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集会。是时王舍大城有迦叶氏大婆罗门住在彼城。而忽一时于夜梦中见此阎浮提世界。有其千叶广大莲华。七宝庄严清净可爱。而彼华中有大月轮。洁白圆满周匝光明炽盛照耀。彼婆罗门。于其梦中得见是相。心大欢喜适悦庆快。从梦觉已作是思惟。我闻沙门瞿昙是大智者。诸有智人无能过上。善巧方便大慧具足。我宜往彼请问其相。时婆罗门作是念已。过于夜分至明旦时。诣迦兰陀竹林精舍佛世尊所。到已头面礼世尊足合掌恭敬。如梦所见具以白佛。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言。如汝所梦是吉祥相。婆罗门。汝今当知。若人梦中见四种相者。皆是最上吉祥胜相。何等为四。一者白莲华。二者白伞盖。三者月轮。四者佛像。若见如是四种相者。当知必得最上大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曰。

  梦中若见莲华相  及白伞盖皆吉祥

  或见清净大月轮  梦者当获最上利

  又复若见佛形像  是相最上中最胜

  斯人一切所爱敬  当能成就诸功德

 

  尔时婆罗门复白佛言。世尊。何等名为最上大利。佛以何缘作如是说。

  尔时世尊。即以伽陀答婆罗门曰。

  我今为说彼大利  汝婆罗门当谛听

  若人能发菩提心  成二足尊名大利

  转轮圣王位尊胜  统四大洲而自在

  若有众生乐成就  应当发起菩提心

  帝释天主胜福报  三十三天中自在

  若有众生乐成就  应当发起菩提心

  欲色无色三界中  彼彼福报皆增胜

  若有众生乐成就  应当发起菩提心

  所有众生界无边  如其所应善化度

  若有广为利乐者  应当发起菩提心

  世间所有大医王  普能疗治一切病

  若有众生乐成就  应当发起菩提心

  作大光明现世间  一切暗冥皆照耀

  若有众生乐成就  应当发起菩提心

  虽复生于三界中  断除一切颠倒行

  若有众生乐出离  应当发起菩提心

  所有烦恼等诸障  及余一切不善法

  若有众生乐除断  应当发起菩提心

  所有三界诸结使  随所造作为魔摄

  若有众生乐除断  应当发起菩提心

  若能调伏于无明  一切爱网悉能断

  若有众生乐出离  应当发起菩提心

  彼贪爱法若断除  一切垢染皆清净

  若有众生乐出离  应当发起菩提心

  所生族氏及色力  愚人持彼生憍倨

  若有众生乐除断  应当发起菩提心

  愚执我见寿者见  于自善利生憍倨

  若有众生乐除断  应当发起菩提心

  于诸色法生憍倨  从染爱生过失大

  若有众生乐除断  应当发起菩提心

  多闻持戒及修行  愚人恃以生憍倨

  若有众生乐除断  应当发起菩提心

  住阿兰若行乞食  于如是事生憍倨

  若有众生乐除断  应当发起菩提心

  应供自在具神通  恃己尊胜生憍倨

  若有众生乐除断  应当发起菩提心

  愚痴执著我人相  恃彼我相生憍倨

  若有众生乐除断  应当发起菩提心

  现在未来佛世尊  尊重恭敬而获福

  若有众生乐斯利  应当发起菩提心

  诸佛出兴于世间  转大法轮普化度

  若有众生乐听受  应当发起菩提心

  一切恶法断所断  一切善法修所修

  若有众生乐成就  应当发起菩提心

  诸修道者修梵行  由是得证无漏道

  若有众生乐成就  应当发起菩提心

  我所宣说无常法  各各于身自观察

  若有众生乐了知  应当发起菩提心

  我说有漏行皆苦  智者见苦而生厌

  若有众生乐出离  应当发起菩提心

  我为有情广宣说  当知一切法无我

  若有众生乐通达  应当发起菩提心

  宣说涅盘寂灭法  证悟无上大菩提

  若有众生乐成就  应当发起菩提心

  我所称赞菩提心  汝婆罗门恭敬闻

  如闻深信能发心  乃名修行菩提者

 

  尔时婆罗门闻佛宣说是伽陀已。即白佛言世尊。若有人发菩提心者是人当得几数福蕴。尔时世尊复以伽陀答婆罗门曰。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一一修持净戒行  悉能安住戒学地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一一发生净信心  悉能安住信行地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一一修习妙法门  悉能安住法行地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须陀洹行法  悉住须陀洹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斯陀含行法  悉住斯陀含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阿那含行法  悉住阿那含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阿罗汉行法  悉住阿罗汉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若人于此佛世界  广集上妙旃檀香

