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一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一卷

(文字品第十三 鸟喻品第十四)

释十四音 释鸟喻 明常无常六行不相离释山顶见平地譬

文字品第十三

案。僧亮曰。此品答云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广上名字品也。上说虽闻契经。不知佛性。闻涅槃经。知有佛性。十地闻说。犹尚仿佛。佛性始终。皆由经说。问以显之也。法瑶曰。上明佛性难见。十住犹不明了。唯佛能见。是则佛性之理满足。以况满字。非佛性者。皆非满足。以况半字。又况无常教为半字。常教为满字也。又惑之根本为半字。一切善为满字也。僧宗曰。上已广因果。及广流通。然以文理。合为经体。故此品广文。鸟月二喻。广理也。文理既彰。于经无阙矣。智秀曰。前品中。迦叶云。常我之名。不应为凡夫所得。佛举王子为譬。明常我之名。乃由佛有。是以迦叶。因致此问。若常我之名。由佛有者。未知其余名字。复因谁有。所以言。云何解满字。及半字所由也

佛复告迦叶所有种种异论(至)皆是佛说非外道说

案。道生曰。因上所言。凡夫所谓我者。本出于佛。今明外道所说。亦皆如是。然则文字语言当。理者是佛。乖则凡夫。于佛皆成真实。于凡皆成俗谛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然后能知是法非法

案。僧宗曰。明非但常名。为外道所窃。凡是一切记论。有益之言。皆从佛出也。传云。十四是字。后者名音。字与音合。名为满也。十四未满。为半也。音字合故。有记论也。阴者有为。实法无为也。智秀曰。此品有七段。第一正答问。第二列出十四音。第三约四音结成字义。第四明音所以得有差别。有十四音也。第五明满字半字升降相。第六明知不知相。第七导领劝旨。佛即述也。此第一段有三翻。第一佛先唱文字。皆是佛说。第二迦叶请释根本。第三佛广说字之本义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即是如来金刚之身

案。道生曰。彼之字义。名曰不尽。而指法身。今先据涅槃为端也。僧亮曰。其义云何者。问其字体。亦问字义也。有十四音。此答字体也。传云。胡本言字。不言音。译人误也。名涅槃者。此答字义也。佛说字意。本为涅槃。息有为之苦。说字之义也。常故不流者。释音也。涅槃不为生灭所迁流也。僧宗曰。传译云。十四音者。为天下音之本也。如善用宫商。于十四音中。随宜制语。是故为一切字本也。此中但有十二字。余二字零落不传。相承云。悉昙二字是也。智秀曰。此下第二段也。十四音。从恶阿有十二。合则为六也。从迦佉以下。有二十五音。以五为一。合则成五也。并前为十一音也。后有九音。耶罗等合三为一。复得成三。并为十四也。彼此不同。风俗有异。信之译人耳

是十四音名曰字本(至)最为殊胜是故名痾

案。僧亮曰。言十四音。而所别十二者。瑞应经云。书缺二字。以此为证也。宝亮曰。若就此文而断。正应用涅槃为二字。然相传不取。未详所以也

迦者于诸众生起大慈悲(至)大般涅槃是故名摩

案。僧宗曰。三十八音。从十四音出。但就三十八中。前二十五音。是次第从舌本声。次至舌端。次齿。次唇。从第二十六至第三十。此是超越不定。下有八字。皆表长短超声之相。半字为字本者。义生此也。夫致教之体。要先半而后漏。此是前后次第根本耳。迦呿此五字。是舌本音也。遮车此五字。舌中音也。吒他此五字。舌端音也。多他此五字。是舌齿音也。波颇此五字。是唇音也。耶罗和此五字。是超声也。下八字。皆是缩张含吐之异也。昙纤曰。此二十五字。皆前十二字中出。下去诸字。皆不从出也

