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行狀

公諱通微,字萬如,禾中人,族姓張氏。父卒,公方孩提其母金攜之育外家,至踰齠齔,未知所學,乃從其諸父習世間資生之業。既而矢志出塵。年十九,依本郡興善寺。涵初上人剃染,凡四載。過苕上圓證寺會有所感瀝血手書法華經,繼以讀誦。歷三寒暑不輟。公具有夙種。遇法中耆宿,即懇示出世法。有僧授公雲棲禪關,策進一帙。公閱寶之謂出生死一著在是也。遂提撕趙州無字話,諸念屏絕。適圓證將延瓶窯聞谷大師者,公心竊喜谷至,公求示,用功方便。谷策令上徑山有首座南明為公開導公朝夕奮勵。坐兩夏,出山回禾,懷疑未泮。偶閱楞嚴諸可還者。自然非汝處。恍有所得。遂渡錢塘入雲門山以無夢無想話請益湛然和尚于湛語下,如破重昏旋歸禾公之所以往來桑梓者。時母在溫清,甘旨未能去心。然念古人三登九上必悟。徹到大休歇地,方為了手。會先師天童老人方結茅天台通玄峰頂海昌蔡子縠居士請住鹽之金栗公摳衣來參于棒下。汗流遍體打失,從前伎倆憤蓋切。一日入城。聞路傍人家毆吒小廝云。看你藏在那裏去。公不覺躍然口占一偈云。沒處藏沒處藏。全身獨露在街坊。堪笑華亭擺渡漢。葛藤打得太郎當。自此慶快無似然。時中默炤云。未能自信。緣母逝公盡喪事抱母骨入雲棲藏諸窣堵。復棄舊隱之。金栗居行食單是歲余亦在老人會裏。公寮中有淑之空林。惟一鹽梅諸同參與余善皆具有氣岸。晨夕剋究,以本分事相激發。余每入寮,見諸抗論切磋語常譁公獨默默坐單頭上,私自惟曰。此古所謂鐵橛子禪也。從是敬畏公漸成相識踰時會。有僧問老人。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老人日近前來僧方近前。老人咄云。老僧從來未曾眼花。公在旁聞之。頓釋所疑。從前寶惜一時放下。自謂親見佛祖及一切含靈立地處。回觀佛經公案。是甚麼弄猴猻圈繢。其年蓋三十九。公既了徹,不自表暴。徑歸靜室。余嘗與今雪竇和尚過禾必晤。公或傾倒即去。或留連浹旬見公嘗提古宿語于近代則愛雪嶠老人語。脫灑有致夫禾之道俗知公者。日漸歸信檀護聞風延住東塔結拈華社。一時扣擊囊錐少露。崇禎乙亥冬。老人從育王遷主天童已五載。雄工庀材叢席方新。又值七旬誕四方趨慶。公瓣香來祝,入門便喝。老人云:胡喝亂喝。公又喝。老人復云。胡喝亂喝。公遂禮拜。老人棒之云。你再喝喝看。公云。蒼天蒼天將出老人。驀呼云。萬如我直下疑你。者兩喝。道道看。公曰。歇歇與和尚。道便行。詰朝相見老人提獎公令住座下。公銜命,仍以東塔歸檀護。尋入山居侍寮後復典客在老人左右質勘不一。公日益智證行實自詳載之。丁丑春,憲副闇齋黃公致書山中邀公歸舊隱。公辭行老人始以大法囑累之。公前後住靜數載。又三年,如菴成老人為書其額。己卯,先老人以修祖塔事,杖屨飄然渡江,將之南嶽。道經檇李黃公聞之迎住素園,與公居隔帶水。適同學林野奇公亦至余三人。泛舴艋晨,往夕歸在老人側,踧踖而侍歸菴怡怡如也。辛巳禾中檀護請公就如菴開法,與余古南相去僅一舍,弟子常往來于門,彼此無間。壬午赴閩中曹山之請。是歲先老人示寂通玄峰。公奔訃跋履山川,恰先老人入塔。天童癸未之二月矣。公與同門昆季重晤太白峰下相敘,悲喜葬事。甫訖,公將還禾,隨有龍池之請。先是龍池自一源禪師卓錫後,林壑寂寥。幻祖住臺山秘魔巖、燕都普照寺。時與毘陵唐太常凝菴公為方外契,于是延祖重闢榛莽,復搆禪宇,臨濟一宗,中興于斯,海內龍象如聞谷印,抱璞蓮雪嶠信無擇。某靡不走參于山,猶登龍門,冀一變其骨。逮先老人受幻祖付囑于此。開法尋意有不合,拂衣上江西,其席遂虛。雖多歷年,所任眷屬相守檀護無異議者葉落歸根。蓋復望先老人還山也。至是告寂。胥愕然隕涕曰:向之所以虛此席者,待天童也。今其逝矣。如此席何?莫若告于幻祖鬮。其法嗣之可者,眾皆曰善。乃首鬮余眾為然矣。先老人侍者昌公號續燈者。進曰:龍池自先老人出山二十餘年,禪規大弛,眷屬蕃衍,甚難乎住持也。古南為人,不受委曲。儻入山萬一不相合,是可為慮,莫若擇其間。慈和平易者,內可以調眾。外不倦應酬,庶幾祖庭之福。天聽民聽其揆一也。于是勤舊從其言,以檀護書迎公歸龍池焉。公初至穀無十石,儲所謂眷屬少者。他邁年老而皤然者尚二十餘輩。公一加意撫循內外和上下安法化大行一住十五年,得法者五十輩。剃度弟子二百餘,增置禪室,山產皆半于先,倉庫盈溢。昌公之言于是乎驗也。