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盂兰盆经疏下

充国沙门宗密述

四正解经文(二)。正解经文于中复二。初释题目。二解本文。初释题目。

佛说盂兰盆经 此经总有三译。一晋武帝时。刹法师翻云盂兰盆经。二惠帝时。法炬法师译云灌腊经。应此文云。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等故。三旧本别录。又有一师。翻为报恩经。约所行之行而立名故。今所释者。即初译也。义净三藏云。颁自我口畅之。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斯繇尊者之亲魂沈闇道。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圣子之威灵无以拯其涂炭。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即从此义以立经名。经者正名为线。义曰契经。线能贯华。经能持纬。谓所诠之义似纬似华。能诠之文能持能贯。今顺此方典诰。是以目之为经。借义助名。仍加契字。此释符佛地论。二义中贯穿之义。杂心论五义中结鬘之义也。二解本文。解本文分三。一序分。三正宗分。三流通分。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初序分中诸经多有二序。一证信序。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标记说时说处分明。大众同闻非谬。以为证据令总信受。经无丰约非信不传。繇是经初必须证信。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二发起序发明信起正宗之法。如净名宝盖法华毫光之类。然证信亦云通序。诸经皆同故。亦云经后序。佛说法时而未有故。发起亦云别序。诸经各别故。亦云经前序。佛先自发起。方说正宗故。初证信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则佛临灭度时。阿难请问四事。佛令置此言也。所问四事佛一一答。谓一依四念处。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处若干人俱。诸经多具六种成就。文或阙略义必具之。谓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今经阙于列众也。又闻成就为初异余经者。各是译人之意。谓或云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或云我于佛边闻如是法。皆是指法之词也。不云我者。意彰圣人皆证无我理故。余经有者。即阿难自指五蕴假者。不同情计之我。亦无过也。闻谓耳根发识听彼外声。次云如是者。信成就也。夫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信顺之词也。一时者。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名一时。简异余时也。谓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但云一。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总言一时。然诸经中不指定时指定处者。有解招难故不用之。今详其意。以处则不过十六国中。游化住止之处而有其数。易为标指。时则年月春秋寒热昼夜寅卯须臾等时。变异迅速积数无量。不可说录。难为标指故。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也。觉有三义。一自觉我空。简异凡夫。二觉他法空。简异二乘。三觉满俱空合于本觉。名究竟觉。或名大觉妙觉。简异菩萨。在舍卫等者。处成就也。真谛记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谓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谓统出家之众。初即舍卫。后即祇园。婆沙论云。举舍卫者。令远人知。举祇园者。令近人知。舍卫此云闻物。谓具足财宝之物。多闻解脱之人。远闻诸国故。义净三藏译金刚经。云名称大城。祇树等者。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买之园。祇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国战胜因以为名。给孤独者。是臣之号。本名须达多。此云善施。谓给孤独。即是善施。又常行施故名善施。乡人美之号给孤独。然园是须达所买。树是祇陀所施。园总树别。先合标园今以礼别尊卑故。树先园后。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摩。此云众园。以佛教东流初至中国。止鸿胪寺宾异域僧僧既渐多。散置别馆。