耶者是诸菩萨在在处处(至)有父母妻子是故名罗

案。智秀曰。十四音。讫此也。此中九字。为三音也

鲁流卢楼如是四字(至)以是故名鲁流卢楼

案。僧亮曰。向来诸字。当字表义。今此四字。共表四义。四义者。谓三宝对法。三宝以善对恶也。对法者。以恶对恶。如调达三逆。种种为恶。越制戒因缘。未来恶也。智秀曰。第三段。结成字义也。正是以音表旨。故目此音为字也。字有满半者。以十四音。用表圆理。目为满字。表未圆理。谓之半字也

吸气舌根随鼻之声(至)皆因舌齿而有差别

案。智秀曰。第四段。明音所以得有十四之音也

如是字义能令众生(至)而不同于阴界入也

案。僧亮曰。身口是文字之因。文字是口业之因。皆是作法也。众生佛性。则不如是者。乃由文字说性。众生得知。人谓。佛性亦由文字。得清净也。今明不了者。从缘生故。是作法也。佛性从缘见。非作法也。不同阴界入者。不可坏也。宝亮曰。佛性虽在阴界入中。而非阴所摄者。真俗两谛。乃是共成一神明法。而俗边恒阴入界。真体恒无为也。以真体无为故。虽在阴。而非阴所摄也。体性不动。而用无暂亏。以用无亏故。取为正因。若无此妙体。为神用之本者。则不应言虽在阴入界中。而非阴入所摄也。故知。理致必尔矣。如脱不尔者。复不可使佛果佛性。倒入阴入界中。而唱非阴界所摄也。即曰谨述诚旨。不敢妄有所作也。智秀曰。为成叹字功也。以此而言。叹字所表既妙。下结劝也

是故众生悉应归依(至)等视众生无有差别

案。僧亮曰。依不坏之性。成不坏之果也。智秀曰。字有所表。故遂感菩萨等视也

是故半字于诸经书记论文章而为根本

案。僧亮曰。说字说音。事已究竟。此结上也

又半字义皆是烦恼(至)修善行者名为满人

案。僧亮曰。上明未与音合之字为半。今明虽合。不得字旨。亦是半也。智秀曰。次下显半字之功。优劣也

如是一切经书记论(至)无阂无著真得解脱

案。僧亮曰。上云一切善法根本。人谓。亦与如来为本。佛无师悟。非字所摄。名离文字。但言半者是不善。满者皆善也

何等名为解了字义(至)是人不知如来之性

案。僧亮曰。已说字竟。次明解与不解。若得出之旨。为解字也。智秀曰。此下第六辩知不知相也

何等名为无字义耶(至)应离半字善解满字

案。僧亮曰。字义者。虽复读诵文字。而行违说旨者。字。则不为是人出也。名为无字。未知常住佛性故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乐正法者应如是学

案。僧亮曰。第七段。迦叶领旨。佛述成也

鸟喻品第十四

案。僧亮曰。答问云何共圣行。至太白与彗星也。上说文字。此显文之所表六行。经体具足。法理不偏。六行常俱。以鸟为譬也。法瑶曰。满字者。即是常义。半字者。即无常义。常以无常虽殊。其理致是同。昔说无常。为令得常。得常由乎无常。岂得相离。是则共成一圣。名为共圣行也。僧宗曰。大分此品。为三段。第一则六行体。第二寄因以明六行也。第三就相行以明六也。宝亮曰。此下两品。同广文字下旨。谓常无常六行也。鸟喻品双明六行。月喻品偏明三行。然俱广明理故。共答一问也。此品总别有二门。第一从品初以下。总门也。第二从如来已离忧悲讫品。别门也。智秀曰。此品分为二段。第一从初讫复异豆粟甘蔗。略列六行也。第二从如是诸种讫品。广明六行也。广中别有章门。至彼更关

佛复告迦叶善男子鸟有二种(至)何以故性真实故

案。智秀曰。第一总别六行体也

迦叶白佛言世尊如是等物(至)乃至无我亦复如是

案。僧宗曰。就明六行体中。有三章。此第一就偏教以明常无常也。宝亮曰。上来至此。总门明六行也。智秀曰。此广门中。第二先明常无常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是名鸳鸯迦邻提鸟

