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鉴易知录卷十三

明纪

熹宗哲皇帝

编 丁卯,七年,春正月,我大清太宗文皇帝天聪元年。

编 削翰林陈仁锡、文震孟、郑鄤籍。拟孙文豸罪,坐斩。

纪 文豸,仁锡戚也,尝作策论嘲时,魏忠贤知之,因诬文豸造妖言,谤朝政,置重辟。所指妖言者,则韩愈原道篇、钦天监步天歌也。先是仁锡在讲筵因王恭厂火灾,又见正人屠戮,忠贤竭土木不休,讲时不避忌讳;忠贤怒,遂命许显纯拟文豸狱,词连仁锡等,因削职,追夺诰命。

编 夏五月,大清兵围锦州城,分兵围宁远,俱不克而还。

编 六月,海寇郑芝龙等犯闽山、同山、中左等处。

编 秋七月,以田吉为兵部尚书,霍维华为蓟、辽总督。

编 八月,起复崔呈秀为兵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傅,仍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编 帝崩。

纪 上不豫。时魏忠贤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编 信王由检即位。

纪 王即位于中极殿,受百官朝,毋贺,朝时忽天鸣。

编 九月,东厂太监魏忠贤乞辞位,不许;奉圣夫人客氏出外宅。

编 冬十一月,安置魏忠贤于凤阳,籍其家。

纪 初,上神明默操,忠贤党与林立,莫发其奸。御史杨维垣首纠崔呈秀,语侵忠贤,而崔、魏之势衰。后工部主事陆澄源、兵部主事钱元悫直攻忠贤,贡生钱嘉征上数忠贤十大罪。忠贤不胜愤,哭诉于上,上命内侍读嘉征疏使听之,忠贤震恐丧魄。客、魏相倚,知信邸内监徐应元为上所任,忠贤屈身事之,馈以货,告之辞东厂印,援为后劲,应元果为间。至是谪忠贤凤阳司香祖陵,籍客、魏二氏,安置徐应元于显陵,寻谪戍。

编 魏忠贤、客氏伏诛。

纪 上谕兵部曰:“逆恶魏忠贤擅窃国柄,诬陷忠良,罪当死,姑从轻降发凤阳,不思自惩,素蓄亡命之徒,环拥随护,势若叛然。令锦衣卫擒赴,治其罪。”忠贤宿阜城尤氏邸舍,其党密报上旨,知不免,夜自经。

命太监王文政严讯客氏,得宫人姙身者八人,盖出入掖庭多携其家侍媵,冀如吕不韦、李园事也。上大怒,立命赴浣衣局掠死。侯国兴、魏良卿等俱伏诛。

编 追复太监王安官,予祭葬、立祠。

编 以钱龙锡、杨景辰、来宗道、李标、周道登、刘鸿训并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编 罢苏、杭织造。

编 命削田尔耕籍,籍其家。

纪 户部员外王守履奏逆党文臣崔呈秀、田呈、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为“五虎”,武臣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为“五彪”,乃命籍尔耕家。尔耕贪婪,好罗织诸臣,榜撩惨毒,皆尔耕为之。

编 释大理寺少卿惠世扬、御史方震孺狱。

编 罢各道镇守内臣。

纪 上谕兵部:“先朝于宣、大、蓟、辽东江之地,分遣内臣协镇,二柄两操,甚无谓也,且宦官观兵,古来有戒,其概罢之。”

怀宗端皇帝

编 戊辰,怀宗皇帝崇祯元年,春正月,召前兵部尚书霍维华。

纪 维华辞敕命,且述忤珰始末,荐周道登、郭巩;不允辞。

编 许显纯、田尔耕伏诛。

纪 法司追论魏忠贤等罪,上命磔忠贤尸于河间,斩崔呈秀于蓟州,又戮客氏尸,寻复诛显纯、尔耕,天下快之。

编 命内臣俱入直,并受命不许出禁门。

编 二月,以侍读学士温体仁直经筵日讲。免杨涟、熊廷弼等诬赃。

编 三月,以周延儒为礼部右侍郎。

编 夏四月,起袁祟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

编 五月,戎政尚书霍维华罢。

纪 兵部推维华署督师事。工科给事中颜继祖上言:“维华狡人,珰炽则附珰,珰败则攻珰。击杨、左者,维华也。杨、左逮而阳为救者,亦维华也。以刑科给事中,三年躐致尚书,无叙不及,有赍必加,即维华难以自解。乞褫革以儆官邪。”遂罢维华行边,寻免官归。

编 光禄寺卿阮大成罢。

纪 大成与左光斗同里,有隙。天启四年吏科都给事中阙,宜补大成,廷议以大成贪邪,遂授魏大中,其后左、魏被陷,皆大成意也。至是,御史毛羽健劾其党邪,明年追削籍。

编 兵科给事中李鲁生、太仆寺少卿李蕃罢。

纪 鲁生当魏忠贤时迎合中旨,倡为执中之说。蕃督学建忠贤祠。至是,给事中颜继祖、御史王之朝劾罢之。鲁生、蕃故与礼科给事中李恒茂号“三李”,谣曰:“官要起,问三李。”

