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象头精舍经

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象头精舍。尔时如来成佛未久。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皆是过去往昔螺髻仙人。所作已办弃舍重担。久离生死尽诸烦恼。平等空慧正受智心。一切觉知到于彼岸皆阿罗汉。复与无量大菩萨摩诃萨众俱。尔时世尊独坐思惟。入诸三昧遍观法界。自觉成道具一切智。所作已讫弃诸重担。度生死流舍离悭贪。拔三毒刺尽诸渴爱。集大法船击大法鼓。吹大法蠡建大法幢。已断生死演说正法。闭诸恶趣开善道门。永离恶土游诸净国。我观彼法。谁修菩提谁得菩提谁欲得者。过去现在及以未来谁之所证。为是身得为心得乎。若以身得。是身无知犹如草木沙砾墙壁无所觉知。四大和合父母所生。常须饮食衣服澡浴摩拭。终归败坏是磨灭法。是菩提者但有空名而无实相。无声无色无成无见。无入无知无去无来。如是等法亦无系缚。能过诸法超出三界。无见无闻无我我所。无作者无处所无窟宅。无取无著无出无入。无愿无住无相无貌。无彼无此无示犹如幻化。以十二因缘生。无处所不可见。离相如虚空现寂静。无声无响无文无字亦无言说。如是知者是名菩提。若以心得。是心无定犹如幻化。皆因过去妄想业生。无形无执犹如虚空。菩提者无有处所。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一切法空。虽复言说有名无实。是无为法空无相无作。非有非无非可示现无说无闻。夫菩提者非过去得非未来得非现在得。亦不离三世得。无相非作非不作若能如是觉了三世法者即是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若无相是菩提者。今善男子善女人等。因何而住得成菩提。佛告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学菩提者应如是住。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诸菩萨等应云何住。佛告文殊师利。夫菩提者超出三界。越于言说离诸文字无有住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住无所住是住菩提。住无执著是住菩提。住于空法是住菩提。住于法性是住菩提。住一切法无有体相是住菩提。住无量信是住菩提。住无增减是住菩提。住无异念是住菩提。住如镜像如空谷响。如水中月如热时焰。文殊师利。住如是等法是住菩提。尔时净光焰天子。白文殊师利童子言。云何修行以何等业是菩萨行。文殊师利言。天子。于诸众生起大慈心是菩萨行。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诸菩萨等云何修行起大慈心。文殊师利言。天子。无谄诳心是菩萨大慈。天子复白文殊师利。云何修行得无谄诳。文殊师利言。天子。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是无谄诳。诸菩萨等应如是学。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云何修行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文殊师利言。无彼无此无诸异见是平等行。诸菩萨等应如是学。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复云何修无彼无此无诸异见。于一切众生起平等行。文殊师利言。天子。善念恭敬无彼无此。无诸异见及平等法。诸菩萨等应如是修。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善念恭敬乃至无彼无此无诸异见因何而起。文殊师利言。天子。善念恭敬因发菩提心。诸菩萨等应如是学。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菩提心者因何而起。文殊师利言。天子。菩提心者从六波罗蜜起。天子复白文殊师利。六波罗蜜从何而起。文殊师利言。天子。从方便智慧起。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方便智慧从何而起。文殊师利言。天子。方便智慧从不放逸起。天子复白文殊师利。不放逸者复从何起。文殊师利言。天子。不放逸者从修三善业起。天子复问。修三善业因何而起。文殊师利言。天子。从修十善业起。天子复问。修十善业因何而起。文殊师利言。天子。从善摄身口意起。天子复问文殊师利。此三善业复因何起。文殊师利言。从善思惟起。天子复问。善思惟者因何而起。文殊师利言。从善思观行起。天子复问。善思观行因何而起。文殊师利言。从忆持不忘起。天子复问。忆持不忘有几种心。以何因缘而得果报。文殊师利言。天子。菩萨摩诃萨有四种发心从因得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系念修行。三者不退。四者与善同生。因初发心而得系念。因修系念得不退转。因不退转与善同生。复次天子。初发心者犹如种子种之良田。系念修行犹如苗生。修行不退犹如茎干枝叶增长。与善同生犹如华果结实成熟。发心系念修行不退与善同生亦复如是。复次天子。初发心人犹如车匠善知众木。继念修行犹如合木。修行不退犹如车成。与善同生犹如载用。发心继念修行不退与善同生亦复如是。复次天子。初发心者犹如初月。继念修行如五日月乃至七日月。修行不退如十日月。与善同生如十四日月。如来智慧满足无缺如十五日月。发心继念修行不退与善同生亦复如是。复次天子。初发心人过声闻地。第二发心过辟支佛地。第三发心过不定地。第四发心得于定地。复次天子。如恶啊等音。悉是一切字之根本。初发心者亦复如是。悉是一切善之根本。如学文字得少分智。继念修行亦复如是得少分智。犹如算师总计无量知其分齐。不退转心亦复如是知心不退。譬如有人明解经论。与善同生善心明了亦复如是。复次天子。初发心者继念善因。第二发心继念智慧。第三发心继念禅定。第四发心继念于果。复次天子。初发心者受持善因。第二发心受持智慧。第三发心受持禅定。第四发心受持于果。复次天子。初发心者善因成就。第二发心智慧成就。第三发心禅定成就。第四发心正果成就。复次天子。初发心者因善入道。第二发心因智入道。第三发心因禅入道。第四发心因果入道。复次天子。初发心者如医识药。第二发心善知药分。第三发心随病授药。第四发心令得服行。复次天子。因初发心生法王家。第二发心学法王法。第三发心修法王行。第四发心满足王位。是名四种发心。