案。僧宗曰。此第二阶。寄真应以明我无我也。至极法身。无有忧悲。即我义。见有忧悲。似如无我也。借无想天。以为况也。无想天报。唯有四阴。不域其方所。虽无住处。要不得无也。近事尚难可知。况法身妙极耶。树神依树。亦如是也。智秀曰。广门第二。明无我也

复次善男子佛法犹如(至)第一微妙坏诸行故

案。僧宗曰。第三阶。明苦乐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异法是我异法无我

案。僧宗曰。寄因以辨六行也。明放逸则无常苦果。不放逸则常乐果也。长行释偈。小不次第也。先释放逸果。次释不放逸果。次释放逸因。次释不放逸因也。非圣凡夫者。前已释二家因果。今出其人也

如人在地仰观虚空(至)如迦邻提鸳鸯等鸟

案。僧宗曰。第三就相待明六行也。以生死为下。佛果为上。以上知下。所以而常。下不知上。故无常也。寄譬明如来。住智慧之上。见五道生死也。借譬以明见。而物情于譬生滞。故迦叶仰咨。以拂斯迹也

猜你喜欢
  佛学与国术·太虚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卷·灌顶
  卷六十三(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正信刊应取之态度·太虚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三·佚名
  怎样做现代女子·太虚
  五 究罗檀头经·佚名
  重刻准提净业序·谢于教
  卷第五十五·李通玄
  卷六十三·道世
  无量如品第七·佚名
  佛学与科学哲学及宗教之异同(注一)·太虚
  习读仪·佚名
  大乘庄严经论 第五卷·无著
  卷第十二·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齣~第十齣·汪廷讷

    第一齣 开宗【汉宫春】〔末上〕霍氏休文。平阳小吏。玉赠三星。邂逅侯门侍女。两地传情。被兄拆散。向归途入赘娉婷。椒房宠。衞靑尊贵。当朝推毂贤甥。去病提兵破虏。远寻亲携玉。载返神京。更羡霍光得第。尙主恩荣

  • 第十四出 怨寡·周履靖

    【锁柳烟】〔小旦上〕锦绣香寒。铅黄妆浅。永守靑灯缟幔。几把菱花偷展。谁适为容。枉有修眉娇面。流水终年不向西。何堪尽日闭香闺。无情最是枝头鸟。不管人愁只管啼。奴家乃庄寓言之女陈以训之妻也。年甫二旬。寡

  • 第一折·佚名

    (旦等呵)(正末扮上坟)(末云)从哥哥往直西去早半年,今日同嫂嫂与母亲往祖坟去。 【仙吕】【点绛唇】杨柳晴轩,海棠深院。东风转,花柳争先,忙杀莺啼燕。 【混江龙】莎针柳线,凤城春色满娇园。红馥馥夭桃喷火,绿茸茸芳草堆烟。

  • 词余丛话 卷一·杨恩寿

    原 律乾隆六年开律吕正义馆,庄亲王董其事。王撰《分配十二月令宫调论》,最为精核。因备录之:“《宋史?燕乐志》:‘以夹钟收四声;曰宫,曰商,曰羽,曰闰。闰为角,其正角声、变征声、征声皆不收,而独用夹钟为律本。

  • 第三十六回 证冤狱张说辨诬 诛淫竖中宗复位·蔡东藩

      却说狄仁杰已殁,他相如苏味道李峤陈元方等,均不逮仁杰。味道尝言人生处事,当模棱两可,不必过明,时人号他为苏模棱。峤徒有文名,当时上瑞石颂,称为皇符,贻讥人口。元方较为清谨,惟因细事不奏,忤武氏意,已经罢职。武氏乃悉心