编 编修倪元璐追论大学士顾秉谦、魏广微媚珰;夺恩荫,广微寻削籍。

编 六月,兵部议招海盗郑芝龙。

编 是月,大清兵入内地,毁锦州、杏山、高桥三城。

编 秋七月,袁崇焕入朝。

纪 召见平台,慰劳甚至。问以方略,对曰:“陛下假臣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上曰:“五年复辽,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臣刘鸿训等请收还王之臣、满桂尚方剑以赐祟焕,令便宜行事。上从之。

编 九月,郑芝龙降于巡抚熊文灿。

编 冬十一月,府谷民王嘉胤倡乱,延安人张献忠从之。

纪 是岁延安大饥,嘉胤作乱,献忠从之。献忠阴谋多智,贼中号“八大王”,其部最强,旁掠延安诸郡邑。

编 起朱燮元仍总督贵、湖、云、川、广五省军务。

编 十二月,米脂人李自成起为盗。

纪 延安饥,不沾泥、杨六郎、王嘉胤等掠富家粟,有司捕之急,遂揭竿为盗。自成性狡黠,善走,能骑射。家贫,为驿书,往投焉。已而参政洪承畴击贼,破之,不沾泥等相次俘获,自成走匿山泽间,得免。

编 己巳,二年,夏四月,秦、晋饥,盗起。

纪 朝臣捐俸助饷,上曰:“诸臣兴利除害,国家受益多矣,何必言助。”

编 袁崇焕杀左都督毛文龙。

编 秋七月,以司礼太监曹化淳提督东厂。

编 八月,总督贵、湖、云、川、广五省军务朱燮元讨奢崇明、安邦彦,诛之。

纪 时燮元檄滇兵下乌撒,蜀兵出永宁,扼各路要害,而亲帅大军驻陆广,逼大方。崇明号大梁王,邦彦号四裔大长老,歹费小、阿乌继、阿鲊怯等各号元帅,悉力趋永宁,先犯赤水。谍知之,燮元授意守将许成名佯北,诱贼深入,度贼已抵永宁,分遣林兆鼎从三岔入,王国祯从陆广入,刘养鲲从遵义入。邦彦分兵四应,力不支;罗乾象复以奇兵绕出其背,急击之,贼大惊溃,崇明、邦彦等皆被创,汉兵斩其首以献。

燮元不欲穷兵,乃移檄安位,赦其罪,许其归附。而位竖子,不能自决,其群下复谋合溃兵拒明。燮元乃大会诸将曰:“水西多山险,丛箐篁,蛮烟僰雨,莫辨昼夜,深入难出,以此多败。当与诸君扼其要害,四面迭攻,渐次荡除,使贼乏粮,将自毙。”于是焚蒙翳,剔岩穴,截溪流,发劲卒,驰骋百余里,或斩樵牧,或焚积聚,暮还归屯,贼益不能测。凡百余日,所得首功万余级,生口数万。每得向导,辄发窖粟就食,而贼饥甚。刘养鲲遣其客入大方,烧其宫室,悬榜而出。安位大恐,乞降,燮元为奏请,诏许之。

编 冬十月,我大清太宗亲率兵入边,蒙古诸部贝勒、台吉皆以兵会。

编 李自成称闯将。

纪 都城警,诏天下勤王。山西巡抚耿如杞入援,兵溃于涿鹿,叛走秦、晋间山谷,李自成出与之合,旬日间众至万余。推高迎祥为首,称闯王,转寇山西、河南,贼中称自成为闯将。九年,官军击迎祥,斩之,群盗推自成为主。

编 十一月,大清兵南下,京师戒严。

纪 始遣乾清宫太监王应朝监视行营,太监冯元升核军讫,始下户部发饷。又命太监吕直劳军。

编 十二月,逮蓟、辽总督袁崇焕下狱。

编 以礼部侍郎周延儒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编 是月,大清兵北去,京师解严。

编 庚午,三年,春正月,大学士韩爌罢。复故大学士张居正荫,赐故都督戚继光表忠祠。命洪承畴巡抚延绥。

编 二月,我大清太宗遣使持书至明议和。

纪 书言:“满洲国皇帝致书明国皇帝:惟师旅频兴,互相诛戮,天之生民,罹祸实甚,言念及此,欲盟诸天地,共结和好,使两国获享太平。不然,何时止息兵戈,以几治安邪?故特遣使持书议和,惟明示之。”又与锦州将士书,令其申奏和议,于是班师。

编 三月,大清兵抵辽河,还沈阳。

编 夏六月,进礼部尚书温体仁东阁大学士。

编 王嘉胤陷黄甫川、清水二营,遂据府谷。

纪 洪承畴与总兵杜文焕围之,贼夜劫营,官兵击败之。

编 王嘉胤等掠延安、庆阳,城堡多陷。

纪 总督杨鹤主抚,不以闻,与陕抚刘广生遣官持牌四出招贼,贼魁黄虎、小红娘、一丈青、龙江水、掠地虎、郝小泉等俱给牒免死,安置延绥、河西,但不焚杀,其劫掠如故,民罹毒益甚。有司莫敢告,而寇患成于此矣。

