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决定义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为汝。宣说甚深。决定正义。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时诸苾刍。白佛言。善哉世尊。何等名为决定正义。我等乐闻。惟愿世尊。为我解说。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决定义者。所谓五蕴。五取蕴。十八界。十二处。十二缘生。四圣谛。二十二根。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禅定。四无色定。四无量行。四无碍智。四三摩地想。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如是等法。是名决定正义。五蕴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等名为五蕴。五取蕴者。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此等名为五取蕴。十八界者。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此等名为十八界。十二处者。谓内眼处外色处。内耳处外声处。内鼻处外香处。内舌处外味处。内身处外触处。内意处外法处。此等名为十二处。十二缘生者。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即一大苦蕴集。由此缘故。即有蕴法。若无缘故。蕴法即灭。所谓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处灭。六处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则一大苦蕴灭。此等诸法。无明为缘乃有。生灭为缘者何。所谓先际不了。后际不了。中际不了。内法不了。外法不了。内外法俱不了。善业不了。不善业不了。善不善业俱不了。因不了。果不了。因果俱不了。已生缘法不了。未生缘法不了。现生缘法不了。于佛不了。于法不了。于僧不了。苦法不了。集法不了。灭法不了。道法不了。善法不了。不善法不了。罪法不了。福法不了。可行法不了。不可行法不了。高下法不了。有为无为法不了。如是不了。不能于黑白法等。起无相智。由此无明不能觉了而为过失。乃至障如实智。不能证得寂静涅盘。谓此无明体性迷闇纯一痴法。犹如盲者唯行闇道。集诸尘垢损减智慧。于诸障法不能出离。而此无明与明为障。无明为苦痛。无明为毒器。无明为绳缚。无明为毒根。无明为毒树。无明为根本烦恼。无明为随烦恼本。无明是颠倒处。无明为黑闇室。无明是痴闇。如是等义。名为无明。由此为缘。行法得起。行法者。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身行者。谓出入息。依止于身。系属于身。由依身故。而出入息。得名身行。语行者。谓论难分别。即此分别论难言辞故名语行。意行者。谓贪嗔痴心所法等。依止于心。系属于心。由依心故。得名意行。复有三行。何等为三。谓福行罪行不动行。是名三行。由行为缘。识法得起。识法者。识有六种。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名六识。由识为缘。名色得起。名色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者谓内五尘。皆四大所成。四大者。谓地水火风。地体坚重。水性流润。温暖为火。动转名风。如是四大所成五尘。名为色蕴。而此蕴法。四蕴名名。一蕴名色。如是五蕴。名为名色。名色为缘六处得起。六处者。谓内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此名六处。六处为缘。触法得起。触有六种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此等名触。由触为缘。受法得起。受有三种。谓苦受乐受舍受。如是眼触缘此三受。乃至意触。亦复如是。此名为受。由受为缘。爱法得起。爱有六种。谓眼观色耳听声鼻嗅香舌了味身觉触意分别法。由贪六法。得名为爱。由爱为缘。取法得起。取有四种。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由爱增故。得名为取。由取为缘。有法得起。有法有三。欲有色有无色有。欲有者。谓十恶趣及人天。十恶趣者。谓八地狱。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号叫。五大号叫。六炎热。七极炎热。八无间。九傍生趣。十饿鬼趣。如是十种。名为恶趣。人趣者。谓四大洲。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南赡部洲。其量纵广七千由旬。此洲之相。北阔南狭。犹如车形。东胜身洲。其量纵广八千由旬。彼洲之相。犹如半月。西牛货洲。其量纵广九千由旬。彼洲之相。犹如圆月。北俱卢洲。其量纵广十千由旬。彼洲之相。四方径直。犹如池沼。如是四洲。名为人趣。天趣者。欲界六天。谓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如是名为欲界六天。此等诸趣。名为欲有。色有者。有十八天。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此等诸天。名为色有。无色有者。有四种天。谓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此等诸天。名无色有。如是三有。得名为有。由有为缘。生法得起。生者。谓诸有情舍此蕴已。随业果报。复于界趣。蕴相出现故名为生。由生为缘。老死得有。老者。谓诸有情蕴法果熟。心识迷乱。多所忘失。发白面皱。身力羸弱。举动策杖。喘息呻吟。渐渐力微。诸根衰朽。是名为老。复何名死。谓诸有情随能招业。寿量终尽。识舍执受。命根谢灭。诸蕴离散。是名为死。谓老无定相。附死立支。二法合一。故名老死。如是名为十二缘法。复何名为四圣谛法。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如是等苦。名为苦谛。集谛者。谓贪爱法。由此贪爱。而生耽著。以耽著故。发业润生。招集为因。是名集谛。灭谛者谓贪爱法及余烦恼。悉皆断尽。证寂灭理。是名灭谛。道谛者。即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八正道。名为道谛。如是四谛。圣智可观。名四圣谛。