  • 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蔡东藩

      却说江宁被困,总督陆建瀛率绿营兵守外城。将军祥厚,副都统霍隆武,率驻防兵守内城。城外商民,亦自募义勇队出击,守陴官兵发炮助战。义勇兵系临时召募,究竟不谙战阵,被长毛杀败,转身逃回,城上的炮声,还是不绝,一阵弹子,把义勇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八十九·佚名

    万历三十九年十一月丙申朔○戊戌总督蓟辽王象乾<锍-釒>辞考满恩命不允○己亥祭 三皇遣侍郎翁正春行礼○庚子恭让章皇后忌辰遣官祭金山 陵寝○礼科右给事中周永春以冬至屇期导驾缺员考选候命有姜性李成名角□羊经

  • 卷之一千四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十二·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乙酉(一六四五、唐王隆武元年)秋七月庚戌朔唐王以郑为虹为御史,巡视仙霞关;驻浦城。为虹,字天玉,江都人,崇祯十六年进士;除浦城知县。唐王道浦城,知其廉。及是,召为御史;部民相率乞留,有「十不可去」之疏

  • 樊毅传·姚思廉

    樊毅字智烈,南陽湖陽人。其祖父樊方兴,梁散骑常侍、仁威将军、司州刺史、鱼复县侯。父亲樊文炽,梁散骑常侍、信武将军、益州刺史、新蔡县侯。樊毅出自将门,少习武善射。侯景之乱,樊毅率家兵随叔父樊文皎援台城。文皎于青溪

  • 李涓传·脱脱

    李涓字浩然,是驸马都尉李遵勖的曾孙。以荫补任殿直,被中书省召见考试,改成文官官阶,升到通直郎,任鄂州崇阳知县。靖康元年(1126),京城开封被围困,朝廷用羽书召天下军队。鄂州下属七县,应当征发二千九百人,都没有集中,李涓独身以

  • 卷四·曾巩

    范质,字文素,魏郡人。母梦人授以五色笔而质生。唐长兴中擢进士第,仕晋至翰林学士。周祖擢为宰相。建隆初,封鲁国公。乾德二年罢相,初和凝知贡举,爱质所试文,自以中第尝在第十三名故,亦以处质,其后质官及封国,皆与凝同,当时谓之传

  • 东溪日谈録卷十一·周琦

    经传谈下大学大学中庸自成书之后无人识是论治论道之书至经秦火系在礼记中大学在儒行篇下冠义篇上为第四十二篇中庸在坊记篇下表记篇上为第三十一篇汉儒亦只混与礼乐二经同行不识其间有许大道理岂礼乐二记比哉不有程子

  • 卷二十四·陈经

    <经部,书类,陈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二十四宋 陈经 撰洪范【周书】此篇乃武王屈己访道于箕子箕子既答武王之问于是退而具述成篇其书称十有三祀而不称十有三年则知此书述于箕子九畴乃道之大统他人所不能

  • 卷七·佚名

    △俯降王宫品第五尔时护明菩萨。冬分过已,至於最胜春初之时,一切树木诸华开敷。天气澄清。温凉调適。百草新出。滑泽和柔。滋茂光鲜。遍满於地正取鬼宿星合之时,为彼诸天。说於法要。悉令其心。爱乐欢喜。踊跃充遍不能自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八·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六复次舍利子。略说菩萨一种圣道。谓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单己无二。以自勇猛大精进力。深心摄受。不藉他缘及

  •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三·佚名

    西天三藏宝法大师赐紫沙门智吉祥等奉 诏译  尔时会中复有殑伽沙那庾多数一切菩萨。闻佛如来说是三摩地。离诸障碍心得解脱。于陀罗尼秘密深法。随意悟入印证明了决定住持。复有六十八那庾多菩萨。于百千劫已修习禅

  • 法界宗五祖略记引·续法

    庚申夏。予在七佛阁。翻藏经并阅僧史。一日询华严五祖於慈云百亭法师。及闻其说。窃有疑焉。因而请编五祖行实。未至旬。法师辑为略记一卷。核之。始觉僧史乖舛也。明矣。且如三祖贤首大师。传谓登封丙申。诏师讲新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