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定乱分政。动静之源莫二。愚慧乖路。明闇之本非殊。群迷从暗而背明。舍静以求动。众悟背动而从静。舍暗以求明。明生则转愚成慧。静立则息乱成定。定立由乎背动。慧生因乎舍暗。暗动连系于烦笼。静明相趋于物表。物不能愚。功由于慧。烦不能乱。功由于定。定慧更资于静明。愚乱相缠于暗动。动而能静者。即乱而定也。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如是则暗动之本无差。静明由兹合道。愚乱之源非异。定慧于是同宗。宗同则无缘之慈。定慧则寂而常照。寂而常照则双与。无缘之慈则双夺。双夺故优毕叉。双与故毗婆奢摩。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以毗娑舍那故。虽照而常寂。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非寂非照。故杜口于毗耶。复次观心十门。初则言其法尔。次则出其观体。三则语其相应。四则警其上慢。五则诫其疏怠。六则重出观体。七则明其是非。八则简其诠旨。九则触途成观。十则妙契玄源。第一言其法尔者。夫心性虚通。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鉴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消。佛眼之功圆着。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玄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第二出其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第三语其相应者。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尔者。则未相应也。第五诫其疏怠者。然渡海应须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须入观。非观无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思之勿自恃也。第六重出观体者。秖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如是秖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又以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秖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第八简其诠旨者。然而至理无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观。藉修观以会其宗。若旨之未明。则言之未的。若宗之未会。则观之未深。深观乃会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会。言观何得存存耶。第九触途成观者。夫再演言辞。重标观体。欲明宗旨无异。言观有逐方移。移言则言理无差。改观则观旨不异。不异之旨即理。无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观明其弄引耳。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言而惑理。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
 
猜你喜欢
  
  心忠长老尼塔铭并叙·太虚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朱棣
  
  卷第二十一·李遵勖
  
  第五 问犍度章·佚名
  
  总目·永觉元贤
  
  禅要经全文·佚名
  
  06.说不净业处品·佛音
  
  答某君问(九则)·太虚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下·道宣
  
  致缅僧阿底沙温沙书·太虚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五·佚名
  
  摩诃止观卷第三下·智顗
  
  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太虚
  
  评印顺共不共研究·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