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中观释论 第五卷

大乘中观释论 第五卷

安慧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观染法染者品第六

复次有异宗言。于胜义谛中诸界处等性与无性有所知解。由彼杂染成其有性。如佛所言。染者着染法故。行自损害行他损害行俱损害。如是乃至痴者着于痴法。其义亦然

论者言。此中非无杂染道理。虽有如幻。谓以无实染等体故。但以行聚所成。世俗言说。非胜义谛。何所以邪。此言染法。染者为先有邪。为后有邪。为染者染法俱时起邪。三皆不然。是故颂言

若先有染者  后有其染法

云何离染法  而有染者生

释曰。此说毕竟应知此义遮其所离。若染法无体。染者亦然。止其所作非熟无果有果成熟。其义可见。若离染法有染者成。如是乃应别有染法。此即染者因染法得。若尔云何染者有故染法即成。染法有故染者即成。然后起染。此义显明。如果成熟。若有爱境即染法成。若无爱境云何有染。应当止遣安立过失。此中亦非先有染者后起染法

故颂遣言

有染者复染  云何当可得

释曰。所依染法无体性故。如已成熟。复次颂言

若有若无染  染者亦复然

释曰。若先有染者后有染法。即一切处。如染法体。是故先无染者道理

令为证成此义。是故颂言

染者先有染  离染者染成

释曰。染法若无爱体可作。是中其或见有所成。此非道理

有异宗言。离彼染者别有染法。离彼染法染者可立

论者言。若离染法得有染者。此中非有。何所以邪。若先有染法后有染者即离染者乃有染法。此中染法不有。即无爱境能成染法道理。以爱境后有故。由如是故。若离自性别因染者。得有染法。即彼染法因染者得。若尔即非爱境能成染法。以爱境居后故。所成不可得。若如此者岂非过邪。亦非先有染法后成染者

复次颂言

有染复染者  亦云何当得

问曰。或离染法有其染者。既有对待过失。此中染法染者二法同起而可成邪

故颂答言

如是若同生  亦复非道理

染法染者二  此当云何用

释曰。谓以染法染者二相离性互有所违。若法未生二俱无性。若法已生所作无体。但由爱境所成染法故有染者。而彼爱境及所起染法悉亦止遣。问曰。彼染法染者为一性可合邪。为异性合邪

故颂答言

彼染法染者  非一性有合

释曰。此何所以。非彼一性而可合故。若有二法合即极成。此中应知。是提婆达多起染。不复为彼提婆达多染者之因。彼若说合。此非道理

复次异性亦不可合。故颂遣言

异性若有合  云何当可得

释曰。异法异性若有合者。彼即相违而非一处。有二法生道理可得。后当止遣

复次颂言

若一性可合  离伴亦应合

释曰。此言合者。同体为义。凡一性者即是因义。若此一性定有合者。如前所说提婆达多。合义应见。是故无一性因。可合道理。虽于一性因无合可成。然若止其合义。应知有过

复次颂言

异性若有合  离伴亦应合

释曰。此中所说。譬如瓶衣。彼等异性而不能合。若立合者。非有异性相合因故。如前即有对待过失。异性若合有所得者。彼非异性亦应得合。此岂无过

复次颂言

若异性有合  染染者何用

释曰。此中说合。无合道理。何所以邪。如是二法各各已成别别自体。即无别法为所成义。是中亦无所成可得。故知异性无有诠表。若计异性得有合者

故颂遣言

若染染者二  各各自体成

是二若有合  前亦应得合

释曰。而彼二法汝今云何。此说得成各各体故。若或染法染者。是二汝以何义分别二法各各自体令成其合论中言或者。此说合义。若起分别时虚无果利。彼等自体无所成性。若言合者。是中染者。无有少分染法可作染法。亦非染者可有

复次颂言

异相不成合  汝欲求成合

合相若已成  复欲成其异

释曰。合性不成。彼义极成。一法异性合不可得。异性极成不成合义。故无染法染者二法同时。或复次第异性可生。亦复更互相离性故。由是此中无合道理。今此观察如汝意欲。何等异性次第可起。或复同时