兵科给事中刘懋上言:“秦之流贼非流自他省,即延、庆之兵丁土贼也。边盗倚土寇为向导,土寇倚边盗为羽翼。六七年来,韩、蒲被掠,其数不多,至近年荒旱频仍,愚民影附,流劫泾、原、富、耀之间,贼势始大。当事以不练之兵剿之,不克,又议抚之。其剿也,所斩获皆饥民也,而真贼饱掠以去矣。其抚也,非不称降,聚众无食,仍出劫掠,名降而实非降也。且今斗粟金三钱,营卒乏食三十余月,即慈母不能保其子,彼官且奈兵民何哉?且迩来贪酷成风,民有三金不能供纳赋之一金,至于捕一盗而破十数人之家,完一赎而倾人百金之产,奈何民不驱为盗乎?若营兵旷伍,半役于司道,半折于武弁,所馀老弱,既不堪战,又不练习,当责督抚清汰操练,以备实用也。”

编 山西流贼破蒲州、潞安。

编 冬十月,王嘉胤陷清水营,杀游击李显宗,复陷府谷。

编 十二月,盗神一元破宁塞,据之,杀参将陈三槐,围靖边,遂陷柳树涧、保安等城。

编 辛未,四年,春正月,刑科给事中吴执御请罢理财、加派等事,不听。

纪 执御言:“理财、加派,不得已而用之,未有年余不罢者。捐助、搜括二者,尤难为训。”上曰:“加派原不累贫,捐助听之好义,惟搜括滋奸,若得良有司奉行,亦岂至病民乎!”

编 神一元陷保安,副总兵张应昌击败之。

纪 一元死,弟一魁领其众。

编 命御史吴甡赍金赈陕西饥荒,招抚流盗。

编 二月,神一魁围庆阳。

纪 宜君贼赵和尚等各分犯,不知其数。

编 三月,贼帅孙继业、茹成名等诣总督杨鹤降。

纪 贼六十余人来降,鹤受之。设御座于固原城楼上,贼跪拜,呼万岁。因宣圣谕,令设誓,各解散,或归伍,或归农。自此群盗视总督如儿戏矣。

编 夏五月,我大清太宗定官制,设立六部。

编 神一魁降于总督杨鹤。

纪 一魁降,鹤责数其罪,俱伏谢。一魁有战骑五千,鹤侈其事,上言乞赐数万金赈济。时宜君、雒川盗蜂起,鹤又止巡抚练国事北征,宜、雒贼亦求抚于国事,从之,其胁从饥民各给牒回籍,首领置军中。省臣劾宣、大总督魏云中、陕西总督杨鹤恇怯玩寇,上切责云中等平盗自赎。时言官交论鹤,鹤疏引咎。

编 六月,副总兵曹文诏击斩王嘉胤于阳城,贼复推王自用为首。

纪 自用号曰紫金梁,其党自相名目,有老回回、八金刚、闯王、闯将、八大王、扫地王、闯塌天、破甲锥、邢红娘、乱世王、混天王、显道神、乡里人、活地草等,分为三十六营。

编 秋七月,逮总督陕西三边都御史杨鹤下刑部狱,论戍边。

编 八月,我大清太宗亲统诸军入边至旧辽河而营,蒙古贝勒各率兵来会。

编 九月,以洪承畴总督三边,张福臻巡抚延绥。

编 命太监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钱粮,唐文征提督京营戎政,王坤往宣府,刘文忠往大同,刘允中往山西,各监视兵饷。

编 给事中吴执御劾大学士周延儒疏,留中。

纪 执御论延儒:“揽权壅蔽,私其乡人,塘报奏章,一字涉边疆盗贼,辄借军机密封下部,明畏廷臣摘其短长,他日败可以捷闻,功可以罪案也。陛下习见延儒摘发细事,近于明敏,遂尔推诚,抑知延儒特借此以行其私乎?”上切责之。执御劾疏凡三上,俱留中。

编 冬十月,命太监监军。

纪 王应朝往关宁,张国元往蓟镇东协,王之心中协,邵希韶西协。

编 十一月,以太监李奇茂监视陕西茶、马,吴直监视登岛兵饷。

纪 初,上既罢诸内臣,外事俱委督抚。然上英察,辄以法随其后,外臣多不称任使者。崇祯二年,京师戒严,乃复以内臣视行营。自是衔宪四出,动以威倨上官,体加于庶司,群相壅蔽矣。

编 张献忠率众降于三边总督洪承畴。

编 壬申,五年,春正月,延绥贼陷宜君,复陷保安、合水。

纪 贼伪为米商入宜君,遂陷之。复陷保安、合水,流入山西者陷蒲州、永宁,大掠四出。山西巡按御史罗世锦归咎于秦,谓“以邻为壑”。给事中裴君赐,晋人也,上言“责成秦之抚镇驱之回秦,而后再议剿抚。”盖当事之无定见如此。