存其本号皆曰寺焉。其买园施树者。涅槃经说。须达长者为儿聘妇。诣王舍城。因见佛发心。请入舍卫说法。佛令舍利弗随归先拣住处。择得祇陀太子之园。长者问买。太子戏云。侧布黄金满即卖之。长者便欲交付。太子云。是戏言。共请断事之人断之。彼断令依先语。长者载金侧布。唯少一隅。太子见其不惜财宝。知佛殊胜。遂施所余之地置立门屋。施园中树以为林荫。二人共成精舍请佛居之。故云祇树等也。阙众成就者。但文略也。如无常经等。然有其时。必具徒众故。经末云四辈弟子欢喜奉行。二发起序(六)。发起者。此经既以孝顺拔苦为宗故。托救母之缘而为发起。文分为六。第一目连道满。第二知恩欲酬。第三攀慕遍寻。第四得见所在。第五痛哭往救。第六恶习现前。初目连道满。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此人姓大目犍连。唐言菉菽氏。彼国上古有仙。常食菉豆。尊者是彼之种族也。名尼拘律陀。即树名也。尊者二亲因祭此树神而生尊者。故名此也。是王舍城中辅相之子。时人贵其种。所以称其氏。始得六通者。始即是初。初得圣道便度二亲。本因亲而修道故也。道虽无异本愿各殊。故诸圣者不必皆尔。六通者。一神境通。智证神境故。亦名如意通。身如其意欲往即到故。二天眼通。三天耳通。谓能见能闻若近若远。障内障外色声等故。四宿命通。能知宿世本生本事故。五他心通。谓于定散漏无漏心。一切能知故。六漏尽通。谓身中漏尽而能知故。六皆无拥故总名通。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度谓度脱。然报恩两字。但是通标虚位。度脱正是其报。乳谓母乳。哺是嚼哺。然父母有远近。恩有轻重。报有分全。远者七世乃至多世。近者即生此身。七世者。外教所宗。人以形质为本传体相续。以父祖已上为七世故。偏尊于父。佛教所宗。人以灵识为本。四大形质为灵识所依。世世生生皆有父母。生养此身。已去乃至七生所生父母为七世也。然寄托之处。惟在母胎。生来乳哺怀抱亦多是母。故偏重母。是以经中但云报乳哺之恩也。乃至多世者。于中偏取归依佛已来所有生身父母。能生我身修道器故。诸佛成道之时。多生父母皆相会遇。闻法获益。恩有轻重者。此生父母最重。余渐轻也。报有分全者。侍养一生为分。度脱多生为全。故经云。左肩担父。右肩担母。遍行大地。亦不能报恩。故知此生所报为分。设同孟宗董黯董永之类。亦为分也。今经云。欲度父母者。意令得道。明其全也。若总不报。便是不孝罪人。况加逆事。且泛论一切人恩。华严经云。不知恩者多遭横死。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父母之恩无可校量。故诗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乃至无父可怙无母可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故三藏云。父母义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系仰顾腹之恩。思答劬劳之德。父母恩重经云。父母怀抱含笑未语和和弄声。饥时须食非母不哺。渴时须饮非母不乳(云云)。计论母恩昊天罔极。呜呼慈母云何可报(云云)。至于行来东西邻里井灶碓磨。不时还家。母忽心惊。两乳流出。即知我儿家中忆我。即便还家。问详此经文浅朴。偏诫贫贱之流何也。答君子自孝故。偏诫小人。又君子有箪瓢之贫。何妨确磨等事。又偏叙艰勤之语。始彰鞠养之劳耳。又云。其儿遥见母来。或在栏车摇头弄脑。或复曳腹随行呜呼向母。母为其子曲身下就。长舒两手摩拭尘土。呜和其口。开怀出乳。以乳乳之。母见儿欢。儿见母喜。二情相交恩爱慈重。莫复过是(云云)。既生长大朋友相随。梳头摩发欲得好衣覆盖其身。敝衣故破父母自著。新好绵帛先与其子。至于行来官私急疾。倾心南北。逐子东西。横簪头上。子渐长大。为与索妻。得他女子父母转疏。私房室内共相语乐。父母年老气力衰微。终朝至暮不来借问。或复父孤母寡独守空房。犹如客人寄止他舍。常无恩爱。或无襦被寒冻苦辛。厄难遭之太甚。年老色衰多饶蚤虱。夙夜不卧长吟叹息。何罪宿愆。生此不孝之子。或时呼唤。嗔目惊怒尽不从顺。妇儿骂詈低头含笑(云云)。帝释梵王诸天人民。一切众会。闻经欢喜发菩提心。号哭动地泪下如雨。评曰。细思其事诚哉是言。或有母不如此儿不如彼者。百中无一也。良繇众生无始无明迷真执妄。既根本颠倒故。枝末一一皆然。祸哉凡愚。云何可度。三攀慕遍寻。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观求生处是天眼通。繇证道而得故云道眼。世间有二。谓三界是器世间。六道是有情世间。然尊者丧亲之日犹是凡夫。不知父母生于何道。今成圣果力。可追求故。以天眼上下观视于三界处寻六道身。得通便观。故云即也。四得见所在。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本观世间俱寻父母。父生乐处不假施劳。既非经宗故此不述。母生鬼道已属三涂。复在饿中。是鬼之极苦。拔济苦者唯盂兰盆。发起正宗意在斯也。生饿鬼中是异熟果。酬引业故。不见饮食是等流果。酬满业故。是悭贪业之果也。皮骨连立是增上果。