辯才。如是莊嚴。復聞如是不可思議廣大法門。身心柔軟。五體投地。恭敬頂禮。合掌念言。我當右遶此比丘尼。經於無數百千萬匝。作是念時。此比丘尼。即放光明。遍照其園。普及眾會。善財童子。即自見身。遍一切處。一一座上。比丘尼所。皆悉右遶。百千萬匝。圍遶畢已。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比丘尼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滅除一切微細分別門。

  善財白言。聖者何故。名為滅除一切微細分別。比丘尼言。善男子。此解脫門。於一念中。普照三世一切諸法。顯示本性智慧光明。善財白言。聖者此智光明境界云何。比丘尼言。善男子。我入此智光明門時。得自在出生一切法三昧王。以得如是三昧王故。現意生身。普遍十方一切世界兜率天宮。一生所繫諸菩薩所。於一一菩薩前。現不可說佛剎極微數身。於一一身。作不可說佛剎極微數最勝供養。所謂或現天王身。龍王身。夜叉王身。乃至人王身。各各執持種種華雲。種種鬘雲。燒香塗香。及以末香。衣服瓔珞。幢幡繒蓋。寶網寶帳。寶藏寶燈。乃至一切莊嚴具雲。我皆執持。而以供養。如於住兜率宮一生所繫菩薩所。親近承事。種種供養。如是降神入胎。住胎出胎。在家出家。往詣道場。成等正覺。轉正法輪。入於涅槃。如是中間。或住天宮。或住龍宮。乃至或住人非人宮。於彼一切諸如來所。我皆如是而為供養。若有眾生。知我如是見聞親近供養佛者。一切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若有眾生。來詣我所。我皆誘誨。為其宣說般若波羅蜜門。善男子。我見一切眾生。不分別眾生相。智眼明見故。聽一切語言。不分別語言相。心無所著故。見一切如來。不分別如來相智。了法身故。住持一切如來法輪。不分別法輪相。悟法自性故。一念遍知一切法。不分別諸法相。知法如幻故。善男子。我唯知此滅除一切微細分別成就一切智菩薩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心無分別。普知諸法。一身端坐。充滿法界。於自身中。示現攝持一切佛剎。悉能往詣一切佛所。於自身內。普現一切諸佛神力。一毛遍舉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世界。於其自身一毛孔中。現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成壞。於一念中。與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同住。於一念中。入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劫。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聚落。名為險難。其中有城。名寶莊嚴。彼有女人。名伐蘇蜜多。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大慧光明照啟其心。思惟觀察一切智智。一心隨順諸法實性。堅固了知一切眾生言音陀羅尼門。得受持一切如來法輪陀羅尼門。得與一切眾生作所歸依大悲力。得觀察一切法義理光明門。得速疾圓滿法界輪。得轉彼清淨大願輪。得普照十方一切法智光明。得遍莊嚴一切世界自在力。得普攝取一切菩薩神通智。得普發起一切菩薩圓滿願。漸漸前行。至險難國寶莊嚴城。處處尋訪伐蘇蜜多女。城中有人。不知此女功德智慧。方便善巧。所住境界。微密甚深。作如是念。今此童子。諸根寂靜。諸根調順。智慧明了。已離放逸。心不迷亂。諦視一尋。無有疲懈。無所取著。目視不瞬。心無所動。甚深寬廣。猶如大海。不應於此伐蘇蜜多女。有貪愛心。有顛倒心。生於淨想。生於欲想。不應為此女色所攝。此童子者。不行魔行。不入魔境。不沒欲泥。不被魔縛。不應作處。已能不作。有何等意。而求此女。其中有人。先知此女有勝功德具深智慧。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推求尋覓伐蘇蜜多女。汝已獲得廣大善利。善男子。汝應決定求佛妙果。決定欲為一切眾生作所依怙。決定欲拔一切眾生貪愛毒箭。決定欲破一切眾生於女色中所有淨想。決定欲雨一切如來普遍法界大功德雨。善男子。伐蘇蜜多女。於此城內市鄽之北自宅中住。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踊躍。心願圓滿。一心正念。往詣其門。見其住宅。廣博嚴麗。寶牆寶樹。及以寶塹。一一皆有十重圍遶。其寶塹中。香水盈滿。底布金沙。諸天寶華。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遍覆水上。異香芬馥。悅暢眾心。妙寶殊珍。莊嚴其岸。階陛欄楯。眾寶合成。宮殿樓閣。處處分布。門闥窓牖。相望間列。咸施網鐸。悉建幢幡。無量珍奇。以為嚴飾。瑠璃為地。眾寶間錯。燒諸沈水。塗以栴檀。懸眾寶鈴。風動成音。散諸天華。周遍其地。摩尼燈燭。光明普照。諸珍寶藏。其數百千。十大園林。以為莊嚴。寶樹枝條。騰芳發耀。種種殊麗。不可稱說。爾時善財。見此女人。顏貌端嚴。色相圓滿。皮膚金色。目髮紺青。不長不短。不麁不細。欲界人天。無能與比。音聲美妙。超諸梵世。一切眾生。差別言音。悉皆具足。無不解了。深達字義。善巧談說。得如幻智。入方便門。眾寶瓔珞。莊嚴其身。一切寶網。周覆其上。首冠如意摩尼寶冠。無量眷屬。恭敬圍遶。皆共善根。同一行願。福德大藏。具足無盡。時彼女人。從其身出廣大光明。普照宅中。一切堂宇。及寶宮殿。遇斯光者。身得清涼。心除惑熱。