  又复何名二十二根。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根女根。命根意根。乐受根苦受根喜受根忧受根舍受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名为二十二根。

  复何名为十力。谓如来智。于诸有情处非处法。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一处非处智力。

  如来复于过去现在未来世中。所有众生诸业行法。处处所生因缘果报。佛以智力。悉皆了知。是名如来第二业报智力。

  如来复于诸禅定法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尽诸漏法。佛以智力。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三定力。

  如来复于诸众生类根性胜劣种种差别。佛以智力。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四根胜劣智力。如来复于诸众生类所有信解种种不同。佛以智力。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五信解智力。

  如来复于诸众生类所有种种界趣差别。佛以智力。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六界趣智力。

  如来复于诸众生类所有乐欲。佛以智力。如实了知。是名如来第七乐欲智力。

  如来复于过去无量无数世中所有众生种种之事。谓一生十生百生千生及百千生。乃至无数百千万生。如是无数成劫坏劫。其中众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乃至族姓贵贱名字。饮食苦乐。寿量长短。具如是相。如是因缘。如是过去无量世中种种之事。佛以智力。悉能了知。是名如来第八宿命智力。

  如来复以清净天眼。观见众生贵贱上下好丑生灭。或生善道。或堕恶趣。而彼众生所作行业。谓身不善业。作诸邪行。口不善业。毁谤贤圣。意不善业。起于邪见。由是因缘。命终之后。堕恶趣中。又复众生。身作善业。不行邪行。口作善业。不谤贤圣。意作善业。起于正见。由是因缘。命终之后。生人天界。如是等事。如来天眼。悉能观见。是名如来第九天眼智力。

  又复如来。知彼众生诸漏已尽证无漏解脱智慧解脱。以自通力。证如是法。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之法。佛以智力。悉能了知。是名如来第十漏尽智力。如是十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由十力故。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法轮。

  复何名为四无所畏。谓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以自智。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作师子吼。转妙法轮。无有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而能等者。是名如来一切智无畏。如来已得安乐寂静无上胜处功德果法。诸漏已尽。种习俱亡。是名如来漏尽无畏。

  如来复为诸声闻众。开示苦道。说离烦恼尽苦边际。是名如来出苦道无畏。

  如来复为诸声闻。说所有障法。令彼出离。是名如来障道无畏。如是名为四无畏法。

  又复何名为四禅定。谓离诸欲及诸染法。断除疑惑分别之想。是名第一离生喜乐定。

  复次离欲断除分别想已。当于外法悉皆泯绝。内复寂定。摄内外法。悉皆归一。是名第二定生喜乐定。

  复次舍于喜乐思念之想。于身喜乐。而无所受。是名第三离喜妙乐定。

  复次舍苦乐法。无忧喜想。诸法清净。是名第四舍念清净定。如是名为四禅定法。

  复何名为四无色定。谓修彼定。厌下色相。忻上无色。由无色故。唯有虚空。乃观虚空无有边际。作如是想。是故名为空无边处定。

  复次离彼所缘空无边处已。复想能缘识亦无边。是故名为识无边处定。

  复次离彼能缘识已。当复想于能缘所缘俱无所有。是故名为无所有处定。

  复次离彼无所有已。当复想于无彼粗想。不无细想。是故名为非想非非想定。如是名为四无色定。

  复何名为四无量行。谓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若有苾刍。具大慈心。于诸有情。无怨无亲。等能与乐。如是常行慈无量心。是故名为慈无量行。

  若有苾刍。具大悲心。于诸有情。无怨无亲。等能拔苦。如是常行悲无量心。是故名为悲无量行。

  若有苾刍。具大喜心。于诸有情。无怨无亲。等施欢喜。如是常行喜无量心。是故名为喜无量行。

  若有苾刍。于诸有情。无怨无亲。平等安住如是常行。是故名为舍无量行。如是名为四无量行。

  复何名为四无碍智。谓辞无碍智。辩才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者。缘声为境。于诸音声。言辞无碍故。名辞无碍智。辩才无碍者。谓四辩七辩。凡有论难。迅捷无滞。是故名为辩才无碍智。法无碍者。缘名句文。随何教法。无所不通。是故名为法无碍智。义无碍者。缘义为境。随所诠义。无所不晓。是故名为义无碍智。如是名为四无碍智。