准正理论。鬼本住在此洲之下五百繇旬。纵广亦尔。有琰魔罗界。从此展转散取余方。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积月积年寿五百岁。然鬼有三种。一无财鬼。以无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净妙饮食故。三多财鬼。多得净妙饮食故。此三种鬼复各有三。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繇是前生烧坏村栅焚炙贤良。以此求财堕于地狱。从地狱出堕此鬼中。故正法念经云。若人贪嫉枉夺人财。破人城郭杀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转增凶暴。堕炽然饿鬼中。二针咽鬼。谓头大如山。咽如针孔。繇于破斋夜食盗窃众僧之食故。故斋法清净经云。目连路逢数百万鬼。头如大山等。三臭口鬼。谓口中腐臭自恶受苦。以多贪名利自是非他。赞叹恶人毁谤贤善故。据此三种。宁吞铁丸不食信施。少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为贪利故。妄行针炙及刺畜生。但为求财不愈疾故。二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繇于贩卖猪羊烹宰鹅鸭。汤烂刀剥楚痛难堪。地狱罪终堕斯鬼趣。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繇嫉妒于人常怀嗔恨故。多财三者。一得弃鬼。谓常得祭祀所弃食故。繇于罪多福少少施多悭。弃掷之物方惠施故。二得失鬼。谓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以于现财常生悭著。疑欲失者而方舍故。三势力鬼。谓夜叉罗刹毗舍阇等。所受富乐类于人天。或依树林。或住山谷。或居灵庙或处空宫。形竖而行。属于鬼趣。此等变化多端者。繇于因地罪福不精苦乐之因相杂作故。付法藏传说。僧伽耶舍比丘。游大海边见妙宫殿。其家锁二鬼等。今尊者之亲。是无财鬼中炬口鬼也。又有处说。饿鬼有三种。一外障。得遇水时即见有人执刀仗等而障碍故。二内障。口有火炬。或咽如针故。三无障。见河是猛火。或食粪秽。或自割身肉食啖等。今尊者之亲当内障也。上来诸鬼皆繇自心因行所招。果报必应。譬如影响繇于形声。虽父母至亲不相替代。故诸智者宜各励心。傥遇善缘不应空过。一朝去世谁为修崇。纵托子孙七分获一。况无孝子。悔恨何追。且浊世凡流鲜怀仁孝。唯忧妻子。岂念幽灵。贫贱者迫以饥寒。富贵者荒于财色。设能追福厌课者多。竭力罄心万中无一。世途目击岂不昭然。故恩重经云。夫妻和合同作五逆。彼时呼唤急速走使。父母之语十唤九违。不相从顺骂詈嗔目。生存尚尔。殁后可知。自既不仁。儿岂能孝。故昔有送父林野。乃持舆回归。以古观今虽途迹异而心同也。五恸哭往救。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悲哀者。生育恩重如上所陈。死别隔生忽然再见。纵使颜容仍旧亦可啼泣悲伤。况睹鬼形皮骨连立。喉中烟焰腹里空虚。苦似倒悬命唯喘息。岂不能碎身擗踊竭气号啕。恨罪逆之偷安。痛慈亲之受苦。经标总意但曰悲哀。细察当时何疑不尔。故三藏科云摧恸。释云。感激彻于骨髓。号叫动于天地。钵饭往饷者。母既气绵夕漏厄在朝饥。饥而且渴。理须救济。济此之急饭食为先。故以钵盛饭持饷于母。六恶习现在。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境随心变。果藉业成。饿因未除饱缘宁致。鬼是炬口。食近口而炽然。水作坚冰。冰近汤而确耳。即知神力不禁业力。除饥要且除悭。故六通往饷而招殃。百味盆罗而致苦。大哉业熟可思者焉。今左手障钵悭恐余侵。右手揣食贪于自给。悭贪猛盛如此现行。饭食劣缘若何充济。故化为火不得食也。上来序分竟。二正宗分(二)。正宗分文分为二。初目连悲陈苦厄。二如来广示因缘。初目连悲陈苦厄。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子急告父。臣急告君。自力不如。理宜投佛。弟子勤观四谛。已证三明。可以反覆山河。回转日月。岂料母萦极苦。命若到悬。竭其孝诚尽其神变。而竟不能令除恶报暂济饥肠。所以叫泣奔还。备申哀恳 二如来广示因缘(八)。如来广示因缘。且依三藏大分八段。第一彰母罪深。第二明子德劣。第三斥邪无力。第四显正有能。第五许以救方。第六示其正法。第七孝子领悟。第八慈母获益。初彰母罪深。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有经中说。定光佛时目连名罗卜。母字青提。罗卜欲行。嘱其母曰。若有客来娘当具膳。去后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诈为设食之筵。儿归问曰。昨日客来若为备拟。母曰。汝岂不见设食处耶。从尔已来五百生中悭悭相续。故云罪根深结。罪谓身口之业。根谓悭贪之心。多生相续为深。交固难解为结。从悭所起皆是罪业。非唯彼时一度妄语。谓悭贪是苦根。