编 洪承畴请留陕西饷银二十万资剿费,并以劝农,从之。

编 三月,削工部右侍郎高弘图籍。

纪 弘图上言:“臣部有公署,中则尚书,旁列侍郎,礼也。内臣张彝宪奉总理两部之命,俨临其上,不亦辱朝廷而亵国体乎?臣今日之为侍郎也,贰尚书,非贰内臣,国家大体,臣固不容不慎,故仅延之川堂相宾主,而公座毋宁已之,虽大拂彝宪意,臣不顾也。且总理公署,奉命别建,则在臣部者宜还之臣部,岂不名正言顺而内外平。”上以军兴,饷事重,应到部验核,不听。弘图遂引疾求去,疏七上,竟削籍。

编 三边总督洪承畴等击贼,大败之。斩贼首可天飞,擒其党郝临庵、独行狼,诛之。

纪 先是,延西诸寇,承畴偕曹文诏先后清荡,而铁角城乃边盗薮,郝临庵、可天飞为官军所败,独行狼跳入其伍,耕牧铁角城,为持久计。闻他盗尽平,甚惧。承畴、文诏击破之,斩可天飞,其二贼亦生得,就诛,军声益振。文诏忠勇善战,承畴与下同甘苦,得士卒心,转战四载,斩级三万,西人稍稍休息,然亦惫甚矣。

陕西原任通政使马鸣世奏曰:“三秦为海内上游,延安、庆阳为关中藩屏,榆林又为延、庆藩篱,无榆林必无延、庆,无延、庆必无关中矣。乃自盗发以来,破城屠野,四载于兹,良以盗众我寡,盗饱我饥,内鲜及时之饷,外乏应手之援。揆厥所由,缘庙堂之上,以延、庆视延、庆,未尝以全秦视延、庆;以秦视秦,未尝以天下安危视秦。而且误视此流盗为饥民,势焰燎原,莫可扑灭,若非亟增大兵,措大饷,为一劳永逸之计,恐官军骛于东,贼驰于西,师老财匮,揭竿莫御,天下事尚忍言哉!乞敕所司亟措饷二十万,给民牛、种,为兵士犒赏,急图安戢,庶全秦安而各镇安矣。”

编 夏四月,湖广流盗自兴国入江西泰和、吉安等处。

编 秋八月,山西巡抚宋统殷击贼于长子,贼奔沁水。

编 以司礼监太监曹化淳提督京营戎政。

编 冬十一月,罢山西巡抚宋统殷,以许鼎臣代之。

编 海盗刘香老犯福建小埕,游击郑芝龙击走之。

编 张献忠复叛。

编 癸酉,六年,春正月,副总兵左良玉败贼于涉县西,斩其渠。

编 进副总兵曹文诏都督同知。

纪 文诏连败贼于忻、代间,斩首千五百级。

编 二月,诏吏部荐举潜修之士。

纪 谕科道不必专出考选,馆员须应先历知、推,垂为法。

编 大学士周延儒罢归。

纪 延儒以宣府阅视太监王坤疏劾,乞罢,不允。左副都御史王志道上言:“王坤不宜侵辅臣。”上召廷臣于平台,谓志道曰:“遣用内臣,原非得已。朕言甚明,何议论之多也!昨王坤之疏,朕已责其诬妄。乃廷臣举劾,莫不牵引内臣,岂处分各官皆为内臣邪?”对曰:“王坤直劾辅臣,举朝皇皇,为纪纲法度之忧。臣为法度惜,非为诸臣地也。”上曰:“廷臣于国家大计不之言,惟因内臣在镇,不利奸弊,乃借王坤疏要挟朝廷,诚巧佞也。”因诘志道者再,延儒曰:“志道非专论内臣,实责臣等溺职。”上色稍霁,曰:“职掌不修,沽名立论,何堪宪纪。”立命志道退,延儒遂放归。

编 夏五月,命太监陈大金等监纪各路兵将功罪。

纪 上谕兵部,流寇蔓延,各路兵将功罪应有监纪,特命太监陈大金、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为内中军,会各抚道,分入曹文诏、左良玉诸营。寻复以阎思印同总兵张应昌合剿,汾阳知县费甲以逼迫苦供亿,坠井死。

编 六月,海盗刘香老犯长乐。

编 秋九月,总兵张应昌败贼于平山。

纪 应昌获贼首张有义,即一盏灯也。

编 冬十月,帝论囚。

纪 上素服御建极殿,召臣商榷,温体仁竟无所平反。陕西华亭知县徐兆麟,赴任七日,城陷,竟弃市,上颇心恻,体仁不为救,人皆冤之。

编 十二月,延绥巡抚陈奇瑜击贼,大破之,贼首皆被诛,延水盗悉平。

纪 时秦贼已尽入晋,流突畿辅、河南至数十万,而延绥贼首钻天哨、开山斧独据永宁关,前阻山险,下临黄河,负固数年不下。奇瑜谋取之,乃阳传总制檄发兵,简众七千人抵延川,潜师疾走入山。贼不虞大兵至,仓皇溃佚,焚其巢,纵击,斩首千六百级。二贼死,分兵击贼首一座城,斩之,延水盗悉平,奇瑜威名著关、陕。