滄桑之後,青山白雲,萑苻充斥,或告公日事將不測,盍去諸公日祖塔在,我將何之卒不應。時徑山卜住持合山,勤舊鬮公于伽藍前,遂得一聲。宏和即致淛吳薦紳具書登請舊等跪求必赴。公固卻,雖天童虛席,檀護及同門堅請累次,力謝不往。又禾中興善,乃公脫白之所,同寺馥生馨公于癸巳歲,持諸士大夫書躬請開堂于寺,欲建立法範,以傳久遠而啟後昆公以茲山危嵲概謝絕。嗚呼!捐軀衛祖庭求于古人,乃不多得,又誰復如公者乎?當其時,操戈者屢屢入院,公不少避,親為勸諭,幸來者瞻公顏色,聆公語話皆載拜而去。至途遇緇素稱往龍池者,悉不犯。噫!非公願力弘大,至誠感人與茲山有緣,其能若是乎哉?昔司馬頭陀相溈山大吉堪為禪林,必得其人居之。百丈祖曰:老僧若何頭陀日和尚多骨,此山多肉,不稱丈祖。乃令頭陀遍相會下。人得佑典座者頭陀日,此真溈山主人矣。佑遂居之。後果成叢林,共住千五百衲子名著海內。公之住龍池,殆相合焉。公世壽六十四,僧臘四十六。生于萬曆甲午五月十五日寅時,于順治丁酉十月廿九日巳時示寂。其徒以訃來告,余抱同條之戚,即入山弔之為掩龕在山月餘當歲窮雨雪交作,見溧陽溧水金壇句曲、建平廣德淳溪等邑,道信越峻,嶺沙泥濘,尚憧憧不絕,以一到龍池為幸,則公存日之奔赴,必相倍蓗,又可知矣。信乎莊生之言,日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又何能搏扶搖九萬里而圖南耶?公初于金栗發悟自誓深蓄厚養,為隱居之地,名莊曹圩村舍數椽,一行童事薪水樸實恭謹。余常過公公或他出行童見客如法款,留暨公歸,喜見眉宇,促膝相對,茗碗共之,誼甚浹洽。其尋常不事外飾,不尚雜學口齒之間,惟拈提己躬事,意必恢張法門。及夫時節既至,果熟香飄向之村舍,煥成寶坊。其入龍池也,道風遐播,緇流雲赴,檀施川積,皆不期然而然。要亦有所本與公天性溫厚,事師處友念甚篤,摯生平慈攝居多。曩如菴見公如此,今無異焉。是皆公具真實荷眾心,而天龍默為相之。余于以見公緣之能稱其心也。又因以見公法化入人之深也,蓋得五祖御下之遺意焉。方病甚,有檀信請陞堂垂示眾苦。公為辭謝公曰:彼到山者皆幾百里,不憚辛苦來求法,我可不耐片時之勞為一開導乎?乃命侍者掖登法座,滿其初願,其心慈切,不倦如此。公往住靜,夜寐夙興,不雜用心,能拺辨古人言句。後在天童典客,余忝記室。一日,扣公曰:雲門出雪峰之門,語大奇峭。雪峰見學人有問多云:是甚麼?何也?公曰:雲門之機如險崖絕不可攀攬。雪峰非無變通,要亦揭示全機。所謂語不失宗便休,二老似有不同,其實無優劣。時余謝不敏,從是知公所見出世後三會語甚多。至晚年自訂二冊行,世皆切實本色衲子具眼目者競求之。公之塔在山門之左下,坡若干步,山為唐氏所施。公在時剃度弟子某化造,公自題額日青山常在,其諸弟子將奉全身藏于茲塔上一片石,將乞大手筆銘之,以垂不朽。念公生平悟由,雖表道行未詳。復念宗長中與其師契闊而無間者,莫如余知其師一生履歷行事者,又莫如余。且首座、永泰模、西堂鐵關,能皆先從余于古南而介為舟者。又素知余主張叢林綱紀不失,發言不阿,乃同辭請為狀。余雖不敏,義弗能拒,略述如此。奔弔之日,輓以四詩中有云:主賓互換明宗旨,棒喝同時建法幢。蓋公開法時節,適與余同主賓互換余蘇人而住檇李公禾人而住荊溪借明所住之巧,皆實事也。曾共鴛湖朝夕,泛或隨漁,父詠歌旋,蓋憶先老人寓黃公素園時與公追隨之。景余主太白記公臘六旬,遙以詩為壽云:春風相送兩來舟,憶別松陵又五秋。兩來舟者,己丑春,公送介姪住如菴而返,余從虞山法席掛帆而南,相值于吳江也。是後余以病嬾,遂至契闊末。章云:尺素豈難通問訊一枝私,愧異行藏,乃余又自狀也。雪竇和尚重陽登山,禮幻祖塔。小陽四日至,潤云:龍池病甚。余心惻然,未幾而訃至,所以云:桂香虛問清秋疾,楓老遄奔近塔霜,蓋傷遲暮之年,同條奄忽,宗社凋零,感慨係之用附于末耳。說者云:達磨西來,面壁九年,不立文字。黃檗謂若也形于紙墨,何有吾宗?抑潛符密證,克紹箇事。山林之分,如斯而已,曷俟乎刻畫其面目,點綴其行事章章表于世耶?余日絕書,契廢紀牒,佛祖無以聞,聖賢無以鏡。日月雖照,有生不將冥。冥然若處長夜,矧向上一路,又誰喻之?夫宇宙所以有文字者,乃天地生人之眼目,上矚千古,下昭百世,世出世間,不可已者,存其人,留其範,然後吾宗斯久住于世。惟當世主張斯道,王公大人儒釋一貫宗說兩通立言,君子採此蕪辭,錫之珠玉,賁我山林,則靈山付囑有在。謹狀。