  爾時善財。前詣其所。頂禮其足。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離貪欲際。我能隨順一切眾生諸所樂欲。而為現身。若天見我。我為天女。形貌光明。殊勝無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見我者。我即為現人非人女。隨其形相。各各殊勝。隨其樂欲。皆令得見。善男子。若有眾生。欲意所纏。來詣我所。而於我身。生極愛染。心如昏醉。我為說法。彼聞法已。則離貪欲。得菩薩無著境界三昧。若有眾生。暫見於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歡喜三昧。若有眾生。暫與我語。則離貪欲。得菩薩無礙妙音聲藏三昧。若有眾生。暫執我手。則離貪欲。得菩薩隨順遍往一切佛剎三昧。若有眾生。暫昇我座。則離貪欲。得菩薩離一切世間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暫觀於我。則離貪欲。得菩薩寂靜莊嚴三昧。若有眾生。見我頻申。則離貪欲。得菩薩摧伏一切外道三昧。若有眾生。見我目瞬。則離貪欲。得菩薩住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抱持於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攝一切眾生恒不捨離三昧。若有眾生。[口*(一/巾)]我脣吻。則離貪欲。得菩薩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藏三昧。如是一切所有眾生。來詣我所。親近於我。一切皆得住離貪際。入於菩薩一切智地最勝解脫。

  爾時善財童子。白伐蘇蜜多女言。聖者云何。此解脫門。得名最勝。時女告言。善男子。一切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為女人。不得速成無上佛道。亦不疾得辟支佛乘。阿羅漢果。五通仙人由女色故退失神通為荷負者。天阿脩羅。常興戰伐。十頭羅剎。焚燒南海楞伽大城。或有諸王。喪失國土。乃至兄弟自相殺害。造惡趣因。現世貧窮。甘為奴僕。不順師長。違背君親。如是一切皆由女人。我觀無數百千世界貪欲眾生。生死曠野。輪轉無窮。苦業之中。女為上首。是故菩薩。若離女色。即得親近諸善知識。復令眾生因此離欲。皆住最勝解脫法門。

  善財童子。白言聖者。種何善根。修何福業。而得增長如是種種殊勝功德。時女答言。善男子。我念過去。有佛出世。名為高行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王都城。名曰妙門。善男子。時彼如來。為欲利樂諸眾生故。來入王城。蹈彼門閫。其城一切六種震動。忽然廣博。眾寶莊嚴。無量光明。遞相映徹。種種寶華。散布其地。諸天音樂。同時俱奏。一切諸天充滿虛空。恭敬禮拜。尊重讚歎。善男子。我於彼時。為長者妻。名曰妙智。見佛神通。心生覺悟。則與其夫。疾詣佛所。發廣大心。以一寶錢。奉施於佛。是時文殊師利童子。為佛侍者。為我說法。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離貪欲際解脫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邊巧方便智。福德廣大。猶如虛空。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淨達彼岸。中有居士。名毘瑟底羅。彼常供養栴檀座佛塔。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

猜你喜欢
  解脱道论 第三卷·佚名
  义净译·佚名
  诸法妙化品第八十七·佚名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二·海明
  新物理学与唯识学·太虚
  卷中四·道宣
  新华严经论 第六卷·李通玄
  卷第三·佚名
  五百问论卷下(一百二十五问)·湛然
  竹溪善禅师塔铭并序·太虚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神会
  中阴救度密法 上卷·莲花生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二·佚名
  卷十二(竺法护译)·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三十一·彭定求

        卷531_1 【太和初靖恭里感事】许浑   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蘋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卷531_2 【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许浑   芦苇暮修修,溪禽

  • 第一折·刘唐卿

    (冲末扮殿头官领张千上,云)淡淡濛濛映晓星,海潮捧现日东升。九重阊阖开宫殿,文武班齐贺圣明。小官殿头官是也。方今大汉,圣人在位,节俭宽洪,施恩布德,过尧舜之治化,迈汤武之宽仁。礼乐修明,彝伦叙正,感应的天下咸宁,八方肃靖