编 是年陕西、山西大饥。

编 甲戌,七年,春正月,山西巡抚戴君恩诱执降盗王刚等,诛之。

纪 降盗王刚、王之臣、通天柱等至太原挟赏,君恩设宴诱刚等,斩之,共斩四百二十九人,而岢岚大盗高加计号显道神尤横。会大旱,饥民投贼者愈众。

编 李自成、张献忠走盩厔、鄠县间。

纪 总督洪承畴率总兵曹文诏等先后剿诸贼,斩获甚众,群贼悉奔入商、雒、兴平大山中,自成、献忠奔盩、鄠间。

编 谪刑科给事中李世祺于外。

纪 以劾大学士温体仁、吴宗达也。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上言曰:“养凤欲鸣,养鹰欲击。今鸣而箝其舌,击而绁其羽,朝廷之于言官何以异此?使言官括囊无咎,而大臣终无一人议其后。大臣所甚利,忠臣所深忧,臣所为太息也。且陛下所乐听者谠言,而天下误以攻弹贵近为天子所厌闻,其势将波靡不止。”上以越职言事,切责之。

编 三月,山西自去秋八月不雨至于是月;大饥,人相食。

编 总理太监张彝宪请入觐官投册,以隆体统,许之。

纪 袁继咸上言:“士有廉耻,然后有风俗;有气节,然后有事功。如总理内臣有觐官赍册之令,陛下从之,特在剔厘奸弊,非欲群臣诎膝也。乃上命一出,靡然从风,藩、臬、守、令,参谒屏息,得免呵责为幸。嗟乎!一人辑瑞,万国朝宗,诸臣未觐天子之光,先拜内臣之座,士大夫尚得有廉耻乎!逆珰方张时,义子、干儿,昏夜拜伏,自以为羞;今且白昼公庭,恬不知耻。国家自有觐典,二百余年,未闻有此,所为太息也。”上以越职言事,责之。已,张彝宪亦奏辨,谓“觐官参谒,乃尊朝廷。”继咸复上言:“尊朝廷莫大于典例,知府见藩、臬行属礼,典例也;见内臣行属礼,亦典例乎?诸司至京投册吏部各官,典例也;先谒内臣,亦典例乎?事本典例,虽坐受,犹以为安;事创彝宪,即长揖,只增其辱!高皇帝立法,内臣不得与外事;若必以内臣绳外臣,会典所不载。”上仍切责之。

编 夏四月,海盗刘香老犯海丰。

编 六月,罢各道监视太监。

编 总督陈奇瑜受李自成降,复给牌回籍。

纪 奇瑜围自成于汉中车厢峡。会连雨四十日,贼马乏刍,死者过半,弓矢俱脱,贼大窘,自成乃自缚乞降。奇瑜许之,各给免死票回籍,自是复纵横不可制矣。

编 秋七月,李自成陷澄城,围郃阳。

纪 自成闻洪承畴兵至,解围去,转寇平凉、邠州。

编 江西饥,观政进士陆运昌上抚字八条。

编 九月,贼二十余营西至函谷关,东至河阳,连屯百余里。别贼万余,连营雒南、阌乡。

编 陕贼陷扶风。

编 命吴甡巡抚山西。

编 冬十一月,侍读倪元璐上制实、制虚各八策。

纪 元璐上制实八策:曰离敌交,缮旁邑,优守兵,靖降戎,益寇饷,储边才,奠辇毂,严教育。又制虚八策:曰正根本,伸公议,宣义问,一条教,虑久远,昭激劝,励名节,明驾驭。疏入,上令确奏伐交实计,其抚降戎,储边才,留秦、晋饷,馆监教习,俱下部。其制虚八策多系奉旨,不必继陈。既而元璐再陈间敌之术,且请尽撤监视内臣以重边疆,不报。

编 逮陕西巡抚练国事,命李乔巡抚陕西。

编 削总督陈奇瑜职,听勘。

编 十二月,进洪承畴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保定、真定等处军务,其总督三边如故。

编 总督两广熊文灿遣守道洪云蒸等招刘香老,被执。

纪 文灿令云蒸、巡道康承祖、参将夏之本、张一杰往谢道山招刘香老,被执。文灿奏“云蒸等信贼自陷”,上以“贼渠受抚,自当听其输诚,岂有登舟往抚之理?弛备长寇,尚称未知,督臣节制何事?”命巡按御史确核以闻。已,令文灿戴罪自效。

编 乙亥,八年,春正月,谪兵部职方主事贺王盛于外。

编 河南贼分三道。

编 张献忠掠庐、凤、安庆。

编 夏四月,广东左布政王世德及福建游击郑芝龙合击刘香老,诛之。

纪 芝龙合世德兵击刘香老于田尾远洋,香老胁洪云蒸出船止兵,云蒸大呼曰:“我矢死报国,亟击勿失!”遂遇害。香老势蹙自焚,溺死。康承祖、夏之本、张一杰脱归。寻以世德为云南巡抚,加芝龙参将。

编 六月,免陕西巡抚李乔官,以甘学阔巡抚陕西。

编 秦贼摇天动袭陷西和。

编 秋七月,秦贼陷澄城,八月,陷咸阳。

编 命湖广巡抚卢象升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等处军务,统关、辽兵,赐尚方剑,便宜行事,专制中原。