住京口鶴林寺同門法弟通門述

猜你喜欢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八十·佚名
  答 某 师 书·太虚
  卷第四十五·佚名
  目录·志磐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宗喀巴
  受十善戒经·佚名
  卷第三十九·白岩净符
  曹溪大师别传叙·佚名
  序·晦堂祖心
  卷第一·函昰
  好喜品法句经第二十四(十有二章)·佚名
  卷六·佚名
  行为学与心理学·太虚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湛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巴谈·唐圭璋

      失调名   送穷鬼词   正月月尽夕。芭蕉船一只。灯盏两只明辉辉,内里更有筵席。奉劝郎君小娘子。饱吃莫形迹。每年只有今日日。愿我做来称意。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

  •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臧懋循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杂剧(元)马致远撰●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楔子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郭上灶双赴灵虚殿 正名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一折〔净扮酒保上诗云〕俺家酒

  • 五言卷十·洪迈

      五言  应制奉和潼闗       张说  天徳平无外闗门东复西不将千里隔何用一丸泥  奉裴中书酒  西掖恩华降南宫命席阑讵知鸡树后更接凤池欢  被使在蜀  即今三伏尽尚自客临邛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

  • 卷一百九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九十管类五言古楼中闻清管       【唐】韦应物山阳遗韵在林端横吹惊响防慿高阁曲怨绕秋城淅沥危叶振萧瑟凉气生始遇兹管赏已懐故园情感怀          【明】桑 