  尔时净光焰天子白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摩诃萨速疾道。菩萨行是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天子。速疾道有二种。菩萨摩诃萨乘此二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受持方便智故。能观一切众生。受持般若故。观一切法空能断疑执。以方便智故和合诸法。以般若故诸法不合。方便为因般若为果。以方便故知一切法。以般若故知诸法空。以方便智庄严佛国。以般若故知诸佛国皆悉平等。以方便故知诸众生根性差别。以般若故知诸众生根性皆空。以方便故得甘露味证成菩提。以般若故觉诸佛法平等正道。复次天子复有二行。能令菩萨摩诃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者总摄五波罗蜜。无为者总摄般若波罗蜜。复有二行。能令菩萨摩诃萨疾得菩提。何等为二。一者有漏行。二者无漏行。有漏行者五波罗蜜。无漏行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行。能令菩萨摩诃萨疾得菩提。何等为二。一者住行。二者不住行。住行者五波罗蜜。不住行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行。能令菩萨摩诃萨疾得菩提。何等为二。一者有量。二者无量。有量者五波罗蜜。无量者般若波罗蜜。有量行者是有相法。无量行者是无相法。复有二行。能令菩萨摩诃萨疾得菩提。何等为二。一者智行。二者定行。以智行故从初地至七地。以定行故从八地至十地。尔时不怯弱智总持菩萨白文殊师利童子。菩萨摩诃萨云何知义。云何知智。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义者无体智亦无体。不怯弱智总持菩萨复问文殊师利。云何义无体智亦无体。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义无体者无为无作无相无貌无来无去是名为义。智无体者非定法非不定法是名为智。如是受持。义者无体非有非无。智者体空非有非无无取无舍。如是受持。复次义者非定非非定。智者名为心道。心智平等无有分别。如是受持。复次智者以禅为体。禅智平等无有分别。以方便故。观阴入界十二因缘生死流转善恶之相。犹如幻化非有非无。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是观于诸法。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种智行。何等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义智。四者方便智。五者般若智。六者受持智。七者波罗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怜愍教化众生智。十者不著一切诸法智。是名菩萨十种智行。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清净行。何等为十。一者自发身业清净行。二者发一切众生身业清净行。三者自发口业清净行。四者发一切众生口业清净行。五者自发意业清净行。六者发一切众生意业清净行。七者发一切众生清净平等行。八者发一切众生外清净平等行。九者发诸佛清净智行。十者发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行。若有众生遇诸疾病。给施医药令得安乐。具烦恼者以无为智而教化之令离三界。悉令满足功德智慧无为之道。是名菩萨具足十种清净之行。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方便。何等为十。一者彼岸方便。二者受持方便。三者智慧方便。四者方便方便。五者大悲方便。六者智满足方便。七者慧满足方便。八者静念方便。九者真实行方便。十者于一切众生无诸憎爱平等方便。是名菩萨十种方便。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分别身无尽。何等为十。一者分别事物无尽。二者分别烦恼无尽。三者分别法无尽。四者分别渴爱无尽。五者分别诸见无尽。六者分别善恶无尽。七者分别造作无尽。八者分别无执无著无尽。九者分别和合无尽。十者分别菩提智圆满无尽。是名十种分别身无尽。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调伏行。何等为十。一者调伏善行。二者调伏悭吝舍施如雨行。三者调伏不精进行。四者调伏三业行。五者调伏毒心不嗔怒行。六者调伏起慈愍心行。七者调伏懒惰心行。八者调伏勤修佛法行。九者调伏不善心不行诸恶行。十者调伏禅定解脱自在行。复有十种调伏行。何等为十。一者调伏破愚痴无智行。二者调伏方便总持般若波罗蜜行。三者调伏烦恼行。四者调伏生起道行。五者调伏总持信实行。六者调伏不堕恶道行。七者调伏不善心行。八者调伏时非时自在行。九者调伏自身行。十者调伏观空行。是名十种调伏行。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调伏他。何等为十。所谓调伏远离身三恶业口四恶业意三恶业。复有十种内外观法不起执著。何等为十。一者观身内界皆悉是空不起执著。二者观身外界亦悉是空不起执著。三者观内外诸法皆悉是空不起执著。四者于一切智不起执著。五者所修行道不起执著。六者观诸贤圣地不起执著。七者久修清净不起执著。八者住于般若波罗蜜不起执著。九者于讲论法教化众生不起执著。十者观诸众生起大方便慈悲怜愍不起执著。是名十种内外观法不起执著。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作坚固心修菩提道。若不如是坚固菩提不名菩萨。云何坚固。身口意等三业相应不相违背。是名坚固。云何不坚固。身口意等三业不相应共相违背。是名不坚固。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正行坚固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正念菩提行。二者修行禅定断诸烦恼行。是名二种正行坚固菩提心。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正行坚固。何等为二。一者自调身行。二者调众生身行。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正行坚固。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正行坚固。何等为二。一者勤修习故得一切智。二者不修习故而得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正行坚固。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正行坚固。何等为二。一者住地方便正行坚固。二者住地不动正行坚固。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正行坚固。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正行坚固。何等为二。一者远离染地正行坚固。二者于地地方便自行圆满正行坚固。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正行坚固。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正行坚固。何等为二。一者于声闻辟支佛地示现正行坚固。二者于佛菩提方便不退正行坚固。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正行坚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正行坚固无量方便。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说此法时。文殊师利无量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大众。闻佛说法信受顶礼。欢喜奉行。