编 进文震孟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编 冬十月,老回回袭陷陕州。

编 帝下诏罪己,避居武英殿,减膳彻乐。

纪 除典礼外,惟以青衣从事,以示与行间文武士卒甘苦相同之意。

编 十一月,秦贼一字王等部众出关,钞掠诸路。

纪 一字王部众二十万,撞天王统十七万,自潼关出犯阌乡、灵宝,大队东行,尘埃涨天,阔四十里,络绎百里,老弱居中,精骑居外。左良玉与总兵祖宽两军相隔,东西七十里,遥望山头,不敢邀击。贼钞掠诸路,截烧粮草,诸军乏食。

编 十二月,张献忠合诸贼围庐州,分道陷巢县、含山,遂陷和州,沿江下犯江浦。

编 丙子,九年,春正月,以刘宗周为工部右侍郎。

编 授淮安武举陈启新吏科给事中。

纪 启新上言:“今天下有三大病,曰科目取人,资格用人,推知行取科道。惟陛下停科目以讪虚文,举孝廉以崇实行,罢推知行取以除积横之习。蠲灾伤钱粮,苏累困之民,而且专拜大将,举行登坛、推毂之礼,使其节制有司,便宜行事,庶几民怨平而寇氛靖。”上异其言,特授吏科给事中,命遇事直陈毋隐。

启新本庸人,时政府觇知上意,必有辟门特达之典,故令启新上书跪正阳门;曹化淳实闻之于内,立致省垣,将借以搏击善类。迨启新既得进,惟从事敝车羸马以逢迎上意,而政府有求皆不应,故政府恨之,不见信任。工部右侍郎刘宗周上言:“武生新授吏科给事中陈启新,一言投契,立置清华,此诚盛事。臣愚谓宜先令以冠带办事黄门,稍如试御史例,俟数月后果有忠言奇计,实授未晚,不然如名器可惜何!”

编 总理卢象升大败张献忠于滁州。

纪 献忠合群贼围滁州,象升大败之,贼窜河南。

编 总兵陈永福败李自成于朱仙镇。

纪 自成出河南,攻固始,左良玉遇自成于阌乡,相持六日,永福援之,败之于朱仙镇。自成走登封、密县,寻自成诱别部贼入河南当官兵,而自帅麾下奔汉南,循南山险厄,遵商雒而行,复出陕西,官军败绩于罗家山,失亡士马无算,自成自鄜州至延绥。

编 二月,山西饥,人相食。

编 甘肃总兵柳绍宗败贼过天星于西宁州。

纪 过天星合九条龙等八营西掠兰、河,南扰会宁,洪承畴檄左光先与绍宗合兵击之,绝其西奔。贼复自万安走盐池,两军力战破之。贼穷蹙请降,陕西巡抚甘学阔受其降,安插其部数万人于延安,寻延河劫掠如故。

编 三月,贼九条龙、张胖子从南漳、柳池陷谷城、官山,逼保康。

编 南阳洊饥。

纪 唐王聿键奏:“南阳有母烹其女者。”

编 陕西巡抚甘学阔削籍听勘,以孙传庭代之。

编 夏四月,延绥总兵俞翀霄引兵逐李自成,被执。

纪 自成欲往绥德渡河入山西,定边副将张天机力战却之。贼沿河犯朝邑,将围绥德,翀霄引兵逐贼,陷贼伏中,翀霄被执,绥延精卒尽覆。贼分陷米脂、延安、绥德。贼本延安人,至是再入延安,衣锦绣昼游,尚其亲戚,故从乱者益众。

编 是月,我大清太宗建国号曰清,改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

编 六月,命司礼太监曹化淳同法司录囚。

编 秋七月,我大清兵至居庸。遣内中军李国辅守紫荆关,许进忠守倒马关,张元亨守龙门关,崔良用守固关,勇卫营太监孙维武、刘元斌防马水沿河。

编 以张元佐为兵部右侍郎,镇守昌平。

纪 时内臣提督天寿山者皆即日往,上语臣曰:“内臣即日就道,而侍郎三日未出,何怪朕之用内臣邪!”

编 巡抚陕西孙传庭击贼于盩厔,大破之。

纪 擒贼首闯王高迎祥及刘哲等,献俘阙下,磔于市。

编 八月,老回回焚开封西关。

纪 时群盗出没豫、楚间,散而复合。

编 九月,我大清兵从建昌冷口还。

纪 守将崔秉德请率兵遏归路,总监高起潜不敢进,扬言当半渡击之。侦骑报师已尽行四日,起潜始进石门山,报斩三级。

编 以兵部侍郎王家贞巡抚河南,总理直隶、川、湖、山、陕军务。

编 冬十月,工部侍郎刘宗周上疏谏用中官,不报。

纪 宗周上言:“人才之不竞,非无才之患,而无君子之患。今天下即乏才,亦何至尽出二三中官下,每当缓急之际,必依以大任。三协有遣,通津临德有遣,又重其体统,等于总督。中官总督,将置总督于何地?是以封疆尝试也。且小人与中官每相引重,而君子独岸然自异,故自古有用小人之君子,终无党比中官之君子。陛下诚欲进君子退小人,而复用中官以参制之,此明示以左右袒也。”不报。