  • 卷九十三·志第四十二·食货一·宋濂

        ◎食货一   《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是以古之善治其国者,不能无取于民,亦未尝过取于民,其大要在乎量入为出而已。《传》曰:“生财有大道

  • ●卷三·赵鼎

    ○绍兴七年丁巳岁 九月,自绍兴被召,是月十六日,入建康,对于便殿。叙志已,上曰:“卿,人望所归,岂应久外。”某辞以今日规模,与臣所见不同。上曰:“将来别作措置。”十七日,宣制:授左仆射。十八日,留身奏

  • 卷二十一下·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一下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律历志第一下 统母 日法八十一【孟康曰分一日爲八十一分爲三统之本母也】元始黄钟初九自乘一龠之数得

  • 卷九 释鱼第十六·邢昺

    [疏]“释鱼第十六”。○释曰:案《说文》云:“鱼,水虫也。”此第释其见于经传者,是以不尽载鱼名。至于龟、蛇、贝、鳖之类,以其皆有鳞甲,亦鱼之类,故总曰释鱼也。鲤(今赤鲤鱼。)[疏]“鲤”。○释曰:今赤鲤鱼也。《诗》云:“岂其食

  • 书义矜式卷二·王充耘

    元 王充耘 撰夏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懐底绩至于衡漳表纪州而不言域以示京畿之尊论治水而先河又详其施功之序此禹之受命治水必始于帝都也而况河水之患在所当先治者乎则因其势而顺治之者亦

  • 卷十四·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十四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三存旧古文尚书舜典第二虞书孔氏传【古本】尚书注疏卷第三【宋板】谨按古本分为十三卷卷内有数篇者每篇篇题同此以下不重出可推知也宋板卷数同今本其

  • 卷二十·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春官宗伯第三之四郁人掌祼器正义郑氏康成曰祼器谓彝及舟与瓒【贾疏郁鬯实彝彝皆有舟瓒则兼圭瓒璋瓒也】通论郑氏锷曰典瑞於祼圭有瓒特辨其名物司尊彝

  • 序·季本

    序诗遭秦火全经不存世儒拾于煨烬之余缀为三百五篇之数非古经也春秋诸大夫所赋之诗如野有蔓草之类所谓乱世之音也此乃孔子未正乐之前流于民俗习而不知正其在所删者班固乃谓诗三百五篇遭秦火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

  • 发心与立志·梁漱溟

    许多人都觉得近来生活不安,我亦时常有此感觉。因此我知道一般人思想之杂乱、心里之不纯净,真是很难办的事!人多半都有种种私欲私意,要这个,要那个;本来我们的心量已经十分渺小,这么一来就更危险,怕更没有力量来干我们的事业了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五·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成办品第五十(丹本大事起品)尔时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不可思议事故起,不可称事故起,无有量事故起。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等等事故起。&rdquo;佛告须菩提:&ldquo;如

  • 佛说盂兰盆经疏下·宗密

    充国沙门宗密述四正解经文(二)。正解经文于中复二。初释题目。二解本文。初释题目。佛说盂兰盆经 此经总有三译。一晋武帝时。刹法师翻云盂兰盆经。二惠帝时。法炬法师译云灌腊经。应此文云。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

  • 中观论疏卷第十(本)·吉藏

    释吉藏撰四谛品第二十四所以有此品来者有所得心必有依着。前二十一品立世间人法。论主求之无从。仍举出世如来证有世间。次求出世如来不得。便举世间颠倒证有出世。上品求世间颠倒不得。外云。若尔应都无世出世。今实

  • 卷第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七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圣道果人品之二复次如此违舍二退。何法为性。偈曰。二退非至得。释曰。此二退以非至得为性。违退必由罪过成。舍退则不定。已得暖人后若退堕。必定以涅槃为法

  •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陈致虚

    三卷。元陈致虚撰。陈致虚,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卢陵 (今江西吉安) 人,元代全真道士。天历二年己巳(1329) 陈致虚四十岁从赵友钦学道。撰有 《金丹大要》十六卷,《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金丹大要图》一卷、《金丹大要列

  • 顾氏医镜·顾靖远

    又名《顾松园医镜》。综合性著作。清顾靖远撰,左国辑校。十六卷。靖远字松园,号花州,吴门(今江苏苏州)人。著有《医要》。初习儒,后弃儒学医,上自《内经》、《伤寒论》,下及历代诸家方书、医案,靡不披阅,历二十年,始

  • 词说·蒋兆兰

    蒋兆兰撰。一卷。兆兰曾于苏州任教职,精研词学,引朱孝臧、况周颐为同道。《自序》云,乃应诸生“从问词法,兼求词话”而作此书,其宗旨为:“推本屈、宋、徐、庾之旨,甄别家数选本之精,阐述前贤时彦相承之统绪”,“要使本末兼修,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