今为证成此义。故颂遣言

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染  非合不合成

释曰。此中云何。所谓非唯染法染者。非合不合。诸法亦然◎

◎观有为品第七之一

复次或有人言。胜义谛中有彼贪等诸杂染法。以有为故。譬如眼等

论者言。若如是说。遍所成故立喻不正。何以故。胜义谛中若有眼等。应有生等有为诸相。若其无者。如兔角等。亦应有彼有为诸相。是故有为诸相。于胜义谛中决定不成。云何生等有为诸相而可成立

此中应问。彼生等法增上所作。是有为耶。是无为耶。二俱不然

故颂答言

若生是有为  即应有三相

释曰。譬如能相。此中有为能相如是。不然云何有为诸相。此中所说二法和合三相遍行故。此中三相亦悉止遣彼法自相

复次颂言

若生是无为  不作有为相

释曰。如是所成应当遮遣安立过失。何以故。无为自体亦无性故。譬如灭法。此如是决定。有如是过失。如是住与无常。余法亦然。皆同生法

论者言。相者即是理法执持为性。如是所说。云何生等为复相离。有彼业用而可转耶。或不离耶

复次颂言

生等三法离  即无相业用

释曰。云何生等有为诸法次第可转。若法体未生。即住灭二法不能为彼作有为相。以未生故。是即能相无所诠表。若法自体毕竟已灭。即能相无体故无生住二法。以彼灭法自无性故。已生即无住。无住即无生灭亦无性。若言无常随逐住法。即不能作有为之相

故百论颂言

住何有灭相  无常何有住

若先有住法  后不复应有

若常有无常  有住不有常

或先有其常  后即不有常

无常与住同  若有其体者

有常即邪妄  或有住亦妄

颂意如是。若有为法不相离者。云何以一物体于一时中而得和合

故颂遣言

不于一时中  生住灭和合

释曰。以互相违故

或有人言。有彼同种因性一时可生。或复次第所作得成

论者言。此复云何。或复于彼有体中得耶。或离能相所相有所得耶。若有体得者。非于有体中有实体性同生可得。亦非所作别有其因。若或无体。此即亦无同生可有。是故体中无有如是决定生等。如生自相。亦复云何次第可成

复次颂言

生住灭诸相  别有有为相

有即是无穷  无即非有为

释曰。若离生等别有生法而可成者。彼即定有异法可立。如是乃有无穷之过。有为无为之相故非和合

复次犊子部师言。生等诸法虽是有为。云何可说为无穷耶

彼宗颂言

生生之所生  唯生于本生

本生之所生  复生于生生

此颂意者。诸法生时并法自体。有十五法共成生法。即彼如是有生住异灭诸法具足。此如是法无有差别。若差别分别者有十五法。所谓一生。二住。三灭。四若是白法。即正解脱生。五若是黑法。即邪解脱生。六若非出离法。即非出离法生。七若是出离法。即出离法生。八生生。九住住。十灭灭。十一正解脱眷属。十二邪解脱眷属。十三非出离法眷属。十四出离法眷属。除本生自体成十四法。若并本生法总成十五。生生及本生二法为始意。为此中生生所生唯本生生。更无别法本生所生还生生生。如是乃生诸余法等。此即不堕无穷之过

论者言。如是所说皆非道理

故颂破言

若谓是生生  能生于本生

生生从本生  何能生本生

释曰。自体如是无有性故

次颂破言

若谓是本生  能生于生生

本生从彼生  何能生生生

释曰。自体如是无有性故

又复有言。生生生时。即当能生。以无别故

次颂破言

若谓生生时  能生本生者

生生若未生  何能生本生

释曰。生生若未生。生时即无体。无体即不生。有何力能能生本生。若无力能即无诠表◎

猜你喜欢
  卷第二·函昰
  走在心灵皈依的路上·李叔同
  卷第十三·佚名
  大乘五蕴论一卷·世亲
  卷第四十二(第七诵之一)·佚名
  卷二十·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欧阳竟无
  劝全国佛教青年组护国团·太虚
  大般涅槃经疏 第九卷·灌顶
  林间录卷下·惠洪
  第十二章 第三结集时代·多罗那他
  法海经全文·佚名
  笑隐欣禅师语录卷之二·大訢
  大悲经商主品第二·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赵执信