所作是苦业。饿鬼是苦果。为三事也。若准十重戒中。悭亦是业。唯贪为根。起罪业故。问五百生悭为人为鬼。答人鬼相间。造受相资。若唯人身不名恶报。若唯鬼身不应造业。或亦为畜于理无妨。但悭习不除即名相续。问目连自定光佛世已来。所生之母不一。如何偏救彼之青提。答青提与目连缘深。今生复为其母。但救此身所生之母。非谓救彼远世青提。余论云云。皆为未达 二明子德劣。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汝母悭心。悭于一切。时经多世。事历多人。岂汝一人力可济拔。三斥邪无力。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三藏云。纵汝感天灵于上界。激地祇于下方。纵摄邪魔横罗外道。统六合以同一家。总八部以为一众。并其神力亦不奈何。外道道士者。外道中之道士也。简内道中之道士。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故。四天王者。毗沙门等护持世界者也。四显正有能。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三藏云。一缕不能制象。必假多丝。一人不能除业。必资众德。今详前后经文。以邪正一多相对乃有四句。一正而非多。此不能救故。前非汝一人奈何。二多而非正。亦不能救。即前神祇邪魔外道等也。三亦多亦正。方可救拔。即十方僧也。四不多不正。居然不可。故无经文。五许以救方。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今当说者。正是许词。救济法者。是所许事。令一切等者。千钧之弩。不独为鼷鼠发机。三界之尊。岂偏令汝母离苦。六示其正法。示正法于中分二。初教孝子献供之法。后教众僧受供之仪。初复有五。一定胜时。二发胜意。三设胜供。四赞胜田。五获胜益。谓自恣日为胜时。如春阳之月孝心为胜意。如精新种子百味五果等为胜供。如好牛犁以之供养。如能耕垦贤圣为胜田。如膏腴之地。存亡父母六亲眷属。乃至七代离苦生天为胜益。如千箱万斛秋收冬藏。经文意势。岂不然乎。智者详之。如指其掌。初教孝子献供法(五)。一定胜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梵语僧伽。此云众和合。谓若众而不和。如群商群吏及军众等。不名僧宝。若和而不众。如二人同心之类。亦非僧宝。众而和合为福之因。方名僧宝。和合者。此有六种。谓身和同。事语和同。默意和同。忍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儒说小人君子。或和或同。今释子比丘和而同也。今云十方者。法无限局岂隔亲疏。众僧者。唐梵重标译人之拙。七月十五日者。前三月夏安居竟故可自恣。自恣有三日。或十四十五十六。今举中间也。此剩僧字。去之又句阙。亦是译人之失也。何不云共自恣时。自恣者。自己之过恣他所举。谓一夏安居九旬加行。不阶四果亦得四禅。佛设教门本意如此。正像末法僧等皆然。虽后五百岁。亦有持戒修福者故。然将超苦海谨护浮囊。犹恐当局者迷。必藉旁观得失。纵不断惑证果。还希罪灭福生故。褊袒于众中白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举。哀愍语我。我当忏悔。如此则身心清净。犹如琉璃。禅定解脱或有之矣。供养此者力用可知。岂不拔济先亡资熏现在。故三藏云。比丘受岁之日。大众自恣之时。僧多获道于四果。故能济厄于七代。二发胜意。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当为者。能救之心。七世下所救之境。约境明心故云胜也。七世者。所生父母。不同儒教取上代祖宗。厄难中者。通于存殁。殁则地狱鬼畜。存则病痛枷禁。皆名厄难。七世父母虽似转疏。皆是生我修道之器。既蒙鞠育岂负深恩。故三藏云。天地覆载。既无惮于劬劳。幽显沉沦。理合答于罔极。三设胜供。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具饭百味者。总标也。如人盛馔盘筵邀命宾客唯云吃饭。故饭为总统于百味。百者大数非定一百。五果者。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瓜梨柰椹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苏荏等。五角果。如菱豆等。上皆舌所尝也。汲灌盆器者。沐浴等所用。并下床敷卧具。皆身所觉也。香者鼻所嗅也。油锭烛者照燎等。用眼所见也。亦可香油涂身。亦属身摄。西域如此。尽世甘美者。亦属舌也。上来于五欲境中唯阙声也。尽世之言。详其意趣。有二种尽。谓富贵则尽世所有。有即须求。贫贱则尽力所及。及则须觅。即知不定少多之物。但在竭尽其心。亦类彼享于克诚馨于明德也。著盆中者。译经讹错。如何床等可置盆中。应云著盂兰盆供会之中也。供养二句者。正明行也。据经本意。但以可受用物。供养大德之僧。不必雕镂金玉剪割缯彩高耸栏架等也。故三藏云。汝须物华四事盆美八珍。历十方而运想。澄一心而供养。