  复何名为四三摩地想。若有苾刍。作如是观。我今此身。从顶至足。所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如是种种不净之物。所共合成。譬如仓廪广积粮斛。人入其中。善能分别。是米是麦。如是积聚。名为仓廪。苾刍观想于自身中。亦复如是。作此观者。即得断除贪欲之法。是名第一三摩地想。

  又复苾刍观想身已。于三摩地。得轻安味。复作是观。此三摩地所得乐味。亦无有想。譬如莲华从水而生。彼无有想我从水生而有清凉。苾刍观想。亦复如是。能观想者。即得见法轻安乐味。是名第二三摩地想。

  又复苾刍。于三摩地。作于明想观察。如日无余闇冥。如是观察。相续不断。昼夜明闇。皆无有异。作是明想。清净无杂。譬如秋时云翳阴闇日光不现。若明眼人。观想日光。清净无杂。苾刍观想。亦复如是。能观想者。是人即得明智现前。是名第三三摩地想。

  又复苾刍在三摩地。作是观想。断除苦乐乃至忧喜。唯有舍念二种清净。譬如有人能驭车乘。平坦地中行无所碍。苾刍观想。亦复如是。能观想者。即得智慧胜利现前。是名第四三摩地想。此等名为四三摩地想。

  复何名为四念处法。谓身受心法。若有苾刍。观身不净秽恶充满无有真实。如是观察。名身念处。

  又复观于内外二法。所有诸受。悉皆是苦。作是观者。名受念处。

  又复观于心心所法。皆悉无常。作是观者。名心念处。

  又复观于内外二法。于是法中。不生我想。作是观者。名法念处。如是名为四念处法。

  复何名为四正断法。谓已生恶法。当起精进勤行除断。皆悉令灭。是名第一正断之法。

  又复未生恶法。当起精进防护除断。皆令不生。是名第二正断之法。

  又复未生善法。当起精进令诸善法皆得生长。是名第三正断之法。

  又复已生善法。当起精进而令增长坚固圆满。是名第四正断之法。如是名为四正断法。

  复何名为四神足法。谓欲勤心观。若有苾刍。于诸染法。离其妄念。于诸善法。而起悕求。进善无厌。名欲神足。复于善法。勤修诸行。正行不退。名勤神足。复于诸法。离邪思惟。心正分别。名心神足。复以正智。观察内身。内身无我。复观外境。外境无法。我法体无。趣证二空。名观神足。如是名为四神足法。

  复何名为五根。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名五根。

  复何名为五力。谓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如是名五力。

  复何名为七觉支法。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舍觉支。念觉支。定觉支。是名七觉支法。

  复何名为八正道法。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谓正见者。信有施法。信有父母。有诸善行及不善行。如是善不善业。当有果报。有今后世。于其世中。有诸众生。有阿罗汉。如理修行。以自通力。见如是法。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等事。名为正见。

  何名正思惟。谓离邪思邪思法者。起不正见。发贪嗔痴。远离如是。名正思惟。

  何名正语。谓离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语。是名正语。

  何名正业。谓离杀生偷盗邪染等法。是名正业。

  何名正命。谓具正见正法出家。被于法服。离诸邪行。信于正法。乃至受用饮食坐卧。皆依正法。是名正命。

  何名正精进。谓离邪勤。于真实法。而起正勤。是名正精进。

  何名正念。谓离邪念。常念正法。记忆在心。无所忘失。是名正念。

  何名正定。谓心心所。不起散乱。离诸攀缘。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决定正观。是名正定。如是名为八正道法。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复告苾刍众言。汝等当知。我所宣说。决定正法。初中后善。其义深远。纯一无杂。清净圆满。是时苾刍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决定义经

猜你喜欢
  凡例·朱时恩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三·海明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佛学的现实论·太虚
  在仰光大学演讲会答某大学生问·太虚
  曹山大师语录序·佚名
  大宝积经论卷第三·佚名
  大乘中观释论 第五卷·安慧
  佛藏经往古品第七·佚名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五·佚名
  卷三十四·佚名
  卷第六十八·李通玄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六·佚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八·佚名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五·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百零二·彭定求

        卷902_1 【句】惠文太子   渭水桥边春已渡,灞陵原上雨初晴。(《同李士怀长安》)   清冷池里冰初合,红粉楼中月未圆。(《宴大哥宅》)   可惜韶年三日暮,风光由绕碧燕觞。(《三月三日》)   晚日半衔西苑树,晴