  • 第十一回 西夏主献女乞和 蒙古军入关耀武·蔡东藩

      却说成吉思汗即位后,大封功臣,除兄弟封王外,以木华黎为首功,博尔术次之,封他为左右万户;其余诸将,按功给赏,共九十五人,各封千户。又因术撤带临敌敢先,得平汪罕、乃蛮两大部,特命他世统兀鲁兀四千人,又赏他一个特别的禁脔。

  • ●卷二十七·陶宗仪

      ◎四位配享封爵颜子。唐玄宗太极元年壬子二月,赠太子太师,配享孔子庙。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己酉□月。封兖国公。曾子。同前赠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宋理宗咸淳三年癸卯二月。封兖国公。配食大成殿。子思。宋度宗咸淳

  • 大事记续编卷十八·王祎

    汉孝灵皇帝建宁元年春正月壬午窦武为大将军【以本纪修】庚子解渎亭侯即皇帝位改元【以本纪修】陈蕃为太傅与窦武胡广参录尚书事【以本纪修】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于宣陵【以本纪修】段颎大破先零于逢义山【本纪】解题曰

  • 引用书目·川口长孺

    明史 清廷玉等明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明史稿 清王鸿绪明纪编年 明锺悝明季遗闻 清钕漪平台纪略 清蓝鼎元中兴宝录 明冯梦龙三藩纪事本末 清杨陆荣闽书 明何乔远两朝从信录 清希福等台湾纪略 清林谦光 以下四部说铃所收

  • ◎宋教仁一死所关·刘以芬

    宋教仁先生为近代政治家。辛亥革命成功,先生即力主将同盟会改组为正式政党,与各小党合而成立国民党。迨国会选举,国民党颇占优势,先生遨游各省,力倡政党内阁之说。袁世凯闻之大恐,乃购人刺杀先生于京沪车站。 先生虽为国民

  • ●原序·佚名

    昔欧阳永叔纪石晋少帝之北辕也,其事甚详;盖原本于王国公之私史。国公名淑,字和甫,本汉平阳人。少隶户曹,为小史,涉猎经史。天福中,苏逢吉为户郎时,少帝居潜,淑为侍卫,识逢吉。后逢吉缘他事怒淑,白于少帝,帝将杀之,淑觉而北遁,济河入

  • 卷七 晋语一·左丘明

    武公伐翼止栾共子无死〔原文〕武公伐翼①,杀哀侯②,止栾共子曰③:“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辞曰:“成闻之:‘民生于三④;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

  • 卷三十·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三十明 黄训 编礼部【祠祭下】孔子封王辩【吴沉】后世之礼有甚似而实非者不可不察也且以追諡夫子为王言之夫子圣人也生不得位而以南面之礼尊之其説似矣然王君之号也夫子人臣也生非王爵死

  • 元年·佚名

    (甲子)元年清同治三年春正月1月1日初一日,癸卯。詣殯殿,行晝茶禮。大王大妃敎曰:「此人之昔年受眷,予所深知者也。在今日不可無示意之擧,副護軍朴珪壽特加一資。」特擢李載元爲同知經筵事,特除趙成夏爲承政院同副承旨。1月2日

  • 第五十八卦 兑 兑为泽 兑上兑下·佚名

    兑:亨,利贞。彖曰:兑,说也。 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 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初九:和兑,吉。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九二:孚兑,吉,悔亡。象曰:孚兑之吉,信

  • 卷四十一·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四十一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十一>明堂朝諸侯之位周禮治朝之位孤東面卿大夫西面外朝之位左孤卿右公侯伯子男射人孤東面卿大夫西面皆尚右東西面者皆尚北

  • 古文尚书冤词卷二·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至于百篇之序则朱氏经义考谓周官外史达书名于四方知凡书必有序目题于方册其曰百篇者以孔书所序有百篇也但百篇之名不始孔子墨翟曰昔周公旦朝读书百篇扬雄曰昔之説书者序以百则百篇之名与百篇之序自

  • 卷四·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四     明 夏良胜 撰致中和之义 【中和之极 协和之征修和之诚 戾和之咎】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

  •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

    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长篇回忆录。1974年4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作者在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自己从诞生到解放后七十余年的经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变迁。全书共分为四卷,第一卷写从出生到去日本之前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