编 起复杨嗣昌为兵部尚书。

编 命采平阳、凤翔诸矿以储国用。

编 总督贵、湖、云、川、广等处军务朱燮元讨摆金、两江、巴香、狼坝,火烘、五洞叛苗,悉平之。

纪 燮元既平叛苗,水西势益孤,又通上下六卫并清平、偏镇四卫道路,凡一千六百余里,设亭障,置游徼,以便往来滇中。沐氏土舍普名声乱,燮元奉命移兵讨诛之。

编 丁丑,十年,春二月,左良玉大破贼于舒城、六安,连战三捷。

纪 时总兵秦翼明败闯塌天于细石岭,擒贼首一条葱、新来虎。贼至英山分营山险,伐竹为筏,谋渡江潜窜大山中。应天巡抚张国维檄左良玉入山搜捕,良玉新立功,骄蹇不奉调发,惮入山险,屯于舒城。国维三檄之,始自舒城进发,贼已饱掠出境。山西总兵王忠以兵援河南,称病数月,不进一军,噪而西归。给事中凌义渠劾之。诏逮王忠入都;革良玉职,杀贼自赎。

编 命陕西巡抚孙传庭兼总理河南。

编 夏闰四月,以熊文灿为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理直隶、山、陕、川、湖军务,督剿流寇。

编 河南巡抚陈必谦罢,以常道立代之。

编 六月,大学士温体仁以疾罢归。

编 秋七月,以史可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庐、池、泰等处军务。

编 江北贼陷六合,遂围天长。

编 李自成寇泾阳、三原,西安大震。

编 官军败张献忠于黄冈。

纪 献忠复入江北,东掠至仪真,扬州告急。献忠寻西走入楚。

编 八月,以薛国观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编 冬十月,陕贼过天星同李自成入蜀,混天王、蝎子块随之。川兵大败混、蝎二贼于广元,斩首千级。

编 水西安位死,西南悉平。

纪 位死无嗣,族属争立,朝议欲乘其弊,郡县之,朱燮元上书谏,乃止。燮元遂传檄土目,谕以威德,诸部争纳土献重器。燮元召将吏议,以为众建土司,使其势少力分,则易制;各欲保土地,传子孙,则不敢为逆。乃上奏曰:“臣按西南之境,皆荒服也,杨氏反播,奢氏反蔺,安氏反水西。而滇之定番,弹丸小州,为长官司者十有七,二三百年未闻有反者。非他司好逆而定番忠顺也,盖地大者跋扈之资,而势弱者保世之策也。今臣分水西之壤授诸渠长〔又〕(及)有功汉人,咸俾世守,凡其俗虐政、苛敛一切除之,使参用汉法,可为长久计。”制曰“可。”西南遂底定焉。

编 十一月,以司礼太监曹化淳、杜勋等提督京营。

编 戊寅,十一年,春正月,总兵左良玉、陈洪范大破贼于郧西,张献忠请降。

纪 初,献忠为盗,洪范捕获献忠,异其貌而释之,以是怀旧恩乞降于洪范,请率所部杀贼自效。总理熊文灿承制抚之,献忠请置家口于郧西,文灿为请于朝,诏贷其罪,立功自赎。

编 二月,巡按河南御史张任学改都督佥事总兵官,镇守河南。

纪 任学觊得巡抚,且欲荐故丹徒知县张放,极诋诸总兵不足恃,盛称文吏有奇才,可御寇。上竟以总兵授之,意大沮悔。

编 总督洪承畴大败李自成于梓潼。

纪 自成率残众数千走溪南,孑身入楚依张献忠,不许,至竹溪,献忠谋杀之。自成独乘骡日行六百里走商雒,至淅川老回回营,卧疾半年余,老回回授以数百人,仍出剽掠。

编 夏五月,宣、大总督卢象升以父忧罢,诏以陈新甲代之。

编 六月,逮湖抚余应桂,以方孔炤为湖广巡抚。

编 以杨嗣昌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编 秋九月,我大清兵薄墙子岭,总督吴阿衡及中军副将鲁宗文被执,皆不屈,死之。

编 大清兵入密云。

纪 兵部檄宣、大、山西总兵杨国桂、王朴、虎大威入援,总督卢象升立遣三帅入居庸,趋都城,陈新甲亦至,受敕印交代。象升入勤王,中途闻诏,仍赐尚方剑,总督天下援军。

编 冬十月,京师戒严。

纪 召孙传庭于陕西,洪承畴于三边;于是承畴、传庭率诸将合兵五万,先后出潼关入援。

编 以丁启睿为都御史,巡抚陕西。

编 大清兵逼京城。

编 十一月,大清兵克高阳,前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死之。

编 十一月,括废铜铸钱。

编 十二月,改洪承畴蓟、辽总督,孙传庭保定总督。加传庭兵部右侍郎,赐尚方剑,督诸镇援军。

编 大清兵下山东。

猜你喜欢
  志第十一 天文中·范晔
  卷第一百三十六·胡三省
  春秋别典卷六·薛虞畿
  卷之三·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八·佚名
  卷之六百六十八·佚名
  卷八·王明清
  恭题「陈清端公年谱」·丁宗洛
  卷八十四下上·郝经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四·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四十一·纪昀
  卷四十九·佚名
  赵芬传·魏徵
  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郡阁雅言·潘若冲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美奴·唐圭璋