  • 第二折·尚仲贤

    (柳毅上,云)小生柳毅,自离了龙女三娘,可早来到这洞庭湖也。原来这湖口上果然有一座庙宇,庙前有一株金橙树,这等看起来,那龙女所云,真不虚矣。我如今取出这金钗儿击响此树咱。(做击科)(净扮夜叉上,诗云)湖上显神通,作浪与兴风,不

  • 卷六百五十一·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五十一方干山中言事日与村家事渐同烧松【一作畲】啜茗学邻翁池塘月撼芙蕖浪窗户凉生薜荔风书幌昼昏岚气里巢枝俯【一作夜】折雪声中山隂钓叟无知已窥镜撏多鬓欲

  • 卷五十八·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五十八白居易居易字乐天其先葢太原人后徙下邽居易敏悟絶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覩姓名熟视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读其芳草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叹曰吾谓斯文遂絶今复得子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武宗二·宋濂

        ◎武宗二   二年春正月己丑,从皇太子请,罢宫师府,设宾客、谕德、赞善如故。庚寅,越王秃剌有罪赐死。禁日者、方士出入诸王、公主、近侍及诸官之门。辛卯,皇太子、诸王、百官上尊号曰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

  • 第三十九回 作女诫遗编示范 拒羌虏增灶称奇·蔡东藩

      却说永初四年九月,邓太后母新野君患疾,新野君见前文。太后亲往省母,连日留侍,未见还宫,三公上表固请,方才返驾。安帝此时已十有七岁,何不共请还政?既而新野君病剧,再去送终临丧,极尽悲哀,棺殓时给用长公主赤线,特赠东园秘器,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三·佚名

    正德十三年六月己巳朔云南大理府及赵州邓州浪穹县蒙化府同时地震○庚午都督佥事李祥卒祥狭西延安卫人由百户以边功累升都指挥使弘治庚申充延绥游击将军提兵策应大同壬戌充副总兵分守凉州甲子进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佩征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太  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司马迁

    张连科译注【说明】《李斯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李斯列传》的社会政治背景是极其广阔的,实际上几乎涉及了整个秦王朝的兴亡史,而秦王朝的兴亡,与李斯又有很大关系,如李斯谏阻逐客,总

  • 卷六·萨囊·彻辰

    <史部,杂史类,钦定蒙古源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蒙古源流卷六 额纳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等源流 其扎赉尔呼图克实古锡之女苏密尔福晋生格哷博罗特台吉格哷森扎台吉二人卫喇特巴图特巴噶尔观鄂托克之阿拉克丞相之子孟克

  • 卷四·楼昉

    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四宋 林虙 编西汉四文帝【三十四】即位赦天下诏制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封

  • 第二章 秦代事迹·吕思勉

    第一节 始皇治法秦王政二十六年,民国纪元前二千一百三十二年,而西历纪元前二百二十一年也。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ldquo;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rdquo;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l

  • 卷三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三十户部十五俸给二事例洪武十八年令天下有司官俸米折钞每二贯五百文准米一石 永乐元年令各都司并河南浙江江西山东山西五布政司按察司及王府官俸旧全支米者米钞中半兼支湖广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北

  • 卷十九·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十九   宋 李樗黄櫄 撰鹿鸣之什诂训传第十六    小雅鹿鸣燕羣臣嘉宾也既饮【於朕反】食【音似】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後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呦呦【音幽

  • 卷四十(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六如来不思议性品第四之四尔时佛告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於如来不思议不共佛法。信受谛奉清净无疑。乃至发希奇想。舍利子,如来成就十八不共佛法。由成就故。如来应正等觉。於大众中正师子吼。自称

  •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跋·高峰原妙

     (侍者)持正录 (参学)洪乔祖编参禅虽以不立文字不假修证为宗。然既可参则必有要。要者何。如网之有纲。衣之有领。使人一举而径得其直遂者是也。万目非不网也。舍纲举目。网必不张。万缕非不衣也。遗领举缕。衣必不

  • 三鱼堂剩言·陆陇其

    十二卷。清陆陇其撰。此书原名《日钞》,皆陆氏平时札记之文,未分门类。其甥陈济为之排次成编,亦不立标题,而基本有类可寻。一卷至四卷皆说五经;五卷、六卷皆说四书,又附《太极图说》、《近思录》、《小学》数条;七卷、八卷

  • 菩萨戒本宗要·太贤

    律学著述。唐代新罗僧太贤撰。一卷。述说《菩萨戒本》(即《梵网菩萨戒本》)的宗旨大意。开为三门:(1)申经意门;(2)能所成门;(3)修行差别门。此戒本以“宗心”为本,认为只要发心得菩萨戒,就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菩萨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