  造佛塔寺胜庄严  高广等彼须弥量

  如是福蕴亦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又若造立诸佛塔  如是分量所应作

  随所作已广庄严  是诸众生胜果报

  而彼福利广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又若一切众生类  假使住寿满一劫

  以诸乐具施众生  随众生意使圆满

  如是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我所宣说如是等  一一皆为最上法

  若有众生忻乐者  当求菩提寂静果

  住是果者得大利  无比无等最尊胜

  是故若人闻此法  应当尊重正慧行

  广修如是福蕴者  速证无上大菩提

 

  尔时婆罗门闻佛世尊如是称赞菩提心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于菩提心中无少法可转。佛告婆罗门言。如是如是。婆罗门。若人发菩提心者。实无法可转。何以故。婆罗门。当知菩提有其三种。何等为三。所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此中何名声闻菩提。婆罗门。谓若有人虽发菩提心。但乐自利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发起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复不能为他宣说。于后生中而不受身断去来想。亦不能得平等正智。于现生中乐求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声闻菩提。又复何名缘觉菩提。谓若有人虽发菩提心。于大乘法不乐修习而不记念。亦复自利趣求果证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不为他宣说教示。不能安住平等正智。但起心念观诸缘法。随所观察而得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缘觉菩提。又复何名无上菩提。谓若有人。自能发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劝他人发如是心。于此经法自所听受修习记念。复为他人广说其义。于轮回身不生厌倦。乐欲利乐一切众生。住平等智自解脱已。欲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自利利他得安隐乐。以己善利普施一切天人大众。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无上菩提。修是行者名为菩萨乘人。婆罗门。汝今当知。佛语。谛诚无有虚妄。如我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最上义。若离此大菩提心。而发声闻缘觉心者。不能利他终不得至大涅盘界。何以故。而彼声闻缘觉。自所利己不复生起利他胜行。以是缘故。不能具足诸佛法分。虽发菩提心而自谓解脱。彼菩提心亦不能得利他果报。婆罗门。若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自于他皆悉平等。以自所利欢喜布施。即以此心普摄世间一切众生。乃为世间最上大利。亦名世间善调御者。如是即能住平等智。最上最胜不可思议。婆罗门。此即名为大菩提心。汝当如是如实了知。

  尔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佛说解脱云何有其种种相耶。佛言。婆罗门。声闻缘觉如来解脱无种种相。婆罗门。譬如有人乘三种兽欲诣宝所。虽所履道随有差别。彼所向处而无有异。其三兽者谓驴马象。彼驴乘者力势羸劣。由此因缘。是人虽至宝所。不能以其珍宝广施众生。但乐自利取证涅盘。彼马乘者轻利快捷。由彼力故。是人虽至宝所。亦复不能以其珍宝广施众生。但与众生作净福田。彼象乘者行步平正勇健多力。由彼力故。是人得至一切宝聚广大城中。至彼城已即作是念。三乘珍宝皆于此出。我当以此无量珍宝。普施无边一切众生。广为众生作大利乐。婆罗门。三乘行人修三乘法。亦复如是。彼驴乘者即声闻乘。彼马乘者即缘觉乘。彼象乘者即是大乘。汝今当知。彼三乘道虽种种相。所证涅盘所得解脱。无种种相亦无差别。婆罗门。又如世间有三士夫。俱欲过渡一深大河。彼第一人依一小叶浮水而渡。彼第二人而胜于前。依其板木浮水而渡。彼第三人又复胜前。乘以大船与多人众。安隐而渡得至彼岸。此复犹如世间长子。使其父母无所防护。于一切处离诸忧恼。婆罗门。彼第一人依叶而渡者。当知即是声闻乘人。彼第二人依其板木而得渡者。当知即是缘觉乘人。彼第三人乘船得渡者。当知即是菩萨乘人。自所得度复度他人。婆罗门。是故当知。彼三乘人所修行法虽种种相。而声闻缘觉及彼如来所证涅盘无种种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曰。

  三乘证涅盘  同一涅盘法

  证道虽差别  涅盘无二相

  三世一切佛  得最上解脱

  如是等法眼  正觉尊所说

  是最上法智  出生诸方便

  诸有修行者  应当如是学

猜你喜欢
  决定藏论卷下·佚名
  卷三百七十五·佚名
  第四十章 [缺]·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三卷·佚名
  云岩新禅师·惠洪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六下·智顗
  中观论卷第三·龙树
  卷第二(初诵之二)·佚名
  维摩义记卷第二(本)·慧远
  叙·书玉
  卷二百四十八·佚名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虚舟普度
  六道集卷四·弘赞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卷·湛然
  卷二·赞宁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十二玩具类五言律镂鸡子         【唐】骆賔王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晕罢空余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七言律观琉璃瓶中游鱼     【

  • 野古集附録·龚诩

    上周文襄公书直隶苏州府昆邑老生龚诩上言钦差巡抚大人执事前诩窃闻古人有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又曰物不得其平则鸣盖诺诺者本无忠敬之心惟徇已私所以事上者惟务阿顺曲从上人乐其言之甘如饮醇醪不觉自醉遂至日积