    钦定四库全书因园集卷一左赞善赵执信撰并门集督亢怀古燕丹昔逃秦身免怨未雪千金求死士快意期一决徒逞匹夫愤焉知霸王烈我闻燕先王筑台市骏骨晩得昌国君雄心一朝豁全齐七十城纷如槁叶脱但隆郭隗里不洒田光血岂有熊罴臣

  • 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班固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家世微贱,至方进父翟公,好学,为郡文学。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所詈辱。方进自伤,乃从汝南蔡父相问己能所宜。蔡父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

  • 卷二百六十九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起神宗熙寧八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己丑朔,命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都承旨曾孝寬往河東分畫地界所計議公事。時李評言義興冶【一】、胡谷、茹越、大石四寨堡鋪分界,與韓縝所上畫圖不同,故遣孝寬往審問。孝寬請差官案

  • 卷之三百二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一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纪昀

    忠义传宋 【二】○宋二傅察李翼【李耸 王唐臣 刘子英 阎城 折可与】张忠辅 孙益【孙谷】史抗稽古 稽哲 蒋兴祖 张确 李震李涓黄友 王士言祝公明 刘士英【王禀 方笈】 李邈【刘翊】张克戬 阮骏 姜

  • 卷七·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畧续编卷七乾隆二十五年冬十月壬辰命赏巴里坤办事道员同徳布政使职衔上谕军机大臣曰同徳奏称采买巴里坤商贩羊五千只以五百只为一羣选派官兵加意牧放等

  • 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第三十六·班固

    (公孙贺,刘屈牦,田千秋,王?,杨敞,蔡义,陈万年,郑弘)【原文】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自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及武帝即位,迁至太仆。贺

  • 二、蒋廷黻其书·蒋廷黻

    1 厚积薄发的"初步报告" 蒋廷黻这本《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春夏之交。 1938年,正是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的年代。陶希圣、吴景超、陈之迈三人,为因战争流离失所的民众和青年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心

  • 景公禄晏子平阴与槀邑晏子愿行三言以辞第十六·晏婴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反市者十一社。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弊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

  • 万念起于内心,断念才得清净·李叔同

    万念起于内心,又消除于内心,一念生而烦恼自来。想要消除烦恼,必须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智清醒。心有定慧才得安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没有人生来就如此从容,那是修炼之后的一种境界,是人的心智升华后的一种结果。弘一法师把

  • 卷二·张廷玉

    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二【辛平王五酉十一年】三年【齊僖十一年晉鄂四年衛桓十五年蔡宣三十年鄭莊二十四年曹桓三十七年陳桓二十五年?武三十一年宋穆九年秦文四十六年楚武二十一年】春王二月集說【孫氏復曰

  • 卷七十三·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七十三   宋 王与之 撰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去声】冶氏执上齐鳬氏为声防氏为量【音亮】段氏为镈器桃氏为刅贾氏曰此与下攻金之工为目○郑锷曰木可攻也皮可攻也经亦以攻言之经曰烁金以为刃

  • 卷十六·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十六    明 夏良胜 撰三重之义【经济之文 词翰之文】舜弹五之琴歌南风之诗曰南风之薫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臣良胜曰南风长养之风也万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三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三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释烦恼境者。自此以下现文六境及略三境。咸是发得。此九境外所起烦恼。乃至四弘但属阴境三阴所摄。是故寻常非无烦恼乃至发心。亦并须观非不名境。今文谓辩观阴发得

  • 冲虚至德真经释文·殷敬顺

    唐殷敬顺撰。宋陈景元补遗。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本书是殷敬顺《列子释文》补遗,并校勘、注音、释义。其 它注本,张湛注与殷敬顺释文混淆,唯本书张、殷相别,可观殷 书旧貌,并补正殷书缺漏。

  •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李道纯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元初全真道士李道纯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此书为《赤文洞古经》注本,其经文与长筌子注本相同。李氏注文兼采儒释道三家之说,先分句注经,然后概述各章要旨。注文曰:「向不动中动,无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