      美奴,陆藻侍儿。藻字敦礼,侯官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大观中,为给事中。建炎元年(1127),以朝奉大夫、徽猷阁待制、提举嵩山崇福宫卒。   卜算子   送我出东门,乍别长安道。两岸垂杨锁暮烟,正是秋光老。   一曲古阳

  • 第三折·佚名

    (末扮那吒同二郎上,云)众神将摆布的严整着。(末唱) 【越调】【斗鹌鹑】冷飕飕杀气飘飘,气昂昂精神抖搜。雄赳赳断怪除妖,威凛凛踏罡步斗。沉点点帅印悬腰,明晃晃双锋在手。马似熊,人似彪,左右列合后先锋,簇拥着元戎帅首。 【

  • 卷八十二·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八十二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林光朝艾轩诗钞林光朝字谦之闽之莆田人隆兴元年进士任袁州司户参军知永福县召为秘书省正字历着作佐郎国子司业出提点广东西刑狱徙转运副使加直宝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三·杨仲良

      哲宗皇帝   台谏言苏轼策题诗谤附   元祐元年十二月壬寅[1],左司谏朱光庭言:『学士院试馆职策题云:「欲师仁宗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媮,欲法神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臣不识其意,流人于刻。又称「汉文宽大

  • 卷之三百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谈狐一·李定夷

    嘉兴南门外丝行街万生酱园,某日之晚,后埭之空屋,忽而起火。红光满室,颇形危险。幸为时尚早,由五龙坊救火队竭力灌救,始克扑灭。惟此室空阒无人,缘何起火,咸莫得其真相。邻右遂讹传为狐仙作祟,千切不可触犯其怒。讵知翌日晚间,又

  • 一三一五 军机大臣奏呈《翻译琴谱》原本及《尚史》《宋稗类钞》底本片·佚名

    一三一五 军机大臣奏呈《翻译琴谱》原本及《尚史》《宋稗类钞》底本片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遵旨将《翻译琴谱》原本及纪昀奏明补入四库书之《尚史》、《宋稗类钞》底本,恭呈御览。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卷十三·温达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三康熙三十二年二月丙子命迁扎萨克图汗之妻扎尔穆与其子完聚扎萨克图汗之妻扎尔穆疏言闻圣上封【臣】妾之幼子爲亲王不胜懽忭【臣】妾等爲西海之厄鲁特所掠欲归皇上既无骑

  • 李晟传·欧阳修

    李晟字良器,是洮州临潭县人,世代凭武艺做官,但职位都不超过偏将。李晟年幼时,父亲去世,侍奉母亲很孝顺。他身高六尺,十八岁时,投奔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跟随他进攻吐蕃。一个凶悍的吐蕃军头目登上城墙,杀伤了很多唐朝士兵,王忠嗣发

  • “社会贤达”钱牧斋·吴晗

    就钱牧斋对明初史料的贡献说,我是很推崇这个学者的。二十年前读他的《初学集》《有学集》《国初群雄事略》《太祖实录辨证》诸书,觉得他的学力见解,实在比王弇州(世贞)、朱国桢高。同时也收集了有关他个人的许多史料,如张汉

  • 卷十八·魏了翁

    <经部,书类,尚书要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要义卷十八宋 魏了翁 撰一召毕为二伯率诸侯相康王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二公为二伯中分天下而治之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临终之命曰顾命二初以周召分陜周公薨毕代之正义曰礼记曲礼下

  • 合部金光明經品目·欧阳竟无

      序品第一          夀量品第二   三身分别品第三       懺悔品第四   業障滅品第五        陀羅尼最淨地品第六   讚歎品第七         空品第八   依空滿願品第九  

  • 卷第二十四·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二十四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根揵度中七缘跋渠之二复次诸根苦法智断因习法智断缘见苦断。云何根缘见苦断因习未知智断。答曰。诸根习未知智断缘见苦断。复次诸根苦未知智断。因

  • 二五 优昙婆逻师子吼经·佚名

    如是我闻。一尔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窟山。时,有一普行者,名为尼俱陀,常与三千之普行者俱,住于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时,又有居士名为散陀那,日日往观王舍城,诣访佛处[供养、恭敬世尊]。某时,散陀那居士思惟:&ldquo;今非诣访佛处之

  • 三家诗话·尚鎔

    近代尚鎔著。一卷。所谓“三家”,指清代并以诗才驰名诗坛的袁枚、蒋士铨、赵翼3位诗人。尚氏于3家诗,评价颇高,以为“虽酝酿之功未极深厚,然已如天外三峰,跻攀不易矣”。对其诗的才情、风格、技法等,或褒或贬,持论力

  • 黄书白话文·王夫之

    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政论著作。一卷。作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分“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正”、“离合”七篇,另附后序。认为君位“可禅、可继、可革”,反对“孤秦陋宋”。反对“私神器