四赞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初二句约人赞时而总标。末二句以威仪赞人而总结。中间人法有其五对。但文不次。谓处有山间树下对。证有四果六通对。行有自利利他对。学者戒定对。人有大小对。亦名权实对。又总束之不出人法。谓三学三乘对也。从初至四果禅定也。次从或在下至自在教化智慧也。皆同下三句净戒也。三乘即声闻缘觉十地大人也。皆同一心是意和合。谓受供时皆同运惭愧殷重心慈悲报恩救济心。人虽位有凡圣德有优劣。而所运心一而无异。故云同也。受钵和罗饭者。钵中饭也。梵云钵多罗。此云应量器。和字讹也。今时但云钵者略也。经题云盆。即是钵也。译时随俗。题之云盆。盆之与钵皆是器故。故三藏释题翻为救器。此一句经正明自恣大德受盂兰盆供也。五获胜益。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此一唱经有两节意。初一半者。蒙悲愿之力而离苦。后一半者。蒙慈愿之力而得乐。乐中有存亡之异。初云此等自恣僧者。指前五对所说也。现世父母者。生此身父母也。非谓未亡名为现世。故指得益云出三涂。其现在未亡之父母下。自有文云福乐百年是也。不应重举三藏错会。故作异释甚非文意。六亲者。父母兄弟夫妻。眷属者。一切姻戚通于表里。出三涂解脱者。总名离苦也。衣食自然者。且翻三涂生于人天。故属拔苦之文。亦可得乐属于后也。若父母下明存亡得乐。文相可知。天华光者。天上妙华光明也。略指快乐之相矣。二教众僧受供养仪。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此中前半净三业。后半具三宝。前中咒愿口业。禅定意业。受食身业。后中塔前是佛。咒愿是法。受食是僧。从他受而后食。法律如此。即受字亦属法也。塔者边国讹语。正云窣堵波。此云高显处。此中意通殿塔。塔安舍利。殿安佛像。七孝子领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净业既成必知离苦。观因验果声响不差。故喜而止啼也。如处世刑狱嘱大力人。财赌既行其心已喜。八慈母获益。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闻经且是受教施设盆供。合在余时。今说经次。便云脱饿鬼者。译经阙略也。应于正宗终处叙结集家文云。尔时目连闻是。是法已至七月十五。施设盆供。供自恣僧已。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则文义俱显矣。故三藏云。孝子既献供于此晨。慈母乃除殃于是日。大哉圣力速疾如斯。其饿鬼受苦年劫时分待检叙之。三流通分。流通分有三。一申请。二赞请。三答请。一申请。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 说此语时。亦是设供之后。非一席之事。至毕钵罗窟。方始总集为经也。目连爱其亲而及他人。如颍考叔谏庄公也。二赞请。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初句标赞大善快问者。深契圣心。后二句释所以。以正欲说即遇问词。机感相投潜通密应。故言快问。佛本意者。欲说孝道最大故。拔苦事重故。盂兰法胜故。世尊睹众胜缘机熟可教化故。三答请(五)。一教起行。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虽贵贱品隔僧浴道殊。自非化生湿生。无不有父有母。慈乌鹦鹉尚解思恩。岂况人伦而不济拔。孝之利害已具玄谈。既识是非须依正道。故云应先为所生等也。据制令必为。不为即是违制。故亦当于制教。是以前判亦属律藏。然佛无悲喜。今于此日示现欢喜者。应机缘也。以佛本出世只为劝人修行。见人造恶则悲。见人修善则喜。今比丘九旬加行日满倍更恳诚。三千界中皆同如此称佛本意。宁不欣欢。此日设供其福甚矣。二教发愿。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所修必假行门。所获必繇心愿。愿者心之乐欲。欲得存殁咸安。存者保寿于人间。常无病恼。殁者迁神于天上。永绝冥涂。行愿相资。无所不利。三教常作。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反明非佛弟子及不孝顺。孝即任不设盆供也。念念常忆者无终始也。长养是事。慈爱是心。故前起行及发心愿以报之也。余文可解。三藏云。父母结爱。既念念不去心。孝子报恩。须年年不绝供。四劝受持。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智度论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今云奉者。即受之义。应当者。勖此二力。五喜而奉命。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四辈者。僧尼士女。或云。人天龙鬼。疑故两存。然凡厥生灵皆依恃怙。故父母恩均于天地。此虽至孝不得其门。今受神方信知灵验。必能除七世之厄难。报二亲之劬劳。自知心有所之。是以欢喜承命。