  象头精舍经

猜你喜欢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五·怀感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卷第五·居顶
  卷之六·佚名
  大哀经开化品第七·佚名
  弥陀经性乐义味序·太虚
  苏磨呼渐近悉地持诵相分第六卷下·佚名
  卷第九十五·霁仑超永
  叹会品第二·佚名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四·宗喀巴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六卷·湛然
  自 造·太虚
  卷四百一十三·佚名
  卷第四十八·佚名
  卷三百八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晔·唐圭璋

      晔又名昱,字日华,长乐(今福建境内)人。庆元二年(1196)知汀州。为治精明。岁以郡帑钱二百贯助学,又以录官田百亩充诸生廪饩,减户口食盐价以纾民困,作义冢以掩民骼。汀俗尚鬼信巫,富民与祝之奸者托五显神为奸利,侈立庙宇,晔杖首

  • 赵希囿·唐圭璋

      希囿,汴人,端平二年(1235)进士。   临江仙   天宇泬寥山气肃,云寒树立无声。读书岩下石纵横。红尘飞不到,溪水自澄清。   疏影暗香沙路古,何妨曳杖闲行。巢林冻雀不曾惊。晚钟穿翠霭,来共话平生。

  • 卷468 ·佚名

    喻良能 次韵外舅黄虞卿为爱山园好八首 为爱山园好,芳篱占一涯。 自耘三径草,不断时四花。 柳絮风中雪,芙蓉水上霞。 银潢何处是,不拟问仙槎。 喻良能 次韵外舅黄虞卿为爱山园好八首 为爱山园