  •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班固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传称武王克殷,追存贤圣,至乎不及下车。世代虽殊,其揆一也。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然犹修祀六国,求聘四皓,过魏则宠无忌之墓,适赵则封乐毅之后。及其

  • 笔麈跋·于慎行

    吾师文定于公有谷城全集及读史漫录行世,小子宠间尝少效编次之役矣。第恨史录坊刻,谬付佣书,罔识校雠,犹仍鱼鲁,意甚嗛焉。兹岁公交车报罢,适公子中翰君纬奉使东还,与之昕夕联舟,因复出师所为笔麈手稿视,宠潸然卒业,慨慕弥深。大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二 逆臣传六·纪昀

    逆臣传辽○辽 耶律希达【德勒台】 耶律华格萧翰耶律瑠格【璸都】 耶律察克耶律德哷耶律朗耶 律隆科耶律哈里耶律迪里 萧孝先 耶律重元【尼噜固】萧格 萧呼图克萧德勒岱库 德 耶律撒喇苏 奚和勒博萧塔拉耶律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纪昀

    儒林传(臣)等谨按司马迁史记立儒林传厯代因之唐以后诸史若新旧唐书及元史皆称儒学宋史则于儒林之外别立道学一门意在推 崇周程张邵朱数大儒然于体例未当昔人己多讥之者且亦第可施之于宋通史固不能援以为例也今依郑氏列

  • 一一二三 安徽巡抚书麟奏查获《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折·佚名

    一一二三 安徽巡抚书麟奏查获《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折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安徽巡抚臣书麟跪奏,为查获《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恭折奏闻事。窃照《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应行抽改之处,前于乾隆四十八年四月内钦奉上

  • 元儒考略卷二·冯从吾

    (明)冯从吾 撰刘因字梦吉初名骃字梦骥保定容城人父述邃于性理之学元中统初官左三部尚书因天资絶人日记千百言弱冠阅古方册思得如古人者友之作希圣解见志国子司业砚弥坚敎授真定因从之游初为经学究训诂疏释之说辄叹曰圣

  • ·檄南路营进兵阿猴林·丁曰健

    漏下三鼓,接访事差弁密报:阿猴林有贼数百人,在彼竖旗作孽,系伪国公江国论为首。旗帜飘扬林木间,发兵剿捕,不可易也。郡城出师,招摇耳目,且相去数十里,自必闻风先遁,徒劳无益。江国论贼中狡猾,凡事虚张,计自打猫蹂躏

  • 王建传(附王斤传)·魏收

    王建,广宁人。他的祖姑母是平文皇后,生下昭成皇帝。他的伯祖父王丰,凭皇帝舅父的身份而尊贵。王丰之子王支,娶了昭成皇帝之女为妻,受到非常优厚的待遇。王建年轻时也娶了一位公主。登国初年(386),王建任外朝大人,与和跋等十

  • 第十一章 奖智·梁启超

    一、为独人进化计,当太平之时,人人皆作工而无高下,工钱虽少有差而相去不能极远,则人智不出,器用、法度、思想、意义不能日出新异,则涩滞、败恶,甚且退化,其害莫大焉。欲防其弊,即对其害而矫之。当太平时,特重开人智之法,悬重赏

  • 卷二十六·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六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丧大记寝东首於北牖下集说案仪礼宫庙图无北牖而西北隅谓之屋漏以天光漏入而得名或者北牖指此乎窃案古人宫室有南牖无北牖士丧下篇云东首於北牖下是君不视之时

  • 佛法十疑略释·李叔同

    佛法十疑略释戊寅十月六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 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

  •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卷上·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和合。于一日中。饭食事讫。出王舍城。诣迦兰陀竹林精舍佛世尊所。瞻礼亲近。

  • 答王静山问·太虚

    问:物欲所蔽,气禀所拘,如何能改善?答:气禀所拘各自不同,如孔子言颜子之不迁怒,怒之起在自己未觉察时,则无法自制;待觉察后,则可以反观一下,究其自何而起,明其皆因缘和合而起,则可冰消瓦解。若未觉察,则不能用其功。若当不知不觉突然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七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七卷辨缚解义 辨前后五阴相续以蜡印为譬 名色系缚众生众生系缚名色 明烦恼与习手为因果 广辨八喻谓逆喻现喻等 广释灯譬圣道义 释须陀洹虽生恶国犹自持戒 引香山师子为譬 广辩戒

  •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二·南石文琇

    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前住持比丘吴郡文琇集 大鉴下第十九世 天童密庵杰禅师法嗣 ○杭州灵隐松源崇岳禅师 姓吴氏,生於处州龙泉之松源,故因以为号。自幼卓荦不凡,未尝嬉戏。年二十三弃家,衣扫塔服。首谒灵石妙公,继见大慧於径山

  •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具明想诸字安布身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