佛说盂兰盆经疏下终

盂兰经疏。唐圭峰禅师。会孝道要言以注经。广明释门真孝。令学者得报亲之方。不落异解傍岐。入佛最上乘也。故历代高僧。于自恣日诱诸缁素。设盂兰会作度亲筏。实遵此经疏耳。庆与徐序东孝廉结弘法会集。诸宰官居士续梓方册。三百卷目中。适此疏未镌。李太仆捐资镂板。余检阅南北藏。文句不同。今依云栖大师定本刻之。大师分科节目别出手眼。但南北较讹多不能书。谨跋数语。令观者不独识文句异同。或因指见月。得佛大孝报恩之旨。是所愿矣。 贵州赤水雪山沙门继庆跋

疏主传略(案孝衡钞传灯录二本节要)

终南山圭峰宗密禅师。果州西充县人也。姓何氏。唐建中元年生。髫龀通儒书。冠岁探释典。元和二年将赴贡举。偶造遂州道圆和尚法席。欣然契会。遂求披削。当年进具。传契心印。又遍访名能。广乎知见。著述圆觉华严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并集诸宗禅言。为禅源诠。及酬答书偈议论等。总百余卷。并传于世。文宗太和中。诏入内赐紫。累问法要。朝士倾慕。寻请归山。至会昌元年正月六日。于兴福塔院坐灭。四众哀泣喧野。奉全身于圭峰。茶毗得舍利数十粒。明白润大。藏之石室。世寿六十二。僧腊三十四。宣宗追谥定慧禅师。塔曰青莲。尝有偈云。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繇情。临终能转业。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七·佚名
  那先比丘经卷上·佚名
  序·楚石梵琦
  四分律卷第三十九(三分之三)·佚名
  国清翼庵和尚和寒出诗卷之上·善酂
  卷六十九·佚名
  指月录卷之十一·瞿汝稷
  证道歌注(永盛述)·佚名
  覆彭宣传部长电·太虚
  卷第一百一·霁仑超永
  瑜伽论记卷第十四(之上)(论本第五十三至五十四)·遁伦
  大雲初分三昧健度第二·佚名
  宏智禅师广录 第二卷·正觉
  劝流通华严持验引·佚名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教卷第二(一十九章)·优昙普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方夔

    <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富山遗稿> 钦定四库全书 富山遗稿卷四 宋 方夔 撰 五言古诗 药圃五咏 药中有杞菊甘食比蔬菜维昔陆与苏赋咏穷梗概搜寻入吾圃孤根擢荒秽未能竟俗好堇堇生意在辛荑满袖衽枝叶不一采少需

  • 37.杜甫:无家别·施蜇存

    “三别”与“三吏”都是三篇一组的新乐府诗。它们是姊妹篇,都是记录乾元二年春杜甫从洛阳回华州时路上的所见所闻。“三别”是记兵灾后人民生活困苦之状。第一篇《新婚别》,写一个女人,结婚后第二天,便送丈夫应征入伍的景