  • 雨夜·闻一多

    几朵浮云,仗着雷雨底势力, 把一天底星月都扫尽了。 一阵狂风还喊来要捉那软弱的树枝, 树枝拼命地扭来扭去, 但是无法躲避风的爪子。凶狠的风声,悲酸的雨声—— 我一壁听着,一壁想着; 假使梦这时要来找我, 我定要永远拉着他,不

  • 第十三回 衣锦归里·蒲松龄

    不说张太爷父子候榜,且说张太太在家,日日愁闷,亏了两个丫头,每夜歌舞伴宿,解解闷怀。 [劈破玉]方太太在香闺日日纳闷,到是那公子会不会放不在心,只望他早上山西打听个实信。酒合饭全不想,没人的时节泪纷纷。着两个丫头,一闹一

  • 卷一·佚名

      度训解第一   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顺政。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

  • 卷之一千四百七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千三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职官略四·纪昀

    职官略 【四】金元官制上○金元官制上金自太宗天会四年置尚书省于是三省并建至熙宗颁新官制而其制乃定然大率循辽宋之旧未有更制海陵正隆元年罢中书门下 二省祗置尚书省自省而下官司之号曰院曰台曰司曰寺曰监其在外者

  • 志卷第二十 高丽史六十六·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礼八。嘉礼。册王太子仪。○告太庙景灵殿诸陵祠并有司行事如常告之仪。殿庭陈设如册王妃仪。临轩发册。 其日诸卫勒所部仗卫入陈于殿庭内外

  • 一、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二、幽默杂话·林语堂

    一、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我早就想要做一篇论“幽默”(Humour)的文,讲中国文学史上及今日文学界的一个最大缺憾。(“幽默”或作“诙摹”,略近德法文音。)中国人虽素来富于&ldquo

  • 卷五·佚名

    崔斌劾阿合马【[至元十五年]】 四月,中书左丞崔斌奏曰:「先以江南官冗,委任非人,遂命阿里等澄汰之。今已显有征验,蔽不以闻,是为罔上。杭州地大,委寄非轻,阿合马溺于私爱,乃以不肖子抹速忽充达鲁花赤,佩虎符,此

  • 南宫奏稿巻三·夏言

    明 夏言 撰一为重陵寝以培国脉请圣断以息羣议疏近该光禄寺厨役王福锦衣卫千戸陈升建言欲要迁改显陵迎请防睿渊仁寛穆纯圣献皇帝梓宫入葬天夀山以全大孝一节即与先年革职锦衣卫百户随全罢闲光禄寺录事钱子勲之説相同

  • 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一王礼考【十七】皇帝冠服 【皇子亲王以下至臣工冠服附】【臣】等谨按孟冬始裘孟夏始絺因乎寒燠之时千古不可变者先儒泥周礼祀昊天上帝

  • 礼二五·徐松

    郊祀赏赐【宋会要】国朝凡郊祀,每至礼成,颁赉群臣衣带、鞍马、器币,下洎军校缗帛有差。熙宁中,始诏编定,遂着为式。凡郊祀赏赐:亚献、三献皇子加赐银五百两,孙、曾孙三百两,玄孙二百两。旧式:皇子充亚献银三千两,帛三千匹,加袭衣

  • 禹贡指南卷二·毛晃

    宋 毛晃 撰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州 尔雅汉南曰荆州注云自汉南至衡山之阳李廵曰荆州其气燥刚禀性彊梁故曰荆荆彊也秦为南郡即郢都之渚宫楚之故都也 周礼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颍湛注衡

  • 卷五十六·道世

    △富贵灾第六十三(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夫行善感乐,如影随形;作恶招苦,犹声发响。故富同朱柏,贵若萧曹。锦绣为衣,金银作屋。云起龙吹之前,风生凤管之上。趋锵广殿,容与长廊。曳珠履於丹墀,珥金蝉於青琐。食则珍羞满席,海陆盈前

  • ○优毕叉颂第六·玄觉

      夫定乱分政。动静之源莫二。愚慧乖路。明闇之本非殊。群迷从暗而背明。舍静以求动。众悟背动而从静。舍暗以求明。明生则转愚成慧。静立则息乱成定。定立由乎背动。慧生因乎舍暗。暗动连系于烦笼。静明相趋于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