  • 铁围山丛谈卷第六·蔡絛

    太宗时得巧匠,因亲督视於紫云楼下,造金带,得三十条,匠者为之神耗而死。於是独以一赐曹武穆彬,其一太宗自御,其後随入熙陵,吴本「其」作「之」属上句。而曹氏所赐带,则莫知何往也。别本「知」竝作「测」。余二十八条,命贮之库,吴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三)·陈寅恪

    又初学集陸&ldquo;游黄山记&rdquo;序云: 辛已春余与孟阳订黄山之游,约以梅花时相寻于武林之西溪,逾月不至。余遂有事于白岳,黄山之兴少阑矣。徐维翰书来劝驾,读之两腋欲举,遂挟吴去尘以行。吴长孺为戒車马,庀糗脯,子含去非群

  • 卷二十九·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九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沟洫志第九【应劭曰沟广四尺深四尺洫广深倍於沟师古曰洫音许域反】 夏书禹堙洪水十三年【师古曰堙塞

  • 日记 光绪廿九年癸卯·恽毓鼎

    癸卯年正月初一日晴。皇上升太和殿受贺。臣毓鼎偕兄毓嘉朝衣冠入东华门,巳正二刻入班行礼。连日狂风阴晦,今日乃朗然清和,气象殊好。归寓在至圣先师位前行礼,祖先神像前行礼,合家拜年。又至南横街,与大兄嫂拜年。翊虞侄媳胎

  • 爪哇传·宋濂

    爪哇在海外,比占城更远。自泉州之南登舟下海的人,总是先至占城,再到爪哇。爪哇风俗土产不可考,但大致和海外诸蕃国相似,多出奇宝,在中国很受欢迎。但其人则丑怪,性情语言与中国不能相通。元世祖时,四周的小国归附,在需出兵征讨

  • 吴麟征传·张廷玉

    吴麟征,字圣生,海盐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初任建昌府推官,曾捉拿过狡猾的土豪,缉捕大盗,政治才干逐渐出了名。后来为父亲守丧回家去了。除丧服后补兴化府推官,为政廉洁、公正,僚属没人敢因为私事来求他。崇祯五年(1632),麟

  • 卷21·陈邦瞻

    真宗咸平二年冬十月,契丹主隆绪大举入侵。时镇、定、高阳关都部署傅潜拥步骑八万馀,畏懦,闭营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詈之。朝廷间道遣使督潜出兵合击,潜不听。范廷召忿诟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钤辖张昭允又屡劝之,潜不得已

  • 礼记析疑卷二十三·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防大记君夫人卒于路寝大夫世妇卒于适寝内子未命则死于下室迁尸于寝统言路寝以夫人正寝亦可谓之路耳熊氏谓卒于君之路寝非也君与羣臣治政之所而夫人寝疾于是可乎皇氏谓世妇以夫人下寝之上为适寝亦非

  • 卷六十八·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六十八     婺源江永撰教太子   通禮十九補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詳見學制】 古者王子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髪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小學謂虎闈師保之學也大學王

  • 卷十五·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传卷十五宋 刘敞 撰哀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鼷鼠食郊牛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秋齐侯卫侯伐晋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癸巳

  • 菩萨戒羯磨文释·智旭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佛会中,而

  •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惟舍梨大黎树间。有精舍名交路庄挍。与摩呵比丘僧三十万人俱。时佛欲放躯命。自期三月当般泥洹。尔时佛告贤者摩目[加/心]兰。令到三千大千国土。尽呼其中声闻辟支佛种

  • 佛说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迦利哩城。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今有陀罗尼能除一切暴恶雷电。汝当受持。此随求如意宝经。过去如来应正等觉亲所宣说。我今亦说。于其

  • 东坡文钞·苏轼

    二十八卷。宋苏轼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

  • 上品丹法节次·闵一得

    衡阳道人李德洽原述,金盖山人闵一得续纂,受业姪孙闵阳林校订。尝观红尘之中,纷纷扰扰,大抵皆汨于利欲,非滞功名事业,即自玩忽年华,不知复还本性;间有夙生智慧希求大道者,而机缘不偶,却遇庸流指引,陷入曲径旁蹊,终身莫悟。——此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